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探析
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探析
摘 要:体育舞蹈的发展与传播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Ю戳撕芏嗬秩ぃ?也将我国舞蹈文化建设引向更高的层次。本文针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文化起源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提高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特征
一、引言
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历经漫长的发展,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部分。在人际交往、提升健康等方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展开研究,是提升该舞蹈社会地位,培养人们对其产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广体育舞蹈的根本举措。
二、概述体育舞蹈
舞蹈的定义严格来讲应分为两方面,即狭义的定义与广义的定义。通常而言,所有形式的舞步均能够称之为舞蹈,舞蹈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态,包括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舞、热情洋溢的街舞、恰恰、探戈等都能够称为舞蹈。狭义而言,人们所进行的舞蹈活动可根据其在每个时期的流行式以及功能的差异,将舞蹈称为艺术。当前,社会对舞蹈的区分为大众娱乐型与专业比赛型两种,表现了我国人们对舞蹈的重视,以及国家对专业舞蹈型人才的关注,其中大众型的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人们内心的压力,以身心愉悦为基本目的。而专业型舞蹈则以创作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为基本目的,因此该种类型对音乐、环境等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所研究的体育舞蹈属于专业范畴,与体育项目相结合,采用双人或集体的形式开展健身活动,其中包含具有竞技表演价值的体育运动。从社会角度而言,体育舞蹈兼具娱乐与竞技双重价值,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
三、体育舞蹈起源与分类
体育舞蹈也被称为国际标准舞,源自英国,于欧美盛行,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竞技性舞蹈。体育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以摩登舞与拉丁舞为主。摩登舞主要源自欧洲的宫廷贵族,而拉丁舞源自拉丁美洲的民族舞。二者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慢慢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技术体系。起初,拉丁舞以及音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喜悦的方式,而随着其功能的演变与岁月的磨炼,其逐渐演变成人们表达爱慕的肢体语言。在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将各种舞蹈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规范与美化,将所有类型舞蹈归纳为体育舞蹈。拉丁舞主要包括恰恰、伦巴、桑巴、斗牛,而摩登舞主要包括华尔兹、狐步、探戈、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以下将对各种类型的舞蹈进行分别介绍。
华尔兹是摩登舞项目之一,其具有优美的旋律,节奏为3/4的中慢拍,通过膝、踝、足底的动作,将身体不断升降、倾斜、摆荡等舞步的移动,使身体连绵起伏,舞姿华丽且典雅。探戈的舞步时快时慢,带有强烈的节奏,舞步抑扬顿挫,非常有力。而身体无起伏变化,表情较为严肃,时而左顾右盼。狐步舞也被称为福克斯。舞曲抒情流畅,身体升降起伏,舞步流畅、步幅较大,行若流水。据说是模仿狐狸走路的习惯进而创作。快步舞较为轻快,跳跃感较强,舞步组合有跳步、滑步等。伦巴则以胯部摆动为主要方式,将重心由一只脚过渡到另一只脚,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恰恰舞为胯部在每小节来回摆动六次,舞曲热情洋溢,频率较快,诙谐风趣。桑巴舞的舞曲较为欢快热烈,身体前后摇摆,呈现游走的形态,流动性较大,且动律感较强。其源自热情奔放的巴西,也是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中主要的舞蹈。斗牛舞的音乐较为高昂,具有鲜明的西班牙特点。其舞步流动性较大,其源自法国,由西班牙斗牛场面而创作。牛仔舞是拉丁舞项目之一,其旋律较为欢快,且跳跃强烈。其源自美国,是美国西部牛仔所创作的踢踏舞,在50年代时所流行的爵士乐,使该类型舞蹈的更加完善,但风格仍旧保持了美国西部牛仔的基本特点。
四、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特点
1.动作规范
体育舞蹈以技术为基本,所有动作都较为规范,其以人体的动作与姿态表达思想感情,以人作为媒介将内心世界进行展露。体育舞蹈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脚法较为规范,拉丁舞以芭蕾舞技术为体系,需要舞者将脚背绷直,而摩登舞则需要舞者将脚跟、脚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等部分完美过渡。其二,在架型来看,由于舞蹈风格的不同,拉丁舞以及摩登舞的架型各有风格,且在男女伴舞的架型中也有所差异。摩登舞要求男女均需要保持固定姿态,在舞蹈过程中女士需要给人以典雅大方、准确、漂亮的感觉,而自由奔放的拉丁舞则要求男女伴舞时,都以自由的姿态展现其灵活的美。其三,舞蹈动作的基本组合而言,体育舞蹈种类众多,且每个舞种的基本动作都有所差异。在摩登舞的双人配合中,要求无肢体接触,且双人都要掌握熟练的技术,有效的粘合度。即便舞蹈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但教练与裁判的评判标准都保证了舞蹈的专业性。
2.艺术观赏
体育舞蹈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既表现了自身的魅力,也将舞蹈的韵味与风格完美展现,使观众能够在欣赏中升华自我,净化心灵。体育舞蹈以运动为基础,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根本目的,而艺术则以美为主要表现方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需要考虑其价值与功能性。自从体育舞蹈出现以后,极大地扩大了艺术空间,使体育舞蹈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其被称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因此,这也正是体育舞蹈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别。
3.广泛的参与
体育舞蹈能够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能够帮助舞者锻炼完美的体型,愉悦身心。我国参加体育舞蹈的人不在少数,且体育舞蹈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参与者对其产生兴趣,喜爱该舞蹈便能够参加。同时,体育舞蹈与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其不需要参与者突破自身极限来完成动作,也与舞蹈有所差别,对参与者无较为苛刻的要求。因此,无论肤色、种族等差别,都能够参加。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
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主要有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等几个方面组成。
1.身体美
体育舞蹈要求运动员的身体呈现舞蹈的美,且该种美由生理与心理共同体现。身体美能够通过人体的身体素质展现出来,例如体型、微笑、姿态和柔韧等几个方面均是审美要素。身体美离不开身体素质以及形态的支持,在体育舞蹈中充满生命力的美。男运动员身体健壮、修长,而女运动员则具有优美的曲线,与阳刚之身达成互补,充分显现出和谐统一的身体美。在舞蹈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都要求其有较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员强大的爆发力与速度,完成托举以及旋转等动作,将强大的生命力之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参赛的体育运动员需要拥有赏心悦目的形态,因此,形体美也是身体美中的重组成部分。
2.运动美
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将体育舞蹈生命与思维以动作进行阐释,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美。在运动构成中,体育舞蹈需要将所有动作都符合评判标准,且必须符合力学原理与生理条件。在完成基本动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最合理、最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便是技术美。
第二,创新美。在体育舞蹈编排中,需要人们不断创新舞蹈动作,将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化修养不断融合在其中,为人们呈现出具有新鲜感的舞蹈动作。运动员若是想要在比赛中赢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抓住裁判的眼光与观众的欣赏,编排出较为新颖的舞步,进而提升观众与裁判的兴趣。
第三,动与静的美。在体育舞蹈中,需要将造型与舞姿相联合,遵循快舞慢跳,或慢舞快跳的基本原则,使运动员将身体落在柔软的氛围中。我国某著名戏剧艺术家曾说,舞蹈就是活动的雕刻。可见,体育舞蹈将动态与静态美完美展现,并做到了完美结合。
第四,风格美。在体育舞蹈中,运动员需要将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等综合意识通过身体展现出来,体育舞蹈需要按照美的归路,利用身体的舞姿以及体态之变化等手段进行展示。其中包含高度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身体动作,进而与审美者达成共识,得到满足。
(三)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1.体育舞蹈的审美形式
审美形式中主要包含结构与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运动员本身的力量形式,将场景、服装、音乐等通过一定的规律,如整齐、节奏、韵律等形式呈现出审美特性。其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才能具有审美特性。形式美的规律多种多样,规整是美、整齐是美、参差不齐也是美。
2.整齐划一
整齐的、有规律的在体育舞蹈中被称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人们出于自身需要,将其转变为整齐的牢固心理倾向。例如,芭蕾舞剧中的天鹅湖,四只小天鹅整齐、活泼、灵巧、表现出天鹅的灵性,以及神秘的空灵感。由于整齐划一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集体表演中常表现为服装样式统一,颜色统一以及空间排练等方面均需要保持统一。
3.比例均衡
该审美内容主要包含事物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恰当关系。在体育舞蹈中,音乐的节奏、强弱的安排等均需要保持均衡的比例。其在艺术内容方面进行表达,给人以均等的美感。就运动均衡于舞蹈而言,使舞蹈更加立体,由此也更具美感。
4.节奏韵律
音乐相对而言是单一的也是统一的,其将众多纷杂因素与舞蹈相结合,进而将不协调的转变为协调的关系。节奏是体育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加之和谐舞蹈,将编排出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舞步。
五、结语
?w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需要从众多角度去评判,并深入研究,进而完善体育舞蹈在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中的突出贡献,满足人们对体育舞蹈的需求,以及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于君.体育舞蹈礼仪的文化性与审美特征[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2]王勇.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体育教学,2014(8).[3]司丽艳.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第二篇: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中世纪
审美文化
特征
哥特式建筑
基督教
亚眠主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内容提要: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分析阐述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引言:中世纪被好多人称为所谓的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经常进行战争,实际上没有城市生活,大部分的罗马文明遭到了破坏,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文化在这之前也告一段落。同时中世纪对我们来说也是很神秘的,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现存的而且非常完整的哥特式教堂,我们便可以对其审美文化有一个详尽的认识。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到14世纪之一千年里,西方的审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神为本的基督教审美文化取代了人神游戏而受制于命运的古希腊审美文化。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难以估计的作用,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的审美文化受到了基督教的深刻影响。中世纪审美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建筑,圣画,圣乐,文学等。其中教堂建筑成为中世纪审美文化的核心载体,中世纪审美文化最主要的审美范型。
中世纪教堂建筑主要有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三种。前两者都出现在中世纪的前期和中期。拜占庭式建筑在结构上开启了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先河,而罗马式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镶嵌艺术无法分开的,正是由于前两者的出现,在中世纪的中后期终于出现了哥特式建筑,这一建筑充分结合了拜占庭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在加上自己的建筑风格,终于形成了哥特式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是当时审美文化的核心载体,而哥特式建筑又是中世纪教堂建筑特点的最集中体现者,因此准确的说哥特式建筑才是中世纪审美文化特征的最根本的审美范型!
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 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哥特式建筑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亚眠主大教堂是哥特式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该教堂从里到外,到处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正门的雕塑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雕刻中的精品。林林总总,多达四千多枚。因为这些木雕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的几百个故事,这在当时,对于中世纪那些众多、且不识字的教徒来说,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经。
亚眠主教堂内部有巨大的空间,晦暗的光照,狭长的中厅,在烛光中闪闪烁烁的祭坛和耶稣受难像,使人同外在世界真正地被隔绝了——人返归自己和上帝。首先是巨大的空间,这是人一进入教堂感觉到的。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空间都是人为自己创造的,那里,人是绝对的主宰,但是教堂却是为了另一种存在创造的,人在这里不仅不是主宰,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被主宰者,人的骄傲心理得到了清洗,并开始学会以谦卑和敬虔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来的光照不仅是晦暗的,而且是神秘的、扑朔迷离和捉摸不定的。自然界没有这种光照,人们不可能将它与自然界任何东西相比较,这就迫使人返回到内心,从奇妙的体验中去玩味它的意义。但是,只有通过狭长的中厅及其两端的华丽的祭坛的引导,才能使心灵从迷惘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归宿。人在受难的基督身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于是人们再也不想返回外在自然中去了。
中世纪的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审美文化,基督教的文化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把人生的幸福寄托在精神的天国里,在天国里追求人的完整性,丰富性,完满性和来世的自由,而在这一时期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出现也就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这里人们追求自己的信仰,希望能够超越现实得到永恒。
中世纪被好多人称为所谓的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经常进行战争,实际上没有城市生活,大部分的罗马文明遭到了破坏,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文化在这之前也告一段落。同时中世纪对我们来说也是很神秘的,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现存的而且非常完整的哥特式教堂,我们便可以对其审美文化有了一个详尽的认识。
参考文献:《审美文化导论》余虹主编
《美学历程》李泽厚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第三篇:体育舞蹈文化
从华尔兹看西方文化
作为国标舞的一种,华尔兹以其简单易学的动作、优美的舞姿博得广大舞蹈爱好者的青睐。然而,华尔兹从诞生到今天的风靡全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西方当时那宗教思想笼罩下的贫瘠的文化土壤,华尔兹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黑暗,茁壮成长,成为今天家喻户晓的“舞中之后”。
关于华尔兹的起源,尽管史上还是众说纷纭。但其实,华尔兹来源于13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山野一带的农民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被称为朗德莱,是四三拍,节奏活跃奔放,跳舞时需要舞伴彼此面对面一起旋转。农民们跳舞时穿的鞋子很笨拙,跳舞的姿势也很粗犷,男士甚至时不时根据节拍将女士抛出。
而法兰西人则认为华尔兹的雏型是愉快而带跳跃性的平民舞蹈——沃尔塔舞。沃尔塔是第一个关闭式、三拍子的男女相拥式舞蹈。在中世纪,沃尔塔只是一种乡村舞蹈,当时穿着笨重盔甲或厚实宫廷大衣的贵族和骑士更青睐缓慢庄重的小步舞。
无论沃尔塔还是朗德莱,在中世纪都是流行于农民阶层的舞蹈。文艺复兴赋予舞蹈自由随意、不拘一格的特征,这使男女相拥的对舞沃尔塔和朗德莱很快传播到欧洲各国的上流社会。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出现都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白眼一样,华尔兹的迅速流行自然受到出于种种目的的反对和阻碍。教会说它因男女持抱近、动作旋转过快而不道德、不文明,甚至粗俗邪恶、不堪入目。原来靠教授小步舞和其它宫廷舞为生的人们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华尔兹的简单易学和自由舒畅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的舞者,常常只要在一旁观看一会儿就能学会。这种舞无需像小步舞那样,非掌握大量复杂的花样才能登场。小步舞,这一陈旧价值的象征,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华尔兹的成功是对整个中世纪鄙视形体仪表美和身体的力量的对抗。其实,华尔兹遭到卫道士们的恶毒攻击,并非跳华尔兹舞本身不登大雅之堂,而是华尔兹代表着“破旧立新”。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华尔兹取得了胜利,而华尔兹的胜利又使舞蹈变成了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就如几年以后拿破仑一世所说:“为了获取等级或称号,参加六小时的舞会有时比出征六次还管用。”
华尔兹的传播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华尔兹的穿透力带有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影响,促使十九世纪社会历史的重新建构。”一提到这种舞蹈,整个欧洲都会说:“没有什么比华尔兹更好的舞蹈了。会华尔兹就足够了,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关于舞蹈,对于估价它的变化,应该回顾小步舞与华尔兹之间的不同,小步舞一冷淡的表情和繁琐的手臂动作为特征,而华尔兹则以充满激情的旋转为特色。这足可以表明,华尔兹以其新生的力量战胜了传统,获得发展的机会。华尔兹成为第一个在公共舞厅流行的舞蹈。1797年,仅巴黎就有600多个公共舞厅。
舞蹈与音乐形影不离,华尔兹的胜利为华尔兹舞曲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施特劳斯,这位伟大的演奏家,将华尔兹音乐推上了巅峰。而小约翰更是青出于蓝,勇于革新,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如《蓝色的多瑙河》。这些著名的篇章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华尔兹是大众舞会的中心,它以对舞的形式征服了世界,然而,它不是一种两人自娱的舞蹈。舞对是有吸引力的,但它得在群体场合进行。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华尔兹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处世的艺术专论使它有了社会地位。市政府举办的公众舞会,社会各团体的舞会,商业化的公众舞会当然还有私人舞会越来越多,华尔兹在这些舞会中普遍存在。
现今社会的华尔兹呈现什么状况呢?对舞形式和动作套路逐步固定。被紧张的生活节奏压的喘不过气来的人们,在跳华尔兹时能够得到人间的温暖。华尔兹成了怀旧的象征。华尔兹也是婚礼仪式中最浪漫辉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动着的舞对是男女幸福相处的象征。婚前学习华尔兹已成了西方社会的一个常规。在婚礼中举行华尔兹是现今社会无须强求的事。每个人都愿意与新娘跳舞。
我只是透过华尔兹的发展历程简单地了解西方孕育这一优美舞蹈的文化坏境。经历过重重困难,华尔兹才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许正因为这样,才能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华尔兹展现了一种活力,它舞动了当时那个宗教主义色彩浓厚,要求人们禁欲苦行的社会;华尔兹呈现了一种魅力,它要求舞者彬彬有礼,举止大方得体,气质盎然;华尔兹散发出一种魔力,它引领着人们宁愿触犯教规,也要追求理性,解放人性,展现人体美。
第四篇: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前言: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表现形式,配以音乐来完成的艺术,在表达情感、祭祀、娱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而同步产生的,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舞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世界舞蹈文化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乡村、农区牧场。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上千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并延续下来的,是藏族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面对恒久而丰厚的舞蹈文化,藏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舞蹈的分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而在文化形态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族舞蹈文化非但没有因此没落,反而在挑战中改革与发展,从而屹立于世界舞蹈文化之林。本文将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的研究来发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如何进行发展与创新才能让我国的舞蹈文化甚至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具有感染力。
一、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流传范围最广、最为人民所喜爱与接收、最能直观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特色。民族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总结而成的结晶,这种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它成为人民群众直接表达情感与愿望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或悲或喜的情感。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间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西藏千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缩影和文化沉淀。藏族舞蹈作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审美艺术形式,表现了高原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面对生命的勇气。从古至今歌舞艺术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而演变成形式各异的舞蹈。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气息。1.藏族舞蹈的起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一套反映民族生活和思想感情并且具备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并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传统的古老民族。在中国,藏族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藏族舞蹈就是藏族人民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带有藏族文化烙印的艺术。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较为显著的部分。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西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舞蹈文化。从远古舞蹈萌发开创时期到中古近代舞蹈发展繁荣时期,再到现代舞蹈兴旺发展,内外交流,走向世界的新时期,藏族舞蹈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哺育陶冶着藏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藏族舞蹈种类甚多,风格迥异且普遍流行,许多舞蹈已有好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因浓郁的民族风格、高度的艺术涵养,使得藏族民间舞蹈在民族舞蹈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除宫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肢体语言的最直接的反映,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藏族舞蹈艺术。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它是以独特的民族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民族情感、深刻的民族思想、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藏族民族生活形象。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而藏族宗教祭祀舞蹈则是伴随着宗教的产生而诞生,随宗教的改变而发展的舞蹈形式
2.藏族舞蹈的种类
藏族舞蹈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衍生出不同的舞蹈类别。藏族舞蹈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不同区域的舞蹈也有着一定的差异。由于人们所居住地的气候差异、宗教影响、服饰差异,不同区域的藏区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且地域分布广泛的藏族舞蹈。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民娱性歌舞《果谐》、《果卓》、《谐》等;有专供上层社会享乐的《卡尔》(《嘎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祭祀礼仪所创编的《羌姆》舞蹈、《家把》舞蹈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拉姆》、《格萨尔》等。藏族舞蹈,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划分为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拥有着各自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美而流畅的舞步以及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同时,这两大类舞蹈又有各自的分支。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以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其中又分为四类:《果谐》、《果卓》(又称《锅庄》)、《堆谐》和《谐》。其中的《果卓》因流行地域广阔最为人们所熟知。因不同区域的称谓不同,《果卓》也被叫做《锅庄》,在藏北牧区人们也称之为《卓》。《果卓》是古时藏族人民围着篝火、锅台起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形式,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藏族舞蹈指的就是《果卓》,农区、牧区的舞蹈风格不同并各有特色,舞蹈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是勾肩,舞者分别轮流伴唱,歌声嘹亮高亢,不时加入呼号声,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最鲜明的特点。在《果卓》的舞蹈表演中,牧区色彩浓郁。藏族舞蹈中的《果卓》是以有舞必歌为特点的。《果卓》舞蹈动作多以摆手、转身、转胯为主,整体情感活泼而热情。而《谐》则是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谐》,也叫“叶”,俗称为“弦子”,属于农区的舞蹈
。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歌边舞,曲调悠扬,舞姿优美,充分发挥了“长袖善舞”的特长。《果谐》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舞蹈者围成大的圆圈,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着顺时针方向前进。每首歌曲都有着一定的跳法,并分为慢曲和快曲两部分。舞蹈者在慢曲部分时高歌缓步;而在曲调转快之后就情绪激昂,美学特征由此更为突出。此外,除了民间自娱性舞蹈之外,宗教舞蹈中还衍生出寺庙祭祀性舞蹈《羌姆》,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羌姆》是人们在祭祀礼仪中所创编的使用神袛面具和各种道具并包含有藏族宗教成分的舞蹈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藏传佛教的流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是祭祀性舞蹈,《羌姆》在舞蹈的表演形式、舞蹈演员的装扮等方面与其他民娱性舞蹈有着很大的差别。《羌姆》在表演时用鼓、跋、铜号等乐器伴奏,伴有喇嘛诵经,气势壮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民娱性舞蹈讲究载歌载舞、热情奔放,而《羌姆》等祭祀性舞蹈在表演时则很少歌唱,气氛讲究肃穆庄严。
3.藏族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藏族舞蹈是藏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她在宣传和弘扬藏族文化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西藏的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数不仅配有用文字所记 录的“舞谱”,还有着用“线条”所记录的“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如此可见,藏族舞蹈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意义。它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慢慢演变为一种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现今在西藏的各大喇嘛寺院内,还保留着专供跳《羌姆》所使用的神袛面具,在宗教节日时,表演者戴神袛面具跳《羌姆》进行祭祀礼仪。
(二)藏族舞蹈的美学特点
藏族舞蹈从产生流传至今,经过了诸多改编与沉淀。在藏族历史上,人们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与技法。这一发现有力的证明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与本土艺术的审美相结合,以严格的民族审美的需要和创新创造出了富有美感且符合本民族审美的舞蹈理论。
1.藏族舞蹈之服饰美
藏族精美的舞蹈服饰给藏族舞蹈增添了很多色彩。由于藏族民间舞蹈多以歌舞为主,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穿着的藏式长袍在舞蹈中更是添加了一种柔顺的美丽;藏区不同区域人们的穿着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说,藏族服饰都有着腰肥、长袖、大襟、长裙、编发、金银珠玉饰品、色彩浓烈鲜艳等共同特征。广袍宽袖的服饰,不单单满足了草原牧民生产劳动、活动自由的需要,而且也给舞蹈动作的灵活、豪放、伸展自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样的服饰特点,使得人民在舞蹈时能将藏族舞蹈的女性的柔美和汉子的潇洒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女性发型以编发为主西边的阿里普兰地区有着最为精美独特的妇女服饰“孔雀装”,在当地,孔雀是美丽与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所寓示的吉祥永驻,妇女们便模仿孔雀来制衣。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着孔雀的头冠,而妇女在背部系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且光滑的山羊皮制作而成,“改巴”的正中部镶嵌着带有花纹的总蓝色氆氇,寓作孔雀婀娜多姿的翅膀。在舞蹈时,就像是开屏孔雀翩迁起舞,美不胜收。由于昼夜温差,可以将其中的一只袖子脱下或是穿上的衣着方式,形成了藏族服饰与舞蹈的一大特色。当众多舞者长袖齐出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藏族人民像雄鹰一样热爱自由,像格萨尔王一样英勇威猛以及那草原一样广阔的胸怀。这样浓烈、质朴的气氛,服饰功不可没。2.藏族舞蹈之动作美
不同地区的舞蹈,舞蹈动作的力度、幅度、柔软度以及律动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侧重于用上身动作来体现;有的民族舞蹈则侧重于用下肢来展现动作,上身的动作甚少;有的民族舞蹈以洒脱有力的舞蹈动作为特色;而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则用轻柔含蓄的舞蹈动作来体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诸多舞蹈中所蕴藏的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称之为‘美感’”。藏族舞蹈家阿旺克村将藏族舞蹈动作主要分为“颤”、“开”、“顺”、“左”、“绕”五大元素,这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所具备的共同特点。除此五大元素外,藏族舞蹈在律动上还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些共同规律之上再变幻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部手势的变换、不同的音乐以及韵律构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在民谣古籍《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记录着大量传唱舞蹈者优美舞姿的歌谣,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另外,在藏文古籍中对舞蹈者的形态有以下要求: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脚步脚尖要灵活”要求舞蹈者的脚像“滚球”一样灵活多变,舞步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整齐。比如说,“踢踏舞”要求舞步活泼清爽,节奏鲜明热烈;“果谐”是典型的集体舞要求在粗犷的歌声中踏出整齐而富有生命力的舞步;从中不难看出藏族舞蹈对形体要求的规范程度。在藏族舞蹈中对腰部的动作要求也非常丰富,“腰部是歌舞摇摆处”“腰间动作要妖娆”不论是男性或是女性舞蹈者,藏族舞蹈要求对腰部的运用非常讲究。“堆谐”是以脚的节拍为主的藏族舞蹈,“谐”是讲究富有动感线条的舞蹈形式,在这两种舞蹈形式中都要求腰部轻柔摆动。在似动非动之中来展现人体结构的线条美。尤其是女子在“果卓”和“热巴”中对腰部的展示更为丰富,在翻身、侧腰、下腰等动作中将腰部的柔软完美的展示了出来。“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膝盖是锅庄的风轮”、“膝窝曲节要颤动”在藏族的众多舞蹈中,膝盖处的动作是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高海拔、低氧气的青藏高原,加上藏族人民经常需要背负重物上山,形成了他们以下半身为发力点的主要动律同即膝关节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膝关节在舞蹈动作中连绵不断、有韧性的上下颤动给了观众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这种训练往往与“踢踏舞”相结合,表现了藏族人民天生乐观、开朗、遇事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通过脚和膝盖的迅速颤动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给观众带来无限娱乐的同时,也使人轻松自在,顿感身心舒畅。同时这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体现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另外,藏族舞蹈还特别强调协调美。在藏族舞蹈中,有很多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如果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同手同脚是极其别扭的,是肢体不协调的表现。然而从舞蹈学审美角度来说,藏族舞蹈中所体现的同手同脚的动作非常富有协调美。此外,藏族舞蹈对头部、四肢、面部等方面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范。头部有绕头、甩头、前后甩动、左右甩动等多种形式。其次,藏族舞蹈在落脚和出腿的动作中常常会出现外开的基本脚型,像抬腿、踢腿、跨腿、抛腿等均以勾脚外开为美。这凸显出了藏族人民性格豁达、自信的特点。曲背、弓腰也是藏族舞蹈中常见的基本动作。最后,藏舞舞袖有绕、撩、摆、甩等多种形式,但以“绕”为核心,有内绕外绕、单手绕外手绕、双手同方向绕异方向绕,白色的衣袖象征着青藏高原上的白云,给观众带来了高原上蓝天白云的美景这些动作与藏族人民的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劳动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舞蹈者在跳舞时很自然地将自身的情感用肢体动作所体现出来。随着民俗民风、劳作方式、宗教礼仪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与内心情感发生着改变,但这些舞蹈的动作、风格却慢慢保留了下来,成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同时,从以上歌词和古籍中舞蹈时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要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韵律、动作和谐搭配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藏族舞蹈中非常强调头部、肩膀、手、胸部、腰肢、膝盖、脚步的配合与统一。这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和典籍中都有所记载,这的确是藏族人民对舞蹈形态与舞姿的共同的审美感受。这并不是空泛的谈论,而是至今的藏族舞蹈中都有所体现的。3.藏族舞蹈之形体美
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但是对于形体美的看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藏文古籍中对藏族舞蹈的形体美也有一定的规范。如“热巴”、“果卓”等舞蹈中,对男性舞蹈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无论其手中是否执有道具,“上身动作像雄狮”要求舞者威猛雄壮,将高原人身形彪壮的气质体现出来,形成豪放、粗犷之美,给人以一种无所不能、可以克服一切困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而对于女性舞蹈者则要求上身动作含蓄且典雅,给人以一种柔美舒适的感觉。另外,在“果卓”和“果谐”等不少的舞蹈中要求男女舞者的上身或者是前身的动作稍向前倾,从舞蹈学的角度分析,向前微倾的幅度与动作的大小、强弱以及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对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藏族民谣与古籍中同样也有较多的论述,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盈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男性舞者则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藏族人民把鹰和孔雀都视为神鸟,所以男子的舞姿拟鹰的较多,而女子的舞姿更多的是模仿孔雀可以说在当时藏族舞蹈对于舞者形体上的要求是理想化的,但这同时也反映出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愿望与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相契合,体现了当时藏族人民所讲究的匀称的美学思想。由此看来,在藏文古籍和古谣中所体现出的藏族舞蹈对于舞者的形体要求就反映出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这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藏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如上所述,藏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符合广大民众审美特征和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还在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审美能力和角度的改变与提升中不断地完善与创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应当更好地、更精确地分析藏族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预测遥远灿烂、神秘莫测的未来,尤其是藏族舞蹈文化在社会迅猛变革中舞蹈本体演变过程的价值及其未来的趋向。
(一)藏族舞蹈的发展之与现代舞的融合
时代洪流正在奔流着向前,所有的艺术都在自己的殿堂里寻找新的发展道路,以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以满足不断前进的人民的脚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诞生出许多新的舞蹈类别。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我国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藏族舞蹈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只有发展创新,它才能在缤繁绚丽的艺术世界里散发出耀眼独特的民族之光。
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融合、相互借鉴而又相互排斥的特殊阶段。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包括藏族舞蹈。这种冲击带来的审美欣赏方面的变化对藏族舞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走向多样化。将西方现代舞蹈与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相融,这无疑是藏族民间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个突出的表现。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它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民在大时代中形成的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吸取了现代舞的编创方式、表现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采用新的动作来展现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主题、新的思想,试图在融合中寻求新的发展。藏族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而且也是西藏舞蹈审美意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推动藏族舞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西藏舞蹈的发展之创新途径
1.创新发展之人才培养
要保证西藏舞蹈的创新发展,首先要从人才培养出发。只有培养出高素质高标准的专业的舞蹈人才尤其是舞蹈编导,才能为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便是教育事业。要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在校园里积极推广藏族舞蹈知识,开设藏族舞蹈课程,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藏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当中。将藏族舞蹈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对于藏族舞蹈创新发展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发展专业的藏族舞蹈团队,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藏族舞蹈人才。
2.创新发展之提高影响力
其次,要发扬藏族舞蹈的影响力,借助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来增大观众影响力;组织一些关于藏族舞蹈的大赛,积极帮助与支持对藏族舞蹈有热忱的人,关注和扶持民间的热爱藏族舞蹈的团体,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藏族舞蹈,喜爱藏族舞蹈,从而为藏族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要利用好媒体的影响力,例如,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中大力宣传藏族舞蹈文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并体会藏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3.创新发展之拓展市场
最后,任何事物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与物质基础相适应,藏族舞蹈也不例外。藏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需要审美者的关注。我们不仅仅需要做好藏族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商品经济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需的资源,以求得更长久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处理好艺术需要与市场需要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逐市场需要而破坏了艺术本身的魅力与内涵,造成舍本逐末的不良后果,但也不能不考虑大众的需要,单纯追求“阳春白雪”的艺术,脱离了群众,舞蹈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藏族舞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元素,又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藏族舞蹈的表演元素,与多种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艺术风格上的高度统一。但要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借鉴外来文化并不是要彻底的抛弃藏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而是要在对外来文化的有选择的借鉴中拓展藏族舞蹈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现代化社会的多样主题。但是也不能固守传统,盲目排外,对于自身文化中的糟粕,和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艺术元素,要进行淘汰。藏族舞蹈需要创新,当然,创新并不只是需要有新潮的动作与表演方式,而是要拓展藏族舞蹈更深层的内涵。这样我们才能在舞蹈艺术中,表现不断发展的民族性,才能使藏族舞蹈在发展和完善中不断地成熟,继而达到艺术的完美之境。
结束语:藏族舞蹈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体智慧的象征,是藏族人民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并是当地诸多民俗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它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劳动生产、经济发展、审美观念、意识形态等等,传承着藏族民族的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深受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的论述,使我们更加了解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 ,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 ,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我们要认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使其在当代社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对藏族舞蹈创新发展的探讨,不仅仅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的审美观念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更需要采取措施去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使藏族民族的舞蹈文化得以 更好的传承,更能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应以继往开来的愉悦心态期待着新一代舞蹈人才的诞生和藏族舞蹈艺术的又一个新的高峰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中国舞蹈论坛《舞蹈中国》、《舞蹈者之家》
【3】《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7期 【4】《艺术科技》第199页,2014年02期 【5】《改革与开放》第198页,2012年06期 【6】东主才让:《藏族舞蹈文化溯源》
第五篇:简述三种舞蹈形式的特点和审美特征
简述三种舞蹈形式的特点和审美特征
芭蕾
1、体形特征
开:任何姿态均要求双腿从跨关节向外打开,以扩大动作空间范围,使动作姿态更为优雅;绷:脚背必须绷直,脚面突出,使腿的线条更加修长、流畅;直:基本站立和甩腿都要求保持笔直、稳定、有力,使舞姿更为伸延、舒展、清新。其舞台运动的轨迹大多成直线;立:直立挺拔向上,身体姿态要挺拔舒展,讲究形态美;弧:手臂要流畅、呈弧形,手型应柔若无骨,呈柔和的圆形;长:演员的腿、脚及身体线条要修长。
2、足尖技巧
芭蕾舞演员的足尖技巧和脚尖技巧的使用,是芭蕾舞区别与其他舞蹈的显著特点。它突出了演员修长的双腿和轻盈感,而且增加了技巧和表现力,使芭蕾成为最生动、最典雅高尚,最美丽的艺术。
3、高难技巧
芭蕾的技巧在舞蹈中被公认为是难度最高、最难练。主要技巧包括旋转、跳跃、双人舞技巧等。旋转。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在膝盖处或脚踝处,做伸展运动,外旋或内旋。评判其动作质量,不仅看转圈的数量,还要看旋转速度和节奏以及结束动作是否平稳、利落、漂亮。跳跃。分大跳、小跳、移动中跳等,最感人的跳跃是不仅跳得高、跳得轻、落得稳,还要把握好音乐节奏,手臂、头以及脸部表情协调一致。双人舞技巧动作包括托举、支撑旋转和平衡三大类。其美感不是为了表现男演员的力气,而是突出女主角在空中的轻盈飘逸。双方通过轻松自如的默契配合,表现双方情感、心理和相互关系。
国标 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首先表现在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如同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一样,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分欠火。2 表演观赏性。国际标准交谊舞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体育性。一方面体现在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另一方面表现在锻炼价值上,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好形式。
踢踏舞
踢踏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在:节奏感更加突出,听觉和动觉的美感更加震撼人心。
1、节奏感。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的旋律体现着舞蹈的节奏。一般舞蹈都是通过身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来传情达意的,而踢踏舞是双脚律动的舞蹈,是通过双脚打击声音的节奏来表达主题,这种节奏包括速度的快慢、声音的轻重缓急、清脆和沉闷等不同因素。与其他舞蹈所不同,踢踏舞中的音乐是配合踢踏舞步的节奏而使用。
2、美感。踢踏舞最吸引人耳目的就是六种感觉的美感,其中听觉、视觉和动觉的美感最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