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生态养猪场示范创建
美丽生态养猪场示范创建项目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两美”浙江建设和“五水共治”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美丽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根据《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试行)》和浙江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切实做好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一场一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组织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工作。为确保做好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XXXXX猪场成立于1988年,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生产企业,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省级无公害畜牧业基地,国家商部务和浙江省定点供港猪场,是浙江省现代农业特色精品圆。养猪场(生猪精品园)坐落在XXXXXXXXX,占地面积达到了380亩,北靠大山,面向南方,东西向各有一座小山自然隔离,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水源充足,通风良好,远离城市规划区和村庄,离XXXX公路(县道)2.5 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规模生态养殖发展前景。
二、建设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
对照《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考核验收评分标准》,围绕“一场一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场区布局,XXXX猪场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工作,主要放在养殖场周围的整体亮化、绿化工程,改善场区大路两旁的绿化设施,营造优美猪场环境。通过美丽生态牧场创建,XXXX猪场达到符合“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的美丽生态牧场要求。
(二)建设任务
1、以生态、美丽科学为目标,根据猪场整体布局,进行“花园式”牧场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优美养殖环境。通过环境洁化、绿化、美化,推进养殖环境生态化改造提升,实现养殖场“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环境园林化”,养殖场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景象。
2、建立完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产品优质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型美丽畜牧产业体系,提高养殖场的标准化、安全化、生态化水平,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殖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舒适生产环境。通过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活动,把浦江外贸猪场打造成花园式、智慧型、生态化的美丽牧场,为推动全县乃至全省美丽生态畜牧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设内容
根据创建工作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及浙江省畜牧局对创建美丽生态示范养猪场建设要求,美丽生态养猪场示范创建项目计划投资210万元。一是对场区进行全面绿化与生态化改造提升,在道路两旁、猪舍两侧进行平整、路牙铺设、混凝土侧石安彻、砌花坛、整理绿化用地、回填种植土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栽植多种大小不一的绿化乔木、灌木、绿篱(如;无患子、桂花、广玉兰、黄山栾树、银杏、红叶石楠、青珊瑚等)、栽植色带(红花继木、灌木、藤本片植、毛鹃、枸骨、茶梅、金森女贞等)、铺种草皮绿化带等,实施绿化、美化,全面生态化,从外观展现花园式的整体美丽景观效果。
二是在猪场人口处建设全封闭消毒通道及配置安装消毒设施,提高防范效果,控制和杜绝外来传染病的传入,减少疫病传播。
三是对原有的(出售)赶猪通道进行改建扩建,减少对出售猪的伤害,提高工作效益。四是对猪场污水处理系统设施外墙进行全面粉刷和美化。五是采用除臭新技术,建设除臭工程,对猪舍开展除臭工作,减低空气中臭味,改善环境质量。通过绿化与生态化、建设全封闭消毒通道、除臭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养殖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实现养殖场“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生产规范化、粪污无害化、环境园林化”,的花园式、智慧型、生态化的美丽牧场,四、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210万元。其中:绿花工程165万元;赶猪通道改造扩建10万元;猪场入口处全封闭消毒通道及设备15万元;污水处理系统粉刷美化全场除臭工程20万元。资金由浦江外贸猪场自筹解决130万元,申请财政补助80万元。
五、项目实施进度
根据美丽生态养猪场示范创建项目建设需要,本项目(大路设施、环境进行全面绿化与生态化改造提升过程)计划从2016年6月起至2016年12月建设完成,实现预期目标,并做好总结与验收。
六、项目运行机制
XXXX猪场将严按照申报内容组织项目实施,法人XXX具体负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如期顺利开展,同时健全财务制度,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监督资金、管理、措施的落实,项目资金建立专账,独立考核,独立核算,实行专款专用。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资金审计。
第二篇:生态养猪场简介
生态养猪场简介
xx生态养猪场位于xx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xx村,是建设10万头瘦肉型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项目的一期工程。公司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示范户,以基地带动农户,在农户中大力推广普及发酵床养猪法,为农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使这项先进技术尽快取代传统的养殖方法,深入农户,造福农户。
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 占地1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建工程、设备购置、配套辅助工程和种猪引进四方面。目前已完成投资960万元,建成猪舍5栋3500平方米,引入种公猪8头,引入良种母猪680头,繁育出售仔猪1750头,收入达157万元。该养殖场利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进行标准化生态养殖。此项技术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环保型高效畜牧业养殖实用技术,是当前依靠科技、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生态养殖技术解决了粪尿处理和恶臭的难题,能够减少猪的应激,提高猪肉品质,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养猪经济效益,同时可变废为宝,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项目建成后,存栏繁殖母猪可达1800头,年可向社会提供良种商品仔猪1.2万头、生猪2万头,可有效促进生态养殖规模化发展,增加企业和农户养猪效益,加快畜牧业科技推广步伐,提高人民的群众生活水平。
第三篇:创建生态示范社区工作情况简介
XX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情况简介
XX社区位于XX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辖13个行政村,3185户,13600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4万亩,果园面积1.5万亩。近年来,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立足自身实际,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首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省级生态乡镇各项指标。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目前全社区已建成示范新农村9个,正建4个,建成新居1700多户,建成村级文化休闲广场9个,安装果皮箱80个,垃圾桶12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修筑排水渠3800米,栽植绿化苗木3500株,并同步开展“一池五改”和配套实施太阳能洗澡间、节能、太阳能灶、吊炕,真正实现环境节能,生态和谐的目标。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率77%,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7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4%;地表水、空气、声音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治理,改善社村面貌。社区成立环境卫生检查大队,配备人员8名。购置垃圾桶120个,垃圾清理车1辆,建成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一个。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堆积、定时处理,社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85%;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达72%。全面提升了社村面貌,实现了生态建设的大步迈进。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生态果园、设施养殖、绿色蔬菜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了绿色生产和生态保护和谐推进。使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均控制在标准之内;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占60%。农业生态优良,无水土流失现象,农产品农药残留均在控制标准以内。
第四篇:贵州省部分地区生态示范创建经验
部分地区生态示范创建经验
遵义市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准确定位为基础,宣传教育为先导,齐抓共管为保证,农民致富为动力,综合整治是为段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道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同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提升。全市已有四个县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一个县示范创建工作通过验收,正安县已申报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现遵义市正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赤水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围绕“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战略目标,开展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生态工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第一个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率先开展生态市创建,目前,《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毕。
余庆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与“四在农家”活动紧密结合,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建设生态示范村为契机,改善农村环境;以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为突破口,增强生态系统总体功能;以开展城镇综合环境整治为目标,打造最佳人居环境;以搞好生态环境监察为手段,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建设生态文化为载体,增强群众环保意识。2007年1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荔波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打造旅游经济型生态示范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对旅游公路沿线荒山荒坡进行绿化,对污染企业实施关闭和停产整治。旅游扶贫开发、景区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农村能源改造、现代农业基地等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模式。凤冈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林业建设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态畜牧业和渔业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镇与生态村镇建设、污染防治工程建设等措施,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作为凤冈特色产业正迅速发展,形成了生态建设与积极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目前,作为全省第一个县级凤冈县有机产品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将申报全国有机产品基地示范县。
湄潭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城乡生态保护并抓的路子,根据农业资源优势,以建设“茶乡湄潭”为目标,确立生态建设的基本模式和工作重点,着力抓好六大重点建设工程,培育出众多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初步完成了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积极生态化、生态积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绥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生态建设的有效载体,以二十个生态示范村的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示范村,推动全县生态示范创建,以七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农药、化肥、地膜的污染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积极发展、农民群众增收的目的。走出一条“建设生态促产业,发展产业保生态”的生态建设之路。
兴义市则戎乡、泥凼镇生态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正稳步推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实施“天保工程”、“珠防工程”、退耕还林、天生桥库区生态维护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林水基础建设,着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开展集镇和民族村寨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开发,使绿色产业和生态建设共同发展。
第五篇:珠海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
坚持环保“八个不准”,实现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 珠海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2012-10-19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30多年来,历届珠海市委、市政府先后8次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条件科学调整城市基调和功能布局。但不论如何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始终是珠海城市发展的“底线”。
珠海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污水处理能力等生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慧诚 通讯员 郑秀亮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山海相拥、陆岛相望。优美的环境,是广东省珠海市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蓝天碧海、绿色家园,是这座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
在保持住优良环境的同时,30多年来,珠海的GDP由1980年的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2.6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了236.7倍,年均增速达20%。人均GDP达8万多元,位居全国前列。
“科学发展走新路,‘十二五’崛起看珠海”。
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到“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珠海模式”,再到“科学发展走新路,‘十二五’崛起看珠海”。连续5年来,不同的字眼,表达着相同的主题。珠海的发展得到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高度肯定。
为广东的科学发展探路前行,是珠海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而目前的珠海也不辱使命,正快速前行,兴起了一波发展的高潮。向海而兴的珠海,已经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第二春”,这就是科学发展的春天。
科学发展好中求快
“十一五”期间,珠海市共否决建设项目达125个。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2012年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大潮持续在珠江口汇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3月,经国务院批准,高栏港经济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短短数年,高栏港区“3+1”产业格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作为广东“十二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平台,与澳门一水之隔的横琴新区科学发展节节推进,塔吊到处可见,局面热火朝天。
“面对大发展,更要科学发展。”高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质量,在珠海市,“好中求快”的科学发展理念已经牢固树立。
2008年12月17日,当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时,珠海首先想到的还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所以在项目选择上,珠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讲情面、没有例外。在生态环境这条底线前,不少国内外实力不俗的企业都被拒之门外。例如,一个投资额高达两亿多美元的饲料加工项目,因为气体排放物达不到珠海的环境标准而被拒绝落户。“十一五”期间,珠海市共否决建设项目达125个。
在产业选择上,珠海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努力走出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错位”发展道路,即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三高并举”的产业发展道路。以新型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骨干,就是珠海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中国航空集团下属通用航空公司的总部和基地、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的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国内最大的造船基地、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项目,以及英国石油(BP)、英荷壳牌、德国阿尔塔纳、荷银霸菱等世界大企业的一些几十亿元、上百亿元、几百亿元的大项目,纷纷落户珠海。
驱车行驶在珠海高栏港区,这些在业界如雷贯耳的企业接连映入眼帘。一个由国资、外资、民资大项目共同构成的“高栏舰群”已初具规模。高栏港经济区负责人自豪地说:“‘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正在我们脚下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演绎着现代的精神和故事。”
“‘十二五’崛起看珠海。”汪洋的寄语道出了人们对这个后发而起的城市的信心与期盼。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使珠海成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地区,横琴新区成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高栏成为珠江口西岸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于珠海而言,这些春天的机遇从政策、战略、产业、空间、区位上都是全新的、全方位的突破,珠海也将由此大步迈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现在珠海的整个定位、区位和面临的机遇不一样了,所以需要对珠海的环境宜居形成重新一轮的谋划和部署,要有更高的目标。”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说。为此,珠海又率先提出力争到2016年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把珠海建成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城市媲美的美丽、幸福、生态新家园。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珠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之路将越走越宽„„
生态优先原则制度化
市区不发展有污染、耗能高及耗费原材料大的工业。立法保障任何高楼大厦都不得遮山挡海
漫步在情侣路,海风习习,群鸟嬉戏,处处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2009年~2012年3月的监测数据显示,珠海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均为100%,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绿化率达到44.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19平方米,绿色GDP居广东省第一,珠海被誉为“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获联合国颁发的“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回顾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态优先、环境优美是珠海最为突出的发展特征。珠海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污水处理能力等生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美的环境,令游人羡慕、市民自豪。
珠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珠海的城市定位,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8次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条件科学调整城市基调和功能布局。但不论如何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始终是珠海城市发展的“底线”。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理念始终贯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并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凝炼升华。
特区创立初期阶段,珠海市就定下了“市区不发展有污染、耗能高及耗费原材料大的工业”的发展思路,并率先提出了环境保护“八不准”的规定。这“八个不准”,就是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市区只发展有利于环境、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不准兴办电镀、造纸、制革、冶炼、漂染、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项目。这一规定,也是珠海长期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的制度化体现。
事实证明,历届珠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能坚持“八个不准”,坚持“绝不以牺牲环境获得一时的发展”原则,让“八个不准”成为珠海环保和生态建设的主线,始终贯穿特区30年的发展。
珠海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在规划建设主城区揽海绕山的情侣路时,需要炸掉位于香炉湾的一块大礁石,许多香洲人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反对炸石,因为那礁石也是香洲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还因为那礁石牵动着一代代香洲人越来越深的“恋海情结”。后来,珠海市政府采纳了市民的意见。如今,情侣路曲折蜿蜒依旧,大礁石横卧情侣路路面也同样依旧,人们行车至此无不慢行并道,肃然起敬地避开路中礁石,这块大礁石成了珠海经济特区30多年来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一个见证。
在珠海还有一项至今看起来都显得与众不同的地方人大立法条例:为了保障全体公民共享青山碧海的权利,特规定任何高楼大厦都不得遮山挡海,主城区内海平面等高线25米以上地带不得增添任何建筑物。这项属于珠海特有的城市建设规则,在房地产业呈现持续井喷状态的21世纪后虽然有所突破,但总的来看,“一不遮山二不挡海”已成为所有特区建设者的共识。
创新管理模式
实施执法与审批两分离改革,实行环境监察垂直管理和全市统一执法,将辖区(市、区)环境执法人员统一收编到市执法队伍中
今年4月,珠海市编制办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同意新设立环境监察分局六大队、七大队,新增执法编制10名,加强环保队伍力量。
珠海是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面旗帜。自2006年起,珠海市连续5年获评“广东省环保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依法管理、创新管理、科学管理,环保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良好的政策制度保障,为珠海构筑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更为珠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近年来,珠海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全部达到环保模范城考核指标要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均低于国家考核标准。尤其是空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2006年~2011年,空气质量达到一级(优)的天数比例达到60%以上,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科学发展是制胜法宝。珠海市环保局局长毛东信介绍,珠海一直以来就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历届珠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塑造了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的城市风貌,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先发展、后治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8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严格控制人口、严格控制土地、严格控制环境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增工业项目百分之百进入园区、污水垃圾百分之百达标处理、裸露山体百分之百恢复绿化、节能减排百分之百实现目标的“四个百分之百”生态建设行动。坚决提高工业项目进入门槛,对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一概拒之门外,利用市场力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停105家违法排污企业,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最近3年,珠海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继续保护和优化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取得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益。
制度实施是关键要素。1998年5月,珠海市拥有地方立法权以后,通过的第一批法规中就有《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5月,新修订的《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首次把“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纳入其中,体现了珠海“大环保”的理念。此外,还先后把生态补偿、环保考核、责任问责等内容列为刚性条文,进一步增强了环境保护的地位。2010年,珠海市又大手笔推出《珠海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对生态建设科学量化,力争用3~5年百分百实现生态目标。2011年,《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环境保护部组织的专家论证评审,珠海在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生态文明新特区的过程中,有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指导。
创新管理是必要手段。为适应环保事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2008年,珠海市环保局在广东省率先实施执法与审批两分离改革,实行环境监察垂直管理和全市统一执法,将辖区(市、区)环境执法人员统一收编到市执法队伍中,在3个行政区、1个功能区设置了4个环境监察大队,确立“小机关大基层”的管理架构,形成“市局为主、区局协管”的新管理模式。
在各项环境服务工作上,珠海市较早地实施了市场化管理模式。2001年,珠海市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了BOT模式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在珠海,企业只要有国家资质,都可以参与环保项目竞标,参与到城市的环保建设工作中来。”毛东信指出,环保部门要从项目管理人、负责人转变为项目的监管人、监测人,更好地履行环境监管职责,更好地为城市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巨资投入是强力保障。毛东信说:“套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来说,5年来,珠海市在环保生态的投入方面很给力。”据统计,2009年~2011年,珠海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分别为2.06%、2.18%和2.06%,2008年以来,经济并不富有的珠海市投入环境治理设施、生态保护工程的资金高达75亿元。
群众参与是坚实基础。目前,珠海市共建成了国家、省、市各级生态文明示范工程108个。各级绿色学校107所、绿色社区34个、环境教育基地8个,各种社会绿色社团达148个,绿色使者、绿色志愿者等人数达7万人。全市不断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
2012-01-20 09:24
中山网讯
继成为全国唯一获颁“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之后,我市昨日举行动员会,正式吹响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号角。希望到 2015 年,单位 GDP 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碳排放强度小于0.4吨/万元,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要求。
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出席动员会并为我市颁发“国家生态市”牌匾;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朱广庆、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分别为我市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镇区代表颁发奖牌。市领导陈茂辉、黄永林、贺振章、周信等出席动员会,并为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先进单位颁奖。动员会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邓小兵主持。
会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会见了祝光耀一行。薛晓峰表示,“发展利于保护,保护促进发展”是中山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我们以新能源产业作为重要导向,在招商引资中牢守环境底线,同时,加大力度投入环境保护和美化工程,不断提升、弘扬中山特有的山水美、自然美。薛晓峰最后表态,中山必将以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出一条具有珠西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投入170亿元实施“环保十大工程”,把保护环境与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环保责任考核连续6年排名全省前列,总量减排考核排名全省第一,珠江综合整治考核历年优秀,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所有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成为唯一地级市的国家生态市。
会上,陈茂辉指出,中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永葆中山碧水蓝天”作为未来五年六大战略之一,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实施绿化美化、碧水蓝天、节能减排、秀美村庄的生态文明四项工程作为九大工作之一。今年是我市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启动之年,这是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生态惠民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据悉,我市将确保今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低于0.6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低于0.7吨/万元;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碳排放强度小于0.4吨/万元,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要求。到2020年,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清洁生产水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相处。
陈茂辉要求,我市要从加快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整治、实施从严从紧的环保政策等方面着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他还特别指出,我市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好淘汰高污染锅炉,控制道路和建筑工地扬尘、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等,开展可吸入颗粒物PM2.5监测,落实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会上,陈茂辉还与部门、镇区代表签订“十二五”总量减排责任书。他表示,我市将加大考核力度,至2015年生态环保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提高到10%,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祝光耀认为,中山多年来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创新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机制体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希望今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真抓、真干、真变,早日实现相关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