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名言五篇

时间:2022-10-06 03:0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闻一多名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闻一多名言》。

第一篇:闻一多名言

闻一多名言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一多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闻一多名言1

1、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

2、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窗里闯出来,驶放宝蓝的穹窿里去了。 ——闻一多

3、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

4、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闻一多

6、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泰山的石霤滴成我的.忍耐,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闻一多《我是中国人》

7、我们的缘很短,却也曾有过一回。——闻一多

8、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闻一多

9、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闻一多

10、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永远是不盲目的。——闻一多《可怕的冷静》

11、书要读懂,先求不懂。——闻一多

闻一多名言2

1、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永远是不盲目的。

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4、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5、书要读懂,先求不懂。

6、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7、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尢当尊敬。

8、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9、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名言3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第二篇:《红烛》闻一多

闻一多《红烛》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①“离”是诗人意识的起点,“即”是努力的趋向,“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②从“离”到“即”,在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勾勒着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诗歌的基本格局。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离”是当代文化的显现,属于诗人的真切体验,“即”则是古典文化的诱惑,属于诗人朦胧中的理想归宿。“离”与“即”将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诗人内在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那顽强的理性批判精神。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致于诗人还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给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尽管这样的解释过分简略了些。困惑既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

解读《红烛》,必须时刻留意于这类意识结构的复杂性。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但是,也就在这一时刻,诗人关心个人价值的时代的心灵又一次颤动了起来,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综合整首诗作来说,“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在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一如中国文人那样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时,其时代的、文化的矛盾冲突就势不可免的发生了。但闻一多又不愿意掩饰、放弃、消泯这样的矛盾,他在忠实于自己心灵颤动的意义上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就这样,意识结构的矛盾冲突反倒构成了全诗内在的巨大张力,在意识的张力性结构中,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张力性的意识结构与情绪型的节奏方式也决定了全诗的美学风格。从整体上讲,《红烛》充满了流动感极强的动态美、变化美,这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意境理想而构成的静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从美学上讲,《红烛》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

第三篇:闻一多 《祈祷》

(闻一多)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练习】: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似乎是一句废话,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面对现实的苦难与黑暗,“谁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一答案,诗人不能从现实中找到,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求。这首诗引用大量的历史人物,其用意就是要让读者想起古老中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根据以上分析,你知道诗人想“祈祷”什么吗? 【简析】:

《祈祷》是闻一多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以及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

诗人多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情感判断。如问谁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正是以此鞭挞那些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诗中以反问的形式,把神话传说掺入诗句,增加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引人进入诗境。在形式上,本篇运用的是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了随韵,即二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吴开晋)

【】: 【】:

【赏析】: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祈祷》的内涵:

第一,从基本的层面上讲,这依然是闻一多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我们民族的远祖黄帝,有“遍尝百草”的中国农业文明先师神农,有德高望重、治国有方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尧舜,还有血性豪侠、反抗强暴的荆轲聂政,这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楷模,他们象灯塔一样永远照耀在民族历史的最前端,勉励后来者奋斗不息;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又曾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贤人,如孙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等等。传说中的麒麟向来被中国人当作“仁兽”,一生推行仁义道德的孔子见麒麟之死而伤道穷,从此绝笔。庄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针见血,淳于髡数使诸侯,滑稽善辩,东方朔更是以见多识广、聪慧过人著称。先贤的事迹是难以数尽的,随便拈出几个便让人思慕不已。接着,诗人又借用历史传说,极力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据称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龙马出河”、“凤凰授歌”。这些传说为中华文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迷离的光环。诗人又想象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有沉默不语的戈壁滩,庄严雄伟的五岳山峰,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泰山里的山间流水,几千年来泣然下滴,永不停息,这又是多么坚韧的毅力。于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诗人又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

闻一多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辉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这主要还是出于一种“文化自卫”的目的,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冲撞之中,诗人时刻感到了“被征服”、“被同化”的危险。他认为,文化上被侵略的危险和灾难实在要比政治的、军事的侵略大得多。“我爱中国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女神”之地方色彩》)经过理智的思考,诗人认定,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要努力唤起当代中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才有可能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这首诗如此激动地数说着历史,追忆着先贤,其根本目的正在于此。

不过,仅仅停留在这一思想层面上,闻一多的个性特色便还是不够鲜明突出的。可以这样说,从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势不可挡的趋向蓬勃展开,外来的渗透在所难免,而民族文化的衰弱也仿佛是历史的必然过程。面对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很难接受的,从洋务派到《学衡》诸公,也包括现代文化史上的几次大的“东西之争”及民族文化讨论,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性的选择,这就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相自卫,并与西方文化相对抗。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的特色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热烈地赞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在二十世纪文明的浪涛拍击声里,他分明意识到,我们古老的文化毕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辉煌都成为遥远的历史,不再可能复活,未来的中国文化的繁荣很难说就还是“河马献来的馈礼”,是“九苞凤凰”传授的音乐节奏;当代中国人也似乎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情趣,并不都如诗人所想象的那样迷醉于漫长的过去。那么,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的希望何在呢?诗人难以掩饰他由此而产生的迷惘和痛苦。这也就是《祈祷》思想内涵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诗歌自始至终响彻着这样的话:“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劈头盖脸地扑过来,让人猝不及防,它那鲜明的情感色彩与它在意义上的蹊跷费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谁是中国人,这还难回答吗,是你,是我,是当时的“四万万同胞”。但是,闻一多偏偏要这样顽固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中国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传统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在《长城下之哀歌》一诗中,诗人甚至说:“从今只有半死囚奴,鹄面鸠形。/抱着金子从矿坑里爬上来,/给吃人的大王们献寿谢恩。”“从今瞥着万只眼睛在街市上,/骷髅拜骷髅,骷髅赶着骷髅走。”既然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难以寻觅,那么“如何把记忆抱紧”就当然成了问题。而“民族的伟大”也就需要我们也重新清醒、重新讲述。“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这句妙在“轻轻”二字之上,可以想象,在碌碌营利的现代社会,到处是诗人讨厌的喧嚣嘈杂、一片狼藉,也许我们并不缺乏形形色色的“地大物博”之辞,但那主要是向西方的主人“献寿谢恩”,奴才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就需要竭力夸张自己的成果,“喧哗”一阵;而“轻轻”才是发诸内心深处的真挚和深情。可惜到如今,象这样的“轻轻”却也要诗人在满世界地寻找了。从这里,我们也发现了诗歌的第三层涵义。

第三,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与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吧。

【参考答案】:

作者要“祈祷”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民族文化复兴可以抵御外来侵略。

第四篇:闻一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教学设计

张集职高

陈睿

教学目标: 一标四步:

一个目标:感受和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四步骤:

创设情境,激情感

重读课文,说积累

加深印象,制画面

深切怀念,写悼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型:

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感

播放视频,《建国大业》中闻一多先生精彩演讲与壮烈就义。导语:

时间的列车已经驶进了21世纪,但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自由的呐喊却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历史的上空。那声振环宇的最后一次演讲,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划开了阴霾黑暗的天空,让独裁者胆战心寒。当特务们的最后一颗子弹穿过闻一多先生的胸膛时,历史雕塑了一座不倒的丰碑„„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

下面我们分为三组进行合作探究:第一组:整理积累组;第二组:制作评析组;第三组:激情创作组。给大家10分钟进行合作探究,10分钟后每组进行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看哪组表现更积极更优秀,最后我们评出优劣,最后一名要起立集体朗诵一首诗。

二、重读课文,说积累(整理积累组)

让我们再次徜徉在课文里睁大你的慧眼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可以从文章的写法,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或人物的精神。

你可以说:

我从课文中学到了„„ 我从课文中掌握了„„ 我从课文中积累了„„ 我从课文中整理了„„

(让我们徜徉在课文里面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你可以说:我学到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的描写句式,我从课文中积累了好多的四字词语、好多动词或描写的美句,或者从文章中整理出了什么,这些都要你们自主合作去完成。)

三、加深印象,制画面(制作评析组)

如果央视12频道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枪杀65周年追悼会,要朗读这篇文章,让你配上DV画面,请大家做一次电视节目制作人吧!创作画面,作为朗诵时的配画面。请每组讨论制作,5分钟后让每组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展示时要求起来四人站起来表达: 1)

描画面:一人用语言描述你们组的DV画面。描述你的画面时请注意:首先说出你画面的背景(如:家里、办公室、街上、演讲台上„„);其次要说出画面人物的情况(如:神态、动作、外貌„„)2)读文段:一人读课文中与画面有关内容。

3)赏词句:一人欣赏句、词、段。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可以用“表现了”、“写出了”、“说明了”、“点出了”)

4)

拟标题:一人为画面写标题。(“一个„„的闻一多” 请按照下面三个层次进行概括:

从外貌、神态、习惯、衣着、年龄等,去评价。从经历、变化、命运等,去评价。从精神、品质、人格等,去评价。)举例示范:

描 画 面:木兰女坐在织布机前,托腮沉思,眼露忧郁,似乎听到她声声的叹息。读文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赏词句: 写出了木兰勤劳孝顺,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停机叹息?

有什么心事?唧唧声与叹息声相对应,“不闻”与“惟闻”二句对偶……

拟标题: 一个端庄秀丽的木兰。

一个勤劳的木兰。

四、深切怀念,写悼词(激情创作组)

刚才我们在一幅幅画面中再次感受到了这位民主战士和诗人的品质与精神。下面在闻一多先生被枪杀65周年之际,请你写一段悼念词,写出你对这位伟人的哀思及由衷崇敬。也可以对闻一多先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崇敬与感受。不要求完全符合悼词的格式。

作为最后的结束语(播放《神秘园》曲):

悼词2:当血雨腥风的独裁笼罩祖国的上空时,当暗杀的警号阵阵鸣响时,当战友的热血还在地面流淌时,是你,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你,以身许国,演绎气壮山河的壮举。殷红热血,争取民主,你是中华民族黎明前一颗耀眼的星;为国赴难,无怨无悔,你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你,兀兀穷年足不下楼,寻找一剂治愈我们衰微民族的良药;你,无所畏惧慷慨激昂,面对枪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一个新中国!你是炎黄子孙最忠心的儿子,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今年是你殉难65周年纪念年,我们对你这位文坛巨匠民主斗士由衷的钦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勇拼搏,报效祖国,活出一个精彩无怨无悔的人生。

如果时间允许,播放臧克家的《有的人》录音„„

第五篇:《闻一多》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奇台二中 胡顺艳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品味揣摩本文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闻一多的崇高品格,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技巧,感受文章结构的精巧。

3: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2、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光辉的历史伟人,他们的品质在岁月的沉淀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历史伟人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感受他崇高的品格!

二、介绍作者和闻一多(学生展示交流)

臧克家,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字词积累

生活中常见但易读错的字:

地壳qiào 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漂白piǎo 警报迭起dié 前后鼻音、形近字:

迥乎不同jiǒng 炯炯目光jiǒng 生难字:

仰之弥高mí 沥尽心血lì 函寄hán 目不窥园kuī

赫然hè 群蚁排衙yá 多音字:

气冲斗牛dǒu 词语理解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并划出来。)

五、细读课文,感悟品格

从文中写的几件事中,你看出闻一多先生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从哪些细节描写中体现出来的?(请找出细节描写并体会其妙处)

作者从那些词句中流露出了他对闻一多的情感?请你找出来并做出分析。

六、品读课文,把握技巧

文章为什么要选这几件事来写闻一多的“说”和“做”,这几件事的顺序能颠倒吗?

七、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闻一多的那些作品?

八、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2、抄写课后词语。

教材分析,设计说明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人教版第三单元下册调到了部编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题材是名人的光辉,单元目标是学习目标是学习精读的的方法,在统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段或语句,字斟句酌,咀嚼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人物生平,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品格。

闻一多是历史中的名人,而本文的作家臧克家是著名的诗人,所以是名人名作。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注重细节描写,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关键语段和细节描写的语句,来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方法与过程:通过品味揣摩本文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闻一多的崇高品格,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技巧,感受文章结构的精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1、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2、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3、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而教学环节设计为以读贯穿始终的理解,在精读中实现教学目标。

下载闻一多名言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闻一多名言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

    闻一多《发现》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闻一多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之情 了解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过程和方法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情感态度和......

    读《闻一多诗集》有感

    读《闻一多》诗集有感 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小学六(5)班 储凌睿“五四”运动时期的现代文学,虽然只有短短的30年历程,却如一颗夜明珠在东方文坛闪耀,如涛涌一般荡漾出一代灿若星河......

    闻一多《剑匣》赏析

    闻一多《剑匣》赏析: 《剑匣》也是闻一多早年创作的长诗之一,收入《红烛·李白篇》。诗歌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一位曾经所向无敌的骁将在“四面楚歌底末路时”,退隐孤岛,自......

    闻一多评课稿

    让课改成为课堂教学的需要 评杜老师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程改革的目的不外乎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其根本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乐学善......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 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

    最后的演讲闻一多

    最后的演讲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 刘以刚 闻一多与武汉大学有很深厚的渊源关系。他是湖北人,又是国立武汉大学创办时期的首任文学院长,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可以说,武汉大学是他日后专门从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