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国县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兴国县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圣
兴国县是国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城市建设先天不足,一直有巨大的欠账,面临着发展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双重压力。
本世纪初,兴国县城市建设有过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曾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城市规模、品位、功能、形象、环境、生态等提出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创新思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大城市、做强城市、做美城市的理念,在建设思路、理念、方式上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高速度与高品位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协调。2009年,兴国县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10亿元,新增城市框架面积8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达19.1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3.1万人,达18.64万人,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36%,被评为“江西十佳魅力新城”。
在发展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走以往粗放型发展道路,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才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上有所突破。总结经验,兴国在城镇化建设中,紧紧扭住“四个坚持”不放松,开创城市建设工作新局面。
坚持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城市是凝固的艺术,一旦成型便难以改动。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科学定位,只能使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拆迁改造的对象。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更是城市竞争的资本。兴国县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方面,先后聘请美国龙安公司编制了覆盖范围达40平方公里的《兴国县城市发展概念规划》,聘请浙江大学完成了《兴国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完善了城市交通、城
市消防、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等专项规划,明确了城东工业区、城西文化行政区、城南商住物流区、城北生态居住区的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在城市局部规划方面,积极争取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赣州市城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帮扶,按照片区式、组团式开发模式,不断完善城市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了近期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推动了平川北片区、和睦新区和一江两岸片区的组团式开发,形成了工业园区、旧城区、新城区“一城三区”的城市基本构架。
坚持设计具体到每一个单位。设计包括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有的城市规划做得很好,但按规划建起来却死板僵硬,缺少美感和整体效果,核心问题就是出在缺乏设计上。近年来,兴国县坚持把设计纳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建设的思路,通过高水平的设计,使尺度、比例、色彩、空间、平面高低等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协调一致,凸显城市个性、特色和风格,展示整体形象。无论是大到一条道路、一个高层建筑、一个大型广场,还是小到一个雕塑、一盏灯饰,都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在设计中构建、形成城市建设的高品位、高标准,释放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去年荣膺“江西十佳魅力新城”之后,近日,兴国县又入闱“江西省首届十大人文魅力县(市、区)”大型调查活动正式候选名单。
坚持建设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建设得好,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就会成为历史败笔,造成巨大浪费。细节最能体现水平。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认真把握、精心考虑城市建设额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在实施一批体现我县形象的重点工程中,注重从细节入手,舍得花大钱,虚心请高手,精挑细选一草一木,精雕细琢一砖一瓦,做好干好一项工程、留下一个亮点、增加一个精品。如新开发的和睦片区,选用了花岗岩做路岩石;近几年的城市建设,铺设的都是柏油路。
坚持管理延伸到每一个角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重点工程、高楼大
厦是城市表象、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城市管理,才真正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围绕建设成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市容市貌整洁美观、人居环境舒适宜人、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目标,我们将县城当作一个“大公园”来管理,积极为市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净化方面,对城区的清扫保洁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严格落实了创建工作“门前五包”和路段责任制,秩序化方面,整合城管、工商、建设、应急大队等部门工作力量,对城市车辆乱停乱放、摊点乱摆乱设、房子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拉网式、不间断地集中整治,城市的秩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亮化方面,完成了路灯照明设施的修复和“一江两岸”、将军大桥亮化工程,对临街单位楼体进行了亮化装饰,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城市夜景。小街、小巷、小区整治方面,引进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机制和做法,启动实施了城市小街、小巷、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解决道不平、灯不亮、水不通、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等突出问题,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城镇化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我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从兴国实际出发,在坚持上述四条原则的基础上,还要突出强化“五个意识”:
一是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土地是不可再生、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据测算,象兴国这样一个人口近80万人的县,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用地900亩,而上级给我们的用地指标是有限的。所以唯有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保持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年来,我们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好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坚持“集约利用、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用地,坚持组团开发,成熟一片、开发一片、繁荣一片,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强化批后监管,严格对项目投资额、开工时间、改变用地用途处理、土地使用标准等条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管,对违反约定条件使用土地的,按
规定追究违约责任,真正做到节约、集约用地,高效利用土地。
二是生态修复和绿化意识。围绕争创生态园林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以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根据兴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做好城市绿化“季象”的研究,使我们的城市四季有绿。兴国县城大树很多,河边溪旁丛竹多,我们认真保护、充分利好用这一宝贵资源,规定各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这一资源,任何个人、单位、开发商都不得擅自砍伐、移动这些大树;河边、溪旁的丛竹原则上也不能砍,作为原生态的绿化带。并且在保护大树的同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种树,能种则种,多多益善,我们不厌其多。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意识。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承载力和竞争力。围绕完善城市功能,要大力建设一批居住、商贸、交通、旅游休闲等配套设施,提高城市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力。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特别是教育卫生、公共交通、公共绿地等关系到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设施上,预留足够的空间,要舍得花钱,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四是重视人才队伍意识。我们的城市规划、管理的人才十分短缺。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很少,城管局在园林方面的专业人员也很缺乏,在财政预概算、工程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也十分稀缺,在当前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项目的时候,仅有的一两名人员即使天天加班也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为此,我们公开招聘了大量建筑设计、园林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测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好的添补了我县人才的空缺。
五是文脉续存意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兴国作为一个红色文化、堪舆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只有把文化品性凸显出来、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城市的特殊才能更好地凸显出来。围绕建设成融红色文化、风水文化、山歌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目标,将县城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积极开展古典建筑、红色文物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发掘,启动实施了潋江书院、中
共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坝南军事会议旧址等革命旧址的保护修缮工作;组织实施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烈士陵园改造、将军园改造等一批景点建设重点项目;通过对老城实施修复性改造,建成了老城客家骑楼风情街;结合滨江西大道建设,修建了一批反映客家民俗的人文小品雕塑。同时,按照历史文化名村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要求,先后开展了三僚历史文化名村、羊山和均福山等名胜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启动了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基础设施。着力把兴国建设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瞻仰革命先烈的圣地、传承客家山歌和风水文化的阵地,着力提升“将军故里、堪舆圣地、山歌之乡”的城市形象品牌魅力。(作者:中共兴国县委办公室)
来源:理论网
第二篇: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非常高兴,市委组织部覃部长莅临XX指导工作,下面我将谈谈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肤浅认识,我想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定位
XX是一个新兴的城区,到现在为止刚刚成立四周年,这四年是一个建构架,打基础、蓄势待发的四年。XX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已于2010年7月14日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审批,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的谋划、设计及实施已初露端倪,现在已具备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
根据XX市第三届党代会XX书记的工作报告以及XX区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XX将依托市区的幅射带动、依托XX的资源优势、依托XX的人脉优势,也就是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平桂建设成为XX市城镇化发展新的一极,使XX市东有城东新区,北有XX新区这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们要围绕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宜居生态的新兴XX这个主题写好这篇文章,要打造好XX新兴城区,成为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二、如何实现将XX建设成为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1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宜居生态XX新兴城区,要加快扩城提质步伐,建立开放融合型城镇体系,重点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规划这个龙头。做好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是城市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在已完成的XX分区规划和XX工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补充完善,以村镇规划集中行动为契机,加大力度把XX、XX、XX、XX以及XX和XX等六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规划全面实施好,围绕XX、XX、XX、XX、XX五个特色综合整治村屯的规划建设,抓好城乡风貌工作的亮点。加大力度高起点规划和推进XX八大工程,加快扩城提质的步伐。
2、抓好建设这个核心。XX新兴城区将围绕行政中心区、XX新城一期、XX新城二期、XX商贸城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这五个板块建设好XX新城区的构架,提升城市的品味。行政中心重点是建设好城投服务大厦、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文化公园以及部委办局行政办公区,把功能完善的行政办公区建设好。XX新城一期重点是建设好XX大道两旁的高品质商住区及平桂四星级酒店,这将很快成为XX新城的亮点工程。XX新城二期工程重点是打造位于沙洲区的XX安居工程以及高档商住小区,这将是连接XX新城区和市中心区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XX城区的新名片。XX商贸城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是XX新城区北部的一个核心区域,一方面是建设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小
区,另一方面是打造分区规划北部的核心商住区。
以上五个板块的综合开发建设,将大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拉大XX新城构架,提升城市品味,打造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3.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发展新活力。城市经营管理是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XX新区要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要注意经营管理好城市,围绕宜居、生态这个核心,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下大力气出好点子,同时以开展市容“南珠杯”竞赛为契机,抓好城市管理,增强城市发展新活力。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要求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三大法宝,我们XX建设人将以时不我待、抓铁有痕的恒心和毅力,用心做事,用智慧做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把XX新区打造成XX城市发展的新一极。
第三篇: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1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
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 王涌彬
第一,为什么要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
中央和建设部在历次的正式文件当中探讨的都是城镇化而不是讲城市化。我理解,在现有的城镇体系当中,实际上51%的居民其中有40%几是生活在县城以下的城镇里面,50%几是生活在城市当中,就是660多个城市当中,这里面有非常大量的人口是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小城镇里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态势。我们在探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不能否认这些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承担了非常大的人口节流的作用,尤其是如果这40%几的人口集中到更大的城市里面去的话,这些城市应该是承担不了的,现在的城市已经很成问题了,比如说交通、医疗、教育等等都存在问题。
小城镇承担了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纽带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小城镇的存在,实际上大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会更大,城乡二元结构会更加的明显,所以小城镇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化更多的是从经济发展层面探讨城市有更多的经济发展优势,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优势不如大城市明显,但是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确实承担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个人非常赞成现在的城镇化,应该有区别于城市化。
第二、从经济城市向社会城市转型。
刚刚顾会长也提到了人居环境问题不能只谈技术层面、空间层面、实体层面,还要探讨社会层面。实际上人居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就探讨社会学层面的,人居环境视角的新型城镇化,这个工作也做了很多的探索。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基于城市、基于经济角度来探讨发展,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目前产生问题的层面多数都是社会层面,比如说教育、医疗等等方面,大部分都是社会层面,这和城市发展的主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更多的使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应该更多的强调社会学层面的意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的和谐。
第三,要完善让城镇成长为城市的机制。
现在我们是51.27%的城镇化水平,实际上的数量在1978年左右有193个城市,在1996年的时候城市数量是666个,从1996年到现在城市数量一个都没有增加,相反由于区划调整现在是657个左右。在这个过程当中,1978—1996年这16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7亿,城市数量增加了400多个,我认为这是比较健康的,非常正常的模式。但是从1996年到现在,也差不多是16年左右,这个时间段城市人口增加了3亿左右,但是城市数量没有任何变化,这很多是人为的因素,由于行政体制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方面,我个人感觉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儿。
一方面我们的城市人口大幅度的增加,每年是1300人口进入城市里,10几年算下来就有这么多亿了,但是我们的城市数量一点儿都没有增加,结果导致很多的小城镇100万人、几十万人,刚刚我们还在讨论,可能派出所所长相当于连长,管着100万人口的城市是不是可以等等,带来很多问题,是因为机制上没有让这些城镇能够成长,没有成长的机制,是因为我们人为的把它限定死了。如果让它正常的增长,就像1978—1996年这样的发展速度,实际上现在的城市应该是1000个以上,如果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按照十年40万亿的投入,假设这样放松也可能三年以后中国的城市数量就变成了1000多个,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大的风险。我个人认为一哄而上的风险是很大,因为大家现在都在盯着这个事儿,极有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城市的成长机制应该是长效的,而不是一下子放开,一下子增加几百的城市。据我了解,现在很多的省份都在研究这个问题,都想借新型城镇化的东风,把城市的数量大幅度的提高,我非常担心这个问题。但是某种意义上讲,我也非常期待的这种情况。
第四,未来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宜居宜业。
我们一直探讨中国的城镇化相对是健康的,相对于非洲、拉美等等这些国家我们的城市化是比较健康的,因为我们有实体经济支撑,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每年都有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而且持续了这么多年,这是非常好的。产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必须是匹配的,如果不匹配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很多城市包括今天讨论的鄂尔多斯这样的城市,大家都在说它有很多的问题,实际上他的问题就是产业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节奏,很多城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说这个地方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当时有非常多的预期,比如说他们有全国1/6的煤炭,1/3的天然气,有这么大的储量,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当然也觉得这样的城市是很有魄力的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因为产业实体经济没有跟上,所以人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留不住现有的人口,而且相应的政策没有做及时的调整,这方面导致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个人感觉,如果把产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匹配起来,当然我们还需要探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问题,如果四化能够匹配的发展,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不是说克服不了的问题,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未来城镇化的核心是宜居宜业,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并行、并重,尽量让它协调发展。
宜居宜业有很多的情况,尤其是现在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大家都知道,各个地方政府也是真心实意想做民生工程,但是实际上我看到的一些情况是很多城市现在还是没有明白到底是以谁为本。我们都知道以人为本,是以哪个人为本,还是没有特别弄明白这个事儿。很多城市眼睛看的还是那种比较富裕的企业家,有钱的这些富裕阶层,制定的很多政策是倾向于这些方面的。比如说像有些大城市,新建了一些社区,其实离城市已经比较远了,已经是几环外面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允许做商铺,不允许做相应的配套,其实这完全是人为的。我也不知道规划局这些人是不是水平都很高,但是我看到的政策水平是非常差的,起码的配套体系要完善,但是现在真的有很多地方出的政策就是错的,出的“牌”就是错的,所以现在我们有很多的问题,确实是下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的时候需要避免,要把很多政策制定的基点要定位为普通的市民,而不是只盯着富裕起来的人。第五,人居委提出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
刚刚张司长提到了,开总也提到了人居委,因为今天是年会,所以我回顾一下人居委这几年的工作情况。
第一,人居委这几年主要的工作是围绕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的编制工作。我的路子是从住区开始起步,因为住区有非常清晰地市场,有非常好的关注度,所以人居委在住区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绿色住区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试点,用了大概6、7年的时间在全国72个城市做了100个试点,取得了非常多的宝贵的经验,各位在座的这些大部分专家都参与过我们的工作。住区是我们的基点,但不是我们的目的,人居环境体系是庞大的,非常复杂的,所以上面我们开始关注城镇的人居环境问题,08年以后我们就开始逐步把侧重点放到城镇的人居环境体系的研究上来,城镇的人居环境体系更复杂,大城市有非常强的技术力量,有那么多名牌企业,可能很多问题有人研究,但是小城镇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而且人居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结识了很多地方政府,跟我们合作的也有很多,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第二,关于绿色建筑方面,刚才开总提到了,我们和国际上很多绿色建筑组织合作,早于全国很多机构,而且合作非常慎重。我们05年就到美国考察,应该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做的工作非常多。
在08年我们开始做基础调研,进行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适应性的调查。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且我们也觉得人居环境视角的城镇化是目前解决城镇发展问题比较独特的视角,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模式。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人居环境规划”,这是人居委提出的比较独到的观点,人居环境规划是怎么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和我们了解到老百姓视角的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制定一些针对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我们把它叫做“人居环境规划”,它不属于法定体系,但是对城市发展非常有效,对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2010年开始把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和老百姓对城市的期望和要求结合在一起做的一个体系,我们把它叫“人居环境规划”,这个体系目前还在完善当中,没有真正的完成,我希望有更多的专家能够参与这个体系里面来,能够深入的把这个体系做完善,这是我们2013年很想完成的工作。
在目前的这个体系下,人居环境委员会非常关注城市转型,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为什么今年搞这么一个年会,也希望带动人居委一年的发展,我们非常希望借助现有的这些体系,把城镇转型方面的问题做的比较扎实,尤其是在人居环境视角下城市怎么转型,我们希望能够把它做的更扎实、更深入。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我们提出来要把快乐童年和幸福晚年结合在一起在城市里面做,因为现在一说老龄化就非常的兴奋,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关注,在城市里面一定要统筹规划,不能单打一的做。我们把儿童的问题和老年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这就是我们今年正在做的工作。
《人居环境发展报告》也叫做《人居环境白皮书》,我们不知道这么叫妥不妥,这是人居环境委员会这几年开展的大量调研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的工作总结。各位在座的很多专家都参与了这个工作,我们希望这个工作变成一种常态,人居
环境委员会会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城镇的人居环境体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而且也会花大力气来做这件事儿。
第五篇: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快步发展,为我们解决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为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 城镇化建设 科学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各地在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六十年进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大多国家。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的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我国城镇化建设能够快速推进,主要归功于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回顾中国城镇化建设风雨兼程60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大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施行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里,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经历了起步、调整、停滞、恢复发展四个时期。
从1949年至1957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起步时期。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从1958年至1965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调整时期。出现第一次逆城镇化现象。从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停滞时期。出现第二次逆城镇化现象。从1977年至1978年,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恢复发展时期。在1977、1978年,设市城市增加到
193个,城镇人口增加到17245万,人口城镇化率上升到17.9%,但建制镇继续下降,仅有2173个。
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稳步前进、快速发展三个发展时期。从1979年至1984年,是改革开发后我国农村城镇化恢复发展时期。1984年,以《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集镇落户的通知》两个通知的下发为标志,小城镇发展问题第一次受到中央政策的肯定与支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城镇化战略渐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1985年至1992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稳步发展时期。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从1992年至今,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问题。2000年6月,“小城镇大战略”被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11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列为当前及“十五”期间必须着重研究解决的战略问题,使中国的城镇化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历程,在反复实践和艰辛探索的征途中,在城镇化建设的曲折前进中,我们终于有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建设道路,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解放思想是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① 同样,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农村城镇
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传统时期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通过城乡隔离的二元制度的构建来强制阻断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结果使得中国城镇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中发展十分缓慢,强制“抑制”式城镇化把农村人口限制在有限的农村土地上而把农业资金大量抽出,造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受阻而工业化和非农化却快速推进的不均衡局面。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我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缩小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
政策的引导是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是中国城镇化稳定、迅速发展的时期。正确的城镇建设指导方针,稳定的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村城镇化的健康、顺利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加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1986年、2004年~2008年,中央连续两次下发共十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表达了中央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高度统一,对农村生产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农民增收致富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也就“三农”问题强调五点:加大农业的支持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借鉴成功经验,不搞整齐划一是有效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是新事物,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注意吸取相关成功经验。城镇化建设经验既包括国外城镇化建设经验,又包括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经验。在借鉴国外建设经验时,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实行的经济发
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上的差异,城镇化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果也很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可照搬。要根据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功的保障。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这种体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沿着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各级地方政府向下层层放权的方向进行。在一定意义上,地方政府的权力大小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与时俱进,科学地发挥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机构矛盾。”②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走新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所谓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快构建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使城镇化建设各个方面协同发展,形成鲜明特色,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建设体系,为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保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应把握几个基本原则:不能照搬别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步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道路。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一条健康的、结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各有各的优势,谁也取代不了谁,只有相互间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要在实践中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鼓励发展。(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注释
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②《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