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时间:2019-05-11 23:0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第一篇: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所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认识发展的第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两种认识形式。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人的感性认识总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感知对象,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借助自己已有的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形式来表达。在感知某一事物时,人的大脑并非一块“白板”,总是有以往产生的理性认识掺杂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仅已感性材料为基础,还总是通过感性形式的语言文字来说明。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总是有感性形象带入其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和贯通。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也往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

我们常说请不要“感情用事”。其实也就是说不要过多的感性认识和处事,这在无意中就将感性认识打上了错误和不好的烙印,这很明显是不对的。理性认识让世界规范有条理如钢筋混凝土建筑,充饴着严肃和压抑感;而感性认识则让世界丰富多彩如木制雕梁画栋,神采飞扬,充满了生机和栩栩如生。诚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并充分的结合起来,来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培训部:田仲君 2012年11月

第二篇:浅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浅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作为人文社科系之一的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可以说它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记载和总结。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历史的学科特征又是较特殊的。历史无所不包,它涵概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所以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而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又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常见的有历史与政治(包括时政热点和社会经济)历史与语文(文学和文学史)历史与地理(包括识图和自然环境)历史与数学(如不同年法的换算和历史图表数据的换算等)等学科的综合渗透。

一、综合渗透之一——历史与政治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政史是“联体婴”。少了谁都不行。的确,思想政治在中学教育中是方向是灵魂,它凭借其科学的理论说服人,而历史则是以事实为基础上来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此政治成为历史教学的方向指导,而历史则是政治的事实根据。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而平常我们学习历史则一定要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讲起的。如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社会形态,然而这几个社会形态更是政治课堂上所要讲述的重要内容。又如,我们知道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有些学生就要问了,中国为什么要绕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呢?这表面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实际上真正原因还是个历史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对近代中国怎么样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那么学生便能一目了然的了解:近代西方列强是怎样开展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发财的,又是怎样阻止止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中国又是因为“闭关锁国”,加之清政府的无能,国民的愚昧等,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因为如此,中国尽管有着五千年历史,到今天经济科技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也就是中国绕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又如,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敏感的时政话题,那就是“台湾问题”讲到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收复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呢?追溯历史寻求根源:我们知道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如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南宋时,彭湖划归福建省晋江县管理;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明朝时,郑成功于1662年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清康熙时,派人打破郑氏后人的割据,于1683年将台湾纳入统一的大清版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设行省,刘铭传第一任巡抚;1943至1945年中,美,英分别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 一部分;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在这些充分的历史根据面前就不难看出当今政府及人民为什么如此迫切希望祖国,理解“血浓于水”的亲情。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并不是干巴巴的传授教学,它还有着谈古论今和权衡时政的作用的,即:联系古代历史影射今天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等。

再如,“十一五”期间,政府提出了三农问题,我们也知道从2006年1月1 日起,中国已经免除农业税,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所需的。但是综观历史,我们就不难看出,历史上从商鞅变法,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他们的治国措施中得到启示:历代统治者要适应发展生产力,无不都必须重视农业这个根本问题。如商鞅因为奖励耕战,最后使秦国强大了;汉高祖因减轻租税为汉朝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文帝,汉景帝和光武帝因减租,最后出现“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历史可鉴,当今政府又怎能不重视呢?历史就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就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多层次的有机结构,但却又是互相适应,互相影响的。

二、综合渗透之二——历史与语文

如在江历史课时,因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在讲历史知识时必定会渗透很多文学知识,如引用文章句法或诗歌散文。“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也可算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在历史课中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会引用如《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 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文学性强的语言。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见李铜玉老师的《文史交融 相得益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

三、综合渗透之三——历史与地理 我们经常听到“政史为一体”“文史是一家”却很少听到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历史和政治,语文的关系已经被认同了,而历史和地理的关系却被大多数人给 忽略了。殊不知,地理教学也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有历史的地方就一定会和地理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地理相当一个坐标,那么历史就是坐标里的内容。因此无论我们要了解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东西方文明的起源时,就必须了解东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以大河流域为中心的)和相关环境气候,正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的不同才因此决定了东方文明不同于以海洋为中心的西方文明。所以不同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不同。

又如在学习中国史时清朝疆域西跨葱领,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包南海诸岛。然而这并不只是口头上背背而已,还要在地图上找出位置来,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再如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7次,那么7次所走的路线是怎样的,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出来呢?2005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假如你是“凤凰号”的一名成员,你将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进呢?要解决历史课上的这些问题,没了地理知识怎么能行呢?

四、历史综合渗透之四——历史与数学

数学表面看起来和历史没任何关系,实际上数学在历史中也是较为重要的。例如在民国与公元纪年法上的换算。有如民国25年换算为公元纪年必须用到数学算法,即25+1911=1936年。又如历史图表的换算,我国古代的人口和人丁问题的换算,如公式:人丁数×口丁比=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可谓是门错综复杂的学科,它涵概了其他学科的很多相关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在此,笔者作此愚作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仁们能够在教学中对其渗透性加以重视和运用。

第三篇: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第四篇: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理性胜于感性”。我不太赞同这个题目,我觉得改成“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则更为妥帖。

理性与感性的战争,从远古,到如今;理性与情感同行,由沧海,到桑田。

每天每年,我们在这样的战争中整编记忆;每日每月,我们在这样的同行中梳理我们总也凌乱的灵性。

理性与感性,他们似乎不共戴天:

欠缺理性,会让人生之路步入沼泽。我们总是在做着选择。于是长远的考虑和我们切身的感受发生某种冲突,于是现实总是考验我们是否足够冷静和成熟。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德国的一名中学生枪杀了他的老师。我想他大概是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吧,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如果他能理性的思考一下这句话,这样的悲剧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吧。

欠缺感性,会让人生干涸。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的一个朋友跟她的男朋友一起散步,仰头看见天上一轮圆月,于是感慨道:今天的月亮真圆哪!谁料她男友回带道:“月亮圆关你什么事?”于是破坏了好端端的兴致。所以说没有感性的生活就像是缺乏润滑剂的链条,虽然能够转动,却艰难晦涩。

因此我认为人不可能没有感性,更不可能没有理性。理性是感性的严肃归纳总结,感性是理性的素材准备;理性是客观公正的事实,感性是表层肤浅的初步认识;理性是多次感性认识得以升华,感性以理性的真实得到归属。

不见得什么时候都需要理性,因为人总要轻松的活着,有自己的情感空间,但遇到决定前途命运的大事、工作中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则需要严肃的理性。

最后,用一个我自己觉得比较优美的句子来总结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着水,一个负着火,形影相随,在他们携手共进时,就产生了智慧。

第五篇: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感性还是理性?

首先得分清楚一个概念,人性是什么,感性是什么,理性是什么?感性是人的一种情感,还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喜欢美,厌恶丑,喜好和自己相同的,厌恶和自己不同的,于是作出判断,其实,就广义上说,理性也是人的感性,当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一时的主观判断有时候并不是能真正反映事实,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后悔这样的举动,所以才抽象总结出的不随时间、空间、不随个人改变的规则或者叫做定理,就是理性。不过,理性是如此之美,人们在追求规律的时候,总会被这些规则或者所吸引,于是人们又形成自己新的是非观、美丑观,也就是说感性其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的基础上的。可见,人性中感性和理性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互相关联的,就好像物理中,人们描述世界的两种形式,例子和场,而到了量子力学中,人们发现,波和粒子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世界的两种形式的描述。

那么其次,我们生活中又怎样去说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感性呢?怎样去区分什么事理性什么是感性呢?就好比两个不同的人,甲和乙,假如,甲人认为世界的美在于相同,那么他的感性就是寻找各种的相同,例如:对称、人性的相似之处、从相同来联想事物,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从事物的相似性出发,喜欢和自己相同或者相近的人,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人;再者乙人,假如乙人认为世界的美在于不同,那么他的感性就是寻找各种的不同,例如:对称性破缺、人的不同之处,从相异性来联想事物,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从事物的向异性出发,喜欢发现和自己不同的人的美,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人相处。那么,你就会发现在相同的规则下面,小小的人的心理趋向的不同,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的诞生,而且,人们还可以有宗教信仰的不同,法制理念的不同,政党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等等等等。但是,同时,人们又有追求理性的信念,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比如,同样还是甲和乙,在甲追求相同之处的时候,猛然发现世界上所有的鸡都是肯德基,所有的人都好像是从同一个工厂里加工出来的一个模子样的,周围的人的思想都和你完全相同,难道此时还认为相同是一种美吗?与此同时,乙在追求不同的过程中,也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一样,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使在你身边和你相处很久的人也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么这种不同还真的是种美吗?于是,甲也会去发现不同的美,去理性的选择和不同的人相处,而相反的,乙也会去发现相同的美,去理性的选择和相似的人打交道。可见,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好像对于同样的方程式,选择不同的边值条件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既然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那么思考这些东西还有毛的意思呢?其实,我觉得,在现实的生活中,两者的区分很明晰,人们的一种常态是一种感性,当人们对这种常态进行反思,觉得这种常态其实可以改变来让我们会活着更有意味,那时人们就在寻找理性,人们在追求现实中缺失的,比如甲在找寻那份不同,乙在发现那种相同。再比如人们在一个人治社会的不公平的时候,会追求一种更加公平的制度的社会,但是,人们却又不得不在担心制度会反过来限制人们情感的自由;再反过来人们在一个法西斯的高压社会,不免会去追求自由,力争去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但是,人们却又不得不担心自由社会的人们贫富差距、两级分化的影响,于是选择税收、三权分立等制度去保障一个相对的平等社会。这样许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有现实的背景下,我们总是会有基本的感性,也许就是时代感吧,这样就会产生出对应的理性,正如牛顿时代的物理学家无法想象量子和相对论的世界一样,人们即使通过理性的分析也很难得到未来的感性生活是何种样子,而我们有的只是对现实的抽象分析和不全面的预测。那么人们为什么却热衷于追求理性呢?也许感性是一种平凡群,理性是一种有特殊性质喝特殊规律的群,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人们去探索,去探索其中的美。

下载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互渗透的感性与理性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认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最新]2021春期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6月2日。如何认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答:列宁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

    “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研究[5篇模版]

    “大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研究 【摘 要】小学是孩子们步入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对其文化知识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引导意义。本文分......

    学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课题结题报告 丁召艳 一、研究背景: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

    女人的感性与理性

    女人的感性与理性 感性的女人和理性的女人,男人一般更看好前者,尤其希望有一个感性的情人或红颜知己。但身为女人,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如何取舍、如何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一......

    辨析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

    感性诉求 定义:感性广告 ,以传递商品的精神属性(如豪华、 气派、 时髦、 高雅等)及其所拥有的象征意义和表现能力等信息为核心 ,以消费者的心理情感满足为依据 ,以引起诉求对......

    保险业与银行业相互渗透的原因及模式选择_19323

    保险业与银行业相互渗透的原因及模式选择 江秀雯Ξ (广东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摘 要: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但这项规定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由于当前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

    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邢台市宁晋县唐邱中学郅庆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已显......

    关于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针对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摘要]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时期以后台湾就与中国大陆保持者密切的关系,而后台湾被占领、收复经历了较多过程,最终蒋介石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