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

时间:2019-05-12 01: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

第一篇: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

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经验引进

课堂 将理论融入实践

作者:陶南菊 来源:摘自新闻博客 发布时间:2009-04-23 16:03

摘 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1c0c9010007r1.html

把经验引进课堂 将理论融入实践——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2007-02-06 15:22:42)我在大众媒体(报社)摸爬滚打了多年,然后转行从事新闻与广告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我“把经验引进课堂,将理论融入实践”理念付诸实施的起点。从开始在高校兼职到正式调入高校从事专职教学,已经有七八年时间。现在把我教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课程教学的做法和体会总结、汇报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一.现身说法 案例解剖

在校低年级大学生一般较少新闻采写经验,他们对新闻理论接受还存在一些隔膜之处,感到抽象、不好理解。这里既有广告专业、中文专业、成人教育学院新闻与广告专业、文秘、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也有我校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团干、学生记者、编辑。为了给他们一些具体可感的材料,我往往在适合之处适当介绍自己从事报纸新闻工作的初入、成长、成熟、成功历程、经验、体会,作为现身说法,解剖案例。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期间,我采编写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历年新闻奖(包括作品奖或者编辑奖,下同)、中国经济新闻奖、中国地方环境报刊好新闻奖、中华环保世纪行(XX)优秀作品奖以及1997-1998年度中华环保世纪行(XX)优秀记者等称号。在上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或者开设讲座时,亲身实践的过程和采编写的经验就成了我授课时有益的活教材。我在《中国环境报》、《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也成了很好的例子。如《谁来养活大熊猫》、《XX公园下海忙》、《故土难离今欲离》、《让一江清水向东流——XX整治闽江污染纪实》等,我从选题、采访、构思、写作、编辑、发表以及反馈等进行分析,品评标题、导语、时效、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时宜性、社会效果等,有的文本还印发给学生,既介绍了新闻采写经验,又结合教程阐释了新闻专业理论,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样板和范文,有例可证,例在身边,学习起来更形象化。

二.结合报刊 诠释教材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固然有固定的教材,其原理可通用,但新闻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在新闻课程中引入当时(即时)新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让课程充满新鲜信息和时代活力,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

主要利用《XX都市报》、《XX快报》作好报道、策划得失优劣的比较。如《XX都市报》记者XX、XXX的摄影报道:

2006年10月27日夜10时30分左右 地点:XX市XX大桥靠近上街一侧的桥面上 实录:发生一起两车相撞事故,一辆轿车燃起熊熊大火,警方称,涉及刑事案件。

这是《XX都市报》10月28日发表的一篇突发社会新闻摄影报道。标题用《车祸?刑案?》,用了疑问句式,是一种慎重的编辑技巧,同时也保证了时效性与真实性问题,给事件定性留下了余地。而《XX快报》不仅是迟了一天才报道而且部分事实失实。此外,前者还根据深圳、南京以及XX发生的抢劫作案方式转变和工具升级的情况,作了相关的专题追踪和深度报道。媒体对这案件的反应,从采编到临时性新闻策划,孰优孰劣,学生有了自己正确的判断,也理解了新闻策划究竟如何实施。另外,不时以有关报纸的新闻策划、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如有关XX犬患、盗窃孕妇被逮并当街产子获救助等连续追踪报道,通俗易懂,具体典型,富有趣味性,学生有浓厚兴趣,反映较好。这些做法成为教学中实现了经常化。

三.电化教学 延伸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幻灯片、投影仪、VCD、光盘等,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现代化色彩。

在近几年的新闻教学中,我制作了简易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幻灯片课件,增大了教学容量,其中插入的图片、链接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的延伸部分,扩大学生知识面。在进行新闻真实性、新闻敏感、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新闻观等教育时,给同学们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八卦新闻》。曲折的剧情,一个个蕴涵新闻规则和规律的故事正好演绎出记者、编辑以及决策者对新闻的不同态度,学生们从中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新闻女郎》,让同学们对新闻主持人、播音员、电视新闻的采、录、播也有个形象的感知。看完影片,一位学生说,对她触动最深的是当新闻记者要有时间紧迫感,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时可以将《简明新闻伦理学教程》、《新闻语言学》、《新闻美学》等有关内容介绍给大家。此外,在教学中应用投影仪将报刊、书籍、教案、范文、作业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播放《新华社优秀作品选》、《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闻作品选读》(刘明华、张征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在报纸新闻编辑学教学中,将有关《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的编辑、版面光盘版作为辅助材料,将报纸版式放映出来。

四.模拟采编 感受新闻 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布置日常作业任务,我鼓励同学们积极捕捉身边新闻,向校内外报刊投稿,有多篇消息或者通讯、图片报道等被有关媒体采用。既锻炼了笔头,又有了新闻实践的成果。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批准下,在有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新闻与广告专业2000年级(专科)的同学创办了展示自己新闻采编才能的四开报纸 《新传媒》,还办起了《公关与成材》小型杂志。学生作业也要求做成对开或者四开的报纸,大家各显神通,乐于创新,自采自编,制作出一份份稚嫩却有活力的报纸版面。许多学生参加了校学生记者团,参与院电台广播新闻的采、编、播工作,有的参加《XX校报》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以及编辑工作,还有的积极为校园网络在线新闻服务,锻炼、增长并显示了新闻才干。本人还专门为校内从事新闻、宣传学生骨干作了新闻采写编评的系列讲座。每到假期,我们教研室老师鼓励并积极联系新闻单位接收实习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也定向到有关新闻单位联系,学生亲历传媒,印证理论。我系还请来XX师范大学的博导、教授,XX日报报业集团的高级记者XXX、XXX等来开设有关新闻传播和新闻采写的讲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齐心协力,历年的新闻与广告专业等毕业学生中,不少同学已经成了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有关新闻单位的新成员,有的还逐步成长为某一报道领域的骨干。五.阅读图书

拓宽视野

厚积方可薄发。不舍涓涓细流,才能汇成大江长河。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提高新闻感悟能力的一条捷径。

一般每门新课,除了指定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纸新闻编辑学教程》(郑兴东、陈仁风、蔡雯等编著),我还推荐的《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编辑学》(邝云妙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等,补充教学了《广播新闻编辑教程》(陆锡初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蔡雯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新闻编辑学》(吴飞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同时给学生开出更多书目,如《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蔡雯著,新华出版社)、《实用版面编辑学》(任根珠编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报纸版面学》(王永赋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版面畅想》(刘亚中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新闻批评心理学》(席文举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以及陈力丹、李良荣、喻国明、李希光等的专著、自选集或者博客。

在教新闻写作教程时,引导大家看《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百年好文章(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将本校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省图书馆以及市新华图书城、晓风书屋有关新闻图书、杂志的信息通报给同学。以期拓宽大家的视野。

六.理论引导

撰写论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够以传播学理论引导学生,介绍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同时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传播学理论,结合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讨新闻采写问题。如对美国有关新闻学院编写的新闻采编写教材,要有甄别地吸收和扬弃,比较《西方报纸编辑学》(赵鼎生编著),分析、比较得失。

有的学生论文质量较高。中文系已经创办了学生学术理论刊物《XX论坛》(中文专辑和新闻广告专辑),优秀的学生论文将入选。指导学生论文不仅采用面谈,或者电话、电子邮件联系,而且通过共同上网查阅资料,或者提供线索让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有时甚至现场指导。指导学生查找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www.xiexiebang.com)、《中国记者》(203.192.6.68)、《新闻记者(xwjz.eastday.com)》、《新闻实践》(www.xiexiebang.com)、《中华传媒学术网》(www.xiexiebang.com)、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www.jrn.columbia.edu)、密苏里新闻学院(www.journalism.missouri.edu)等的网站。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有的反复(8-10遍)改易其稿,学生的写作态度端正,科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不管是指导成人教育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新闻与广告专业专科),还是指导中文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我都尽心竭力,在学术范式方面给予重视,其中XXX(《论负面新闻的策划与报道》)、XXX(《论电视新闻同步直播》)、XXX(《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等撰写的论文,经过答辩都获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经过学术论文的科学训练,他们的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长进。

每周三下午系里和教研室活动结束后,我们每位教师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学习、专业交流,同时实施广告专业学员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开展),对大三学生,动员专业课、英语水平较高、有志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同学给予报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老师专门辅导。受到学生的欢迎。

七.教研探讨

进修提高

我校中文系十分重视基础科研与教学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撰写学术专著,写作学术论文,开展听课活动,规定每学期每人听课至少8节。广告教研室老师认真开展听课、评课、申报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活动。全系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交一份教学经验总结,鼓励向学术刊物投稿。

学校尤其是中文系鼓励教师进修或者访学乃至考博。XXX等也在积极备考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人所在的广告教研室,新老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和谐研讨,形成积极向上的合作、求新、上进的集体精神和良好氛围。大家各司其职,为迎接我校广告学本科教学科研工作而努力、辛勤工作。八.学术交流

反馈信息

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又一好途径。向到会的专家、学者求学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2005年,我系广告教研室的4位教师参加了省社科联主办、XX大学承办的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传播与社会公正论坛》,本人在会上作了题为《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传播公正问题》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批评指正。另外,广告教研室的教师们还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及时将会议精神传达给有关老师和有关学生,反馈了业界最新成果和信息。广告教研室的教师全部加入了XX 省传播学会,今年4位教师前来参加省传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也是向各位方家请教,向同行单位取经。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给大家营造了舒心和谐、安定团结的教学、科研环境。

第二篇:新闻采写课程说课稿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说课稿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21世纪的高职高专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是职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础理论及基本采访与写作技能,以有益于将来从事采访,撰写新闻稿件的工作。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一般原理、发展规律,介绍国内外各类新闻文体的采访与写作的方法和一般规律,介绍当前新闻写作最新发展动态,介绍当今国内外新闻名篇,较熟悉地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和各种新闻文体的采访和写作,强调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文字处理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指记者通过采访收集材料,并将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则是研究新闻作品及其采访原理、采访技巧、采访规律、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一、课程地位

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的性质及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由于新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实用新闻学乃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新闻业务的应用知识。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新闻采访与写作处于“龙头”位置,是以后一系列业务的入门课。其中,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其它业务的联系又更加密切。因此,新闻采访与写作又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零散信息能否形成传播产品,从而传播出去。同时,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第三,新闻采访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闻记者作为一名信息传播工作者,新闻作品是他们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唯一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以新闻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同时传播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取决于新闻作品本身质量的高低。因此,新闻采访写作能力是一名记者必备的基本功,新闻采访写作水平是衡量一名记者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综上所述,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闻采访写作学这门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学习,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为更深层次上完成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以下就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实践性做几点尝试:

为体现新闻教育内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突出高职教育的适用性和创新性,贯彻“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双主体”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改革具备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参照本科新闻专业的计划,将教材讲授课时压缩了一半,用以增加技能实训的课时,以追求理论对技能的指导效应。特别是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以实践环节为主,实践课时占50%以上。为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有限资源,采用“交互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校的《福商通讯》为平台,让学生全面参与报纸新闻业务的整个运作流程,进行以新闻采访写作训练为主导集各项新闻业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实训。重视学生的参与,加强学习实训的指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手参与”的学习积极性,有周期出版物《福商通讯》、电视节目作品等多项教学成果。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记者”、“编辑”、“制作”、“校对”等角色意识的驱使下完成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对报纸新闻业务流程的参与中发现授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突破,切实领悟新闻业务各单位教材中阐述的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时效、新闻传播效果等理论的实际意义,切实掌握各项专业技能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培养解决业务问题的动手能力。

三、教材的选用与结构 本课程参考的教材有: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该书为人大社“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 尹德刚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四、讲授方法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对各部分内容除务必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还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实际新闻作品,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介绍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此外,还可视教学需要,采用课堂讨论法。

学生的课外练习包括阅读新闻作品和写作练习两方面。阅读新闻作品是学习新闻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新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优劣,探究其原因,必定对学习大有裨益。因此,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养成从专业角度阅读新闻作品的习惯。写作练习更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必由之路,新闻写作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必须落实到动笔实践、且反复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加深领会,真正掌握,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以实践环节为主,实践课时占50%以上,实践课程采取设计实训项目的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写作训练还通过学生自主编办报纸的方式来达到锻炼的目的。教学过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完成实训项目穿插进行的方法。每一种文体的介绍,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讲授时结合经典案例的分析、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新闻敏感性。

2、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新闻作品阅读相结合。每一部分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报纸或网络上找到相关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

3、结合社会一些重要新闻线索、重要节假日相关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等,作为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及写作的新闻线索,要求学生进行采访和写作的实践训练。

第三篇:采写编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

记者 无冕之王 专业记者 机动记者 特派记者 特约记者 记者站 出镜记者 独家新闻 支票簿新闻 知情同意 最小伤害 采访路线 采访作风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学 故意失实 传播产品 以小见大 “新闻腔” 调查性报道 组合新闻 描写性消息 简讯 综合消息 间接性导语 延迟性导语 叙述式导语 新闻结构

采、写、编、评

反调查 观察采访 现场观察 体验式采访 连线采访/电话采访 现场报道 人情味报道 网络采访 上下结合 点面结合 交叉采访 易地采访 新闻线索 随机新闻线索

新闻写作 非故意失实 报道平衡 虚中觅实 新闻体裁 深度报道 消息 新闻素描 事件性消息 新闻导语

全型导语(全要素导语)橱窗式导语 比较性导语 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线人 采访准备 采访对象前心理 提问 开放式提问 闭合式提问 追踪采访 新闻发布会 记者招待会 突发性事件 隐性采访 专访、人物专访

体制性失实 “用事实说话” 新闻角度 新闻跳笔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现场短消息 动态消息/纯新闻非事件性消息 直接性导语 部分要素导语 “布坎南式导语”新闻主体 三度重复

时间顺序结构 悬念式结构 注释性背景材料 预测性新闻 通讯主题与主题通讯 事件通讯、事件通讯写作

社会观察通讯 新闻特写

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学 报纸编辑部 采编合一 编辑中心制 媒介的风格特色 周期性报道策划 真实 更正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的实题和虚题 提要题 大标题 照片专栏 组合报道 专栏组合 版面设计 版心 中缝 视觉冲击中心 通栏标题

采、写、编、评

基本栏 并列式结构 消息结尾 说明性背景材料 解释性报道 通讯结构 工作通讯

谈话实录型通讯 融合新闻

新闻编辑 编辑方针 采编分离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新闻产品设计 发稿计划 稿件失实 压缩 标题新闻 引题 分题 漫画 新闻拓展 同题集中 新闻集纳 版面语言 报头 版面空间 假头条 版位

分栏 DEE结构 新闻背景 对比性背景材料 通讯 人物通讯 风貌通讯 侧记

编辑 办报方针 编前会 覆盖域 新闻策划 稿件选择标准 核对法 改写 类题 副题 统一式标题 图饰 稿件的配合 同一性配置 报纸版面 版面要素 报眼 版面强势 通版 板式

变栏 报序 专刊 纯净版面 模块式编排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学 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选题 总论点 论据 归谬论 评论员文章 “配”评论 文前按语 编后 军事评论 微型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 焦点访谈

采、写、编、评

区序 垂直式版面 版样

编排设计的原则

新闻评论 评论的时效性 评论的立意 分论点 引证法 驳论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编者按 文中按语 经济评论 国际评论 专论 广播短评 电视专题评论

线条 重点式版面 对称型编排 版面编排的意图

新闻评论的依据 主笔 立论 据事说理 喻证法 社论

本报特约评论员 说明性按语 短评 思想评论 新闻述评 时评 录音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

第四篇:(中级新闻采写)教学设计

《中级新闻采写 第一章》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中级新闻采写

教学章节: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所属学科:新闻传播学

专 业:新闻学

适用对象:新闻学20级高本学生

单 位:南京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授课教师:王堃

一、课程简介

《中级新闻采写》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任何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从加强、健全新闻采访着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采访时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写作能力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使进入新闻学类的本科自学应考者,在学习新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际能力,提升采访能力,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完成采访任务。同时,可以掌握新闻不同体裁稿件的写作原理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将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中级新闻采写》课程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系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使学生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R讲授型 R问答型 R启发型 R讨论型 □演示型 □实验型 £练习型 □表演型

R自主学习型 □合作学习型 □探究学习型 □其他类型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五、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课堂引入——知识讲授——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媒体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程安排、本节课课程目标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收集并讲解有关于新闻采写的全面资料

教师活动

使用教材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内容

学生反馈

认真观看多媒体,积极提出问题,多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初步的了解本章节的内容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通过课本,多媒体自主归纳总结新闻采写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共同探讨新闻采写的重难点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教师活动

指导同学高效率的探究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总结新闻采写的学习方法、备考技巧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新闻采写的了解

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总结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

教师活动

归纳学生总结出的结果

学生活动

提出并分享自己总结的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有更深的认识

六、教学知识点

1.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第二节 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3.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七、特色创新

1.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活跃,互动度高。

2.拓展课堂,丰富授课形式,提升学习趣味。

3.借鉴多种新媒体手段,讲练结合,及时复习回顾,让学生学有所得。

4.教学方法丰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为期末考核打下坚实基础。

八、参考资料

[1]皮传荣.新闻写作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2]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

第五篇:解析几何教学漫谈(小编推荐)

解析几何教学漫谈(1)

学生在解决有关解析几何的问题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掌握解析几何的思维方法,误以为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就是算.我们常常看到的学生的情况是:只要有方程,如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就是联立,代入消元,转化为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一直做到做不下去为止.在一些老师的复习中,给学生传授的秘籍也是能联立你就联立,能算到哪里就算到哪里,总可以得一些分数.如果我们的解析几何的教学最终沦落到能够得几分为目标,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作为教师,一定要交给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会想,会思考,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解决解析几何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如何代数化?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要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联立方程组就可以解决的,如是这样,那解析几何也太好学了!

我的教学体会是:要交给学生审题的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思考解析几何问题的思维方法.当我们面临解决一个几何问题的时候,要分析几何对象的几何特征!从哪里分析呢?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几何的背景、几何的图形中得到几何的性质.如果一个点在某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它必然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果一个点是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中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另外的一边上取中点,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如果是有关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图形,那就要分析出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有关性质,等等.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已知一条直线y=kx-1和圆(已知方程,含参数k,m)相交与M,N两点,(学生读到这里就会情不自禁地将这两个方程联立了)并且M,N点关于直线x+y=0对称,求k+m的值.我们可以问学生:直线和圆交于两点这个已知条件的几何含义是什么呢?结合画出的图象,让学生看到,此时得到圆的弦MN;第二个条件即点M,N关于直线x+y=0对称的几何含义又是什么呢?要让学生说出直线x+y=0垂直平分弦MN.学生如果能够分析到这里,下面一句话他就自然会脱口而出:直线x+y=0过圆心!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几何的性质.我们只需要把圆心的坐标如(-k,-m)代入,就可以得到m+k=0了.学生如果不会这么想,责任在我们.是我们没有这样教给学生去思考问题;没有在我们的习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没有训练学生如何从方程、数据等代数的结论中得到几何的性质.学生缺乏从代数结果中分析几何性质的意识和能力.如直线ax+by+b-a=0,这是什么样的直线?可以问问学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多的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很多教师介绍了许多的证明直线过定点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的确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直线之所以能够用同一个代数的形式表达出来,一定是有共同的几何特征!也就是要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解析几何教学漫谈(2)

在解析几何的习题教学中,如何分析题目,让学生学会理解问题是最为重要的.分析的思维方法要符合解析几何的思维特点,即:对于题目中的几何元素要会分析它的几何特征并进行有效的代数化;对于题目中的代数的结论如方程或数值要学会分析它的几何含义.例1:直线l:ax+y+2=0与过A(-2,3)与B(3,2)的线段相交,求a的取值范围.这道题目学生都是从斜率的角度进行计算,这也是老师们教给学生的典型方法.这个方法是没有学线性规划时的方法,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但从几何特征的角度看,A,B两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分析的要点.即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而这个特征的代数化就非常的简单!只要把两点坐标带入到直线l方程的左侧所得到的两个数值乘积小于等于零即可!

例2:如何理解直线l:x/a+y/b=1过点M(cos&,sin&)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一般思维层次的学生只是把M点的坐标带入到直线l方程中去再进行相关的运算!除了点的坐标满足直线l方程和解析几何有关系之外,后面的计算都是三角变换的内容了,其难度无形中增大.而我们的解析几何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从代数的结果或形式中发现(挖掘)几何的特征,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本段教学或复习的追求.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点M是一个点吗?点M是什么样的点?实际上点M是动点,其代数特征是横纵坐标的平方和为一,对应的几何特征是单位圆.只有看到了这一层含义,才叫真正的理解了本题,而随后要进行的代数化就非常的简单!因为直线l与单位圆相切或相交,圆心(0,0)到

直线l:x/a+y/b=1的距离小于等于1,得解.高考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按后一种思维的方式理解问题才是我们解析几何教学的成功!现在特别是临近高考的最后阶段,很多教师对解析几何的复习表现出很无奈,我认为其原因是失去了复习的目标和方向!不是我们已经把该讲的都讲完了!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学生是不是真正会用解析几何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你的复习是不是在不断地渗透解析几何的思维特征和方法?

解析几何教学漫谈(3)

在解析几何的复习中,学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老师也很感到困惑甚至是无奈;由于每次考试学生都无法在这部分的考题中拿到理想的分数.一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这部分内容特别是解析几何解答题的复习,大有黔驴技穷的态势.怎样在最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解析几何的复习效率呢?

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思维特点,要教给学生如何思考、理解一个解析几何的问题.和数学的其它单元的知识的复习一样,要能够充分的认识你所面临的是什么问题.我们的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思考问题,把解析几何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算,一算了之!看似是在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实际上只是了解个皮毛而已.例如:直线l:y=4x+m和椭圆C(方程略去),如果椭圆C上有两个点A,B关于直线l对称,求m的取值范围.部分学生见到此题几乎不假思索就把直线l的方程和椭圆C的方程联立,消y之后,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大于零得出m的取值范围.这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套路,可惜套错了.我们的老师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所谓的方法,总结出了许多的题型套路,但效果奇差!原因就是套路等等是违背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僵化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最终是让学生放弃了思考问题的意识,丧失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本题学生理解题目的关键是:椭圆C上有两个点A,B关于直线l对称的真正含义.实际上,直线l和椭圆相交,在椭圆上未必一定有两个点关于直线l对称.但斜率为-1/4的直线AB与椭圆C相交得到的弦AB一定有斜率为4的中垂线,即直线l.因此可以利用直线AB与椭圆相交,得出直线AB的纵截距的范围,再通过AB弦的中点在直线l上,找到直线AB的纵截距与m的关系,最终得m的取值范围.代数化的具体方法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的复习,学生已经非常熟练!但如何使代数化等价、有效,确是今后复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解析几何复习效率的突破口!

下载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最终版)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新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很难培养出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提高新闻专业......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体会漫谈

    初中物理教学经验体会漫谈 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

    低年级识字教学漫谈[小编整理]

    低年级识字教学漫谈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识字是学生提早阅读的基础,有了一定......

    培养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思考(小编整理)

    国内新闻学教育发展非常快,相关研究也不少,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国际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不仅要向学......

    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西机学校 郭芳萍 从2003年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新闻规定为课程主要内容,见于八年级第一单元、高一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和选修三中,在此之前,新......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陈珍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5期 如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成为中等......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一些体会 陈中育 (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在分析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对学生软件开发习惯的一些影......

    学习《课程与教学》体会

    《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我本次培训最深刻的体会。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这样的培训真如春风夏雨。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使我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