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高职艺术设计论坛总结
201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课程建设报告论坛
论坛总结
2013年5月11日—1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在上海联合举办了“201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课程建设报告论坛”。论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合承办,共有42所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院校所在省份包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山东、广西、内蒙古、新疆等十个省份。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家阳、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刚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顺应时代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汇聚名师名课,力推共建共享。”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有关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二是有关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进度的汇报与应用展望;三是有关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
5月 11日上午,“201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课程建设报告论坛”在上海浦西洲际酒店顺利开幕,开幕仪式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勃主持。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姜鸣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他首先对来自各地的代表表示了欢迎,并介绍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特点特色。他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上海工艺美院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事业部主任(总经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刚对“十二五”期间的一些重要国家项目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高职艺术设计和服装在这些国家项目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未来的高职高专教学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共同建设的资源才能充分达到充分的共享。最后,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林家阳代表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言。他对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过去五年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新一届教指委即将进行的工作。最后他指出,很多高职院校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达到了校区、人数和设备规模的扩大,但要真正获得社会认同还需要在考试制度、人事制度、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
板块一
艺术设计与服装设计基础课改革
简短的开幕式后,本次论坛的第一个板块“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报告开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艺系主任徐南教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副主任徐苏、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分别就自己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和成果进行了汇报。徐南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构想”。他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和教材编写五个方面介绍了无锡工艺职业学院在过去的四五年时间里进行的专业基础课方面的探索,通过具体的教学结果的比较,他指出,项目式、课题式、模块化的基础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掌握设计基础的基本技能。
第二位演讲的嘉宾是来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徐苏。她带来的报告题目名为“关于主题教学法的思考”,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教学法的引入与推广、主题教学法的特点与分析、专业基础课与服装设计专业课衔接。她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过去的将近八年时间里引入的主题教学法进行了简短的介绍。进而,她分析比较了三种服装课程教学场景的分析,提出教师主导的技术性练习、教师主导的知识型教学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教师辅助下,由学生主导的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既解决专业所需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逻辑问题。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成为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工作过程的缔造者,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有趣的作品,而不再仅仅上海可以预想的教学结果的实现者。
基础课改革板块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林家阳教授。他以风趣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他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设计教学生涯的体会,指出,艺术设计与时尚(服装)产业人才最需要的能力不仅仅包括创意的能力和实现的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艺术的特征在于自由,而设计的特征在于规范和精确。在当代,社会更需要拥有策划能力和营销推广能力的人才。他介绍了自己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长期努力,并提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众多,建设兼顾各专业需求的艺术设计基础的大一统平台是必要之举。板块二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汇报
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汇报板块的主讲人共四位,他们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勃、资源库主要负责人王华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郑德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伏波。资源库板块由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办公室学科组叶波主持。
杨勃院长首先就工业设计专业资源库的顶层设计进行了介绍和讲解。他首先介绍了资源库建设的背景(技术背景和政策背景)、目前的建设团队(24所高职院校和23所企业)、建设目标和思路和目前的建设进度。然后,他介绍了本资源库建设的理念——企业先导。他介绍的工业设计专业资源库的顶层设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二是开发能力模块,构建新课程体系;三是建设螺旋上升式的项目课程训练体系;四是改变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师组织模式。资源库主要负责人王华杰向在座观众介绍了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源库网页框架,对网站进行浏览演示,对每一种功能及其目的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后是两个参与建设院校的案例展示。郑德宏老师就其主持的“3D设计执行”课程的建设过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他首先从课程特色入手,介绍了该校对本课程特色的定位——由技能提升带动本质学能提升。由此特色入手,他介绍了其课程团队是如何将设计流程作为主线串联起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以及项目编排的诸多原则。
广轻的伏波老师带来的是更为鲜活和生动的学做一体的项目案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此次资源库提供了十二个案例的专题学习包,这些学习包中的所有资源都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学校拥有所有这些项目的知识产权。在他的案例中,复杂的企业项目涉及产品造型、视觉传达、结构设计、用户体验、企业形象等内容,这些内容被分解为多个知识和技能块,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团队合作和亲力亲为,学习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职业能力。
资源库的内容丰富而紧凑,同时,本次论坛在会议室门口设立了体验区,供与会者体验和浏览。
板块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板块主要是由首轮通过申报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课主持人分享其建设经验,以为下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申报提供必要的借鉴。本板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策划张妤老师主持。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办公室学科组叶波首先对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和建设工作做了简短而有重点的汇报;其次,他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解读;最后分析了申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这一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在进行整改,和第二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即将开始的时间点上,叶波的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和中肯。
此后是三位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谈了自身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课程负责人沈卓娅教授的报告十分精彩。她站在一个建设者的角度对此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和规范做了详细的解读,她的深入细致的解读与叶波所提出的规范和重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此后,她详细介绍了她所带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本次课程建设中的分工与合作,期间还展示了她精心编著的、独特的资源库配套教材的部分页面。可以看出,该课程的建设和成果凝结了沈老师及其课程团队的滴滴心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张来源教授就其负责并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色彩”课程进行了介绍。张老师的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将原有的旧课程“翻新”为新课程的过程。在张老师的课程中,原先显得较为理论化、模式化的“色彩”课程被重新整合了新的理念、新的材料和新的工具,因课程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为“设计色彩”,因此,张老师也特别强调色彩的“设计感”。新工具替代了旧材料,新理念替代了旧程式。这一变化使得新的“设计色彩”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刘永福教授最后介绍了他负责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他的这门课程是环艺专业的主干课程。他主要谈了他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对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一国家项目理解的逐步深化。刘老师将其解读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他看来,精品资源共享课与过去的精品课有着很大的区别,是由展示型向资源型、共享型的转变,由保守向开放的转变,由“摆设”向“实用”的转变,和由评审标准向社会认可度的转变。最后,他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真正“建”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
本次论坛在阵阵掌声中闭幕。论坛力求顺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搭建一个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协同创新的平台。本次论坛始终紧扣教学,围绕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教改项目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与服装类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汇集了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资源建设思路,代表着高职艺术设计和服装课程建设的前沿。
第二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校中厂”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个主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也是高职开办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核心专业,有较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面和较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有较强的代表性。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校中厂”项目工作室,可充分解决当下阶段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产业形成规模与气候,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初期的效仿,到现在出现竞争与合作,形成自身风格,不难发现中国的设计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做大做强。同时,配套行业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设计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与设计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专业与产业得到一定的提升和进步。在当下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都实行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实践锻炼。这种专业的教学组织和授课的教学模式,本质上是没有问题的,学生在经过学习和锻炼后,专业也明显得到提升,并且能够胜任一定的企业设计任务。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
1、专业课程之间划分较为清晰,相互联系不足,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的断层。
2、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不够深入,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实际设计的要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中产生出一定的矛盾。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率先创新性的提出,并实施“校中厂”的教学改革模式,增强了对学习实践能力的要求,以求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的体制是,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个方面。目前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就是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延用至今,而市场则更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师,所以现阶段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的设计人才的目标。
二、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市场对高职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日益趋于成熟和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
(一)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与一体,且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要求综合性较强。
(二)特色性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同时兼顾装饰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并以它们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
(三)适用性
市场和就业环境中,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则对我们的学科、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总而言之,社会的需要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
三、“校中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有限的学制学时和日益增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需要将专业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内的深入实践教学也势在必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建立“校中厂”的教学模式,形成系统化的设计与教学的主导思路,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针,在“校中厂”工作实训室的教学模式中,可将所授课程整合为课程群模块,交叉相关内容同时授课,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由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实训项目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工作室实训模式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技能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和一定施工管理能力的设计人才。
工作室模式的建立,可以根据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合理安排实施项目的内容,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整合资源,增减课时数的配比,与时俱进。工作室的实训模式,即校内教师或设计企业资深设计师分带几位同学,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以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为依托,带领学生参加设计项目和设计竞赛,目的在于加强校内外、行业企业的合作。同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思潮的撞击,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设计项目与设计竞赛,创造出具有创意和丰富实践意义的作品。工作室实训的教学,增加了教学的务实性,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及市场的需求,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达到“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特色。还可以通过校企互动的联合培养,校内的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的资深设计师共同设置评价的体系、教学的方式方法,始终保持与市场同步的人才培养节奏,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突出教育教学中的“特色化”“个性化”,为相关的设计行业企业输送专业的设计人才,扩大学校办学的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办学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了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重新整合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程的关联性和知识点的更新力度,力求使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结语
通过“校中厂”工作室项目实训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高,磨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可与企业用人单位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出一个双赢的机制。
第三篇: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加强电脑艺术设计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紧密合作,以公司“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引进广告设计公司,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提出课程计划建议。企业“定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是一组广义“定单”的集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四定机制有效运作的组织基础。学校聘请“定单”企业或与学校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等资深学者、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个委员会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的规范、职责与义务等,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委员会的专家参与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和调整,审定专业教学计划,专家们背靠的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反馈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录用合格的毕业生等等。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与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员工的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高职院校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为了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在企业每年接纳我院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多月的生产实践期间,企业指派一名设计师负责对一名或几名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围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本专业课内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
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论证与划分,制定各个环节的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进行工作任务为驱动,课程能力为项目导向,改进实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办法等,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实践教学逐步由被动式形式化向主动式实质化方向转变,努力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目的是加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程体系,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等多方面的整改,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更加科学、规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适应性,更适合社会变化和行业需求。通过系统的设计实用课程学习和在校内、外企业、设计公司的实战演练,形成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形式”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按照地方电脑艺术设计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电脑艺术设计岗位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表现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突出了融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养成于一体。
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项目的情况,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组成师生项目团队,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项目设计融入教学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使教学产生经济效益、融入社会、作用社会。在主干的课程中把独具特色的“项目课题设计”带入课堂,教师根据项目需求组织学生围绕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提出项目要求并制定详实的训练实施方案与课题。“项目课题设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把企业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作为课程目的融合教学。企业和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和学科教育,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有着极大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开发的潜力。我们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主,特色取胜”的教学理念以及“技术、艺术、经济于一体”为核心的教学方位。把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带入教学中,培养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设计人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科研和市场项目带动专业教学,使教学产生经济效益、融入社会、作用社会。
加强各课程的衔接,注重实践和课程的联系,形成教学上的实用性、岗位性、操作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实现专业课与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对各课程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同时,要实现岗位与课堂的重合、实践与教学的零距离,使技能与审美和谐统一,使毕业生充分具备上岗的各项条件,保证他们能适应岗位,站稳岗位,立足于岗位。
注重学生创新设计与电脑制作课程之间的关系,培养专业创新思维能力。从各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交流与比较中来看,无论绘画基础、设计手法、表现能力等方面还是普遍比较接近,但在专业设计的创新方面就有很大差距,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设计中照搬模仿现象就很明显。设计缺乏独特的创新,作品千篇一律,平淡无趣,跳不出别人设计的圈子,真正具有创新的设计作品不多。当然,并不反对学习学习借鉴传统或别人的优秀设计作品,但主要是学会吸收别人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构思,转化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等。
在电脑设计教学中,低年级应以实际应用程序操作学习为主,高年级应开网络搜索和下载、网页设计和图形的创意与处理内容。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意阶段应坚持手绘草图为主,在正稿制作时可以充分运用电脑软件技术,提高设计效果与设计效率,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手绘创意草稿有一定数量的要求。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本专业对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以及先进培养模式和科学培养方案的确立,保证了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可以鼓励部分学生进行了自己创业,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第四篇: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期望生存环境更加完美。在这种需求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 ,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 ,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得到发展,同时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应划分层次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应注重以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应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如果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育则是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师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状。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 “效果图表现” ,缺乏 “专业理论”和 “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又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 ,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所以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应该有别于普通教育。
首先,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来说,其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 ,这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环境艺术设计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 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 ,熟悉施工的流程和环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 ,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熟悉市场和流行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方案而已。
其次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 ,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 : 如草图方案、效果图、施工图、模型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与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训练,进人施工现场观摩施工工艺,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实现高等职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人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西方的一些 企业加学校 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 “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德国 “双元制”的学习有 60%——70% 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在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院校中,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还远远不够。各院校的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不仅缺乏针对性, 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 ,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无所适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
以前,许多国家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 ,但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尽相同 ,有的差别很大,于是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就各有侧重 ,造成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如今,大家已然取得了共识?多元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
总的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人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应注重有社会学、文化艺术、人文科学交融,注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以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艺术设计表现力服务干社会,培养计划中充分体现宽厚、系统、创新、应用的思想,强化设计思维、创意表现、实践应用、个性发挥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五篇:2013年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专业建设概况
2013年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专业建设概况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内涵,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特色,根据学院专业发展规划要求,我院特制定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并严格按照此方案实施开展各项工作。
一、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人们审美的水平的提高,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正不断迈向更高层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既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与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求有熟练的设计表达能力。我院高职专业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发展定位
艺术设计专业应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专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发展定位。在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规律性研究。按照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素质全面,一专多能,有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2.目标与思路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管理创效益”的工作思路,根据岗位特点,在办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在社会的供求信息,就业前景方面,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方式更加务实。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施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融“教、学、做”于一体。企业的技术专家主要承担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训,专任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系统教育和单项技能训练。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高素质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支撑专业的关键,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艺术设计专业在2013年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李克教授,带领专业向前发展,提升专业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另外,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新引进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和中级职称教师加入我们队伍,增强了团队的实力。2013年,根据学院内涵建设的需要,要求提升教师双师素质,艺术设计专业将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考取专业技能证书,通过加入相关专业组织和协会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在学历层次上,要求教师要参加各种学历进修,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教师在提高水平的同时,努力实现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使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在师资建设的重点上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充分发挥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强势,通过院学术骨干培养工程、系师徒结对等措施,加强培养尽快形成学术梯队。其次,加大实践性教师的比例。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力争专业课教师中,“双师”教师达到80%以上。此外,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加重实践性师资比例,即通过聘用、借用、兼职、兼课等多种形式,充实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
三、完善专业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专业建设期中进一步完善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计划建设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先进,训练项目仿真,集岗位职业技能实训和培训为一体的校内项目工作室,确保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行业内技术较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规模大、效益好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严格执行“2+1”实习计划,实行“互惠互利”,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使校企合作不断紧密深入,实现双赢。
课程设置上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紧跟社会需求,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毕业后,能独立生存、创业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根据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建设,构建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拓展课程为一体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能力课程,规范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在教学内容上要继续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应相应地要进行适时调整,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不断完善。
(二)教材建设
做到教材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确保省部级以上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在教学形式上,积极推行校外实地上课(如:商场、企业等);继续加强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进行生产实际教学;坚持以校内校外实训为主的教学方式。
2.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4.在考核体系上,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授课形式的不同,建立完善的灵活的考核体系,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训与考核,提高专业技能。
(四)加强教学管理改革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做到教学管理人性化,制度健全化,机制完善化,切实保障教育教学。
2.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保障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并将所建立的各项管理体系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拓展办学途径,增强对外合作
1.全方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行业企业的实训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2.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和国内外相关院校联合办学,做到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院办学实力。
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1.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融道德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夯实学生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端正学生价值取向。强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有计划开展学生各种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技服务团队和创业项目活动等。
2.加大专业建设与社会的联系,不断扩大招生范围,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就业率。
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教研室201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