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社会服务做法和成效心得和体会
做法和成效
因为此次义工行我是个人活动,我想把关系服务对象放在自己周围的老人中,平日和他们接触的较多,也比较了解他们的情况,在交谈中也少了些生疏和尴尬。我觉得相对比起去敬老院,一个人面对这么多老人,还是一对一的服务更有温情也更实际。
我记得爷爷的隔壁邻居是个80多岁的老奶奶,有家人但比较少时间接触,一个人孤独的时间较多,特别是这个小区的老人相继离开后,还健在的老人就越显孤独寂寞了„„
我这次去我买了些葡萄芦柑,毕竟老人牙口不好咬苹果什么的也费力。爷爷去世后我就没去过那里了,她对我的到来感到惊讶,一听到我是来看她的,反而路出一脸的不好意思,还一直说来看看就很开心了,买什么东西呢。老人总是担心浪费钱,觉得在自己身上什么都可以省的。老奶奶很瘦很瘦,是那种感觉就是皮包骨头一样的,腮帮子那都深深地陷下去了,走路的时候要借助拐杖而且也是摇摇晃晃,蹒跚地挪动着步子。几年不见感觉老奶奶的确不像以前那样硬朗了,我想她一个人一定不容易。老奶奶很客气还要张罗着给我倒水,我立刻起身劝她我自己来就行。我们俩坐着聊聊天,虽然能聊的话题不多,也就问问我今年多大了,在哪读书,以前的一些老回忆什么的。而且老奶奶耳朵也不是很灵了,听起来很费力,我就大点声靠近她一点回答,有时候要说好几遍,她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她和我说话会断断续续的,想大声一点,但是声音很难从喉咙里大声的放出来。我们这样聊了一会儿后,我看她行动不方便,冬天热水又是必须品,我就帮她灌了两瓶热水。她说这里灌水的老板人很好很照顾她,每次都会帮她把水送到家。其实有时候的举手之劳能为他人带来很大帮助,也会让彼此更温暖,社会更幸福和谐。
老人说孩子来看过他之后又都上班去了,孩子很乖每次来都买很多东西。其实我知道对于老人来说多贵重的礼物都抵不上孩子的常回家看看,就像以前爷爷还在的时候,我只要一来看他,他就会把所以吃的拿出来,还说不要再买啦,我都吃不完啦。还记得每次来看爷爷,这位奶奶也会开门和我说两句话,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你孙女又来看你啦,多孝顺啊,多热闹啊”,她也多么希望有一天孩子会敲她的门来看看她。老奶奶和我聊天的时候很开心,即使有些困难但还是很热衷得聊,因为牙齿掉了,还是抿着嘴笑,最开心就是聊前几日孩子们来看她的时候,脸上洋溢着骄傲和幸福
我要走了跟她说下次再来看她,她有些不舍,也许又要回到一个人的寂寞时光里了。天亮了就起床,天暗了就睡觉,每天都在等着天暗下来的日子。偶尔出去买菜,可以吃好久。
心得和体会
通过此次义工行,我了解到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空虚,他们需要的是关怀、关爱,以及最重要的亲情。他们也希望能有存在感,能让自己多参与到大家的社会活动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然有一天在日复一日等着太阳落山的生活中真的会遗忘自己,遗忘日期,只有不知不觉又熬过了一年的感受。
同时,我觉得通过此次活动知道空巢老人的感受,我自己也要拉起警钟,虽然我的父母并没有到做爷爷奶奶的年纪,但他们终有一天要老去,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感受。如今我们在外读大学,父母要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见不到我们,饭桌上少一副碗筷,大房子只回荡着电视的声音,少了我们的欢笑和身影,他们一定是不习惯的。即使我们在家的时候会听到父母的责备,但那时关爱的体现,离开后我们也会怀念那些声音和话语,一样他们也会,也会经过我们的房间时多看几眼,盯着我们的手机号犹豫该不该打过来。所以,我决定以后不管是否有事,都要给父母、外婆保持每天最少一通电话,虽然不能见面,可以通过声音拉近我们距离,一通电话不会花很多时间却能带来许多温暖,甚至可以变成一种期待、一份牵挂。
并且我更想呼吁那些在外工作的人,如今电话很便利,也很便宜也就你们抽一口烟,抹一下面霜的钱,更不需要耽误你们太多时间,哪怕在电视广告的时候给在家的父母长辈通一通电话,送去一份关怀慰问,对于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幸福与宽慰。就像那首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这就是他们的心声,你们回家报个平安,道份关怀就够了。要知道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和老人相处的时光,所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常回家看看,有时候回想他们照顾我们的日子就在昨天,在不知道明天发生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反哺就该在今天。
小时候,父母总是会牵着我们的手过马路;现在,换我们牵你们的手了。不一样的姿势一样的爱„„
第二篇:社会救助的做法和体会
社会救助的做法和体会
我县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辖2镇7乡180个村,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8300万元。总体看,我县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多,全县一半以上的村农民人均收入仅千元左右。工业基础薄弱,民营企业发展不快,再就业空间小,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多。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广泛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优抚对象救助、孤残儿童抚育、灾民生活救济等六大救助制度。截至2008年底,城市低保由最初的11人扩大到5千余人,农村低保由8千余人扩大到1.2万人,农村五保由1千余人增长了一倍。全县纳入救助的对象5.2万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28.6%。其中城市低保5215人,农村低保12431人,农村五保2004人,重点优抚对象450人,建国前老党员186人,城乡大病医疗2400余人次,孤儿和贫困学生307人,临时救助617人,灾民2.5万人次。城市低保补助金由人均每月76元增长到145元;农村低保补助金由每人每年20元增长到一类900元、二类600元;五保供养资金由每人每年900元增长到1300元。有效地保障了全县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下面,将我县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营造全社会抓救助的氛围
县委、县政府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每年落实的大事之一。县财政克服困难,建立预算机制,2007年以来,每年预算救助资金120万元。保证了救助资金落实到位,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2006年时任县长慰问村镇村五保老人周枝时,看到三间住房一间倒塌,两间漏风,专门批示县财政局、民政局、建设局和各乡镇,要求各部门密切协作,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彻底改善困难户的住房条件。三年来,我们在村镇村、宜兴乡屯堡村、斗泉乡北岳庄村、蕉山乡殷家庄村、梁庄乡曹庄村兴建13个村级五保供养“康乐院”。形成了县有福利中心、乡有敬老院、村有五保供养康乐院的县、乡、村三级三种供养体系。县福利中心主要接收全县边远山区的五保对象,乡镇敬老院接收本乡镇边远村落的五保对象,康乐园接收本村的五保对象。目前,集中供养五保老人500余名,集中供养率达到25%,预计年底达到50%。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在经费保障方面,一是五保供养资金每人每年1800元。二是将五保户个人承包地转让给其它农户,承包户每年提供200斤粗粮,县、乡、村三级救助200斤口粮,县、乡两级在救灾捐赠物品中调剂解决衣被。三是医疗费用由大病医疗救助解决1500元,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一部分。2009年春节期间,我县开展了“慈善救孤结对帮扶孤儿”活动。28名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救助一名孤儿,114个县直局级机关每单位救助一名孤儿。救助的内容:一是生活困难救助;二是教育救助;三是节日亲情慰问。帮扶救助时间从2009年元旦开始至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活动前,我们组织人员深入乡村摸底调查,制做了“慈善救孤工程结对帮扶联系卡”,孤儿姓名、监护人姓名及帮扶救助人姓名、单位,每年救助情况全部记录在联系卡上。隆重召开“进万户门、解万家难、暖万人心暨慈善救孤结对帮扶动员大会”,每一名领导和他帮扶救助的孤儿结对而坐,领导与孤儿亲情互动,亲友和群众气氛热烈。春节前夕,县委书记、县长郭占宝分别到孤儿家中慰问,送去现金及学习生活用品。全县142名孤儿,共收到捐赠的现金58000元,面粉88袋,大米76袋,还有衣被、文具、书籍及各类慰问品。结对帮扶活动在全县传为佳话,6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专题报道。
二、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确保社会救助有章可循
制度是抓好各项工作的依据,是规范工作行为的准则。几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29项方案、意见、规定,基本涵盖了社会救助的各个方面。其中城市低保8项、农村低保6项、农村五保2项、城乡大病医疗救助4项、救灾救济4项、优抚保障1项、慈善救助2项、有关城乡社会救助综合性的2项。实现了制度之间的衔接,政策之间的配套,工作资源的整合。这些制度和规定是:《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关于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细则的补充规定》、《关于对低保对象特困家庭实施“分类施保”的暂行办法》、《关于城镇低保对象行业收入计算的暂行办法》、《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城市居民申请低保的补充规定》、《关于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关于对农村低保进行复核的通知》、《关于农村低保复核的补充规定》、《关于严肃政策严明纪律,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管理实现应保尽保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通知》、《关于对农村五保进行复核的通知》、《关于对全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行定点医疗及就学补助的试行意见》、《关于对全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行医疗救助的补充规定》、《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大病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县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2005冬令灾民生活救助方案》、《县救灾应急预案》、《县民政局2008年汛期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救灾款(粮)管理使用的通知》、《关于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关于开展“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的通知》《关于开展“慈善救孤工程”的倡议》、《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关于成立“乡镇社会救助站”的通知》。
三、建立机构,充实人员,夯实社会救助的组织基础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我们积极协调编委、财政等部门,逐步健全了社会救助机构,落实了人员编制,保证了社会救助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设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办公室。根据工作职能的变化调配工作人员,成立城镇和农村两个社会救助办公室,由两名副局长分别担任办公室主任,明确职责、细化任务。制作《便民服务一览表》图板,将救助内容、申报审批程序、承办人员、联系方法公示于众。二是设立乡镇社会救助站。以前,我县9个乡镇每乡镇只有一名民政助理员,且多为兼职。我局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反映,提出设立“乡镇社会救助站”的意见。2008年2月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9个乡镇成立社会救助站,各乡镇的乡镇长担任站长,民政助理员任副站长,壶泉、村、蕉山、作疃、宜兴、加斗6个大乡镇,每乡镇配备工作人员3-4人,斗泉、梁庄、望狐3个乡每乡配备工作人员2-3名,全县基层民政队伍增加至29人。乡镇社会救助站实行县民政局、乡镇双重领导,站长全面负责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制定救助方案,审核救助对象,拨付救助资金。县民政局负责业务培训和考核管理,乡镇调整救助站工作人员必须经民政局同意。各乡镇安排二间办公室,统一配备了电脑。救助站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工资由财政预算。乡镇救助站的设立,发挥了乡镇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村社会救助的监管力度,也使大量的因救助引发的矛盾化解在基层。省民政厅马景龙厅长对我县设立乡镇社会救助站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推荐《山西民政宣传》杂志刊登,加以推广。
四、规范程序,阳光操作,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程序是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水平的切实措施。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们边开展、边总结、边改进,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完善家庭档案。在城市低保中我们聘请10名低保对象为义务调查员,对申请低保的家庭摸底调查,对已进入的对象定期复核,建立了完备、真实的低保家庭档案。为了准确掌握每个低保对象的配偶情况,我们要求夫妇双方必须在复核时到低保所拍照,将照片打印在复核表上。对农村五保、低保采取进村入户、田间走访、炕头咨询、明查暗访等多种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二是实行“分类管理”。对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家庭档案,分别贴上绿、黄、红三种颜色的标签。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户及其他特别困难的家庭为一类,标签为绿色,属于重点长期保障对象,一年复核一次;因家庭成员年龄、素质等结构不合理,造成难以摆脱贫困的家庭为二类,标签为黄色,属于一般保障对象,6个月复核一次;因某种意外变故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为三类,标签为红色,属于重点调查、复核对象,3个月复核一次,随时予以调整。三是严格程序。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的申报审批,根据相关的规定,按照个人申请、村民(或所在单位)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群众监督反馈、乡镇(或主管单位)审核、县局批准的程序进行。个人申请必须填写申请表,提供本人和家庭成员户口本、身份证等证件,子女上学要有学校证明,单亲、离异者要有离婚或死亡证明,大病患者有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外出人员要有村委、居委和务工单位的收入证明,民主评议必须有评议代表签字,公示内容必须拍照存档备查,乡镇审核意见必须经社会救助站盖章,有站长签字。四是接受社会监督。把救助对象的评定,救助标准的确定,救助款物的发放纳入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公示内容拍照存档。凡是未经评议、张榜公示或经公示群众有异议的以及救助方案未经乡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的一律不予审批,有效地减少了“人情保”等不正之风,同时也使村务公开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并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为低保工作监督员,对通过调查准备新纳入的家庭进行评议,建立了“逢入必评、调整必议”的民主评议机制,有效把住了低保入口关、动态调整关。几年来清退不够条件的低保对象876户,降低标准564户,新纳入987户,提高标准1256户,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即退、领导放心、群众满意。五是实行社会救助“一本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认真调研,设计制作了《县救灾、社会救助款物发放记录册》,发放到全县所有农户家庭。不管是低保户、五保户、大病户,都可凭《记录册》和身份证到乡镇救助站或营业所领取救助资金。“一本通”的实施,既方便了各类困难救助,又缩短了工作时间,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便于检查监督。一元钱、一斤粮明明白白记录在册,一册可用10年左右,节省印刷成本工作经费。六是引导救助对象树立诚信观念。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我县在制定严格规范救助制度的同时,把诚信理念引入救助机制。在低保对象审批和复核中,为每个申请者印发一份《诚信保证书》,要求申请者如实填写家庭成员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如实申报的,一经查明不予审批。几年中,我们对不如实申报的676户、1279人取消了低保资格。对如实申报确实困难的实事求是地给予救助。供销社下岗老职工甄存禄因病提前退休,主动申请取消个人低保资格。我们考虑到本人有病,孩子正在上大学,家庭生活确实困难,不仅没有取消他的低保资格,还适当提高了补差标准。我们还注重对救助对象进行权利义务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动员有劳动能力的城镇低保户,每年参加修建玉福山烈士陵园义务劳动,八年来,低保户共参加义务劳动5117人次,折工26871个。
五、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搭建社会救助平台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多年来,我县民政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影响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我们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积极争取上级资助,努力落实本级预算,动员民营企业家捐助,利用乡镇闲置公产房维修改造。2000年,筹资100万元建成村中心敬老院,2001年筹资200万元建成光荣院大楼,2006、2007、2008三年筹资243万元,在5个乡镇建起12个村级五保供养“康乐院”,2008年筹资220万元建起集收养康复、娱乐健身、慈善捐赠、救灾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2009年筹资240万元开工兴建壶泉中心敬老院,筹资90万元对8所乡镇敬老院进行维修改造,加上历年来烈士陵园工程投资800万元,累计投资1800余万元,民政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几年来,我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社会救助和各项民政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意识和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全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福人民,建设和谐秀美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创新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创新党建新载体实现致富新跨越 ――金溪县创新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去年以来,县委因势利导,对合市镇创建党群众经济联合体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及时总结宣传,并把创建联合体为推进“三培两带”工程的重要载体,迅速在全县推开,取得了明显成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双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了广大农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目前,全县群众19500户,联合体成员平均收入达2万元,比全县农户平均收入高出近1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一是深化认识,积极引导。针对一些农民和部分党员干部对创建党群经济联合体心存疑虑、徘徊观望的现状,县委与时俱进,及时制定下发了建立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创建联合体的目的意义,使全县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创建党群经济联合体是时代的发展变革与创新农村党组织职能定位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与农民把握市场能力的需要,是农村“三培两带”工程的深入推进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并摆上重要位置,切实认真抓实抓好。同时,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通过召开专门会议、现场参观、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了观念,使创建联合体工作家喻户晓,深入民心。二是党员干部领办,农民联合。在建立“党员干部能人库”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群众中的号召力及其帮带能力的大小,从中遴选出联合体领办人,并给他们颁发资格证书。同时,农民群众根据自身技能和从事产业情况,自主自愿挑选领办人,选择加入项目,然后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党组织引导、党员干部领办、群体自愿联合的方式,创建了技术指导型、信息服务型、资金担保型、户户联合型、龙头企业型等各类党群经济联合体。今年初,何源镇孔坊村委会主任、党员江书胜在镇、村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领办了水晶玻璃工艺经济联合体。由于该产业生产分户操作、老少皆宜、不误农活、零风险,能在家 1
门口致富,村民纷纷要求加入,联合体迅速滚动壮大,带动了千家万户。目前,该联合体成员已发展到160户,平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并带动了全镇640余户农民致富;计划到今年底可发展到1000户左右。
三是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在创建之初,县委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合市镇创建党群经济联合体示范点,成效比较明显。目前,全镇共创建各类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39个,参加农户达1560余户,其中党员干部256人;黄栀子、葡萄、蜜梨三个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专业村、组48个。示范点建立后,县委及时召开了现场会,现场观摩感受,用身边的事示范带动身边的人。同时,我们还通过媒体宣传、“七一”表彰等方式,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发展联合体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个人和群体,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从而较好地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智慧集中起来,创造力激发出来。
二、规范运作,促进发展
一是成立机构,组织领导到位。为了给联合体的顺利推进和不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县委成立了专门指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长,村建领导小组负责进行组织、指导、协商,县委组织部、村建办、农工部、财政、金融、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指导小组,乡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负责做好具体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同时,县委建立健全了不定期跟踪督查、点评通报、目标管理、考评考核等制度,促使联合体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措施,优惠政策到位。在政策上实行倾斜,县委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农技人员定点联系、联合体内部帮带等制度的同时,在联合体的项目引进、土地使用、办理经营许可证、税费减免、补贴奖励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措施和激励办法;在资金上实行扶持,与农村信用社联合,成立了农村小额信贷担保中心,简化办理信货手续。一年来,先后为经济联合体注入信贷担保基金600多万元;在技术上实行指导,以联合体为依托,积极开展农村实用
技术培训,组建了两个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小组,与县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农事小灵通”信息网络,提供病虫害防疫、天气预报、市场供求等信息,从而为联合体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三是建立党组织,跟进服务到位。当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在同一产业或行业中形成一定规模,且条件成熟时,我们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适时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成立了产业协会党组织。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协会党组织29个,党员会员463人。协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为协会推荐人才,让党员干部挑起大梁,充分发挥他们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双向培养”,使一大批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化管理,督促协会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协会在产、供、销过程中为会员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契约管理”的原则,支持协会在提供种子、设备和销售等环节收取合理的费用,实现以会养会,不断发展壮大。去年12月,黄栀子协会党支部通过对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预测到今年上半年黄栀子果价格涨幅将超过20%,并及时告知各黄栀子联合体,封存了干果30余万公斤,不仅使栀农增收40余万元,而且协会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注重实效,整体推进
1、找到连接点,实现了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有效转变。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一头向市场延伸,收集、分析和开辟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大户带小户,党员带群众,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直接连接起来,发展产业化经营,极大地提升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了联合体由组织推动向市场牵动、由项目启动向产业拉动、由能人带动向基地联动的转变,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秀谷镇陶家村党员干部王耀怀领办了蜜梨购销联合体,带领2名成员常年驻在广东、上海等地从事销售,搜集信息,每年为梨农外销蜜梨80万公斤以上,每斤价格比本地高0.1元,户均增收740多元,并带动了
全县各蜜梨经济联合体上规模上档次。
2、找到了切入点,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统一。“三农”工作的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也在于此。而我县党员群众经济联合体正是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是农村“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的拓展和深化,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种新型载体,通过联合体这种具体形式,赋予具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共产党员以义务和责任,使共产党员全面完成带头致富向带领共同致富的角色转换,使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联合体这个新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现,使党组织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去年以来,全县已有600多名联合体成员提出了入党申请,其中有100多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今年以来,仅合市镇又有100多户群众提出了加入联合体的申请,30多名党员和200多户群众已达成联合体协议。
3、找到了着力点,实现了工作方式上由应付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经济联合体的创建,使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转变,农村党员干部领办联合体,乡镇干部工作与联合体挂钩,使他们主动站在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沿,从过去“催粮要钱”等一般应付性事务转变到示范引导、导找信息、说服教育以及为联合体协调解决困难等为农民搞好服务上来,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切实改进,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广大领办联合体的党员干部被群众亲切地誉为“传经送宝的科技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帮贫扶困的贴心人”。
4、找到关键点,实现了农村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形成了广纳群贤、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促进了农村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二是把农村各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农村的人才资源,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培养和储
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第四篇: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灵台: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灵台县不断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创新方式,着力加强全县党员教育工作,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党员教育工作合力。县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纪检、宣传、党校、综治、信访等部门参加的党员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党员教育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沟通情况,协调培训计划,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统筹规划、上下联动、综合管理。二是及时安排部署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并推行了以农村党员“三卡”管理、机关党员分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学习培训、作用发挥、考核激励等制度。三是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将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党建目标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分解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责任。结合目标责任书考核,落实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构建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二、注重阵地建设,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网络。一是建成了覆盖乡村两级的远程教育站点。2005年以来,依托中央、省、市项目,全县共建成远程教育站点197个,其中依托站点116个,卫星模式站点31个,宽带模式站点50个,实现了乡村远程教育站点的全覆盖。二是建立了赴外培训和县内实训基地。县委制定了干部赴外培训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党员干部赴外培训备案制度,在山东潍坊、浙江温州建立赴外培训基地2个。依托什字塬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中台川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全县建成党员教育实训基地18个。三是实施了标准化村级阵地建设工程。依托第一、二轮村级阵地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430.2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79处,总建筑面积达到19450平方米。今年,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20万元,组织实施了村级阵地规范化扫尾项目,计划新建村部13处,扩建村部16处,改建村部11处,努力实现村村有标准化村部目标。同时,全县184个村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村村响工程,为开展党员培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充分发挥县委党校主阵地作用。从乡镇、部门等负责人中为县委党校聘请兼职理论教员24名,落实了乡镇党校理论教员聘任制度,在中心村设立了乡镇党校授课点,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县、乡、村分层承接,县内培训与赴外培训有机结合、全面覆盖的培训网络。
三、强化分类指导,因人因需制定培训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因需施教的培训原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坚持因人施教,着力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机关党员干部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并严格落实了机关党员每周二、四两次理论学习制度,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或支部集中理论学习,推行了党员述学、评学、考学、讲学等制度,把学习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测试,努力提高机关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农村党员突出致富能力培养。2008年以来,抢抓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试点工作的有利机遇,以“双教双培三增强”活动为载体,聘请省内外专家和县内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人,组建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专家服务团”,投入20万元组织编印乡土培训教材7个篇目2.4万册,在县电视台策划开办了“科技苑”专题栏目,依托乡镇党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双培双带”培训基地等阵地,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考察学习、结对帮带等形式,对全县5092名5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开展了致富能力培训。把培训与技能转化相结合,扎实组织开展了百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勤劳致富竞赛“三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
四、突出综合培养,科学分解细化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培训内容细化为把握政策、应用科技、开拓市场、筹措资金、经营管理、产品营销和创业致富七种能力,重点从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经营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在政治理论方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法规方面,以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大及十七届一至六届全会精神及各级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着力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法律意识和自觉应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以科学养牛、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劳务技能和农村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养殖的水平和务工技能。在经营能力方面,以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经营管理、发展现代农业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广大党员把握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资源、组织营销等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五、优化培训方式,着力增强党员教育实效。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我们坚持贴近实际,用活载体,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做到了“五变五确保”。一是变“固定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确保党员学有兴趣。在开展培训前,我们结合党员干部的需求和全县产业发展实际,将苹果种植技术、肉牛饲养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外出务工常识及强农惠农政策等作为重点内容,由党员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参训班次,充分尊重了党员的意愿和要求,激发了党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县委党校近年来在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前,探索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培训需求,并认真归纳梳理吸收,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变“灌输式”培训为“互动式”培训,确保党员学有所获。在培训过程中,重视教员与学员的互动,积极推行双向互动的“群言堂”教学,采用研讨式、问答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员和党员的双向交流,将培训人员由“播音员”变为“主持人”,将培训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变集中培训为“送学到家”,确保党员全面受益。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办班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在县电视台策划开办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科技苑”专题栏目,安排了畜牧养殖、果园管理、务工常识等专题,确定每周播出一个专题讲座,每个专题播出40分钟左右,每周不间断滚动重播3次,使广大农村党员坐在家中即可观看专家讲座,接受技术培训。同时,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开通了“手机飞信”系统,定期为党员发送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四是变单一的课堂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党员学以致用。针对农村党员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偏弱的情况,为了让广大党员种植户“学有所教、做有所看”,进一步弥补集中办班培训的不足,我们大力推行了直观教学法。除各级党组织自行组织的赴外考察学习外,县委党校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每年坚持结合1-2期主体培训班,在集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都要安排2-3天时间组织学员到邻近县区考察学习,用亲身经历激发和调动党员提高技能、掌握本领的热情。五是变定点培训为流动培训,确保党员学而不厌。县上积极与省、市业务部门有关专家和甘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邻近高校专家教授进行了衔接联系,组建了由专家教授及县内中级以上职称及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分肉牛及奶牛养殖、果树栽植及其它种植、养殖3个专家服务小组,制定印发了专家服务团管理办法,明确了专家服务团成员的工作职责、报酬等,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巡回各村、产业基地,对党员进行“手把手”技术指导;各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党员农技服务队,负责长期驻村指导党员栽种,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六、坚持“五个整合”,积极搭建党员培训平台。为切实搞好党员集中培训工作,我们采取整合规划、整合资金、整合师资、整合阵地、整合信息“五个整合”的办法,把全县党员培训活动的培训内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信息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大培训、大教育的浓厚氛围。一是整合培训规划。每年坚持将农牧、扶贫、财政、果业、社保等涉农部门实施的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万名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畜牧世行贷款、“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将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零星培训计划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全县党员群众培训的大计划、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有效盘活了培训资源。二是整合培训资金。采取县财政配套一点、涉农项目经费投入一点、党费列支一点、乡村两级自筹一点、县直部门帮扶一点的 “五个一点”办法,将方方面面的培训资金整合起来,实行统一安排、合理使用,防止乱用滥用,确保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党员教育培训经费467.7万元,其中党费投入31.7万元,财政投入65万元,其他资金371万元,集中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三是整合师资力量。从农牧、林业、畜牧、扶贫、科技等县直12个部门精选50多名业务骨干,从乡镇站(所)选取20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授课教师,从村、社筛选13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作为农民教员,建立了全县统一的“专家库”,形成县、乡、村三级教师网络辅导体系,初步解决了培训师资短缺的问题。四是整合培训阵地。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县乡党校、县农广校、乡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站点、农民信息之家、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培训阵地作用,结合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开展农村党员“冬训”等活动,根据农时季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层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学习培训4.1万人(次),使党员的培训由原来的县上统一培训变为县、乡、村分层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培训阵地的作用。五是整合培训信息。充分利用村村通电话、通手机、通广播电视这一优势,构建“三电一中心”(即县电视台农业栏目传播、农业技术电话服务热线、农民电脑上网、农技110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把“三电”所涵盖的种养技术、市场行情、农业政策、气象与农事、劳务、招商信息等内容与农技110服务中心免费开展的专家现场咨询、专家实地调查解决难题、专家热线电话答疑、上网查寻、发布信息、提供书面技术资料、播放农产品信息和农业技术影碟等业务优化整合,形成一体,使广大农村党员能够真正享受到 “零距离培训,零距离服务”。
七、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拓宽党员培训渠道。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本县实际,我们先后探索出了党员教育培训的五种模式。一是“县委党校+乡镇党校+村级活动阵地”的培训模式。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原则,将党员培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委党校、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培训任务确定相应层次的党组织负责完成,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培训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层级式农村党员培训模式。二是“县内培训+赴外培训”的培训模式。为适应党员教育培训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培训的层次,我们依托浙江温州、山东潍坊2处赴外培训基地,组织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实地考察“取经”,实地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思维理念,有效促进了农村党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积极鼓励县委党校、县科协等农村党员培训的职能部门“走出去,引进来”,主动与县内外的高等院校协作,实行“联合办学”、“挂靠办学”,提高培训层次。三是“党校+协会+基地”的培训模式。适应大量集中党员比较困难,小范围集中相对比较容易的特点,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利用协会作为中枢,党校宏观指导,以基地实践为主要内容,加强农村党员培训。目前,全县共组建行业协会143个,组织开展党员培训1.3万人(次)。四是“远教站点+远教中心户+党员户”的培训模式。以县远程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村远程教育站点为基本单元,以村社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产业能人为远程教育培训“中心户”,采取一个“中心户”联系2个以上党员户开展经常培训、一个远程教育站点辐射10个以上中心户、县远程教育中心统揽全县的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资源,全方位组织农村党员进行学习培训。目前,全县共设有远程教育“中心户”920多户,联系农村党员2800多户,开展培训2.2万次,传授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100多条,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今年依托建成的村级文化广场,整合投影仪等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资源,在全县建成了可容纳500人以上的远程教育广场7处。至目前,全县共利用远程教育广场播放各类技术培训课件58部,播放各类红色经典影视60多部,培训党员4.1万人。五是实施了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项目。今年以来,坚持以经济工作的理念和项目化管理的手段抓基层党建工作,推行了党建项目化管理,组织实施了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党建项目,各党(工)委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整合部门资源,依托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和流动党校,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县上每2个月举办一期高规格的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传经送教,至目前,全县共培训党员干部2.1万人,有效地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XX县加强行政服务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全力推进阳光政务建设打造优质政务服务环境
——XX县加强行政服务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打造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把推进阳光政务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政务服务的长效机制基本确定,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10年正式组建行政服务中心以来,共受理客商和群众行政许可(审批)、服务登记事项累计17289件,已办结17289件,办结率100%;注册企业359家,注册资金78693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体制机制,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主战场
为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县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力在改革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益实践;是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载体;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的行政服务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
推进实施。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对工作的开展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仅用了短短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的装修、各种设备的调试和工作人员的进驻,2010年3月11日,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进驻单位24个。
(二)创新运行机制。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坚决杜绝体外循环”的原则,从根本解决部门囿权问题。重点是在涉及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直部门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即将原来分散在多个内设股(室)的审批职能向一个股(室)集中,新设置的行政审批股(室)整建制向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两到位”,即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部门对派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首席代表充分授权。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部门在审批事项进中心上“抓大放小”、在审批窗口授权上“避重就轻”、在履行审批职责上“推诿扯皮”等问题。县直24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已全部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
(三)健全服务体系。坚持将建好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和指导乡镇完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并重。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按照硬件建设标准化、软件建设规范化的要求,县乡两级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各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和60余个村级民事帮办点,形成了县乡“两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络。
二、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快捷优质透明的政务服务流程
我们始终坚持群众满意、企业满意、发展受益这一标准,切实推
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干部作风、改进服务方式。主要做到了三各方面的“抓好”:
(一)抓好流程再造。按照“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环节最少、授权最大”的要求,对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流程全面开展优化再造工程,围绕权限、时限和程序等审批服务要素,对行政审批事项逐一进行优化设计,制定出了最优、最快的流程。
(二)抓好充分授权。为了有效解决部门进驻不到位、窗口授权不到位的实际问题,我县定期与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明查暗访,对不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和授权不到位的部门,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诫勉谈话、挂牌督办,情节严重的进行问责。目前,县本级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191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单位均签订了授权委托书,对派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人员授权。
(三)抓好服务窗口创新。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安装电子票据开票系统,设立了统一收费窗口,利用电子显示屏,即时公开各窗口信息,及时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方法、办事结果。让群众随时掌握需办理业务的各种流程和所需的资料;对监督情况及时公布,对外公布投诉方式,公开受理效能投诉。针对群众房产证办理较多的情况,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进行了调整,将房地产办理的有关窗口统一设置在行政服务中心的一、二楼办公,县房管局办证人员全部进驻中心窗口办公,真正实现了房产证“一条龙”办理。
三、完善服务载体,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和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水平
为确保政务服务特别是行政审批服务公开、规范、高效运行,我们始终注重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夯实政务服务工作基础,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和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水平。
(一)加强中心平台建设。县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的重要载体,是群众办事的重要平台。为建设好这个平台,县委、县政府从人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一是办公场所到位。2010年11月,我县购置原县稽征所办公大楼,作为行政服务中心办公使用。二是建设经费到位。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改建,服务大厅面积扩至近1200平方米,极大满足了审批工作人员进驻的需要。三是人员落实到位。县委、县政府在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之时,配齐中心的领导班子,并从各行政审批单位抽调审批业务骨干近60人到中心审批窗口工作。
(二)推行网上审批系统建设。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电子政务平台,在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项目建设工作中,做好了三项工作:一是设备采购。2010年12月,投资133.2万元采购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设备和软件,并对县信息中心网络和线路进行改造。二是业务培训。2010年9月底,举办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全体窗口工作人员50名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网上应用。今年1月,我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正式试运行,截止8月底,网上办理事项736件。县直部门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基本完成与县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平台的联网,该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直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真正做到了审批时限提速、审
批效率提高。
(三)推进网上权力运行监控全覆盖。为强化审批监督,实行网上预警、网上举报、受理投诉、网上效能监察、网上绩效考核。网上电子监察系统与网上审批系统同时运行,全县所有行政许可和相关行政服务项目从受理到办结各个环节,都在网上监察系统的实时监督之下。群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从网上查询申办事项的进展情况、最后结果等相关信息,实行网上公开、网上服务、网上监管,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行政监督由社会软约束转变为网络硬约束,为行政许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供了现代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