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与萧红(课外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来流浪生活给打击得已经有点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 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都看到她前进的奔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举目无亲:
一见如故: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坦率()亲密()慈祥()
反义词: 陌生()遥远()冰冷()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 “萧红”心里的冰块融化了”是指因为
(2)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牢笼走进文坛。
荆棘满地是暗指,这“牢笼”又是指。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
4、读了短文后,想想鲁迅先生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并谈谈自己读了短文后的体会。
第二篇:鲁迅和萧红阅读答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萧红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这句话中“荆棘满地”是暗指_____________这“牢笼”是指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用“//”将文章最后一段话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写出没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因为上海对萧红来说是一个陌生城市,她是举目无亲的,而且几年来流浪生活冰冻了她原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而在这个时候,鲁迅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这让孤苦无依的萧红感觉到了呵护和关怀,感受到了家的温暖。(2)“荆棘满地”指白色恐怖下的黑暗而残酷的现实,“牢笼”指束缚青年作家创作、发展的恶劣环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是鲁迅先生,出于对文学青年的无私关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的文学前途披荆斩棘。(3)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 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 // 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第一层:鲁迅先生为萧红开创了新的人生; 第二层:鲁迅先生为一大批文学青年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第三层: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历史会永远铭记他。
第三篇: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
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
把握细节
沉浸感悟
五、教学建议:
鲁迅这个名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似乎是遥远而模糊
概念而零散的
入学至今学过的些许篇章或许只能拼凑成“伟大”一词
因而建议如下:
1、在课前可推荐阅读《〈呐喊〉自序》鲁迅散文集《野草》以及搜集一
些关于鲁迅人生历程的资料
2、力图通过文本的研读 对字词的感悟 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 含蓄 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
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
而谈及鲁迅其人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沉浸课文: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迅速浏览课文
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完善
板书)
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
生活场景
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
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
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品词识人
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 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 “一” “同时”(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
便戴起眼睛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逆流而上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 有些感动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四)深入探讨:
回味悟旨
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
但倾注满腔真挚
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
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 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正如人们所说
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
(五)作业: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唐弢《锁忆》比较两者之不同(描写侧面或写作手法)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因此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和搜集鲁迅的一些资料,我这一节课主要从读、论、聊三个层面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中主要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反应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其次是论,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感悟,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最后是聊,教学中我试图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与学生分享,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不同理解。理解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过程。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打通学生的思路:一是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有人说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能够读进去,更要能走出来。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如鲁迅走路的动作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读信那部分结合平时老师遇到做作业马虎的同学时候的心情。二是引导学生与历史资料相联系。这篇课文有两个难点,一是鲁迅先生的笑,二是鲁迅先生踢鬼。这两处都有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对时代背景比较了解,因此我与学生交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三是引导学生与插图和文本相联系。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看图,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别人穿什么我是看不见”等句子。上了这节课,我觉得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一是我没有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于课文中的6个生
字、3个多音字、和两个文言词汇的学习任务,我全都交给学生了,现在想来未免太信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二是我的教学重点还不够突出,特别是两个关键句子的把握,还很不到位,也许很多学生还是人云亦云;三是我的教学方式还有些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才明白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真的拥有太多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不容易,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容易??而这些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月朗星稀”,而别的老师的课堂上却“众星拱月”的主要原因。每当想到自己在课堂上言辞枯竭,我恨不能自己化作一条涓涓细流;每当想到自己在课堂上黔驴技穷,我多么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成为坊小的一员我是荣幸的,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就是荣幸中荣幸了。教学十年,我仿佛又回到了刚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个原点,希望各位“先生”给我指明方向,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再踌躇!
第四篇:课外阅读鲁迅和萧红的答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萧红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这句话中“荆棘满地”是暗指_____________这“牢笼”是指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用“//”将文章最后一段话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写出没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上海对萧红来说是一个陌生城市,她是举目无亲的,而且几年来流浪生活冰冻了她原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而在这个时候,鲁迅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这让孤苦无依的萧红感觉到了呵护和关怀,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2)“荆棘满地”指白色恐怖下的黑暗而残酷的现实,“牢笼”指束缚青年作家创作、发展的恶劣环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正是鲁迅先生,出于对文学青年的无私关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的文学前途披荆斩棘。
(3)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 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 // 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第一层:鲁迅先生为萧红开创了新的人生;
第二层:鲁迅先生为一大批文学青年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第三层: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历史会永远铭记他。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举目无亲(①抬起 ②全 ③推选 ④举动)(1)
一见如故(①原来的 ②原因 ③朋友 ④故意)(3)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 答:指萧红的内心对未来没有了热情和憧憬。
“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答: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这个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关怀、照顾和同情,使她对生活有了信心。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 答:指萧红的才华得以发展,在文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汗珠”喻指 答:指鲁迅先生在她的成长中所付出的辛苦。
、你认为文章歌赞的是(鲁迅先生)
① 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② 萧红才华出众 ③ 鲁迅与萧红的友谊、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答:关心爱护年轻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爱憎分明得人。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一见如故: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第五篇:萧红观后感
萧红观后感
《萧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东北年轻女作家萧红的故事。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萧红原名张乃盈,她很热爱读书可是家里人却不让她读书要她嫁人,她就离家出走离开黑龙江去了北平上学。她的未婚夫去北平找她,萧红为此十分感动,她两都离家出走。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萧红还怀了孩子,可是她的未婚夫后来却离开了她。在她十分落寞的时候他遇到了萧军,萧军很贫穷,但是他却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了萧红,他们两个相爱了。他们为了谋生四处奔波,他们去到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萧红却得到了萧军的背叛。后来萧红认识了端木,他们结婚了,但端木却不能给萧红想要的温暖,萧红的身体也差了。
萧红为了读书离家出走,这等勇气,在我们中呢,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逃避读书而离家出走啊。读书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很快乐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读书未来就很狭窄。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的读书机会啊,想想那些不能读书却很想读书的孩子们。
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悲观,只要你有一个乐观的心,那么不管多苦都能挺过去。当萧军失业之后,萧红和萧军去住旅馆,却连被子都租不起,饭也吃不起,每餐只是馒头蘸着盐吃。每天早上看着其他房间门前的大面包,这完全是一种煎熬。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乐观的心,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的想办法活下去,萧军出去找工作,萧红在房间里写作。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萧军找到了工作,他们度过了难关。如果他们不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或许他们早就死在了旅馆里了。
萧军是一个花心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他看到每一个可怜的女人都想去爱她们,不管他们是否已结婚。刚开始萧军和萧红在一起,后来萧军又和他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尽管萧红当时并没有怎么追究问题,但是萧红心里还是不好受的。后来萧军又和阿虚搞在一起,还把阿虚弄怀孕了,还要阿虚把孩子做了,阿虚可是萧红的好盆友啊。萧军这样伤害了多少个女人啊,而且到了最后没有一个女人和萧军一起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人,对人也要真诚,做事也要对得起人,不然就会同时伤害很多人,最后自己也找不到好的伴侣。、我很佩服萧红,萧红很倔强,很坚强,而且她很有才华,她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惜离家。“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