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观后感

时间:2019-05-11 21:3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萧红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萧红观后感》。

第一篇:萧红观后感

萧红观后感

《萧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东北年轻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萧红原名张乃盈,她很热爱读书可是家里人却不让她读书要她嫁人,她就离家出走离开黑龙江去了北平上学。她的未婚夫去北平找她,萧红为此十分感动,她两都离家出走。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萧红还怀了孩子,可是她的未婚夫后来却离开了她。在她十分落寞的时候他遇到了萧军,萧军很贫穷,但是他却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了萧红,他们两个相爱了。他们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他们去到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萧红却得到了萧军的背叛。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但端木却不能给萧红想要的温暖,萧红的身体也差了。

萧红为了读书离家出走,这等勇气,在我们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读书而离家出走啊。读书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读书未来就很狭窄。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读书机会啊,想想那些不能读书却很想读书的孩子们。

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悲观,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那么不管多苦都能挺过去。当萧军失业之后,萧红和萧军去住旅馆,却连被子都租不起,饭也吃不起,每餐只是馒头蘸着盐吃。每天早上看着其他房间门前的大面包,这完全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乐观的心,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想办法活下去,萧军出去找工作,萧红在房间里写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萧军找到了工作,他们度过了难关。如果他们不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或许他们早就死在了旅馆里了。

萧军是一个花心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他看到每一个可怜的女人都想去爱她们,不管他们是否已结婚。刚开始萧军和萧红在一起,后来萧军又和他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尽管萧红当时并没有怎么追究问题,但是萧红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后来萧军又和阿虚搞在一起,还把阿虚弄怀孕了,还要阿虚把孩子做了,阿虚可是萧红的好盆友啊。萧军这样伤害了多少个女人啊,而且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女人和萧军一起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对人也要真诚,做事也要对得起人,不然就会同时伤害很多人,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好的伴侣。、我很佩服萧红,萧红很倔强,很坚强,而且她很有才华,她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惜离家。“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第二篇:电影萧红观后感

电影萧红观后感

看了《萧红》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平凡女作家的不平凡的一生。尽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但她却在困境中追求爱与自由,写下一篇又一篇的经典的小说。

萧红二十岁逃婚,从哈尔滨到北平读书,山穷水尽之时,家里包办的那个男人找到了她并强迫发生关系并同居半年,说回家取钱,却拿着行李一去不回,留下她一个人大着肚子,被当成人质扣在旅馆的阁楼,房东只盼着等她的孩子生下来,卖到妓院里,多少填补那个男人欠下的六百元房租。没有阳光、没有饱饭的阁楼里,她孤独、饥饿、无聊、窘迫,只能在墙壁上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万般无奈之下向报社打电话求助,报社记者萧军来到阁楼像一束光,点燃了她的人生。这算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与萧军在困境中挣扎——他们努力地创作小说,接受着鲁迅先生的指导。很快,他们走出了困境,萧红以为从此以后过上平稳的日子了。却没想到萧军背叛了她,萧红当然十分地生气,但它却无能为力,只能用写小说来舒缓她内心的忧伤,而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可是端木却是个没有担当的人,很快,萧红病倒了。

萧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一样会肚子饿,会受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萧红就算是那么饿,也不会去偷邻居的列巴圈,这是很能表现气节的事情。

还记得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魅力强大到哪怕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也一样有人爱。这是阿洛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萧红拥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人问她:“为什么写作?”。她说:“因为没有其他更快乐的事情去做。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寂寞的,而她是不羁的,有才的,鲁迅先生称她为“一位很有潜力的女作家”,而端木也评价她说是靠感觉和天分去写作。所以她埋头于写作,创作出着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其中《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这篇文章仍让我历历在目。

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虽然输给了命运,但她却拥有着不屈的灵魂,是她的灵魂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第三篇: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第四篇:萧红和巴金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四年三班 佟金缘

第五篇:《萧红自述》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自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识萧红,是在儿子读初一心海老师送儿子电子阅读器时。儿子看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可免费下载,就顺手下载了下来。虽说下载下来,我们俩却并没有去阅读,但让我得以知道有萧红这个女作家的存在。但那时如张爱玲一样,只是知道她是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并未认真拜读她的文章。

送儿子去读大学后,我定下余生之路为‘静下心来,通过读书学习成长自我’后,开始真正静下心来,为完善自我而读书。四个来月来看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包含再读的书,如:《小王子》《窗边的不豆豆》等;有教育类的书,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等;有名家名篇,如:《罗生门》《张爱玲中短篇小说》,还有这本《萧红自述》,从中受益颇多,可以说自我完善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本《萧红自述》分为七编,精选了作者的自述、散文和书信等二十余篇,内容既有其童年的追忆,又有其漂流生活和家庭生活,还有其与当时一些名人的交往及游历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读她的文章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共鸣与感觉。萧红的文字如张爱玲的文字一样,都需要用生活的阅历慢慢去品才能够品出味道,如果没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是无法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我在读她的书前,对她可谓是一无所知。但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去读的,初读读不懂正常,读后可先放一放,等机缘巧合时,再读,会让你更懂些,三读,四读……直至真正懂。

每到周末,或是身体比较疲累时,我都会安排自己看电影,通过优秀导演与演员演绎的屏幕故事去体会最多彩的人生。在我放在书没两天的周六晚,我在找寻电影看时,机缘巧合就被我发现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译、张嘉译、杨雪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讲述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许鞍华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这本《萧红自述》的呈现,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自述》很多文字更是成为电影里的对白、旁白与独白。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深入感受她的一生可谓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影片真的触动了我,看完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那晚甚至失眠,脑海中充斥着的满满都是她的身影,她的故事。

丈夫看完影片后,很困惑地问我:“我看不懂萧红怎样看待情感的?本来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逃出来,为什么还要与反抗的男人同居,还怀上孩子;在被抛弃的时候,又怀着孩子与萧军在一起;在与萧军的情感出现问题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

丈夫发出的如此疑问,是因为他看待萧红对待情感,是站在现在年代的角度去看的。如果能够站在民国初期封建礼制里社会动荡时去看,可能更能够理解她的处境,她的做法。

萧红的一生都在反抗与妥协中求生存。萧红生于民国伊始的1911年,封建社会里,女人的生活与婚姻,都得由父母等长辈来安排。从小到大她就不想服从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小学毕业为了出外读书,她绝食反抗得以继续学业;20岁时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和表哥私奔到北京,第一次被抛弃后回呼兰河老家后,又再次出逃,彻底脱离了家庭。

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男人的社会,社会的规则是他们写下的,时代没有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她逃出来后,生活无以为断,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向生活妥协,在遇到被她背叛逃婚的未婚夫时,选择与他同居求生存。但因为她的背叛,不仅让她的家族与她断绝了关系,更让她未婚夫的家族对她痛恨不已,切断了对俩人的经济供给,没有担当的'未婚夫在她怀孕后于某天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她。

未婚夫的离开,让萧红的生活更加陷入困顿中,不仅怀着孕生活无以为断,更是欠下了旅馆的住宿钱无力偿还(旅馆老板打算在她生下孩子后,把她卖给妓院来偿还住宿钱)。这时候,她再次选择不屈服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写信给报馆求救,就这样得以认识了萧军。

同样作为文人的萧军是赏识萧红的,就像萧军在后来回忆萧红所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作为男人(不同时代的大多数男人),需要的是温柔懂持家,才情能力不如自己的女人当妻子,会欣赏有才情能力的女人,但当作妻子,却不会喜欢也无法包容。萧军也是大多数男人中的一员,无法免俗。他在初识萧红的时候,被她的才情吸引爱上了她,选择与她在一起共患难。但相处久后,面对才识比自己强的女人,他内心失落与失衡了,于是他开始对萧红家暴、不忠、讥笑。这时候的萧红虽然生活不那样困顿了,但情感上更加的痛苦,一方面受不了家暴、不忠、讥笑,另一方面想起往日萧军对她的种种情义,一时半会又丢不开这份深厚的感情。幸好这时候,她有亦师亦友的鲁迅帮助与安慰,让她不断受伤害的心得到一丝的慰籍。所以在鲁迅去世后,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都收录在《萧红自述》中),萧红的写得最深情、最好。

鲁迅去世后,她也就结束鲁迅为她安排的去日本疗养,回国继续与萧军生活在一起。后来在战乱与萧军等文人逃离中,她与萧军终因生活志向不同而分开。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与端木在一起。但这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端木在一起,是为了解脱与萧军情感上的纠缠不清),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中,端木虽然性格温和,但却公子哥的脾性,少了担当,大小家务都不会做,也不懂处理问题,因此生活的所有重当全落在萧红身上,甚至端木动手打了仆人闯了祸,都是萧红出面去处理。在战乱逃离中,她又大着肚子在战乱的武汉被端木抛下,最后好不容易逃到香港,在战乱中病死了,结束了她困苦的人生。

所以萧红的所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她太饿了,躺在徒有四壁的小床上,闻着四邻飘来的饭菜香,为了生存,她无法选择,只能妥协。但即便是这样的困顿,在她的笔下也幻化得充满生气和天真活力,她生得寂寞,活得倔强,死得孤独。短短31年的人生,面临着我们当代人不敢去细想的可怕困难,却活出了很多人几辈子才有的精彩,这就是她的人生可贵之处!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但在那个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时代,尽管她一路走来,遍体鳞伤,却用她自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为后世新时代的女性,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一份开拓勇者式的精气神!

看了《萧红自述》和电影《黄金时代》后,我在叹惜的同时,深深地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年代,而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没有战乱,没有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世俗,我们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进活出精彩的人生。写到这,我抬头望天,天空正升起明亮温暖人心的太阳,生活是那样的幸福与美好,但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如此和平与幸福,我为之祈祷着!

【《萧红自述》读后感】相关文章:

1.萧红《手》读后感

2.萧红名言收录

3.萧红的故事

4.萧红的名言名句

5.萧红研究的论文

6.我眼中的萧红作文

7.《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8.萧红 迟子建

9.萧红散文初冬

下载萧红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萧红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萧红的语录摘录

    萧红的语录摘录35句1、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退去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2、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

    萧红小说研究

    萧红小说研究 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出现、发展、和流变,构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萧红简介(精选五篇)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

    解读萧红及其作品

    萧红及其作品解读[摘要]:萧红是一位凭个人天才和感觉创作的情绪型作家,作品自传性极强,融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充分发挥出了她的天赋才华与独特个性。她凭借女性纤细敏......

    浅谈“萧红体”小说

    浅谈“萧红体”小说智联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破碎的中国版图上,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那条流淌着千百万人泪水与叹息的美丽而又忧伤的呼兰河,哺育了一个寂寞而早悟的精灵--萧红......

    萧红作品读后感

    萧红作品读后感 萧红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皆因为我是个女人、另外还有句更著名的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我觉得萧红......

    萧红生平简介(推荐阅读)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故居导游词(推荐五篇)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