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

时间:2019-05-11 23:5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

第一篇: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

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

一、陇南市城市化建设概况

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是陇南市的基本市情。多元化的地貌是陇南市发展的基本自然特性,而由此带来的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和城镇之间及对外的联系,致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和城镇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导致城市经济对农村发展的拉动和农村消费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城市中心带动作用不强。陇南市由于地处内陆山区,地域较广、地域差异大、居住分散,历史上就没有形成过一个能够凝聚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市经贸乃至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流向了周边大、中城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放射型、分散型和外向型特征,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本市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二)城市化水平低。按照国际上对城镇化进程采用的阶段标准划分:城镇化水平在10%以上的为前期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快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目前陇南市城镇化水平为19%,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27个、13个百分点,比周边天水、宝鸡、汉中、广元分别低8、31、16、12个百分点。全国、全省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陇南市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相比,陇南市区的建设规模只能算是一个聚集的村镇,不仅规模小,而且功能不全。从产业规模来看,陇南市区除了商业服务业、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少量的加工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并且从业人员少,缺少产业支撑。(三)农村城镇化建设缓慢。陇南农村人口基数大,全市28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247万人,占总人口的88.2%。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人均耕地仅1.8亩,且自然条件差,单位面积产出少,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农民要靠经营承包土地来实现小康,是比较困难的;单纯依靠农村的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实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不现实的。目前,相当部分城镇职能单一,尚处于集市贸易这一最简单的职能上,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功能发挥多处于盲目的、无序的自然状态,不同等级城镇间的纵向联系仅限于行政隶属关系,同一等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十分薄弱,整个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缺乏有机联系。

(四)融资平台建设难。陇南市大部分城镇财力薄弱,大多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运转,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服务功能不完善。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融资渠道不畅,信贷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力度不足是目前推进陇南城乡建设的主要瓶颈。

二、制约陇南市城镇化建设的因素

(一)经济基础约束。由于经济水平相对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资投资能力不足,影响力和吸引力较弱,城市化水平也低。2009年,陇南市人口和劳动力占全省的1/10,但生产总值占4%,居民储蓄存款占5%,消费品零售总额占3%,财政收入占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比全省水平低2583元、1055元,居第12、14位,经济实力居全省第12位。

(二)产业结构约束。全国、甘肃省呈“二三一”产业层次,陇南呈“三二一”,二产比重,比全国、全省分别低10多个百分点。第一,农业比重大,就业结构转型慢,尤其非农产业就业程度低。第二,农村工业化落后。陇南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2.6%,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7.1%。面对只有2.6%的农村工业就业状况,不足对城镇化的推动力。

(三)人口和劳动力约束。第一,农村人口基数大。至2009年底有247万人在乡村,占陇南市人口的88%。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只有28.2%的农业,却占陇南市社会从业人员总数78.1%的从业人员。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从业人员又集中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不充分,城镇吸收能力又弱,使得城镇对城镇化的拉力不够,农村对城镇化的推力不强。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陇南市农村劳动力中,还有60%的是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农民素质低,一方面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乡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另一方面,使得农民进城潜在心里压力,不能较好地适应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影响其向生活水准要求高的城镇的较快输转。

(四)城镇建设薄弱的约束。第一,小城镇的支撑作用不够。陇南市195个建制乡镇居住人口总数80多万人,而其中68%的城镇居住人口又相对集中在1区8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其余建制小乡镇区居住人口较少。第二,由于城镇的规模小,区域优势不明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缺乏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辐射带动能力脆弱,不能有效实现小城镇、广大农村腹地的协调发展。

(五)自然地理约束。陇南市地处内陆,山大沟深,运输结构单一,公路等级低,通达速度慢,距兰州、西安、成都三个省会城市分别有458、581、664公里,离天水、宝鸡、汉中、广元市在270公里以上。再者,武都区域中心的功能正逐步完善,县到市区通达时间至少在2小时以上。时空上的远距离造成周边城市对陇南市经济和开发辐射的有限性,县域分散性又滞阻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

(六)制度约束。多年来实行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和“离土不离乡”的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安置。虽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相对自由,但现行土地、住房、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均不适应城镇发展,城乡分割的体制并没有彻底打破。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路径 根据陇南市城市建设规划,力图将陇南市区所在的城市打造成生态优美、布局合理的陕甘川区域中心城市。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市城市规划面积由38平方公里增加到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增加到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53万人增加到68万人,城市化率由19%提高到25%的目标。

面对陇南目前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通过加快实施城镇化建设,大量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分离出来,转向二三产业、变为城镇居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从而让较少农民得以经营较多土地,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在城镇化建设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特色,找准定位。陇南位于甘肃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东接陕西、南连四川、北靠天水、西邻甘南、定西,是甘肃唯一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光热垂直分布,气候立体多样,在甘肃全省是个性特色非常突出的地区,具有全省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是陇南最大的资源。城市设计定位一定要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要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两山夹一江的自然条件,向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发展,突出自身的特色,提高城市品位。

(二)打破体制束缚,优化政策环境。城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体制政策环境,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第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城镇常住人口的准入条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凡在城镇有合法的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稳定住所的,其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均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与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二,构建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由政府、用工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改革传统的就业制度,实施全面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 劳 动 者 的 文 化 素质、职业道德和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第三,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逐步割断转移劳动力与土地的“脐带”。按照明晰土地产权、激活流转机制、规范操作秩序的总体思路,吸引产业资本介入农业,鼓励农户将他们承包的少量耕地转让或折算成股份加入农场,部分农户以农业工人的身份成为新组建的农场职工,更多的农民则进城务工经商。

(三)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和农村人口转移密切相关的是产业聚集问题。城镇化靠产业带动。没有产业聚集,不仅城镇难以做强做大,而且由于就业容量的限制,大大减缓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因此,抓城镇化必须以培植产业、形成产业聚集为基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有聚集规模、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

第一,优先发展工业。实践证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工业的发展,使其他部门或产业相应产生,各部门产生又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商业、金融、交通、中介、媒体等城市功能,使城镇持续发展。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四化”发展,即集约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和科技化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鉴于陇南市将要形成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要加大力度,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要在扩大、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拓宽服务领域和扩大服务总量。

第三,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粮食、果木、蔬菜、烟草、花卉、养殖、商品林等产业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在发展思路上,走规模化、商业化、品牌化、旅游化、科技化发展之路。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新思路,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框子,同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做法。

第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抓好土地资源整合,建立国有土地储备,管好土地一级市场,通过改善环境,促进土地升值、通过土地拍卖积累建设资金。同时,可考虑仿效重庆市的做法,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划拨市政道路设施产权、土地储备经营权、路桥收费权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注入资金、经营产权,使之成为拉动城镇投资建设的重要渠道。

第二,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编者按:在当代社会,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地区融入现代化进而提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陇南这样一个贫困地区而言,加快陇南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陇南为例,探索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为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第二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

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部署,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资源禀赋,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张掖的发展正朝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游生态城市方向迈进。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生态城市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我们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镇化建设,把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黑河湿地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强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以甘州古城为核心,辐射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国家湿地公园、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5个新型功能区的“1+5”生态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黑河沿线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正在建成水天一色生态城市带,山丹、民乐和肃南三县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高原生态城市,呈现出新老城区和谐共生、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则是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按照城区以生态城市建设为重点、农村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的基本思路,把中心城镇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起来,以整村推进、产业配套为重点,大力推广“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实现了城市生活的方便优越与乡村美好环境的和谐耦合。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

——新型城镇化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应付导致城镇化建设后劲不足。我们立足张掖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把宜居宜游作为张掖发展的首位产业,抓住全省构建经济、文化战略平台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着力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靓丽名片,做大做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集聚生产要素,催生新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绿色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加快壮大以新能源、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工业,着力凸显以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兼容并进,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宜商宜业更宜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我们顺应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积极争取并落实好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借助宜居宜游产业的带动性、多元性和富民性,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项目

资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市交通体系、餐饮住宿接待体系、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人文道德培育体系、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等诸多功能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积极探索建立靠市场驱动不断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宜居宜游成为就业的大空间、增收的大平台,体现为更好的人居环境、更优的社会服务、更多的惠及于民。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陈飞翔

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谨防“歪嘴和尚乱念经”,借城镇化之名来重新鼓动房地产泡沫,把经济发展引入歧途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地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无疑,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的是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适合现有国情加快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战略。真正抓住城镇化进程给未来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当前需要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谨防“歪嘴和尚乱念经”,借城镇化之名来重新鼓动房地产泡沫,把经济发展引入歧途。

新型城镇化的三方面特征

近代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以城市化为基本的标志。正是由于产业和人口快速地聚集于城市之中,一方面形成了生产资源的集约使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市场效应,为实行社会大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交换环境。至今为止,城市化率仍然是衡量一国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1%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还不小,推进城镇化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无疑将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整体上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和服务行业在当地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快后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本身也有一个动态的升级过程,对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的更新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产业升级则是推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是社会组织的升级。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把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市民,由此而会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基层组织的市民化。与传统意义上分散居住的村民不同,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将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识,这包括对当代科学文化的追求和政治民主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城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根本改造上,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第三是消费方式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将是大众消费的普遍市场化,一方面把传统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消费转变为市场交换,另一方面又会通过示范效应等大大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有效需求会直接拉动服务经济部门的增长,大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商品。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得到持续快速的扩张,不仅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更能有效发挥出中国市场的世界影响力。

要与房地产泡沫彻底划清界限

显然,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种全面的社会经济转型,不能也不应当片面地解释房地产业的发展,更与房地产泡沫互不相容。城镇化诚然需要有房地产业的正常发展,但房地产业本身并不等于城镇化。盲目地搞房地产,并不能带来产业聚焦、人口集中和市场发育,而只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出现的“鬼城”已经提供了很深刻的教训。因投资投机而形成的房地产泡沫,不仅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严重的误导,更是明显增大社会上的利益矛盾冲突,客观上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非常负面的因素。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也一定要尽早与房地产泡沫彻底划清界限。

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成不良影响,近期内不仅应当继续坚持已有的调控措施不放松,也需要加快推出房地产税等新的办法,决不能让房地产泡沫重新泛起。如果普通公众无力购房,推进城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长远来看,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把重点放到对人的投资上,纠正过于偏重物质资本投资的传统观念。人是现代城镇的灵魂,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未来应当以民众的幸福和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投资重点,努力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的人有效地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来,进而从根本上铲除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土壤。

建立现代城市文明形态的社会是古老中华民族的长期向往,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尽早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使命。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良好物资技术条件,为未来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能合理排除特定利益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干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为广大民造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篇: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非常高兴,市委组织部覃部长莅临XX指导工作,下面我将谈谈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肤浅认识,我想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定位

XX是一个新兴的城区,到现在为止刚刚成立四周年,这四年是一个建构架,打基础、蓄势待发的四年。XX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已于2010年7月14日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审批,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的谋划、设计及实施已初露端倪,现在已具备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

根据XX市第三届党代会XX书记的工作报告以及XX区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XX将依托市区的幅射带动、依托XX的资源优势、依托XX的人脉优势,也就是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平桂建设成为XX市城镇化发展新的一极,使XX市东有城东新区,北有XX新区这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们要围绕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宜居生态的新兴XX这个主题写好这篇文章,要打造好XX新兴城区,成为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二、如何实现将XX建设成为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1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宜居生态XX新兴城区,要加快扩城提质步伐,建立开放融合型城镇体系,重点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规划这个龙头。做好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是城市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在已完成的XX分区规划和XX工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补充完善,以村镇规划集中行动为契机,加大力度把XX、XX、XX、XX以及XX和XX等六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规划全面实施好,围绕XX、XX、XX、XX、XX五个特色综合整治村屯的规划建设,抓好城乡风貌工作的亮点。加大力度高起点规划和推进XX八大工程,加快扩城提质的步伐。

2、抓好建设这个核心。XX新兴城区将围绕行政中心区、XX新城一期、XX新城二期、XX商贸城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这五个板块建设好XX新城区的构架,提升城市的品味。行政中心重点是建设好城投服务大厦、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文化公园以及部委办局行政办公区,把功能完善的行政办公区建设好。XX新城一期重点是建设好XX大道两旁的高品质商住区及平桂四星级酒店,这将很快成为XX新城的亮点工程。XX新城二期工程重点是打造位于沙洲区的XX安居工程以及高档商住小区,这将是连接XX新城区和市中心区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XX城区的新名片。XX商贸城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是XX新城区北部的一个核心区域,一方面是建设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小

区,另一方面是打造分区规划北部的核心商住区。

以上五个板块的综合开发建设,将大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拉大XX新城构架,提升城市品味,打造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3.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发展新活力。城市经营管理是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XX新区要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要注意经营管理好城市,围绕宜居、生态这个核心,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下大力气出好点子,同时以开展市容“南珠杯”竞赛为契机,抓好城市管理,增强城市发展新活力。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要求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三大法宝,我们XX建设人将以时不我待、抓铁有痕的恒心和毅力,用心做事,用智慧做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把XX新区打造成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第四篇: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冶市(我市实际情况)

一、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的养老服务主要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模式。机构养老主要体现为对农村五保对象、孤儿、城市“三无”人员、社会孤老优抚对象的国家集中供养,同时探索“老年公寓”式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主要体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还是空白,养老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抚养“留守”儿童的重任多由年迈的老人负担,而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并不富裕,老人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经常是小病硬挺,大病再说。因此,在加强农村社会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着重考虑巩固老龄村民的经济地位,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二是投入不足;三是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五是监管上存在着薄弱环节。

缺乏专业的社区服务机构,居委会的服务及管理功能有待提高.三、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敬老助老氛围。

应建立各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宣传网络,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办好橱窗栏目、开展《老年法》普法活动、敬老月活动、开展老龄工作先进街道和社区评比、敬老模范家庭评比、敬老助老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等途径,宣传理念、培养典型、表彰先进,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形成“政府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一是政府加强引导。政府应做好市政规划,在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要将为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要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保护其产权、服务和劳动成果。二是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成覆盖每一个社区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联网;通过与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联网,实现各部门联动为老服务;与公安、消防、急救中心联网,实现老年人家庭的应急处理服务;与社会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特困老人家庭联网,实现老年人“一拨通”紧急呼叫服务;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依靠这些档案,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把老年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服务项目也要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法律援助等服务一体化转变,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医疗保险

制度改革,在城镇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要扩大退休职工的参保率,方便老年人就医。社区卫生站应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要建立和完善对城乡贫困老人的医疗补助制度,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三)多渠道、多形式筹建资金,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一是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如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逐步提高运营补贴额;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内安置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应按当地标准支付生活、照料服务等费用。二是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开展捐赠,并对捐赠人予以政策优惠。政府可以定期在传统媒体上和互联网上公布批准的公益建设和运营项目以及社区服务项目、项目的详细资料及对赞助者的奖励和优惠,供社会参考。赞助者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捐助公益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积极探索以“慈善助老”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助扶持。三是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创建时,其经费尚有缺口的,国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给予项目贷款或民政部门建立专项基金给予借贷,从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建立健全一个社会化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关键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把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合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二是要制定社会福利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可制度。三是开展规范、系统的在职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四是随着教育和培训的深入,应制订申办养老机构的人员资质准入规定。

(五)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养老机构运行期间的质量控制,应该推行评估体系制度。质量标准应由民政部门和质量技术部门会同老龄问题专家、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医务护理专家、管理专家等一起制定,以操作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个养老机构以便实施。评估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确认的有资格的组织或个人。通过质量评估的养老机构,可以作为获取政府或其他来源的资金的基本条件。应逐步完善接收入住老人的合同管理,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引入管理中介组织,建立养老服务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确保养老服务管理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开展信息交流及对外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并参与制定和组织实施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检查及评比活动,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督。

(正确理解居家养老的内涵)

第五篇:关于我市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模版)

关于我市城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0/7/9 9:33:55 来源: 延安日报 作者: 查看网友评论 跟贴 0 条 点击: 75

5一、全市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我市辖1区12县,市域面积37037km2。除延安中心城市外,有县城12个,建制镇82个,集镇81个。全市平均每227km2有一个小城镇,城镇密度为22.1个/万km2,若含集镇可达到44个/万km2。全市除少量以石油、煤炭、化工、旅游业为主的工矿型与服务型小城镇外,其余都是综合商贸型小城镇。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方针,不断强化城市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功能,使全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并显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1、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乡镇柏油路通达率达到100%,村庄柏油路(水泥路)通达率达到90%,基本形成了快捷便利的城乡交通网络。二是构建城乡供水网。通过加大投入,加快供水管网铺设,推进自来水管道向农村延伸,有效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三是构建城乡清洁能源供应网。在城镇,加快了天然气管道铺设,使集中供气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农村,大力推广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四是构建城乡垃圾集中处理网。完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改造,各县的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也全面铺开。目前,安塞、志丹、吴起3县已建成投运。同时,还建成了吴起采油厂、长庆采油三厂等8个石油废水联合站和延炼动力锅炉脱硫回收工程。五是构建城乡信息网。自然村通电率达到了100%,乡镇和公路沿线的中心村已实现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的通达。广播覆盖率达到96.9%,电视覆盖率达到98.4%。与此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较高覆盖和较高保障水平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市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

2、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

完成了城区“三山”绿化。市区沟道开发、环线建设全面推进,中心街改造、西北川公园建设等项目加快实施。市政功能设施日趋完善。污水收集、供气、供暖范围不断扩大,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各县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逐年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9%。

3、项目带动效果明显。

2009年我市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0.3亿元,安排项目480个,部分已建成投用。市级10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0亿元,增长33.4%。重大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增长9.3个百分点,不仅对保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促进城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77.1万吨,创近十年新高。苹果面积达到280万亩,总产196.9万吨;红枣40万亩,总产4.3万吨;核桃25万亩,总产5300吨。肉、蛋、奶分别增长15%、7%和16%。新建高标准大棚6090座,累计达到8.9万座。建成新农村试点村101个。吴起县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城乡互动促农村,转移农民富农民”的思路,坚持“就镇、就近、就路”的原则,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上先后投资5.7亿元,使全县70%的人口住进了新居,城镇化率提高到51%。志丹县发挥本级财力优势,围绕草畜业、林果业、棚栽业和小杂粮四大产业,立足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建立了“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的长效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子长县建立完善了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对城镇结合部的村庄,走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通过小区开发,使城郊村“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让农民变市民,使农民从农村起家,在城镇安家。二是对城镇近郊村和乡镇中心村,走现代农业和工业化发展模式。依托建筑建材、煤炭石油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其它非农产业,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三是其它村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我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发展的运动过程。虽然说我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对城镇化发展很难形成持久的财源支持。就全市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经济和财源结构,石油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收入占到全市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石油资源又主要分布在北部几个县区,目前各产油大县实力雄厚,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很强,有的县不但解决了县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而且还措资解决了一些重点镇村的建设问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南部塬区和黄河沿线各县,农业产业发展稳定,形成了苹果、大棚菜等农业规模产业,但由于工业资源匮乏,基础薄弱,财政收入相当困难,有限的财力很难对城镇化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很难独立完成。单一经济结构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已逐步显现,形成了北部县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但相对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南部塬区和黄河沿线各县虽有一定的农业规模产业,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缺乏聚集和带动功能。加之油煤气等资源都属于不再生资源,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都将面临着不断减少和最后枯竭的结局,对漫长的城镇化发展很难形成持久的财源支持。

(二)产业发展缓慢,特色不够明显,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不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要靠坚实的产业做基础,如果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产业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就不可能提供劳动力转移的岗位,城镇化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顺利地转移到城市并实现稳定的就业,而城镇要实现稳定就业又在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的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中小企业和现代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扩大就业的空间相当有限。一些小城镇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功能不配套,后劲不足,仅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很难形成拉动作用。

(三)制度建设滞后,城镇化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不明显。一般来说,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拉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但就我市而言,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城镇化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还未能充分显现。应该看到,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数十万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和调整。近年来一些进城的农民工没有通过落户的方式彻底转为市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也未完全实现城镇化,这就很难有效地拉动内需增长,实现社会结构的城功转型。

(四)建设资金不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调研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一是市县区财政由于硬性支出不断增加,只能将有限财力重点投放在城市的市政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镇村一级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仅仅是个“吃饭”财政,无力参与和实施公益事业建设。二是银行贷款。现行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注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而城镇化建设注重长期性和公益性,投资大、回报期长,建设和开发很难得到银行信贷的全力支持。三是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由于优势不明显,吸引力弱,在招商引资方面很难有大的手笔。就目前而言,全市在城镇化建设中招商引资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四是专项资金,由于专项资金数目小、量有限,大多都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难投放到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去。

(五)认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作用还发挥的不够。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到现在已经8年了,今年中央又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统筹城乡”提上了文件的标题位置。国内外的一些专家解读时说,通过1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已开始将农业问题上升至宏观层面,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消费,通过城镇化使中国经济找到新的长期的增长点,可能将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未来指向。我们在调研中接触到一些干部群众,他们认为城镇化就是在城里盖高楼大厦,改善城市的硬件设施,而对提升农业的产业功能,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却知之甚少。还有人担心农民进城后农村土地荒芜,农民在城市没有生活能力、生存不下去等问题。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加快延安中心城市建设。要瞄准把延安建设成为80万以上人口的中型城市框架,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转移人口与健全保障体系并重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的市政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通城市交通内外、环线,推进沟道和山体整体开发,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城市的宜居化改造。要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突破口,不断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努力改善城市的“硬环境”。在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强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市政配套设施方面在抓好供排水、供电、通讯、消防、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将解决停车难和公厕少作为重点问题,在大型建筑、商贸区、住宅区等人流集中的部位同步设置公厕和停车场,结合人防设施建设修建地下停车场,完善城市公交车停靠点。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抓好政务、市场、法制、信用等“软环境“建设,营造使市民和外来游客都感到宽松、满意的政策环境和公正、高效的办事环境,尽快发挥延安城市对县区经济的辐射功能和拉动作用,对全市人力资源和消费群体的集聚作用和城市文明对全市形象的塑造作用。

2、大力推进县区所在地的特色城市建设。县区所在地是该县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县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明显。如果一个县的城镇化建设搞好了、产业培育起来了,能够拉动一、二万农民进城,全市的城镇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建议有条件的县区特别是产油产煤大县可先走一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以油补农”、“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同时,应协调中省在延企业共同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将采油厂、炼化厂建设与所在县的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厂部、矿部队站生产基地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行工矿区建设与乡镇建设一体化。工业经济较差的县应高度重视农村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集群,走先建“市“,后建“城”的路子,依靠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走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3、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我们延安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又居住分散、“三农”问题负担沉重、单靠中心城市和县城来解决农民的转移问题是很有限的。建议市上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全市的建制镇中,择优挑选,依靠产业发展和地理位置进行综合规划,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县、乡结合部新的商品集散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乡镇企业集中地。形成农村人口向重点镇集中,农业向产业化集中,产业向城镇周边和园区集中,实现城镇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拉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4、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使许多农民不离乡离土就地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即就是将来实现了城镇化、农村势必还要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群众,他们还要继续生产、生活、生存在农村。所以要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配置要素资源,把现代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的基本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当前应抓住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住房,建设中应突出村情,结合实际,坚持方便、整洁、生态的原则,重点在完善功能上下功夫,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5、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工业化的进程决定着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在延安这个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工业还是要坚持发展能源工业,但必须要强化经济转型,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要支持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田做大做强石油产业,支持中省在延企业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应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工业转化,即要从资源型转向资源深度加工型,从单一的能源型转向三次产业提高发展型。要继续争取100万吨乙烯项目的立项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在配置矿产资源方面,争取将子长、富县煤炭资源配置给地方,优先配置给地方国有煤矿。还应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市分配比例,比照省对榆林的政策给予延安倾斜。保证延安的能源工业尽可能多地为延安的城镇化发展提供较为长久的财力支持。与此同时,更要重视非能源工业建设,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汽车、卷烟、制药、农产品加工等,使非能源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6、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对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继续抓紧抓好。建议市上在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的思路上,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企业。同时,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应尽量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以节约土地资源和减少基础设施投资。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的一次变革,它的核心是围绕某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加工、购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的产业。建议市上应依据我市产业发展情况,实施有机农业战略、品牌营销战略和农产品增值工程,大力提升苹果、棚栽、草畜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农民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把延安建成西部知名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基地,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

8、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再漂亮的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只是一个无味的城市。建议市上尽快建设延安历史博物馆,挖掘延安深厚的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和延安的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要搞好城乡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争取中省的支持,重点建设好乡镇中小学校。通过城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城区入学难,大班额及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深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来城镇上学,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9、广开投入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级政府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建设的资金来源,除建立长效的财政支持机制外,还应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资金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

10、深化配套改革,创造良好的城镇化建设的制度环境。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民向城镇聚集。应允许农民进城后继续保留对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利,鼓励他们对土地进行有尝转让,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应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在城镇有工作、有住房,就应承认是合法的城镇居民,并给予报注城镇居民户口。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并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在社会保障方面应和城镇居民同等对待,就业、养老、升学、就医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总之,要靠制度搭建起农业人口在城镇的进出通道,为实现城镇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

下载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 我 市 城 镇 化 建 设 的 思 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按照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1996—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年......

    对加强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的思考(模版)

    对加强我市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的思考 摘要:基层文化战线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是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群众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

    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推荐五篇]

    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政务信息化方面 1.“主站(市政府网站“**之窗”)+子站(各部门,各镇、街道网站)”形式的政府网站群系......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合集)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涌彬第一,为什么要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中央和建设部在历次的正式文件当中探讨的都是城镇化而不是......

    兴国县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兴国县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圣 兴国县是国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城市建设先天不足,一直有巨大的欠账,面临着发展发展速度与质量......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快......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浙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