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7例肺癌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内容摘要: 【关键词】 肺癌;心理;护理
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当病人得知自己患肺癌时,会面临巨大的身心应激,而心理应对会对疾病产生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影响[1],护士应通过多种途径给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与社会支持。
【关键词】 肺癌;心理;护理
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当病人得知自己患肺癌时,会面临巨大的身心应激,而心理应对会对疾病产生明显的积极或消极影响[1],护士应通过多种途径给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与社会支持。
临床资料
1.1 心理因素分析
1.1.1 焦虑、恐惧、绝望 肺癌病人多数通过x线胸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方法确诊后,预想不到的打击使患者深感焦虑恐惧,悲观绝望者107例。
1.1.2 孤独感、多疑 由于受家庭、社会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部分患者已接受化疗 治疗,感觉自我价值丧失,感到孤独无助,对人及周围事物极为敏感、多疑者99例。
1.1.3 对治疗信心不足 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和医疗技术缺乏认识从而对治疗效果表示怀疑,信心不足者95例。
1.1.4 对家庭 经济 负担的担忧 漫长的治疗过程,较昂贵的医药费,使病人易产生消极负性心理者85例。
心理护理
2.1 心理疏导 肺癌患者心理较脆弱,特别是刚确诊时,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入院时护士应主动关心安慰患者,向其介绍病室环境,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减轻患者对住院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结识病友,指导家属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大力支持,即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2.1.1 运用语言 艺术 安慰病人 护士对病人要真诚相待,交谈时要 自然,时时表露出对病人的关心、同情,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并能向护士倾诉内心变化。护士可通过与病人交谈及时捕捉信息,择时给与恰如其分的心理护理以消除病人的顾虑,稳定情绪,激发病人增长治疗的信心,主动乐观地与医护合作。
2.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的前提。护士应经常与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聊天的方式拉进与病人之间的距离,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诉,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的解释病情[2],通过谈话去体会隐藏在病人语言中的感情和情绪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
2.2 满足病人需求心理
2.2.1 生存的需求 求生是癌症病人最强烈的需要,他们渴望继续感受生命的价值,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鼓励家属和亲友对病人体贴和照顾,使病人感到温暖。作为医护人员,特别是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也要经常看望病人,给病人以鼓励,使病人感到在 医院 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处处有温馨,有关爱,使病人坚定战胜癌魔的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2.2 生理的需求 肺癌病人最大的特点是呼吸困难,憋喘加重,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低下[4]。很多病人出现烦躁、易怒、悲观失望、失眠、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注意鼓励病人尽可能放弃任何顾忌,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及时“对症下药”,教会病人掌握几种催眠术,如数念珠、听轻 音乐 等,使病人摆脱失眠痛苦,重新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
2.2.3 对疾病知识的需求 护士可通过与病人谈心,在准确判断其心态及心理承受力的基础上,将诊断结果、预后及病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病人,并给与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痛苦,激发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但对心理承受力较差的病人,医护人员应协同家属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对于手术患者,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并讲明如何配合完成术后的康复,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对于放化疗的患者,要耐心的讲解具体治疗方法,应用的药物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告知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的,且反应是因人而异,同时一并告知放化疗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应对方法等病人急待了解的知识,以便让病人减少顾虑,做好充分准备,更好地配合治疗。
第二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体会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及体会 代写医学论文
【摘要】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本文通过对老年病人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疑病、过度依赖等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老年病人也不断增加, 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组织生理功能、形态、解剖上发生退行性变, 表现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 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 因而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老年病人的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以下是我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病人的重要性
老年病人由于受疾病折磨, 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怕孤独, 怕久病床前无亲人;如退休病人感到自己不中用, 而自怜自弃, 丧偶或子女分居感到孤独悲伤, 常有性情固执, 怪癖任性, 一些琐事也大发脾气或抑郁落泪等, 除身体器官疾病外, 多伴心理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态因素, 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康复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老年病人的文化水平、个人性格、修养素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职业关系和人生经历都不一样, 导致老年病人的心态差异很大, 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相同, 表现为对疾病恐惧和紧张、情绪低落、孤独、烦恼急燥、疑虑恐惧的心理, 拒绝服药的心理、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 出现不配合治疗消极心理往往使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加重, 甚至不易康复[2]。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影响我们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
2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措施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3]。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待这种病人,首先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制订切合实际的措施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通常情况下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并可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对待这类病人,我们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尽可能多增加与患者接触机会,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患者交流,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患者,驱除其寂寞情绪,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就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最终达到心身护理最佳效果。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并盼望他们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
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2.4疑病: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原因,患病后极易往坏处想,一旦遇到久治不愈、疗程长情况,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整日提心吊胆。对此我们应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发病机理、短时间内查不出病变或不能治愈的原因,并佐以实例说明病人所患疾病为普通疾病,本院完全有能力、有保证治愈该病,使病人心情逐步舒畅起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5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6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4]。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2.7其它: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的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疏导, 进行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地合作, 对大手术、创伤的耐受基本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 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3)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获得病人信赖,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愉快地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 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0(3):10-11
[2]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5:9
[3]张梅钦.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福建医药杂志,2002,8(1):155-156
[4]林玲.浅谈老年人心理特征及其护理.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9):96
第三篇:肺癌病人家庭护理常识
肺癌病人家庭护理常识
肺癌病人的家庭护理很重要,作为护理人员,就更应该了解肺癌常识,做好肺癌患者的护理,如此才能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今天小编搜集了肺癌病人的家庭护理常识,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心理开导
有效的心理开导这是最首要的,只有乐观的心态才是战胜疾病、延长生命的关键。亲友及医护人员都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为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修养环境,鼓励患者说出心里话,及时开导。
二、止痛
晚期肺癌患者的疼痛是无法忍受的,直接影响到患者活下去的信心。临床上多用西医和中药两种止痛,西药止痛大多是通过麻醉神经实现,在短时间内止痛效果较好,但止痛药也有一定的耐药性。对晚期肺癌患者较好的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止痛。
三、尽力提高患者身体机能
如果身体机能好,那么患者的免疫力就强。这样对癌肿才有一定的抵抗力,不至于不堪一击,这样才能耐受各种药物治疗。平时可以进行一些食疗,饮食上要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食物。在护理肺癌患者的同时,应该让患者少去公共场所,经常让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以免感染肠道炎,注意一定要避免患者吸烟,鼓励他们多进食,少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或者不吃。遵医生嘱咐按时服药,不要怕麻烦。
四、缓解症状、防复发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低下、发热、咳嗽、水肿等常见症状,要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可以利用不同的药物来缓解症状。灰树花D阻分(D组分)是一种强效生物反应调节剂,研究证实,灰树花D阻分适用于癌症治疗的任一阶段,它可以抑制癌细胞中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癌新生病灶营养的供给,饿死癌细胞,阻止转移灶的增生。同时,灰树花D阻分能有效缓解食管癌患者免疫低下、睡眠不佳等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限。
第四篇:手术前后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手术前后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摘 要】术前详细讲解手术有关情况,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指导病人认真进行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术后 及时告知手术结果缓解疼痛,然后针对术后常见问题进行相应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36-01
无论大小手术,都可以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紧张,可能危及生命的大手术对病人的影响更明显,入院时都盼望早日安排手术,一旦排定手术日期,又会紧张焦虑惶恐不安,首先担心手术效果,也担心术后疼痛难以忍耐,总之不管大小手术病人的心理压力都会增大。还有一些病人也说不清到底担心什么。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患者术前的恐惧和焦虑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引起术中失血过多,伤口愈合慢等,而且容易引发并发症,因此手术前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在手术之前,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向病人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和全部过程,对病人的疑问,耐心细致的解答,讲解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时,先要说明实际情况,又要保证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如果术后需要应用导管或仪器,应当在术前说明仪器的作用,面对复杂危险的手术时,还应向病人讲述有关专家是如何反复研究病情才确定的最佳手术方案,并突出强调病人的有利条件,要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非常重视和负责自己的病情,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术前还应向病人说明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指导患者认真进行术前准备训练,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呼吸道准备 :①深呼吸运动:腹部手术训练胸式呼吸;胸部手术训练腹式呼吸。②指导病人学会有效咳嗽、排痰。③吸烟者劝其戒烟。④已有肺部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痰液粘稠者,加用雾化吸入、拍背。⑤哮喘者,术前1日用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胃肠道准备 :①饮食:手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以防因手术中呕吐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②灌肠:除急症病人外,一般术前晚用肥皂水灌肠一次,可防止术中肛门失禁造成的污染,也可防止术后发生腹胀和大便秘结。直肠手术需清洁灌肠(参见结肠直肠癌)。③排便练习:术后需卧床排便者,进行卧床大小便训练,减少术后便秘和尿潴留的发生。
另外手术室的设备和氛围也会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态度亲切、耐心,给病人以安全感,手术器械应当遮蔽,更要随时注意情绪的变化,及时安慰和鼓励,不能闲谈嬉笑说病情如何,更不能窃窃私语,一免病人误解,如说中遇到病情变化或意外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惧和紧张。
术后病人的心理需要是了解手术效果,因此当病人从麻醉中醒来后,应及时去告知患者手术顺利,达到了预期目的,手术结果顺利能使患者感到安全和满意。有助于术后的恢复,最主要的是疼痛护理,一般术后24小时内最重,2~3日后明显减轻,轻者给口服去痛片,重者给肌注止痛针,指导病人咳嗽,翻身或肢体活动时,用手按压切口部位,以减少切口张力刺激引起的疼痛,需警惕切口血肿或感染。尽量减少恐惧和紧张带来的不来的不良因素,因为紧张和恐惧会给生理和心理上同时带来很多的反应,如生理上肌张力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坐立不安等等很多,心理上更感烦躁,失落,激动,注意力集中到危险的刺激物等等,因此给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和知识,资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了解手术真实的危险性,可以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
心理护理:态度和蔼,热情接待,同情,关心病人及亲属,工作认真负责,技术娴熟,赢得病人的信任,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术前、术中、术后常用医疗和护理措施的目的及可能的感受,指导其如何与医护配合,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此外,术后患者可能害怕疼痛或担心影响伤口而不敢进行正常活动,如不敢咳嗽,不敢排便,不敢下床活动等,此时应向病人解释正常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和监督患者按照术后训练的方法正确对待活动,提高病人的耐受力。
第五篇:休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对病人作心理上的安抚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病人是清醒,也就有可能接受护士给予的良好心理影响。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二)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三)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反映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疾病情况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在轻度缺氧时,病人表现以兴奋为主,有不安、烦躁,甚至有狂躁。此期若能得以纠正缺氧,则病人的情绪、意识、行为等可恢复常态。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五)护士应做好病人亲友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劝导他们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情绪波动而干扰病人心绪的宁静。并指导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活护理技术,以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