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个好习惯让你远离手机安全风险
10个好习惯让你远离手机安全风险 网上测试,小心有诈
“测测你的名字运势”“测测你的血型匹配”“测测星座运势”“测测你前世是谁”„„各种测试充斥微博、微信。但你不知道的是,测试时输入的姓名、生日、手机号码等,会被存入后台。对其梳理,有可能拼凑出完整个人信息。游戏测试纯属娱乐,遇有输入个人信息的情况一定要小心,别让游戏成为“窃密者”。
蓝牙、GPS,不用就关掉
现在无线上网是很多人的基本需求,到哪里都会先问WIFI密码,甚至任意链接无密码的无线账号,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蓝牙、GPS在哪里关。有试验显示,连入未知无线网络后,黑客5分钟就可以攻陷手机所有功能和隐私。所以,不用的时候把这些功能关掉吧,不仅为安全还可以省点电。
二维码,不要见了就扫
二维码支付曾是支付界的一大创新,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打通线上线下商业模式的关键。现实中,二维码却是支付安全的重灾区。一般诈骗者通过即时通讯找到目标用户,再通过低价打折等骗用户扫描二维码进行购物支付,用户手机扫描之后即感染病毒。所以,不要见到打折二维码就刷,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自动登录,要多想想
“记住我,忘记密码”,这是互联网上最常见的诗句。人都是有惰性的,登录密码就是其中之一。QQ、微博、微信,大家都习惯了点开登录,很少有人意识到很多诈骗都是从自动登录开始第一步的。手机丢失了,手机借人了,如果还在自动登录怎么办?常换密码,长时间不用时尽量退出登录,举手之劳而已。
网址链接,轻易不要点
“你的好友最新上传的照片提到你点击查看”,“你的手机目前无法正常显示彩信需要点击查看”,“你的账户存在风险,点击修改信息”等,这些莫名其妙的链接经常出现在短信、邮件、微信中,有的甚至发自你的好友。如果不加分辨随意点击,那么很遗憾,你有很大可能刚刚被钓鱼了,赶紧查看银行账户吧。
安装程序,不要全部“允许”
几乎所有应用程序安装过程中都会询问“向您发送通知”“使用您的位置”的对话框。有些用户嫌麻烦,习惯全部点击“好”“允许”。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应用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一旦信息泄露,您的位置、跟谁通话、玩啥游戏、家在哪„„很容易就被人掌握了。看到“同步”,擦亮眼睛
手机比你包里装的东西多多了,通讯录、短信、照片、通话记录、个人账户„„所以不装安全软件就使用手机的人心也是够大的。但安装这些安全软件时,看到同步的选项也要擦亮眼睛,不要不分类别就一律同步。保险箱都有可能被窃,所以不要所有隐私装在一个筐里。
朋友圈,不只是个圈子
很多人认为朋友圈是个隐私圈子,都是熟人,所以相对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晒照片、发状态的时候也都很随意,尤其是一些家长习惯晒子女照片。且不谈小朋友的隐私如何保护,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小朋友的照片、学校信息、小区信息等进行诈骗,也是一场噩梦。旧手机,“告别”要彻底
近几年,因为换手机而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屡见不鲜,现在一些应用甚至能将手机中删除的信息恢复。所以旧手机清除隐私痕迹一定要彻底,如果不想物理性毁灭,就下载专业的粉碎应用,将手机彻底清除。此外,手机也不要随意借给外人使用,还是牢牢抓在手里好。小问题不要不以为意
很多手机泄密或出现安全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GPS、蓝牙突然开启、流量莫名偷跑,比如不停地自动开机,没准就会发现位置信息、短信等被偷读。垃圾短信、商业广告突然暴增,也可能是手机隐私被窃取贩卖导致的结果。(记者 于 洋)
第二篇:如何选购手机 8招让你远离选购手机误区(推荐)
如何选购手机 8招让你远离选购手机误区.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如何选购手机 8招让你远离选购手机误区
随着手机普及性越来越高,消费者选择手机的目的也越来越单纯化,更多地是为了实用。最新的调查表明,有60%的消费者购买手机时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主要是用它来接、打电话,因此购买手机考虑的因素包括价格低、携带方便、待机时间长、有中文菜单,也有不少消费者还要考虑手机的某些附加功能,如:体积小巧、大容量电话号码存储、双频、语音拨号、计算器、来电振动及中文短讯等。但许多准备购买手机的朋友,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手机往往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候,经验之谈也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经验之一:消费者购买手机时要明白,有些手机的特殊功能并非像厂家广告宣传上说的那么神奇。比如声控拨号功能,有的手机语音拨号只能存储10个电话号码,且每次呼叫对方的名字时也并非一呼即通,往往要说上好几声,手机才会有反应。因此,它只能算是产品的一个好的卖点,用起来是要打一点折扣的。
经验之二:购买手机一定要把手机的确切功能搞清,不要被广告中似是而非的言辞所迷惑。比如有的手机宣称能存250个电话号码,但消费者买回去只存储了20个号码就满了,仔细一看说明才发现,“在SIM卡上最多可存储250个”,而手机本身却存不了几个。
经验之三:很多人接听手机时都有这样的习惯:先看看屏幕上的来电号码是什么,再决定是否接听。爱立信788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深受人们喜爱,但该机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该机查看来电号码不全并且没有“已接电话号码存储”功能,因此只要一接电话,这个号码就立即消失,无从查找。不少使用该机的用户不得不在看到不熟悉的号码后,先挂断或是不接听,然后从“未接听电话号码北中查找,再重新拨叫回去,这样让人感觉不太方便。
经验之四:手机具有时间及日期的显示是非常实用的功能,拥有一部能够在通话过程中自动计时的手机,可使用户大致了解每个电话接听的时间长短,有利于控制话费。另外,通话中有时对方会告诉你重要的电话、地址、联系人什么的,需要你记录,如果你身在室外,手边又没有笔和纸,因此带有录音功能的手机是最佳选择。
经验之五:经常在室外活动且电话频繁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电话打得正起劲,电池突然没电了,但又找不到马上能充电的地方,这部分人可以挑选能使用普通电池的手机。
经验之六:常遇到急事的人最怕在网络繁忙时“电话打不出去,接不进来”,时下最流行的双频手机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
经验之七:由于新型号手机在上市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价格高得离谱,根据经验,如果不是特别需要,不一定要在新型号手机上市之初的那段时期内购买,比如诺基亚N8在刚上市时,零售价格接近五千元,但没过多久,价格就3千不到就能入手了,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就显得很重要。另外,从音质上区分,高档机与低档机很难有很大的区别,单就GSM系统来说,通话时本身就存在着飘移和空荡感,所以相差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低档机和高档机在声音上比不见得有那么大差距。
经验之八:最好不要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因为那些手机到底是原装的、改频的、翻新的说不清楚,日后的维修则根本没有保障。(在此小编给你介绍一个,购机绝对安全的网站,易斯来福分期商城:http://www.xiexiebang.com/,该网站所售的机型都是正品行货,全国联保,全场免邮,而且价格还十分有竞争力哦!)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也要像参购买大件家电那样重视,只有在一番仔细的选择过程后,买到称心的手机,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激发今后使用中的情趣。
看了那么多的经验之谈,快来实操一下吧,从下面的手机中挑出你的最爱,最适合你的手机吧!
第三篇:让手机远离校园
让手机远离校园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手机远离校园》。我校是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但仍然有少数学生偷偷的将这些违禁品带到学校。
家长给孩子配手机的目的主要是: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外出或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用电话与家长联系,寻求帮助。看来,家长们给孩子买手机的出发点应该是正确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确使用手机呢?
教育界的专家们认为,中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带手机到校,有很多危害:
一是影响学习。通过调查,这些偷带手机到校的学生都是在利用手机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上网玩游戏,qq聊天,看小说,有的玩至深夜,严重影响了学习,事实上这些同学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带手机到校,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其他同学。
二是不安全。目前,手机也算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学校管理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在回家途中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恶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时候可能还会伤害了孩子。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可能会引起纠纷。
三是易引发攀比心理。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们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危害很多,也没有必要将这些物品带到学校来。所以请同学们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让手机远离我们的校园。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加强自我约束,互相监督,携起手来将一中校园共同营造成一个更为洁净,更为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四篇:让孩子远离“手机”
孩子成了“手机控”如何是好
教你怎么让孩子不
沉迷
手机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好玩,它占据人们越来越多时间,侵入你我的生活。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智能手机上发微博、打游戏、看小说……不单是成人,还有很多孩子,成了十足的“手机控”。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很多父母无奈又烦躁。
家有“手机控”的孩子,父母到底该如何面对?
讲述
詹女士(初二学生家长(微博))
上厕所儿子都要带手机
这个学期,我们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孩子。可我现在特别懊悔:就不该为孩子配备手机!开学一个多月来,儿子的心思好像都在手机上,只要在家,就能看到他不时把手机翻来覆去地摆弄。
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平时,若一段时间手机没有动静,一定能看到他不时地查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儿子边看电视也要边玩手机,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在卫生间里,他会蹲上半天不出来——— 这“臭小子”不是在用手机玩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里,儿子更是机不离身。那天,我们一家人自驾车回老家,旅途四个小时,虽然车上颠簸不断,但儿子还是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在我的不断提醒和制止下,他才很不情愿地收起了手机。
反正,儿子着了手机的“魔”!自从买了手机,手机就成了儿子随身携带的一个“玩具”,有时他的同学来家里玩,他们说的好象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
其实,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儿子就提出了买手机的要求。那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太小,再加上我们家离学校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路程,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们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
上初中,儿子被电脑派位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尽管儿子也曾念叨说班上很多同学都配手机了,但我们总是担心儿子的自制力不够,担心因为手机导致他学习上分心。所以,一直到了这个学期开学前,我们才决定满足孩子的要求。毕竟,校园里的手机很普及了,同时,有了手机联系起孩子来的确也更方便。
在配备手机前,我们也与孩子“约法三章”。可是,孩子却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自律。现在,我不仅担心儿子因为手机辐射伤害身体和影响视力、担心儿子老是低头摆弄手机影响关节和脊椎生长,而且还担心儿子对手机产生像“网瘾”一样的依赖。同时,我还担心因为手机依赖影响儿子的心理健康和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面对成了“手机控”的孩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点评
自信不足易成“控”一族
林瑛(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
控,取complex(情结)的开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现代社会流行各种“控”,尤其是年轻人,从美食到时尚到玩偶到明星,无所不能“控”。在种种“控”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成瘾心理在作祟。从詹女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儿子确实对手机过度依赖,是个典型的“手机控”。
为什么会出现“手机控”?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特别容易对手机等事物着迷上瘾?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本能:一是寻求新经验、好奇的本能;二是寻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是寻求反应(爱情、友谊等)的本能;四是寻求赞扬的本能。凡是能够满足人们这些本能的事物,都具备让人成瘾的条件。而手机本身新颖繁多的功能、网络间接互动的特性、便携隐蔽的特点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愿望。于是,在手机不断普及、功能逐渐完善、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同样用着手机,为什么有人“控”得厉害,有人却能把握得益?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和人的挫折经历与个性特征有关。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经常受挫、自信不足、兴趣缺乏、内心空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容易成为“控一族”。相反,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获得成就感、兴趣广泛、内心充实、人际交往顺利的人则不易为手机这样的身外之物所影响。
詹女士的儿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烈,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变少,而转向寻求同伴的认同,并且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强烈好奇心。而手机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尤其是许多不擅长和同伴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等延时交流工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获得广泛交流和认同的心理假象,在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的同时,难免过度沉迷其中。
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把“控”手机的青少年称为“活在气泡里的世代”。他认为,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六英尺屏幕上。经常使用手机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和周围人的沟通,对父母的要求也更为叛逆。
这一层气泡隔绝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让人变得更加孤独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懒散、消沉。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会让人出现“注意力障碍”,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分神,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做深度的思考,这对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而言,影响尤其明显。
建议
鼓励孩子多面对面交流
林瑛老师建议:
1.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来自海峡导报
第五篇: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让孩子远离手机危害
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让孩子远离手机危害
2011-01-21来源:快乐学习浏览量:1160 字体大小 T |T
摘要:在现代的中国,随着手机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手机给孩子带来的益处多还是害处多呢?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1—3年级10%,4—6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初
二、初三学生中手机依赖率高达近20%。科学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眼睛受损等健康问题,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也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还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多方面的损害。为此,有关专家呼吁:让手机远离孩子。
在大人们巴不得“关掉手机”甚至“扔掉手机”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却捧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近日,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显示,75%的美国青少年拥有手机,这一数字较2004年上升30%。加拿大的统计则显示,在12—19岁之间的加拿大少年中,61%都拥有手机,不少孩子甚至用它“煲电话粥”。手机的普及的确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便利,但其无线通信产生的辐射也正无声地吞噬着孩子的健康。为此,很多国家发出呼吁:让手机远离孩子。
调查显示有88%的家长给孩子买了手机
在美国的青少年手机用户中,31%每天发送至少100条短信,15%每天发送200条以上短信。每人每天平均发送50条短信。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岁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机。目前,英国拥有手机的孩子有450万人,其中,9-10岁的孩子里有58%的人有手机,11-12岁中89%的人有手机,13-14岁中约93%的人有手机,15-16岁有手机的人高达95%。
中国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近日一项题为“你会给孩子买手机吗”的调查,参与的3500位家长中,88%的人给孩子买了手机。同时,一项校园调查显示,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为:小学1—3年级10%,4—6年级30%;初中生70%;高中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我们班一多半学生都有手机,上课时经常被手机铃声打断。13岁左右的孩子上课本来就容易开小差,有了手机就更容易走神了,低头发短信的、玩手机游戏的大有人在。”北京市崇文区一所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班主任刘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初一年级赵老师对记者说,学生们曾跟她说过,用手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家长和朋友联系,二是上网或打游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林丹华教授的团队成立了‘青少年手机依赖’课题组,他们在广西进行的调查显示,初
二、初三学生中手机依赖率高达近20%。
手机对孩子健康的5大危害不可忽视
调查中在回答“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你最担心哪几点?”这个问题时,3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辐射影响健康”。另有24%的家长选择了“沉迷游戏或上网”,14%的家长认为会“影响他们的思维能力”。科学研究也显示,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带来以下多方面的损害。
1、破坏神经系统。英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期刊研究显示,儿童颅骨厚度显著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赵玉峰教授认为,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的潜在威胁更大。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近期,英国《每日邮报》更撰文指出,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2、影响生长发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杜军保指出,大剂量的电磁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专业专家任仪逊介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低头玩游戏等,会对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
3、影响思维模式。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发短信的青少年,思考问题难以深入,凡事急于求结果,性格比同龄人更冲动。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4、沉迷游戏,加深隔阂。林丹华指出,频繁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
5、容易受骗,盲目攀比。手机行骗屡禁不止,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接触过多信息,容易给他们带来危险。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飞快,则容易让孩子贪慕虚荣、盲目攀比。
家长不妨和孩子签个“手机协议”
“保持联系”、“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别人孩子都有手机、自己的孩子也得有”,是很多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现如今,不让孩子用手机不太现实。”林丹华表示,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
由于孩子本身自制力差,容易沉迷于手机短信,各国也想出很多办法,为孩子用手机“限量”。在日本石川县2009年通过的《石川儿童综合条例》修正案中,就增加了“家长应尽量不让处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子女持有手机”。石川县知事谷本正宪说,“重要的是,家长能否下定决心,即使孩子一个劲央求也不给买(手机)。”在美国,有电信运营商为父母们提供儿童手机监管程序,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的通话时长、短信流量,而父母和子女通电话或打紧急电话的次数,则不受限制。而在韩国,已立法规定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签订专门的协议,话费不得超过规定上限,以防止孩子过多用手机下载游戏。在以色列,父母可以限制孩子手机拨打设置好的号码,防止孩子拨打声讯服务或和陌生人聊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建议,1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少用或不用手机。林丹华说,给12岁以上孩子配备手机,家长要格外注意两点。第一,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手机功能太多,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容易沉湎于复杂的功能当中,过度玩游戏和听音乐等。第二,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限制。
在孩子使用手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签订一份“协议”。“协议”中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多久;一个月发出短信的条数有所限制;发短信的主要对象是谁等。此外,家长最好给孩子定个规矩,如果没接着父母的电话,应该在多久之内必须回电话。在这些行动上,父母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孩子就不会总觉得爸爸妈妈反对自己用手机,而且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