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红烛》读后感[共五篇]

时间:2020-04-23 03: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闻一多《红烛》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闻一多《红烛》读后感》。

第一篇:闻一多《红烛》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一多《红烛》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烛》是闻一多回顾自己多年的理想探索以及文学发展历程而写成的一首诗,作者将这首诗作为他同名诗集的序诗。全诗都是围绕着“红烛”这一意象所写,作为本诗的中心,“红烛”的所有特点都成为作者集中描写的对象。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唯美主义色彩。诗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变现出诗人对于红烛这一主题的立场和基调。他发出“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样的呼声,衬托出作者满腔的热忱。“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或——点着灵魂?……”接连的.提问,指出了矛盾和冲突所在,为什么红烛要为这火光而燃烧自己的身躯?在这种疑惑中,作者坚定了自己的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坚持在这条朝着理想迈进的大道上坚定地走下去,表达出作者为了理想,另可化为灰烬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作者在《红烛》中歌颂的是自我牺牲、实干、探索、积累的优秀品质,让读者读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奉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读后感】相关文章:

1.红烛闻一多的诗

2.红烛小学作文

3.红烛作文1200字

4.红烛诗歌

5.红烛的作文400字

6.红烛-初三作文

7.红烛散文

8.红烛赞作文300字

9.颂红烛作文200字

第二篇:《红烛》闻一多

闻一多《红烛》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①“离”是诗人意识的起点,“即”是努力的趋向,“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②从“离”到“即”,在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勾勒着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诗歌的基本格局。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离”是当代文化的显现,属于诗人的真切体验,“即”则是古典文化的诱惑,属于诗人朦胧中的理想归宿。“离”与“即”将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诗人内在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那顽强的理性批判精神。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致于诗人还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给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尽管这样的解释过分简略了些。困惑既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

解读《红烛》,必须时刻留意于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但是,也就在这一时刻,诗人关心个人价值的时代的心灵又一次颤动了起来,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第三篇:红烛事迹材料

东北师范大学红烛志愿者协会事迹材料

东北师范大学红烛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1月,是全国首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商标注册的学生团体。十三年来,协会本着‚自愿、互助、奉献、进步‛的原则,探索形成了以‚支教助学、帮贫济困、社区服务、互帮互助、环境保护、赛会服务‛ 等6个长期坚持的服务项目。现在,红烛志愿者协会共有注册志愿者8000余人,21个分会。

在十三年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东北师大红烛志愿者协会重点突出师范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了‚燃起希望的烛火结队子行动‛、‚与中小学联系不断线‛、‚假期万里行‛、‚真情进社区、青春促和谐‛志愿者进社区等活动。在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农博会以及长春电影节、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复赛)等大型赛会上,东北师大红烛志愿者也积极投身其中,为这些赛会的顺利举行贡献力量。

(一)支教助学志愿服务

1.燃起希望的烛火结队子行动。自红烛志愿者协会成立开始,就开展了‚燃起希望的烛火结队子行动‛,在行动中,集体和个人结队达500多个。红烛志愿者协会在救助失学儿童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义务家教交接‛、‚我是你的另一位老师‛等富有特色的活动。目前,残疾儿童许美音、困难家庭儿童曾小琳以及南关区的22位弱势青少年正得到红烛志愿者的帮助。

2.‚与中小学联系不断线‛。红烛志愿者协会制定《与中小学联系不断线——‚双百行动‛实施方案》。长春市晨光学校、伊通县地二十一中学、光机小学、长春市第五十五中学、希望高中、抚松四小等学校都是红烛志愿者协会的常规服务基地,来自不同专业志愿者轮流到这些学校讲授课程。

3.创造性地完成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团中央于1998年12月开始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服务工作。经过公开招募和严格筛选,我校成功地送八批53名同学参与‚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深入西部省份,并在支教地建立红烛图书室。在重庆巴南区开展‚红烛哥哥、红烛姐姐‛助学活动,我校60余个‚五四红旗团支部‛创建单位与巴南区30个贫困学生结成互助对子。

5.‚扶贫接力计划‛。1994年开始,东北师大红烛志愿者先后到农安县、镇赉县等7个县的18个贫困落后地区,举办了‚暑期希望辅导站‛,义务为中小学生辅导文化课,并举办了成人扫盲班、外语、计算机知识提高班,为当地学校教师和科技骨干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并累计向当地中小学捐赠桌椅500余套、图书2万余册,建立红烛图书室11个,并先后与20余位中小学生结成‚一助一‛资助对子,10年来,红烛志愿者已帮助52个中小学生完成了学业,累计捐款金额达9万余元;从2000年开始,我校制定并实施了《三三二一—红烛之路扶贫接力计划》,活动中,由我校五名博士生导师组成的顾问团,20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志愿服务团,30名本科生组成的科技文化服务队深入我校扶贫地、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各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座谈会18场,顾问团、博士团的相关成员到乡镇企业、草原、耕地、厂矿、专业户走访6次,科技文化服务队散发普法传单2000余份,维修家电200余件,并为新发乡中学捐赠价值三万余元的图书和实验设备,建立了红烛图书室和红烛实验室,地方有2000余人参加了各类培训和讲座,通过实地考查和研讨,确立了十几个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科研项目。通榆县一中校长说:‚路教授的报告理论结合实际,使我们大开眼界。通过路教授的讲解,高深的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提高了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我们今后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指明了方向。‛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感慨万分,他们说:‚计算机很难学,我们一窍不通,但博士团的同学讲得通俗易懂,我们很快就能上机进行一般的操作了,我们非常感谢这些老师,更感谢东北师大为我们通榆县带来了知识与技术。‛在2000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评比活动中,我校《三三二一—红烛之路扶贫接力计划》被团中央评为‚项目化典型‛。

(二)社区志愿服务

1.志愿者进社区系列活动。社区一直是我校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阵地,2000年,红烛志愿者协会曾与南关区共同制定了服务社区的三年规划。三年中,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计算机辅导、法律咨询、医疗卫生知识咨询等服务。由物理系十几名同学组成的‚红烛志愿者‛家电维修小组周末轮流来到社区,主动上门维修家电,生命科学学院的红烛志愿者们定期带上听诊器、血压仪来到社区,为老人们和上下班过往的居民测心率和血压;另外,志愿者通过文艺演出、体育锻炼等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006年,在第六届亚冬会前期,600名多名红烛志愿者进行了‚喜迎亚冬会、共创卫生城‛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长春市创建全国卫生城以及第六届亚冬会的顺利举行贡献力量。目前,红烛志愿者协会与南关区共同制定开展了‚‘真情进社区、青春促和谐’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并已经实现了25个团支部与31位困难家庭的儿童和老人建立联系,共有12名志愿者兼任了社区的团支部书记和社区主任助理的职务。志愿者还将在这6个社区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等进社区的系列活动。

2.‚走进吉林中小型企业‛系列活动。2004年4月,红烛志愿者协会筹划“走近吉林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科学考察活动。350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同学们深入社区中上百家企业,发放问卷1000余份,了解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运行状况,为解决中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省长洪虎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2004年5月13日来到我校参加‚大学生投身老工业基地建设‛座谈会。

(三)帮贫济困志愿服务

红烛志愿者协会将长春市聋哑学校、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吉林省孤儿院等发展成志愿者的常规服务基地。目前,志愿者利用休息日上街卖《新文化报》为残疾儿童筹款;每周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帮助那里的学生读书;不定期看望吉林省孤儿院、长春市社会福利院、净月镇敬老院、同心养老院的老人和孩子。在校园内,红烛志愿者协会坚持互帮互助,开展了‚让爱心点燃生命的烛火‛、‚为生命助燃‛、‚让红烛为您服务‛等互助活动。数学系98级患有白血病的邱建平同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98级患有骨癌的管金波同学、化学学院99级患有肾衰竭的秦裕庆同学、体育学院99级患有白血病的陈昌明同学等都在最困难的时刻得到了红烛志愿者的帮助。红烛志愿者也曾照顾过原校长刘光先生、原地理系主任张学桢教授、数学系吴连喜教授、历史系丁则民教授等十余位老教授。

(四)环境保护志愿服务

‚走进吉林生态‛大型科考宣传活动。结合我省建设生态省的目标,‚红烛‛志愿者协会精心组织策划了‚走进吉林生态‛大型科考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吉林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原省长洪虎亲自批示。‚走进吉林生态‛科考活动为期8天,行程近2000公里,途经20余个市、县、村镇,发放问卷535份,宣传资料2000份,走访农户151家,完成了5场关于生态环保的多媒体宣讲,2场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进行了6场与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并且走访了7所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洮南市第一小学副校长杨丽英说:‚科考宣传队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内容中增加生态环保知识的课程,结合这里的实际情况,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五)赛会志愿服务

随着长春市承办的大型国际、国内会议不断增多,东北师范大学红烛志愿者协会积极在赛会服务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2007年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前期,红烛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东北师范大学亚冬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选拔等工作。在2005、2006年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地区高师院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农博会以及1999年至今的九冬会、长春电影节、汽博会、教育展、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复赛)、第三届长春国际教育展览会等赛会上,随处可见东北师大红烛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先后承担了环境清扫、会场物品运输、大会接待服务、翻译解说、会议材料发放、会场的布置等多项工作。

十三年来,我校红烛志愿者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9年至今,中央电视台、吉林省电视台、长春日报、城市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红烛志愿者协会的活动进行了200余次的宣传报道。因工作成绩突出,‚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两次获‚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2002年荣获了‚中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称号。2003年荣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奖项均为目前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最高规格奖项。

第四篇:草原红烛

草 原 红 烛

————记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李保平老师

他的故事讲起来并不生动——也许他根本没有故事。作为一个耕耘者,他在那几尺见方的土地上辛勤地播种和收获了20年。他,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信任;他,点燃了贫困地区孩子的眼睛;他,受到了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评价。他就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第五小学教师李保平,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他所走过的路。

李保平,男,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他出生在四子王旗供济堂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四股村,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因病一直卧床不起,母亲则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整天疯打疯闹,连饮食起居都得别人照理。上学、治病、生活、给哥哥娶媳妇......,这家庭的债台硬是高筑了起来。91年母亲去世,父亲又做了大手术,使这破碎的家庭陷入了绝境。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他,拿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望着躺在土炕上可怜巴巴的老父,听着逼债人不堪入耳的话语,16岁的他紧咬着嘴唇,思考着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问题。这一切,使他过早承受了生活的严酷,磨难使他失去了孩子应有的一切,也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

92年3月,望着家乡落后的面貌,听着那一阵阵催人泪下的“我要上学”的稚嫩童声,17岁的他竟异想天开的萌生了一个念头——办学。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整理了几间校舍,又多方筹钱添置了教学用具,然后挨门逐户的动员孩子们上学,终于,山村里响起了读书声。

李保平发誓,要把自己失去的读书机会从孩子们身上找回来。为了工作,他把行李搬到了学校,每天四点钟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他一人一校,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忍饥挨冻,受苦受累,兢兢业业地培育着五个年级的学生,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他在校园内打井植树,种花种草,校舍虽然简陋,却布置得整洁有序。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常给孩子们烧开水、热干粮、擦鼻涕、系裤带……,既当教师,又当保姆,大到教书育人搞活动,小到洗手洗脸治感冒;语数音美加体育,自然思品和班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每天晚上,他都要把第二天的授课内容精心编写在滚动、抽屉、推拉、翻转等各种小黑板上。上课时,通过小助手、手势暗号、学生编号、指挥牌等手段,同时进行五级复式教学。他还自制了许多有趣实用的文艺体育及教学用具,并把课本上的知识编成歌曲、舞蹈、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他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室;一个集歌舞、武术、小品等多种形式,演出可达三小时的表演队;还把学生分成十几个兴趣小组。他把学生的特长、文化知识和各种活动融为一体,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他顶着高强度的工作,还自修了中师、大专的全部课程。真可谓是:“校长带勤工,上课带打钟,两个黑洞洞,一个紧绷绷。”苍天不负苦心人,他所教学生各年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茅,受到了同行、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他在教育教学上的做法,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1997年,旗教育局在他的学校召开了“全旗复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现场会;”同年,他还应邀参加了全盟的复式教学

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与做法,在全乌盟进行了推广。

李保平父子二人瓦灶绳床,相依为命,有时还得借粮糊口。但每年除用于学校的开支外,他还为贫困生免除学杂书本费,买学习用品,买衣买袜。他先后劝说了20多名学生重返课堂,资助了十几名应贫失学的孩子,还供6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上完了初中,并把自己从牙缝里挤下来的800元钱一次性捐给了“希望工程。”有人统计过,在四股学校工作的8年中,他先后用于学校及学生的开支已达一万八千多元(18000元)。谁能做到这一步呢?在今天开来,这些数字也许不大,可在当时,他毕竟是个自己还难解温饱的可怜的民办教师啊!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他带领学生种校田、养鸡、养猪、养兔、捡废品,大搞勤工俭学,共收入4000多元。自他任教后,四股村再没有一个儿童失学,再没有一个孩子因家长不支持而辍学。

李保平老师先后二十多次被评为旗级各类先进,并荣获盟级教学能手,优秀论文奖,全盟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奖,”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鉴于他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又倾其所能帮助了身边的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他“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提名奖。他是十八名获奖者之一,也是内蒙古唯一的一名。1997年1月,他在首都光荣地出席了颁奖典礼,在国务院中南海受到姜春云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得到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评价。区内的许多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内蒙古电视台“娜荷芽”节目组还专程来他校录制了8分钟的专

题片,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挑战》等三部书中。

2003年,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李保平被免试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他获得了教学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鲜花与掌声只能代表过去,李老师并未因此骄傲,他仍一如既往地工作着。

他先后被组织上调往大黑河、供济堂总校担任领导工作,后又被调回四子王旗第五小学。环境虽然变了,李老师仍然勤恳敬业,踏实工作,所带班级在学校的文艺、体育、卫生等各类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所教学生成绩直线上升,并被评为旗级“红旗中队”,他个人也获得了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与市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他的选择,是无悔的选择。

让我们一起来祝愿他,小伙子,后面的路还很长,你一定要走好!

第五篇:红烛赞歌

红烛赞歌

老师,我心中的灯啊!

是您让我的灵感在沉默中爆发,是您使我从泥泞的沼泽里站起,是您用欢快的歌声解冻我困顿的心湖 是您日夜滋润风雨中纤细的每一片绿老师,我心中的灯啊

灰暗的旅程从此远离孤寂,扬起风帆,不再迷茫。老师,你是不灭的红烛,我心中的灯!

教师颂

您是春蚕吐丝,直到生命的终结;

你是蜡烛放光,指引着迷失路径的小孩。

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无与伦比;

老师---雕塑人类灵魂,勋昭日月。

老师,节日快乐!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祝您教师节快乐!敬爱的老师,您的教导使我认识了如此美丽的世界,您的心血使我感悟到绚丽多彩的人生

老师你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教师节。我祝你节日快乐!

老师,你辛苦了!

老师,您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您是一盏指路灯,照亮我的学习前程;老师,您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给我们铺一条走向成功大门的路。

老师--一个多么伟大的字眼!您为了我们默默无闻的奉献,不求一点报酬。老师一个多么神圣的名字!我要对您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笑话一则

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问同学生们:“谁能出一道关于时间的问题?”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时候放学?”

下载闻一多《红烛》读后感[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闻一多《红烛》读后感[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烛赞

    红烛赞 1、三尺讲台, 是您施展才华的天地; 2、教学新法, 发挥点石成金的魔力。 1、挥洒汗水耕耘, 为了今天的幼苗早日成材; 2、倾注心血浇灌, 为了祖国的花朵更加绚丽。 1、深夜,您......

    红烛赞

    红烛赞 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一双双渴求的双眸,充满希冀地凝望着您;在那三尺讲台上,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耕耘着这个百花园,哺育着每一朵甜美的花。淘气顽皮的幼童,在您的谆谆教导下,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谈爱国并不是虚伪,夸夸其词。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爱国主义。诗人用柔情化作春水,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1 从下册的语文书里看到了一篇臧克家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录,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作文450字。写的是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 《祈祷》

    (闻一多)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

    闻一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教学设计 张集职高陈睿 教学目标: 一标四步: 一个目标:感受和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

    红烛颂演讲稿

    2015峡谷最美红烛颂(师德演讲稿)文秘 峡谷最美红烛颂(师德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来自xx市第八中学。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峡谷最美红烛颂》。张丽莉,一名普通的......

    红烛杯总结

    清溪二校“红烛杯”赛课活动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渠县县委、渠县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渠县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