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

时间:2019-05-12 00: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

第一篇: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对新教材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比一比(2)10以内数的认识(3)认识图形(4)合与分(5)10以内数的加、减法(6)分类(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数学乐园。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册教材的设计特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

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

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2.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3.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二篇:对历史教材整合的认识

历史教材整合的认识

对教材的有效整合,目的是更好地去突破重点难点。它有利于明晰主干知识,掌握重点史实。更为重要的是,整合教材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来实施课程改革。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图片、文字等材料的能力,完成“学习思考”、“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多角度展示史实,用好地图册,读好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架构现实与历史的桥梁。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等。

第三篇: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1、“教材解读”:指的就是备课环节的备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二、“一一三三五”语文教材解读模式

1、树立一个教材解读观:终生备课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CCC备课的。”

只有树立终生备课观,教师的教材解读才有底气。

读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之作,应成为语文教师自觉的内心需要。满腹诗书才可能使教师教材解读时底气十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要制定自己每学年、每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读书要坚持写作,记录自己读书中的收获,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确立一个开展教材解读活动的目标

我们开展教材解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也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独特性。

3、教材解读的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包括:名师解读、教师个体解读、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

名师解读具有引领性的作用,教师个体解读是教材解读的主要形式和落脚点,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主要为教师个体解读提供一个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迪的平台,这种解读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

4、教材解读的三个层面

教材解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

整体解读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进行教材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单元解读要认真学习领会单元要求。课文解读应包括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

5、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

(1)与作者对话

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在这个方面一些经典作品、离现在年代久远的作品、特定背景下尤甚。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的准确文本解读。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准备全国公开课《长相思》时,曾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用来研究纳兰性德及其作品。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求教师在对文本形成阅读体验之前最好不要参看有关资料,包括教师用书。

(3)与编者对话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而明确选编意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这个位,是老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素养的学生的前提。如人教版教科书,它的选编意图是“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了体现教材整体意图,这套教材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选文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进行编排。具体到单册,我们会发现教材编写者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的规律对教材整体选编意图做了极为合理地分解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逐步实施你的教学过程。这是显而易见的。

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

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聪明的教师总是不放过这些习题,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课后习题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这道习题就明白无误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俗话说:“我手写我心”。只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才能真情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所谓“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教师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一篇课文讲下来,不要说学生不知学到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讲了些什么。

(4)与学生对话

这里的学生,是老师潜意识里的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如何组织、引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应成为老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分析学情并制定教学策略的问题。

备课时,老师与学生对话,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用技能为基础,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表现。我们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因材施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对我们选定教学策略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备课时与学生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策略。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的家庭状况、社区环境、校风班风对其影响有多大,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

(5)与自已对话:

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实践,必须结合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学条件等),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教师要不断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寻求自己教学上的突破。

三、教材解读的策略

1、让复杂的简单起来:对于较难理解的课文,对于较长篇幅的课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概括、综合、提炼、筛选等手段来实现对文本的把握,如抓住标题、抓住背景材料,拟小标题、抓中心句,概括文章中心、段意等。

2、让简单的丰富起来:这个主要针对古诗词教学和对一些含义深刻句段的理解。常用的方法有赏析、扩写、续写、想想添加细节等。

3、在无疑处设疑: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些地方貌似无疑,却蕴含着智慧、哲理。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静的思维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如王崧舟在《一夜的中作》教学时在“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处设疑,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的伟大。

4、在有疑处生成智慧:“学贵有思,教贵有疑”。教学中的疑点,尤其是。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产生的疑点,往往能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材解读时一定要重视利用好教学中疑点。

四、教材解读要求教师要有规划学科教学的能力

好的教师善于规划。一学期、一学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的语文教学都要做整体规划。语文课上干什么,课外干什么,校内干什么,校外干什么,寒暑假干什么都要做整体考虑。如有的教师把古诗文诵读、课外名著阅读作为假期主要语文作业,开学第一周以考试、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检查交流假期学习成果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做好教材解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第四篇: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广西平果一小 卢 槿

电话:*** E-mail:yanggsv606@163.com QQ:499837443 [摘 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版面设计新颖充满儿童情趣,而且教材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文化;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 苏教版

整合 数学活动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我县自2005年秋季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材本身给我的印象是装帧精美、大气;版面设计色彩鲜明、清晰,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呈现出了一幅幅让孩子们心动的画面,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我还深深地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教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了数学文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还有《24时记时法》教材通过介绍古人是从只知道用“日”“夜”来记时,到利用测太阳影子到滴水漏沙的方法来记时,再到最后人民发明了钟表来准确记时等等。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还有二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的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婴儿的骨头有305块,儿童的骨头比婴儿少88块,大人的骨头比儿童少11块。学生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了解到人体骨骼变化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许就会就此萌生。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例如,有介绍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有介绍京杭大运河修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长了学生的见识。

二、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观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随便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任何一页,便会发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学生观察儿童乐园的兴趣,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数量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从新数一数。刚从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对这些事物都比较熟悉,所以也愿意动手数一数。就这样,《数一数》这节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动手数一数中被其感悟理解了。较之以往的机械记忆,学生不仅经历了数一数的活动,而且感受了数数的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少先队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到超市购物等,充满浓厚的现代气息,学生参与学习的劲头很足。例如在《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划船的活动,每只小船5人,问:1只、2只„„5只船上一共有多少人?如果能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一活动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入列乘法算式和合作编写口诀的活动中,达到教学效果。

三、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编者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②

(1)注意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提出需要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不再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才能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基本特点,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③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还例如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安排了“6个小朋友做缆车,每辆坐2人,要坐()辆。”“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用6个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相关“倍”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究计算方法,逐步从直观地找“倍”,发展到用除法计算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化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材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题13-9=?教材不急于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究,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又如,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中先让学生尝试加减法的计算,呈现两种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末位对齐,制造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而在小数乘除法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整合学生对一般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3)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留给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平均数”的概念是除法知识的生长点,教材设计有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来分呢? 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把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观察,根据每一份分法中每一份的多少不同,再把这些分法分成不同的两类。开放的空间,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识经验,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分出了每份同样多的为一类,不同样多的为一类,教师也趁机引出“平均分”的感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如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材安排了摸球活动,先组织学生观察、猜测、发言、小组分配工作最后进行摸球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1)自主探究得到的多样化结果,成为丰富的交流基础

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又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内容,教材编排的例题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教科书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产生了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按图形的先后顺序记录,有的把各种图形分类记录,有的用“√”的方法表示等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并在练习中应用,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维得到发展。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设计了抓花片的游戏活动,看看同桌两个人谁抓得多,多多少。从而课堂生成了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得出结果;有的学生排齐之后发现,从15个里面去掉8个就是多的部分等多种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解决问题 4 的方式方法也肯定不同,自己创造的方法是与旧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连接,因此也形成了稳固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教科书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通过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作为教科书的使用者、实验者,我强烈地感受到教科书所蕴含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教学启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数学;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德育教育。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如果把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比做上等好茶的话,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常品茶、善品茶,方能在杯水之中品出真味、悟出道理。就让我们共同常品、善品、细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这壶好茶吧。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一小 邮政编码:531400)

[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②《全国小学名师最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上册数学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春季版 ③《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5版

第五篇:对初中历史教材的认识

对初中历史教材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没有质的变化,始终是典型的分科课程,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不尽合理,内容单一。进入新世纪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中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体现了“一纲多本”的要求。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我国形成了多套教科书并行的格局,即各版本在通过了国家审定之后具有自己的使用区域。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各地的使用过程中对历史课程的讲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历史课程的发展。但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很多身处教学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发现了教材存在的优缺点,并将它们整理成文加以论述,旨在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虽然这些文章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只是对某一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证分析,而缺乏将各种版本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即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力图通过对北师大版和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发扬编写中的优点,摈弃编写中的不足,为建立和完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历史课程体系而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文献综述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和川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由于版本不同而造成了一定的地域差异性。目前,对具体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的分析研究仅限于部分学者的学术论文,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书籍。

下载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教材说明

    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对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几点认识(精选5篇)

    对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几点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康为目标,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化的改革,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

    8329177f-2692-40e9-b31a-ce46e15a53b2_对高中教材理念初步认识[五篇]

    对高中英语教材理念的初步认识穆浴 经过几年多的实践,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教师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了新教材的优势,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

    我对现有初中语文教材的粗浅认识

    我对现有初中语文教材的粗浅认识 濮阳市第八中学冯凯歌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鲁教版教材。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八册,分四年编排,从时间上降低了学习的者的学习难度,让学习者学起来......

    对一年级数学教材的困惑(共5篇)

    对一年级数学教材的困惑北票二小新的版本更好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老师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较旧的版本内容丰富了,我们觉得最大的特点是新版本将知识做到细化了。我校教师对一......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教材1-5的认识分析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二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http://.cn来源:原创 作者:傅丽莎添加时间:[2012-03-31 11:24:17] 阅读次数:18 标签:第二册,数学,教材解读,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

    认识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