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图形》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教材分析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范成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辅助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2)、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采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10分钟)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一年级(下册)教材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的圆是曲线图形,其他都是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本单元继续教学直线图形,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编排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给图形知识的教学增添数学文化的内涵。
1、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
直线图形都有边、有角,图形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研究图形的边和角,是建立图形概念,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边,体会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相等,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不等,从而按边的数量对图形分类。初步认识“几”边形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教材在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体验数学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
(1)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认识多边形。
第26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教学四边形从已经认识的图形开始,两块地砖的面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茄子”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边,通过看看、指指、摸摸等活动体会图形的边,并数出两个图形都有四条边。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接受“豆荚”卡通讲的知识:“它们各有4条边,都是四边形。”“想想做做”第1题从两个方面巩固初步形成的四边形概念,一方面是有四条边的图形才是四边形,没有四条边的图形不是四边形;另一方面是四边形中除了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外,还有以前没有学过的图形。
教学五边形和六边形,采用体验与迁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白菜”卡通问题的启示下,由学生得出: 有5条边的图形是五边形,有6条边的图形是六边形,初步形成“有几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的概念。教材里呈现的五边形与六边形都是两个,其中一个是一般的图形,另一个是正多边形。既接触特殊图形,也接触一般图形,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正确的多边形概念。
(2)用小棒搭图形,体会几边形有几条边。在例题里教学了“有几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想想做做”第2题继续体验“几边形有几条边”,从而完善多边形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出五边形和六边形,通过“至少要用几根小棒”体验五边形有5条边,六边形有6条边。教学时要强调“至少”,使搭的每条边都只用1根小棒。小棒的长度可以都相等,也可以不都相等,这样就能搭出各种五边形和六边形,使概念的外延得到充分的展现。
(3)把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获得多边形的概括性认识。
“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九个图形,其中有比较特殊的图形,也有一般的图形,要求统计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把每个图形边的条数写在图形上,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去数图形的边,另一方面能随时保存数学信息,便于统计。这是从儿童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作出的安排。通过统计和填表,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体会平面直线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进行分类。
2、通过图形的变换活动感受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非本质属性的变化。因此,变换能让学生在动态中深入地认识图形。
“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长方形纸依次连续地折,指出每次折出的是几边形。学生照教材里的图示每折一次,手里的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图形的边的条数有时会增加、有时会保持不变、有时会减少。在边的条数的变与不变中,对多边形的认识趋向深刻。
“想想做做”第5题把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说出最少能分成几个。这是一次边想像边操作,在实践中体会规律的活动。“最少”分成几个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如果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不受“最少”的限制,不仅问题的答案无限,还缺失了思维的价值。为了把原来的图形分成三角形,要在图形内画对角线。在画的过程中能发现,应该从图形的某一个顶点出发,与其他不相邻的各个顶点连线。还能发现四边形最少分成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分成3个三角形、六边形最少分成4个三角形,图形的边数越多,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也多。这些体会的获得,是空间观念的发展。
3、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适宜学生的开放性问题,能营造体现个性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的需要。“想想做做”第6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正方形纸上的位置决定剩下图形的形状特点。学生动手剪,会出现三种情况: 剩下的图形分别是五边形、四边形或三角形。这道题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想到三种情况,也不要求记住各种情况。只要全体学生都认真参与,在班级内会出现剪的各种情况,于是产生交流的兴趣与需要。通过交流,体会剩下的图形形状的多样性,激活思维。
七巧板是传统的玩具,教材编排《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平面图形,巩固学到的图形知识;鼓励有个性的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实践活动分五步进行。第一步认识七巧板,在“茄子”卡通问题的指导下观察七巧板,了解一共有七块图形,其中三角形5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1块;5块三角形的大小不完全一样,2块最大的三角形大小是一样的,2块最小的三角形大小也一样。第二步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先拼成正方形,再改拼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这一步让学生体会七巧板是用来拼图形的,在拼图形的时候,要有选择地使用七巧板,拼法不同,拼出的图形不同。第三步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通过拼和说,巩固图形知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初步掌握拼法,激发活动兴趣。第四步增加选用的块数,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图形。由于选用的块数增加,拼法就灵活,拼成的图形就多样,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形成拼图的技巧。第五步用一副七巧板拼图形,拼出的不限于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还可以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图形。在有趣的拼图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篇:《认识图形》教案分析
《认识图形》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小棒。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教学设计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认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第三篇:《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材说明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材说明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搭积木、转球、摸球等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并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做一做”的第2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见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形状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第四篇:认识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基础。本单元教学课时:10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梯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释实际问题。
3.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概念。
4.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测量或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正确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教学建议
1.例1教学认识三角形。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形成三角形概念。
2.例2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价学会四,先出示图片,引导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 分别是多少厘米?再明确画法。
3.例3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想象和交流,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5.例5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各类的三角形。
6.例6 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出示等腰三角形,介绍各部分名称。7.例7教学等边三角形的认识。出示等边三角形,量出三边长度。
8.例8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先引导从现实情境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再练习生活说一说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9.例9教学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先观察图形,再初步建立梯形的概念;接着认识梯形的高;最后,认识等腰梯形
五、课时安排
认识三角形 …………………………………………………………1课时 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1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1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认识…………………………………………………………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认识…………………………………………………………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1课时 整理与练习………………………………………………………………1课时
第五篇:认识钟表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2011版课标》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本课的教学内容就只认识整时。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属于准备知识,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时分秒、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内容分2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认识钟面的结构,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上的整时,会用两种方式表示整时。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二)教材简要分析
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钟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生活经验参差不齐;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复杂的度量工具,学生认识起来很难。因此我们的新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提供了丰富的儿童生活背景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认识整时。
在主题图的教学中编排的是“小红起床”的情景,从情景中首先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到钟表看时间,而常用的钟表有2种,一种是我们看到的挂钟一种是桌子上的电子表,因为生活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学习。同时在挂钟上表明了分针和时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了中面的结构,这是学习的基础。在主题图下面,并排呈现了3个钟表显示了3个时刻,同时用中文和电子表的形式表明了他们的时刻,通过小精灵 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这3个时刻的对比和观察,使学生逐步体会并归纳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表面上有2个点,点的左边是几,同时右边是00,就表示几时。这样,既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神,又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各种潜能。
“做一做”中出示了“小明的一天”,将小明一天主要活动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学习写出整时,巩固整时的认识。在这里出现了比较特殊地时刻:6:00,12:00,是有意引导学生去了解他的特点。
9时出现了2次,但途中的小明分别在看书和睡觉,教材中通过问题“小明9时在做什么?”引出讨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上的时间一天要转2圈,也就是说早晨9时和晚上9时是两个不同时段的9时,渗透了一天游24个小时。同时教材这样安排小明的一天也从一个侧面渗透了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从小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进行德育教育。
课后的练习中第一题是让学生继续巩固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会认整时。而这样的认识是停留来精致的钟面上的,往往在生活中表上的针是在不停滴运动中的,而在运动的同时是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和运动的速度的,这些感知对学生今后的学生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第二题中拨一拨,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拨钟表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
第3题中“过一个小时是几时?”先要知道现在是几时,可以巩固整时的认识,再过1时,可以使学生结合经验认识到整时的顺序。第6题,也就是教材编排的第二个特点:渗透接近整时的练习。大约几时的练习为后面的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 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3、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们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虽然其计时原理说起来很复杂,但是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初步了解,感受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如若不然,至少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