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二遍学习心得汇总20180819

时间:2019-05-11 23: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习录第二遍学习心得汇总2018081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习录第二遍学习心得汇总20180819》。

第一篇:传习录第二遍学习心得汇总20180819

《传习录》第二遍学习之读书心得记录

按:

感谢“致良知”学习小组,经过100天的第一轮集体学习之后,现在小组处在休整阶段,我准备每天不间断学习“致良知”,学习《传习录》,每天将心得发到群里,然后每周将心得汇总,发到博客上。以下是自学第一周的心得汇总。

今天读到了徐爱与老师探讨”知止而后有定“,人心发动很难,知止也很难,知道在哪里停下来,知道做事的适度。人面临各种诱惑,经常是停不下来的,包括在与欲望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把八个字克去,克去即为知止。很多人地位到了很高,反而贪欲停不下来,最后只能由别人来处罚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心要知止,把握好度,人生才可能圆满。否则,过盈则必亏,过犹不及!与各位同学共勉!

今天看到徐爱问先生,事上求理还是心即理,有一些感悟:一是中华文化讲仁义礼智信,礼在中间,各种礼仪程序构成了文化的表象,比如事父母冬温夏清之礼,礼即理,圣人设计礼仪,是因为圣人之心发乎仁义智信,然后用礼来呈现。常人一般此心不明,所以需要从礼上修仁义智信。这就是本与末的关系。二是先生引用了《礼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然后先生又说:”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有时自己对父母不耐烦,说明心里的爱没修好,心里有深爱,把根培植好,发散出来的,自是愉色和婉容。先生一生,无论小爱和大爱,都践行圆满,其小时候的志向,立志做圣人,也得以实现。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立志做圣人,只要立志足够坚定,时间总不会晚!

今天早上补听了白立新先生在世界哲学大会的讲话,对心-道-德-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思考,到班上以后,又看了先生关于“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的解答,提到“精一”之训,一直对“精一”的内涵心存疑惑,现在想来,“精一”之内涵是很丰富的,其终极之义应是先生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到达光明的境界,即为“精一”;心的光明则来自于“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仁爱;心中充满仁爱,则来自于专心在心上下功夫,随时随地省察克治,去除“八颗心,观照,反省,引导,循环往复,久久为功,功到自然成!

今天是8月19日,星期天,年轻的时候,会感觉日子过得慢,到了一定年龄,会觉得日子飞快。回头看时光,我们称之为飞逝,每天过日子,很多人称之为熬。熬可以熬出精华,也可以熬成渣渣。每天学习,我们就能伴着时光,听到自己进步的足迹。

今天我学习了徐爱请教先生关于知行一体还是分离的事,先生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道了做不到就不是知。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我们常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这只能说还不是”知“。在自己的念头上下功夫,既是知,也是行,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达致良知。意志力是一种资源,不断消耗,不断重生增长,不断消耗也是一种锻炼,让资源更多更丰富。这段时间,在去除恶念的时候,发现自己消耗了大量意志力的资源,所以一直想探讨一种消耗少的方法,把这种去除变成乐趣,相信不断探讨,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找到一条更适合的修炼路径!

第二篇:传习录学习心得-2

传习录学习心得2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王阳明先生认为,人要经常自省,若老是去指责别人,看到的只能是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不会再去指责别人了。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总是习惯于把过错和责任推给别人,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其实,这跟王先生说的“人生一大病,只是一傲字”如同一辙。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涤荡心灵的一股清泉,它能给我们混沌的心灵带来一缕光芒。自省,能将我们内心思想里面的浅薄、浮躁、消沉、诡诈、自满、狂傲、自私等污垢清洗刷除,让良知苏醒。只有发现并承认自己的过失,才能进一步纠正过失。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亲手拿刀切除自己身上的毒瘤,不仅需要勇气,还要一颗坦诚的心去面对,这是大智大勇的表现。自省,不是一次、两次的尝试,而是毕生的功课,只有不断的自省才是格物穷理的过程。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他反复自省、格物穷理的结果。

事实上,面对纷繁世界的各种诱惑、各种压力、各种烦扰,我们的心灵每天都处在混沌的状态,许多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良知也处于蒙昧之中。只有当自己静下心来反省的时候,才会发现有些事情本来不该如此,有些事情还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和结果。真的,我觉得自己确实每天都需要进行反省。愿以此自勉~

第三篇:传习录学习心得-11

传习录学习心得-11

《了凡四训》读后感

感谢总裁和公司的安排,节后两天的封闭式培训,让我第一次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书,领略了立命之学的思想精华。学习之后,确实感觉有些收获,摘要分享如下: “立命之学”告诉我们,人皆有命,但命运可由自己改变。改造命运须从两个方面切入: 竭力行善和努力去恶,即在生活中不断地行善,而且不做任何恶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此意。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要积极行善,还要知非改过。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从事上改和从理上改固然很有必要,但“过有千端,唯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即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所以欲改变命运必须先立定心志。这与圣经《箴言》所说的“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相吻合。

“积善之方”是说改变命运不仅要改过,还要积善。积善的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用先生的话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若有益于人,即便打人、骂人也是善;若有益于己,就算敬人、礼人也是恶。所以,积善必须出于真诚和仁爱之心,必须根除一个“私”字,还要除掉为积善而行善的功利之心。

“谦德之效”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同一律,就是喜悦谦虚,厌恶傲慢。“满招损,谦受益”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福善祸淫、命由自造”这是宇宙因果律,基于此,改过、积善、谦德才有真实的意义。《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但愿自己从现在起不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每一天都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第四篇:《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1、关于“主一”之功的讨论

在宋明理学里,“主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阳明请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读书时一心在读书上,待客时一心在待客上。换句话说,弟子理解的主一实际上就是做事专注。阳明对此予以否定。阳明认为,做事专注那是“逐物”,同理好色的一心扑在好色上,爱财的一心扑在爱财上,充其量只能说是“逐物”。而真正的“主一”是一心只在天理上。同理,圣人“应变不穷”,不是因为圣人事事预先讲求,而是圣人有如明镜之心,可以随感而发,无物不照。

这里体现了阳明的学问“先立乎其大者”的明显倾向,而舍弃在外物上求索的方法。但依我的体会,此处恐怕也有救偏补弊的立言宗旨。如果字面理解,认为做啥事都不要专心而要念着天理,甚至不用接触外物只要念着天理就好,那就远离阳明的本义远矣。至于阳明本义为何,我现在有个似懂非懂的解读,还难以直接用语词表达出来。读圣贤书不可在字面文义上穿求,而得去试着领会圣贤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肤浅化解读并认为古人说的都是迂腐的蠢话。这也是我打辩论的收获之一,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

扯远了,这个内容下面会继续展开。

2、关于读书的探讨

阳明对读书穿求文义的做法多有批评,认为重点还是去认识心中那个天理,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那个天理。我目前对所谓天理还没有较为深刻的体认,但对于读书的讨论倒是颇有同感。

阳明说,旧时的人看很多书,便能在读懂书上没碰到太大问题,但问题在于他把文章给读懂了,没有在心体上用功,没有实践,终究是没有什么收获的。对于后人著述的评价,阳明认为,圣人只言片语只能给后人留下关于天理大致的描述,以帮助后人去求真,除却文字以外的内容,圣人是没法传下来的。但后人的著述,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摹仿誊写,然后妄自分析,虽然看上去很吊,但实际上却离求真越来越远。

这一段我在第一次读传习录那会儿就很有印象,这也构成了我对学术、对读书、对读研的思考的一部分。其实在我看来,阳明要表达的简单来讲就是王弼所说的“言不尽意”,文字根本没法百分百准确地、完整地传达信息(关联2019年老友赛辩题“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读书要“得意忘言”,我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圣人的文字就像指路的人的手指,问路的人确实要借助指路人的手指去寻找方向,但你得盯着方向,而不是盯着手指,特别是当你顺着手指看到方向了,你就不要老死盯着手指。

所以事上磨炼很重要。但坦白讲,我觉得学术民工们大多数干的就是阳明所批判的行为,包括我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本科生,我总觉得我看了很多根手指但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方向。因为我的眼睛没法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边只有一团模糊。这对本来抱着经世致用的心(惭愧)报考国际政治的人来讲真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跨考,至少哲学很多时候还是有事上磨炼的机会,尤其是中哲。但依我看现在不管哪一科,应该都存在阳明所说的“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关于动静

儒家尚中庸之道。阳明认为静不等于未发之中,求中的工夫需要贯穿动静,念求存天理去人欲。换句话说,并不是内心宁静就是修养得当,一味求宁静是错误的修养方法;反之,修养的时候追求的是天理,一旦遵循天理,自然内心宁静,不可因果倒置。阳明又说,纯粹追求宁静,并不能根除人欲,它们会潜伏在心中,而一旦遇到事情又会显现出来。因此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时刻用功,才能在动的时候定,静的时候也定。

这一方面我稍有些心得。我曾有段时间有点社恐,出入社交场合会莫名的慌和不自然,是谓不“定”;那段时间我有意地避开了一些社交,渐渐地发现自己内心变得很平静安宁了,自以为社恐解除;但过了不久参加了某次人比较多的社交场合,我的内心又别扭起来。这

便是阳明说的:“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关于下学上达的讨论

阳明认为,为学工夫不是先下学,然后进阶到上达,下学和上达不能分开讲。阳明说,看不见的、不能说的、不能想的是上达,而老师能教的,是下学,但上达本身就蕴含在下学中。阳明此语主要是要批判先儒教人的时候,教到深入精微处,便说这是上达;依阳明看来,这即便是圣人之言,亦不过是下学,但又蕴含着上达。因此学者只需要在下学处用功就好,不必刻意求个上达的工夫。

这次我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有一联想,就是像“人生应该怎么过”之类的大问题很多时候是个无效的问题,学会问问题的前提是分清楚哪些内容是能够得到准确答复的、哪些问题只能收到空泛的回应的。我觉得我目前还没有学会问问题。

5、关于正名的讨论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卫国的历史典故,此处简化处理:国君A有儿子B、C,B有儿子D。B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因为家里矛盾跑路了,A想让C继承,C拒绝,因此A让D继承。

然后弟子问这个要怎么正名,并提出说先儒曾经有一个处理方案,就是把D的上位过程报告给周天子和诸侯,然后废掉D换上C。阳明

说不行,圣人不能这么搞,D把圣人请去当官,圣人把D给废了,这不合天理。那怎么办呢?最佳方案如下:D既然倾心委国给圣人,自然极度信任圣人,那么圣人就可以说动D去迎回他爸B,因为父子之爱本就是天理。迎回来后,圣人要居中调和,D向B表示悔恨,并把君位还给B并愿意受罚,B也会被D感动然后不受君位,让儿子D继续干,这时候臣民也希望D继续干。D于是把自己的过错报告给天子和诸侯,希望把君位还给老爸;然后臣民大受感动也报告天子和诸侯希望D继续干。于是大家都要求D继续干,D只能继续干,然后尊B为太公,好生侍奉。由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完美解决。

不得不说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实在过于理想化,中间有哪个环节不按这个流程走那就全崩了,当然阳明此处的前提在于性善和父子之情乃天理所在,再联系到曹丕明明就是篡汉也得表面上让献帝禅让、刘备当年要称帝还得拒绝多次最后诸葛亮等人拼命把他劝上了帝位,说不定在性善与父子之情乃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正确的时候,这一幕有发生的可能。

此处我单纯是想为古人的正名辩护一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像是后人所说的君父有无上的权力,而是当爹的要有当爹的样子,当儿的要有当儿的样子,以此类推,约束是双向的,所谓父慈子孝。因此正名实际上就是明确好你在关系对待中的位置并做好你该做的。

至于戴震所谓的“以理杀人”,确实就是尊者滥用、歪曲“理”以压迫卑者。但当代版的“以理杀人”依然存在,这本质上不是“理”本身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势一方对话语权的滥用。

至于阳明对人性抱有最真诚的信任,或许从他的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对张永的信任、对卢苏王受的招抚。董平老师说这样虽好,但容易被坑。不过从我有限的生活经验来看,相信人性善与相信人性善的人相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至于骨子里对人性彻底失望的人,在这个原子化的社会里或许可以抛开种种关系的羁绊,但可能也会活得孤独吧。

第五篇: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

每读《传习录》,与每天的工作学习结合比对,进而反省自身心性,偶有所得,感慨良多。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时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原来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遇到的问题与我一样,纵有千般想法,百样主意,却常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便偏离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永远没有付诸行动。先生教诲:常称为思想巨人行动矮子的原因,是因为只知道冥想,只知道发呆,却没有把功夫放在克制自己的私欲上,这私欲是懒惰!是患得患失!是畏惧困难!如果这样,必然一事无成。“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人,必须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成长,才能在不进则退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习,并不能只是静养空谈,而应该用具体的事情来磨练自己,这样才能拥有独立坚韧的心性。这也是知行合一的一个很好体现了。如果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把去做具体事物,当成磨砺自己心性的磨刀石,那么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便能很好地投入,很好地克服自己的懒惰等私欲了。我们要到达的境界是“静亦定,动亦定”,在思考和行动的时候,都能一以贯之。

先生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式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磨练自己的心性,探寻世间大道,没必要一定是静养,没必要一定安安静静地躲在屋子里做学问。应该不论是在思考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的行动中,都磨练自己的心性,探究世间的大道。如果常常静养发呆思考,而没有行动,不仅难以成长,反而容易陷入“喜静厌动”的圈子里,反而容易有潜伏的毛病在心里。只要遵循天理,内心便能宁静,否则,就算内心宁静了,未必能遵循天理。这就是动亦循理,静亦循理啊。肥胖就是“喜静厌动”落下的毛病。读《传习录》还是能坚定减肥决心的,真是世间大道总相通啊!世间的大道理,总是相通的。我们老大常说:“做得不好,就是因为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就不可能做好。”简单但是深刻,他没读《传习录》,但却身体力行“知行合一”。重温王门四句教“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真正有狼性的业务员,会将自己的志向与欲望融入自己的血液,刻入自己的骨髓,日私夜想对金钱的渴望,对目标的渴求,以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心生痛楚,而感到耻辱。读这一段,似乎有所悟,其实,拥有“持志心痛”这样的素质,只不过是业务人员的基本素养罢了。真正的业务高手,能真正做到大而化之,随时察觉客户需求,及时调配周围的资源,促使订单的成交,自己在哪儿,其实倒不重要了。业绩还可以,骨子里一股拼搏的劲儿,但团队精神差,只想着单兵作战,从头到尾把一个客户拿下,这样的发展,迟早遇到瓶颈,不要把自己的宝贵的志向和拼搏,反成为自己前进的拖累。

崇一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每天总是忙,总是事多,的确是“有事固忙,无事亦忙。”那些老掉牙的管理培训里,所谓的把事情分为重要的紧急的之类的四个象限统筹安排之类的,真正完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岂是那么容易?能够真正分清,哪些是“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吗?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重要但不紧急”和“紧急但不重要”之间又忙碌又纠结。关键,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关键是没有“主宰”,“主宰”不仅是对事务重要性的判断,更是对整个未来发展的清晰认定。若主宰清晰,便可知,哪些忙碌是达成目标的必要途径,自然能够有的放矢,从容应对了。只是,能参透这“主宰”又需要多深的修习和功夫啊。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的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有所作为,企业对人才的运用,应该最大释放人才的长处。即便有时因人定岗,也未尝不可。人才之所以能将拥有特定的才能充分施展,一定是因为他忠于自己的本心,施展才华时顺畅无碍。但,大道总相通,真正参透人性参透天理的人,就不在乎基础的技艺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真正洞悉人性的人,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恩,卖地板卖得好的人,卖整体家具一样能卖得好,卖整体家具能终结行业暴利的人,换个行业,一样成为“行业公敌”。

摘录: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此处说的是做学问的胸怀,世人哪怕有误解,对自己的理论有不同意见,完全应该报着一颗平和而积极的心去应对。把别人对自己的攻击,看成与自己的切磋磨砺,反而有助于自己学问的精进。最近工作,也常遇到这类问题,自己在做的工作,以及提出的方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对别人提出的意见,第一个反应,便是辩解,便是维护固有的东西。这样的状态,往往使工作固步自封。对待别人的攻击和批评的态度,不仅是心态问题,更是胸怀的问题!阳明先生的这句话,理解起来有浅有深,往浅了理解,是心态问题,往深了理解,是胸怀问题。若只说是心态问题,便是对别人的批评,保持谦恭谨慎的态度,虚心接受,对自己的工作时时进行修正补缺。若能意识到是胸怀问题,便不止是谦恭谨慎这么简单了。为什么能够发自内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短处的攻击呢?那是因为心中有着更高远的目标。在这个高远的目标面前,一切皆可让路,更何况一些可怜的虚荣。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凡是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不论是善意的批评还是恶意的攻击,都应先行接受,当成磨刀石,对自己的心性进行磨砺,以期得到成长。因此,在别人的批评攻击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反省,我的身上的确是有这样的问题的,这些批评和攻击对我自身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啊!于是,别人的攻击和批评便成了最好的老师。这样对自己有帮助的老师,又怎么会厌恶抵触呢? 于是,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攻击,便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了。恩,这是胸怀的问题啊!

近期工作反思,想得很多,做得不够。想得太多了,想着一开始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觉得困难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这项工作本来属于我比较了解的,且一直关注,却行动迟缓,缺乏实际行动。近期牛刀小试,便有效果反馈。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我还是把知与行,分作了两样,总想着完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再进行行动,却没认识到,知与行本是一体。只有在行动中摸索成长,才能完善认知,只有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后才能进一步指导行动。看来,《传习录》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在“知”与“行”中逐渐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来,隐约感觉有一股动力,这股动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认知自己的心性,这股动力督促我即刻行动,投入实践,我想,这股动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这股力量是《传习录》给我的,也许从这个层面看,称《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也不为过。我能够越发感受到心学与佛家禅宗的区别了,虽然心学与禅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认知为主体,以修行者的领悟为成长之路,但,心学与佛释有着本质区别,心学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修习落于最细微的实践行动之处,而穷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间的大道天理。也许,心学与禅宗的终极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辈凡俗,常常为佛家的一些慧心顿悟的细枝末节而蒙蔽。与此相比,心学的研习,哪怕只是初窥门径,也对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

下载传习录第二遍学习心得汇总20180819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习录第二遍学习心得汇总20180819.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一段说的是徐爱听完王阳明的教导,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

    读《传习录》

    《传习录》是儒家圣人王阳明学生集其长期语录、书信等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简集。平日懒惰,断断续续看完算“过”了一次。今时逢春节大假,终静下心来将《传习录》逐字逐句完整精......

    《传习录》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是认知和行为原本为一体,并不是先知后行。只知不行就是不知。真正看一个人的知,应该从行中看。真正行过就能知,真正知过就能行,知行合一。 求精是达到根本的功夫,博览多......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党政办 陈桦:“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生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传习录》读后感五篇

    《传习录》读后感1、关于“主一”之功的讨论在宋明理学里,“主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阳明请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读书时一心在读书上,待客时一心在待客上。换句话说,......

    读《传习录》有感(范文大全)

    读《传习录》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传习录》有感,欢迎阅读,希望......

    读《传习录》有感

    读《传习录》有感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把《传习录》读完。 这本书是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在他去世之后,为弘扬先生学说,更好地传播心学,而多次编撰的。里面收录了王阳明先生写给弟子......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行,集明代大儒陆九渊、朱熹等人之学说,创立心学,一生教育后人,名人辈出于其门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圣人。王阳明又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