第一篇:导游词浅说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游览观光的讲解词。其作用有三:一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二是宣传旅游景点。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只有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导游词。
导游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一、习惯用语。即游览前的“欢迎词”、游览结束时的“欢送词”等。
二、整体介绍。用概述法介绍旅游目的地,帮助游客宏观了解,引发游客兴趣。
三、重点讲解。即对主要游览内容的详细讲述,因而是导游词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
导游词的写作要求是:
一、强调知识性。
一篇优秀的导游调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
导游词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导游词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介绍,还要注重深层次的内容,如:同类事物的鉴赏、有关诗词的点缀、名家的评论等。这样,会提高导游词的档次水准。
二、讲究口语化。
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创作中要注意多用日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多用短句,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
强调导游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味。
{贵州导游词 ·贵州黄果树瀑布导游词 ·织金洞导游词·香炉山导游词
三、突出趣味性。
为了突出导游调的趣味性,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编织故事情节。讲解一个景点,要不失时机的穿插趣味盎然访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但是,选用的传说故事必须是健康的,并与景观密切相连。(2)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主动形象的语言能将游客导入意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导游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使静止的景观深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美,使游客沉浸陶醉。(4)幽默风趣的蕴味。幽默风趣是导游词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可使其锦上添花,气氛轻松。(5)情感亲切。导游词语言应是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应言之有情,让游客赏心悦耳、倍感亲切温暖。(6)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知识渊博,也反映出导游技能技巧。
回、重点突出。
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导游词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导游词是不成功的。
五、要有针对性。
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以发,因人、因时而异,要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之用。切忌不顾游客千差万别,导游词仅一篇的现象。编写导游词一般应有假设对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六、重视品位
创作导游词必须注意提高品位,一要强调思想品位,因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导游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二要讲究文学品位,导游词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文字是准确的,结构是严谨的,内容层次是符合逻辑的,这是对一片导游词的基本要求。如果再在关键之外适当的引经据典,得体地运用写诗词名句和名人警句,就会是导游词的文学品位更为提高。
第二篇:“此致敬礼”浅说
“此致敬礼”浅说
仇润喜
“此致敬礼”是书信常用语。因有多种用法及“变体”,易发生误读,故有此浅说。
作为信末祝颂问安语,其主要用法是:
其一,最基本的是动宾结构的“此致敬礼”。意思非常明白:在此给您敬礼。写法上分两行,“此致”靠后,“敬礼”另起一行顶格。从领袖到平民,从作家到学生,公函私札,使用相当普遍。
其二,旧时书信,有将称谓语写在次行、信中或信末的。称谓语在信末则必须在“此致”的次行顶格书写。“致”字是其本意“给予”的意思。如周恩来致广东省兴宁县罗县长的信(1925年4月15日)、鲁迅致开明书店(1933年3月11日,“此致”写作“此请”)。其实,当代在会议通知、请柬中,此用法尚未绝迹。
其三,有“此致”无“敬礼”。其实,前一种用法已无“敬礼”了,但这里的“此”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致”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示“要说(写)的已经说(写)完”,作用在于煞尾。煞尾语后,另写祝颂问安语。常见的如“此致,即请道安。”“此致,并颂时绥。”“此致,即颂近好。”此种用法,在鲁迅先生信中经常出现。
其四,只用“敬礼”。这里虽无“此致”,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敬礼”即在此致敬之意。毛泽东、周恩来的书信中,此种用法甚多。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的“敬礼”另起一行顶格写,毛泽东则多是在次行空两格。前者相当于提行,后者则无异另起一段,都表示尊重。而毛泽东将“此致”与“敬礼”连用时“敬礼”则必顶格写。
其五,“专此”。专,强调单独、专一。此,即这些。“专此”即特意写了这些(给您),表示煞尾。“专此”之后,再写祝颂问安语。如毛泽东致傅作义(1936年10月25日)用“专此。即颂戎绥”。周恩来致陈伯达等人(1946年7月1日)则干脆用“专此。敬礼!”鲁迅致母亲多次用“专此,恭请金安”。
其六,“专此布达”。这里的“专此”词义与上述相同,但它与“布达”(布是陈述,达即明白)连在一起才起煞尾作用,其意即,专门写了这些向您说明。然后,再缀各种祝词敬语,如“敬请诲安”、“敬颂康乐”、“并颂大安”等。如鲁迅致姚克(1933年11月15日):“专此布达,并颂文安”;陶行知致杨静桐(1940年7月1日):“专此奉复。敬致谢悃。并祝康健!”同类短语有“专此布陈”、“专此奉复”、“专此敬复”、“专此肃复”、“专此函约”、“专此鸣谢”等。
其七,“此令”。此语出现于各种令文(命令、指令、训令、任免令等)的结尾。有的令文在“此令”后面要写明接受命令的机关或官员名称,有如上述第二种用法的“此致”,“令”作动词用。民国时期,有的将接受命令的机关名称和官员姓名写在命令的开头,文末则不再写,但结尾处仍习惯性地保留此语。其明显的“痕迹”是,尽管在文末,却没有标点。这里的“令”已无动词作用,“此令”也只起归结和结束全文的作用。“此札”、“此布”、“此批”、“此状”、“此复”、“此咨”等与此大体相同
第三篇: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设计
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设计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引自《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学生要消化吸收好,与教师的教案有一定的关系。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参与的帝国主义列强争霸战争,而且这场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影响很大。因此设计好本课教案内容是上好这篇课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去设计好本课教案内容呢?我是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的。首先: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一战结束。2.思想教育目标:
①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②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③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一战的结束。3.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一战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②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1.重点: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2.难点: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时数设计: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投影仪、挂图、电视、放相机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后,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疯狂扩军备战?
[导入新课] 19C末20C初,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发展快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导致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为了争霸权和殖民地,都在积极地准备战争,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一战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了。[讲授新课]
一、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导火线:(板)1.大战的原因(板)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疯狂的扩军备战
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的一块“肥肉”,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2.巴尔干危机(板)
(挂《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先后经过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P35——P36小一段)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波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请看录像《萨……事件》。(播放录像片《萨拉热窝事件》)3.萨拉热窝事件(板)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地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奥匈帝国决心以此事件为借口吞并塞尔维亚。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的一周间,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奥,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这样,大战就全面爆发了。(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片《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战爆发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越出了欧洲的范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卷入了战争的旋涡。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C末20C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 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另外,1914年,马恩河会战后,形势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二、大战的进程(板)
1.交战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板)
战争爆发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它们早就准备好的作战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的。(挂《大战形势图》)(1)德奥:
德国的作战计划基本是以1905年的施里芬计划为蓝本的。这个计划考虑到德国的主要敌人处于西方,决定将战争重点放到西线,采取速决战、闪电战,先发制人,计划在4~6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到东线,在3个星期内打败俄国,全面结束战争。奥国计划大抵为了配合德军的部署而制订的。德皇威廉二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他狂妄地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国稳操胜券。然而,战争一开始,德国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就花了18天时间,这就给英、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更出乎意料的是,俄国边动员边投入了战争,并很快在东线开辟了战场。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分兵两路,在东西两条战线作战,德国的失败已是预料之中的事了。(2)英法俄(板)
英国是岛国,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它的强大海军足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因而没有制订单独的计划。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法俄缔结了协定以后,施展了它的奸诈妓俩,企图利用法、俄同德国厮杀,自己坐受渔翁之利。虽然英、法两国参谋总长曾密商达成了大陆作战计划,但战争一开始,英国并不准备派兵到大陆作战,只是后来由于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它看出德国有可能突破法军纺线,占领法国和比利时海岸时,才决定向大陆派遣远征军。根据计划,英国远征军入法国北部,由法国统一指挥,英国制订了周密的海上作战计划,并同法国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负责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
法国主要是执行总司令霞飞制订的《第十七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法军在西线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由于法国当局既害怕德国的进攻,又对德国的实际兵力估计不足,以为德国两线作战,法国可以实现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进攻。因此,十七号计划将兵力全部集结在法德边境,而法比边境和北部却未设防。战争开始前,德军在德比边境上大批集结,法国虽有觉察,但却没有引起注意,结果使法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坐失战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俄国的计划是采用两种方案:如德、奥军队共同进攻俄国,俄军就按“┏”号方案行动,大部分兵力对付德国。如德国主力对付法国,俄军就按“A”号方案行动,以主力进攻奥匈,集结于波列斯耶省以南,进攻的目标是占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虽然法俄协定曾规定:战争一旦爆发,俄国需在动员的15天后集中80万大军进攻德国,以吸引德军,减轻西线法军的压力,可是,俄国仍将军力分两部分,而且主力对付奥匈。很明显,这是符合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只有战胜奥匈,俄国才能夺取加里西亚的千里沃野,统治整个巴尔干,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可以肢解奥匈,从南面打击德国,俄的这一在东线一举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的举动,说明它既要谋得本国利益,又要应付和法同共同议定的军事义务,这就充分暴露了在各帝国主义集团内部,总是既勾结,又斗争,各谋己利,不顾盟友,这是帝国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战争开始后,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P37表)。2.三条战线(板)
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在那里,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俄国对德、奥作战;巴尔干战场是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作战。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3.重要战役:(板)
1914年8月4日,德军主力侵入比利时,企图突袭法国北部。8月下旬,德国摧毁了比利时军队和英、法联军的抵抗,通过比利时,直逼巴黎。9月初,在巴黎北部马恩河附近同英、法联军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1)马恩河战役(板)
当德军先锋逼近巴黎时,参谋长小毛奇及其幕僚们都以为胜局已定,因而不断从西线抽调军队,用以加强东线,抵御俄军,这就削弱了西线德军的进攻力量。面对德军的大兵入境,法国总司令霞飞急忙调整战前的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双方在马恩河展开了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150万,战斗十分激烈。9月10日,法军被迫退踞埃纳河,形成对崎局面。9月11日,小毛奇下令德军停止进攻,双方开始转入到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本部在六个星期内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了。同时,德国又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德国最害怕出现的局面。战争拖延下去,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军总参谋长就对德皇呈述:“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俄军进入东普鲁士,提前开辟东线战场,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来东线,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8月底到9月中,德军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缺乏配合的两路俄军,进入俄境。(2)马祖尔湖战役(板)
但同时,俄军挫败奥军,深入到奥地利的东北地区,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1915年,德军在东线集中兵力,打算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1月间,德军连续进攻,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带,但迫使俄国投降的主要目的未能达到,东线威胁没有解除。1916年,战争重心又重新转到西线。2月和7月,在凡尔登和索姆河,发生了两大战役。(3)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板)
(P38小)在这两大战役中,双方伤亡近200万人,结果,德国准备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协约国,德奥困难重重,每况日下。
海上的战局对德、奥尤为不利。德奥的军舰长期被围困在港内,1916.5爆发了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4)日德兰大海战(板)
是一战中英、德两国海军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5.31下午,英国皇家海军司令杰立克率24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驶离因沃内斯,与另一支分别向东行进。不久即与由德国舰队前锋司令余伯所率领的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海战。此后,双方又各自向海战区域增援。6月1日,战役结束。在战役全过程中,英国出动舰只151艘,德国101艘,英国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余人;德军被击沉舰只11艘,损失2500余人。尽管英国损失大于德国,但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海战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德奥的海运几乎被全部封锁,物资日益匮乏,开始陷入窘境。
几次大的战役的结果,双方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伤亡人数近300万人,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而此时俄国爆发的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
三、大战的结束(板)
1.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沉重打击:(板)
(问)为什么交战国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呢?(P39小二)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战争也教育了人民,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推动着各国人民反战运动不断高涨。沙、俄是当时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革命形势也最为成熟,因此,在沙俄最早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2.俄国革命的胜利和退出大战。(板)
(问)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沙俄呢?(P39大二)俄是当时帝国主义集团中最腐败、最落后、最凶恶、最反动、最衰弱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它不仅集合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切矛盾(工、资;农、地;帝、殖;少数民族、沙皇政府;帝、帝),而且矛盾相当尖锐。其次,第二国际破产后,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正因为这样,1917年,沙俄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但新政权被资阶掌握,他们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资阶政府,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坚决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参战则加速了战争的结束。3.美国的参战(板)
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4年8月4日发表“中立”声明。(P39下漫画)当时,美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威尔逊以“使美国免于战争”作口号,捞取选票,连任总统,美国资阶也希望通过“中立”,大发战争财。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给中立的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1914——1916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增加到624亿美元,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由于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严重地损害了美国同协约国的军火贸易,美德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战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3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同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同盟国宣战。
4.中国参战(板)
1914年大战爆发后,8月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布中立。1916年,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依赖日本的段祺瑞,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供款,扩充实力,实现武力统一,所以积极主张对德宣战。受美军支持的黎元洪,畏惧段势力的扩大,因而持反对态度。经过激烈斗争,段终于赶走了黎元洪,扫除了参战的障碍。1917年18月,段祺瑞政府正式对德宣战。中国的参战使中国人民遭到新的灾难。参战期间有17.5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供帝国主义者驱使,有2000多人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中国的参战加深了国内的政治纷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5.大战的结束(板)
苏俄退出战争后,德国主力集中于西线,决定在大批美军到达之前打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发动了5次大的进攻,但无大的战果。同期,大批美军和军事物资运到西线,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从7月起,协约国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9月下旬,协约国联军发动总攻,德军防线全线崩溃,至此,德国败局已定。
同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交战国都发生了革命。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发生了革命,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逃往荷兰。11日,宣布投降,在协约国军总司令、法国总参谋长福煦乘坐的车厢里,双方签署了贡比涅停战协定。(P40小一,彩16)6.大战的性质(板)
(问)各帝国义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都是企图通过战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因此,从作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7.大战的后果(板)
一战历时4年多,把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交战双方把自己的新式武器都使用出来,飞机、坦克、毒气都首次在战场上使用,远程大炮也给交战双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达800多万人,受伤的达2000多万人,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
但是,这次战争也产生另一个最大的结果,那就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巩固小结设计]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这就为三十年后二战埋下了祸根。
从整体来看,教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把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掌握教师所要他们学习的内容。
第四篇: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国年间同**进藏路过金川,把“甲绒”写成了“嘉绒”,从此为史学蜀沿用。目前在“嘉绒”,含义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嘉绒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藏语对川西北十八土司所辖地区的称呼,指居住在大渡河上游及岷江右岸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族。
嘉绒成为藏族的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歌舞、婚姻习俗诸方面。它与西藏的共同之处有:嘉绒人的住房与西藏平民的住房相同,都是样式相同的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嘉绒地区通行藏文;嘉绒人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嘉绒民间和西藏都有一妻多夫制;嘉绒藏戏和锅庄也与西藏藏戏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是,嘉线不同于西藏的特色也是显著的。嘉绒有独特的语言,奉信苯教,汉文化也较早地渗入到嘉绒的方方面面,有长期的土司制度等。这些同异特点的形成,都打着历史演进的烙印,给人们提供了在历史烟尘中迫朔嘉绒足迹的线索。
族源探索
嘉绒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漫长历史进程的冲突甚至流血中,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而逐
步形成了今天的嘉绒藏族。最初的嘉绒先民,是生息在嘉绒本部大渡河上游河谷里的土著原始部族,从事狩猎,牧畜和农耕。在金川等地发掘的石棺葬墓群,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黄河上游的氐羌诸部族向南迁徙,中原诸族西倾,大渡河谷曾经是这些部族南迁西倾的天然“走廊”。有学者认为川滇黔的苗人和雅州的青衣羌人,是原居住在大渡河上游的金川和丹巴一带的嘉绒人。嘉绒人还曾经北迁宁夏地方。氐羌的南迁使嘉绒土著先民与氐羌人实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在温暖的大渡河谷地,形成了部族生息繁衍的繁荣和农牧业文化的兴盛。
晋时,由鲜卑族分出的吐谷浑族占有甘、青、川、康、四省边界一带包括川西在内的地区,吐谷浑族又与嘉绒人融合。这是第二次大融合。
公元633年,吐蕃20万大军东进侵入吐谷浑及党项诸羌,随及松州(松潘),唐天宝年以后,以上各地均由吐蕃支配。在200余年中,吐蕃占据统治地位,这使嘉绒地区又经历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语言、宗教、民俗上对嘉绒藏族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吐蕃东侵,形势迫使嘉绒人口东移至岷江右岸,形成所谓嘉绒冲部之说。②
到了公元851年,沙州(敦煌)人张仪潮等战胜了吐蕃守军,收复西北及岷廓地区,川西节度使杜源则收复维州(理番),汉文化西移,嘉绒地区与西藏的关系疏远。之所以嘉绒与西藏有着明显的差异,原因就在于早在吐蕃东移之前,嘉绒先民已在这个地区根深叶茂,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羌的河谷走廊农耕文化。马长寿说:“隋唐之嘉良,近代之嘉绒,此族非氐非羌。”嘉绒靠近汉区,受汉文化影响很早。而与西藏毕竟相距遥远,丛山四周的农耕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在语言、习俗、价值观和宗教观上的独特性。
《清史稿》称此区域:在宋是羁摩州,在元为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土司管辖地,自唐宗起,中原中央政权不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清时期,嘉绒已由十八土司代中央政权管理,成为中央政权统辖的自治区。土司世袭,定期向朝庭纳贡。清雍正初年,已有改土归流之议。清臣鄂尔泰说:“欲制夷必改土归流。”到乾隆时期,经两次金川之战,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才将十八土司中最强硬的大小金川土司改土归流,废土司制,改设直隶厅——阿尔古厅和懋功厅。战后,实行屯兵制和召垦制,大量的汉满回蒙人涌入嘉绒地区,足使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加速了该地区的同化过程,也推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嘉绒与氐羌、吐
谷浑、吐蕃、汉、蒙、满、回的多次民族融合,加之该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嘉绒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
所谓“嘉穆谷”、“温暖的河谷”、“东方的杂谷”,是指西藏高原东缘自雅砻江东至岷江两岸的高山峪谷。这里的“杂”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多样性,民族杂居融合性及地貌的错落性而言的。大渡河上游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低平河谷,气候呈垂直型变化,河谷温湿宜农,半山草丰宜牧,高山林茂宜猎,山顶终年积雪,有繁多的珍禽异兽。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种农耕、畜牧、狩猎三位一体的农业文化。
金川这一地名的形成,并不在这里的黄金,金川大规模开采金矿是清末民初之事,而在于这里的农业。据《清史稿》载,乾隆打金川时,清军经过“萨克萨谷,北茹寨,麦方熟,麦田十余里。”这一片金黄的景象,可以说是遍及整个金川河谷的,可见当时农耕的宏大规模和富庶景象,难怪人们叫它“金川”了。
乾隆打金川,运输民工数十万人进入嘉绒地区转战七年之久,战后汉人大量迁入,加快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融合过程。集镇商贸发展起来,仅金川镇就有十大商号,杂谷脑也成了边贸中心,金川金矿开采盛时工人达四、五千人之众。《绥靖屯志》称:“商贾列肆而居,多秦、晋、豫、章诸地人,汉夷日用之需取于兹,其伙计中通夷语者,背杂居入地售之,夷人入市易粮食、牲畜、薪炭诸物。”嘉绒人每年还以十多次热闹非凡,人如潮涌的大型庙会吸引各族群众赴会交易。货币流行,各种工匠流入,说唱艺人应运而兴,学校和医药也发展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绒地区的农耕富饶,人民开化。1935——36年红军长征时在此建立苏区根据地和藏族人民革命政府,嘉绒人民为红军提供的物资和人力支援,对保存中国革命力量立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碉文化
以石碉为主的建筑文化,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筑既是生产又是艺术,既是民族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精神的造型。至今我们在嘉绒地区还能随处见到那高达十几层饱览了历史沧桑的石碉或石碉群,诸如松岗双碉、金川勒鸟——马尔邦线碉、丹巴中龙村群碉。这些碉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无人认真考究了。
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嘉良夷”“累石为室,高十余丈,是为邛笼”的记载。当时,由于生产和军事上的需要,智勇双全的嘉绒先民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石伐木,在实践中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多功能的建筑物,堪称一绝。
石碉的功能首先是军事上的。
这些高碉都建筑在河与沟的交汇处、大山隘口、要冲高地上或平坝中央,首尾相望,形成网路,通过燃狼烟,吹角号,鸣枪炮,摇旗旌,传达重要信息,发布部族的命令。战时是坚固的堡垒,平时又是生产上的观察畜群,照看庄稼的哨所,也可住人关畜,储藏物资,避风雨灾害。随着农耕的发展,先民把住房改建为三、四层的平顶矮石碉房,下层关畜,中层住人,上层晒晾粮食,这种碉房群称为“寨”的村落。而土司官寨,是这种碉房中最宏大的。
石碉在战争史上起过惊人的作用,以清乾隆两次攻打金川为例:清廷之所以损兵折将,久攻不克,高碉难破是一个主要因素。而凭碉据险,顽强抵抗则是金川土司的主要战略手段。攻碉战之惨烈,请看《清史稿》中的几个片断“山险碉坚,转战逾二年,帅无功。”“纳亲初至督攻碉,师败绩,总兵任举为骁将,战殁。”乾隆“阅疏泣下。”“卡撒山顶已有三百余碉”,“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碉尽碎而不去,炮方过而人起,主客劳夫,形势回殊,攻一碉难于克一城。”“攻色尔底碉击二百余炮碉圯一角。”足见碉之坚固,碉之难攻。在第二次攻打金川时,“温福惟袭张广泗故智,以碉卡迫碉卡,建碉上千。”乾隆称:“我朝用兵,从无如此挫折,思之切齿。”又曾说:“我师至四万,彼只三千,彼应我有余,我攻彼不足。”因为对碉战一筹没展,乾隆殊斩了统兵的几位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而另一些主帅和总兵等战将都在碉前战殁了。
嘉绒石碉坚固无比。同样,嘉绒人亦英勇顽强,无与伦比。这上点在维护祖国疆域和主权的战斗中也有过突出表现。
宗教文化
宗教精神成为部族或民族的内聚力之一,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嘉绒先民奉信原始拜物教,相信万物有灵,是自然神论和多神论者。神的庇护往往是其民族自信心的来源,对神崇拜又使他们顺应自然,畏惧自然,也热爱自然。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要应付的生存问题是分不开的。
嘉绒地区是川藏的边缘地带,曾经处在两个强大政权的中间,历史上多次处于两种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区域,汉藏文化的过渡地带。
嘉绒地区是苯教的大本营。苯教曾一度风靡全藏,占统治地位。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在八世纪发生了大规模灭苯之浪潮,一种以吸收苯教的仪轨(祭祀、跳神)的佛教——藏传佛教诞生,且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掀开了西藏历史上政教合一制度的序幕。在嘉绒地区,虽然宗教也与政治关系紧密,但最高统治首领,土司
都不是宗教领袖,也都不是**和喇嘛,土司手下有一专管宗教事务的机构,所谓全民信教也不是绝对的,而且嘉绒地区的教派呈多元性,这种并存性形成了嘉绒宗教文化的特点。
苯教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③,象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难以捉摸的。苯教究竟是从大食(波斯)传入西藏,还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又在西藏哪个地方?有学者认为嘉绒语中有古藏语,而某些表达能力比汉语和藏语更精确,进而认为嘉绒是藏族的祖先。也有人提出苯教象雄即在嘉绒,雍中拉顶寺(金川广法寺的前身)就是苯教第一大寺和中心,④这就产生了两个在学术上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其一是,嘉绒农耕文化和苯教是怎样传遍藏区的?其二是八世纪的西藏灭苯时,大量苯教僧徒迁入嘉绒地区。为什么苯教僧人不西迁回大食而是往东迁入嘉绒呢?总之苯教在嘉绒地区存在时间最长,根深蒂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绰斯甲土司仍以苯教为官教。苯教寺庙在嘉城保存完好的也很多,其中雍中拉顶寺,有人说它在七世纪前已是苯教大寺;有人说它建于公元二世纪。那么,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它已是苯教第一大寺的话,西藏灭苯之后,嘉绒成为苯教残余势力的最后根据地就不足为奇了。直到乾隆打金川,在嘉绒地区再行灭苯兴佛后,苯教依然在嘉绒各地生存下来,确实非同一般。
锅庄文化
史书记载了嘉绒人能歌善舞。锅庄是一种集音乐和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它和建筑一样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以“达尔尕”为代表的大小锅庄,宗教舞蹈“羌姆”(跳神),及嘉绒藏戏中,有许多情节舞蹈是以飞禽走兽命名的,象鹿舞,孔雀舞,还有虎、牛、羊、马等面具舞,都表明嘉绒先民是山间林区部落。而“在原始部落中,戏剧、舞蹈、音乐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综合艺术,它一般就来是与宗教仪式有关”(马克思。德莱)。嘉绒锅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嘉绒人从狩猎到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对自然神的祈祷,祈求消灾灭祸,风调雨顺,年丰畜旺的活动。并且,这一活动与原始宗教的咒仪巫术相联系,通过巫术的舞蹈形式表达对狩猎能手和复仇战神的敬奉,沟通人与神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求和谐康乐。他们的世界观就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主题也一概取自动物界。可以说,他们异常丰富的全部艺术都根源于狩猎生活”(冯、登、施泰因)。这也正好是嘉绒人的艺术与他们真实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形象概括。但是,农牧猎是三位一体毕竟才是嘉绒人生活的完整内容。因此,在歌舞艺术中也有表现农牧业方面的内容。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需要有丰富的思想和深造的理性认识,有全民性的艺术,把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表达出来。嘉绒锅庄既有礼仪性又有自娱性,表演上围着青稞酒坛扣圈,有领舞者说唱祝词,众人奔放起舞。它的群众性培养着一种民族情绪,表现民族性格,表达共同的精神风貌,是嘉绒人连接心理感情的纽带。
嘉绒文化的内涵是极丰富的,特别是嘉绒与西藏之间的文化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兴趣。
[责任编辑 根典次仁]
注释:
①贾尔穆《“嘉绒”略谈》《阿坝报》1984、10,28。
②《文化与艺术》1988年1期,1989年1、2期。
③常霞青《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
④《西藏研究》1989年3、4期。
[作者简介]李仲康,男,现在四川阿坝州委宣传部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交稿)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是通晓古今、陶冶情趣、增长辩才的有效渠道,更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因此,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学习上的合作者,老师绝不是学生的主宰者,更不是知识的小贩。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上,教师要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在教学中渗透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完美。
1、创新阅读方法,掌握语言技能。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我们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呢?阅读方法也要创新,在创新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阅读技巧分为三层次:速读——精读——美读。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中,速读是基础;精读是过程;美读是深化。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读完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问题: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思路是怎样的?接着,为达到深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并且每人至少提出一个质疑,点名要求学生或老师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发现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水平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美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不讲求速度,尤其一位学生选择了最后部分进行美读,用一个词形容——“激动”,在“激动”的表现上感情又是复杂的,有痛苦、热爱、激愤、坚定、意志„„ 最后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速读、精读、美读仅仅只是众多阅读方法中的三种,阅读方法具备多样性特点,我们可以因文而异,合理选择。“一些书可以浅尝辄止,一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一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浏览、略读、泛读、速度”可以用来阅读课外长篇小说等,理解文意,浅尝辄止;“品读、美读、精读”可以用来读散文、诗歌,边读边品,边读边悟,细嚼慢咽,好好消化;“吟读、背读、唱读”可以用于读诗词曲等等,可以狼吞虎咽。
2、引导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然而没有了积累,课堂语文学习好比“空中楼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识多了,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让学生采众家之长,并且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厚积”,同时又提升了语言积累的功效。如学了余光中的《乡愁》、李清照的《武陵春》后,为了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体验,于是就介绍他们搜集古现代写“愁”名句,自然而然,学生搜集的写“愁”的名句典型而全面,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学习《春》让学生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水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溅入迷人眼”等;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后,学生对我国的历史遗产兴趣很浓,于是就介绍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建筑。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查找阅读能力,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说是课外阅读,但也绝非让学生随意、盲目地进行阅读,它也需要必要的辅导。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一些优秀的诗词散文,一起去欣赏与评析,适当的背诵一些好作品。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正确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鉴赏品评,培养语言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在品评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黄河颂》一文的教学,这首诗歌热烈地歌颂了黄河的形象,教学中我首先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与波澜形象,为了让学生能感受黄河所凝聚的伟大精神和体会诗人爱国情怀,我让学生选择句子品读,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诗中的,因为” 句式说话。学生经过一番品读,感悟颇深,想法纷纭:“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因为它采用生动的修辞,形象地勾画出了黄河的轮廓,多么的壮阔,多么的雄浑!”,“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的节奏明快、旋律奔放,引人高歌,催人奋进”,“我欣赏这首诗的结构,因为它句式错落,并反复以‘啊!黄河„„’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等等。学生对美的感受与发现真是个性独特、美不胜收。
教师在阅读鉴赏教学中如能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问题,并能在合理评价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以主动的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唤起生命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的思考、感受和体验读物深处所隐藏的东西”。
4、置身悟读,进行语言创造。
我认为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写做是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也可以说成是阅读的高级形式。语文课堂上,置身悟读,才是进行语言创造的最佳状态,在《秋天》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要悟出“秋味”,就必须调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秋景图。于是将同学们的兴趣点引导到“我们秋天在哪里,在哪里?它在硕果累累的农家小院,它在„„”句式的仿写上,从课堂反馈看,“秋天”——“秋天在承载白霜的草地上”、“秋天在寥阔的天空中”、“秋天在充满思念的中秋之夜”、“秋天在满载红鲤的渔船之上”等填写的精彩的句子充分说明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一次语言的创造。然而这些语言的再创造离不开教
师的阅读上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思维伴随的阅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日记、随笔、拓展作文、续写、改写等入手,进行语言的创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方法的多样的,选择方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用有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通过各种阅读能够走进文本、探索文本、发现文本、甚至创造文本。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姓名:李俊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富源中学
邮编:256800
手机:***
电子邮箱:4093541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