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村药品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药品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居民的药品方便、有效已得到基本保障。而广大农村仍存在着用药不便、价格偏高、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忠实履行“三个代表”思想。因此,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方便是我们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我局通过对穆棱、海林两个县药监工作的调查中发现,仅仅依靠药品监督的行政手段是不够,还应充分利用其它社会资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以合格的质量、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保障农村药品供应,实现“管好药,为人民”的崇高目标。
一、从两县看农村药品市场现状
穆棱市药品供应单位[含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各级医疗院下同]297家,其中城镇人口10万,药品供应单位112家;农村人口22万,药品供应单位185家。海林市药品供应单位489家,其中城镇人口24万,药品供应单位121 家;农村人口19万,药品供应单位368家。城镇人口每万人6.55个供药单位;农村人口每万人13个供药单位。虽然从数量上,农村人口供药单位比城镇人口要多,但从分布地域上看: 城镇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相对分散,每平方公里的供药单位仅为0.03个,从客观上造成农村用药不便。
通过两个县的调查,农村药品市场供应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合法供应渠道、一个是非法供应渠道。合法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乡镇卫生院;二是药店;三是村级卫生所和个体诊所。非法渠道有四个:一是有的商贩在集贸市场,暗地销售;二是游医药贩走街串巷,上门兜售;三是农村商店、小卖店偷摸销售;四是偏远村屯在家隐藏销售。目前,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生存困难,在利益驱动的心态之下,也从药贩手中采购药品,非法药贩正以各种手段侵入农村用药的合法供应渠道。穆棱市通过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批发企业的销售额由以前的每年200万元,上升到每年700多万元,零售企业销售额由每年的600多万元上升到1500多万元,上升了275%。由此可见,非法药品供应以价格低、服务快的优势逐步占据广大农村药品市场。它们的到来,造成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三多”.即:假劣药品多、过期失效药品多、游医药贩多。两个县80%经销假劣药品案件发生在农村;90%农村医疗机构存在着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现象;农村游医药贩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广大农民用药安全、有效受到直接的威胁。
为什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多次打击,不能彻底解决问 题。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市场有需求。合法渠道的药品供应往往品种少、价格高、不方便;而药贩子价格相对较低、送货及时,这些从客观上为非法供应渠道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二是打击难度大。这些非法经营药品行为,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监管难度大、效果差。三是农村药品质量不高。制假、售假者为逃避打击,把目标从城镇转移至农村,加之农村群众对假劣药品的识别能力较差,造成农村假、劣药品泛滥。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合法药品供应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占领农村药品市场;同时基层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供应渠道混乱,给假劣药品提供滋生的温床。因此,单纯依靠行政监督的手段是远远不够,必须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规范和疏通药品供应渠道。
二、充分发挥药品监管部门杠杆作用,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充分发挥其行政杠杆的调节作用,扶正祛邪、堵疏相济,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药品市场的好转,是农村药品综合治理有效途径。我局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在总结穆棱、海林两个县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农村药品管理的思路和办法。
1、增强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法律咨询服务、举办假劣药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在农村广泛 宣传《药品管理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用药知识。一方面,宣传合法供药单位药品质量相对可靠,提倡老百姓从合法供药单位购买药品;另一方面,增强群众自我保护和识别假劣药品能力,自觉拒绝假劣药品。
2、加大对非法购销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必须以打击农村过期失效、霉烂变质药品和规范药品购销渠道为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尤其对合法单位从无证单位采购药品的,进行重点打击。一年来,穆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多人次,检查管理相对人290多家,打击游医药贩15人次,查处取缔无证销售药品“黑点”51家,共没收药品106种,标值12万元,共收缴罚款32.4万元。有效地遏制了非法购销和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
3、规范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行为。从贯彻和落实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入手,首先是强制推行建立“双记录”制度。要求管理相对人真实准确地填写记录,做到药品记录和进货发票相吻合。经过穆棱、海林两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近一年的实践证明,真实、可靠的药品购进记录是规范进药渠道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为农村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是建立管理相对人档案。把管理相对人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填表入档,做到心中有数。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做出的行政处罚,各股、队每季度汇总一次,全部记录在案。对管理相对人实行分类管理,对有问题的和问题较重的单位实行重点监管。
4、强化农村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县级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有计划地对药品从业人员进行《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药品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努力改变乡镇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使管理相对人对《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今后药品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创造必要条件。
5、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的网络建设。积极探索既符合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又方便农村用药的药品供应体制和渠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乡镇和农村的延伸,形成以县级药品批发企业为依托,统一进货、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的连锁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药品质量;支持边远或交通不便区域实行“药品代购”,确保了农村药品优质有效供给。
三、针对农村药品市场特点,建立价低、快捷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
我们的工作方针是“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结合”。本着“监管到位就是服务到位,以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在全面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过程中,我们发现非法药品供 应渠道的主要优势是在价格低、服务优,而这些单纯靠打击、规范的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不解决好农村合法药品供应单位的价格和服务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药品管理的局面。必须用行政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双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支持和鼓励合法药品经营单位和非法渠道抢占农村市场,才能使农村用药渠道疏畅、药品质量得到保障。因此,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义务从价格、服务二个方面督促和帮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帮助经营企业提高服务意识,建立了快捷的供应网络。由于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只有方便、及时的药品供应才能满足农村药品需求。穆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帮助经营企业划分南北两面片,以八面通、穆棱两个批发企业为中心,乡镇药店为落脚点,下乡联络员负责沟通,每3天一个巡回,将医疗院需要的药品快速送到。这样做既满足了使用需求,也使药贩子无缝可钻。
二是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民。价格低廉是药贩子的最大优势,只要价格相对合理,合法药品供应单位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穆棱市药品经营企业在XX年9月价格综合下调36.68%的基础上,XX年5月又对240种常用药品的价格下调了17%,前后两次合计下调了53.68%,前后两次药品价格下调幅度之大、品种之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合法经营企业也从薄利多销中偿到了甜头,批发企业的销售额由 以前的每年200万元,上升到每年700多万元,零售企业销售额由每年的600多万元上升到1500多万元,上升了275%。由此可见,通过规范整顿药品市场,不仅人民群众受益,医药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大群众用药的安全和方便。
三是引入竞争机制,适当降低农村开办药店“门槛”,鼓励在农村开办药店。在较大村屯、人员集中的地方合理布局药店,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商商之间、商卫之间的良性竞争局面,达到提高农村的供药水平、质量,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促进农村医药市场不断规范,使广大农民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四、对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管理的设想和建议
通过一年的实践,虽然在农村药品市场管理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方便、及时、有效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过对农村用药管理的探索,我们有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1、加快乙类非处方药的实施步伐。现在农村商店、小卖店非法销售药品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药品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乙类非处方药网点的在农村设置,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广大农村的药品供应;二是使地下“黑点”变为地上“明点”,方便对其药品质量的监管,保证药品质量;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降低了药品价格,使广大农民群众“吃得起药”,又使药贩无利可图,一定程度上也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
2、要充分利用多年以来形成县、乡、村三级卫生保障体制的供药渠道。现在农村用药的主要渠道仍是乡以下卫生院,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医疗院药房管理规范》,使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法可依。在规范它们的用药行为同时,能否实行乡镇卫生院统一委托代购药品的试点。对于没有设立药品批发网点的乡镇卫生所、个体诊所所需的药品,由符合条件、经当地药监部门同意的卫生院统一委托代购配送。
3、加快实施《药品监督员管理办法》,解决基层药品监管由于人员少、监管面积大,监管覆盖面达不到百分之百的问题。如果有兼职药品监督员,就可以迅速形成县、乡、村三级药品监督管理网络,有力打击农村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
4、不仅从政策上支持城市药品经营企业向农村发展,而且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扶持,使之在农村开设药店有利可图。对符合条件的,经当地药监部门同意,乡镇以下药店应从相关法律、法规上明确可以向农村卫生院供应药品。
5、出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城乡集市贸易市场没有药品零售企业的,当地药品零售企业经所在地县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后,可以在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内设 点并在批准经营的药品范围内销售非处方药品”的实施办法,使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法可依,尽快实施,满足农村用药需求。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药品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居民的药品方便、有效已得到基本保障。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仍存在着用药不便、价格偏高、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忠实履行“三个代表”思想。因此,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方便是我们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我局通过对穆棱、海林两个县(市)药监工作的调查中发现,仅仅依靠药品监督的行政手段是不够,还应充分利用其它社会资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以合格的质量、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保障农村药品供应,实现“管好药,为人民”的崇高目标。
一、从两县(市)看农村药品市场现状穆棱市药品供应单位[含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各级医疗院(所)下同]297家,其中城镇人口10万,药品供应单位112家;农村人口22万,药品供应单位185家。海林市药品供应单位489家,其中城镇人口24万,药品供应单位121 家;农村人口19万,药品供应单位368家。城镇人口每万人6.55个供药单位;农村人口每万人13个供药单位。虽然从数量上,农村人口供药单位比城镇人口要多,但从分布地域上看:城镇人口相对集中,而农村人口相对分散,每平方公里的供药单位仅为0.03个,从客观上造成农村用药不便。通过两个县(市)的调查,农村药品市场供应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合法供应渠道、一个是非法供应渠道。合法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乡镇卫生院;二是药店(两县共有16个乡镇,有药店乡镇12个);三是村级卫生所和个体诊所。非法渠道有四个:一是有的商贩在集贸市场,暗地销售;二是游医药贩走街串巷,上门兜售;三是农村商店、小卖店偷摸销售;四是偏远村屯在家隐藏销售。目前,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生存困难,在利益驱动的心态之下,也从药贩手中采购药品,非法药贩正以各种手段侵入农村用药的合法供应渠道。穆棱市通过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批发企业的销售额由以前的每年200万元,上升到每年700多万元,零售企业销售额由每年的600多万元上升到1500多万元,上升了275%。由此可见,非法药品供应以价格低、服务快的优势逐步占据广大农村药品市场。它们的到来,造成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三多”.即:假劣药品多、过期失效药品多、游医药贩多。两个县(市)80%经销假劣药品案件发生在农村;90%农村医疗机构存在着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现象;农村游医药贩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广大农民用药安全、有效受到直接的威胁。为什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多次打击,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市场有需求。合法渠道的药品供应往往品种少、价格高、不方便;而药贩子价格相对较低、送货及时,这些从客观上为非法供应渠道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二是打击难度大。这些非法经营药品行为,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监管难度大、效果差。三是农村药品质量不高。制假、售假者为逃避打击,把目标从城镇转移至农村,加之农村群众对假劣药品的识别能力较差,造成农村假、劣药品泛滥。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就是合法药品供应渠道不畅、没有充分占领农村药品市场;同时基层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供应渠道混乱,给假劣药品提供滋生的温床。因此,单纯依靠行政监督的手段是远远不够,必须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规范和疏通药品供应渠道。
二、充分发挥药品监管部门杠杆作用,保障农民用药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充分发挥其行政杠杆的调节作用,扶正祛邪、堵疏相济,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药品市场的好转,是农村药品综合治理有效途径。我局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在总结穆棱、海林两个县(市)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农村药品管理的思路和办法。
1、增强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法律咨询服务、举办假劣药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在农村广泛宣传《药品管理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用药知识。一方面,宣传合法供药单位药品质量相对可靠,提倡老百姓从合法供药单位购买药品;另一方面,增强群众自我保护和识别假劣药品能力,自觉拒绝假劣药品。
2、加大对非法购销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必须以打击农村过期失效、霉烂变质药品和规范药品购销渠道为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尤其对合法单位从无证单位采购药品的,进行重点打击。一年来,穆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多人次,检查管理相对人290多家,打击游医药贩15人次,查处取缔无证销售药品“黑点”51家,共没收药品106种,标值12万元,共收缴罚款32.4万元。有效地遏制了非法购销和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净化了农村药品市场。
3、规范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行为。从贯彻和落实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入手,首先是强制推行建立“双记录”(药品、医疗器械购进记录)制度。要求管理相对人真实准确地填写记录,做到药品(医疗器械)记录和进货发票相吻合。经过穆棱、海林两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近一年的实践证明,真实、可靠的药品(医疗器械)购进记录是规范进药渠道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为农村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是建立管理相对人档案。把管理相对人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填表入档,做到心中有数。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做出的行政处罚,各股、队每季度汇总一次,全部记录在案。对管理相对人实行分类管理,对有问题的和问题较重的单位实行重点监管。
4、强化农村药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县(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应以乡镇为基本单位,有计划地对药品从业人员进行《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药品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努力改变乡镇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使管理相对人对《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今后药品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创造必要条件。
5、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的网络建设。积极探索既符合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又方便农村用药的药品供应体制和渠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乡镇和农村的延伸,形成以县级药品批
第三篇: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科学方法研究建议
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规范农村药品流通渠道,保证农村药品质量,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方便及时、经济合理,切实保障农民健康权益,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药品监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全市上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笔者通过调查**农村药品市场监
管情况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科学监管,提高药品监管水平和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基本情况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1年11月成立,目前全系统共有工作人员43名。全市共有涉药单位1279家,药品生产企业1家,医疗机构961家,药械经营企业317家;其中**市局管辖的利通区、红寺堡开发区、太阳山开发区,三个区有涉药单位504家,医疗机构363家,药械经营企业141家。
二、近年来我市农村药品市场监管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局切实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依托政府农村药品“三统一”政策以及“两网”建设、规范化药房建设等措施,大力整顿和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使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基本好转,农村药品规范化供应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民安全用药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村药品市场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趋势。
(一)依托政府药品“三统一”政策,规范医疗机构药事行为。
2006年,为了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区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制度。“三统一”的实施,降低了药价,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主要表现为:
1、进货渠道进一步规范;
2、药品价格下降,医疗机构利润减少,农民得到实惠;
3、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种类下降,药品使用更加趋于合理。
(二)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推动两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1、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发挥监管网络作用的新机制。为了探索发挥监管网络作用的新机制,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利通区实行“三个首次”的管理模式(即首次将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两网合一,共同监管;首次对监管网络成员实行任务考核制;首次给予网络成员工作补助)。规定了网络成员六项职责和四项权力,实行动态管理。各网络监管成员每届聘期1年,年终考核在60分以下者,当年解聘。通过“三个首次”的管理模式,对网络成员定期考核,将激励机制引入监督网管理中,实行奖励与惩戒,增强了网络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2、多策引导、以促为主,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供应网建设之路。我市基本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山区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地区。近年来,在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过程中,我市着力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农村药店的规模数量,农民普遍感觉现在村上也有了药店,药多了,价格也便宜,买药非常方便。2002年,全市农村药品零售网点乡镇以下几乎是空白。为缩小城乡居民用药差距,方便农民购药,在农村零售药店的办理过程中,只要申请人符合开办条件,从资料的准备到人员的培训,以至现场指导筹建,都开辟了快速办理通道。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零售药店已达162家,降低了药价,方便了群众购药,让农民真正从“两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三)以规范化药房建设为着力点,提高医疗机构药房管理水平。
针对农村医疗机构无专业药品管理人员、制度不健全、药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的实际,我局联合卫生局共同制订了《开展创建规范化药房活动实施方案》,指导全市农村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药房创建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举办药品法律法规培训班,对相关药品质量负责人进行培训,增强农村药品从业人员的药品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药品管理水平,为加快规范化药房创建进度、提高规范化药房创建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规范化药房创建标准,从各类岗位的职责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基本设施设备的配置到药品的采购、验收、贮存、保管及出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考核验收细则,使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有了规范要求。截至目前,全市70%的农村医疗机构已通过规范化药房验收。目前,通过规范化药房创建,药房人员素质得到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仓库干净整洁,药品陈列摆放整齐,台账资料记录仔细,以前 “脏、乱、差”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三、目前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对我市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农村药品市场情况进行的调查看,农村涉药单位药品管理情况虽有好转,但购药渠道不规范、管理差、储存条件差、人员素质差、缺乏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药品市场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医疗机构药房设施简陋,药品存储环境较差。药品不按规定进行分类陈列和储存;拆零药柜无防尘、防潮措施、不集中存放、未保留原包装、或未标明规格、有效期等现象;未配置温湿度调节及检测设备,冷藏、防尘、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不健全。
(二)涉药单位进货渠道多而杂,药品质量存在隐患。从非正规渠道购进廉价药品和医疗器械,难以保证
药品质量。有的不能提供合法票据,有的从个体非法药贩手中购进药品,还有一些乡镇卫生院不能提供合法的医疗器械相关资质证件。药械购进验收记录执行不好,部分农村涉药单位不能真实完整地记录药械购进验收情况。
(三)药学专业人员匮乏。农村涉药单位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以医代药”或“以护代药”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村卫生室是家族经营,往往由缺乏药学专业知识的家庭成员承担药事工作,药品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动辄输液,滥用抗生素、随意加大用药剂量等不合理用药现象较常见。
(四)“两网”建设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存在过分追求数量、追求数据而忽视质量、忽视实际效果的问题,导致产生了“建得快、效果差”的现象,背离了“两网”建设的初衷。监督网点虽已初步建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其培训经费、补助或报酬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受聘的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不能正常、有效的运转。
(五)药品市场监管力量薄弱。如**药监系统药品监管人员只有43名,而涉药单位数接近1300家。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要监管众多乡镇及行政村的涉药单位,在客观上存在很大难度。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药品市场科学监管的建议和对策
(一)必须以科学监管理念统领农村药品市场监管工作。科学监管理念要求我们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作为根本。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属于最基层的涉药单位,用药服务直接面向农民群众,做好农村地区药械监管十分重要。因此,必须以科学监管理念统领农村药品市场监管工作,要始终把保障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科学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切实加强农村药品科学监管。同时,将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干部政治素质的教育,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的队伍;加强执法人员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队伍;加强队伍的廉政建设,打造一支清正廉洁、公平正义的队伍。
(二)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健全完善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体系。
农村地区药品“两网”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成绩,监管网络和供应网路建设的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但在深入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应该从健全完善供应网络和监管网络的体系上入手。
1、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到“十一五”末期“农村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药品供应网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的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目标。这个目标是国家推进“两网”建设的总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结合**实际,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调控、企业参与、群众满意”的原则,因地制宜。例如,在农村,要维持一个药店的日常运转,其日营业额应达到200元—300元之间。而实际上,在一个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5000元之间,人口1000人左右,300户左右人家的村庄,药店的日营业额通常只能在100元左右,药店的生存十分艰难。有的地方提出“村村有药店或药柜”的供应网建设目标,由于受到规模、效益、质量等因素的制约,即使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这点上,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原则。另外,针对这种情况,药品供应网建设应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医疗资源—村级卫生室。具体做法是:将农村卫生室的药房按照规范化药房的标准进行改造,实行规范化管理,并对农村卫生室的药品供应实施统一配送。这样一来,既不需要另外投资开办新药店,也能方便农民用药,而且还达到了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购药环境和诊疗空间。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的运行和管理。探索和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管理制度,保证其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开展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是根据《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的制度建设。如建立健全药品协管员、信息员聘用、考核、奖惩、督查等制度。二是加强“两员”的实践锻炼,发挥好“两员”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适时组织“两员”参加一些日常和各种专项监督检查工作,逐步在实践中提高“两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识别假劣药品和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能力,为监管农村药品市场发挥作用。三是在监督网建设上,既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十分注重工作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3、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在“两网”建设推进的过程中,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主动地与党委、政府联系协调,争取理解与支持,就加强农村药品监管、推进“两网”建设达成共识,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成立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两网”建设工作,将“两网”建设纳入责任单位综合目标考核,推动“两网”深入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卫生、物价、工商、财政等多个部门,单靠食品药品监管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在“两网”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财政、物价、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予以明确规定。另外,借鉴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经验,借助已经在乡镇开展的食品安全工作平台,在乡镇一级成立食品药品协管办公室,利用乡镇现有的人力资源,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明确职能职责或工作范围,形成一个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健全的、职能职责更加明确的食品药品监督网络。
(三)加强对农村地区药品市场的日常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1、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药房的管理,从使用环节上保证药品质量。医疗机构药房的管理是一个难点,按照药品经营企业gsp的规定进行管理,标准显得过高,不切合实际。如果标准过于宽松,药品质量又难以得到保证。为此,必须规范医疗机构药房的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药房的建设,强化对使用环节药品质量的有效监督,以确保使用环节药品质量得到保证。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药房的日常监管,进一步巩固规范化药房创建成果,使医疗机构药械使用行为与经营企业的药械经营行为在监管上保持一致,营造公平、合理、平等的竞争环境。
2、大力开展农村药品市场集中整治活动,坚持打击违法违规经营使用药械的行为。药监部门作为药品市场监管的主力军,必须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创新监管的方式和方法,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效遏制假劣药品流向市场,净化农村用药环境,营造打击违法违规经营使用药械行为的高压态势,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
3、在提高药械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由于支持药品经营企业向下延伸配送网点,我们在企业的准入上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降低了企业的准入门槛。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监管上的困难。药械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服务水平的好坏,制约着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提高药械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一要全面实施药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二是根据药品监管形式的发展和需要,定期举办药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将药品监管方面的文件精神和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定及时传达到位。同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加大药品监管宣传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安全用药进农村”等活动,向广大农民宣传普及《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用药常识,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协助药品监管部门维护良好用药环境的自觉性。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利用媒体及时发布药品质量公告、报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建立起渠道多样、功能互补、行之有效的农村药品监督管理模式。
第四篇:农村乡村振兴思考建议3
农村乡村振兴思考建议3
乡村振兴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版块。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然而农业产业大而不优、农村劳力大量外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村社会聚合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横亘在X庄通往“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为此,“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强化政策、产业、人才、环境、文化、服务‘六要素’资源整合利用,积极探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农村模式。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夯实乡村优先政策;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增机制;加强农村资本、人力及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保险杠杆合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人才、土地、资金“四大保障”。
作为带领农村发展的基层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干部队伍“老化”、主体作用“虚化”、凝聚群众手段“弱化”等系列问题。如何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与群众“零距离”?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升级,将加强农村党建与加大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扶持、保障的政策力度有机结合,强化农村党建的经济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整合优化。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等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推行“基地+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等设置模式,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我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现我村参加土地流转率高达90%以上,剩余耕地为每家留存菜园用于日常耕种,为每家都做到有收入,无贫困户。积极发挥党建作用,我村一家企业加入我镇非公企业党支部,积极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入党积极性,发挥党建企业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劳力大量外流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回乡的人有更大的创业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现有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专业户培训,提升其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让他们成为懂得乡村、热爱乡村、根植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积极寻找北京天津的农业公司,寻求合作,提供耕地等形式,先期学习技术,经验,寻找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争取早起能够有吸引外流人才的资本。以后村民们在家养牛养羊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现在,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晚上很多村民去跳舞,精神生活丰富了,村民的心也留住了。
从长远来看,乡村人才的培养还要从娃娃抓起。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一大块,教育扶贫也必不可少。在农村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孩子们从小传承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孩子们在学前教育阶段接触民族文化,对保存一方乡土文明、用优秀传统文化维系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从农村人才看,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难以真正振兴。总体上,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但今后人口回流回归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创造条件让农村产业留得住人,让农村环境留得住人,让农村更有人气。助力乡村振兴必然无法绕开“教育”话题,而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我村现在还没有幼儿园,一方面是村内适龄儿童少,现在计划是前后塔,杜家营通村村通道路,解决小孩上学交通问题,让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距离更近,也留住了村民的心。
乡村振兴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要让X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城里人都喜欢X、都羡慕X农民!
第五篇: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思考和建议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鼓,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多数住进新房,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却显得比较匮乏,农民缺少了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得电视和聚众赌博成为许多农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镇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文化的不足更加影响到我镇农村的治安稳定。因此,当前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势必能够丰富农民生活,这就能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村文化之所以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受四种偏颇观念影响:“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让道论”,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并且对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积极行动,做到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有措施,保障上有机制,考核上有指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充分认识丰富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对老百姓精神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老百姓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摒弃迷信和愚昧等落后思想,已经是非常迫切和不容延缓的事情了。对于经济和文化双重落伍的广大农村来说,如何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改变这种落后的根本途径,已经是农村跃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则可以想见,文化的支持力量和传递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这对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一定要从建设和谐桑园、文化强镇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日常工作中去,把其纳入到目标管理责任中去。
二、注重实际效果,合理进行分类,适应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返乡就业,农村群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一是老龄人群和留守妇女。农村中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比较喜爱戏剧、迎灯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所以,对这些民俗文化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宗教文化有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在填补信众精神空间,约束不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异端邪说渗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等负面影响。二是青壮劳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劳作之余大多看电视、聊天、打牌,这一群体最盼望“农家实用科普讲座”。因此对于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要切实抓住他们最渴望的需求,防止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农村实际,从劳动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技之能,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了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显得很不适应,他们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对待这一群体,在加强对于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做好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工作,做好文化下乡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览室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三是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由学校组织开展,但节假日的课外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心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乡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返乡父母的思想工作,切实保证他们加强思想沟通,同时开展各项民间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创新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农村文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健全更使得农村的文化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因此应将农村文化生活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中去,以解决农民看书、看报、看戏难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办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组办民间剧团和组织个体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文化经费的管理和利用,保障资金切实用之于农村文化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全面分析研究农村文化生活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镇村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列入到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各级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先进,推广典型,形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体最基本的以及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导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加强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