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教育读后感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化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1《小班化教育》一书为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毛放所著。本书共分6个章节,包括:1、小班化课堂教学组织的微技术应用。2、小班化教育需要重点开发的教学内容。3、小班化教育中、高年级的探究性学习。4、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5、小班化教育的家校关系建设。6、小班化教育的素养的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道路”。全书近20万字。
一、读了这本书,我明确了两点:
1、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包括三个层面:(1)小班。(2)小班教育。(3)小班化教育。
小班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一般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小班教育即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
2、为什么要推行小班化教育。
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原因:一是上海构建现代国际中心城市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要。三是有助于深化小学教育环节,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四是符合当代发达教育的进步趋势。五是可以充分保护、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二、这本书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揭示透彻。
本书对小班化教育在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的特点都作了充分的阐述。比如在小班化教育上课的特点上,作者在小组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所占的时间上,提出了“四分之一”的系统;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上,突出了兴趣点,兴趣面以及兴趣的持续长度三个维度;在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上以及活用教材资源上都能做到阐述充分,揭示明了,使读者读后有所悟,有所得。
(二)、图例充分。
本书为揭示小班化教育特点,在阐述中运用了包括:折线、双曲线、条形表格、扇形图、流程图等图例共有30多处,这些图例配合文字对作者揭示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佐证作用。
(三)、案例翔实。
本书作者在前5章中大量地引用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共有40多个,而且都是来自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这些案例富有引证力、说服性很强。如:“诱导自悟法案例”、“唐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五步操作案例”、“学生自己评价作业案例”等无不引人入胜,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作用。
三、从功能而言,我认为本书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引领作用。
读了全书使我对小班化教育有了全新的了解,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小班教育的理解和认可,为我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明白了小班化教学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借鉴作用。
本书本身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有许多地方的内容、方法、技术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如:在对小班化教学的空间形式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参考书中所画的图表;在对小班化的教师环境设计时书的一开始彩页上就有许多的可供借鉴的图片。
(三)、辐射作用。
尽管本书的小班化教育理论和内容及操作是在大城市背景下阐述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城郊一体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书的辐射作用将会日益凸现。
四、结合实际的思考
在我自己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也觉得自己很少能做到真正的小班化,尽管人数上已经是小班,但是小班所特有的各每一个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展现个性的方法以及富有实效积极多元的评价这些都还在探索中。对于我自己来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小班化教学,已经有了小班化教学的基础和氛围,只要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相信会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效发挥出来的。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2我校已全面展开小班化教育,我翻阅了《小班化教育》这本书,小班化的许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不由浮现于眼前。现就小班化教育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读书体会:
首先,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教学偏重于注入式讲授,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而小班化教育追求的是启发引导,注重儿童的主动探索及自身体验,力求增加儿童直接经验的积累。小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给教师提供了分组教育和个别辅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孩子受关注的程度提高,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多,避免了大班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初进学校的孩子克服对学校的恐惧和抗拒。学生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被关注机会、交流机会,使学生在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出现更加积极的倾向。“小班化教育”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隐藏在其后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及教育方法的变化,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小班化教育”是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其次,小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时间、空间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大班的学生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再次,小班化教育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尤其是在作业辅导方面,能够“一对一”的进行面批,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回顾我校这几年来小班化教育的历程,我们深感小班化教育的深层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更意识到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是机遇,也是挑战。就让我们的小班化教育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希望吧!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3带着对《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一书的期待,这学期我用心阅读了此书,边读边品,边品边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感触很深,收获很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注重教学气氛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应该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的空间优势,随时调节着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孩子们或小组讨论,或自由发言,而老师则穿行其中或参与、或点拨,灵活的教室布置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空间。老师亲切的话语,平等的姿态拉近了距离,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许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班的条件下能发挥得更突出。如采用游戏活动这种生动有趣的动态教学。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因此,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个个学习疑问时,我们首先要珍视学生的这种探究心理,但并不要急于正面回答或者给予暗示。而且,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自主探究获得的成功又会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重体验,重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都能促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创造。很多课堂上,学生能全员参与了讨论交流,学生活动占课时的大半。他们分成小组学习,在组内把老师给的条件进行整理,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整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人人动脑,人人动口,并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由于学生通过体验进行了思考,所以,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二)探究学习
以自主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操作上我们强调“先放后扶”,即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精当的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探究、理解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扶”,扶在学习方式的指导、重点难点的突破、困难学生的辅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作交流的组织等方面。
三、注重每一堂课的准备
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本书具体阐述了个性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学中体现的三个层面的内涵:1、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3、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的“差异教学”。
为了切合这些理念,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对教材做足功夫:了解每一位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备好每一堂课,进行差异化教学。要让暂时落后的孩子能感受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乐趣和信心,让中间层的孩子通过努力,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让第一层的孩子在学有所获的过程中学会深入地探索和发现。教师在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给不同层面的孩子带去知识、乐趣、期待的同时,他在备课的过程中个人的智慧在不断闪现,灵感在不断跳跃,个人成就感也会不断提升,从而专业成长的速度会不断提升。
总之,作为小班教师必须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4小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
小班化教育可以满足广大市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有助于深化小学教育环节,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小班化教育符合当代发达教育的进步趋势,可以充分保护、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小班化教学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教学。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随心所欲。把任性,耍脾气,和老师对着干,跟同学争争抢抢都误认为是个性,这是对个性的曲解。独立性不排除团队精神。在学习中善于和别人合作,尊重他人的建议,这样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达到教学目的。而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变式课桌,活动式教学,使小班化的合作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注意科学的安排好小组成员。
每个小组的人员人数要基本上均等,优秀的学生和中等的学生,以及稍差一点儿的学生的比例也要基本上均等。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
其次,要科学地选好每个小组的领头人。
这个领头人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诵、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同学带动本组所有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要科学地合理安排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使用,而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科学地给学生明确好。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第五,要科学地评价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的情况。
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学习的热情,使每个小组的同学知道今后应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小班化教学需要有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一定会把我们学校的小班化教学搞得如日中天的!
第二篇:《小班化教育》读后感
《小班化教育》一书为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毛放所著。本书共分6个章节,包括:
1、小班化课堂教学组织的微技术应用。
2、小班化教育需要重点开发的教学内容。
3、小班化教育中、高年级的探究性学习。
4、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
5、小班化教育的家校关系建设。
6、小班化教育的素养的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道路”。全书近20万字。
一、读了这本书,我明确了两点:
1、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包括三个层面:(1)小班。(2)小班教育。(3)小班化教育。
小班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一般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小班教育即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
2、为什么要推行小班化教育。
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原因:一是上海构建现代国际中心城市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要。三是有助于深化小学教育环节,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四是符合当代发达教育的进步趋势。五是可以充分保护、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二、这本书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揭示透彻。
本书对小班化教育在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的特点都作了充分的阐述。比如在小班化教育上课的特点上,作者在小组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所占的时间上,提出了“四分之一”的系统;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上,突出了兴趣点,兴趣面以及兴趣的持续长度三个维度;在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上以及活用教材资源上都能做到阐述充分,揭示明了,使读者读后有所悟,有所得。
(二)、图例充分。
本书为揭示小班化教育特点,在阐述中运用了包括:折线、双曲线、条形表格、扇形图、流程图等图例共有30多处,这些图例配合文字对作者揭示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佐证作用。
(三)、案例翔实。
本书作者在前5章中大量地引用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共有40多个,而且都是来自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这些案例富有引证力、说服性很强。如:“诱导自悟法案例”、“唐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五步操作案例”、“学生自己评价作业案例”等无不引人入胜,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作用。
三、从功能而言,我认为本书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引领作用。
读了全书使我对小班化教育有了全新的了解,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小班教育的理解和认可,为我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明白了小班化教学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借鉴作用。
本书本身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有许多地方的内容、方法、技术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如:在对小班化教学的空间形式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参考书中所画的图表;在对小班化的教师环境设计时书的一开始彩页上就有许多的可供借鉴的图片。
(三)、辐射作用。
尽管本书的小班化教育理论和内容及操作是在大城市背景下阐述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城郊一体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书的辐射作用将会日益凸现。
四、结合实际的思考
在我自己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也觉得自己很少能做到真正的小班化,尽管人数上已经是小班,但是小班所特有的各每一个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展现个性的方法以及富有实效积极多元的评价这些都还在探索中。对于我自己来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小班化教学,已经有了小班化教学的基础和氛围,只要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相信会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效发挥出来的。
第三篇:小班化教育教学
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思考
松山镇教育辅导站庙儿沟小学 王临霞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松山镇的经济、人口、教育等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自然小班逐渐形成,实施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学校授课的主要模式。面对小班化教学中优势与劣势,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镇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选择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每个班的学生都相对较少,空间比较充足,而且教师都有余力,使得教师有可能发现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每个学生的手、口、脑都动起来,思考与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广泛,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程度,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并使其得到发挥。
2、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学生相对比较少,师生活动的时间、空间相对比较宽裕,教师可以有更多的视线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课堂上老师们努力地打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提高。
3、面批作业,有利于建立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
在班额大的情况下,教师要面批作业,特别是在课内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小班化后,学生少了,教师的作业批改可以在课内完成,而且采取面批面改。面改为老师了解学生课堂掌握知识情况带来了便利条件。针对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边批改作业,边进行指导,告诉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点课外补缺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对能力好的学生,教师在面批时可以着重于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良习性,布置完成提高性作业。
二、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好学生学的快,差生消化不了。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地进行分成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2、班内有哪个同学说出了一个想法,其他同学马上也不甘示弱,立刻说出与之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班级内虽是热热闹闹,但所得有限,因为同学们的思维并不开阔,回答问题当然就很片面、肤浅。
3、小班化下,教师有宽裕的时间辅导学生,甚至有些教师对学困生跟踪辅导,反而让有些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只有老师守在身边才会学习,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
4、大班人数多,多一两个差生由其他学生一带,算不了什么,而小班不行。哪怕多一个差生,由于班级人数少,就会影响全班成绩,三、如何提高小班化教学质量的思考
1、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3、教师授课一定要做到精讲多练。
教师授课要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影响。
小班化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需要,我们愿意通过不懈努力在“实施农村小班化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四篇:小班化教育感受
小班化教育感受
转眼间,小班化教育在我校实施已将近3年了,这短短三年中小班化教育使我校这颗幼小的“成功”种子茁壮长成为硕果累累的“成功”大树!。
虽然我接触小班化教育不过才2年,但是我对小班化教育的感受特别多,特别深。记得以前的课堂教育都是以教师“唯我独尊”式为主。一节课至始至终都是教师在那滔滔不绝的讲,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们都像和尚一样坐在那侧耳倾听着老师讲课,有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听懂,但那些能力薄弱的学生压根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下了课他们又不去问老师,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渐渐滑退、各方面能力会逐渐降低。但自从小班化教育实施以后,这一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使教室不再是黑板白墙的简单组合,形式多样的主题黑板、墙壁四周的贴纸使原本严肃的教室充满了温馨„„小班化教育把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集体,并且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再由组长的带领下,与组员来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方式展示成果。展示完后,然后由学生提出质疑,展示的同学在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学习规律,自觉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出学生团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优等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的教育和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的来说,小班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中,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
衷心希望我校的小班化教育会越办越好!
第五篇:小班化教育课题
“小班化教育课题”之“小班化教学学习心得”
这段时间我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头脑风暴,从阅读《小课堂酝酿大革命——“课堂在转型”专家研讨会综述》、《后“茶馆式”教学:颠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等材料,到观摩王燕老师、姜艳老师、彭华老师的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精彩课堂,无不感受到教育变革、课堂转型的需要与必要,也被上课老师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勇气与精神深深折服。
两节语文课都是在基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法指导,让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既有“兵帮兵”的同伴互助,也有教师精当、适时的点拨指导,课堂上让学生学的时间多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再赘述,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润物无声地渗透了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也能总结提炼出学法。数学课则是以“学案”贯穿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目标、有方向,从而探究出方法。
虽然两位上语文课的老师还是觉得自己说的过多了,但是我认为课堂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上课老师们的思维方式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从以往的关注自身的教,变为了现在关注学生的学,这是一个飞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有可能会暴露哪些问题,怎样让学生通过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师通过何种形式、何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这都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立刻达成的,这些都需要进行研究。
就课堂转型,我把目光聚焦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
预习什么,怎样预习,预习时间是放在课外还是课内,预习是否一定需要预习单,怎样处理减负环境下既不在课外增加学生负担,又能达到良好预习效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学案
学案的重点我认为应放在“导”上,导学,如何引导、如何指导,既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又能导在点上,准确、适时、适度地导,怎样处理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运用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
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而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习准备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老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讨论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质疑的、教师预设的、课堂生成的典型问题,让学生教学生、帮学生,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听——梳理——点拨——讲评”,实现针对
性教学。展示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分享质疑、提升思维品质的环节。小组间的竞争、抢答、质疑、补充、争辩,是展示时常见的镜头,老师意想不到的思路、被学生难住的情况时有发生。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是不是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就一定是最好的呢,我觉得也不竟然。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分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①组与组之间的不平衡;②分组过大,不方便交流,一个小组内4个成员为最好;③对于一个小组,组内的成员只是硬性的按照不同能力相互合作兵教兵的模式组合在一起,教师较少考虑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致使某些时候学生的合作交流出现问题,最终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影响。
Z4 e2、同学关系不协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有效进行。
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很多学生趁小组合作交流之际聊天,脱离课题闲聊,做小动作,尤其是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差。有些学生把小组交流当成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些小组就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这些都导致小组合作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4、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在教学实践中,大家有可能发现:好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参与的更多,有的时候,一个好学生可能一节课发言达十多次,这样使更多的困难生成了仰望者,久而久之他还有自信吗?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且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致使他们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不再进行思考。
5、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重视总体,忽略了个体,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困难学生。
还有就是,是不是每篇课文、每堂课都要用到小组合作呢,是不是老师觉得此时要小组合作了就让学生合作一下了呢?怎样基于学生的立场,让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其作用呢?
四、学法指导
我们老师尚且一课一得,学生一课一法能掌握并能运用便足矣。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贪多势必嚼不烂,倒不如仔细研读文本,抓住核心问题,学会一种方法,然后推荐几篇相似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讨论、交流,这样就经历了一个由学到用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定能
得到提高。
五、课堂模式
课堂转型没有统一模式,但不能没有模式。
就语文而言,我觉得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套用到所有的课文中,但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从内容逻辑和形式逻辑去梳理出明晰的方向,初步确定每种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
语文有很多课型,如拼音教学系列课型、习作教学课型、课外阅读教学系列课型、学科综合活动系列课型、识字教学系列课型(其中又可以分为归类识字课型、随文识字课型、自主识字课型、识字复习课型等),还有基于主题类课型(其中又可分为神话类课型、寓言类课型、童话类课型、写景类课型、写人类课型等)等等。我以神话类课型为例,简述一下我们教师可以研究的几个方面:
1、明确神话类课型的价值追求。
2、梳理出12册书中的神话课文,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神话课文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能级目标。
3、结合神话类文本育人价值和内容结构的分析,确定基本教学流程:第一步:课题导入、感受形象。第二步:梳理文脉、明细形象。第三步:品读文字,凸显形象。第四步:感悟道理,总结形象。第五步:续编故事,丰满形象。
4、神话类课型的教学建议。
研究课型的过程中还要关注三个问题,找准这类型课学生的起点,关注这堂课的提升点,选择教学的策略点。还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预习、新授、复习的关系;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