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思维型课堂的几点体会
构建思维型课堂的几点体会 大村中学
彭龙阳
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从教学情景中发现问题是思维,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是思维,用哪一种假设来解决问题是思维。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温家宝总理2009年9月4日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菲。”语文课堂做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课堂,担负着十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培养职能。因而,构建思维型语文是老师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精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时对此也有一个深刻的点评:“我们常讲人要多读一点书。有些书是要精读的。也就是说不止读一遍,而要读两遍,三遍,四遍,五遍地经常读”“由逻辑思维到渊博的知识到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诵就是一篇很好的演讲,需要从小锻炼。”当前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有很强的语文知识性,篇篇都是读韵无穷,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山水名诗<<山居秋瞑>>,如果学生仅仅凭借工具书读懂全文,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有在反复的品读中才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感悟到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黄昏之意境美,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融入思考,充分想象,以达到培养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充分联想。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联想意识和联想冲动性强的人,其思维的广阔度就会很大。培养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激发学生的联想冲动,通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跟随联想。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专为培养学生的联想而设计的,如<<三峡>>,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把整个三峡的各个景点联系进来,通过优美的语文表述,组成一幅完整的三峡四季变化的美景图画,学生是很难理解这篇课文的。第三是暗示联想。有许多课文没有跟随联想的引导力量,也没有逼近联想的强制力量,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主动地展开联想来体验感悟课文的美,感悟课文的深刻涵义。
三.质疑存异。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能生存。”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是创造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质疑是指我们不要迷信权威,迷信课本,要敢于想象,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就只是的策略。通过质疑可以检验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启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存异是指我们在研究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要能够容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在合作交流中,求同存异,可以扩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往旧教材的内容中确实存在着“偏”“难”“旧”“繁”等问题,许多老师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老师都得到了质疑与创新的锻炼。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新教材,也不完美无缺的,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样需要有质疑的精神与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由于时代性的限制,许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而感悟不到作者的写作思想。面对学生这样那样的看法,老师只能耐心地引导,理解学生的质疑,也要允许同学之间存异。质疑与存异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广泛交流。课堂教学中创设广泛交流的活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善于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一是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巧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的问题思维及表达自己问题的欲望。二是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使有学生发表了不恰当的看法,都是也不要轻易地做出否定,而是以一种婉转的方式予以纠正,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五.破除定势。定势是人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人的心理定势一旦形成是很顽固的。只有打破定势,放飞思维,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发亮。定势是可以突破的,突破定势会使人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新课程强调都是个性化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都是和学生有跔的发挥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与条件。
构建思维型语文课堂,是笔者长期从教的不懈追求,方法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总结与提升。
第二篇:探索构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
《探索构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苏瑞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课堂上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不少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弊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激探索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饶有兴致和富有创造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氛围,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为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而课堂上管的过严过死的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突出自己的权威,独占课堂,而应当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合作者”,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同时,教师要在关键时刻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乐园,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采用了“三可以”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可以出现错误,改正错误;可以提出与教材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增强内在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大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我们从中悟出: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创设教学情景常用的方法,可以是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展开的定向式讨论,可以是根据教学要求围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的自由式讨论,可以是答辩式讨论,也可以是调研式讨论,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而且效果明显.2.灵活运用竞争合作教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未来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的成才机遇.这就要求人们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要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教育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这一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其高度的合作精神。
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尽量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有均等的竞争机会.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如抢答抽签答题知识接力赛等等.这种组与组之间的不同类型的竞赛,优等生与学困生互相结对,优生带差生,促中等生,表扬优生,肯定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在同学们的掌声和笑声中得到鼓励和提高.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中小组之间进行抢答比赛,优生答对得1分,中等生答对得2分,差生答对得3分.为了使自己的小组多得几分,小组成员之间密切配合,优生反复督促提醒差生;为了多提供几个实例和对策,小组之间争先恐后,积极动脑......在这种热烈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死记硬背再也派不上用场,即使平时不善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一教学重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三.巧用幽默语言,创设乐学情境.在课堂小结时运用幽默语言,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犹未尽的效果,还可以起到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效果.当然,幽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幽默获得的深刻的哲理启迪.因此,教师的幽默应与深刻的见解渊博的知识相结合,同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幽默运用的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任务型课堂构建-刘毓梁
《任务型课堂构建》学习心得体会
刘毓梁
通过学习,使我对任务型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首先,任务型教学倡导真实情景的创设,在真实的情景下产生真实的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产品,即结果,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效果;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否则就是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一.任务教学法及其意义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具体地讲,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任务型教学把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任务教学法的的步骤
具体的任务教学模式有所差别,但它们所依据的都是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1996)提出的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概括地讲,它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2)任务环: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小组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由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
三、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为使学生达到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逐渐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
1.教师明确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根据本部分的内容,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现状和需要,确定本课的目标,即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小任务的解决来完成大任务。
2.学生分析任务
这是一个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学生主动探究摸索,独立自主寻求问题、发现问题、逐渐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分两个层次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以组为单位围绕第一个小任务—开展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师把各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从讨论的结果看,学生会讨论出比较显而易见的组成部分,结果可能不完整,不过教师以鼓励为主,不要急于补充内容。
四、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1、“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尤其在统计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使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除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思考、猜想,还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如果多增加或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设计,那么将会更加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任务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数学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 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四篇:如何构建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综合修养。本文将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寻点、感悟和迁用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寻点;感悟;迁用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此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子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一理解一体悟一模仿一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迁用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和创新,只有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了,才说明将文章吃透了,学到了。语用也是要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先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再遣词造句,一步步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辨析字词的意义是第一步,小学生语文对于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除了掌握字词的写法还要明自字和词的意思,以及相近字词的区别,并能加以区分和应用。例如“花瓣”的“瓣”和“分辨”的“辨”字形相似,意义和读音大不相同;“弄虚作假”和“放假”都有“假”字,读音却不同,像这样的词语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通过词语辨析,帮助学生完成词汇积累过程,并在运用和深刻体会中,吃透词语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课程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其次,造句练习也是揣摩字词意义的良好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近词句,然后模拟练习,逐步达到自我创新的水平。再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对字词语义的理解,对句子语境的揣摩,逐步达到分析课文的能力并能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要把握童话特点和文章主题,找到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情境和场景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
第五篇:思维发展型课堂建设——老师读后感
思维发展型课堂建设——老师读后感
具体在学科学习中如何去建构思维发展型课堂呢?我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一定要有教学设计意识。这个意识非常重要,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算真正去思考、去实践思维发展型课堂。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得有思维发展目标,与知识与内容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融合。在初步探索阶段,可以单独写出思维发展目标,其次是丰富的问题情境,以及由问题情境所引发的认知冲突,第三就是要引进思维工具作为学习支架,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让思维工具的应用自动化,从而提升思维品质,第四就是要有问题意识,通过框架性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五要有整合意识。
第二,要善于进行框架问题的设计。通过框架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被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积极的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单元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技能。从思维发展型课堂来说,基本问题可理解为指向思维本身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应先思考基本问题,明确本单元学习的核心理念,要清楚引领学生发展哪方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引发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反思。单元问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内容知识这个载体向思维能力发展进发。单元问题的设计,要依托学习主题,但应有延展性和冲突性,至少要有话题性,不追求“标准答案”,但要求有理有据,有分析,有对话交流。同样,单元问题的设计与讨论,思维工具是很好的支架。
第三,学习应是“高挑战而轻压力”的过程。目前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高压力轻挑战”的问题,学习中处处有陷阱,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导致学习的心理负担很重,学生缺乏新鲜感,也缺乏真正的认知挑战,兴趣也就越来越低。而思维发展型课堂应反其道而行之,不故意设置陷阱,不追求标准答案,不制造竞争与对抗的氛围,而是鼓励学生探索与试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耐心倾听,鼓励合作和肯定性评价。
总而言之,应让学生不停接受挑战,总是有新鲜感,但同时又不能总是被打击,总是被挑刺。在“高挑战轻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工具是帮助学生应付挑战的有效支架,变式教学设计则是教师设计“认知冲突挑战”而减少“情绪压力”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