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每个百姓在案件中体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 让民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 都能感受到
公平正义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推进劳教、户籍等四项重点改革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时报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日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政法机关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国政法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习近平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改革重点:
今年将推进劳教制度改革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7日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2013年将推进劳教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重点工作,全力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这次会议指出,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
针对2013年的政法工作任务,会议明确,要以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为载体,以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四项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在改进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会议还提出了要着力提升“五个能力”,即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孟建柱:
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孟建柱指出,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要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孟建柱要求,要坚持以推动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方向,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解读
加快四大领域改革
顺应人民新期待
观察人士认为,此次会议提出的“四项改革”无一不是中国改革攻坚过程中的“硬骨头”,是今年政法工作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其中,已在中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劳动教养制度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中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原所长王公义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劳教制度的设立对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但这项制度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少问题。
近期,湖南上访妈妈唐慧让舆论再次聚焦劳教制度改革。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最大争议是劳教实施过程中实施机关对劳教权的随意扩大。对缠访闹访上访人员、特别是对现行劳教决定不涉及的人进行劳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此次政法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意味着这一制度的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
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这些领域恰恰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领域。加快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反映了政法机关顺应人民新期待的努力。
“五大能力”直接关系到政法机关乃至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公信力。“五大能力”提升了,就能促进司法执法严格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案件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对司法执法工作的信心。
法治改变着中国社会,也改变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要让比太阳还光辉的公平正义光照大地,政法机关要更多更好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人民满意构建平安和谐、促进法治昌明。综合新华社、新华网
第二篇:让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让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大众日报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弘扬宪法精神
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
特别是行政执法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当前,造成行政执法状况不理想的原因很多,但最为根本的还是体制原因。一是存在行政执法主体不合法现象,执法主体模糊。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是依法享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或者事业组织。实践中,没有合法依据而行使行政执法权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行政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这里既有立法不明确的原因,也有部门设置不合理的原因。职责交叉导致行政机关责任不明确,影响执法效率。三是行政执法权在纵向划分上不明确,上下级行政机关执法重叠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各级政府职能还存在“上下一般粗”、上下协调性差的现象。四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不严格履行职责,敷衍塞责,甚至徇私枉法、以权谋私,影响恶劣。
《决定》指出,要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行政执法主
证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对于推进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司法职权行使过程中的“依法”、“独立”,是宪法对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权力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获得公正性、权威性的根本保障。没有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制度,更不可能有定分止争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保障。在我国,司法权的依法独立行使是指审判权、检察权在行使过程不受外界(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扰和影响。具体到法院系统,就是要强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根据我国诉讼法规定,所谓“审判独立”,不仅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各级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必须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依法审判,不受其干扰和影响,而且还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在案件裁判上,也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上下级法院之间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业务指导和审案监督关系,必须通过对一审案件上诉审或者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提起再审的方式,实现指导和监督。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各级法院审判活动职权的依法独立行使,才能真正发挥上级法院第二审或者再审功能。在我国,司法权还具有终局性、权威性特点。司法的权威性与司法活动本身的透明度、公正性密不可分,只有独立才有公正,只有公开才有公正,只有公正才有权威。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确保司法权独立行使的体制、机制以及经费、人事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真正排除各种法外干扰,就成为当前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实现审判权、监督权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既需要做好“顶层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无疑肩负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实践者重任。
《决定》针对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要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要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推进司法运行机制不断改革。一是要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充分保障司法权力独立。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中作了明确的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为了确保司法独立,应当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除了修补性措施外,更需要相配套协调的各项制度措施,改变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现状。司法不独立,就没有司法权威。二是要建立高效运行的司法权力体制,破解群众“畏法恐诉”难题。迟来的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非正义,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近些年虽然在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和案件流程管理上取得一定进步,但是司法整体效率不够高,仍然
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立法,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依法治国也好,依法行政也好,首先是要“有法可依”。
2、确保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独立性。
3、提高司法工作透明度,健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制度和事后救济制度。
第三篇:20130228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
(2013-2-28)
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因此,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不能不慎用手中的权力
大到吸了雾霾怎样吁请信息公开,小到黄灯时能不能踩一脚油门,可以说,法律就在每个人身边。生死大案毕竟相对不多,更多人还是从切身小事,感受法律的存在、认知法律的尊严。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才再次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这当作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不曾停步的改革,进一步彰显法治的温度和力量。1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等“顶层设计”,释放强大正能量。其实,从死刑判决后的复核到讯问时的全程录音录像,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措施,无不是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
不久前,湖南长沙一辆涉嫌违章停车的警车,被市民贴上手写的“违法行为告知单”。这张“人民罚单”,反映了人们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期待,也说明了,公众会在一张罚单、一次开庭这样的细节中,得出执法是不是严格、司法是不是公正的答案。的确,大概念相对抽象,是价值取向、理念追求。但正如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河南高院网上“晒”出判决书,1年内点击达到800多万;广东高院的“法耀岭南”微博,开通9个月收获粉丝近40万。法律运行中,无数眼睛在看。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正因此,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不能不慎用手中的权力。
虽然中国有“好人不见官”的俗语,也有“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但无法否认的是,公众与法律打交道也越来越多了。2011年,各级法院受理案件1221万多件。愿意走进法院,就是因为相信你能给“一个说法”。如果没有了执法、司法、检察机关对公正的坚守,这道最后的防线也难免失守。这是公众的期待所在,也是政法机关的压力所在。佘祥林案、聂树斌案等焦点案件,虽是极个别特例,但造成了很大影响。个案不公,于整体而言如九牛一毛,但对于当事人,就是100%,也理所当然会影响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判断。民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不是打官司,而是打关系”,“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等,也反映了公众在司法公正上的焦虑情绪。这些都说明,人们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公正,更要求“及时的正义”。我们理应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才能更好回应这种关注和期待。
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向全国政法机关提出“五个能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对于如何保障政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开出了很有针对性的药方。这些能力,都不应只是大而化之、泛泛而谈,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案例中来,成为提高日常工作能力的遵循。
法治的目的,是增加公众的安全感,让他们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如若扶起摔倒老人也可能被判赔偿、开车搭载路人也要断指自证清白,这样的社会,法律缺位甚至失范,难言健康。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第四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十九大报告-说到我心里的一句话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于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把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名从事基层司法行政与人民调解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实实在在说进了我的心坎里,让让真真切切感受到司法的春天。
作为顺河乡司法所的负责人,二十年如一日,我始终坚持奋斗司法调解工作第一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遇到过工作上的困难,也遭到过不群众理解,也看到到司法工作环境一天天的变换。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今天,法治的阳光照入社会的角角落落,温暖群众的方方面面。司法效率提高了,公益诉求普及了,权益保障落实了,党的十九大开宗立意,司法的春天也来了。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尤其是综合配套改革。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司法改革中的综合配套改革,在总体框架下,应注重在规范权力运行、完善分类管理、深化科技运用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中,落实改革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地区和部门协同配合的作用,对于基层司法工作而言,综合配套改革更是能明显的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效率,保证司法公正为民。
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
“司法责任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让我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真切感受到司法改革的热度持续升温。司法责任制改革,就是必须要抓住责任主体,对症下药,明确司法责任制,把责任落到实处,为司法公正严明悬上一道利剑,时刻警醒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维护司法公正,坚持司法为民。同时也倒逼司法工作者们不断学习,强化司法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力,避免冤假错案的出现。
于国家而言,法治工作是繁荣稳定的基石;于基层而言,司法调解工作就是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迈入社会主义新征程的护卫舰,于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而言,司法为民和公正司法是我践行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信仰。
第五篇:申论热点:让人民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4年湖南选调生考试申论热点:让人民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这是我们党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我国司法体制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十八大之后,司法改革的蓝图已经愈来愈明晰。维护司法公正和确保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基本目标,去除司法体制的行政化倾向是改革的基本路径。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责无旁贷地要在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事实上不少地方法院已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深圳福田区法院、佛山中院正在推进审判长负责制改革,让法官通过自己的司法理性、司法逻辑、司法伦理,独立行使审判权。在选任审判长开始之前,便已经采取了过问案件登记制度等阻击外界干预法官断案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吓外界对于案件的非正常因素插手。司法改革的目标正是让法官与法院在独立地享有权力的同时,亦独立地承担着相应的义务。毫无疑问,司法是否专业、审判是否独立,将决定着司法体系、法院、法官能否得到人民的信赖。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中央进行大的框架内的顶层设计,也同样需要各级各地司法部门通过不懈探索提供实践样本。与此同时,实现法治离不开司法队伍的成熟与壮大,司法者从业素质的提高是独立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的有力保障。法官必须职业化,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积累形成良好的司法素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应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十八大以来,广东政法各部门积极发挥“试验田”、“先行者”作用,继续大力推动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正的各项改革。全省各级检察院全部建立了案件查询机制,还积极推行了检察文书说理制度和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涉检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