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的阅读需要管理:有关阅读的思考、总结及建议
你的阅读需要管理:有关阅读的思考、总结及建议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阅读。各位可能好奇为什么阅读这么简单的事情都需要聊呢?关于这个疑问,我想给出这样两个答案:第一,作为一个现代人,阅读是生活学习最基本的基本功。不管是体育、艺术还是科学等任何领域,大凡是其中的大师,都会告诉你基本功对于成功的重要。作为普通人,阅读就像呼吸一样,重要且无时不在,而我们却很少关心如何提高这项基本功。第二,科技对我们的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却没有改变。信息时代至少给阅读带来两个变化:阅读资源从之前的相对稀缺转变为接近无限;阅读形式从单一纸质到各种电子载体。这种变化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也作出一定的改变,而我们却很少总结这个时代的阅读技巧。朋友,你是否也有如下的症状:双十一买了很多的半价书籍,可发现去年的书还没有看过下载的学习资料越来越多,却没有时间进行学习为了某项考试,在年初的时候制定了教材的阅读计划,但在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却发现还没有看完一半在网上看了很多,但是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力还是没有提高一年之中大部分阅读时间花在手机上,却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书微信收藏未阅读文章越来越多为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也曾阅读过市面上关于阅读的一些书籍。不过让我失望的是大部分关于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如何速度的,这种强调方法简单易行的励志书一看就不可能有什么学术价值,而且还暗示读者是个贪婪而又懒惰的傻瓜。当然,也有好的读物,如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是其中大部分内容主要针对的是传统读物,没有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技巧。让我对阅读产生新的认识的却是以下几本无关阅读本身的书读物: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朋友,如果你对阅读也有困惑,那请听听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与建议,兴许会对你有帮助。总结一:进入“学习区”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首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阅读体验才能给人带来进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手册》将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做了如下的分类:
该该书指出,任何的学习只有在学习区内才是有效的。想要体会舒适区的学习过程,你可以想象自己的呼吸,那种不用动脑“自动化”学习过程,就是在舒适区的学习过程。而关于“恐慌区”,我觉得更好的比方是“噪音”,或者叫做“噪音区”更加好。在舒适区学习,就是不断重复已经为会的东西,就像做题一直练那种作对的题目,结果考试的时候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而在“噪音区”区学习,对于信息的处理已经超出了我们大脑能够负担的极限,信息已经成为了噪音。最好的例子就是把一个没有一点外语基础或者基础很差的人放到国外,通过和外国人交流学习外语。结果是,他回国之后肯定还是不会外语。因为外国人说的任何内容,对于他来说不是外语,而是噪音。(很多人会用婴儿学语言的例子反驳,我想说这是因为孩子有世界上最好、最耐心的语言老师:父母)而在学习区的学习,是挑战那些比自己现有程度高一点的项目,我简称“N+1”模式学习。这种学习,它有挑战并引人入胜,却不会给人造成过多的带宽负担。如果你在学习时,感觉似懂非懂,头脑兴奋好似发现了新大陆,那恭喜你!你进入了学习区!所以,回答第一个问题:进入“学习区”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大家在阅读书籍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要不觉得太简单,看了没多久就没兴趣了,最后也不看了;要不觉得太难太深奥,脑袋都快像爆炸了,还是看不懂......最后也放弃了。我想说那是因为你的阅读一直没有进入学习区。这引来了我们第二个问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让我们的阅读进入“学习区”?我的答案是有两个方式:1.改变阅读内容——学会筛选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让自己所读的材料尽可能比现有的程度难一点,但不要难过头。2.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让阅读过程从其他两个区域向“学习区”转变。第一种方法提醒我们,阅读的效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之前对材料的选取,所以为了让之后的阅读更有效、更大地激发阅读的热情,我们必须在前期准备阅读材料时投入更大的精力。(关于如何选取阅读材料,后文会有详细介绍)然而,很多时候,选择一个好的阅读材料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我们看了很多书评、做了很多选择之后买的书,在读了之后才发现还是不适合自己;甚至,有的时候学校或者单位会为我们指定一些它们认为符合我们现有水平的读物,实际上却是大大低于或者超过我们层次的。在这种不能改变材料情况下,改变自己的阅读策略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比如之前是想吃透所有细节的,那么现在就了解一下这本书所讲内容的大致构成和相关概念解释。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或者策略,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结合,达到自己进入“学习区”目的,那原本不适合的材料也没有浪费。总结二:有效的阅读需要占用人大量的“带宽”理解“带宽”这个概念对于提升阅读质量非常重要。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作者将“带宽”定义为:心智的容量。并指出非常关键的一点:“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去学习社交技巧还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带宽。”在平时学习或者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忽视相关内容对我们心智或者“带宽”的占用。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会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那个时间段的精神状态或者“带宽”是否适合对信息的消化。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对我们有限的“带宽”产生占用,时间的空余并不代表“带宽”的富余,而想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自己有限的“带宽”进行细致有效的管理。我们要做到的是:在阅读之前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带宽”。因为,想要有进入“学习区”的阅读体验,足够的“带宽”是先决条件。之后聊的很多关于阅读的技巧,都是建立在对自己“带宽”的自我管理之上的。而有关自我管理,《自控力》总结的一些内容非常有趣,我列举了一些相关的内容: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它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一次使用都需要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人会疲惫。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有办法用在那里了。人的意志力能量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意志力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想办法合理地支配这种资源,甚至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意志力的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冒险也需要意志力。美女能降低男人的意志力。良好的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消耗提升阅读质量需要动用意志力,需要刻意对自己的“带宽”进行管理,而动用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是做一些违背本性的事情。之前读过一篇文章《高度自律一个月之后我抑郁了》,讲述作者在高度自律之后发生的一些心理病理状况,我想说文中的这种状况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意志力所导致的。《自制力》告诉我们,意志力或“带宽”不是靠人的精神力量无限增长的,它是有限的资源。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在科学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合理地把这种有限资源运用在阅读上,并树立良好的习惯,不要造成资源的无用消耗。结合意志力和“带宽”,我先罗列了三项相关的建议:1.整块的时间用来阅读学习新的有挑战的知识,而零碎的时间适合复习或接受“带宽”占用较少的内容。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和阅读,看似有效率。但是,这取决于环境和阅读条件,如果阅读内容和条件没有配合好,适得其反。比如,阅读那些新的、占用大脑大量“宽带”的读物,就一定要用整块的时间。因为平时零碎的时间,你的“带宽”会随时被一些琐事所分散。比如,边挤地铁边阅读,可以想象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分散到身边的乘客,或者留意是否到站。在这种情况下去阅读那些需要大量“带宽”的读物一定是低效的,只是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让自己“看上去很用功”。而零碎的时间进行如下的一些活动中却特别有效:娱乐、放松、复习已经消化过的信息,接受不占用“带宽”的信息。尤其在复习上,它的效果特别好,因为符合人类的记忆曲线。所以,平时阅读的时候勤做笔记,在零散的时候翻翻自己的笔记本,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2.在进行有强度的阅读之前一定要好好休息,储存必要的“带宽”大部人平时的压力比较大,一天的工作已经消耗了大部分的“带宽”。然而,想要在工作之余进行有效的阅读,必须认识到有效的阅读也需要大量的“带宽”和意志力。所以,在阅读前进行一定休息,恢复本已消耗的能量,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这种休息不是去打游戏,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或者参加对大脑产生大量刺激的活动,这些活动只会消耗你已经为数不多的能量。《意志力》一书中列举了一些相关的活动。其中,在阅读前进行冥想或者单纯定时的睡眠都是很不错的。比如回家之后,不要立刻开始强度很大的阅读,冥想或者睡半个小时再开始,之后的阅读质量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甚至,放弃晚上的阅读或者学习,早点睡觉,第二天早一点起来进行阅读,效果也挺好。阅读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此之前进行精神上的“斋戒沐浴”。3.想要保证阅读效果,控制自己的阅读时间也很关键。有一个著名的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2个小时就不错了。因为对人的“带宽”和意志力进行了大量的占用,有效的阅读一定要控制时间,就个人的经验来说一般在90分钟左右最佳。如果时间太短,那你的还没进入阅读的状态;而时间太长,那就是在打疲劳战,保证不了阅读的质量。所以,在阅读的时候,用手机计时,规定自己的阅读时间,并统计自己的阅读总时间,记录自己的阅读量。这种行为除了不让自己过度疲劳之外,有如下好处:(1)时间有限,你会更集中。《稀缺》中告诉我们,一旦资源有限,稀缺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捕获我们的注意力,产生专注红利,这就是为什么在截止日之前人的效率会大大提高。有限的阅读时间会让你不由自主地集中到阅读材料上。(2)让阅读有节制,不占用不必要的时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会比阅读更重要,比如实践。阅读有的时候会让人上瘾,或者有些人通过阅读这件熟悉的事情去逃避一些更复杂更重要的事情。通过规定自己的阅读时间,你可以进行有效的阅读,也保证了其他活动的时间。(3)数据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总时间和阅读量,回顾这些数据之后,你就知道你对不同读物的有效阅读速度到底是多少。面对需要长时间准备阅读的材料,我们总是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和乐观,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们总不能完成之前的阅读计划。而有了以前的阅读数据,你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就更能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计划,这在准备很多耗时较长的考试时特别有效。这里推荐一款手机APP:aTimeLog。比如,在开始阅读《稀缺》时,我会同时开始通过这款软件计时。当到一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手机会提醒我,我也会结束记录,并在备注栏目中记录自己阅读的页码数量。
这样的习惯持续一段时间,你就可以生成自己的阅读报表,如下:
这样,在你阅读进展到书的前三分之一时,你大致就是知道你阅读该本读物是在以什么样的进度进行,估计还要用多少时间。把会计记录的思想运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建立自己个人阅读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来制定计划,那会很符合你生活的实际情况。总结三:互联网下的有效阅读方式在长辈的故事里,过去可阅读的资料是很宝贵的,那时如果能够有一本书可以读,可是一件很稀罕的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让我感触很深的小说,小说通过孙少平这个角色表现出当时知识青年对仅有的读物的渴望,甚至通过互借读物能够产生爱情,这种场面在如今是不可以想象的。如今的我们生活在有充裕阅读资料的世界,天天我们睁开眼睛就开始了阅读。在通往公司的路上,我们像皇帝批阅奏折一样审视朋友圈的一切;来到单位,打开电脑,浏览那些我们定期要浏览的网页;工作期间不定期的刷一下微博和新闻资讯;回到家之后,我们再和家人分享一下今天在手机上看到的趣闻,或甚至也不用聊天,发一个链接给对方,继续自己的阅读。但是,我们的阅读质量因为科技的发展有提高吗?没有。《万万没想到》中提到“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边浅薄了”。为什么呢?我总结的原因有三条:1.互联网传播的大部分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娱乐化。这点其实最好理解,因为在互联网下阅读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娱乐,而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正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目的而提供相关的内容。甚至我们认为严肃的新闻也是。世界上的大事并非按时间均匀分布的,往往十天半个月出一件真正值得关心的新闻,但是媒体的新闻版却是每天都有的,而且还是要填满固定的长度。所以事实上,大多数新闻也都是噪音,仅供你娱乐而已。2.互联网提供绝大多数是零散的信息而非结构化的信息通过阅读提高自己,必须认识到:真正的知识是分层的,你必须完全理解基础的一层,才能谈上去看懂上面一层。现在的你,可以通过手指和手机搜索到任何人类记录的知识,但是你能够说你充分掌握和理解吗?不能!知识,是不可能想硬盘读写一样机械地“存”在脑子里的。知识,必须通过有效地阅读,一点一滴的,通过一种个性化的机构“生长”在我们脑子里。而互联网所能够提供的绝大多数阅读,是碎片化的、前后无关的,不成系统的。在互联网下进行阅读,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则约束自己,那是不可能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得到成长。3.互联网下的阅读方式分散了我们本已经很少的“宽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我们往往看不完一个页面的所有内容。在看到三分之二处的时候,就会去点网页上的超链接,浏览其他的网页,而新网页的内容可能和之前的内容有关,可能也没有关系。为什么超链接的阅读效率很差?因为我们必须随时对点与不点一个链接做决定。《自制力》和《稀缺》中都提到过,做决定会消耗一个人的“带宽”和意志力,而充足的“带宽”是有效阅读的关键。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效率降低。多媒体,超链接,时不时蹦出来的聊天信息和新邮件通知,还严重干扰我们的记忆。只有有意识的短期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才有可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不仅仅为思维服务,技术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互联网下多阅读的方式逐渐让我们的大脑适合为废物去分散注意力。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人的心理原因:我们倾向那些短小轻快的内容,它会带来期待和尝试的乐趣。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点开一篇文章甚至不会逐字逐句去阅读,往往只是阅读了标题就对文章内容作出了判断。而内容的提供者也迎合了这种心理:大部分“热文”都是短小精悍,配有插图,让人会心一笑,却用着相同的几个套路,没有任何新意。在互联网下进行有效的阅读,我认为需要具备如下的一种态度、一套思维模式、和一份阅读方式。1.态度对于互联网这种工具,我们应该有这种态度:成为网络的主人。很多人在这个时代成为了工具的奴隶。我们的阅读很多时候是被互联网绑架了,我们被各种超链接强制带走了很多注意力,我们仅有的一些资源在无形中被消耗了。而牛人怎么做的?他们之所以牛的原因不是因为精力、时间或者资源比你多,而是他们用了正确的态度运用互联网。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在了最有价值的地方。执行这样的效率,需要你的意志力!有了这种态度和意志力,你就能不看无聊的文章,不去刷无关的新闻网站,不看没有内容的电视连续剧。2.思维模式在阅读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收集阅读材料,做的是加法。而在资源无限丰富的情况下,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筛选,做的是减法。人类在发展的很长过程中,都是在资源相对匮乏中度过的。或许,历史的原因使我们的基因更善于收集,但是做筛选和减法却是现代社会对我们要求。《万万没想到》中提到:新科技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允许我们定制自己接受的信息。就像过去CD专辑都是打包出售,而现在通过网络云定制的都是自己个性化的音乐“专辑”。我认为想要在互联网环境下有好的阅读,最关键的是要通过现有科技选择出自己需要的阅读资源。《万万没想到中》提到了一类特殊的人群,描绘很到位,所以我就引用一下原文:“哪种人最善于对信息制定、整理和排序?有自闭症倾向的人。自闭症患者往往因为大脑的缺陷而缺少对感情交流的解读能力。对人情的不解反而使他们的思想保持冷静客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记忆中,是最极端的信息爱好者。”“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倾向甚至可能成为大师的先决条件。科文列举了很多可能有自闭症倾向的名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图灵、安迪生、亚当斯密......更进一步,科文认为现代教育正是要把学生王自闭症的思维方式上培养”我认为大家大可不必成为自闭症患者,但是必须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先集中选择再采取行动。《思考快与慢》中介绍过这样两个相对的心理学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窄框架叫人遇到一个东西做一次决定,一事一议;而宽框架则要求人们把所有东西集中后选择。如果你用窄框架的方式在互联网下进行阅读,你的阅读就会非常随意,花了很多时间阅读了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而用宽框架来进行阅读决策,效果会非常好。比如,你可以把自己想读的书列成一个Excel,每次计划看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看书目的从列表中选择一个最想看的一本。3.方法这里我会用到《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的网上阅读方式,并结合我自己的操作实例。(顺便提一下,《万万没想到》在阅读方面给我很多启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原书)但在开始之前,我想提一下我以前在阅读上一直犯的错误:对于不同的读物采取同样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在阅读速度上。而现在我领悟到一点:知识是有等级的,能够以不同的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这一点?因为结合前文所说的“宽框架”的思维模式,我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就是要用快速的阅读方式去筛选不必要的资源,而用非常的慢的阅读速度去吸收真正有用的精华。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万维钢先生的阅读方式:Toss—Skim—Read。这个方式的出处是时代周刊的书评,大致意思是告诉我们有些书只值得随便翻翻(toss),有些可以略读(skim),还有些就要精读(read)。我结合我平时结合有道云笔记进行阅读的一些方式,向大家展示这套阅读流程的是怎么进行的。第一步,随便翻翻(toss)一有空闲的时间,拿出手机去浏览各种资讯APP或者朋友圈分享,并且遇到一篇感兴趣的就读一篇,是错误的做法。要有效率,首先是集中,首先是进行挑选。我喜欢用有道云笔记,它的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把你想读的内容先集中到它的平台上。(当然,市面上其他电子笔记很多,比如Evernote做的也不错,具体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如图:
不管是微信或者其他信息提供平台,有道几乎都提供了自己的分享快捷键。感兴趣的网页内容也可以通过云笔记的网页剪报收集,甚至是自己邮箱的邮件也可以通过它进行汇总。如下图:
在平时零散的空闲时间,可以只浏览文章的标题,把感兴趣的文章都通过云笔记汇总在一起。只收藏但是不仔细阅读,直到把想阅读的文章全部收藏为止。如果我们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都不能感兴趣,那就直接跳过。用一个比较低的门槛快速淘汰绝大多数候选者,这是海选的要点。这里我们通过集中的方式,让各种各样的资讯首先在相互之间进行竞争,那好文章将通过竞争的方式更加突出。第二步,略读(skim)等到把今天的所有信息源头都进行汇总之后,我们现在可能就需要用半小时左右再进行一次所选文章的快速浏览。这个时候,如果你有平板电脑的话,你会发现运用云笔记平板终端来浏览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每一篇之前选出的文章都用一个很短的时间,进行一个大致的浏览。然后你就知道那些文章是需要仔细阅读的,把要看的文章留下来,把不要的文章删除掉。完成略读(skim)这个步骤就是为了把一些重复或者鸡肋的信息处理掉。所有剩下来的文章就像是一天选秀总决赛的十强文章,值得你做一个精读。而且这些文章已经读了两遍了,有助于你加深印象。第三步,精读(read)能够走到这一步的文章已经很少了,每天可能有几篇而已。我们应该找一个自己“带宽”充足的时间,把这些文章好好读一读。读完之后,有些在做完笔记之后就可以删除,有些觉得需要永久保存的话,那也可以一直在云笔记中另外建档保存。一些更好的文章,甚至可以批注或者写一下读后感。这种方法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在很短的时间把真正值得我们看的东西集中到我们这里,效率大幅度提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渐渐的,你会发现你的阅读品味也会进一步提高:能够有资格进入你列表的文章越来越少。笔记中越来越多的是你自己主动查找的先关资料。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个阅读资源极为充裕的今天,我们的时间、精力被注意力才是更为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把它们运用到更有效的地方。总结四:阅读完之后的一些行为也很重要在第一次读完一篇文章后,后续有些工作也很重要,它们会使你的阅读效果进一步增强。第一个工作就是:做笔记。因为,做笔记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做笔记的时候,你不光可以记录文章的种种思维和亮点,更应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写下一些感想。这种通过个人笔记本来不断总结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恰恰可以帮助我们“长”知识。在完成自己笔记的基础上,第二步就是要复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之前看完的一本书,在后来一段时间再一次进行阅读的时候,发现之前的全忘了。这种尴尬的情况正反映人的遗忘规律,而要真正记住学过的知识,一定要有规律的复习。而通过自己的笔记来复习已阅读过的书或是文章恰恰是最有效的方式。书本或者文章在和我们讲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会进行大量的推导,这种推导在我们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往往是必要的。但是,当我们消化过一遍时,推导本身就不重要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结论。而笔记关注的重点就是结论。我自己计算过,一本我需要用一周读完的书,当我通过笔记来进行一遍复习的时候,往往只要两个小时。相比于重读一边书,这是多么有效率呀。所以,现在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段,我往往不会去阅读一些新的东西,我的主要工作就只有两项:一是做阅读资源的集中;二是复习自己的笔记本。因为这两项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大脑“带宽”,在碎片化的时间段下进行,效果最好。关于复读或者复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我们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维当中,我们大脑的全部带宽都被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没有更多的余地去形成我们自己的想法。只有在第二遍复习或者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才有智力上的富余,去产生自己的东西,甚至去批判作者。第一遍是为了深入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做完笔记,复习完,我们就应该力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真实含义是:建立一套存储和组织知识的系统方法,从而在需要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或者记忆起知识。而这一策略又是现代社会才需要的。过去在没有电子存储的时代,我们的知识都是记忆于大脑的,那时比的是你大脑的知识到底记住多少。而现在,知识大膨胀,而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互联网中搜索得到。人的记忆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战胜电子存储。我们大脑的记忆力再一次变成了有限的资源,在力图记住什么、如何记住它们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搜索是这个时代捕获信息的关键词,搜索是我们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必须技能,搜索是新式组织管理的基础。应当尽量把搜索当成一个事先考虑周全的计划,而不是事后采取的措施。搜索不应该只是为了找到别人在互联网上的材料,搜索应该整合到处理自己信息的所有环节中,包括自己的阅读。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我觉得在阅读之后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判断哪些信息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哪些可能今后需要使用的判断哪些信息是需要通过大脑记忆的,哪些知识是需要今后查找的将所有需要今后查找的信息进行电子化储存建立自己电子化的信息的搜索架构现在我读完一本书之后,纸质版的我肯定不是卖了就是送人。但是,我会通过云笔记记录笔记,或者扫描成电子版本储存在各种云盘之中。对于那些我觉得将来还会有用的信息,我一定会在记录完之后进行整理和标签的制作,方便将来的搜索。这样做之后,我发现我原来堆积书的地方一下子宽敞了很多,而且在查找的时候效率大大提高。就拿写这篇文章来说,我引用了很多之前阅读的书籍,但是我并不需要一本书一本书去翻,我只需要在云笔记中键入关键词或者通过标签搜索。由于之前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检索架构,再加上云服务、互联网和各种便携电子设备的帮助,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可以对自己个性化的信息进行搜索。
写到这里,觉得差不多把自己关于阅读的一些见解都写出来了。决定写写文章主要是聊以消遣,当然,也出于我的另一项观点:阅读学习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分享。同时,感谢能够耐心读完这篇文章的各位读者,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二篇:《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读完田志刚所著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拥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天真地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书本上可以获取、生活上可以体验,转为个人储存信息的一种手段,然而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如此狭隘。
知识管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储存知识,它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五个方面,并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即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下面就针对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分五个方面说明:
对于学习知识,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其优势,有安排有有计划地学习,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等,让自己对知识点耳熟能响。
对于保存知识,确定符合个人发展目标的知识,再将其保存整理,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尝试用电脑软件或其他合理的分类保存。
对于共享知识,首先我们得改变自己不愿与人共享知识的错误观念,将自己所知道的,无论是课本上还是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都应该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同时可以发掘出自己的优缺点,得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使用知识,要懂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胆识,更好地使用知识,将知识运用到所需之处,同时要分析自己的知识学习计划,向更远的方向迈进,提高知识独特性和社会需要求性的价值所在。
对于创新知识,就需要我们形象记忆学习,让发散思维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养成用自己的好奇心思考,蔑视一切不可能,定期把自己所想的创意出来。
当然,我们要做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积极进取,做到自己所感悟的,更要提高自己内在的知识魅力,将自己的知识很好的得到“管理”。
华师考研论坛
1994819
雨莲
第三篇:《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通过案例、问答等生动的形式深入浅出的对知识管理,尤其是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阐述,同时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想法---知识管理的关键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主动完善,没有实践,一切将是空谈。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对于现代人而言,单纯的讲学习已经不够!因为学习只是个人知识处理的一个环节,你必须还要擅长保存、传递、利用和创新知识,从学习力到知识力,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但是当我们用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时候,你却发现自己很难说得系统、完整,很难让别人明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你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到达你所认为的那样成熟,这个时候你该再去深入学习、研究这个知识点,经过更多的实践和与人交流,更广泛的阅读、讨论,才能慢慢的成熟起来。
然而,书中讲到,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并非是现在已经拥有的知识,而是能够确定自己的方向并持续学习、使用和创新新知识的能力。你的兴趣要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所以在确定自己的方向时,在众多的兴趣中,必须做减法:聚焦,首先你要在一个细分的领域达到专家水平,这个聚焦越细越好。通过阅读本书,快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供
了知识保存详尽方法和工具;书中提出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是个人在社会中竞争力的基础,为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则必须主动将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用合适的渠道传播出去。使我掌握、提升个人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流程和路径。
第四篇:《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书笔记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书笔记
时间:2012-07-26 11:14:36 来源: 新浪博客作者: elvis一个知识的工作者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并非是他现在已经拥有的知识,而是他能够确定自己的方向并持续地学习、使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1、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权力的转移》一书分析道,人类历史上权力的来源已经从暴力、财富转移到知识。
2、知识管理由五部分组成:学习,保存,共享,使用,创新
3、竞争最高的境界就是持续的创新,把山寨和跟从者远远的甩在后面。
4、2008年全球产生的数字化信息的总量为4870亿G,如果将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全部打印成书籍并排列整齐,他们的长度将是从地球到冥王星距离的10倍。
5、知识的显隐性之分,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读书上学习的都是显性知识;隐形知识的显性化石现代人的一项必备能力,如果不能显性化你的知识,就无法建立你的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很难做大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复制的难度大,因此难以快速发展。
6、最先把隐形的知识显性化。谁就是这方面的大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讨论,回答提问,需求的压力,工作分解,流程分析等;
7、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表明对该领域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
8、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对信息的复述,是信息转化为个人知识的有效手段。
10、如此之多的知识,让人眼花缭乱,要有学习目标,才会发现那些知识有价值,值得自己花时间去读。所以学习知识的第一就是确认自己的需求,学习方向。
11、没有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就无法正向的积累有用的知识,就无法有效的积累竞争优势。
12、一个知识的工作者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并非是他现在已经拥有的知识,而是他能够确定自己的方向并持续地学习、使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13、同时要学会推销自己,让别人知道你知道的东西,这就需要一个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这个工作要主动去做,比如你可以在你们共同的交流平台做一些发表。
14、对于正在读书或者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可能很难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其实35岁之前都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原来你的目标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东西,所以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毕业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尝试,有机会就参与下,从而尽快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战略。
15、随兴趣学习,虽然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但是能带给你竞争优势的东西却不多。
16、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会失败。
17、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基础层次,大家都知道的,所谓知识工作者的必备的文化素养;中间层次,较为系统的本专业知识,一个大学生应该是具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是大家追求的,被人家奉为专家。你从事的这个行业的最新成就,技术发展,动态知识。
18、“文化昆仑”钱钟书怎么养成: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而且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不断添新,所以他读书多,也不容易遗忘。看来伟人也是慢慢练的。
19、对于知识的复述,如果复述的比较系统,说明你学习的东西已经掌握了,可以找一个人向他复述你的思路和知识。
20、学习什么?首先确定学习方向,然后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该领域的全貌;跟踪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在实践中学习与创新。
21、提高对信息的抓取能力,有效利用搜索引擎;身边的专家。
22、网络和电子读物,更适合浅阅读,专业的书籍还是纸质版书籍。
23、通过共享知识形成别人对你的认识,控制别人对你的感觉。主动共享知识,让别人对你有印象,让别人敬佩你,你就有机会了、突出自己的优势,特点,能力,让别人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认为你靠得住。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24、不能满足于认为自己知道,你必须有意识地区做显性化的工作,必须有意识地让别人能明白你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很快就有一场演讲,关于这个道理的,你该怎么讲好呢。
25、知识的复述,显性化的过程,还有共享的一系列的方法都有助于你对知识的梳理与总结,有助于你对知识的理解。
26、为了个人学习和成长得更快,为了能在某一个知识领域中成为名列前茅,你应该多说,多写。最简单的方法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开会发言,提问,听取反馈,写博客,写论文;日积月累,体会更深,学习速度更快,个人成长更快。
27、当年万科的董事长不擅长写作,但是后来开了博客后笔耕不辍,文笔和口才都是可以锻炼的。而且这是你和人沟通的基础。
28、只有高水平的朋友才能跟自己产生有价值的互动与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更快的成长。主动知识共享,把自己推销出去,让人家知道你也是高水平的人物,才能结交高水平的人物。
29、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共享对象,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在知识共享中不要故意炫耀和卖弄自己的知识,要尽量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区传递你的知识,尤其不要满口或者整篇都夹杂着外语和专业术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对于知识掌握不够深入的表现,同时也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知识的传递是一种对等的关系。
30、知识共享的范围:对于毕业五年以内的人,建议知识共享的范围以你所在的机构和同事、同学朋友为主,这个阶段的知识共享主要以提高自己知识学习的效率、让别人了解你的个性和能力展示你的潜力和学习精神为主;
31、在所有的共享中,你在单位内部做的知识共享是你个人发展的基础。故而,如何建立一个共享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2、知识共享的一个例子:向你的朋友发送邮件,一周发送一份,内容为问候,自己写的,以及采集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坚持再坚持,她沟通的方式使得她的能力以及业务都得到朋友的认可和
33、个人知识共享第一步的工作就必须考虑如何将你的知识在你服务的单位内传递和传播,帮助单位好你的部门提升业绩,建立竞争优势。
34、可以整理出自己的一份专业出版物,里面包含网络、报纸、杂志等内容。
35、许多有才华的人一生碌碌无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才华本身看做是一种结果。
36、大学之前追求的是知识的广度,追求门门考试的高分;大学之后应该追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建立个人竞争优势。
37、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显性知识,但却无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是缺少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必须在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学习来掌握。
38、真正的知识使用高手,都是在摔打中成长的。
39、任何决策和判断都是在信息和知识不完全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而机会更是在信息和知识支离破碎的时候出现的,如果等所有的信息和知识,外部环境都成熟了再去行动,那么将与成功失之交臂,机会不再是机会了,所以说,知识工作者要有一股无知者无畏的干劲,要敢于去尝试。
40、扬长避短,如果你更愿意执行,那么你就要找到那些更善于规划的人一起合作。
41、真正的胆识,来自于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所谓的胆识并非盲目决策。
42、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表明,有沟通意愿的人,才是心智健康的人,有合作能力的人,才是有前途、能成功的人。
43、有些人眼睛总盯着大城市,好单位,今天的好单位,很可能是你发展的陷阱,所以笔者建议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要找那些最能提升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好单位的地方。
44、大学毕业仅仅是给你的高收入提供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你必须持续地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你还要掌握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合作的知识和技能,你要学会表达和展示自己,uehui将知识与你的工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你的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
45、出来创业,是将你的知识产品化,服务化,如果想做大,一定要让这种产品可以复制,研究不同客户需求的共性,开发自己的产品。
46、创新是对原有的资源重新整合,发明是有所不同,包括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7、知识创新具有的几个特征:创新价值体系;战略商业网络,合作战略;消费者潜在需求.48、知识创新更重要需求来自于人的内心:对理想的激情与追求,对个人梦想的执着。
49、知识工作者需要三心二欲:好奇心,怀疑心,进取心,求知欲,创新欲。
50、右脑训练法:音乐调动想象力;发散联想促进散发思维形成;词汇情景联想训练让你的思维走的更远。
51、奥斯本检核表法《创造性想象》引导个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对照9个纬度问题思考,从而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促进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
52、制作思维导图法,放射性思考为基础,协助人们平衡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进而促进人们的学习与创新。
53、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应该多多接触自己圈子里的人和事物,兴趣更广些,心态更开放些。
54、作为一个管理者,管理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55、如果你想用上面的方法去让自己发光发热,你会发现虽然自己知道,但是这种知道是支离破碎,不系统的,这就说明你需要再学习和实践,促进你对知识的掌握。
56、个人知识的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个因素是你的知识的独特性;独特性有深,有博,深可以当专家;博可以整合资源当领导。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屠龙术虽奇,却无用,亦无价值。
57、博士学位和学术研究的道路能使人过上不错的生活,但走这条路并不是能带来金钱、荣誉上很大的收获,而更多的是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心理的满足。
58、如何让自己的知识升值:向前看三年,看社会需求;努力增强自己知识的独特性;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59、共享方式的选择,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笔者更建议选择你行业或者你领域内的该类网站提供的相应的服务,因为是同一个行业,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能建立你行业内的专业形象和个人品牌。
60、高级渠道,不如专业的杂志,专业的媒体,这样子你的传播会更加有速。
61、我宁愿让人们怀疑我心怀叵测,也不能说话暴露我的愚蠢。
62、现在很少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你,分析你,然后发掘你是一个人才,你必须主动地将你具有优势的、擅长的东西战士出来让人知道。
(关于《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的介绍,KMCenter同时推出了面向知识工作者的“成长密码:个人知识管理课程”,让优秀者卓越!欢迎参与学习。)
第五篇: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读后感
本书读起来轻松愉悦,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我的知识确实需要管理”,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知识管理上的问题。作者将个人知识管理以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同时让我受到启发,书里
不仅是理论,更有具体实施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从全世界来看,对于知识的管理和影响的研究都处于摸索阶段,这本书搭建了框架,对于知识管理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努力方向。书里提到的知识管理五个方面: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使用和知识的创新,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始终感觉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核心竞争优势。知识的学习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确立方向。阅读广泛没有错,爱好广泛也没有错,但是要有一条主线,你在哪一个方面都知道一些,但是你在哪一个方面也不擅长,你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正向积累,在任何领域都是“初学者”,是“新手”,而这个时代是需要“专家”的时代。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买书,爱看书,什么都喜欢钻研一点,但什么都是杂而不精。我现在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是结合我的价值观,我自己的性格以及我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和我所处岗位及职业。明确目标,每天的学习也是围绕目标展开,虽然现在是刚起步,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目标走下去,我的知识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专业。有一天也会在某一方已会强过别人,而这永远的强就可以在这个充满竞争和迅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有一个立足之地。
下面就本书中提到的知识管理五个方面节选一部分谈谈自己的心得“知识的共享”,共享可以带来合作和工作机会,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别人对你的了解和信任,为个人发展开辟新的天地!书中第四章开篇的这段话是至理真言!关于知识共享作者还介绍了共享知识的捷径,共享知识的渠道以及共享知识的工具,这些在能以后的工作帮助我更好更有效的做好知识共享工作。
“知识的使用”,知识本身不会带来价值,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实践中,知识才会创造价值。能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使用好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考验!在这一节里学到了知识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有时更重要,将你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你的能力会提高很多。还要注意与人合作,一个人不是万能的,在与人合作的时候,会创造1加1大于2 的价值。知识的使用有3个途径,第一是与一个项目或任务结合,第二是将你的知识转化为专利,第三是将你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直接面向市场。书上在这一节还告诉了提升个人价值的方法。以后会帮助我更好的使用我的知识。
最好的和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创新”做好知识的前几个方面,你是优秀的,但如果做到了知识的创新,你将是卓越的。“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竞争,而是通过创新颠覆原来的模式。”以前一直认为创新太神秘了,那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原来我错了,作者告诉我们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引入新事物,制造新变化都是创新。创新要求我们摆脱惯性思维,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创新。创新的3个特点 新颖性 实用性 可行性缺一不可。创新很简单,前辈已经帮我们总结出了创新的工具,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创新,我们还可以借助外行的忠告获得创新的动力和灵感。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爆炸的世纪,如何获取,掌握,使用知识对每个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个考验,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深入透彻的分析了知识管理的5个方面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真是受益颇多,让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