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我国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周世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认为我国应从长远考虑,对现行石油战略进行必要调整,如何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如何尽可能保障石油的供应,如何建立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如何更直接地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将事关中国的整个国家安全。
[关键词]石油;战略;多元化;储备
[中图分类号]P407.22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330%。南、北地区在地下水资源量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间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的特点。许多河流发生过3~8a的连丰、连枯期,如黄河在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1943~1951年连续9年丰水。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则达3~6倍。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至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不仅是我国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而且是许多河流发生灾难性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水资源的上述特点,导致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我国水资源特点,有效地加以调控和保护,以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解决21世纪我国水问题的关键。我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与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分布上的差异性,构成了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不匹配的基本特征。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地区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在全国人均水量超过2000m3的13个省区中,南方地区占了10个,而北方地区只有3个;人均水量在1000~2000m3的6个省区中,南、北两方各有3个。在南、北两地区中,北方地区的华北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m3,只有西北区的1/5和东北区的1/3强,不足全国人均的1/4,因此该区目前已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地区的西南区人口不足全国的20%,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6%,全区人均水量高达5722m3,是华北区的10倍。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南方地区耕地水量28695m3/hm2,而北方地区只有9465m3/hm2,前者是后者的3倍。在全国耕地水量不足1500m3/hmm2的15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13个;耕地水量超过30000m3/hm3的11个省区中,北方地区仅有1个;耕地水量为15000~30000m3/hm2的有3个省区,北方地区占了1个。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组合状况很不理想。尤其是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和人口稠密,而水资源占有量低,同时,稠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的污染物,造成有限的水资源质量下降。可见水资源是我国许多地区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应全面深入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和水资源供求发展态势,今后我国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水资源问题。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将持续增加,使目前存在的水资源供求矛盾更趋激化。其主要表现为: a.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恶化;
b.北方地区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地域性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恶化,将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c.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发展耕地灌溉事业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而工业城市将是增加用水量的主要部门。用水量骤增,将对农业灌溉用水构成严重的威胁,部门用水矛盾更加尖锐。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在需水量实现零增长之前,全国需水总量将可能达到7000亿m3,比目前需水量要增加2000亿m3左右,平均需增加可供水量近100亿m3/a,这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可见任务之艰巨。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演化过程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逐步显露并被人们逐步深化认识的。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水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基本定位;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大修水库,当时主要任务是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以后,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损失代价增大,防洪问题愈加突出,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1998年三江大水,举国为之牵动,七大江河、大城市的防洪问题逐步被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2000年北方大旱,大面积农田受灾,许多城市发生水荒;同时,南方地区水质严重污染,全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真正敲响了中国水资源短缺的警钟。此前,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频繁出现的黄河断流令世人关注,90年代以来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江河湖库多次发生水污染事故和蓝藻暴发,但当时的认识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现象上,没有深入到本质。近年来,一系列水资源问题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开始思考水资源短缺和保护问题,思考水资源保护管理的体系。
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致以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分界线,在此以前水资源保护隐含于传统的流域管理阶段;此后的阶段转向以水资源保护局为管理核心的现代型的流域管理阶段。
在前一阶段,我国流域管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流域水土保持,流域综合资源开发和宏观经济布局研究,流域水资源规划、工程开发与管理等,没有将水资源保护放到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对流域水土保持、水库大坝和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农业灌溉、水利水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特别重视。从1951年开始,治淮工程、治理海河流域工程、黄淮海盐碱地改良等成为流域管理工作的中心;从1980年开始研究小尺度流域管理,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的嘉陵江、金沙江的毕节地区等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治理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治理工程措施研究、小流域生态经济模式研究、小流域治理规划和治理效果的生态经济评价研究等。在大尺度流域管理研究方面,对以七大江河流域为主的全国大中河流流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流域经济合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为我国流域经济布局和综合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在这一阶段主要精力集中于水库大坝和大型灌区等水资源开发工程、城市及重点防洪区设施建设,以工程带管理为主,很少以管理指导工程。
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工业生产相对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水体环境容量相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少,没有引起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保护矛盾并不突出,因此,各流域均未重视水资源保护管理,基本没有专门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但在这一阶段,对于水资源保护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以河海大学张书农教授、清华大学余常昭教授、长江水利委员会方子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老一代专家为代表,对污染物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第二阶段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江河湖库,造成水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保护日益迫切。为此,我国七大流域相继成立了水资源保护局,水资源保护真正成为我国流域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阶段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隶属于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行政管理直属于水利部。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管理形式,该局直管黄河干流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支流由水资源保护局统一规划,地方政府直管。另一种是其它六大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管理形式,这些局对流域水资源保护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采用分级方式,绝大多数江河湖库由地方政府直管,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仅起审批和协调作用。近年来,随着水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水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国务院对淮河、太湖、黄河、海河等流域编制的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了专门审批,要求流域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水功能区划”和“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作用。
四.国际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况 国外对水资源保护相当重视,将其纳入流域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流域管理突出表现为合理利用流域水资源,流域环境保护和流域生态系统建设等。流域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农、林、牧、副各业用水,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我国应该怎样水资源持续利用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1.要确立水利的基础产业地位
所谓水利产业,是指那些以从事水的生产与供应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部门。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门类,它有自己特定的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对象和产业政策。据专家分析,其产业地位和产业远景并不亚于石油工业。仅供水一项,全球的年产值就可达4000 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石油工业的40%,超出制药工业的1/3,且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据此,业内人士认为,本世纪水利产业将成为“阳光产业”。
2.要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水价严重脱离价值规律,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使水利资金捉襟见肘,大多数水利设施因经费短缺而带病运行。为此,应根据不同的产业和用途合理确定水价,建立用水和超额累进收费制度,逐步实行分质供水,优质优价,使水价体现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并得到合理的成本补偿,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价机制。
3.要借鉴国外水费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资产化、商品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法国制定了“谁污染,谁交治理费”,“谁用水,谁花钱”的“以水养水”政策。对工农业等企业用水,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完全根据其污水排放量和废水污染程度收取费用;对个人家庭用水,则在水费中增加了污水处理等各项费用。在法国个人家庭支付的水费中,大约42%是使用自来水费,39%是污水处理费,13%是地方公共水文管理局管理费,5%是增值税,1%是国家引水发展基金。由于法国在水费收取中明确界定了其用途,这就使水价政策成为水资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二)以提高水利用率为核心,促进节水科技进步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我国农业用水约为4000 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在推广节水灌溉方面,以色列自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发明滴灌技术以来,农灌用水连续30 年稳定在13 亿m3,而产出却翻了5 番。针对我国农业节水科技的差距,专家呼吁:第一,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
2.重视发展城市节水科技,注重开发高科技节水器具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技术落后,管道老化,每年管网流失的水量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以家庭水龙头为例,每年由于水龙头工艺落后,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滴漏浪费就达1 亿m3。采取陶瓷阀芯片的节水龙头比铸铁水龙头节水30%~50%。若采用磁水龙头或感应水龙头,则水龙头的滴漏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大力开发中水技术。所谓中水,是指对一次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资源。如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构建污水资源化体系。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与污水资源化工作存在明显反差,总体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4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笔者认为,国家除在宏观上加快实施节水型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节水型城市经济体系外,在微观经济结构方面,应制定针对企业减污增水法规并加强监管。此外,还应积极推广并鼓励使用污水资源化高新技术(如膜法水处理技术等),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加快新水源研究开发进程,重视空中水资源开发我国陆地上空水汽年累积量约为20 亿t 以上,其中6 万亿t 形成降水,除去蒸发,只有2.7 万亿t 形成地表径流。专家估计,若在已有降水的基础上,通过空中水资源的开发,每年再增加10%即6000 亿t 的降水,这些降水若有1/3 进入西北与华北,将会显著地缓解那里的缺水状况。为此,专家建议,国家应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加强雨水利用的研究开发,在雨水利用中引入高新技术,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加大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海水淡化技术在世界上业已成熟。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0t/ 日以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 万t。海水淡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已为水资源短缺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 年,到目前为止,反渗透法、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低温压汽蒸馏法等技术在国内均有应用。经过多年的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同时,我国西部有相当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以调整水污染防治战略为基础,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
我国水污染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模式粗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处理失当。为此,水污染防治工作应从战略上作出调整。即应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应从单纯的工业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统一综合治理;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
(四)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 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尽快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流域管理,协调好江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之上,逐级明晰取水许可总量,建立健全以取水许可为基础的国家水权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对用水的调节作用。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永续利用,使水资源为我国本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加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力求实现需水量零增长和污水量零排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我国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经济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种类。为了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贡献更多的力量,应当保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开发企业要作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态度和行动,推进房地产经济向前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不力
1.生态环境被破坏
众多房地产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房地产建设完成之后,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极大的破坏,大量的工程废料留在自然环境中,使得植物无法正常地生长,大量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影响了地下水源的质量,这种不顾后果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试想我国有如此多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如果都这样做,生态环境会遇到非常大的考验,对社会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文化环境被埋没忽略
房地产经济还应当注重文化环境因素,我国多数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环境因素,使得房地长项目与周围的文化元素格格不入,这种问题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城市的特点和特色会因为这些房地产建筑而改变,城市的魅力也会减少。
(二)资源利用不合理
房地产经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在这段时间内积累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部门,对于土地、水、能源的使用都比较粗放,如果在未来仍使用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后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知道我国的资源总量正在减少,在一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可继续利用的空间,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同时,还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产空置压力增大
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投资热的影响,众多人购买房产等待其升值,这造成城市中含有大量的空置房地产,这种问题出现之后,一方面会提高房地产的价格,影响群众的购买热情,二是会扰乱整个房地产经济,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解决房地产空置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金融基础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其也影响了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例如金融领域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支持力度较大,对一些项目缺乏审查,造成部分贷款无法追回,而且,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周转的时间较长,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究
(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经济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应当将土地与资金有效地整合到一起,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主要依靠金融途径获取资金,虽然资金获得的难度不大,但是,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融资与土地进行结合,才能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房地产领域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房地产融资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扩大融资的渠道,提高融资的效率,有能力的企业要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通过证券的方式快速获得资金。同时,政府要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让其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在房地产经济中,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尝试使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企业要自上而下地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观念,让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通过成本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超出预算,同时,要将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实践,提升管理的水平,企业的领导要定期更新和改进企业文化,制定合适的宣传策略,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和有序。房地产企业在工作中要明确工作流程,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理顺内部管理的机制,让风险因素尽可能不出现,从而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加强风险控制的好方法是建立预警机制,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社会平均资金成本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的成本等。
(三)住宅标准化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需要进行标准化提升,主要的方向就是房地产企业要建立自身的品牌,通过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房地产企业要注重建设的标准化,将设计、采购及施工成本进行降低,并对建设的效率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方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标准建立是确保品质的最好方式。设计流程标准、设计成果标准及产品开发等系列规范文件的完善,可以为住宅产品的优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房地产企业还应当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自身的标准化,该方法就是在成本过程中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成本控制的管理效果要更加明显,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地产工程施工的进度,让建筑工程过程变得有条不紊,增加企业的控制能力,进而降低了外界因素对建筑工程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对房地产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控制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房地产企业应当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主动向成本控制模式转变,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切实提高成本控制的运行速度、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
一世界能源形势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能源和能源利用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的应用,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使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向人们敲起警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为增加。无论是国际能源组织还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都预测未来国际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到2050年总需求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主要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存在问题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随着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科 ,利用效率低下,...一世界能源形势
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 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能源和能源利用 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近代大电 力系统的出现、核反应的发现和先进动力装置 的应用, 无不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为 奠定今日世界的物质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对能源和资 源的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 使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严重的问题。先是上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 机, 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化石燃料是有限 的, 不能无限制地挥霍;后是燃用化石燃料造 成的严重环境污染, 向人们敲起警钟, 保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能源 的需求大为增加。无论是国际能源组织还是政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都预测未来国际社 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 到
年总需求比2000 年增长1 倍以上, 主要 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 环境问题将更加 突出, 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与存在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能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 构不合理, 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 科技落后, 利用效率低下, 有时甚至浪费惊人;(4)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减排治污、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5)国际竞争逐年加剧, 能源安全 问题突出。
各种预测统计数据都充分表明, 能源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瓶颈, 必须高 度关注。因此,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都预测未来国际社 会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地增长: 到
年总需求比2000 年增长1 倍以上, 主要 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同时, 环境问题将更加 突出, 必须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与存在问题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化石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 随着能源需求 的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异常尖锐;(2)能源结 构不合理, 优质液体燃料严重短缺;(3)能源 科技落后, 利用效率低下, 有时甚至浪费惊人;(4)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减排治污、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5)国际竞争逐年加剧, 能源安全 问题突出。
各种预测统计数据都充分表明, 能源问题 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瓶颈, 必须高 度关注。因此,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对我国的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来讲, 必须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能源战略的 指导思想, 放在核心的位置, 以节能和科学用
关键词能源, 节能, 科学用能, 可再生能源 360 同时, 还必须抓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勘 探, 特别是煤炭的洁净高效技术, 努力开发可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以最终建立充足、经济、清 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
四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与科学用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科 学技术的发展, 为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 学用能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 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用能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来讲, 必须把节能和科学用能作为能源战略的 指导思想, 放在核心的位置, 以节能和科学用 能为本。这也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节能, 科学用能, 可再生能源 360 同时, 还必须抓紧化石燃料的利用和勘 探, 特别是煤炭的洁净高效技术, 努力开发可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以最终建立充足、经济、清 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
四节能与科学用能
节能与科学用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降低环境污染。科 学技术的发展, 为节能提供了强大的武器;科 学用能是能源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用能也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体 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学用能是深入研究用能系统的合理配 而且常常伴随着传热和燃烧现象, 有必要发展 综合控制与优化的普遍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高耗能产业, 把科学用能与循环经济 紧密结合, 同时研究能量转换与物质转化, 做 到既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排放, 又充分利用 物质和高效率利用能量, 尽可能少地产生废物
废能”。在这方面, 既要注意产品更新、产 业升级换代, 也要关心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 工艺使生产过程能耗的减少。
作为高耗能产业之一的建筑用能, 在国际 上约占全部用能的1/3, 在我国也达到30%左 右。同时, 我国的建筑能耗是气候相近国家的 2—3 倍, 节能的潜力很大。就建筑节能而言, 最重要的是认识建筑物用能的特点, 即建筑物 内的用能, 除照明等少数外, 多为冷和热这样 一些品位较低的能源, 从温度范围看, 与可再 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等)和环境能源(空 气、水等)相近。这样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各种 热泵将可再生能源与环境能源转化为室内需 要的冷和热, 从而大量节约电力和化石能源。因此, 在建筑用能中, 首先要制定科学用能的 方案, 尽可能使用低品位的能量, 充分利用可 再生能源与环境能源, 同时提高围护结构的性 能。这应当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方向。
产品更新、产业升级换代是科学用能的重 要方面。以照明来讲, 全球照明用电占总用电
20%, 占能耗的7%;我国照明用电虽然 目前只占13%左右, 但每年以15%的增长率 增加。近年来半导体固态照明技术有了长足的 进展, 光效最高水平达到100lm /w, 约为白炽 光的10 倍。预计, 到2020 年前后, 固态照明可 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大大节约照明耗能。通过产业升级换代来节能的另一个例子
是分布式能源系统。它是建设在用户附近的能 源系统, 由于将放电后气体的余热用来制冷、供热, 实现了能的梯级利用, 提高了系统的能 源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电网的可靠性, 且无需输变电设施。在该系统中, 动力装置(当前主要是燃气轮机和内燃机, 以后还有燃 料电池)是核心;而冷热电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充分发挥中低温余热的作用, 是技术关 键。因此,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 制定“ 个性 化”的方案至关重要。考虑到我国建筑的实际 情况, 采用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环境能源互 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对建筑节能有很大意义。
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是无碳的清洁能源。2005 年2 月, 全国人大通过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法, 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 发展。新能源指核能、天然气水合物、氢能等。限于篇幅, 本文只论及太阳能热发电和风能。太阳能热利用近年在我国迅速发展, 年增 长率达到20%。从建筑节能的角度看, 应当进 一步发展太阳能制冷和供热系统。作为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近年来热发电 有了很大进展, 技术基本成熟, 成本约为光伏 发电的一半或更低。塔式发电和槽式发电在欧 洲与美国都已投入商业运行, 电站规模都达到 100MW以上。同时, 新的聚焦方式在不断提 出, 少用水的空气轮机也在研制。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西部和北部 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沙地在内的沙漠总面 积达131 万平方公里, 只要用约7 万平方公里 的面积来建设热发电站, 便可满足2004 年全 国的电力需求。因此, 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大 , 提供大量的绿色电力。“ 十一五”期间和以后的时间里, 这方面的工 作一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对于风力发电,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 600KW、750KW 和1MW 机组国内均可生产。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 估计陆地上离地面10 米高度层风力资源可开发量为2.53 亿KW,近海离地面10 米高度层风能储量达7.5 亿KW, 有发展风力发电的良好条件。
目前, 风力发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方面缺 少自己的知识产权, 特别是风力机本身的设 计, 还没有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设计体系。为 此, 应当在风力机的设计中, 注意发展先进的 气动设计方法和强度、振动等动态稳定性的计 算方法, 构建相应的数据库, 同时进行控制规 律的研究, 逐渐建立我国自己的风力发电设计 体系。除此之外, 还应对我国的风力资源情况 进行调查, 以得出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和评 价, 为风电场的选址提供依据。可以预计, 在 “ 十一五”和以后的时间, 风力发电在我国将 会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由于人口众多和化石能源资源的限制, 能 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是 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 制定正确的 能源战略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长期保证可靠、经济、清洁和安全的 能源供应, 必须通过科学用能使我国人均能耗 的水平比传统工业化国家有大幅度的下降, 以 大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 我国能源战略的 核心是节能和科学用能;而化石能源的洁净技 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是两个支柱。在科学用能中, 当前特别要注意系统集 成, 关注关键技术。一方面, 抓住高耗能产业;另一方面, 解决共性科技问题。分布式能源系 统和固态照明是科学用能的两个很好范例。建筑科学用能是一个重要领域。应根据建 筑物用能的特点, 广泛使用品位与其相近的可 再生能源和环境能源, 以减少化石能源和电力 的消耗;同时, 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及环 境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 应根据其技术发展 , 规划好产业化的时间表, 有层次地加 以布局。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在我国将率 先实现产业化, 为保障能源供应做出贡献。风 力发电主要是要尽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并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系统;太阳能热发电应在 沙漠地区开发、建设较大规模的电站。科学用能和能源战略还必须包括法律、政 策和管理,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政策和 管理应当有利于推动科学用能、可再生能源和 化石能源绿色化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推进新技 术的应用, 有利于鼓励发展新理论、新概念和 新方法, 有利于支持建立打破垄断的市场经济 机制, 有利于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__
学号:2010963113 姓名:姜旺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
及自动化
班级:机械四班
第五篇: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根据江西近年红色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明确将红色旅游与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的指导思想,遵循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的全面启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互动等红色旅游发展的五项原则;确立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的总体发展目标;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地区联动、市场导向下的多色互动等五大发展战略;按照“一个龙头、两个集散中心、三个支点、六大区域、三大协作区”的总体布局,采取重点建设十大经典景区,办好一个“红博会”、举办系列高峰论坛、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建好一批教育基地、做好一个总体规划等促进红色旅游深度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江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
关键词:江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活动。开展红色旅游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革命传统、促进 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决策。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好江西红色旅游对于繁荣旅游经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江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红色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和红色旅游发展原则,确立红色旅游发展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红色旅游强省的必然要求。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它的本意是研究战争中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对战争全局及其各个局部的关系作出系统的科学的判断,从而对战争及其各个阶段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作出的部署。在产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产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任务和目标。战略是贯穿于一个产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决策或经营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及其指导下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谋划。[1] 江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其实就是一个区域的特殊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所谓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指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到旅游产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解决的重点以及为实现上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特性上分析,它是有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和总体性的设计和谋划;从其内容上来分析,它主要包括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措施[2]。本文在宏观层面系统探讨江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问题,以期为全国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作一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内涵品位高,体量规模大,赋存形式多,实际影响广,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在全国一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就。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切实搞好革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要求,依靠江西红色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垄断性和先发性等优势,红色与绿色、古色旅游互动发展,进一步突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完善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龙头、两个集散中心、三个支点、六大区域、三大协作区”的总体布局,加强红色旅游宣传推介,注重区域合作和和谐发展,将红色旅游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发展山区经济,改变老区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把江西真正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强省和旅游经济大省。
红色旅游发展是典型意义的政府主导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根据该模式的要求,江西发展红色旅游必须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的全面启动原则: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旅游所具有的重大的政治功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经济 效益等三方面属性,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政治教育功能、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功效,走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进的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互动原则: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红色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从起步到发展都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正确指导,各级政府要在进一步指导红色旅游业健康发展方面有所作为。而各红色旅游景区必须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金和外资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全社会办红色旅游的局面。红色旅游是绝对不允许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出现差错的。所以要由政府做好政治上的保证,而文化建设需要全民的参与[3]。遵循市场规律,按市场化的原则运作红色旅游,真正的把红色旅游推向市场。
3.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分层开发的协调发展原则:坚持对全省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空间、结构和开发时序进行统一部署和总体规划。发展红色旅游要有长远眼光,各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要服从大局,在盘活全省红色旅游业的前提下,按照“一个龙头、两个集散中心、三个支点、六大区域、三大协作区”的总体布局,优先建设重点景区,以重点景区的发展带动其他景区的发展,促成江西红色旅游协调发展,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共同发展的局面。
4.求同存异、深挖主题、创新形式的特色发展原则:各地发展红色旅游要注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尊重客观现实。“红”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主题和品牌,但红色旅游和其他各种旅游一样可以形成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红色旅游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好,人文积淀丰厚,有着发展其他多种旅游的良好基础。红色旅游应主打“红色”品牌,力推复合型精品,逐步形成红色主题、多彩内容的红色旅游新理念[4]。各个景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改变单一的旧址观光、馆舍展览形式,开发成融瞻仰、教育、观光、休闲、体验、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从而进一步地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开拓红色旅游市场。要充分发挥各红色旅游区的自身优势,形成一个主题,多种形式,差异化开发,个性化发展的红色旅游新气象。
5.明确目标、立足国内、走向国际的战略提升原则:目前江西红色旅游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市场份额很少。针对国内国外市场失衡的状况,应采取措施促进红色旅游走向国际市场。国内红色旅游在保持游客人数稳步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快速发展国际红色旅游,以增加红色旅游外汇收入,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改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结构,提高红色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要求。各红色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要明确并坚持这一目标,深刻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同时拓宽思路,放眼未来,把红色旅游推向国际市场,积极地将中国红色文化推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
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2008年起,用两年时间将已形成的一批重点红色旅游区高标准地建设成为不同发展模式的红色旅游区,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进一步确定江西作为红色旅游强省的地位。再用三年时间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使江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红色旅游“首选地”之一,主要红色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同时力争成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学术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源发布中心,从各方面巩固江西作为红色旅游故乡和红色旅游强省的地位。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要注重社会综合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具体目标
1.政治目标: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青少年思想教育,以此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通过红色旅游改变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旅游型新农村,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文化目标: 红色旅游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注意保护旅游区原生态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风情、风俗、风物;红色旅游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课堂,弘扬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 止的崇高精神。
3.经济目标: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使其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优势产业。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 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以上,相当于全省GDP的4.28%。
4.社会目标: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社会经济的引擎作用。通过红色旅游对革命老区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转移,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5.人才目标: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依托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探求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争取能在未来几年之内提高从业人员的学历,使学历层次高级化、科学化、合理化。
6.专题产品:开发好一批成熟的、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红色旅游产品,按照旅游“十大要素”的要求,高标准搞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把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长征之路觅踪游、人民军队寻根游、工人运动探源游、秋收起义访习游等红色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文化节事活动打造成为精品项目。
7.旅游目的地:建设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把井冈山、瑞金、南昌建设成为国 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把萍乡、上饶、赣州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建设一批省内著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8.旅游节事:组织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各类会议、展览、招商活动,加深社会对“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认同感;组织召开中国现代革命史重大事件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招徕旅游者,提高江西知名度,保持社会对江西红色旅游的持续关注。重点巩固“红博会”、“红歌会”“军乐节”的优势主导地位,办出规模,办出水平,办出影响,使之成为全国红色旅游标志性的会展品牌。力争把“红色旅游高峰论坛”办成国内主要的旅游高峰论坛会议。
三、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选择
红色旅游发展总体战略是指导红色旅游发展全局的计划和策划,是对发展红色旅游相关重大问题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谋划,兼顾到红色旅游所具有的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三者统一于一体的发展实际,政府主导的地区联动;市场导向的多色互动;适度开发的持续发展,产品开发的精品名牌,效益驱动的管理创新是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选择:
1.政府主导下的地区联动战略模式:政府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应承担主导的作用,要有长远目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省内外红色旅游资源的组合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做到各景区在 空间上的融会贯通,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上的统一,在客源上的共享,以传统景区带动新兴景区,促进区域红色旅游整体联动高速发展。红色旅游区域合作还要求红色旅游资源与区域内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2.市场导向下的多色互动战略模式:红色旅游能否持续发展,最终由市场来决定。红色旅游的发展,不能脱离市场。在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红色旅游的前提下,发挥多种资源的互补作用,把分散的红色、绿色、古色等多色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多色互动的局面,增强江西红色旅游的整体实力。加强与其他资源的有机结合,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5]。
3.适度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革命文物是红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革命遗址的保护和红色旅游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走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旅游发展道路。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4.统筹规划下的精品名牌战略模式:统筹规划红色旅游发展,以全面盘活红色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认真做好红色旅游区域规划,以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为此,江西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应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重点推出精品线路,重点创“红色摇篮,绿色宝库”井冈山、“江湖都会地,华夏英雄城”南昌、“新华摇篮,红色故都”瑞金等几个名牌,深挖其人文内涵,大手笔策划和 建设,增加其动态参与性活动,营造整体环境,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各个景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6]。
5.效益驱动下的管理创新战略模式:在兼顾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探求红色旅游发展的创新之路。用新方法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以便更有效实现旅游综合效益。实施管理创新的“五个一”工程: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在红色旅游区付之实践;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借鉴推广;进行一项制度创新并作为改革示范。
四、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举措
1.战略布局
按照“井冈山为龙头,南昌和赣州为集散中心,南昌、井冈山、瑞金为支点,综合建设井冈山、瑞金、南昌、萍乡、上饶、九江(庐山)六大红色旅游区域,跨区合作构建湘鄂赣、赣浙沪、“中央苏区”三大红色旅游协作区”的总体布局,为实现红色旅游互动发展,近期在全省重点建设十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井冈山“革命摇篮”景区,南昌“英雄之城”景区,瑞金“红色故都”景区,安源“工运摇篮”景区,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弋阳方志敏革命纪念馆,新建“小平小道”,于都“长征始发地”景区,永新三湾改编旧址,萍乡、铜鼓、修水秋收起义纪念地景区。十个重点景区作为江西红色旅游发展 的重点产品和红色旅游线路组合的主要部分,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2.战略举措
办好一个“红博会”:由省政府牵头,继续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旅游局等中央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有关部门,在全省各地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精心办好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今后,“红博会”实行市县“申办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实活动项目内容,注重创意设计,加强媒体宣传造势,吸引更多展团参展,使之成为充分展示江西主题形象、全面整合旅游产品、广泛吸引八方来客、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国性旅游经典盛会。
举办系列高峰论坛:继续办好地方系列红色旅游高峰论坛,包括已举办过的井冈山红色旅游高峰论坛、萍乡赣湘红色旅游合作高峰论坛、瑞金红色旅游高峰论坛等,其他有条件的红色旅游区也可在近期举办类似的论坛活动,旨在造势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南昌举办第一届江西红色旅游高峰论坛,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以及旅游政府部门官员就发展江西红色旅游的重要问题建言献策,以后每一届高峰论坛的实行“申办制”。让地方和省红色旅游高峰论坛成为每年江西红色旅游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为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搭建一个信息平台:按照打造“数字化江西旅游”的总体要求,将红色旅游信息平台作为全省旅游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全省红色旅游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程专家咨询小组,加快红色旅游信 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切实拓展信息技术在红色旅游各生产要素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建设覆盖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宣传、旅游网络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宣传等方面的全省红色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并逐步健全信息平台服务功能,促进江西红色旅游发展[7]。
建好一批教育基地:在建设好目前江西省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有关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江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近期,高要求、高标准建设好新建“小平小道”景区、莲花“一枝枪”纪念馆、新余罗坊会议纪念馆、尋乌调查纪念馆等教育基地,争取晋升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在2004年印发的《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基础上,邀请熟悉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的旅游专家队伍,举全省旅游智库的智慧编制好《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在对全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在产品整合、战略举措、宣传营销、资金筹措、保障体制等方面给予具体可行的实施意见,统领江西红色旅游朝健康、稳定、协调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洁,赵文红.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2] 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55.[3] 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3.[4] 黄细嘉.红色之都,多彩苏区[J].江西社会科学:增刊,2005:62-63.[5] 谢雨萍,胡海胜,郑艳萍.论庐山红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52-756.[6] 龚志强,江小蓉.浅议红色旅游开发的新思路[J].商业研究,2006,(16):200-202.
[7] 黄细嘉,龚志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构想及其意义——以江西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