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扶贫在路上《志启未来》观后感2020最新
中国扶贫在路上纪录片开播了。每一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不仅要扶贫,更要“频”扶,要在民生谋事、精准扶贫、创新取经三方面持续“频”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供大家餐参考。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
“仰卧起坐”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两腿并拢,两手上举,利用腹肌收缩,两臂向前摆动,迅速成坐姿,上体继续前屈,两手触脚面,低头,然后还原成坐姿,如此连续进行,只要姿势正确就能健身塑形、增强腰腹力量。
新时代的扶贫干部,不妨多做做“仰卧起坐”,既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还能汇民心、聚人气,做到心怀责任履承诺、深入基层显身手、实践锻炼强本领、慎终如始事常为,决战脱贫攻坚更有力量。
“仰”,仰望星空怀憧憬,“擂鼓”发令笃远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敲响了战鼓,扶贫干部当秉承初心,满怀期许,以坚定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凿路而行、乘风破浪,在希望的彼岸静候佳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欲,共战贫”,如同夜空下灿烂的波浪,泛起百花齐放的浩荡。一个个扶贫先进典型,用青春的向往、梦想的力量,书写着一段段感人的扶贫故事,在漫漫扶贫路上洒下星光点点。
“卧”,卧听百姓疾苦声,精准出招拔穷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作为扶贫攻坚力量,扶贫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毫不犹豫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下沉到基层一线,用脚下沾有的泥土,厚植“卧听衙斋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民本情怀,与贫困群众一起择菜、烧地锅,一起围桌吃饭,与贫困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聊家常、听实话、察实情,思群众所想,谋群众之所求,进一步了解贫困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所需所求,因人施策、精准帮扶,尽快找到致富的好路子。把下村入户当作“家常便饭”,架起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打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带着问题下基层,真正了解百姓的呼声与期盼,做到“去一次贫困群众家中,就能解决具体问题,到一次贫困群众家中,就能再拉近一点距离”,通过把脉问诊,为脱贫攻坚找到“良方”、祛除“病灶”、拔掉“穷根”,铺就小康路。
“起”,起而行之斗贫穷,不获全胜不收兵。“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扶贫干部要自觉融入到脱贫攻坚这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惠及亿万人民、举世无双的伟业中去,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迎难而上,坚持奋斗在扶贫一线,让自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练就压不垮的“铁肩”,打不断的“铁骨”,砸不烂的“铁拳”。在脱贫攻坚战最后的冲刺阶段,扶贫干部仍需下足绣花功夫,千方百计谋脱贫,还需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在尊重“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自然规律中,引导乡亲们宜水则水、宜山则山,依托当地生态条件以“绿”生“金”,把种什么、养什么、怎样增收想得明明白白,才有了柞水木耳、平利茶叶和大同黄花。在深悟“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硬道理中,开动脑筋帮助百姓们学好用好电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为农产品“代言”,做优特色农业,才有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货黄花”“县长来了”“巾帼带货公益助农”等农产品淘宝直播活动,切实增强了脱贫“造血”功能,为农户增添了增收致富的新活力。
“坐”,坐立有方慎始终,吾辈征程当自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越是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越要有优良作风凝聚决战决胜磅礴力量。扶贫干部,在最要紧的关头要保持清醒,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绷紧作风这根弦,坚持问题导向,实打实地在帮扶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分工明确到精准施策,从包保结对到建档立卡,从走访慰问到带头脱贫,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民情,一步一回头地纾解民忧,把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一笔笔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让一条条宽阔的致富路铺就在眼前、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畅通无阻、一栋栋崭新的异地搬迁房错落有致、一片片希望的绿色脱贫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心花怒放的笑容美丽动人,坚决避免“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现象,真正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新时代的扶贫干部,要多做做“仰卧起坐”,不断积蓄能量,强健体魄,坚定信念,磨炼意志,以“打得准”的策略、“干得实”的招式,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努力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2
近期以来,疫情形势趋缓,但在越接近胜利的时刻,我们更要谨慎,时刻保持警惕。在战“疫”和决战脱贫攻坚的双重考验中,各级各部门、各人民群体迎难而上,同心战“疫”、决胜脱贫攻坚刻不容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信心、增干劲,以务实作风、有力举措,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面临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时间更加紧迫。各级各部门绝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必须始终保持旺盛攻坚状态,抓实抓细脱贫攻坚任务,形成攻城拔寨强大合力,全面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科学精准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牢牢掌握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权,坚持思想不乱、精力不散、目标不变、任务不调、工作不断,采取非常措施、制定非常政策,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齐心协力共同战“疫”,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3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到冲刺阶段,曙光已在眼前。此时,广大党员干部更应沉心静气,认真思考各项工作中的“硬骨头”,继续保持求真务实、担当作为、迎难而上的良好姿态,把握好三个“不等式”关系,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想到”不等于“做到”。截至目前,广大扶贫党员干部大多已经和困难群众共同生活了较长时间,对困难地区的整体情况、存在问题等有了一定了解,对脱贫的思路和方法也逐渐能够侃侃而谈。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脱贫攻坚是一项有很强实践性的工作,仅仅头脑中想到好主意、好点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思路和计划转化为能够落地的可行性措施,并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才能证明有效与否。广大扶贫党员干部应牢记“想到了”不等于“做到了”,始终保持积极大胆的实践精神,用实干苦干的精神和行动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我相信”不等于“真效果”。研究谋划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说到“我相信会达到_效果”,往往体现出一种对工作效果的美好希望和预期。但是,广大扶贫党员干部应注意的是,美好希望并不等于实际效果。脱贫攻坚是一场实打实的硬仗,最终结果要靠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硬指标来说话,扶贫党员干部应始终脚踏实地,把手头儿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拿出真抓实干的扎实作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冲劲儿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儿,把在“我相信”变为“真效果”,助力美好愿景成真。
“我认可”不等于“人民满意”。在扶贫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困难群众的呼声和感受,面对批评意见想当然地认为是“不懂政策”“外行意见”,不仅不虚心接受,反而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冷面相对。广大扶贫党员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我觉得”“我认可”既不能代表困难群众意见,也不能反映出脱贫工作实际效果。而是应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把“人民满意”记在心上,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想问题、办事情多从困难群众的角度出发,让困难群众认可满意。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4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调研,考察弘德村扶贫产业时的一张现场照片刷屏了。画面里,一头牛闭上眼睛,把头伸向总书记,憨态可掬,总书记也伸出手,像是要摸它的头。画面生动有趣,既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产业的深切关怀,也蕴含着扶贫产业发展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唯有集群智、纳群策、聚群力,才能让扶贫产业之“火”更“旺”。
集群智,让扶贫产业之“火”有“料”可烧。烧“旺”扶贫产业之“火”,有“料”可烧是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扶贫产业的精准选择、准确谋划、高效发展,都离不开众人拾柴的集体智慧。只有把社会各方智慧集中好了、梳理全了,才能真正让扶贫产业之“火”有“料”可烧。集群智,要把好发展扶贫产业思想关。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扶贫产业对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重要意义,把发展好扶贫产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要把好扶贫产业精准选择关。在扶贫产业项目选择上要突出精准,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充分盘活当地优势资源的好项目、好事业。要把好扶贫产业发展技术关。集结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扶贫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为扶贫产业之“火”备足“料”。
纳群策,让扶贫产业之“火”有“光”可寻。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用好产业扶贫之策,既能让稳定脱贫有保障,也能让扶贫产业之“火”有“光”可寻。光亮的背后,是对发展扶贫产业集体策略的采纳。唯有广泛采纳发展扶贫产业好的经验、做法,才能让发展产业扶贫更加务实,为带动致富增收提供坚实保障。纳群策,当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公开透明听声音。开好镇村关于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会议,搭建起分享好观点、好举措的平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必须抓细抓实常维护。扶贫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扎实有效的日常维护。针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日常维护方案,尽可能延长种养殖项目生命线,让其更好地发光发热、造福百姓。必须产业分红到实处。扶贫产业分红坚决不搞“平均分”,立足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科学民主划分好分红档次,在项目分红中体现精准、体现关怀。
聚群力,让扶贫产业之“火”有“效”可盼。脱贫攻坚良好成效的取得离不开贫困户自身、政府、社会多方的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唯有聚群力,才能让扶贫产业之“火”有“效”可盼。贫困户当自强,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行动。俗话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黄金。广大困难群众要自觉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积极投入到村上扶贫产业项目中,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用勤劳的双手收获幸福生活。政府当扶持,政策常完善,为产业助力。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更多更好的扶贫政策为扶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社会当支持,常做爱心事,帮助产业兴。社会各方力量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从资金上、技术上、人力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木耳“火”了,黄花“火”了,牛“火”了,越来越多的扶贫产品“火”了,扶贫产业之“火”也随之更“旺”了。扶贫产业之“火”越“旺”,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终胜利的时刻就越近,困难群众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就越指日可待、幸福可期。
2020中国扶贫在路上观后感5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中国扶贫在路上《志启未来》观后感2020最新精选大全
第二篇:《动启新未来》观后感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1
“刘翔的这枚金牌在我意料之中,他其实还可以跑得更快!”刘翔的爸爸刘学根在刘翔夺冠后第一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北京时间28日凌晨两点半,一个将被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重要时刻。这一刻,20岁的上海运动员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男子110米栏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在体育会田径短距离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就在众人纷纷猜测第一次征战体育会的刘翔是否超水平发挥时,刘翔的爸爸给了大家一个响亮的回答:“其实刘翔还可以跑得更快。他训练时的最好成绩是12秒51(手计时)”刘学根对儿子刘翔平日的训练情况非常了解,几乎成了刘翔的“第二教练”。
28日晚,刘翔的启蒙教练仲锁贵说:“比赛前,刘翔有一个习惯:从不向外人透露自己的比赛目标!因为在他心中,成绩不是用说,而是用行动来证明的。”
刘翔连创佳绩凭啥?
一位资深的田径教练员曾经说过:几乎所有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或多或少都会饱尝伤病困扰。然而,刘翔却是个例外。他也保持着一个特殊的纪录: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唯一一位没有伤病的冠军。
刘翔妈妈是一名点心师,从小在妈妈用科学和营养调配出来的食谱中成长的刘翔,拥有着超乎同龄人的强壮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刘翔连创佳绩奠定了基础。
刘翔是个奇迹:他参加田径训练10多年,从没有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创伤。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翔非常珍惜自己的身体,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运动只是事业的一部分,我不会只顾成绩而不顾身体。如果身体和成绩要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身体!健康才最重要!”也许正由于这种超然,才有了他在竞技场上轻装上阵、傲视群雄的一幕。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2
输比赛可以,但不能输掉体育精神跑完了三圈,与他人的距离已无法追回,还有五圈,终点似乎无比遥远。他摇了摇头,孤独地走出赛道。班级的希望,班级的期盼都落了空。望着他背对着赛道远却时的背影,我有心不住地幻想着另一个场景:胸腔十分疼痛的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手一个个从身边超过,他知道,自己的比赛已提前终结,没有人在意他。比赛对于他而言,似乎已毫无意义,一个声音劝慰着他放弃吧!没人怪你。
但是这时,他却没有选择放弃,他推开了准备搀扶他的同学,拼命要完成这段比赛。我一定要比完,我一定要有始有终。他在努力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平常轻松的脚步,现在竟如此吃力,他努力地提起自己的脚,咬着牙艰难地坚持着。当他最后几乎是走到终点时,对手早已经跑完,没有人为他欢呼,他却完成了一次向体育精神进发的征程。这样的结局,是否会比那让人遗憾的转身好得多呢?这样的场景,在1968年的墨本哥城奥运会中,曾出现过。那时,比赛已经结束一个小时了,场内观众早已走光,工作人员也在收拾东西。突然,开道的警车闪着灯进来了,一条腿上缠着血染的绷带的运动员跌跌撞撞地走来。他就是英雄—约翰。阿赫瓦里。他最后一个完成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那时会场早已没有人为他喝彩。他在跑到19公里时就因为晕眩摔伤了腿,他的教练劝他放弃,但约翰还是拖着伤腿半走半跑地坚持着,完成了整个比赛。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3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运动也是永无止境的存在着的。人的智慧拥有无限的潜力,并有无限的可能赋予了无限的创造力,一个民族的不断强大,也正是通过实践去创造,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使民族发扬光大。
幼时的呀呀学语,到老年时的步履蹒跚。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时代在改变,新生力是在蓬勃发展。纵观新时代的及体育健儿们朝气蓬勃,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体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散发着他们拼搏的激情,展现着生命的活力,无论是在运动场上,比赛场上。挥散汗水。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运动健儿,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谈笑风生,嬉笑打闹的运动健儿们,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民族代表,体育精神也正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组成体。
中国女子排球国家队,通过训练中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通过比赛场上顽强的拼搏,坚韧的毅力,执着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换来了比赛的一次又一次胜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冠军,诠释着“女排精神”顽强的活力。然而,并不只是女排精神是如此。在体育运动的汪洋大海之中,每一滴“水”都散发着生命力的顽强,每一滴“水”都像“女排精神”一样体现着体育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正是那种坚韧、顽强、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体现了体育精神的魂,中国体育的成功,中华民族的成功,就是依靠拼搏的每一天奋斗出来的。
体育精神是,意志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体育人的成功和幸福,也正是依靠顽强的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换来的,体育精神为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4
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操场上运动员们脸上自信满满,100米的运动员上场了,一声枪响班着飒爽的秋风,你们亮出自己的风采,在这短短的100米中,你们与时间争分夺秒,只为了?那最后的冲刺。不管结果如何,你们都是胜利者!400米的跑道上,你正在飞驰,面对如此遥远的路途,你也许腿脚发麻,你也许有些茫然。但你可知道,在你身后,有同学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鼓起勇气,奋勇向前吧!快看!剩下100米,50米,30米......一滴滴汗水,飘洒在绿茵场上,伴随着矫健的步伐,奏出希望的乐章。一种种信念,放在蔚蓝的天空,伴随着你那深沉的眼光,画出美丽的弧线。good!好啊!操场下同学们一声声的呐喊,为他们呐喊助威!
无论结局是好是坏,无悔是我们的选择,每当运动员奔驰在跑道上时,我们为你祝福为你喝彩,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责成了你们的信仰,也成了我们的信仰,运动员们,冲吧!那里是你们的终点也是我们的期盼,不要为失利而苦恼,只需告诉自己,我曾努力过,曾在这跑道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也曾听到过他们的鼓励和掌声......
不知是谁,闪电般从跑道上飞过,冲向终点;不知是谁,划出一道漂亮的抛物线,远远飘落;不论是谁都展示了我们中学生的风采,他们爱集体,爱班级,为集体争荣,为班级争光。
第三篇:动启新未来观后感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1
奥运会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也就是“努力、拼搏、奋斗”。它让每一位运动员都见识了自己的实力,为祖国夺得了光荣和荣誉,也让每一位观众爱上了体育。北京奥运会就要来临,各地都举行了许多有关于奥运的活动。
我们学校自_年以来,就举行了多次迎奥运活动。比如:运动会、奥运知识竞赛、奥运给画大赛、奥运手抄报大赛……记得在一次秋季运动会女子1500米长跑比赛中,我们班的张婕同学积极报名。比赛时她像撕开蹄子的野马似的向前冲去,由于体力透支跑着跑着速度慢了下来,但她努力奋斗着,五圈、六圈、六圈半、七圈……在她的拼搏之下,那代表着胜利和成功的终点线已遥遥在望。她吃力的继续跑着,终于踏过了那条终点线。同学们无不为她的精神感动。
奥运会的精神不仅可运用在运动项目和比赛之中,还可以运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更高,让我们学习和做事成绩突飞猛进;更快,让我们学习和做事效率倍增;更强,让我们学习和做事质量更棒。有了这三点会让我们乐观的化解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谨记这三点,做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人吧!
动启新未来观后感2
说到体育,我的体育并不好。每次跑步比赛我都跑得很慢,都是最后几名。尽管是这样,但我仍然认为真正的运动不在于你跑得快或跑得慢,也不在于最后有没有胜利,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参与,有没有尽你最大的能力坚持到最后。但许多人都忘了这一点,老是在比谁跑得最快,老是嘲笑那些跑得慢的人。
我们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为了胜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篇故事,它的主要内容是:有一次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选手们出发了,过了很久,当第一个选手到达场内,观众席发出了热烈的鼓掌声。但那个选手已累得筋疲力尽了,他一次一次跌倒,一次一次爬起来。眼看后面的选手快追上来了。突然,他昏倒了,但最后他还是努力站起来,跑到了终点。虽然,他不是冠军。但我认为他有参与,他跌倒后,还一次次爬起来,坚持跑到了终点。这样就已经足够了。而有些人就因为自己跑得慢,而逃避跑步,感到羞愧。你跑得慢,但坚持跑到终点还是比逃避跑步的人好。
我心中的体育精神是:运动不在于获得胜利,而在于你要积极参与,并坚持到最后。
第四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五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
“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
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
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
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
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
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
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
1.41倍,年均增长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