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着》之感想
《活着》之感受
温州医学院仁护四班
0919070097 陈
洁
《活着》,一本被人人称道的书,一个经典的电影,印象中好像还有同样吸引人的电视剧。看过书,看过电影,也看过几集的电视剧,相较之我还是比较喜欢原著书的感觉。要真说喜欢好像却又不是,《活着》讲述的故事太过悲伤和残忍,虽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感情的百转千回,但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冷静的思绪,犹如一个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旁观者,冷冷的看着主人公在一场场困难中一步步的走来,而这却让人更能感受到一种苍凉。有时候最让人能感受到那份悲伤的不是哭,反而是那清冷的文字下记叙着的让人无法不动容的故事和悲惨经历——只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和经历,我想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成功。《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富贵一生的命运,也讲述了他们一家的命运,从败家便开始了悲苦,看着龙二因为地主一事而被枪毙,似乎又给了他们在败家后的一种安慰,一种希望。但是命运总是浮浮沉沉,在他们刚从前一个悲惨的经历中坚强起来打算迎接生活的时候,下一个打击便又接踵而来,仿佛是让你稍稍喘口气,却只是为了更深地扼住你的喉咙,让你难以呼吸。活着,一个简单的词汇,一种生命的责任,由一场场生活的艰辛组成。“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没累死。我从没干过农活,学村里人的样子干活,别说有多慢了。看得见的时候我都在田里,到了天黑,只要有月光,我还要下地。庄稼得赶上季节,错过一个季节就全错过啦。到那时别说是养活一家人,就是龙二的租粮也交不起。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人也只有在苦难中才会更快的改变,更快的成长,富贵便是如此,在败家之后,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学会了干活,学会了善待家人,生活似乎更加的充实和有了希望和目标。正如在书中他对自己的叙述那样:“说起来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踏实了。我想着我们徐家也算是有一只小鸡了,照我这么干下去,过不了几年小鸡就会变成鹅,徐家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起来的。” 还记得在看《活着》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不是很清楚了,但好像是这样的,春生看着一辆车子说:“要是有一天能开上那样的车,少活几年都甘愿。”富贵却说:“不行,我还得回家,家里还有母亲、妻子、孩子,他们都在家等他。”那个时候,虽然是那么简单的语言,却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期待和幸福。人就是那么一种感情动物,当你有了期望,有了寄托,有了责任,他将指引你一步步坚强的走下去,活下去,不论多么艰难。我想,那个时候家人便是他在战场上活下去的希望吧。而后来,在他们一个个离开后,只剩下他了,又买了一头牛起名叫富贵,而这时,牛便是他的寄托与希望吧,是他继续那孤独的日子的陪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在《活着》中被表现的淋漓精致,或许有放大,但是那个大环境的现实却是让人无法忽视的,他讲述的不只是富贵的人生,更是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生活的艰难和坚强。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社会动荡。。。这一切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通过富贵的故事一步步的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着说是感伤,不如说是感动,就如余华序里说讲的那样:“‘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教我们了解苦难、忍受生活,教我们直面困难,教我们勇敢的活着,有时候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在《活着》中,最后的部分,富贵的家人一个个的离开,最后连外甥苦根都离开后,他还是抱着坚强又乐观的心态面对着,正如在书中富贵所说的“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面对着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外甥的离世,我想是谁都难以接受的,我不知道富贵到底是坚强还是麻木,或者两者都有,但是活着总是好的,面对着一个个的离去,活着可能更是一种责任,对那些没能活着的人的责任。我想,也许富贵也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没有白过,他爱过别人,也被人爱过,他能在将幕之年,诉说自己的一生,去回忆面对那些痛苦和欢乐的记忆。富贵的故事让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个生命,包括你自己的,就如富贵那样勇敢的活下去,让生者坚强。。。
第二篇:读“于娟 活着就是王道”之感想
读“于娟 活着就是王道”之感想
亲身经历凝成的真情实感文,绝对能启发人,用生命得出的人生至理,无比宝贵也。非常值得一读,强烈向亲朋好友们推荐
原文地址:http://
于娟:一定不要熬夜 第一,我没有遗传; 第二,我的体质很好;
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
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那时只有31岁。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深以为然)。
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GRE和托福考试合称)、考研,同时,网聊、BBS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
23时至次日3时,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段,也是肝脏最佳的排毒时期,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受损足以损害全身。所以‘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并不夸张。
感想:
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根本原因,各因素综合作用才是真正的原因,真理在于全体。熬夜的有长寿的,抽烟的有长寿的,心情不好的也有长寿的,不运动的还有长寿的,但不能由此即说,抽烟不影响健康(长寿),心情不好不影响长寿,不运动不影响长寿,熬夜不影响长寿,人家这些人这么做依然长寿,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之体肤受之天,天时地利人和影响之下并非平衡发展,五脏六腑因人而异,某人肝脏很强解毒能力一流,肺也很强不怕烟熏,虽抽烟喝酒两不耽误,但心情愉快(至少善调节)、营养平衡、且注意有氧运动(毛主席八十岁还游泳),只要不是抽烟喝酒太过过量,活得长一点还是可以的,某人肺脏、肝脏较弱,依然和哥们朋友们比着抽烟喝酒,就恐不妙。
这提示我们不要觉得抽烟之人有长寿的我就抽烟,影响健康的因素能避免就避免,毕竟是因素之一,综合因素是根本原因,而综合因素是一个一个细节累积起来的,一根烟也可能会成为透支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真理在于全体,不仅仅是把所有因素排一起就是抓住全体了,还要注意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这些也是全体的一部分,平等看待各影响因素,区分不了主次,不算抓住全体。平衡营养、有氧运动、心情愉快,对现代人来说,心情愉快倒是个重点,过分压抑自己容易得癌症,过分发脾气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实际上都是心身疾病。
《活着就是王道》提示我们重视健康,重视生命,是提醒我们从名利场中跳出来,是要我们重视自然生命,真正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不再做无意义的事情摧残生命,从而快乐的生活,而不是把命看得重于一切,变成贪生怕死,要知道贪生怕死影响心情,可不利于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营养、有氧运动、心情愉快,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五谷为养,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最重要的生命能量的来源。珍爱自己的身体,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明白身体需要的调整,保持自我健康,才能关爱他人。现在这个时代,被煽动起来的物欲太多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要这些东西,照样活得很好。
于娟:我为什么写生命日记博客
这些文字不像我平时行文blog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我写这个系列很慢很慢,因为我自认为这些文字比我的博士论文更有价值,比我发表的所有学术文章有读者。我要尽可能控制自己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外,还要系统认真地前后回想分析一遍。现在这个社会上,太多年轻人莫名其妙得了癌症,或者莫名其妙过劳死,而得到的原因往往是所谓的专家或者周围人分析出来的。因为当事人得了这种病,苟活世间的时间很短,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去行长文告诫世间男女,过劳死的更不可能跳起来说明原因再躺回棺材去。我作为一个复旦的青年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做我能做的事,让周围活着的人更好的活下去,否则,刚读了个博士学位就有癌症晚期,翘了还不是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这样无异于鸿毛。写这些文字,哪怕一个人收益,我也会让自己觉得,还有点价值。
感想:
我看到我们对生命与死亡都非常迷茫。实际上,我天天看见我们像醉汉一样无知无识地度过我们迷迷茫茫的每一天。我们跟所有人一样,对这样的不幸感慨忧伤痛苦,而且忧伤痛苦之时,我们也自觉悟到了生命至理,从医院出来或刚经历了亲朋好友丧失健康时,这种亲身经历比看到本文更带给我们更震撼,当时我们也会大声疾呼再也不能这样活,谁他妈气我我也不生气了,再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可不过多长时间,我们就又回到了从前,争权夺利,家长里短,大事小事皆牢骚满腹,大考小考皆焦虑紧张万分,某某驳我面子了,忧郁郁闷什么的又全部回来了(其实,那么郁闷干什么,活着能自由呼吸自由运动本身就是幸福)。很多人认为,为什么看历史,为了以史为鉴。于娟为什么写日记,为了我们以之为鉴。我们真能以之为鉴吗?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回答,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有变,还是几千年前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贪官污吏尔虞我诈还是那一套,争名夺利,贪嗔痴毒,一样不少。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这些文字让人受益是于娟的心愿,可是看来简单,实际却非常不易。个人以为需要执行一个严格的计划,才能将我们的心胸稍微开阔一点点,此计划的核心是“让此文能够重复一段时间”,打个比方,第一步转载,第二步设定阅读计划,开始时一周读一遍,一个月后,一个月读一遍,两年后,半年读一遍,第三步,牢骚满腹时、生气时、怨恨时、考试紧张时(看到化疗十四次那么大痛苦都能忍受,考试失败算什么,考试紧张那点痛苦,你也受得了,再加上因为考试紧张影响健康,得不偿失嘛,所以不必紧张)进行阅读。“一切方法发挥作用的根本——切实落实计划(实践)”。
网友:如果只有一个人热衷于追名逐利,那是偶然。但现实中如此多的追名逐利的人脑子都坏掉了,成千上万个脑袋还想不明白一个人在几个月就能想明白的问题吗? 试问,如果于娟不是身患绝症,她的家人,她的父母、丈夫、孩子会真正容许她不做课题不买车买房吗?会容忍她过她的平淡日子不求上进吗?会容忍她趴在街头任人唾弃吗? 正因为于娟患了绝症,所有人对她的期望值降至最低,因此哪怕是正常状态下最不能忍受的情况也会是超预期的,这时所有人也才能接受、允许她感悟到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追名逐利的大势下,不追名逐利的人总会被孤立。人的社会性让人总是害怕被孤立的,所以也会身不由己投入大势之中。这种大势不是一本书、一个博客、一个报道可以改变的。你想蜗居吗?地产商会有数不清的办法让蜗居的人被鄙视;你想不买车吗?汽车商有无数的办法让你找不到老婆。有一本书、一个博客、一篇报道是宣传淡薄名利的,但在这本书、这个博客、这篇报道的旁边还有一万本、一万个、一万篇教你追名逐利的书、博客和报道。小小的一个你我能做的了什么呢?也就只能看完这本书后长叹一声吧。
感想: 试问,如果于娟不是身患绝症,她的家人,她的父母、丈夫、孩子会真正容许她不做课题不买车买房吗? ——————————————————————————
为什么身患绝症就容许不买车了?这正是他的家人、父母、丈夫、孩子该思考的,这正说明 成千上万个脑袋未必想明白一个人在几个月就能想明白的问题,没有经历体验得不到真理,哪怕想破脑袋
生病了,健康就重要,不生病健康就不重要,看法只到这个程度,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说脑袋坏掉了,当然我承认咱的脑袋也坏着呢,看着文章正维修呢
旁边还有一万本、一万个、一万篇教你追名逐利的书、博客和报道。小小的一个你我能做的了什么呢?也就只能看完这本书后长叹一声吧。
——————————————————————
再多的书教我们争名夺利,咱就要去把脑袋别裤腰带上争名夺利?未必非要跟着他的忽悠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善于调度的话,挣的利未必会少。热衷于买房买车很好,高高兴兴努力工作攒钱买车就是,有目标就很好,但不要焦虑郁闷,没什么用嘛,也不要通宵达旦,伤害身体不值得嘛,还要健康工作三十年呢,两岁的儿子最需要的是妈妈,不是车,二选一的话,脑袋正常的都会选择妈妈在。问题是我们好多人就是脑袋坏掉了一部分,本文就有点点修理的效应,重新让我们认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
真理在于全体,孤立地看问题是不可取的,追名逐利和珍惜健康不仅是对立的也可以是统一的,社会是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投入竞争,珍惜生命珍惜到到隐居起来做了和尚道士不对(再说也不需要,只要高高兴兴并注意张驰有度生活习惯,买天买地买空气作为目标也有利于健康也是珍惜生命),但争名夺利走了极端,损害了健康未必就对。留着健康的身体并无坏处。我们终日陷于纷繁的生活,生命该怎样度过往往忘了思考,另一个角度(绝症患者)生命是什么样子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亦应该看看,兼听则明嘛,这样毕竟更全面些。
追名逐利的意义是看得见的,看得见的东西是不需要宣传的,傻子都知道去追;健康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看不见的,至少在平常是被名利遮蔽的,聪明人都不知道珍惜。越是隐蔽的东西往往越重要,平时不显,不代表就没有威力,一旦状况有变,威力必然显露,躲着不行,你躲不过去,它是客观的。因此你再怎么强调追名逐利的意义、强调不追名琢利娶不了媳妇、交待不了社会,珍惜健康和活着才是王道的意义和真理性也抹杀不了,不顾“活着才是王道的意义和真理性”一味盲干追名逐利走极端,极有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在的问题是太多的人不知道“珍惜健康”和“活着才是王道”,追名逐利到了斤斤计较气郁心闷的程度,但凡能认识到一点“珍惜健康”和“活着才是王道”,未必就不可以二者兼顾,追名逐利也不能忘了忘珍惜健康嘛,保持自我健康,才能关爱他人。祝大家都能:放下小利逐大利,健康幸福度人生。
这位网友强调了现实不可超越,个人以为,现实恰恰是应该超越的,我不能就长叹一声认命了,虽然整个社会的超越并非个人之力所能为,但作为单个人看了于娟的经历,从而重新审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那些为之苦闷和意气之争的琐事总能冲淡些,这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其实之所以无数人周而复始,原因在于看过即算,连第二遍都不带看的,试试有计划地重复阅读吧,看是否能有所改变呢?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活着
读书笔记之《活着》
《活着》,仅仅是这题目对于我这个一直困惑于生命意义的人来说就已经很是诱惑了,用很短的时间我便读完这十万余字,此书用词很是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致使我虽很快地看完了书,却仍沉浸于故事行进中,品尝着生离死别,酸甜苦辣。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借一位成长于解放前期名叫“福贵”的老农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家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时代到文革时代再到改革开放初期之间所遭遇的灾难,而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也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
福贵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最终地主位置也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为救母进城抓药,没想到半路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输血给县长的老婆因输血过多而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仅存的亲人小外孙吃豆子时活活噎死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生离死别后,他仍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与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福贵老人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虽过于残忍冷酷,却也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文章中相继逝去的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他们都是那么善良、正真、可爱可亲,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生动的眉毛、生动的那一举手一投足,他们是那么的和气可近,可是他们的生命却在猝不及防的苦难之中匆匆地结束了。让人扼腕叹息,觉得生如草芥,眼睁睁看着他们心 不甘情不愿地离开这个世界,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那个时代,让人说什么好呢?生命本身的死亡不可抗拒,可是苦难中的死亡无法预料却又在预料之中。
苦根的死亡尤让我心酸。福贵很圆满的一家人最后只剩下了他和五岁的苦根相依为命,衰弱的老人要干活养活自己和孩子。每天劳作不息,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苦根因为帮老人割稻子,也许是因为中了暑头晕,于是老人把孩子留在家里,因为心疼他,给他煮了半锅豆。五岁的苦根,幸福地吃着平时很难得吃到的豆,却在幸福的边缘走向了死亡——五岁的小孩不懂节制,可爱的他被豆子胀死了。
家珍也很是让我心疼,她是主人公富贵的妻子,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一切美德:贤良、隐忍、任劳任怨。她默默忍受着自己的丈夫的各种恶习,当家庭破败,富贵再没资格去拥有恶习而只能与自己相守时,我们才偶尔看到家珍的微笑。她没有太多需求,只要家里人能在一起就行了。她嫁给了富贵,便有了自己的使命,这便是自己活着的全部。“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
新鞋。”这就是她简单的幸福。在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时,却先后目睹自己两个孩子的离去,体会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
看书之余,我还看了电影版《活着》。由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姜武等明星主演,很多情节都经过了改编。大背景不是放在了农村,而是放在了一个小城鎮,福贵不再种着田,而是操着皮影。结局也大不一样,电影的结局是平淡的,虽然没有小说那么有冲击力,却是我更想看到的结局,苦根、二喜、家珍和福贵一家齐聚一堂的温馨让我感动落泪,想到书中福贵老人只能与黄牛作伴的结局更是哀伤起来···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地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亲密无间。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它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尘沙,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活着。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好好地活着,这就是我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或许,这也正是生命的意义。
第四篇:《活着》读书感想2000字
活着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床头的纱帘洒在床头的时候,或许你还在睡梦中,当然你也不知道此时又有多少个生命涌动,又有多少人早已醒来,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伴着晨阳,你敷衍了事的解决了自己的早饭,抓起书包,冲进了等车的人群中,伴随着人流,被迫的开启了自己新的一天。或许有人说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就像永远缩在洞中的蚂蚁一般,但当你客观而冷静的正视一下自己,最好的情况,你也只是一只洞中积极的蚂蚁而已。
从婴儿出生啼哭的那一瞬间到苍颜白发躺在床上与这个世界告别,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是否这活着的一生,长的深沉,短的壮烈呢?问及有些人这个问题时,有人说是天命,的确,有些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便是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有些人直到与世长辞仍旧是一无所有;也有人说,平凡的一生也未尝不可,我想这便是因人而异了。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伴着霞光,那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牵着那头名叫福贵的牛,在这歌声中,沿着那金色的土路消隐了。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却因为自己懒惰的性情败光了家产和土地,被迫入伍的他,在战火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他回到被解放的村子后,上帝却又再和他开着大大小小的玩笑,与此同时,曾经赢得自己家产的皮影剧团领班被指为恶霸地主而被枪毙,老天似乎第一次眷顾了他。随后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他又多多少少失去了他的朋友、他的亲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只能一次次的包含泪水的目睹着自己的儿女,自己的子孙后代离开人世,上帝在这场生命的竞争中,似乎独有的眷顾了他,或许这是对他年轻时造孽的惩罚,或许是老天给予他一次机会,让他感受活着的意义……
文章的字里行间平静而缓和,却在毫不留情的揭露了人间的虚情假意,的确,有时候活着就像一缕阳光,只可惜照在了黑暗无比的冥界。活着是美好的,是具有莫大的意义的,人要肩负着自己的使命而活,但实际上,你可曾知道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终究来,若硬要给人的活着的意义赋予些什么内容,那便是活着本身了。
福贵的活着,在当今来看也只能算少数分子,大多数人还是在压力和竞争下苟延残喘的活着,他们不可求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也没有精力去追求,更多的选择的是平凡的活着。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一些人提出了质疑。王小波的《工作的人生》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这个想法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与人要活的道德,这两种说法我并没有看出有什么矛盾,关键在于:人究竟选择了哪种生活?说为自己是道德,为他人是邪恶,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我不能认同,而事实上也正是我们容易看到不加选择的屈从于一种生活,或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放弃自己的选择的人更容易活的堕落。
相对而言,乔丹.贝尔福特抛弃了所谓的道德,而做出自己对于生活的选择,没有了所谓的“道德”,他活的却精彩,即使那是短暂的。被称作“股市中的罗宾汉”的他曾利用他聪明的头脑,在华尔街打出一片天地,他与合作伙伴操控在内部操控着股票,谋取着巨额利益,31岁时已拥有亿万家产,只可惜因不安于稳妥的生活,他在沉迷毒品的同时参与国际洗钱,使他在5年后锒铛入狱,浮华而刺激生活就此结束。或许短暂,或许没有道德,或许充斥着阴暗的人性,但是他却因自己的决定和行动,选择了一种生活,一种不屈从于社会潮流的生活,拥有一个跌宕起伏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
讲到这里,不禁产生了疑惑,我们既没有福贵那样被上帝眷顾的生命轨迹,也没有能力选择像贝尔福特那样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的生活,我们要怎样才能不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这问题便指向了环境问题,就当下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好像是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没有支路,没有选择。父母以他们的成长经历教导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以后的生活,当下的教育形式又在以一种方式引导着我们前进,身边的同学朋友所形成的前进轨迹又在以另一种方式诱导着我们,本就是山间狭窄的小路,却又被一分为三,于是我们的生活就好比独木桥一般,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艰难行进着,本就是举步维艰的我们又去哪里寻找活着的意义。
有人说不必去真正找到活着的意义,有追求自己向往生活,有为自己活着的心便已足够。我想我只能长叹一口气,的确,儿时我们都还拥有向往未来的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渐渐的像被宇宙黑洞吞噬了一般,被消磨着。倘若我们真的为自己而活,我们是不是又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不是能和谐的融入朋友圈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我们集中精力应对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又要应对社会上的就业压力,我不知道我是否还会有精力去追求儿时内种向往的生活了……
到头来,我着实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但是我最起码我确定,但凡我活在这个多彩斑斓的世上,便绝对不会浪费我的每一天,不会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我会去发现,去尽可能的从身边感受,用时间在血液中流淌的韶华,让活着的本身变得灿烂……
二零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含泪活着的感想
《含泪活着》观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叫《含泪活着》的纪录片,这是一部纪录片,我认为它比较特殊,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且是一家人的历史。这部纪录片是一个日籍华人带领自己的团队花十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曾经在电视台播出,感动了无数的人。
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丁尚彪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现实逼迫地他只有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转而投资女儿,将自己未完成的大学梦传递给了那离别之年还仅仅是小学生的丁琳。老丁的人生目标由读大学转变为认真努力挣钱给女儿缴学费。在15年里,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干着东京最底层的工作,几乎将所有的钱寄回家,只为了女儿能到国外一流大学留学的愿望。在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二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的24小时,女儿懂事地对着镜头说她在父亲面前尽量表现得无所谓,因为怕自己伤心的表情使父亲更加难过。与妻子相聚的72小时发生在他到东京后的整整13个年头,当他拿出当初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真想不出这十几年间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独与思念。最后在日本东京15年的顽强打拼,对于他的理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出来,他感觉:自己成功了,但苦了老婆。由于时间所限《含泪活着》的结尾部分剪去了一个段落,那就是。当丁尚彪在办理出境手续的时候,日本海关人员看了他的护照,先是大惊失色,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然后他们迅速的做出了决定,改让放行,还以举手礼,向丁尚彪表示敬意。15年不容易,也许是海关人员在检索当中没有发现丁尚彪有其他非法行为的记录:也许是他们也隐匿的觉得这是个及其特别的,父爱如山的故事,一个父亲滞留日本打工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心酸,也留下了超越国界的感动。
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妻子终于拿到护照可以去探望在美国上学的女儿,她将在日本转机,将有72小时的时间可以和丈夫相处,临行前一向节俭的她特地去做了身新衣服,理了头发,她很开心。老丁也是一样,他把结婚时用的枕巾拿出来,小心翼翼的铺好。时代和生活赋予了他们含蓄而深沉的爱,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好像都很平静,老丁带妻子去逛日本,吃东西,他们都很开心,但是时间很短暂,离别的时候他们都哭了,背对着对方,十分的不舍。不过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刻,他们等了15年,老丁终于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老丁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长达了15年,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一家人不能团聚,天各一方的思念,将对亲人的情感深藏心底,胸怀理想,决不放弃,含泪前行的壮绝岁月!一家人含着泪,却依然坚强地活着。电影最后,樱花飞舞,此片献给所有为梦想不懈努力的人和全天下无私奉献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