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学案的心得体会 2011
用学案的心得体会 2011-12-15 20:10阅读(11)
自10年主任倡导用学案以来,已经经历了一年多,四个学期。现在觉得用学案教学真是好。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指导行为。我先说我的思想是如何转变的,转变思想需要一个过程,新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因为人往往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去年怎么教今年还怎么写。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以不变应万变,不适应现在教改的潮流。思想转变了,才能认真去做,并且会尽心尽力做得更加完美。刚开始我们组内只有闫老师坚持用学案,我对学案也持反对态度,一直没用,我认为天天让学生写,感觉是给学生发考卷.主课这样做,副科无需这样做,缺乏了自然科学的趣味性,我还认为缺乏了学生对识的探究性,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式教学就无法实施,这不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吗,所以不接受,就不用。一直到去年,在教务处的再次倡导下,我才开始慢慢使用学案,但是心里还是不情愿。我只是一年级用了学案,二年级依旧用我的教案。由于从心里不接受,所以虽然是学案,但是仍是按照教案写。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一学期。在一次和孟主任偶然的谈话中,使我思想有所动摇。孟主任说:“你像咱的学生吧,也上不了清华北大,但是他要是学会了看书,就是将来从事个焊工,他也会买书自己钻研的,依旧提升他的技能,成为高级焊工。我想也是,不管将来我们的学生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他要是学会了看书,钻研相应的专业书籍,他仍旧会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正的教育。思想意识开始有所转变。再加上暑假我辅导我女儿物理时,发现书上都是空白,该了解的也不知道,她老师干脆脱离课本,说书上没什么可学的,可是从我们这么多年的上学和从教经验来讲,考试题上的哪个考点不是来自课本。所以无论学生好差都必须让他学会看书,研究课本。另外在我上课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你尽管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会跑神,尤其是无声的跑神,更难办,讲得再多竟做无用功。况且现在学生是多元化的,只有写、看、听、练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从今年开始我正式从心里接受了上课使用学案,而且是每次坚持打印。
自从这学期坚持,认真地用学案之后,我体会到许多好处。先是对学生有益:一是扩大学生的听课范围,那部分不说话爱跑神学生没机会跑了,那些上课爱说话的,也能写学案了,提高了课堂效率,确实起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学会看书,我先把书上的知识点以填空形式出现在学案上,而且要求学案下课必须交。经过一学期下来,学生确实会看书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找到答案的时间越来越短。三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容量。比如说花的结构,按过去我按部就班地讲一节课,现在通过看书在学案上识图填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花的结构,老师无需多讲,只解决疑难,还能把传粉受精学完。四培养他们的听讲习惯。比方说我做演示实验,我会出写“你看到什么现象?”,“通过你分析能够得出什么结论”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必须认真观察和注意听讲,才能写出答案。五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我们知道学知识是为了掌握记住知识。学生自己看书看一遍,再写一遍学案,再听老师解释一遍或听学生回答一遍,三遍操心的同学很容易就记住了,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是对老师有益,一通过改学案能及时了解学生上课的听讲。二是我们在网上找不同地区不同老师的学案,可以向他人学习,掌握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然我觉得学案也有它的缺陷,就是学生一上课就急着写学案,而忽略了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和梳理,所以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步调一致,跟着老师设计的程序把学案认真完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觉得,如果学案能够用得恰到好处的话,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还是很实用的,老师虽然编学案费劲但是上课是省劲的。既然能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准备坚持用学案。
第二篇:《天鹅》学案用
《天鹅》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天鹅的特点。
2、了解作者布丰及其作品的特色。
3、品味本文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
【了解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册的《自然史》。
【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
它短小精炼,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玲珑活泼,通俗生动,把科学溶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自主学习】 juàn隽永雍容游弋踯yōngyìzhízhú躅宫苑 yuàn
【合作探究】
一、分析文章的层次掌握课文内容。
第一段:总体写天鹅“”,具有“”。第二、三段:写天鹅在活动时的姿态。
第四段:赞美天鹅的天性。
第五段:表达了作者希望的愿望。
二、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三、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四、主旨
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抒情的笔触描写了的天鹅。表达了作者对天鹅的,以及对的向往和追求。
【我的收获】
我懂得了:
第三篇:《荷塘月色》学案(老师用)
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编制:曾嵘
审核:
课题:《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对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满社会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2.认真诵读课文,仔细品味语句,通过认真仿写来运用语言。3.归纳本文写作特色,学会鉴赏写景状物散文。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滴水穿石 夯实基础】
1.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试举五例。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④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⑤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采莲曲》)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nuó)踱步(duó)
霎时(shà)
......弥望(mí)斑驳(bó)
渺茫(miǎo)
点缀(zhuì)....3.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空间线索——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回家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课内探究案】
1.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4)(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4)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3.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感情脉络——暗线: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回顾总结 学习借鉴】
外结构(空间上)
内结构(心理上)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案】
梳理四、五、六段文字的内容。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三幅画起个名字吗?
月下荷塘(4段)——塘上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2.第四段的画面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3.第五段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4.第六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课内探究案】(见导案分析)
1.从文中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4——6段每段至少两句)
2.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请举两例。
【回顾总结 学习借鉴】
【能力提升案】
一、仿句练习:
1.词语运用的仿写。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写景、状物、叙事皆可)其中至少要用到五个叠字和两个准确生动的动词或形容词。(写两句)
例句:春天的脚步悄悄地走进了校园, 微微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花草, 草地上长出了青青的嫩叶。静静的春夜, 下起了绵绵细雨, 滋润着万物生长, 伴我进入甜甜的梦乡。(叠字、动词运用得好)
2.比喻连用的仿写。要求学生造一个准确运用双比喻(一个本体用两个喻体)的句子。(至少两句)
例句:走进我们的教室, 弥望的是张张桌面上竖起一排排围墙, 又如学校花园里的一条条绿化带。(双比喻运用恰当)
二、课文学习总结(写一篇200——300字的赏析短文): 角度:主题、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结构思路等。
三、讨论: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见课后练习)一文中,指出《荷塘月色》善用明喻,好用女性意象,认为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且伤感滥情,试重温《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第四篇:斑羚飞渡学案用
《斑羚飞渡》学案设计人:王海英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斑羚飞渡主要情节,体会本文用具体生动的描写塑造形象的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及画示意图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章主题的体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悟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及群体意识。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圈划动词法、画示意图法研读重点语段,进而理解头羊的形象及
作品的主旨。
[学习难点]:探究人和动物的关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
利,与它们和谐相处。
【课前预习案】
预习课文时,首先应该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文学常识填空。
《斑羚飞渡》选自 ——,作者是当代作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肌腱恍惚逞能进退维谷略胜一筹
娴熟甜腻一尘不染眼花缭乱秩序井然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简洁的话概括。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课内探究案】
(温馨提示: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一)重要情节分析
1.斑羚是怎样成功飞渡的? 试画图说过程。谈谈你的体会。(提示:抓住主要动词和比喻句谈体会)
合作探究
(二)重要“人物”分析
2.文中是怎样描述镰刀头羊的?它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拓展延伸 :
1、课文和这则故事中,人类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2、看人类捕杀动物的图片。
3、深信动物世界里及其悲壮的一幕幕已让我们目瞪口呆,而人类捕杀动物的行为更让我们触目惊心。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震惊与触目惊心的同时,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形成性测试:
1、给下面 加点字注音。逞.能()娴.熟()一尘不染.()进退维.谷()恍惚.()甜腻.()眼花缭.乱()略胜一筹.()
2、根据课文填空写动词。
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半大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朝山涧对面()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也从悬崖上()出去。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几组反义词,在文中划出。
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偏高些,老斑羚角度稍偏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4、发挥你的想象,拟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的标语。(要求:句式整齐,内容新颖,不超过20字)
【课后延伸案】
学以致用,知识拓展时,努力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生命之爱 写一个小标题。2.黑狗将骨头转给花狗时的“那种目光”,为什么会令人看了都会心颤呢?欣 儿
看见报上的一幅图画,一口烧热的油锅中弓着一条鳝鱼。图画的配文大意是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起身体,厨师不解,拿出鳝鱼用刀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
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努力弓起了腹部。
听友人讲起一件他目睹的很悲惨的事。一条有黑缎般光亮皮毛的雄性狗,离开
刚生下狗娃的花狗准备到街对面不远处的一家肉食小店去拾一些骨头。大约是被爱
情及爱情的结晶冲昏了头脑,它从北向南穿过十字路口时,没注意到一辆微型客车
正从西向东风驰电掣般开来,“哐”的一声,被车撞了个正着。车子几乎连速度都
未减一下,就开跑了。车子刚刚离开,狗就在车子喷出的废烟中,一个鹞子翻身站
起来,撒腿向肉食店跑去。在它被撞倒的路中间,红色的血慢慢向四周流动和凝固,像一个心的形状。血中漂浮着几根黑亮的毛。
黑狗迅速地跑进小铺子,用嘴拾起一根粗大的带肉的骨头,转身又飞一样奔向
它的花狗和小狗娃们的身旁,并将拾来的食物喂给了它们。这一系列行为在不到1
0分钟内全部完成。当它把捡到的骨头放到花狗的身旁,谁也不会想到,“身手敏
捷”的黑狗会在这一瞬间死去。
友人说,黑狗将骨头转给花狗时,他听清了它们相互间那种类似安慰的、狺狺
(yín yín)的低语。与它们的声音不同,它们的眼睛都充满了深深的哀痛、悲伤和无助。尤其是黑狗的眼睛,似乎是含着泪光,充满对生命的留恋,它那么固
执地看着自己的爱侣,看着自己的孩子,连眼睛都不转一下。那种目光,即使铁石
心肠的人看了都会心颤。
我还知道,前不久冰岛政府否决了原本拟定的再次允许捕鲸的计划,原因是“找
不到能使鲸迅速了结痛苦的捕鲸枪”。
在引起我们兴趣的事件日益增多日益刺激的今天,珍爱生命这件事显得书生意
气。然而,假如阅读黑狗含泪的眼睛,鳝鱼竭力弓起的身体,以及听到冰岛政府人
道的尊重生命的决定时,心不猛然地跳动,并向生命致以你最诚恳的敬礼,那么,活着就失去了最本质的快乐。不是吗?
我在这样一个阴郁的漫长午后,一遍一遍地回想这三个与生命相关的片段,它
们就像挂在屋檐下风干的萝卜条,让你忆起生命曾经是那么饱满、丰润和微光闪烁。
而珍爱生命,就像是用泉水去浸泡萝卜干,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浸泡,都会让人看
见生命恢复原状的过程,一种世间最耐人寻味的过程,一粒种子开放花朵的过程。
1.文中列举了三个与生命有关的事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这三个事例
3.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读完选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或经历,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第五篇:朝花夕拾 学案 学生用
名著阅读: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 学案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朝花夕拾》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朝花夕拾》的思维能力。
成书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教学过程:
一、“落花”知多少?
1、说说你了解的鲁迅
2、你从《朝花夕拾》中读到了什么?(一句话造句)
我从《朝花夕拾》中读出。
3、《朝花夕拾》有十篇文章。如果让你给这些文章分类,你会怎么分?依据是什么? 依据:
分类:
二、欣赏鲁迅的“画”人技法
(四人小组讨论,分工解决,小组展示)
精彩文段简要摘录。也可标注页码。
1、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他出现哪几篇文章里?
2、鲁迅是如何描写他/她的?
3、你能看出鲁迅对他什么态度?
4、你明白了哪些写人之法?
【课外拓展】
三、如果今晚再读《朝花夕拾》,你会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