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盛曦读书心得《斯霞文集》

时间:2019-05-12 01:0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盛曦读书心得《斯霞文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盛曦读书心得《斯霞文集》》。

第一篇:吴盛曦读书心得《斯霞文集》

追寻大师 开卷有益

——读《斯霞文集伍斯霞之路》有感

古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是书非要不能读也。一日,无意路过邓威老师办公桌,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斯霞文集》,便直截了当地要了过来。斯霞,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崇拜的全国名师。最流传于世的故事是,小朋友上斯霞老师的课,前一秒还喜笑颜开,过一会儿,却又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当时特别感慨,这是一个多么有魅力的老师。

翻开书本,最吸引我的是关于斯霞老师教学方面的内容。《随身带教具,到处有直观》一文就充分地展示斯霞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多读课文多识字”、“随文识字”都十分有讲究。教学生字词时,连生字词的出现顺序也有技巧: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一个词语的学习就可以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理解就轻松多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特别提倡的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适时地进行教学安排。

斯霞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意形象、直观。直观、形象的办法很多。观察实物或标本,如学习《蔬菜》,老师就给每一个孩子发了一根葱和蒜,让孩子观察、比较,掐断、闻闻气味等,最后再说自己的认识。儿童在学习这些字词时,使用了多种感官:视觉、触觉、味觉等,并且最后还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容器”,而是让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体验式教学”。

斯霞老师还非常擅长利用图片、简笔画、橡皮泥等等简单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甚至,老师把自己也当成了教具的一部分。上《缝棉袄》一课时,老师指着自己半新的棉袄,问孩子:为什么老师的棉袄穿了很多年,你们的呢?学生懂得了爱惜的道理。斯霞老师的教具随身带!斯霞老师还特别强调:教师进入课堂要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自己的感情要和所教的内容一致起来。教学“高兴、快乐、笑嘻嘻„„”等表达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老师面无表情、冷若冰霜,既不能吸引儿童集中注意力听讲,更谈不上通过教学去感染、熏陶学生,可说是教学的失败!

2004年,斯霞老师去世了。虽说她的教育时代看起来似乎有点过时,但是细细看来,不仅不过时,还依然对我们现代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同样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等,这些老书,于我来说,依然开卷有益!

第二篇:寒假读书心得(吴艳霞)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吴艳霞

我,很普通,但是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幻想的学生,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仰慕。我们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爱。

寒假闲暇时间我读了《教师人文读本》,感触颇深。贯穿这本书始终的是爱,从中我也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最多的爱。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关键是你将自己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从大学毕业后,感觉冥冥之中有一双手在指挥着我,我就想赶快将我所学到的教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教学岗位。要想教好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做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人,以德育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不能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不能把学生单纯的看做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他们不是一个容器,老师的职责不是一味的把知识往容器里灌。我们学生是一个健全的有丰富个性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所规划好的蓝图去发展。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里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已经智能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是个体的本质特性,这就要求教师珍视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培养独特个性的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首先热爱工作,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发展前途的,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在《教师人文读本》中收录了这样一句话:“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的教每一个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和唤醒,教育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帮助他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好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

虽然工作期间得到了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但是《教师人文读本》上的一些片段总是让我在不停的反思,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潜力,平凡的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新课程外婆教师提出了更多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在教师角色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上,这一切将成为教师前进的推动力,他将推动我努力去成为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作为教师仅仅有爱心是

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对学生的爱表达出来,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你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也才能从心底里接受,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徐匡迪先生曾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我将用爱使平凡的事业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第三篇:读书心得(盛)

《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了昂格尔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现代社会中的法律》。这本书是吴玉章、周汉华翻译的,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昂格尔,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1949年生于巴西,1969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并于197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昂格尔28岁即成为哈佛法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有关法治的探讨对我们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从历史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转折两个层次上透视法律秩序和法学理论的本质,以极其明快的语言阐述了法在复杂社会中的地位,并为东西方法律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本书在阐述现代法治的形成时,把近代西欧与中国作为对照实例进行比较研究,对致力于现代法律建设的国人不乏启示。

作者在第一章从质疑经典社会理论开始,提出了贯穿全书的三个问题:(1)方法问题。昂格尔首先批判了社会学理论家常用的两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即理性主义的逻辑分析方法与历史主义的因果解释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把人置于一种两难境地:要么看似精确,却缺乏相关具体环境的考虑,从而造成方向性的误导;要么反璞归真却迷失在历史的海洋中归于空泛。同时,这两种方法因为都引入了某种决定论而致使歪曲或者忽略了历史的真相。(2)社会秩序问题。在这里,昂格尔同时反对两种传统的关于秩序的理论:工具主义理论或称个人利益理论与合法性理论或叫做共识理论。他说:“反对工具主义逻辑的第一也是最根本的理由,在于他未能说明人的行为怎样能够具有超越时间的足够的连续性和个人之间足够的相似性,从而使有组织的社会或社会科学成为可能。”矛盾的有关规则地位的暗示以及社会协作的排除是反对个人利益理论的另外两个理由。(3)现代性问题。是什么根本的特质使我们称之为现代社会的这个社会与以往的一切社会形态区别开来?现代社会的本质与特征是什么?它在历史中的地位又是怎样?这些问题都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作者在第二章首先定义了三种法律概念。(1)习惯法是指反复出现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同时这些个人和群体或多或少地明确承认这种模式产生了应当得到满足的相互的行为期待。习惯法不能区分发生了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界限,习惯和义务的差异也是模糊的。习惯法不具备实在性,公共性也缺

乏明确的表达。(2)官僚法或规则法律:这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规则体系。这种法律发生在国家和社会分离以后,由政府强加于社会,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官僚法具有实在性,公共性,有明确的表达,习惯与义务的区别或者制定规则和使用规则的区别开始变得有意义。(3)法律秩序或法律制度:它只能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具有实在性,公共性,自治性,普遍性。自治性是指实体内容,机构,方法与职业四个相互依存的方面。普遍性则保障了个人在形式上的平等。作者认为在自由主义的法律秩序中,官僚法,习惯法依然存在并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作者随后论述了法律秩序产生的条件:(1)多元集团(2)自然法。一个由多元的集团组成的社会才不会出现一个永远稳定的权力中心,各个集团的相互制衡必然对现存秩序有破坏作用;一个有超验的自然法的社会,才可以有对现行法律进行批判的理由和实现法律改造的目标。作者认为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产生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法律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一章分析了中国法律传统。他认为法律秩序之所以仅仅产生于欧洲,是因为在其它的文明中,多元集团或自然法这两个条件不齐备。他认为公元前1122-771这一阶段是中国的习惯法时期。“礼”是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秩序的主要维护手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止是从习惯法到官僚法的转变时期,作者称为改革时期。在这个时期新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出现,商人处于依附地位,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也没有发展壮大;在诸侯纷争中涌现出来的“士”也被吸纳进新的国家机器的体系之中,成为一种体制内的存在,这样这个时期的中国就没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有实力的力量亦即没有一个多元集团。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宗教始终为政府所利用,成为维护王权的工具。法律和行政命令常常具有同样的效力,在很多时候行政命令就是法律。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界限也很模糊,常常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司法机构。通过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法律,昂格尔认为“二者分别代表了缺乏法治和出现法治的两种极端…大多数文明形态始终位于上述两种极端之间”。

作者在本章最后对第一章的社会秩序问题作出了法律上的回应。他认为习惯

法正是共识理论所描述的而官僚法则是工具理论所描述的。

在第三章作者以法律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现代性问题。作者首先选取了部落的,自由的,贵族的三种社会型态,通过对比分析这三种社会型态对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从而发现隐藏在不同社会背后的“深层结构”。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内部人和陌生人如何界定;内部人结合的条件是什么及如何跟陌生人交往;人们界定他们经历的现实和理想的关系的趋向是什么。作者分析了等级社会中的法律和自由主义社会中的法律。等级社会向自由主义社会转变大致经历了两种模式:官僚专制主义和议会立宪主义,分别以普鲁士和英格兰为代表。这两种方式虽然在导致法律秩序出现的具体原理上相异很多,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牵制和制约,从而为法律秩序的出现打开了通道。作者认为等级秩序就是在接近权力,财富和知识方面等级式的安置社会集团,自由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不全面的等级社会。作者区分了广义的法治和狭义的法治,认为前者是自由主义社会的典型,后者则只能在特殊的情境中才能产生。狭义的法治则要求更为严格,更为公正的立法程序,公众对立法本身更高的参与度。这两种形式都希望通过使权力的非人格化来解决自由主义社会的困境,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取决于两个假设:最重要的权力必须集中于政府和权力能够受到规则的有效制约。不过,作者紧接着指出,在自由主义社会这两个假定都是虚构的。这些分析表明在自由主义法律秩序中并不存在一个真正有效的自我合法化机制。作者接下来分析了后自由主义法律秩序面临的困境。作者认为后自由主义社会有两个一般的特点:政府公开干预自由主义社会中政府不应涉足的领域;国家和社会又开始重新混同界限,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一方面公法日益涉足私人的领域,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等私人自治的社会团体具有越来越多的公共职能。福利国家对法律秩序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一,迅速扩张的使用无固定内容的标准和一般性的条款。第二,从形式主义向目的或政策导向的法律推理的转变。综上来看,后自由主义法律在背弃法律形式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作者认为,一个形式的规则体系就是指严格依据规则本身去考虑问题而不关心这种考虑所产生的结果。作者进一步指出,任何法律都依赖于某种程度的形式,然而又没有一部完全形式化的法律。在形式与公平,协作的冲突和妥协中,后自由主义法律的形式性无疑大大的退步了。由于后自由主义法律承载了更多的道德义务,设定了更多的行为标准,人们对理想和现实的区分也有淡化的倾向。

作者为了更好的解释自由主义社会中的现代性问题,对传统主义社会和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也一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传统主义社会具有工业化的经济和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后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观点,其中存在着现代性和非现代性的糅合。与之相对应,传统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法律秩序和非正式的习惯法律体系。前者是由当地社会精英制定的,对社会实际控制很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存在;后者体现了社会中的主流意识,是等级秩序的真正维护力量。革命的社会主义把工业主义,国家力量,社会公平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法律成为了实现未来理想的工具。法律的形式主义较弱,目的导向性很强,其合法性来源于他追求的未来的目标的道德性。然而作者认为这种法律并没有消除人们的等级依附性,在一味要求人们为了未来而屈就现实的时候,并没有给出关于未来的持续的有力证明。作者综合三种社会形态的现代性问题后发现,依附于等级秩序的现实和对公平,自由社会的理想之间的矛盾都没有获得解决。

在第四章,作者再次回到第一章提出的方法,秩序和现代性问题,并对之进行整体性再回答。作者提出了一种克服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新方法即共同意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将行为和信念统合起来,摒弃传统方法上二者的对立,将注意力投射到二者的关系上----一种互动的而非单向决定的关系上。在这种解释方法中人的信念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研究者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在社会秩序问题中,共识理论难以说明冲突和变化,个人利益理论难以解释社会的内聚力和稳定性。然而作者又指出这两种方法的缺陷和对立完全有可能在现实中得到克服。作者设想一个能够致力于调和个性和社会性的社会秩序,并使现有秩序和超验批评都在一个可能的范围内得到互动。那么自由主义法律发展到后自由主义法律以后,其前景又如何呢?作者认为面临着两种答案:一种是循环式的,重新回归到不区分理想与现实的习惯法中去;另一种是螺旋式的上升,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社会理论的局限性使得问题的答案难以从现有理论的框架中得出,而作者认为这种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政治本身的局限性。

我们得到启示,要想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必须承认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并且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普遍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

必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的立法观念,认真思考“以德治国”的现代内涵。现在这本书已经超越了批判法学的代表著作的地位,成为一部法理学经典。该书认为法律隐藏了一个社会结合的秘密,是研究社会的最佳切入点。这一观点使得读者很可能认为作者的目的是研究社会,法律不过是手段。这种看法也可以从本书的结构可以得到印证。不过,正如批判法学自己所认为的,法律和社会是不可分离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谈论法律。因此,作者在该书中的哲学,社会理论对于理解法律是必需的,这也正是作者一直主张的对传统方法的“超越”之所在。

第四篇:冯霞 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案例解读》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爱数学必须进行改革用新课标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思路。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进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中阐述“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模型思想渗透时,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实物出发,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接受,更快地理解;在渗透这些思想时,教师首先需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有兴趣地跟踪教师的思路。如:二年级上册有这样的问题:4人有几只手?学生很快就能回答4×2=8(只)。于是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问题:8只手有几个手指?学生的回答令我晕了,80个、16个,我问自己:难道学生对乘法的意义还是不理解吗?怎么办呢?于是我想到了数学模型思想。如要算4人有几只手?先看1人有2只手,那么4人就有(4个2)只手,即4×2=8(只),要算8只手有几个手指?先看1只手有5个手指,8只手有(8个5)只手指。然后再训练再应用,关于手、手指和人数量的乘法问题迎刃而解。掌握了数学模型,孩子们学得轻松,解答起数学问题来得心应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第五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巴丹曾有一句至理名言:“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怀着对大师叶圣陶先生的敬仰,更为了汲取“营养的甘泉”,我翻开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子。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教育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了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对大师的阅读中,遇到了无数给我启迪和激情的好文章。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大师那独具的慧眼,敏锐的心智,海一般的胸怀,天地般的博爱。他的理论: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对于叶老提的这点新牟小学的姜曰美老师做的就非常好,她首先自己围绕童年趣事写了一篇下水文,只有老师先“下水’,才能真正摸到学生写作的脉搏。长期以来,或许因为我始终教低年级的缘故,认为作文指导很简单,无需老师写下水文;或许因为工作忙的原因,对写作兴趣不大。俗话说,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试想长此以往,不但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起不到促进,恐怕连自己也不会写作了。读书跟作文一样,唯有善于读,才能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自从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就开始了革新自己,闲暇之余我经常博览群书,无论是网上的电子书,还是生活中的纸质印刷品,不管是借来的,还是我自己订阅的,我都精心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片断。每次作文开课前,我也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下水文,课堂上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作文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感受到,我喜欢上了读书、写作,对自己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让受教育者“疑难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就是说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我从大师的话中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课堂上没有美妙的音乐,没有色彩迷人的画面,也没有精细周密的预设,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两三张幻灯片,仅此而已。但学生学得情趣盎然,省时高效,让听者从中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该认的生字认识了,该写的字会写了;课文读懂了,该背的背熟了;词语活学活用了,道理、情感渗透了,好的习惯培养了。道不远人,于老师的简单教学里透露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真水无香,于老师的简单问题里全是对学生真诚的关注。我想这就是大师“上课的一种责任。”

教育不是灵光乍现的光芒,而是横跨天空的恒光。只要有教育的存在,也就有阅读大师的同行。教育越深入,越使我们认识到展开与大师对话、交流的必要。

下载吴盛曦读书心得《斯霞文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盛曦读书心得《斯霞文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心得(吴萌萌)

    读书是前进的阶梯 教师:吴萌萌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酷爱读书,他的富翁朋友就与他打赌,请他住进自己的庄园里,每日独守书房,不能离开房间,时间为一年。如果能坚持下来......

    吴琼读书心得

    冬日里小豆豆带给我一束温暖的阳光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枯寂的冬日,一个午后,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小豆豆。是小豆豆驱走了天空的阴霾,也驱走了乘车的寂寥;是小......

    颜立霞读书心得

    我的幸福观—— 于丹的《趣品人生》读书心得 颜立霞 带上一本厚厚的病历,来到省城医院,抽血,化验,抓了一大包中药,这是每个月的某一个周六我必做的课;眼一睁,喝一粒西药,一大袋中药,......

    牟玉霞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体会 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牟玉霞 寒假里借来《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它没有枯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是一本......

    读书心得吴佳睿(范文模版)

    《做不可替代的人》读书心得 这个月的读书体会是《做不可替代的人》。这本书的作者是赛斯·高汀,他是世界营销大师,曾创办世界最早的在线营销公司,担任过雅虎特许营销副总裁,是......

    吴春梅读书心得

    在阅读中品悟幸福之道吴春梅这是一个阅读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人,拥有阅读的本领才不会被社会文明淘汰。作为一名从事文化继承和传播工作的语文教师,读书才不会辜负语文教师的......

    读书心得-人力资源部何碧霞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心得 人力资源部何碧霞当手中拿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我没有马上看,而是凭空想象了我心中应该有的7个习惯,意料之外,只有一个是相吻合的,那......

    《稻盛和夫经营学》读书心得

    《稻盛和夫经营学》读书心得稻盛和夫是一个实践中的哲学家、哲学家里面的实践者。我觉得是对他最贴切的称谓。稻盛和夫信奉明朝王阳明的一句话:良知没处,万法难度。人们把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