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时间:2019-05-13 11:2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郑晓峰 转载自 中宏网 | 2005-11-06 23:16 | 投票

标签:我国 城市群 大城市 城市带 经济实力

如何使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协调,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关注。为了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我们应当“用90%上的时间弄清情况,用不到10%时间决定政策”,尽量少犯一些错误,少留一些后遗症,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言献策。

一、关于城镇化目标和道路的选择

推进城镇化需要考虑以下新的形势和背景:

一是要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实力。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全球将稳定进入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发展阶段。超大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当今世界已形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伦敦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大城市带,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其中前5个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占本国经济实力的30%-40%,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经济实力只有全国的18.5%。

二是要考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是大规模提高和改善人类一般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措施。

三是要考虑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和影响。人口多、资源少、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高度集约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四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使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有了新增长动力,城镇化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加速城镇化的条件。但是,也要注意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协调:短期看,要防止城市建设的盲目超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长期看,要防止过度城镇化,避免“孟买病”和“墨西哥病”的出现。

五是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城镇布局空间更加广阔和舒展,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一)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具体战略目标设想

关于城镇化总体目标。从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率每年都以提高1.43-1.4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时期和到2020年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时期,城镇化率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每年提高1.1-1.2个百分点为宜;土地城镇化的预测按照城镇人口以及2005年预测的城镇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计算(见表1)。

关于城市规模结构的目标。这里主要以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即按户籍的非农业人口)为依据,预测城市规模的数目结构和人口结构两个指标。根据世界城市结构演变的趋势,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上都处于上升的阶段,中小城市则相反(见表2)。

关于城市布局结构目标。目前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今后,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的背景下,可有两种趋势:

一、中西部和东北城市化将有较快的增长,总的趋势是东西部城市化的差距可能缩小;

二、“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城市带继续高速发展,东部城镇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继续迅速提高,虽然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城市化水平差距可能继续扩大,但整体资源、产业、环境布局的效益有重大改善(见表3)。

(二)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关于优先发展大城市的主张。有利的论点:一是城镇规模效应。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容纳更多的人口,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只有大城市才具有国际影响力,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对的理由:一是大城市带来的城市膨胀病,或称“大城市病”。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建设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城市。

——关于优先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城镇化的成本低,投入相对较少。二是城镇化过程平稳,社会转型的震动相对较小。三是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小城镇就业机会少,难以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就业问题。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较落后,如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则投资效益又不高。三是小城镇造成面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关于优先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的主张。其有利论点:一是可以避免大城市的膨胀病,又能克服小城镇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二是如果同时考虑城市规模效益和城市建设投资成本,则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最高的投资效率。三是中等城市是大城市的郊区化和小城镇成长的主要归属。反对的理由有:一是中等城市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不能提供高层次的需求。二是对上一级层次的大城市和下一级层次的小城镇,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难以形成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

目前,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综合了上述几个代表性观点中合理部分而形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主张。今后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可以这样考虑:着力发展各类城市的数量,形成完整的城镇群体系;努力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镇土地的盲目扩张,实现城镇健康、有序的集约化发展。具体说来,大中城市的发展主要是注重数量的增加,以不断增强大城市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更需要大城市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的作

用。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相当部分人口的城镇化要以小城镇方式实现,未来2.5亿农村转移的新增城镇人口中将有1/3要靠小城镇发展来容纳。小城镇要在稳定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壮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中小城市要增加数量和提高城市功能并重,尽快地形成我国制造业主要基地,承担起沟通大小城镇,协调点与面关系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要特别突出强调都市圈、城镇群和城市带的建设作用,以确保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要围绕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镇,鼓励近地城镇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经贸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以增加整体区域的经济实力。

二、关于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对策措施

(一)利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工业化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工业等产业的大发展,为工业化后期大众消费阶段的到来,创造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工业化中期装备工业和城乡基础设施大发展,将有力地带动所有产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一方面,装备工业的比重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机电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40%以上),由此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继续提高,不断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为城镇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农业基础,也为城镇化提供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中期的企业,一般都处于规模不断扩张的阶段,对集中布局要求更高。今后,在工业布局上要制定有利于工业项目集中布局的政策,鼓励兼并联合,避免分散布局,引导乡镇企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

(二)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走中国特色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新兴的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但现阶段依然是如何将过多的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剩余人口尽快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创造条件,向东部地区的城镇密集区劳动力需求地集中,缓解中、西部的资源、人口和环境压力,促进当地农民收入和异地流动就业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这已不仅仅是个政策目标问题,而已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继续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制定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发展规划,引导这“三大”都市圈城镇群的协调发展,适时开展都市圈的综合协调发展

制度改革试点,摸索大规模吸纳外来人口的经验。要稳定全国小城镇的发展数量和布局,着力提升其质量和人口规模,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继续大力发展与大城市分工协作的中小城市,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是改变目前“整体设市”模式,逐步恢复和推行以往“切块设市”模式,并实行“县管市”的行政体系。实际上,“切块设市”更有利于城镇发挥对外辐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县市之间合理的土地占有和利用的博弈机制“十一五”时期应适时启动行政区划改革试点工作。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规范土地制度,理顺人口管理体制,完善城镇建设投资体系,促进城镇现代化发展

——搞好新一轮城镇及城镇体系规划工作,规范土地征用和使用制度。城市政府从“经营城市”的职能,进一步转向“规划城镇”和监督规划实施职能上来,让市场去“经营城市”,营造一个市场化的推进城镇化的机制。要进一步强调城镇规划的硬约束,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和政策,搞好新一轮城镇规划并严格监督规划的实施。要加强城镇体系的规划工作,尽快制定我国重点城市群的规划方案。大城市要防止“空洞化”;中小城市要防止盲目扩张;小城镇则避免遍地开花。城镇基础设施要统筹规划,地上地下基础设施要全面兼顾,要少搞形象工程。城镇规划要强调各主体的参与,具体制定城镇规划和建设各阶段,社会主体参与的形式、范围和作用。要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土地征用和使用制度。

——进一步理顺户籍制度与其它有关经济社会制度的关系。建立城镇化推进的市场机制关键,是理顺户籍制度与有关其他经济社会制度的关系,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首先,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建立新型的按居民居住地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其次,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定,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一体化的具体途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的层次;第三,制定“土地换城市户口、换社北的可行办法。

——继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辟城镇建设投资的新渠道,改革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在进一步加强各级财政对城镇建设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近期

应研究发行城镇建设债券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城镇建设的渠道。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模式,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也主要由市政工程管理机构与其他专业公司(或局)直接经营管理。今后,应逐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在统一的城市公共资产管理机构下,按照城市基础设施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二篇:毕业论文贵州省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贵州省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刘兰

摘要:党的小城镇,大战略,是实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本。而贵州属于偏远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一直处在贫困落后欠发达的状态。本文针对国发二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发达地区(贵州)的发展,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充分认识实施贵州城镇化战略有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开拓农村经济市场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针对贵州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通过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了分析,对贵州城镇化的几大问题即贵州城镇化建设均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在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因地制宜等对策以加快贵州省的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城镇化战略;发展规律;科学规划

Abstract: The party's small towns, big strateg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s also the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basic premise.And Guizhou belong to the remote areas, slow growth, has been in the state of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less develope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ation no.2 fil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ed area(Guizhou)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province and urbanization strategy, fully understand implementation Guizhou urbanization strategy i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izhou,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market and other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izhou urbanization through statistics and dat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Guizhou urbanization few big problem that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are behind the average level,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and so on were expounded.At last, it puts forward in the urbanization strategy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Key words: Urbanization strategy;Law of development;Scientific planning

引言:目前我国贵州的城镇化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加快欠发达的贵州的发展,缩短与全国的城镇化差距。前人的研究都是针对地理条件优越的东部总结出的典型模式,例如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等等。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分析,通过数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论述贵州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探索贵州城镇化建设战略的背景下的发展对策,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城镇化而造成严重浪费,逐步实现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村人口压力与农村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实现总体可持续发展。

一、贵州省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在党的十八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新新市场的发展,需要经过城镇化的建设,特别是西部的城镇化,缩小东中西部的城镇化差距。国发二号文件更是明确针对西部最偏远地区(贵州)实行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明确提出,到2015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要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贵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这也就意味着,贵州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标志着促进贵州发展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贵州城镇化战略建设的新开端。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特点,发展贵州城镇化的意义主要可从以下几点去认识和把握。

(一)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发展是贵州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贵州省熔岩地貌较多,土地较为贫瘠,农业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使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因此必须通过城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贵州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发展通过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城镇发展的产业层次较低,贵州省城镇企业的改革进程较慢,贵州省制造业多是围绕原始资源的开发进行的初级加工。形成的是初级产品生产导向的经济模式,这直接制约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贵州省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到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在该情况下,推动城镇化对推进“三农”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11年末,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54.13万人,当年新转移农村劳动28.37力万人。上述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在中小城镇工作,加上与其联系的一部分家属,由此带来的小城镇定居农民会较大地超过600万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小城镇就业居住,所以此时正是加速贵州经济发展的好时机。

(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搞活经济的重要途径

西部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太低,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而贵州城镇化的发展,一是可以广裹农村地区形成大大小小的物资集散地和农副产品流通中心,起到城乡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农村工业品、信息、人员乃至资金交流的市场中心的作用,成为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联系的中介和枢纽。贵州省小城镇现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294个,市场年交易额108亿元。一批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集贸市场、集贸小区正日益繁荣起来。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互驱动,涌现了一批特色小城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引到小城镇。大大的促进了贵州城镇化的发展。全省离开原农村居住地在省内流动人口达4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3.87%。二是可以扩大小城镇居民对住宅、装饰材料、家电、生活消费和服务业的需求,提高农村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贵州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加快发展西部县域经济,必须抓好小城镇建设这个重点。因为从经济发展规律讲,小城镇与其他城市一样,必然会具有和发挥一定程度的聚集经济的作用,与农村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高的规模效益。从发展实践看,由于小城镇带来的乡镇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服务业的聚集,以及区域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中,其实际上已经成为县域市场经济的增长点和龙头(县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搞好这一增长点的建设。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的要求,突出“增比、进位、突破”的经济强县建设工作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实践看,重点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贵州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贵州城镇建设始终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省是一个农业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大比重。结合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城镇化发展情况,贵州省必须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才能使贵州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从总体水平看,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上海市人均GDP的17%。倘若把西部比作全国发展的短板,那贵州省就是“短板中的短板”。根据统计部6个方面23项指标的初步监测情况,2010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2.4%,而全国为80.1%,西部地区为71.4%。总体上看,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仍比全国落后8年、比西部平均水平落后4年,实现程度处于全国最末位次。据历年《贵州统计年鉴》提供数据计算,贵州的城镇化水平同过去纵向比,从1978年的12.1%到2000年的23.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为33.81%,总的来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全国横向比,则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比较的结果却是,2010年的贵州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倒数,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15个百分点,也落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所以,贵州的城镇化建设始终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战略是贵州建设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能否同向均衡发展既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也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结构的优化。据统计,2009年贵州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2%,37.9%和47.9%,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比重70%,9.9%和20.1%。不难看出产业结构已演变成“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仍停留在“一三二”格局,说明贵州省的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的状况,既反映出贵州省农业产业效率低下,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的事实,也说明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就业不够强,服务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这种产业就够失衡会阻碍贵州省的城镇化进程。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平低下

贵州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从2002到2012年10年期间,贵州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400亿元,政府是加大了对城镇化建设的投资,但是与全国总体的对城镇化水平的投资,都是很少的。加之改革滞后,多渠道筹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导致许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投资,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到位,表现为道路狭窄,生产、生活区混杂,水、电、邮和环卫配套设施不健全,文教卫生事业缺口较大。有的地方是“路不平、灯不明、水不净”,“走一镇、看一镇,镇镇像农村”,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吸引力。

(四)法律、法律体系不健全,小城镇管理滞后

截至目前,我国还缺乏系统的小城镇建设及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小城镇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重建设,轻管理”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双重体制摩擦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仍然存在。这些导致的问题之一是小城镇环境“脏、乱、差”,有的甚至“边建设、边污染”。

三、战略背景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贵州城镇化的战略方针

贵州的城镇化发展既要像全国一样,作为我国城镇体系和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从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为贵州发展服务这个中心。具体来说:

一是要发展农村经济。这应该成为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促进乡镇企业到镇区集中、合理布局等措施,逐渐消除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积累率低、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要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扩大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民素质。

二是突出资源特色。即以贵州独特的矿产资源、人文资源、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为基础,建设独具个性,富有特色的贵州城镇。

三是尊重规律、突出重点。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不可能像东部地区那样迅速和普遍化,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而要从实际出发,加强统筹,突出重点。贵州城镇化建设的主旋律应该是充实和扩张现有小城镇的实力。在现阶段要把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城关镇)和部分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通过建设使之尽快发挥县域经济中心的作用。2006年贵州省“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以建设县城为重点的100个小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化,而且财政投入6500万余元用于全省不包括县城的小城镇建设。其次,西部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托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二、三产业发展了,小城镇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必须依托交通要道,这是城市化发展的-般规律;必须在与大中城市的互动中发展,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同时给大中城市配套,成为其上游或下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必须与西部扶贫和生态建设中的移民搬迁结合起来,使一些高寒山区、强风沙区等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居住区的农民集中转移到小城镇去。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相反,要把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结合起来。在建设中要十分注意节约利用耕地,要体现生态化、人文化的原则。

(二)科学的编制城镇化建设的规划

西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突出科学性,要科学的编制规划,按照小城镇的发展规律办事,建设充分体现西部自然及人文特色的城镇。把小城镇布局与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考虑,坚持经济建设和重点城镇建设布局的内在统一和协调,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确保小城镇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服务。科学的规划要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衔接。而小城镇的规划必须面向三农问题,坚持把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做到贯彻落实。首先,科学的全面协调规划,应科学的把握和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市、县的总体规划出发,适当调整部分镇乡的行政区划,避免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操作起来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需要。其次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规划编制以及管理制度,突出县小镇规划的的重点和特色。

贵州省平坝县的高峰镇,2009年以来,高峰镇以“城镇建设年”为契机,扎实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按照建一片城镇、带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紧紧围绕“绿色高峰、和谐高峰、发展高峰、魅力高峰”主题。高峰镇重视规划,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的原则在该镇高峰中学荒草地进行小城镇开发,与该宗土地的杨家新寨村民组达成了对该宗土地的收储协议。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该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成立高峰镇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目前,该镇小城镇商住小区开发的预向性协议已于2008年8月和稻谷香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同时,该镇为使小城镇建设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地客商、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参与到小城镇开发建设中来,共同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三)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城镇区

小城镇建设切忌“千城一面”经济发展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建设也随之加快。但在城镇化的规划与建设中,不能忽视本地城镇的风格特点,如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特点。由于城镇的建设属于城市的范畴,所以规划工作者不能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不能按原来的方式按部就班,小城镇中心不宜设市场,民用建筑不能太高,不能套用大城市的建筑布局等。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城镇的发展规模。

对于城镇化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市,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城市才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例如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为代表的旅游景观型城镇你追我赶。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兴办乡村旅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花溪区青岩镇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以仁怀市茅台镇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型城镇方兴未艾。从资源禀赋来说,茅台镇是我省现阶段最有可能建成世界名镇的小城镇。依托国酒茅台的影响力,茅台镇积极推进环境整治和小城镇建设,着力“再建一个茅台镇”,创建“绿色重点小城镇”。等等。

对于城镇化战略的发展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总的来说问题主要在城镇的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土地的利用状况也没有一个很完善的制度,政府的管理体制也没有一个全面的策略。所以,贵州的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国家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提高贵州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明确贵州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科学的编制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因地制宜等等对策是贵州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从宏观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有效的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保证城市化的进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2)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3)陈栋生,王崇举,廖元和.西部协调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2(4)周晓红.《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M]华中农业大学 2007(12)(5)孙起生.低碳经济与县域发展产业优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6)杨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M]北京:民主出版社,2007.11(7)刘永佶.民族经济—民族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2(8)贵州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总队.2011年贵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贵州日报,2012-02-23(9)王玉林,陈国康.《对以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问题的几点思考》[N]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2)(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R] 2012(2)

致谢辞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史开国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学生:刘兰 2012年12月1日

第三篇: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我国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经济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种类。为了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贡献更多的力量,应当保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开发企业要作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态度和行动,推进房地产经济向前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不力

1.生态环境被破坏

众多房地产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房地产建设完成之后,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极大的破坏,大量的工程废料留在自然环境中,使得植物无法正常地生长,大量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影响了地下水源的质量,这种不顾后果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试想我国有如此多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如果都这样做,生态环境会遇到非常大的考验,对社会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文化环境被埋没忽略

房地产经济还应当注重文化环境因素,我国多数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环境因素,使得房地长项目与周围的文化元素格格不入,这种问题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城市的特点和特色会因为这些房地产建筑而改变,城市的魅力也会减少。

(二)资源利用不合理

房地产经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在这段时间内积累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部门,对于土地、水、能源的使用都比较粗放,如果在未来仍使用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后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知道我国的资源总量正在减少,在一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可继续利用的空间,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同时,还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产空置压力增大

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投资热的影响,众多人购买房产等待其升值,这造成城市中含有大量的空置房地产,这种问题出现之后,一方面会提高房地产的价格,影响群众的购买热情,二是会扰乱整个房地产经济,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解决房地产空置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金融基础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其也影响了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例如金融领域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支持力度较大,对一些项目缺乏审查,造成部分贷款无法追回,而且,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周转的时间较长,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究

(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经济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应当将土地与资金有效地整合到一起,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主要依靠金融途径获取资金,虽然资金获得的难度不大,但是,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融资与土地进行结合,才能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房地产领域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房地产融资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扩大融资的渠道,提高融资的效率,有能力的企业要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通过证券的方式快速获得资金。同时,政府要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让其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在房地产经济中,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尝试使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企业要自上而下地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观念,让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通过成本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超出预算,同时,要将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实践,提升管理的水平,企业的领导要定期更新和改进企业文化,制定合适的宣传策略,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和有序。房地产企业在工作中要明确工作流程,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理顺内部管理的机制,让风险因素尽可能不出现,从而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加强风险控制的好方法是建立预警机制,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社会平均资金成本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的成本等。

(三)住宅标准化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需要进行标准化提升,主要的方向就是房地产企业要建立自身的品牌,通过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房地产企业要注重建设的标准化,将设计、采购及施工成本进行降低,并对建设的效率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方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标准建立是确保品质的最好方式。设计流程标准、设计成果标准及产品开发等系列规范文件的完善,可以为住宅产品的优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房地产企业还应当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自身的标准化,该方法就是在成本过程中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成本控制的管理效果要更加明显,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地产工程施工的进度,让建筑工程过程变得有条不紊,增加企业的控制能力,进而降低了外界因素对建筑工程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对房地产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控制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房地产企业应当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主动向成本控制模式转变,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切实提高成本控制的运行速度、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第四篇: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按照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1996—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的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似乎正在成为现实。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预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速度将保持在0.8-1.0个百分点左右,到2030年之前,我国仍将有2亿多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但是,在既往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由于受一些体制机制性因素的影响,累积了多方面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寻求城镇化新的发展路径。

既往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速度、低质量

如前所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过去的15年间达到年均1.39个百分点,这个速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必须指出,这个速度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个“名义速度”。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在城镇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也被统计为城镇人口。这部分人的主体是农民工,目前的规模大约为2.2亿人。在现行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限制下,他们基本上享受不到参政权、社会保障权、子女受教育权等诸多市民所享有的权利。不仅城市中的原有户籍人口没有把农民工作为城市的一员,农民工的大多数自己也没有对所居住的城市产生归属感。过去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农民工的大量进城已经在城市内部转化成新的二元结构。2011年,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是34.71%,与当年的城镇化率51.27%相比有16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因此可以认为,按照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城镇化率,其内涵是不够充实的,质量是不够高的。

2.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既往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之不可持续,首先表现在城镇建设的过度扩张方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不少城市热衷于拉大建设框架,搞低密度开发。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但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6.1%。用另一组数据来看,从1995年到200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的速度达到年均7%,而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略高于3%。也就是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高出一倍以上。

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29110亿元,相当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1.7%。此外,地方财政税收收入中还有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这些税收与土地出让金共同构成了“土地财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还表明,设立融资平台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融资已经成为各地城市政府的普遍做法,如果加上债务性收入,“土地财政”占地

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比重甚至超过60%。由于可出让土地的日益减少,加上土地出让金所内含的“吃子孙饭”机制(政府一次性收取土地使用权期限内的全部使用费并全部归当期政府支配),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发展方式之不可持续是显而易见的。

3.人为“造城”、有城无业

一些地方没有认识到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这个道理,脱离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盲目大规模圈地造城。其结果,高楼大厦、宽马路、大广场看上去蔚为壮观,但是却人迹稀少、了无生气,被人们称为“鬼城”。这样的结果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意味着投资行为的重大失败,为金融风险的累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4.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均超过了发达国家主要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有80%的路段和90%路口的通行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因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由于大城市房价与租金的不断上涨,住房困难群体的规模难以缩小,特别是不断扩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居住环境比较恶劣。

5.大拆大建、千城一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慕尼黑、纽约等,都曾走过一段大规模整容式的“城市更新”之路。其主要手法是,在城市中心大量拆除被战争毁坏或者并未毁坏的老建筑,代之以一幢幢摩天大楼。但是不久人们就发现,改造后的城市空间变得缺乏历史感和人性的环境,城市变得索然无味。有学者批评指出,大规模改建摧毁了有特色、有活力的建筑物以及城市文化、资源和财产,也有人将当时的“城市更新”喻为战后对城市的“第二次破坏”。在这种批评和反思的影响之下,大规模改建式的城市更新很快销声匿迹。

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走过的弯路不仅没有得到避免,反而以更加放大的形式重现。在城镇拆迁达到高峰的2003年,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之中,大量历史性建筑受到损毁,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历史文物价值、多位文物和建筑史专家联名呼吁保存的历史性建筑。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大拆大建之后,少了最能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多了“千城一面”、各地风格雷同的新街区。其结果,“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城市的历史文化血脉被割断,城市的个性和韵味也极大丧失。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针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关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讨已成热点。李克强总理指出:“现阶段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新型的城镇化?以下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几点初步的思考。

1.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是使目前候鸟式栖居在城市中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比较顺利地融入城市,成为在城市中安居乐业的城市居民。“农民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在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基础之上,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多项制度与其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结果,体现的是这一群体在市民权利、劳动者权利、土地产权权利这三方面的权利缺失。因此,应当以权利平等为目标,以梯度赋权为手段,逐步破除上述三方面的权利障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定居成为他们自身理性选择的结果,也使“农民工”这一称谓逐渐成为历史。

2.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的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当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挖掘内需潜力。要合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部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同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农业从业人员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素质,推动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这是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创业和就业的重要新增长点。根据中国就业促进会的一项研究,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83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80万,间接就业人员超过1350万。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5.62万亿元。预计未来3-5年内,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仍将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平均增速超过35%。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是通过电子商务改变面貌的一个典型。这里的农民从在网上销售简易拼装家具开始起步,目前全镇网店的销售额已超过3亿元,并且带动了上下游多个新产业链的诞生和成长。各级政府应敏锐地关注这一产业和就业的新增长点,研究制定必要的鼓励、扶持和规范措施,使其成为为城镇发展夯实产业基础的新型利器。

3.着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现行的土地制度,由于存在着城乡土地产权不平等、土地市场由城市政府垄断经营等特征,为城市政府圈地买地、实行“土地财政”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应以城乡土地产权平等为重要目标,以土地用途管制作为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开展城乡土地确权、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土地流转、征地制度、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改革政绩考核体系

在现行的干部选拔机制之下,政绩考核体系对于领导干部以及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过去那种过于偏重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是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重要体制机制性因素。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再也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地方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了调整,大方向是弱化经济增长指标,增加对影响科学发展目标实现的突出领域的指标。

我们认为,对于政绩考核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进行这一方向的完善还是有必要的,这对于淡化GDP导向、引导城市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这种完善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没有被列入考核体系的领域会逐渐变成短板,其结果是不断将新的领域加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而当考核体系变得面面俱到的时候考核体系也就丧失了可操作性和作为激励工具的有效性。

从另外一个方向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完善的尝试也在一些地方出现,具体而言就是将居民的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如济南市于2008年4月出台了《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意见》,新的考评体系突出实践标准,注重群众评价,强化民意指标。作为济南市全考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满意度”调查每年进行两次,分别在年中和年底进行,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考评总分。又如广东省于2011年10月公布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部分构成,客观指标着重反映政府建设幸福广东的工作实绩,主观指标侧重反映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指标体系每年定期公布,并且相关指标考核将纳入广东政绩考核体系。

我们认为,将居民的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较之不断增加考核指标所涵盖的领域更加重要。有了来自居民的主观满意度指标进入考核体系,有助于城市政府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配置行政资源,注重解决居民所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减少表面文章、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第五篇:关于我国海洋战略的思考

听《关于国家海洋战略的思考》后感想

听了王宏先生的报告后,我为我国的海洋前景深感担忧。怎样保全我国海洋的权益,怎样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怎样突破一层层的包围,不再受到约束威胁,这些都是对我国的重大考验。

海洋,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它自身蕴藏着丰富的物资资源,并且还以其他形式给人类、世界创造着许许多多的财富,比如说潮汐能、海盐。从人类开始接触海洋,探索大洋之后,人们通过海洋进行贸易,各国之间开展外交。最后,世界强国,也必须是海洋强国,通过海洋来扩张领土,争夺殖民地,最后来征服世界。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西班牙,18世纪的英国,一直到现在的美国,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在海洋领域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领先很多,不仅仅在军事,还在海洋资源技术,海洋贸易经济等各个方面。

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同样也是个海洋大国。我们有着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千米的岛屿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大小岛屿7500多个。我们所拥有的海洋资源在国际前列。

可是,我们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道明的,也不是一两年能够得以完全解决的。我国虽说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却有一半和其他国家发生领土问题争执。更有甚者,有很多岛屿已经被其他国家强行占有。有很多本该属于我国的海上资源、能源,被其他国家以各种理由和方式开发。美国制造的太平洋第一、第二、第二岛链,把我国卡在一个不

算宽广的空间里,印度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加强海军建设,想加强其对印度洋的控制能力,对我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构成非常大的威胁;越南、新加坡这些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南海诸多资源的觊觎;日本,由于历史原因和他们现在的利益,一直不肯对我国开放日本海。

我国在海洋技术上的落后或是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对海洋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原因。在军事上,我国还没有重型的巡洋舰,还没有自主研发的航母,在常规潜艇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我国的海军建设还没达到可以中远距离防御的能力,只能进行近海防御;这使得我国的海洋利益的保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国虽拥有广袤的海疆,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技术的落后,我国只能望洋兴叹;比如说,我国在海底勘探开采的深度还没超过30 米,而其他国家的这些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南沙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只能搁置,公海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只能看着别人开采。

海洋发展是我国必须长久研究和投入的重要课题,它关乎着我国是否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必须在海洋军事建设、海洋技术研发、海洋资源利用等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艰苦创新,加快我国海洋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海洋发展的力量。青少年更应当明确,我国的国土不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

下载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能源的战略思考

    关于我国能源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20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0 作者:龚钟明 程家瑜 马驰 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近似......

    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

    对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思考

    对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思考●中共龙山县委常委 梁高武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富民强县的新征程中,龙山县应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

    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周世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影响各......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出口萎缩,投资需求不振的严峻形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中,只能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

    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技术引进战略的冷思考 作者:刘晨然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对我国的技......

    对加快推进团场城镇化的一些思考

    对加快推进团场城镇化的一些思考 甘润亮 (2012年10月23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进程是......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