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接受美学》有感

时间:2019-05-11 23: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接受美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接受美学》有感》。

第一篇:读《接受美学》有感

读《接受美学》有感

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就渐趋衰落,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人了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比如,70年代以后影响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在思路上就是从读者角度切入的,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启不;又如女权主义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学的成果,它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学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其中有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题,仍渗透了接受美学的影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一个学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却至今仍然存在,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还远未过时。

读《接受美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朱立元先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接受美学》是朱立元先生在80年代末出版的,书中对接受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理论源泉、主要内容的等进行梳理与阐发。本书在努力使接受美学学科化,努力把接受美学基本思想、观念、方法应用到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实践中去这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朱立元先生从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效果论、文学批评观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接受文学观,倡导建立一门“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接受美学学科”。该书从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出发,广泛结合中国当代文化转型期的变革实践,综合运用当代现象学美学、发生认识论、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理论方法,熔冶重铸,建构新说。由于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厚实的理解,因而其理论建构更倾向于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将接受美学统一起来。不同于接受美学在哲学基础上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反拨,朱立元坚持认为文学的阅读和接受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他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文学接受的认识论,说明“这正是不同于一般认识论的文学认识的特点”。对于姚斯的期待视野,朱立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它作为阅读的前结构,至少应包括:(1)世界观和人生观;(2)一般文化视野;(3)艺术文化素养;(4)文学方面的知识、阅读经验,对文学史、文学类型、语言、主题、形式等方面的熟悉和领悟等。

朱立元认为,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和文学能力四个层次、四要素的有机组合,才以经验形式形成每个读者现实地进行审美阅读的前结构和心理图式,即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姚斯和卡勒等人只看到“文学能力”的一个层次和因素,忽视了前三个层次和因素,实际上是把文学阅读活动从整个人的精神文化活动的总体中割裂出来,孤立起来,这是不符和文学接受的实际的。同时,朱立元还从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出发,提出期待视野包括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两种相互对立的期待。在文学阅读中,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作为阅读的主体性,一方面以习惯方式规定着对作品阅读的审美选择、定向和同化过程,而不是纯然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灌输,即定向期待;另一方面则又不断打破习惯方式,变革自身视界结构,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作品中与原有视界不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创新期待。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出发,朱立元从接受角度进行了文学价值和文学效果的研究。他强调读者直接参与文学价值的创造。这是由于:(1)文学的价值关系只能在读者的欣赏中现实地生成,因为建立价值关系的惟一途径是阅读活动;(2)文学价值的形成,需要读者的创造性劳动的直接参与,这是文学价值的内在源泉。(3)文学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的实际承担者或载体不直接是文学作品,而是在读者创造性阅读中形成的审美对象。同时,由于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作用,文学价值表现为基本价值和浮动价值。基本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1)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同一时代或时期对于多数人来讲,其基本价值基本不变;(2)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杰作的价值超越时代而长存;(3)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价值具有很强的恒定性;(4)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文学的浮动价值是指文学的一部分价值是变动的。这是因为多元价值系统的文学作品本身是变动的,而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则是更活跃的变量。不仅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读者,而且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或读者群,因其审美期待视界的不同,其价值目标、价值尺度与价值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双方既然都是变量,他们所形成的文学价值关系自然处于浮动之中了。

朱立元的文学价值观是与文学效果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文学价值关系的现实确立,即文学作品的诸价值在读者身上的具体实现,就是文学效果。

它是某一阶段具体的价值关系在读者身上实现的静态成果。文学效果是文学多元价值的转化,其直接效果是改造人们的灵魂。这种改造实质上是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这种视界改变最终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行为。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的效果史观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对此朱立元提出了将之引入中国文学史编纂的理论设想。

朱立元认为,首先,可以在总体上引入“效果史”思路,把传统的作家作品史的编写路子上升到重视整个民族审美经验,观念演进史的高度。接受美学从作品改变读者视界的角度来贯穿文学史,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文学史展示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演变的历史,特别是展示一个民族审美经验和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就不只是按历史顺序罗列一些已有定评的作家作品,而是从中把握与总结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不只从描述、分析作家作品的成败得失上,而且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去总结这种发展。其次,应当将作家、作品史与批评史结合起来研究。中国古代不少作家本人就是批评家。第三,对一部分文学史上的作品,既注意当时读者的接受反应,又注意现代读者如何调整视界重新接受的情况,并加以对照比较,就能比较科学的处理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历史性变化。同时,读者审美需求及期待视界的突破改变也同样可以用来更合理的解释文学史上的某一文学流派或运动的兴废更替。作者还建议,在中国文学通史或断代史之外,应当专门撰写一些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效果史”,考察其在诞生时及后世读者们的反应、批评、议论,考察其在不同时代地位的升降、价值的浮动以及社会效果的变化,以便“以小见大”。

综而观之,朱立元从认识的整体观、系统观入手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接受美学体系,为接受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发展贡献。

我认为,今天美学对象的确立,可以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审美现象的基础上,作这样的思考:美学应超越主客分立模式,把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容主、客体于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其次,美与艺术在今天已没有冲突,审美已成了艺术的首要功能,审美活动最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中,故而,艺术活动可以成为美学重点的、典型的研究对象;再次,如果我们追索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根据,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实质上是人的一种特殊的

活动,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可视为一种导致特殊效果(如自由、和谐、健康)、富有魅力的生存与实践;而人的生存与实践首先是一种关系,人是在生存中体会到自我的,是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的,人只有在某种独特的审美关系中,才能体认到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经验,同时构建起“美”的事物即审美对象来。在此意义上,审美关系同时也就是一种生存、一种实践,它和人的总体性生存与实践一样,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故而,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我们可以说: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美对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进而可以说,美学应通过对人的生存或实践的考察来把握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并在这种活动与关系中来理解审美经验,理解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理解“美”这种观念或价值的诞生与应用。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背景,由于多种多样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同一作家、作品在接受视野中形成了不尽相同的面目,这种面目是由不同读者塑造而成的。正如国内的译介者所言,接受美学的一大功绩是对读者的发现。此外,接受美学还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大部分的创作群体或个体,其创作的价值并不是在产生之时就全部显现出来的,有不少是在作者身后才被逐渐发现,甚至是被附加的,而这种发现和附加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也不应是孤立和静止的,更不能是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的;而应该用动态的、历史的眼光去考察。由此,读者在文学史中的作用得以突显,一种由作者、作品、读者三方构成的动态文学史观得以形成。

总的来说,读《艺术与社会》使我受益匪浅,读书使人明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不断的阅读大量文选,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朱亚冬 2011年1月3日

第二篇:读艺术美学有感

读《艺术美学》的感想

艺术美学是在美学与艺术哲学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

艺术美学就是在研究和解释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所形成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艺术美学研究“人、物、思、象、境“。

人,即审美主体,是面对艺术世界而具有审美情感的人。物,即审美对象,是纳入人的审美视野的艺术现象。思,即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活动表现为人的特殊思维方式,也称作情感判断、审美判断,属于审美之思。象,即艺术审美形态,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生成的意象。境,即艺术审美境界,指人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审美判断所达到的精神与思维境界,不同于审美表象。这五个基本范畴以艺术审美活动为核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审美关系模式。

艺术美学的核心概念是艺术美,而美与艺术则是理解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不是艺术与美两个术语简单相加形成的概念,而是处于审美状态中的人与艺术对象相互融通所形成的东西,是在人与艺术构成的审美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境界。

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艺术美是艺术审美领域中的价值存在。

第二,艺术美是艺术对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遇合。

第三,艺术美体现出人的艺术审美境界。

第四,艺术美是人的情感判断活动中的当下状态,不是过去形态或将来形态。《艺术美学》还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和中国的艺术美学发展概况。并且逐一分章详细分析了“人、物、思、象、境“这几个重要研究内容。

读完《艺术美学》,我感觉收益颇丰,此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意犹未尽,还会反复拜读。

第三篇:读《美学四讲》有感

姓名:

班级:汉语言文学122班

学号:5000212177

《美学四讲》读书报告

李泽厚先生的书籍,层次性都比较强,从《美的历程》读到《美学四讲》,感觉他笔下的美学是鲜活而不失严谨的,不像纯粹理论化的美学书籍那样让人读不下去,他总能以他的旁征博引吸引读者的眼球。

《美学四讲》共分为四部分,它也是对“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在书中,作者不仅对古今中外各个派别的观点作出了评析,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的例证非常丰富,行文流畅精简,结构非常严整,宏观性很强。在我看来,《美学四讲》是非常适合初读美学的人阅读的,因为它将美学、美、美感、艺术分开来谈,给人以更明晰的印象,便于读者的理解。

通读全书,最能引起的我的兴趣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其中提及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以及美感一章中谈到的“建立新感性”。

先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说起,它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圣家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资本论》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作品中,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与哲学思想相关的东西,通常会给人一种高尚与神秘的感觉,使人究其一些点来深化它蕴含的美学意味。于是,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真正的美学著作以阐明他们的美学思想,这又造成了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理论在概念的表述上有不足与欠缺之处,许多时候会令人难以理解。

也正因此,学界就对于到底应不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方向有了争议。在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中,谈到美学一章时,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单列一小节。其实,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泽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这样的:“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最基本的一条还是真理,即人首先要吃要穿,才能谈其他,这一条我到现在还相信,其他的东西,我认为有很多错误,包括《资本论》,也有错误。”

但是,在处理“到底坚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有言:“我觉得,还是遵循‘不要哭、不要笑,而要理解’。”所以,作者的冷静客观可想而知,他的态度里包含了辩证的思想,即大可不必情感冲动,以爱憎代替了判断,不要因为憎恶教条就痛斥马列,也不要因为“捍卫马列”而大骂青年,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的,他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美学发展的历史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变迁的,它以一轮又一轮新的姿态面对人世更替。正是基于此,李泽厚又写道:“目前关键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不仅是文艺——美学理论),如何转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上来。”显而易见,作者是非常重视实践与真实的,他一再强调历史与人的作用。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也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这就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然的人化”的观念。紧接着马克思主义美学而谈的,是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这一章节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特别强调“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观点。可以说,全书都是围绕着“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观点展开而谈的,而这一部分,正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集中体现区。

“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其实是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中提出来的,他指出这完全不是西方的哲学、人类学之类的那种离开具体的历史社会的或生物学的含义,而是强调作为社会实践的历史总体的人类发展的具体行程。他更认为,这是超生物族类的社会存在。

在《美学四讲》里《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一节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说:“这里要谈的只是哲学问题,即指出如果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去研究美学,就会与过去讲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试想,如果现在更注意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分析、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才真正能够做到将艺术与生活与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吧。

然而,要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研究美学,却并不容易。如我们所知,它不仅需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前提条件,也需要从现代心理学、接受美学、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等观点中汲取可用之处。从人类学本体论的哲学角度谈美,才能不再仅仅是对审美对象的精细描述,而是达到对美的本质的直观把握,也才能够进一步地谈论美感与艺术。

然后,就要谈到美感了,对于美感,李泽厚有如下定义。最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或审美心理),广义的“美感”即审美经验(或审美知觉:感知,理解,想象,情感),而狭义的“美感”即审美愉快(审美感受或审美判断)。而李泽厚谈论的美感主要是“建立新感性”,亦即关系建立情感本体的哲学问题。

在谈论“新感性”问题之前,不得不弄清楚自然的人化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外在自然即山河大地的“人化”,一个是内在自然的人化。而作者所说的“新感性”,仍然是动物生理的感性,但却区别于动物心理,它是人类将自己的血肉自然却生理的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也即“内在的自然的人化”,这是作者关于美感的总观点,这主要是为了使得主体心理获得审美情感。

《美学四讲》中把内在自然的人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官的人化,一个是情欲的人化。前者具体指的是感性的非功利性,也就是要摒弃利己主义,如: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食物的“人”的形态,他跟动物吃食没有什么区别。后者是对人的动物性的生理情欲塑或陶冶,与人是具有感性欲望的个体存在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林黛玉的爱情,它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渗透着理性,于是有了超生物的性质,这正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总而言之,《美学四讲》是一本结构清晰,立意奇特的美学类书籍,很值得一看,通读一遍,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美、美感、艺术的概念与外延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四篇: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入浅出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论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形散而神不散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正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书中所选文章是宗白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虽然章与章之间有所联系,但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章。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毫无章法可言,相反的是,这本书犹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华先生紧紧抓住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中探讨美学的基本规律,介绍着自己的透彻之悟与艺术之思。不知你是否发现,在这本书中,始终有几个词如“实虚”、“空灵”、“意境”等贯穿其中。由此可说明,宗白华先生尤其重视对空间意识的论述。我认为以上这些词极其类似,虽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却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反复提到的美学思想。

灵与诗的融合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的“小言”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所以宗白华先生的文字总是显得那么随性洒脱,字里行间尽是信手拈来的诗性与灵气。

宗白华先生的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直觉的思维,以及其中诗性的表达,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他以一种优美抒情的笔调展开理论论述和评价,虽然写的是深奥的美学的理论,却用诗性的语言阐发,语言文字却如同一首首韵律丰富的诗歌,一幅幅色泽生动的画面,惹得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深陷其中。

读《美学散步》有感

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除了对直觉的重视之外,还对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书的小言中,宗白华先生是这样写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宗白华先生对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是同样看重的,并且将他们看成是可以互帮互助地结合起来的那种关系的。

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也是相当明显的,翻开《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一方面在具体的行文中,通常区分具体的章节,然后列出简明的小标题以强化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把艺术类别也进行了系统划分:一种是对不同类型的艺术种类进行分别的专门研究,一种是对不同类别艺术之间的综合性研究。

理论与实例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求在文章中将理论论述表达得那么严谨周密、艰难晦涩,很少使用纯粹的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方法来研究阐释美学。相反他时常采用具体的实例来对某个美学问题进行阐释。

比如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音乐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就例举了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的例子。这样的阐释和论证,直观而生动,非常容易被大家理解与接受,使得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领略美学的风采。

宗白华先生用古典、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我去体味中国古老文化的质朴风采与中国诗词语言的彬彬儒雅,去体味中国伟大思想家、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我随着他的步伐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第五篇:读《美学散步》有感(林)

读《美学散步》——感受美的世界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林

一、美从何处寻

在机器的节奏愈来愈快速,生活的节奏愈来愈紧张的尘世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憧憬和情丝?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带领着我们去寻找美、领悟美。他提出:心的陶冶、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人们越能忘却自我,越能认清美的本质。正如宗先生引用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道不远人”、“ 美由心生”,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就如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和特性。商人并没能忘记自我,他时时惦念着矿石与他的利害关系,所以他难以发现矿石深度的美。因此宗白华说: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的。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常人看到邮票、人民币时,只看到它的使用价值,却无暇顾及邮票、人民币上图案设计的美感。所以只有我们撇开内心的杂尘,涤荡心灵,克服了

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当今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这种灵魂的转向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二、寻文学与艺术之美味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一些美学术语,到了宗先生笔下都变得如小桥流水、高天流云般,抒情、平白易懂。如谈中国宋元花鸟画空灵时,宗先生引用勃莱克的诗句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又如在谈画与诗时:“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

在这部书中,宗白华先生并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它形散神不散,只是单纯的教导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直接的说,是教导我们怎么欣赏美,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直至艺术人格的形成,而这正是中国式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比如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音乐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就例举了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的例子。这样的阐释和论证,直观而生动,非常容易被大家理解与接受,使得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领略到美学的风采,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美学观。

我阅读此书,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宗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着我去体味中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从这次 “散步”中,初步体悟了“文艺的空灵和充实”,了解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和“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触摸到了“《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以及关于园林的飞动之美、中西绘画的不同空间表达、罗丹雕刻、康德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寓言和音乐思想等等。可以说《美学散步》在一个像我这样初识美学理论的学子身上,投下了一束优美神圣而气象万千美的光环,开启了我艺术美感的心灵与体验,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美。

三、生命需要空灵与充实

人生贵在行胸臆,不仅需要空灵的觉心,也需要充实的内在。——这是我在读《美学散步》认识和体会。平静淡泊的的心态能静照万物,充实的内心能使人广大而深邃。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但少有人能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倘若多些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就知道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该放弃的。

宗先生在书中从艺术到人生进行了美的漫谈,我被他思想点点的灵光照亮,一次次的发现,原来我观看世界的眼睛早已蒙上尘土,我的人生开始偏移了坐标。幸而今阅此书,修正了我的坐标,擦亮了我的双眼,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提高什么能力。不要陷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不能自拔,为了小事耿耿于怀,为了蝇头微利急功近利,耗掉青春与机遇,在人生路上迷失了自我与

方向。

君不见网络常报道:高校某生向室友投毒;高校某生跳楼自杀;6月7日厦门快速公交BRT纵火爆炸案致死47人,致伤34人„„。这些邪恶的举止,都是心灵的一念之差。

禅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放下有时只是一念之间,我们要学习庄子超然入世的生活态度,把心中灰暗的东西放下,放下也是一种境界。人又何苦给自己施加没必要的负担与压力,我们的心灵需要有一个诗意的地方来栖居——这就是“空灵”。

生命光有“空灵”之心境,而无内心之“充实”是不够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自足的精神世界,才能为空灵提供生活的底蕴与基础;正如大地厚实广以承载万物。美的感悟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和情感之上,“充实”之谓美。

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有着大好的学习环境:明亮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又有丰富的学习资料与学识渊博的老师。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充实自己的人生。不要懒散放纵,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影视中,空虚的打发掉自己的时间。虽然能获得一时的愉悦和刺激,但是,青春的浓雾散尽后,裸露的只会是时间的荒原。

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胸襟应像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味它的深沉,在心灵的深处找到美的归宿。实现内心的富足与快乐,从美的角度去寻回属于生命的那种“空灵与充实”。

下载读《接受美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接受美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艺术美学原理》有感

    读《艺术美学原理》有感 姓名:杨斐斐学号:08119100 读完《艺术美学原理》我才知道什么是艺术美,它并不仅限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也并不等于艺术作品本身,它是在人与艺术构成的审美......

    读《美学散步》有感5篇

    读《美学散步》有感散步在山水灵动之间——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五篇)

    赵日天想静静——读《街道的美学》有感原创: Mr-Antu马马虎虎翻完《街道的美学》,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尤其对"小空间的价值"和"留下记忆的空间"这两小节......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感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大全五篇]

    读《美学散步》有感 08级中师2班刘玲20084021075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一说到美学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反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精选多篇]

    读《美学散步》有感 想象一种艺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

    读《美学散步 》有感(共五则)

    读《美学散步》-读后感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任何一......

    《伤逝》的接受美学分析[精选]

    《伤逝》的接受美学分析 冷桂军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文本灌输了读者阐释意义后的产物,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文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吸引读者,另一方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