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乙肝疫苗致死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乙肝疫苗致死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姓名:张** 学号:*******
乙肝疫苗致死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张**(*******)
摘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将对乙肝疫苗致死突发事件进行回顾并结合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应对措施和做出相关评价。
关键词:乙肝疫苗;疫苗风险;政府部门;社会媒体
引言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药品,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其整体安全性是高于治疗性药品的。但公众对疫苗风险认知不足和情绪效应,超出了实际风险很多倍。从2005年安徽泗县疫苗事件到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类似事件波及范围在扩大,平息纠纷的难度在加大。政府部门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加。乙肝疫苗致死事件回顾
1.1 事件主线
(1)2013年12月8日,赵某在郫县第二人民医院迎来自己的第二个孩子。11日,这名男婴因呼吸循环衰竭去世。赵某怀疑儿子的去世与接种乙肝疫苗有关。
(2)2013年12月17日,一名男婴在深圳南湾人民医院降生,74分钟后孩子父亲却接到了儿子的死亡通知,医院称可能与接种康泰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有关。
(3)2013年12月19日中午,深圳市疾控中心报告,深圳市龙岗区南湾人民医院产科有一例新生儿死亡病例,该新生儿死亡前曾接种过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家长怀疑其孩子突发死亡与本次接种疫苗有关。
(4)2013年12月 21日,浙江温州永嘉县一名出生两个月的婴儿死亡,前一天上午他刚打过产自大连汉信生产的乙肝疫苗。[1]
1.2案件经过及死亡病例 1.2.1案件经过
这一事件的最早的曝光是从湖南省婴儿接种疫苗死亡开始的,随后,广东、四川陆续出现类似病例。其中,湖南省常宁市、衡山县、汉寿县共有3名婴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常宁和衡山的两名婴儿死亡。昨日,广东省疾控中心证实,11月至今,广东中山、江门、深圳、梅州等地先后发生4例类似死亡病例。四川死亡病例情况不详。1.2.1 死亡病例
7例死亡病例中,有6例死因尚在调查中,需尸检报告出来后才能确定,一般需要30个工作日。其中中山病例,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邓惠鸿表示,经中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结论为重症肺炎,与疫苗接种无关。
2应对措施及其事件影响
2.1 应对措施 2.1.1应对措施(1)叫停问题疫苗
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12月20日下发通知,要求暂停使用深圳康泰公司的 全部批次重组乙肝疫苗。
(2)问题疫苗流向追踪、控制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和卫生计生委通报,疑似造成婴儿死亡的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乙肝疫苗在产品有效期内的共198批次44030686支,相关产品销售到27省(区、市)。深圳康泰所有批次乙肝疫苗已经控制。[2]
2.1.2各方反应
深圳康泰生物2013年12月16日发布声明,将“疫苗致死”事件称为“疑似偶合死亡事件”,并称“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同时,天坛生物公司疫苗致婴死亡发布了澄清公告,称公司对相应批号乙肝疫苗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等方面作了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批疫苗产品在生产、检验、批签、储存、运输等环节均符合相关规定。2.2 事件影响
虽然随着两部委的盖棺定论,延宕一月余的乙肝疫苗**暂告段落。但是,湖南两名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死亡,广东、四川也陆续出现类似病例。随后,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全部批次乙肝疫苗被暂停使用。媒体过度报道,公众猜疑、恐慌随之而起,10个省份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30%,进口疫苗接种率下降15%。
但国内外学者们公认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疫苗”。即便完全合格的疫苗,也存在造成接种对象死亡或者后遗症的可能性。这在日本被形象地称为“恶魔抽签”。对事件应对措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3.1 对政府部门的评价
(1)两部委叫停是恰当的。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死亡是疫苗导致的,但接种与死亡时间上的高度关联,使对疫苗安全性的怀疑是合理的,监管部门是从谨慎预防角度出发的。在连续出现疑似预防接种严重异常反应病例的情况下,如果对产品质量没有100%的把握,监管部门就应该从最坏的角度打算。
(2)政府在疫苗接种和异常反应监测方面有一整套管理体系,如果按照纯科学的标准,那根本没有叫停的必要。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科学问题,当媒体、公众对疫苗产生怀疑时,临时叫停并无不妥。但此次突然紧急大规模叫停的官方行为给人一种紧张感,更加造成了社会恐慌,也让媒体对此事件产生了甚多误解。
(3)两部委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艰难的,不停会犯众怒,停用会引恐慌。问题的关键在于公众以及媒体的科学素养问题。[3]
3.1 对社会媒体的评价
(1)在发达国家,科学记者大都是学科学出身,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我们的记者对涉及科学领域的报道经常出现不科学、不严谨的现象,甚至出现低级错误。
(2)而近年来这些疫苗方面的重大负面新闻,基本都是跑社会热点新闻的记者报出来的,不是专业记者报道的。公众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对疫苗失去信任。媒体报道时不应匆忙下结论,也不要误用概念,误导公众,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3)而政府对疫苗事件信息发布过于谨慎,研判的时间太长。而在这期间,媒体没有专业能力去作出正确判断,政府也没有提供足够信息帮助判断,造成各种猜测、造成社会恐慌。3.1 对国家及事件受害者的评价
(1)我国长期以来,异常反应风险主要由家庭和个人承担,造成较大的社会矛盾。
(2)国家对预防免疫接种尚未建立完善的救济和补偿机制。对于每一例严重异常反应报告,监管部门除了启动内部调查评估程序,能否同步启动应急的救济机制,让受种者尽快接受异常反应的免费鉴定,分清原因和责任。(3)在原因和责任鉴定清楚前,受种者的救治费用和合理诉求,应由国家应急救济基金或强制保险承担。原因调查清晰后,及时公布,疫苗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由国家财政专款补偿,疫苗质量事故由企业赔偿,并由监管方追究企业责任;接种事故由接种单位赔偿,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4)建立预防接种强制保险制度或互助救济慈善基金,对不属于国家补偿和企业赔偿范畴,但确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受种者,给予一定的补偿或者说是救济。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中所暴露的问题
(1)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政府监管也应该更加严格。
(2)疫苗专门监管人员非常少。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能在全国真正有能力做疫苗监管的人,包括进行审评、检查、认证的专业人员还很欠缺。监管部门的疫苗预防接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完备。
(3)我们也注意到有很多媒体在关注政府采购的一类疫苗价格的问题。疫苗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而政府本着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公益性等问题一味压价,微薄的利润不仅会影响后续新产品的上市,也影响到对现有产品质量的提升。
(4)政府公布的只是冷冰冰的数据,而不是应该是普通人容易看到,也容易看懂的科学解读。对于此次事件的意见及建议
(1)在疾控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系统中,应完善主动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为食药总局的监管措施给出科学指标,然后由监管部门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2)国家政府加强监管体制,要求所有疫苗企业必须通过新版GMP认证。而新版GMP,不仅仅是硬件的提升,还应包括人员管理水平的提升。
(3)国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救济和补偿机制。对应该通过社会救助、商业保险、基金机制及行政补偿、民事责任等多元机制,来保障受种者的权益。
(4)媒体对事件报道不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对事件不应只单单通过现象和主观臆断来报道。我国记者的科学素养上整体还有待提高。
(5)卫生计生部门和药监部门应互相协作,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药监局.康泰乙肝疫苗未发现品质问题[N].亚太日报
[2]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北京: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10 [3]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乙肝疫苗调查进展媒体通气会文字实录
第二篇:体育课突发事件处理案例分析
体育课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案例:男生跳起来摸篮筐,手指被球网缠住,落下后摔成手臂骨折
分析:首先,我们教师要认定这是一次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由于某种具体的或者综合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突然发生并且可能影响教学秩序的事件。学生手指被球网,落下后摔成手臂骨折,从事件发生的情况上看这属于是一种练习失误导致的事故。
练习失误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常见,由于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课上准备活动不认真,或者敷衍了事。在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练习要求和保护帮助时个别同学没有认真的听讲,练习时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失误,比如本案例所述,落下手臂骨折造成身体的伤害。
由于体育教学课堂的开放性、教学的态性、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所以课堂教学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体育教学虽然不像竞技赛场上那样变幻莫测,但课堂教学中还是不断地有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体育教师在遇到这些突发事件时采取的客观冷静有效的处理事件的能力称之为“应变能力”。果断、敏捷、准确、恰到好处地处理突发事件是教师处理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和责任感。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授课之前,虽然教师精心预设了问题,设计了教法手段,但学生在整个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仍然会产生许多新问题。例如:学生可能会由于技术动作不正确,或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法不够严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或保护帮助的手法不正确等因素导致动作失误甚至发生伤害事故。面对突发的教学情景,教师需即刻调整既定的教学程序,对突发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否则课堂就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恰当的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使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体育课的突发事件通常是由几种因素引发的:一类是教师因素;另一类是学生因素;还有一种是场地、器材因素;其外还有气候因素影响。有时是单一因素造成,有时两个甚至多个因素同时影响所导致。案例中表现应属于学生本身因素造成骨折。
学生因素导致出现的事故一般分为:1.违反课堂常规: 迟到、未换好运动服、擅自离队、练习不认真。对策:首先了解情况,不盲目批评,问清原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教师要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对待错误不姑息,不迁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遵守课堂成规的习惯。2.练习失误: 练习失误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常见,由于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课上准备活动不认真,或者敷衍了事。在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练习要求和保护帮助时个别同学没有认真的听讲,练习时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失误,甚至造成身体的伤害。对策:①教师应该保持镇静、更不可惊慌失措。小的失误可以分析原因,鼓励学生再次尝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不能置之不理。由于动作失误,学生的紧张心理一时无法消除时,教师则可以变换教学手段和条件,例如:降低难度、加强保护、提供帮助、使用诱导练习、辅助练习来引导等让学生在低难度下完成动作,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必要时教师可以改变教学内容或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②当出现比较严重的伤害事故时教师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但这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懂得一般运动损伤和一般运动性疾病的处理方法,不能不懂装懂,瞎指挥。由于出现伤害事故后,其余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所以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阐明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消除其他同学的紧张心理,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失误造成损伤的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①首先停止练习,检查受伤同学的伤势情况,轻者可由同学陪伴到校医室进行处理,必要时马上送医院救治。②要继续组织和安排好其余同学的内容,妥善地消除或控制意外事态的发生和发展。③如果需要长时间离开课堂,则要
向有关领导讲清事情的原委,请其他老师代理管理,防止再次出现问题,切不可放任不管。④教师要掌握必要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了解皮肤擦伤、手指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折、中暑、低血糖、重力休克等损伤的急救处理方法,防止由于处理不当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扭伤冷敷、骨折固定等)。体育教研室最好能配备一些物品,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创可贴、冷喷剂、绷带、砂糖等。
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需要提高以下技能:(1)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布置的技能;(规格、位置、方位等)。(2)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的技能;(定期检查、维护、维修)。(3)对学生的身体和技能状况进行准确判断的技能;(了解、观察、判断)(4)把握教材难易度与进行教材安全化处理的技能;(钻研教材、教学设计)(5)对各种危险进行准确预测的技能;(观察学生的表现、环境的变化)。(6)对各种动作进行安全保护的技能;(集体备课、定期练习)。(7)利用学生群体进行相互安全保护的技能;(培养骨干)。(8)对紧急伤害事故进行正确的初步处置的技能等。(多学习、多请教)
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增加知识储量,了解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应变能力。其次要了解本学科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和行为。教师要学会预测可能在课堂中出现何种随机现象,学会如何应付及处理。注意这种随机现象及应对措施的积累,逐渐增强体育教师应变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不断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突发事件案例
案例精选
案例1:和邦公司废气泄漏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2008年3月13日起,和邦公司由于生产装臵尚处调试状况,出现废气间断性无组织泄漏,产生异味气体。2008年3月中旬至6月初,北海社区村民和小沙镇毛峙村的村民以和邦化学有限公司试产生期间污染村庄环境、气味过浓、噪音过重,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等为由,多次聚集在公司必经路口设堵,阻拦公司车辆通行;聚集到马岙镇政府,影响正常办公秩序。经多方协调处理,事件渐趋平息,但公司周边村民不稳定的零星反映及情绪波动仍时有发生。上述原因的存在,本市范围内对和邦问题议论纷纷,使当地群众对立情绪加重,而且相当程度上在全市造成负面影响。2010年,附近村民仍多次到公司门口前道路阻拦公司车辆通行和工人上班,部分群众到市政府门口聚集,进行群体性上访。
二、事件中群众的主要诉求
1、群众认为公司如长期生产下去将严重污染环境,附近区域将不宜居住,要求关闭企业。
2、如果企业不关闭,要求搬迁附近区域全体村民的房子。
3、群众认为公司产生的异味气体直接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要求出具科学的医学鉴定结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
4、群众认为和邦项目立项、环保审批等相关内容应对外公开。
问题:
1、针对因废气泄漏而引起的群众上访,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本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2:船舶工程公司火灾事故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1、事故发生经过
2010年5月15日9时30分左右,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建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中部压载舱内发生火灾,造成正在舱内进行作业的王某某父子死亡。在建的7000DWT二类化学品船由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于2009年4月21日开始建造,该船长103.9米,宽16米,型深8.8米,设计吨位7000吨。2010年5月15日上午7时左右,在该船施工的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装配班组长沈某某,安排王某某父子去该船压载舱,对该舱壁进行气割作业。7时多,该船安全主管田某某来到该舱室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父子俩正在说话,并在做气割作业前的准备,就提醒他俩注意安全,然后就离开了。8时左右,沈某某下到该舱室检查时发现王某某正在进行气割,其儿子在旁边看着。此时现场只有两根气管。9时30分左右,沈某某从别处检查返回,看见进入该舱的直梯口冒着浓烟。
2、事故救援情况
事故发生后,某船舶工程服务队负责人严某某和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安保部有关人员先后赶到事发现场,立即组织人员施救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工友们的全力救助下,王某某父子被先后从事发舱室内救出。王某某父子俩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发生原因
1、直接原因
王某某父子错把氧气当空气,接入压载舱内通风,使舱内形成富氧,遇到火源,引燃身上衣物,造成烧伤致死。
2、间接原因
(1)某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业气体管道气包接口存在安全隐患。氧气和空气气包接口口径相同,所使用的气管插头可以插在任一气包接口上,造成误插,从而造成舱内富氧,遇火源引燃可燃物,形成火灾。
(2)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舱内明火作业未进行动火作业审批,未在明火作业区域设臵警告标志,动火作业未执行双人监护制,未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
(3)某船舶工程服务队安排不具备气割特种作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特种作业,安排不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从事安全生产管理。
问题:
1、该火灾事故的责任该如何认定?
2、该案例对我们的生产安全有何启示?
案例3:食盐抢购**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11年3月16日下午起,随着杭州、宁波等各大城市出现食盐抢购潮后,我市各县区不同程度出现抢购加碘食盐情况,市场态势是:我市所有“台客隆”、“天天惠”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部分超市、副食品店食用盐出现脱销,几十家小店的食盐也供不应求;盐业公司 各批发部门前排起了长队,大批量购买,群众情绪激动,出现哄抢现象;部分小店趁机抬价,价格离谱;从杭州、宁波、绍兴等赶来的外地人,也加入抢购队伍;抢购商品从碘盐扩大到抢购酱油等其他主副食品,抢购现象蔓延至我省海盐主产区及边远小岛,且呈迅速扩大趋势,已造成民众恐慌和商品市场混乱。
二、案例产生的背景
经了解,群众之所以急切大量购买食盐,形成抢购风潮,一是因网传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污染,较长时期内产出食盐将不能使用,买来存起来备用。二是民间盛传加碘盐可以预防核污染带来的放射性物质影响,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三是受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抢购潮的波及,促使我市抢购潮的形成。四是在杭州、宁波等地碘盐供应紧张,已购买不到食盐的情况下,当地群众一方面要求在舟的亲戚朋友大量购买囤积,另一方面直接赶赴舟山,大量购盐,造成我市食盐市场混乱,对当前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五是被不法分子借机利用,操纵市场,谋取个人利益。六是群众缺乏常识,人云我云,人抢我抢,跟风心里作用。我市地处海岛,又是我省海盐主产区,加上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态发展的不明朗,群众又缺乏科普知识,喜欢跟风,担心核电站的污水会流入大海,影响我国沿海的海水,选择不科学的方法加以防范。
问题:
1、针对食盐抢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本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4:宝马车撞飞设卡辅警事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10年6月12日晚10时43分,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的在惠民桥卡点进行出租车出城登记。辅警小袁站在离卡点几米远的路边,示意一辆出租车靠路边登记。当他正准备上前查询时,那辆出租车后面的一辆黑色宝马X3车,突然偏离车道,从出租车和路边灯杆间高速直冲过来,一下子把小袁撞飞到约五米远的地上。撞倒小袁后,宝马车并没停车,而是加速往左从两辆停着的出租车中间,驶入车道逃逸。事故发生后,正在值勤的其他民警迅速呼叫指挥中心迅速查扣该车。同时,联系“120”派救护车赶来救援。经诊断,辅警小袁头部前额被撞开一个口子,缝了几针,腿部有骨折,身体没其他大的伤势。当晚11时许,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的东港派出所民警在东港街道将31岁的肇事女司机孙某抓获,并移交新城交警大队处理。新城交警大队当场对孙某做了呼吸酒精测试,又对其血液进行酒精测试,测试结果均为醉酒驾驶。6月14日,新城交警大队依法对孙某作出行政拘留20天,暂扣驾驶证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的处罚。当天孙某被送进拘留所执行拘留。
二、事件导致的舆情危机
这起案例,成为2010年公安面临的最大的舆情危机,引发的舆情可谓一波三折。
(一)第一波舆情。发生的当晚,几乎在同一时间,本地最热门的论坛就出现了《宝马女冲卡撞飞交警》的帖子,由于宝马车、女性、冲卡、撞飞交警、逃逸等热点并存,此贴迅速升温,网民要求严惩肇事司机。
(二)第二波舆情。正当该事件朝着平稳方向运行时,一个公安机 关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仔细,且法律知识存在欠缺,竟然在6月14日上午见报的的稿件中误将肇事司机“行政拘留”写成“正在办理刑事拘留”。而当天下午见报的《。晚报》则写成“行政拘留20天”。顿时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不明真相的群众激愤难平,普遍质疑““宝马女”是何方人物,竟有将刑拘变成治拘的能力?是不是背后有人在运作?”很多网友指责“警方执法不公,在权贵面前对自己同事尚且不能依法讨回公道,还能指望替普通老百姓主持公道吗?”……一时间本地最热门的论坛相继出现主贴40余个,回复多达2800余条,爱卡等全国知名论坛也出现此类转帖,甚至引发省内外媒体关注,打电话到市公安局宣传部门要求采访。
(三)第三波舆情。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较量,事件逐步平息。但6月底,有网民忽然在论坛爆料称:“宝马女的宝马车有11次交通违章,但从未接受处理……”顿时网上舆情再次出现反复。
问题:
1、针对宝马车撞飞设卡辅警事件所产生的舆情危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本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四篇:突发事件案例
突发事件案例-舟曲泥石流
近日发生的舟曲泥石流灾害,牵动着数万人民的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认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泥石流因其突发性强而难以完全防止,科学及时的预警成为主要的预防手段。在灾害来临之际做好应急措施,是有效降低损害的方式。突发事件案例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截至12日16时30分,甘南州舟曲县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共造成1144人遇难,重伤住院64人,其中转院58人,出院5人,门诊治疗567人;已解救人员1243人,失踪600人。
经过数日紧张的抢险救援工作,舟曲堰塞湖堰塞体已消除,溃坝险情已消除。针对舟曲灾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降雨有再次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风险,当地政府已制定应对预案。
1991年,舟曲设立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舟曲二级站”,并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至今累计成功预报滑坡7处,最近一次预报是2008年6月8日。汶川地震后成功预报舟曲县硬山滑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但该系统主要面向广大边远山区农村,尚不能全部覆盖滑坡、泥石流严重地区。此次灾难中,舟曲的两个预警站就没能发出预警。舟曲的预警站点名称是锁儿头和泄流坡滑坡监测预警点,分别在灾难事发地的上下游,但没能覆盖到事发地段。
当地政府采取应急管理措施:
1.堰塞湖堰塞体消除 溃坝险情已消除
2.艰难应对灾后首场雨 官方制定预案防二次灾害
3.县城治安秩序平稳有序 无一起物资失盗案件
4.医疗卫生救援有序开展 心理干预500人次
5.甘肃举行大型赈灾义演 募得捐款超亿元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增强公共危机意识
要防止危机发生,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作用在于实时监测潜在的危机,对即将发生危机和已经发生的危机提出警报和提供相关信息。
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加速灾害监测现代化建设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公共危机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随着危机事件的综合性和超地域属性日趋明显,应急管理中的处理事务涉及交通、通讯、消防、信息、医疗卫生救援到军事、能源等部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政府部门。
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
法律手段是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的有力武器。规范应急管理法律和法规,就是把政府行为和公民的权利义务,用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制约,依法建立起一套在紧急状态下一切主体责权利高度分明的责任体系,及时启动适用于该危机状态的治理规则。
地质性突发事件应急常识
发现地质灾害前兆时,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及时通知受威胁的人群。同时要对隐患体密切观察,做好撤离准备;
当地政府部门根据现场情况圈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禁止非抢险人员进入;
发生滑坡(崩塌)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迅速向滑坡体两侧跑;
房后斜坡发生滑坡(崩塌)或岩石、土体坠落时,不要立即清理滑坡(崩塌)物和疏通排水沟,以免遭遇二次滑坡(崩塌)的危害;
发生泥石流时,应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上树躲避,也不要停留在陡坡土层较厚的低处,或躲在躲在滚石、乱石堆后,更不能顺着沟谷往上或向下跑。
当地政府部门视险情发展搭建临时避灾场所,将人、物及时撤离危险区,必要时,可以依法强制疏散;
监测技术人员应立即分析资料,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找出原因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破坏作用。如因开挖坡脚而诱发的滑坡,应立即停止开挖活动;
自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境内自然灾害频繁,各地百姓人心惶惶。在灾难面前,人总是显的那么弱小,但灾难并不可怕,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是每个人所需具备的,它能在灾害来临之际,引导你正确的规避灾害,减少伤害。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普及应急管理的知识,揭示突发事件的管理特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可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借舟曲山洪泥石流谈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于公共性突发事件的特点不难看出,发生时如不能行之有效的做出及时处理,不仅会影响群众的生命和利益,更严重的会产生社会动荡,危及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领导的信任。本文重点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谈舟曲泥灾难中我国的公共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普遍性,波及范围广,牵涉的人员多,往往带来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使公共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升级到更为复杂的层面,伴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延伸,突发性公共事件甚至牵一发而动全局,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性的破坏,由于公共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发生前不能提前做预防和控制,往往在发生时束手无策,因此应急工作具备紧迫性。近年来,我国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建立一套公共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危机应对,降低危机的损失迫在眉睫。
2010年刚刚过半,就已经给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甘肃舟曲、青海玉树、吉林和长江流域,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留有一段伤痛的记忆。多灾多难成为这半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紧接着,2010年8月8日,突如其来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再一次触动了中国的脉搏。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1435人遇难,330人失踪,受伤住院人数为72人,累计门诊人数2092人,解救人数为1243人。本文重点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谈一下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我国的公共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一、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建立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1)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就是具有一个决策指挥系统,此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就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一线。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不是一个地区,某个政府的事件,也绝不是某个地方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而是一次复杂的,多元化的牵涉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必须形成以中央集中指挥为主,地方协助为辅,各地方政府相互支持协作的庞大的救援网络,灵活指挥调度各部门相互配合。
(2)有效地信息传递和沟通。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thldl.org.cn具有难以预见性,导致事件发生时信息容易滞后,对策也随之滞后,与公众的迫切知情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彭宗超说“信息透明,体现了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和执政理念的进步”。相对救援而言时间就是名副其实的金钱,灾后第一天救援成功率可达91%,到了第三天救援成功率就仅有20%左右,时间越久,生还的希望越渺茫。而通过信息透明公开的传递,国内外的医疗、建筑等方面专家及时准确的了解灾情,缩减救援的难度和时间。因此,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应急体系中,信息透明化,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资源。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彻底的解决问题。以此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必须及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灾难发生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不易收集信息及进行救援,第一时间调动军队救灾,面对财政的巨大压力,充分调动整个社会及国际力量进行捐赠,组建国内外专家团体排解救援过程中的困难等等一系列积极救灾的举措,最大限度调动了财政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等并争取了国际援救,对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为抗灾救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4)透明化公开化的财政,强大的监督管理。
由于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出中应用于公共事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储备金少,不足以支撑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所需的财政支持,因此灾害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调动各界力量筹措资金。灾难发生当晚,国家第一时间紧急下拨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基金2亿元,此后的一个月,中央政府在卫生防疫,房屋补助等各方面共计拨款543.13亿元,各单位各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员工捐款,党员缴纳特殊党费,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会以及包括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内的16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积极响应,鼓励目标团体募捐。为此,政府部门加强审计监督管理,多次发布审计公告,并在网上公开发布捐款的明细及去向,加强信息的透明度。
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此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积极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但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
“任何的公共政策执行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按功能性质分主要有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用于突发性公
共事件的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破坏力往往巨大,为保证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在财政上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如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很难对管理、控制、善后做好及时有效的把控,因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基金并增加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储备金,呼吁广大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财政应对的准备工作。
(2)缺乏统一,专门的管理机构。
从国内来看,近两年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却缺少常设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从中央政府的层面上,应尽快建立起常设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和任务,组织专家做好公共性突发事件的总结整理工作,并制定各项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战略和预警机制,加强各地区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从国际上看,国际上的其他国家都具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项机构。美国的危机处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人员救助、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管理机制却欠缺十分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组织保障。
(3)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但从性质上看,这些法律都是单行法。由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应急组织是临时构建的,这就造成了政策执行过程是一个行政命令式的执行过程,在危机状态下,由于宪法上对政府的紧急管理权没有明确的授权,势必造成政策执行上的滞后性。同时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出现的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没有明确的量刑裁定。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渐渐步入正规。
(4)危机意识淡薄。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于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和控制,而不在于事件发生后的力挽狂澜的补救措施。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前,由于我国的危机意识薄弱,导致并未于灾前建立起应对机制,而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意识也淡薄,不知道灾害来临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自救、逃生,因此政府应当建立起专设的预警机构,预测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的损失,并给群众做好相应的防御培训。
第五篇:党校教学中突发事件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
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件案例分析
“7.23”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应对此次危机,政府采取了两个大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救援;二是发布信息。
一、处置可取之处 1.反应迅速
表现为迅速组织救援,同时迅速向上级报告。上级及时下达指示。(《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这一点做得相当好。第一,抢第一时间,第二,适时采取了应急措施。
2.信息公开
在铁路方面认为现场救援完毕,已经具备通车条件之前(事故发生后26个小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救援和伤亡情况,答记者问。
3.启动问责机制
我国实行的“结果问责”,只要这个事实出现,就要问责领导。所以,事故发生后,24日上海铁路局局长等三人被免职。王勇平答记者问时这个问题没错。国务院调查报告出来后,有5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11年5月29日报道,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被开除了党籍。他对“7.23” 动车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他的问题出来后,铁路一年来连查9名高官。
二、处置失当之处——
1.铁路部门救援抢险过程处臵不当
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了抢时间开通线路,搜救幸存者不彻底。所以掩埋车头,给人留下欲掩埋真相的印象,提前切割车体,清理现场,违抗了中央领导“救人第一”的命令。
2.信息发布不及时
信息发布的黄金时间是4小时。过去26小时才发布信息,关于伤亡情况等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被公众所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空白早已经被各种非官方消息所填补。公众舆论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规定,政府应当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信息。
3.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发言失当
第一,开篇详细回顾救援工作用时太长。
24日晚将近11时,铁道部就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媒体记者,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用了大量的时间详细回顾了铁道部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何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工作,措施如何得力。媒体发出的那么多质疑,正等着有人回答;公众有那么多的疑问,正等着有人回应。而新闻发言人却用这么多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谈作为,让人觉得奇怪。
记者们大老远跑来不是来听废话,空话套话的。这个时候,公众想听到的是诚意是道歉、是反思是悔过。新闻发布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第二,违反信息公开真实原则。
信息是公开了,但让人觉得公开得不彻底,似乎有隐瞒的嫌疑。铁道部这个时候开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告诉大家真相,安抚人心,给大家以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是透过这场新闻发布会,我们知道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且这位发言人屡屡失言。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第三,与媒体沟通缺乏诚意。态度不诚恳。所以,王勇平成了媒体炮轰的对象。
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的回答上,一是关于动车的质量问题;二是发现小伊伊的问题;三是掩埋车头的问题。
关于动车质量问题。发言人一味强调“中国动车是经过质量检验的,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我相信中国动车的质量。”既然有质量保证,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雷击断电的情况呢?
关于小伊伊最后被发现的问题。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小伊伊是在搜救活动结束后才救出来的”时,发言人说“这是个奇迹”,记者们大声喊“这不是奇迹!” 其实小伊伊获救纯粹是个侥幸。是在已经停止搜救的情况下,被发现的。这 一点央视媒体已经做过报道。这种把疏忽当奇迹的回答,更是让人气愤。
关于掩埋车头的问题。发言人在援引了前方抢险人员的解释后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更是引起公众的不满。王勇平在讲这段话的时候,用力一甩脑袋。这段画面也被制作成GIF动画,在微博上发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和“这就是一个奇迹”的造句瞬间霸占微博。这种句式被网民称为“高铁体”、“铁路体”。
还有,当记者问到比较尖锐的问题时,他又会以“我年龄大了,记不住那么多问题”,“我先喝口水”等搪塞、逃避。应变能力较差。而且说实话,说谎话。
新闻发布失败原因:
一是会前缺少充分准备。这次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讲什么(主题),讲到什么程度。关于事件的全部信息,直到最新的信息,还有相关政策,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些都要考虑。
二是新闻发言人没有选择好。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就是要保证对外宣传的高度一致,主动引导舆论。所以,发言人不仅要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定人心,以诚恳的态度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待。这位发言人的发言,却给公众留下了不诚信、欺瞒大众的印象。政府的 公信力受到损害。
据披露,这场非同寻常的发布会,他一开始就没有思想准备,并且缺乏起码的信息资料掌握,直到他下飞机之前,他还不知道有一场刀丛剑树般的发布会在等着他。当某部门领导向他下达这项任务时,他对事故现场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对网上已汹涌万丈的舆情更来不及消化和分析,身边也没有一个得力的团队帮助他梳理文案,提供记者最可能问及的口径。甚至在进入会场前,当某领导问他有没有把握,他还报以摇头作为回答。因此,当他一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失败就注定了。
三是发布会台上就坐官员缺少必要的补充发言。他们都是与事件相关的部门领导人。事先没有统一口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4.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1)官方口径不一致
关于伤亡的数字,刚开始铁道部公布为35人,而其它消息则显示为38人,而当官方显示38人时,新浪网又显示是40人遇难。说法不统一,使政府公布消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政府发布信息的原则之一是“统一、准确、及时”。如果政府越是遇事隐瞒、掩盖,就越会丧失公信力。即使后来向社会公布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公众依然会心存疑虑,猜测不已。公众当然会怀疑政府是为了降低事故的严重性、减轻责任而谎报死亡人数。
(2)政府对事故原因解释反复
也是大有欺弄群众之嫌。政府一次次给出答案,又一次次推翻,明显缺乏诚意。公众是信息的弱势群体,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主流性,公众容易接受和相信。可是说法反复,答复不确定,那么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引发信用危机。另外政府这种反复不定的行为也是对群众知情权的侵犯。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有权了解国家大事,有权知道事件的真相。
三、经验教训 1.速度第一最关键
反应要快,救援要及时。快说事实,慎讲原因。要和谣言和流言抢时间。
2.真实和坦诚非常重要。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消息来源是多无化的,尽管公众处于消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谎言是包不住的。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社区等渠道来获得信息。政府如果虚报、谎报事实,非常有可能在网上揭露出来,只会使政府再次陷入危机。任何坏消息都是捂不住的,如果政府信息缺失,坏消息就会呈放大效应,愈演愈烈,一些流言和谣言也会乘虚而入,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从而降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所以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 自己的声音并努力让公众相信。发布信息要即时坦诚,即时而不坦诚,马上就会被揭露;坦诚而不即时,也无法获得谅解。
要取得公众的谅解,和公众达成一致。就要讲真话,真话要讲准确。这就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准确。
公布的信息一定是公众想知道的信息,如发生的事件、地点、原因等。
3.勇于承担责任
新闻发言人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在推卸责任,30分钟的发布会,用了十三四分钟在讲救援,实际上在标榜政府做得如何如何好。对公众关切的问题,不是避而不答就是支吾搪塞。关于事故责任问题,一个也没有给出正面的交待。
4.预防很重要
事故处理完之后,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的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重大事故,关键是设备质量、招投标过程、上道使用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预防。所以,我们强调预防胜于应急。
这次事故损失惨重,如果把这些钱用在防上,不仅免去了人员伤亡,公众的非议,还节省了很多钱。做为将来掌管重要工作的各位,一定要吸取教训,让我们的工作更出色,人生更有光彩。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wzdongchetuogui/content-1/detail_2011_07/26/7933162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