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学考试:教育学复习题要
教育学复习题要
1.孔子——《论语》:启发式、因材施教 2.战国——《学记》:世界最早教育专著、“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开而弗达则思 3.西方:
※ 外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
“希腊三杰”
亚里士多德: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次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最早的教学论著
4.《理想国》、《爱弥儿》(卢梭)、《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5.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大学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实施普及教育。6.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总纲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
着重要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教育与实践的脱离。8.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皮亚杰、布鲁纳《教育过程》——构造过程、知识结构的学习、从发现中学习。——实质是模拟正式的科学研究方法。早期教育、组织情境。9.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0.当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11.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
(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12.政治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体制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体制制约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受教育权;(3)政治体制决定国家的教育目的;
(4)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解释。13.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是传承文化和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14.人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的阶段性。(2)发展的不平衡性。(3)发展的整体性。(4)发展的个性。(5)发展价值性。
(6)发展终身性。
15.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16.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个体和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首先表现为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之,教育相对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不能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作为考察教育的全部依据。当然,还应该看到,教育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教育最终还是受社会所制约的。
1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4)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质量标准。
(5)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
(6)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19.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1)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国家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
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比重。
(2)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国家授权,地方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构台课程。它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地域特色,可以有效促进地方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人才培养服务。
(3)校本课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对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不可替代的责任。
20.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由于它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范性,所以其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2)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非正式课程”或“非官方课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物质方面。(2)制度方面。(3)文化心理方面。由于隐性课程的潜隐性和弥散性,所以它对学生的影响可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主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21.课程政府流派: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布鲁纳(2)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
22.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形式。
23.教学的任务
教学是教育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是学校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此,它在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对于学校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大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为了真正体现教学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完成以下三项重要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
24.教学过程主要具有四大基本规律:(1)教学与学相统一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5.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教学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各有自身的特点、目的、任务和作用,但又紧密相连,教是为学而教,学是在教的引导下的学,二者双向交互影响,统一于一个教学整体中。(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3)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主导作用的本质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学习效果怎样,则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球的主要标志。因此,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
2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条件。
2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的规律
28.德育原则
一、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2)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3)教师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二、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正面启发,积极疏导
(2)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知行统一原则
(1)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培养和建设良好的集体
(2)善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系统地进行教育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统一校内的教育力量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3)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和连贯性。
29.教师的职业角色(1)知识传授者角色(2)示范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
(4)研究者角色
30.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体内容:(1)专业精神的形成。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的拓展。1.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2.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不断拓宽。3.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4.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3)专业能力的发展。1.教学设计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4)专业自我的建立。1.正确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自我调控。
31.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2.当代学生观
(1)尊重学生的人格。(2)尊重学生的独特性。(3)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4)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
33.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合作对话。
3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2)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3)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4)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35.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
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36.班级组织文化的概念
班级组织文化是指班级为了实现班级目标,在班级中通过教育、学习、管理、生活等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物。
37.班级组织文化的类型: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38.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查阅学生档案、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五、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
六、搞好班级学习管理。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八、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5、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6、(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A、乌申斯基B、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
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二、选择题
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B、人脑
2、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A、情感B、意志C、感觉D、知觉
3、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
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
三、填空题
1、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状态)。
2、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3、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4、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5、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6、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二、选择题
1、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
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的经验
2、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
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
3、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
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
三、填空题
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 学习分为四类:(反应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
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
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四、简答题
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
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3、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5、图式——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7、同化——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9、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1、生成性学习——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二、填空题
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和(体能)。
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题解决)三个层级。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A)和(B)来表征。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式
2、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联想M、做笔记N、提问O、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随意B、随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
开始进步快;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是进步的。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3、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4、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二、选择题
1、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的迁移。
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
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
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的基础。
(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 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
(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概括说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
2、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
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三、填空题
1、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和(概括化理论)
2、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
3、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四、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 定势的作用
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名词解释
1、问题——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4、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7、表征方式——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8、原型启发——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9、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二、填空题
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因素。
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神)。
三、选择题:
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2、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3、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
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4、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
6、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
7、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人格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 遭遇到疑难; 确定疑难的关键所在; 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 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最佳假设; 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 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㈠有关的知识经验; ㈡定势与功能固着;
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 ㈣酝酿效应; ㈤ 原型启发;
㈥ 情绪和动机状态
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 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5、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6、耶基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7、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8、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9、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
2、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在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4、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
5、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6、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三、选择题
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2、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 的任务。
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
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
4、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
5、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 四、简答题
1、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限性所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5、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目标; 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 利用竞争与合作; 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3、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2、大学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稳定)的过程。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分化,原先稳定而笼统的’我”被分裂成两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即主体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即客体我)。
4、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选择题
1、(A)是自我意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
2、(B)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A、自信B、自尊C、自卑D、自我效能感
3、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C)。A、自我体验B、主客体的直接同一C、自我意识D、自我控制
四、简答题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A、全面地认识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和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B、正确地对待自我。一方面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另一方面要理智地对待自我,还要乐观地憧憬自我。
C、努力地完善自我。一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二要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三是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五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 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一、填空题
1、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认为群体最好不超过(40)人,不少于(3)人。
2、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从众)等方面上。
3、产生从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另外,(群体的一致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个性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作出从众行为。
4、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型)。
5、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和(富于理想化)。
6、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和(社会交换)等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由官方组织正式设立并明文规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为了组织的特定任务,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
2、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式的群体,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目的和任务的组织。
3、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社会现象。
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6、从众——是指人们在 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如何塑造高凝聚力的班集体?
A、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B、创造同学相处的机会 C、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2、高校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P212-213)
第十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一、填空题
1、真正对品德心理进行科学研究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3、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他认为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参照点或标志有两个,一是(尊重准则),二是(社会公正感)。
4、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种水平。
5、道德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信念)的确立。
6、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纪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经历(无道德信念)、(初步道德信念)和(自觉稳定道德信念)这三个阶段。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等三种水平。
9、道德情感按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10、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概括起来有(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和(以行育情)等方法。
11、道德意志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决心)、(信心)到(恒心)这三个阶段。
12、矫正学生不良品行常用的方法有:(防范协约法)、(表征性奖励法)、(强化暂停法)、(榜样示范法)和(过错矫正法)。
二、名词解释
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2、品德——亦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三、选择题
1、(AD)在品德结构中具有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A)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基础。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6~7岁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C);10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A),13岁左右的儿童理解的公正就是(B)。A、平等 B、公道 C、服从
3、科尔伯特认为,0~9岁儿童的道德水平大致属于(A);9~15岁属于(B);16岁以后逐步向(C)发展。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4、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学习信任阶段,对人最有影响的人是(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中,对人影响较大的是(B),在发展主动性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基本上是(C),在变的勤奋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D),在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对人影响最大的是(E),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与人密切联系的是(F),在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对人影响较大的是(G)。
A、妈妈或妈妈式的人B、爸爸或爸爸式的人C、家庭D、学校和邻居E、同辈集体和校外集体F、亲密伙伴G、社会分工和家务承担
5、(B)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必要前提。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6、(C)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A、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B、道德概念的掌握C、道德信念的确立
7、(C)时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时期。
A、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高年级C、中学D、大学
8、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三种水平,(B)学生开始具备具体形象理想,(C)学生开始进入综合形象理想阶段,(D)学生的道德理想就进入概括性理想阶段。
A、小学B、初中低年级或小学高年级C、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D、高中高年级
9、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着年纪增高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B)下半学期趋于相对稳定。
A、初二B、初三C、高一D、高二
10、道德意志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是(C)A、决心B、信心C、恒心
11、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C)教育来获得的。A、社会B、家庭C学校、D、朋辈
四、简答题
1、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试述科尔伯特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特用道德两难法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A、前习俗阶段。儿童此时的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B、习俗水平。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也表现为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C、后习俗水平。也称原则的道德水平。此时人们行为判断已不限于遵从某个特殊的权威人物,而是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了。同样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科尔伯特将道德阶段的发展看成一个系列,同时,前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后面的水平和阶段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试论班图拉等的道德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不是强化,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表现是个人差异而非年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造成的;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认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口头说教——劝告或教导;另一个是在学习者面前展示自己的行动和实践。社会学习理论者们特别强调行为展示的重要性,认为成人是否言行一致对儿童品德的 形成有重要影响。
4、试述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道德或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人格或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发展任务。每一任务又是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每一任务中包括一对矛盾。如果一个个体在每一阶段都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就是顺利完成了该阶段的任务,从而形成健康、成熟的品格;反之,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从而产生病态和不健全人格。
道德或人格发展发展的八个阶段是: A、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此阶段儿童得到足够的关怀就获得安全感,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和环境产生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害怕、怀疑心理。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感与羞耻感、怀疑感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儿童自由,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儿童就会获得自主感,否则其依赖性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变得过分羞怯与怀疑。C、发展主动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此阶段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各种运行性游戏,父母对其主动性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其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D、变得勤奋阶段(6—11岁):勤奋感与自卑感的矛盾。此阶段儿童特别喜欢学习和提问题,如果其得到鼓励、赞扬和奖赏,就会发展和加强其勤奋感,否则就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E、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亲密与孤独的矛盾。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H、达到完善阶段(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
5、学生不良品行是怎样形成的?应采用哪些方法加以矫正?(P243-249)
第十一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形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指青春期或少年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极不协调的一类精神异常。
二、简答题
1、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B、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C、接受他人,善与人交往 D、有较强的情形调节能力 E、适应社会生活 F、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G、人格完整和谐 H、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生物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生活事件 D、自身因素
3、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A、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B、偏执型人格障碍 C、分裂型人格障碍 D、攻击型人格障碍 E、癔症型人格障碍 F、强迫型人格障碍 G、回避型人格障碍 H、依赖型人格障碍 I、自恋型人格障碍
4、高校心理咨询应遵守哪些原则呢/ A、保密原则 B、信赖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E、时间限定原则
三、填空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从纵向看,又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预防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主导性的,(矫治性目标)是补救性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3、(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头号心理问题,因此(学习)辅导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4、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6、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7、()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8、恐惧症有三种类型:(场所)、(社交)和(物体)恐惧症。
9、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强迫意向)。
10、焦虑症有(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形式。
11、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大学生常见的功能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两类。
12、高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
四、选择题
1、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心理异常大学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D)环境有关。
A、社会B、学校C、同伴D、家庭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D)
A、生物遗传 B、学校环境 C、家庭环境 D、负面生活事件 E、社会环境
3(B)是大学生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4、(C)是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类。
A、神经症B、神经衰弱C、精神病D、人格障碍
5、(A)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A、保密原则B、信赖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时间限定原则
6、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的时间一般规定为(C)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原则上限定为(A)分钟。A、30 B、40 C、50 D、40
7、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中,(A)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使来访者在无拘无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异常的症结所在,并逐渐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D)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C)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B)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要创设一种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充分相信来访者。
A、精神分析疗法 B、人本主义疗法 C、认知疗法 D、行为疗法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一、填空题
1、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
2、教学设计包括(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
3、在教学设计中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主要要分析其(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最近发展区)。
4、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和(提供线索)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
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组织讨论法)和(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6、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中,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从中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8、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摸底考试是一种(准备性评价),单元测验是(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
9、对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克龙巴赫)认为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或不同情境中的学生。而(巴班斯基)认为所谓最优化即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感官收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协调作用的过程。
1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个性层面)、(角色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三种交往。12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
13、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拥有多种职业角色,主要有(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楷模)、(管理者)、(心理医生)、(朋友和知己者)。
14、教师的威信由(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构成。
1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般要经历(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
16、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适应阶段,教师关键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17、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分化定型阶段,教师一般可分化成四类:(教学技能较为缺乏却有较高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合格教师),三是(知识型教师),四是(经验型/实践型教师)
18、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
19、青年教师发展模型有二:一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二是由(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二、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2、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包括获得一定的知识、智力技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其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3、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
5、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教师威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选择题
1、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安排属于教学设计的(A),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舍以及主次安排等属于教学设计的(B),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和传媒属于教学设计的(C)。
A、宏观课程决策B、微观课程决策C、教学决策
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组织方式。布鲁纳提出的(B)认为教材应根据学习者三种不同智慧发展水平(动作的、印象的、符号的)对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加以编撰和组织。奥苏泊尔提出的(A)认为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学习意义。A、“先行组织者”组织B、“螺旋式”组织
3、(A)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B、提问法C、组织讨论法D、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4、认为教学设计应务求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特色和创造性,这是教学设计的(E)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技术,这是教学设计的(D)观点;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教材加以说明、安排、实施、测试和修正的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F)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将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地位,这是(C)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设计者自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把人的因素放在教学设计的首要地位,是教学设计的(B)的观点;注重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教学设计的(A)的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5、(A)的教学设计观点是截止目前的一个最全面、最完整的教学设计观点。A、系统B、人的因素C、问题解决D、科学E、艺术F、工程学
6、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根本性作用的是(B)因素。
7、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是(D),教师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心理基础是(C)。
A、教师给学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B、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C、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满足学生的需要D、崇高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A、客观B、主观
四、简答题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E、实施教学评价
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问?
A、把握问题的难度,一般认为所提的全部问题的75%能够被学生正确回答就是难度比较适当的提问。B、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C、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D、控制等待时间 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 F、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第三篇:护理教育学考试复习题!!!!!!!!!!!!!
《护理教育学》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1.护理教育中强调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力量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学习理论 B.结构教学理论
C.认知理论 D.指导学习理论
2.进行操作技能教学时,应促进()
A.负迁移 B.正迁移
C.前摄迁移 D.倒摄迁移
3.倡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现所学的内容结构、结论及规律的学习,被称为()
A.发现学习法 B.特征法 C.联想法 D.推理法
4.护理教育的功能是()
A.定向作用.调控作用 B 调控作用 C.评价作用 D.定向、激励、调控、评价作用 5.不属于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的是:()A.教科书 B.教师的教案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6.护士注册制度开始于()A.1983年 B.1984年 C.1992年 D.1994年 7.“温故而知新”所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8.本世纪初,我国教学改革计划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__特点。()A.专业化 B.知识化 C.多元化 D.实用型
9.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凯洛夫的《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0.护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 B.临床护理实践 C.管理学生 D.护理科研
二、填空
1.护理教育的人道性要求培养具有高尚的护理道德,对人的健康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具有扎实的________理论及精湛________技术的人才。
2.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和________,而并非信息的________。3.护理教育的理念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4.示教法主要适用于________ 和某些 ________________ 的教学。
5.美国Benner 1984年发现了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即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大教学论》—— 2.教学—— 3.教学大纲—— 4.发现学习法—— 5.继续护理教育——
四、简答题
1.护理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因素?各因素起何作用? 2.简述护理课程改革趋势。3.简述情感陶冶法及其要求。4.简述护理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继继续教育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贯彻护理教学原则(任选一条)(如:科学性和思想性艺术性统一 原则)
2.联系实际论述怎样做好护理生产实习
3.试论述护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试阐述教和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试结合您的教学或学习体会,阐述教学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某一教学原则(如因材施 教原则)的要点。
6.试阐述教学方法的类型,并就某一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谈它的涵义、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1.A.2.B.3.A.4.D.5.B.6.D.7.C.8.C.9.B.10.A.二、填空 1.护理 护理
2.促进者、传递者
3.护理理念、教育理念、学校理念
4、运动技能、概念原理
5.生手到专家
三、名词解释
1.《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教育学专著。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其中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论述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提出了教学的便捷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教育
广义的教育:一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所承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社会活动
3.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4.发现学习法——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现所学的内容结构、结论及规律的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发现学习中的主要角色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5.继续护理教育——继续护理教育是继毕业后的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 ”)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
四、简答题
1.护理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因素?各因素起何作用?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 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学生是护理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发生相互作用,完成教学任务。
2.简述护理课程改革趋势。A、以学生发展为本 B、课程的人文化 C、课程的综合化 D、课程的弹性化
E、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F、加强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3.简述情感陶冶法及其要求。
情感陶冶法是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要求:①教师对学生要投入诚挚的感情。②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其道德素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③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通过音乐、美术、诗歌、文学、戏剧、电影和舞蹈等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4.简述护理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有效性原则。
5.简述继继续教育的原则。①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 ②知识更新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③按需施教、学用一致 ④教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⑤德智同步增长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贯彻护理教学原则(任选一条)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统一要求是指相同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的各学科的教学要求一致。
贯彻要求:
1)坚持统一要求,严格要求学生。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选修课、跳级。联系实际论述
2.联系实际论述怎样做好护理生产实习
(一)实习内容
是让学生掌握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巩固和发展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准备
1)制定实习计划和大纲 计划一般包括:目的要求、起止日期、实习地点、实习科目、轮转安排、实习形式和方法、实习的考核和鉴定等。大纲一般包括实习总要求、实习时间分配、实习内容和要求、实习形式和方法、考勤记录办法等。2)组织实习
实习的组织工作是整个实习计划落实和实习目标是否完成的关键环节。实习工作应该由负责教学的副院长直接领导和组织,联络和协调学校与实习场所的关系。实习场所也由负责教学的副院长亲自带头,成立以护理部教学负责人为首的,有各部门负责教学的教师参加的实习领导小组,具体督促和检查教学大纲的落实情况。
(三)实习方式
1)直接管理护理服务对象 2)教学查房 3)临床讲座
(四)实习注意事项
1)处理好热情关怀与严格管理的关系 2)正确处理学习与服务的关系
3)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4)教师要以身作则,保证教学质量
5)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片面性
3.试论述护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指教师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关系。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
A.人道性
B.民主性
C.合作性
D.相容性
E.教育性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A.综合利用各种人际交往途径:①教学活动;②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及补充。
B.师生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C.在反馈调控中形成良性循环
4.简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护理教学的原则之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造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
学生的主体作用意味着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在老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获得高效率的主要保证,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获得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5.试阐述教学方法的类型,并就某一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谈它的涵义、优点和缺点。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谈
缺点: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
基本要求
1)讲授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系统、全面,主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
2)具有启发性 善于设凝、激疑和解疑,使学生脑海波涛迭起,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成为学生积极开展认识活动,自觉领悟知识的过程。
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音量、音调、速度适宜,富有感染力。4)善于运用板书
清晰、规整、有条理、起到画龙点晴、提纲挈领的作用。
护理教育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护理专业教师具备的条件为()
A.良好的自我认知 B.高尚的人品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C.良好的知识结构 D.合理的能力结构 E.良好的人际关系
2、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是从()
A.明代开始 B.清朝初期开始 C.鸦片战争以后开始 D.五四运动以后开始
3、制定护理教学原则的依据()
A.教学规律的反映 B.受到护理教学目的的制约 C.教学实验的概括和总结 D.各级管理者制定教学、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E.教学的客观需要
4、“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是()
A.赫尔巴特 B.孔子 C.孟子 D.培根
5、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A.培养人才 B.培养教师 C.提高科研水平D.提高教学质量
6、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学大纲与教材、教科书的关系 B.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C.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D.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7、1860年南丁格尔在美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
A.护士培训班 B.第一所护士学校 C.护理讲习班 D.护理专题讲座
8、学习效果评价的方法应排除:()A.自陈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总结法
9、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讲授《外科护理学》时应使学生理解()
A.课程的基本结构 B.全部知识内容 C.各系统的重点内容 D.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护理
10、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是()
A.约翰逊女士 B.布恩医师 C.南丁格尔 D.麦基妮
11、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全面主导护理实践的护理模式为()
A.生物—社会环境模式 B.以医院为基础 C.以疾病为主导 D.生物医学模式
12、护理教育的任务是()
A.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B.开展护理科学研究 C.发展社会服务项目 D.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辩证统一 E.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辩证统一
13、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反复尝试建立一种()
A.循序渐进过程 B.刺激一反应联结过程 C.条件反射过程 D.思维模式过程
1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代表人物是()
A.罗杰斯 B.巴甫洛夫 C.布鲁纳 D.奥苏贝尔
15、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是下面哪个行为的结果()A.求生 B.摸拟 C.试误 D.反复训练
16、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基本可以分为()
A.研究生和本科护理教育 B.本科和高等专科护理教育 C.研究生、本科、高等专科 D.中专护理教育
17、认知领域的层次包括()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E综合和评价
18、提出指导学习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加涅 C.布鲁纳 D.华生
19、护生对教师的移情体验表现的心理状态为()
A.依师心理 B.向师心理 C.焦虑心理 D.矛盾心理 20、护理教育中强调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力量的理论依据是()A.社会学习理论 B.结构教学理论 C.认知理论 D.指导学习理论
21、下列哪项不属于临床护理教学的原则()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道德行为导向性原则。C.教学形式直观性原则。D.教学结构的综合性原则。
22、临床护理教学自然环境包括()
A.医院的地理位置 B.医院的师资和教学能力 C.医院的物理环境 D.医院的环境和规模 E.医院的性质和规模
23、下列现象中哪个符合桑代克的基本学习规律的失用率()A.猫初进迷箱是盲目乱动,随后会越来越少这种盲动 B.记外语单词需每天背诵,以后会牢固掌握 C.平时不突击,临考前突击应付考试 D.温故而知新
24、影响课程改革的内部因素包括:()
A.生产力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B.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C.个人的需要 D.知识的激励
25、继续教育称为人生第四个教育期的是()A.美国 B.前苏联 C.日本 D.德国
26、情感陶冶法主要有()
A.人格感化 B.环境陶冶 C.艺术陶冶 D.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27、在护理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
A.备课环节 B.科研过程 C.护理实践的各个方面 D.师生关系状况
28、护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关系()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C.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D.知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关系
29、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实施、运转并取得实效的统率职 能被称为护理教育管理的()
A.组织职能 B.计划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30、示教法中推论法的步骤指的是()
A.实例演示观察理解归纳 B.提出概念实例演示解释理解 C.提出概念实例演示观察理解 D.实例演示观察理解归纳
3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A.知识发展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时代发展的需要 D.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及人的发展需求
32、教学组织的分类主要基本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演是法、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C.讲授法、小组教学、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参观法
33、评价包括()
A.内在评价 B.外在评价 C.外在评价、内在评价 D.综合评价
34、学校课程的核心和主题内容是()A.基本的技能 B.操作技能和知识经验 C.关于对待世界的态度 D.自然、社会和人发展的规律
3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实习的安排方式()
A.床旁教学 B.教学查房 C.临床讲座 D.直接管理服务对象
36、李秉德提出了教学目标的()
A.任务 B.价值 C.三维度分类法 D.方法
37、教育评价的集团实态是指()
A.行政管理 B.学校所处的物理及社会环境 C.班级、年级集体、教师集体和学校状况 D.实际的教学活动
38、关于课程结构是指()
A.指令性教学计划 B.实施性教学计划
C.各类课程的数量、相互联系、顺序、配合和比例 D.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9、不属于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的是:()
A.教科书 B.教师的教案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4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桑代克 D.斯金纳
41、课程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A.教育目的 B.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及认知特点 C.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D.科学体系与结构
42、护理理念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A.选择和确立理念 B.人、健康、环境及护理 C.明确护理教育理念 D.确定培养目标
43、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 理专业人才的活动被称为:()
A.护理教育 B.护理活动 C.护理理论 D.护理实践
44、注重学科的逻辑性的课程编辑模式是()
A.情境模式 B.过程模式 C.系统模式 D.目标模式
45、揭示护理教育管理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
A.护理教育学 B.护理教育管理学 C.护理心理学 D.护理管理学
46、教学目标表述包括()
A.对象和作为的表述 B.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 C.条件和标准的表述 D.行为条件的表述
1、护理教育人事管理的核心部分是()
A.对教师的管理 B.对学生的管理 C.对行政人员的管理 D.对校长的管理
2、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是从()
A.明代开始 B.清朝初期开始 C.鸦片战争以后开始 D.五四运动以后开始
3、临床护理教学医院的地理位置不包括()A.交通情况 B.环境的程度
4、“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是()
A.赫尔巴特 B.孔子 C.孟子 D.培根
5、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A.培养人才 B.培养教师 C.提高科研水平D.提高教学质量
6、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
A.认知领域 B.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情感领域 7、1860年南丁格尔在美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
A.护士培训班 B.第一所护士学校 C.护理讲习班 D.护理专题讲座
8、在操作技能示教中,错误的做法是()A.列出演示步骤 B.按正确顺序演示
C.提问并让学生练习D.避免示教应用反例 9、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A.一种活动 B.一门独立学科 C.大学必修课 D.一门艺术 C.周围的噪音 D.地区
10、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是()
A.约翰逊女士 B.布恩医师 C.南丁格尔 D.麦基妮
11、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全面主导护理实践的护理模式为()A.生物—社会环境模式 B.以医院为基础 C.以疾病为主导 D.生物医学模式
12、护理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要求在教学组织中将更加注意()A.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B.红与专的结合 C.治疗与预防的有机结合 D.教与学相结合
13、综合课程模式常采用方法是:()A.联合法,合并法 B.选修法,弹性法
C.以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护理课 D.论证法、操作法
14、既考虑学生的兴趣又顾及社会需求的课程编制模式是()A.系统模式 B.行为目标模式 C.过程模式 D.情境课程模式
15、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是下面哪个行为的结果()A.求生 B.摸拟 C.试误 D.反复训练
16、我国现行的护理教育基本可以分为()
A.研究生和本科护理教育 B.本科和高等专科护理教育 C.研究生、本科、高等专科 D.中专护理教育
17、劳顿认为科程设置过程中应考虑的是()
A.学校的社区情况 B.教师的建议和学校的具体情况 C.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的期望 D.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愿望)
18、提出指导学习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加涅 C.布鲁纳 D.华生
19、学习效果评价的方法应排除:()A.自陈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总结法
20、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讲授《外科护理学》时应使学生理解()A.课程的基本结构 B.全部知识内容
C.各系统的重点内容 D.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护理
21、护生对教师的移情体验表现的心理状态为()
A.依师心理 B.向师心理 C.焦虑心理 D.矛盾心理
22、护理教育中强调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力量的理论依据是()A.社会学习理论 B.结构教学理论 C.认知理论 D.指导学习理论
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临床护理教学的原则()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道德行为导向性原则。C.教学形式直观性原则。D.教学结构的综合性原则。
24、揭示遗忘规律,绘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A.艾宾浩斯 B.马斯洛 C.加涅 D.布鲁纳
25、下列现象中哪个符合桑代克的基本学习规律的失用率()A.猫初进迷箱是盲目乱动,随后会越来越少这种盲动 B.记外语单词需每天背诵,以后会牢固掌握
C.平时不突击,临考前突击应付考试 D.温故而知新
26、影响课程改革的内部因素包括:()
A.生产力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B.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C.个人的需要 D.知识的激励
27、护理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及实施者是()
A.护理专业教师 B.教师 C.护理教育管理者 D.护理人员
28、情感陶冶法主要有()
A.人格感化 B.环境陶冶 C.艺术陶冶 D.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29、在护理教学中,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
A.备课环节 B.科研过程 C.护理实践的各个方面 D.师生关系状况 30、应用教学合同的教学过程不包括()
A 合同定位 B 明确学习需求 C 完成合同的措施 D 师生双方的协商
31、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实施、运转并取得实效的统率职 能被称为护理教育管理的()
A..组织职能 B.计划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32、专业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决定了护理专业教师劳动的()A.艰巨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曲折性
3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A.知识发展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时代发展的需要
D.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及人的发展需求
34、护理教育的功能是()A.定向作用、调控作用 B 调控作用
C.评价作用 D.定向、激励、调控、评价作用
35、评价包括()
A.内在评价 B.外在评价 C.外在评价、内在评价 D.综合评价
36、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反复尝试建立一种()A.循序渐进过程 B.刺激一反应联结过程 C.条件反射过程 D.思维模式过程
37、保罗· 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第一次在法国立法文件上出现时间()A.1945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83年
38、学校课程的核心和主题内容是()
A、基本的技能 B、操作技能和知识经验 C、关于对待世界的态度 D、自然、社会和人发展的规律
39、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实习的安排方式()A.床旁教学 B.教学查房
C.临床讲座 D.直接管理服务对象 40、李秉德提出了教学目标的()
A.任务 B.价值 C.三维度分类法 D.方法
41、教育评价的集团实态是指()
A.行政管理 B.学校所处的物理及社会环境 C.班级、年级集体、教师集体和学校状况 D.实际的教学活动
42、关于课程结构是指()
A、指令性教学计划 B、实施性教学计划
C、各类课程的数量、相互联系、顺序、配合和比例 D、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43、情境模式是()
A、系统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结合 B、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结合 C、系统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结合 D、由泰勒提出来的
44、不属于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的是:()
A、教科书 B、教师的教案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4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桑代克 D.斯金纳
45、课程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A、教育目的 B、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及认知特点 C、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D、科学体系与结构
46、护理理念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A、选择和确立理念 B、人、健康、环境及护理
C、明确护理教育理念 D、确定培养目标
47、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 理专业人才的活动被称为:()
A.护理教育 B.护理活动 C.护理理论 D.护理实践
48、注重学科的逻辑性的课程编辑模式是()A、情境模式 B、过程模式 C、系统模式 D、目标模式
49、揭示护理教育管理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
A.护理教育学 B.护理教育管理学 C.护理心理学 D.护理管理学 50、教学目标表述包括()
A.对象和作为的表述 B.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 C.条件和标准的表述 D.行为条件的表述
51、巴班斯基将教学目标分为()
A.教养任务 B.教育任务 C.发展任务 D.教养、教育、发展任务
52、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的是()A.巴班斯基 B.加涅 C.李秉德 D.布鲁姆
53、课程设置指导阶段的主要特点是()A、提供课程设置方向 B、开放教学大纲
C、制定课程具体内容 D、确定层次目标与科目目标
54、编制教学大纲应注意:()
A.研究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B.从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的等角度考虑 C.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及内容 D.必要时设计编写配套参考
55、继续教育称为人生第四个教育期的是()A.美国 B.前苏联 C.日本 D.德国
56、综合课程模式常采用的方法是:()A、联合法、合并法 B、选修法、弹性法 C、以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护理课 D、论证法、操作法
57、过程模式的缺点和不足是()
A、难以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 B、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逻辑性 C、不利于优秀教师的才智发挥 D、很难达到学科综合的要求
58、在小组教学法中,教师的错误角色功能是()A.引导者 B.权威者 C.资源提供者 D.训练者
59、当学生处于内化阶段,教师的角色功能应是()
A.支持者 B.催化者 C.调节者 D.激励者 60、示教法中推论法的步骤指的是()
A.实例演示观察理解归纳 B.提出概念实例演示解释理解 C.提出概念实例演示观察理解 D.实例演示观察理解归纳 61、学生集体组织主要包括的形式有()
A.学校集体 B.班集体 C.学生会组织 D.学校、班集体、学生会组织 62、慎独是指()
A.在上级监督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和品德 B.在下级监督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和品德 C.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和品德 D.在患者监督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和品德 63、心灵美是指()
A.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 B.一个人外在的美 C.一个人形体美 D.一个人语言美
64、下列继续护理教育程序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评估及判断继续护理教育的需要 B.制定继续护理教育计划 C.继续护理教育计划的实施 D.继续护理教育效果的评价 65、具有甄选性质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常模参照性评价 D、标准参照性评价 66、评价事物现象程度或幅度的统计学指标是()A.平均数 B.相对数 C.绝对数 D.标准差 67、关于标准差:()A、是描述据资料离散趋势最常用的指标 B、是指两种事物或现象之间关系的程度 C、是评价事物现象程度和幅度的一个指标 D、是描述数据资料中趋势最常用的一个指标
68、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强调人的社会行为的获得主要 通过()
A.观察与模仿 B.天资 C.自我实现 D.制定学习合同
69、关于教育评价正确的是:()
A、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B、教师评价不在教育评价之中
C、教育活动评价包括学生的团体活动 D、学校的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不参加评价
二、填空题
1、必修课程是指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和基本专业课程。
2、远程教育基本特征是教师与学生身处不同的地方通过现代计算机、通讯等技术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3、教育学思想起源于 及中国的 时期。
4、根据社会需求,护理教育要形成、知识结构合理、能力较强、具有较高 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5、护理教育学是由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学科,是研究护理领域内 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6、我国实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主要是 或。
7、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所提供的实例,来探索学生的 及价值观,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组织活动能力
8、护理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是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新一代具有、独立个性和 的人才,是将来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9、认知心理学家一般将信息处理分为、短期记忆及。
10、罗杰斯认为 是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立,为学生而教学。
8、解释遗忘原因的两种学说是 学说和 学说。
1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 的总体设想或规划。
12、护理专业教师的劳动是 式,要求教师在 的基础上,加强集体观 念和合作精神,共同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13、根据师生关系内容不同,师生关系类型可分为、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
14、学生对学科的 表现为对所学学科的浓厚兴趣,甚至会成为“学科迷”或“专业迷”
15、带教老师对护生过分的监督,、师生关系紧张。监督不够,导致。
16、教学质量控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手段之一,这一过程包括 和 两个阶段。
17、教学计划是根据各种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 和 主要依据。
18、提出了教学目标三维度分类法。
19、拉底式指导方式,是以学生掌握的 为基础,进行 的提 问。
20、组织理念的建立有助于 与 的趋同,有利于 的方向,从而有利于 的作用和团队精神。
三、名词解释
1、护理教育
2、护理教学目标
3、临床护理教学
4、隐性课程
5、师生关系
6、教学原则
7、教育心理学
四、简答题
1、简述护理教师的角色。
2、护理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3、理想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4、护理专业教师的劳动特点是什么?
5、简答教师如何促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6、试述继续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7、护理教育的类型有哪些?
8、护理教学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
9、简述什么是绝对评分?
10、教学组织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1、简要回答护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2、根据小组教学功能可分为几类进行简述?
13、什么是护理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
1、用实例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2、为什么说国际交流将成为继续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结合实际谈一谈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什么?你对护理教育改革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4、提高教护理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5、试述护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教育要素 【 c 】 A.教师 B.学习者 C.教育形式 D.教育影响 2.从教育形态上分析,下列教育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是 【 b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社区教育 D. 网络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c 】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4.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癸丑学制 【 a 】 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 a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7.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是 【 a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8.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
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 a 】 9.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 【 b 】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选择功能 D.保护功能 10.在教学测评领域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品和参加活动的材料进行系统收集,通过合理地分析,展示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是
【 a
】 A.成长记录袋
B.观察法
C. 测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哪本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c 】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讲授纲要》 B.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主张的学派是 【 d 】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3.以下的哪个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d 】
A.教育理论
B.教育媒介
C.教学内容
D.教育目的 14.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c 】
A 社会环境 B 遗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活动
1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1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17.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 】 A.终身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普通教育 18.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户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属于
【
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1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 c
】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20.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 【 b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整体印象评价 21【 a 】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
A.学校 B.教师 C.文字 D.劳动
22.【 a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对教育任务的确立、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具有指导作用。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方针
23.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 b 】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A.舒尔茨 B.保罗.朗格朗 C.杜威 D.布鲁纳 24.《荀子·儒效》曰:“四海之内差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之谓人师。”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复杂性
25.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是维护学生的【 c 】。
A.荣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身心健康权
26.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的是【 c 】课程理论。
A.社会改造主义 B.存在主义 C.学科结构 D.后现代主义
27.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的是【 d 】。
A.布拉梅尔德 B.布鲁纳 C.卢梭 D.杜威 28.按照选择性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d 】。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B.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9.教学艺术的【 b 】是教学艺术的核心。
A.情感性 B.审美性 C.创造性 D.科学性 30.【 c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批改作业 B.备课 C.上课 D.课外辅导 31.在中国,“教育”二字合用最早出现在【 a 】
A.《孟子·尽心上》 B.《学记》 C.《中庸》 D.《说文解字》 32.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必须【 c 】。
A.人的全面发展 B.因材施教 C.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 D.人发展的顺序
33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 c 】。A.专业地位 B.政治地位 C.经济地位 D.职业声望
34.孔子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授学生,可以被看作是【 d 】的雏形。
A.综合课程 B.校本课程 C.德育课程 D.分科课程
35.【 c 】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A.名誉权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36.按照选择性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c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B.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名词解释
1教育---4 2活动课程-210 3教师专业发展--160 4项目教学法--237 5教育制度--117 6个人本位论--101 7个体身心发展--27 8班集体—254 9课程目标--204 10教育测量与评价-276 11学制—121 12教师--142 13任务驱动教学法--241
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0 2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66 3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57 4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46 5简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238 6.个体身心发展对于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3 7.我国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是什么?--155 8.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何在?--237 9.教育测量与评价实施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97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共20分。
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
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41--2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161--3
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风流才子唐伯虎”、“大话西游周星驰”、“地痞无赖韦小宝”是男生的偶像;穿乞丐服、戴“骷髅头”饰品、哼“我不是黄蓉”歌曲。
如果你做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257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相关知识,谈谈你会怎么办?260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题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启迪儿童智慧、形成儿童健全人格、增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内涵:
一、从内容上讲,教育应是一种追求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从目标上讲,教育应关注儿童成长的各个领域,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从形式上讲,教育按照“儿童的样子”构建儿童喜爱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三要素:人的发展,学习和教育。2 保护儿童四大原则: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利益最佳、尊重儿童尊严、尊重儿童意见和无歧视。我国《宪法》规定儿童具有生存权、受尊重、受教育及安全的权利。3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是一门学科。教育学与小学教师的关系:一从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来分析,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二从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来分析,包括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从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包括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三个方面。学生观与众不同在面向全体、承认差异、民主平等、相互关爱。人才观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扎实的基础,善于合作。教师观上倡导长于研究、学习、既当经师又当讲师。5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二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教育普及。纵向来看,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来看每级教育都包括许多不同的类型学校。三班级授课制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教育理论日趋发达,教育改革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6 教育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教育可以把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三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7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培养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教育可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8 2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极不平衡。又表现为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超越当时新的教育思想;由于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发展需要面向未来。9
15、教育的三大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知识和技术。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凭借教育制度形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教育可以选择和整理文化;教育可以传播和交流文化。10
16、教育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哪些学说?一生物起源说,有法国的勒图尔
诺,英国的沛木西能。二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三劳动起源说,恩格思 11
17、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③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12 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④教师劳动的长期性.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1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伴随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稳固的个体素质、心理品格和才能特征的过程。一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发展的差异性。14 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一生理发育较快,成熟期提前。儿童知识丰富、智力发展。三儿童思想品德成长快。四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表现为:娇气任性;独尊、自私缺乏责任心;忌妒心理;依赖和懒惰。15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有遗传、主体的主观努力;外部有环境和教育。一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金积累,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纯粹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后者主要指被人加工改造过的社会化自然;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社会大环境及社会整体文化。三主体的主观努力程度。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四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6 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一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一均衡性;三教育要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7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受制约的因素有: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 18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力和智力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全优面发展的特征。一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发展,二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能自由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三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指出教育要有三个“面向”。江泽民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19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方针:一个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核心是教育目的,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实际需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在教育方针中得到明确的规定。20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针是:按照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 小学教育目标:指小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更进一步讲,指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完成的教育任务及在这个过程中应获得的全面发展。具体内容有:具有“五爱、三讲、三关心等”;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基本技能;养成好的卫生和广泛的情趣和习惯;学会生活自给,使用工具等。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基础性;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2 德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德育:是按照一定社会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计划、组织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意义:一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结构,四个因素,知、情、意、行。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23 小学德育的特点:一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过渡。二以生活道德品质培养为主,兼顾社会道德品质培养。三以道德品质教养为主,结合德育的有关内容和实际需要,兼顾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四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以陶冶为主重在养成。24 智育的重要意义?智育: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一使学生掌握系统地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二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美感。25 小学智育的特点?一智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基础性。二智育在形式和方法上注重体现生动形象和愉悦性。26 五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施要求?联系:一五育在全面发展中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和地位,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它们之间不可相互取代。二五育在全面发展中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五育统一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综合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求:五育并举坚持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体现特点,各育有所侧重。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四重视发展的渐进、持久性。27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国民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教育设施和规章制度。旧学制旧有:1902年清未壬寅学制,1904年仿日本的癸卯学制,1922年吸收美国的壬戌学制。新的学制是1951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点是:学校教育面向工农,让广大劳动人民及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重视培养工农生产的各种人才,反映了男女平等的原则。28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1995年《教育法》对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是:一教育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四相对稳定性与变通性相结合。五当前与长远相结合。29 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具有的特征有:一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性的辩证统一。二素质是相对稳定与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三素质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四素质是个体与群体性的统一。五素质具有整体性。30 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的表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五育”方面的全面发展。31 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文化素质。具备学校设置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
二、教育素质。具备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三、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互勉共进。3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是: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四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33 素质教育的原则有哪几方面?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原则。34 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价值的推陈出新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产生新形象,新观点,新事物,新发现。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35 影响创造力的一般因素有:环境、个体和群体组织因素。36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37 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一按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课。二按内容性质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按知识结构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有: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学习方式的探究性。38 小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如何适应?一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素养的综合性。二教师角色的多重性。长期以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要求:冷静地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三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四教师教学观念的新颖性。小学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平等师生观。
37、小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教学:在特定和条件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一教学是实施小学课程的基本途径。二教学是小学一切活动的中心。三以教学工作为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要求。
38、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具体含义是什么?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核心活动,只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过程才能充分地实现课程目标。品质是:既要传授知识又
要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处理人与物的联系,又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含义: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品质,开展五育并举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9、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一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二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三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四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四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1、怎样正确理解教师和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教是为学而教,学为教而学,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一谁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二感情过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不爱学到爱学,三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
42、教师教的程序由几个环节组成?教的程序:是小学教师从事工作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顺序。通常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发与成绩考核等环节组成。
43、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一教学目的明确具体。二教学内容正确无误。三教学策略选择恰当。四课堂结构安排合理。五教学效果显著。
44、教学原则的作用?教学原则:是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作用:教学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教学效果好,质量高。科学的教学原则,一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二有助于自学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三有助于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实现小学教学目的和任务。
45、我国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启发性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因材施教原则。七巩固性原则。
46、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什么?一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二要立足全班,兼顾两头。三学生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47、为什么说现代小学教学的任务是多元的?一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是多元的。二培养各种基础能力是多元的。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多元的。
48、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形式,也称为班级授课制。优点: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缺点是不利于小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
49、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流程及方法体系。它的五个构成因素是:指导思想、达成目标、操作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方法。常用的模式有五种: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四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五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定向――参与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50、教学方法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及课程内容的中介桥梁。小学教学方法:是指小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和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重要的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十分重要意义。
51、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七种?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
52、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实现的三个突破,两个提高和一个扩大是什么?一教材建设的突破;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师生关系的突破。二提高了教学质量;二提高了教学效率。三扩大了教学规模。
53、什么是课程类型?课的结构有哪此?课的类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单一教学内容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课的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54、什么是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取得最佳效果,体现德、才、术的统一结合。课堂教学艺术包括:组织教学、开讲、运用教学语言、提问和板书。
55、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几条标准?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二简洁练达,有逻辑性。三生动活泼,有形象性。四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五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56、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刻苦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板书绘图要按规范习;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庄重大方的说话仪态,发音准确,表达清楚;学好普通话,注意声调和语调的协调;并不断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经常反思,达到教学质量、能力逐步提高。
57、现代教学的评价原则有哪些?一客观性、二全面性、三指导性、四科学性原则。
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有哪些?一着眼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二着眼于评价小学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三着眼于多种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四着眼于综合评价标准,五着眼于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六着眼于多途径的评价信息来源。
58、你怎样在理解当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关键,最微妙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朋友关系,二是顾问关系,三是合作关系,朋友关系、顾问关系、合作关系是新型师生合适表达形式。
59、主体性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一从学生和外在的世界关系上看,主体
性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从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看表现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60、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优缺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前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容器,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后者完全依据学生兴趣,恣意放纵,教师论为旁观者,从而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所以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对师生的教学责任重新定位,建立多样化的师生沟通方式。
61、智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组成的一种稳定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两种基本智力: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七种一般智力: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
61、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哪些新思路?一调整教学目标,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二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三倡导多元评价,打破单一人才规格束缚,四开展主题教学,促使智力全面发展。
62、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二提学生道德水平。三注重人文精神,关爱人生价值,体现平等自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63、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学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民族人权平等教育;新时期总任务教育。四个特点是:具有社会历史性;长期性和连续性;复杂性;多开端性的特点。
64、教育原则与德育的密切关系原则有哪些?教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必须的基本要求。一方向性原则,二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四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五争取教育优势原则,六实践锻炼原则。
65、我国中小学与德育密切相关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一说理疏导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践锻炼法,四自我教育法,五行为评价法。
66、学校德育的生态功能有几个方面?生态教育(生态德育)是调整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想品质。一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二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三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树立新风。
67、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它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电教技术,系统地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与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68、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是: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思考加工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四个步骤。
1、《义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它的实施就是国家、政府的责任。(×)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4、家庭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
6、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7、把外在的刺激与自己原有的反应构建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
8、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心理成熟先于生理成熟。(×)
9、有了渊博的知识,就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10、身教重于言教。(√)
11、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主要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12、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
13、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4、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根本的途径。(√)
15、有人说,说服不是万能的,对一些说而不服的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16、表扬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影响,而批评和惩罚则对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影响,所以不应批评学生。(×)
17、数学教学中,不一定有德育,因为数学教学和道德思想的联系存在牵强附会。
18、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说明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印刷术性。(√)
19、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等影响学生的一种方法,一般只选用革命导师人物作为榜样。(×)20、学校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一样,带有较多的个体性,自愿性,随意性,娱乐性。(×)1 课程计划就是教师为了上课而写的各种计划。(×)2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3 有些教师说,只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4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主体。5 因材施教是根据教材特点施教。
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基本道德和和为规范教育,二、公民道德与政治素质教育,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简述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遗传论。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它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转化为现实。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它并不能沿着一定的方向长期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它具有局限性。
三、基于遗传论和环境决定论形成的教育辐合论。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利用人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不断地在社会环境中加以控制,先把利于儿童发展的因素,通过教师专门培养训练,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的基本性有哪些?教育的生产性。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教育的民主性。在民主型的教育人际关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合作和融洽的关系,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新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是教育民主性的具体体现。
三、教育的革新性。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党中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主张,倡导教师研究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广泛的人才。
四、教育的科学性。通过教育的传递,使科学知识和技术售货员不断地发展,通过教育,扩大传播范围,普及科学知识,补充科技力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