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榆林市第七小学 张瑜霞
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使我切身感受到了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它使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向我们描述展示了一个引领师生成长的语文教学最高境界。主题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主题阅读中,倡导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这,给我带来的是豁然开朗,是语文教学的曙光。我看见了孩子们正在课堂上极力地、有滋有味地吮吸着阅读的养分,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经历了教学实践极度迷茫的过程中慢慢成长,不断摸索,终于看到了希望:孩子们知道了怎样去做批注,怎样有感情的去朗读,怎样在主题诗会上展现自我……
虽然主题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但是,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处理简约而不简单
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倡导简简单单学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但简单、轻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教案简单了,但教师的工作量更大了。
二、教师的语言减少了,学生的学的肤浅了。
主题阅读教学中最忌讳教师跌跌不休的讲解,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的话少了,但向孩子传递的信息量却增大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学的是轻松了,但学得也肤浅了,对文章感悟不深。
三、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法,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总之,主题阅读这条教学新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索、去开辟。
第二篇:“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主题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乌苏市第五小学
巴音其米格
摘要: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语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两套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乳粉”。
关键词:主题阅读 一主两翼 单元教学
自2010年4月我校引进深圳市黄田小学“主题阅读”课题以来我们采用“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我校的语文教研,语文教学活动有了明显的改变。“一主两翼”中的 “一主”即以人教版教材为主体,“两翼”,一翼是指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另一翼是与之配套的《主题式·经典诵读》,前者侧重自主朗读,后者侧重积淀吟诵。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语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两套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乳粉”。教学中我们以单元主题为主线采用 “主题式单元教学法”用14课时完成人教版教材中的4篇课文,《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8篇文章《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10首经典诗歌等22篇文章的教学,是传统教学效率的5倍。教学时,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正像特级教师陆恕所说:主题和课文,好比“藤”与“瓜”的关系,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一篇篇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取法自然,道在其中矣!作为一名“主题阅读”教学实验教师我经历了初步实验过程中的艰辛,更是尝到了“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的甜头。
一、“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
记得两年前我在一次研讨课上讲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是抓住文章的人物情感变我通过采用《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再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深深地觉得语文课不能“挖地三尺”,不能“刨根问底”,不能老师唱主角,我们应该做到“三多三少”。即“少做题,多读书;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读书”。这样以来就能解决我们语文老师长期以来最困扰的两个问题,那
化来体会人物品质,体会小钱身患绝症奄奄一息,在生命边缘苦苦挣扎;台湾青年在摇摇欲坠的环境中为杭州的小钱捐献骨髓,而李博士在地震面前沉着冷静,救死扶伤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这节课上我讲了本课的第二课时。
两年后当我再次讲四年级下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样是一篇课文,同样是那些人物,不同的是今天我在讲《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采用了“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课堂上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主,还让学生阅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难忘的八个字》《买上帝》两篇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老师,天堂里我还要做你的学生》、《爱心》两首经典的诗,在一节课40分钟里以教材为主,以《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为两翼,一节课上学生在同主题下阅读五篇文章,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章扩展为文化。
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堂不再是以前那样一个单元学四篇文章,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中逐步入境入情,而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同主题的22篇课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五倍以上,在课堂上学生只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去阅读不同的文章,读一篇,两篇,三篇,读每一篇文章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每读一篇文章孩子都会有极大的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影响力。这样的课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有表现,课后有回味,是最适合儿童心灵,适合儿童成长的。这样的课堂对孩子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就是:一,课外阅读难以落实,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我们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切实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二,解决了学生自学时间难以保证,自学能力难以提高的问题,是课外阅读的方法在课内指导,有效的减少了许多提问和繁琐的讲解。学生从“多读书”向“会读书”发展,实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与课外”。只要解决了这两大难题,我们还害怕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习作能力不好吗?
二、“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改变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教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自己感觉讲得很精采,很到位。到头来才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没什么提高。整个课堂都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一节课下来老师忙于追问,学生忙于回答,导致课堂上“读”不到位,朗读练习“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 “主题阅读”“一主两翼”的教学模式中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我们在备课时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整合成一个大单元,认真备课,找准每一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点或不同点;精心设计单元中心问题,以这一个问题统领整个单元教学。这样就可以让繁琐的“讲讲,问问,答答”给读让位,课堂走出了“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课堂上孩子有了读书的时间,没有了种种“枷锁”,孩子们尽情畅游在书海中,每读一篇文章都获得读书的乐趣,课堂成了孩子们公平竞争,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学习的乐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则为学生学习而服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总之,“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模式不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整合三套教材三个单元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整体施教。对教师来说不是“教教材”,而是“整合教材”;对学生来说不是“读教材”,而是在“学文化”。学生有主题地阅读,有主题地积淀,在阅读中打开思路,积累情感,在主题阅读实践中慢慢完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转变。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的一个精神世界。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一首首精美的诗歌感动着学生,感动着老师。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孩子的体验连接着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因文而感,因感生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力,充满感激,充满创造。主题阅读把丽歌和绝唱都融化在孩子们的心上,孩子们的心里绽放着五彩缤纷的花朵。
参考文献《主题阅读三人行》第45页,第48页第53页
作者:刘宪华 于永正 陆恕
第三篇: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教授《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已经一年多了,本以为思想品德课还停留在当初我的老师教授我时的那种方式,但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我根据一年多来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感悟与收获
1、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明显增强。以前,课堂上老师以讲为主,使劲向我们灌输知识点,我们却不一定领情,老师也累得要命,费力不讨好。最初的几节课,我也是按照以前老师的教学方式教授的,但是经过老教师和教研员的观摩,给我提出了很多改正的方案。教研员说,只要把课设计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效率会明显提高。我这才恍然大悟。不过,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课堂得控制力,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实践证明,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2、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品德课上积极参与的态度最重要。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老师同学交流。和学生的交流,我有时有和朋友聊天的感觉。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样的位置,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我们还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3、坚持明理导行这一原则
明理导行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点。
首先,我坚持搞时事演讲活动。我在每节课的开始1分钟,都要求学生进行时事演讲。时事演讲内容一般选自国内外有意义的大事,同时与每课内容有些联系。如在《珍惜生命》演讲时,学生讲了因为玩高压电而触电身亡的一则故事,增强了说服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困惑与不足
1、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更彻底。尽管尝试了一年的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但我自己觉得,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我作为学生这样一个角色的影响,有时候做事情总有点拖拉,做事不冲在前头,这些是个人惰性的表现,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完全摆脱这样一种思想。
2、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一个难点。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比较困难
政治课是让学生明理的,而每一课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如何做到上下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在上一个情境中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有好几次都是生吧吧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生硬。
4、如何与学生沟通,这是一个难题。人与人需要理解,师生之间更需要沟通。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说轻了不管用,他不当回事,无所谓的样子。说重了又说伤害了自尊心,弄不好会走向极端。这就需要管理的艺术和技巧,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力求提高自己,但鉴于我经验有限,一时还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但是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懂得如何去应对。
第四篇: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作文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捕捉生活瞬间,让作文走进心灵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学生作文 “言之无物”,毫无创新,词汇积累捉襟见肘,谴词造句能力薄弱,所以学生写作“倍感痛苦”。往往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题材可以从三年级写到小学毕业,那些优秀作文选就成为了孩子的救命草,不管符不符合自己、真不真实,胡乱剪辑编撰一篇敷衍了事。为什么呢?他们没有去观察周围事物,没有去抓住瞬间的创作灵感,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生活见闻和感受,也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来表述。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写作,做到言之有物呢?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捕捉生活瞬间,激发写作灵感
在新课标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表达,随着阶段的提升还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而学生恰恰苦于无题可写,无材可发挥,每天呆在教室里、呆在自己的书桌前,面对厚厚的教科书又怎么会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呢?于是,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例如校园、路上、田野等,去观察、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当然,出发前,不能盲目
地让孩子们去写,得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穿着来推测人物的职业和身份,根据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变化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要求他们能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立即记录下来,不需要是一篇文章,一个片段即可,但要细致。有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给他们一些片段观察题,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寻这些场景。例如:正在收割稻谷的农民伯伯;老师批评一个没做作业的学生;一个不认真做操的学生;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一个害怕举手的学生等等。每一个选题都立足在学生感兴趣,有可能是经历或是看见、听到的基础上。捕捉到了素材,督促他们记载下最真实的发现与感受,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理话,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说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记录生活点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这点,我的心得是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要求也简单,不在长短,但一定要真实,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喜怒哀乐。都可以点滴记录。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文字:写老师的“我的新老师原来并不可怕,其实挺幽默,除了不太英俊,其它的都是优点。”“老师今天生气了,我搞不明白,干嘛为那么小一点事情气成那样,气坏了身体还要去打针、吃药,多划不来啊!”写妈妈的:“我妈妈爱漂亮,一天到晚都喜欢照镜子,一天到晚叫我去陪她逛街,逛了又不买,那不是白逛了?”写观察日记的“老师叫我们种豆,我找了半天没找着豆,只好把一粒花生米种了下去,我想发出来的芽一定比他们的豆芽要壮得多,美死我了。”„„这些句子,都是孩子们
生活中最真实的反应,最纯朴的表达。看到这些句子,我真的很开心,我觉得跟孩子们离得更近了。更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更能够与他们成为朋友。
三、创设情境,作文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除了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才能做到有感有发。如:开展主题班会,春游、小制作比赛、公益活动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把作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写出更有生活情趣,更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四、走进人物心灵,记录感动,放飞真情
现在我们最忌讳看到的就是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文章。写好人好事就是让座、扶盲人过马路;写母爱就是妈妈冒雨送我去看病;写老师就是带病坚持工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写,几百字也可以写,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是实事求是,说实话,对自己负责。”写作应要求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物进行观察、感受而后记下来,这应该是最真实的、最独特的。比如,让学生观察无处不在的父爱母爱,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吃饭时,偷偷观察自己家人吃饭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并如实地用文字记录下来,课堂上我们一起交流分享,看谁观察得仔细。学生一听到“偷偷”两字,兴趣就来了。第二天交流的时候,他们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地讲述着发生在自家餐桌上的故事:从爸爸夹菜给“我”吃;妈妈做好饭菜,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叫“我”吃饭;妈妈帮“我”挑鱼刺等这些细节中,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那份内疚和感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小学生作文更是他们心灵的写照,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不拘泥于具体形式,将课堂的主题还给学生,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翅膀,让学生在参与话题或趣味活动中,掌握写作文的某种真谛。让学生感到其实写作文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相信,孩
子们学会捕捉生活瞬间,学会走进心灵,一定会慢慢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生活,让自己不再害怕作文。
第五篇:在点滴中感受幸福
在点滴中感受幸福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沈菁
当上班主任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我的身份也越来越多,成了不断在班里破案的警察;因为不放心学生的劳动成果,我每天还坚持当几回清洁工;班级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关心、去处理,我成了名符其实的管家婆。工作近二十年,今年是第三次当班主任,我承认在班级管理上欠缺经验,所以当一些科任老师向我反映说学生上课不仅不会听课,而且纪律不好,作业不做的同学屡见不鲜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有点像做母亲的,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优秀,便心痛、着急、气愤。
回顾这五个多月,真正让我开怀大笑、幸福地流泪的只有一次,那是四年级拔河比赛。参赛的学生涨红着脸,咬着牙,咧着嘴,使劲地拉绳子。没有参赛的学生全部当啦啦队,加油的喊声此起彼伏,恨不得把力量全都给参赛的学生。看到学生那样卖力,我也激动地加入了拉拉队的行列。用我班学生的话说:老师,你那天喊得脸都发红了。而我自己的感受是:我喊得嗓子都哑了。那天,我确实很幸福,不仅仅是班级得了第一名,而是在那天我看到了平时那么调皮捣蛋、不听话的、甚至是不把老师的话当一回事的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看到他们因为得到第一名而兴奋的高呼时,我觉得我班的孩子还是有班级荣誉感的,还是非常可爱的。说起这次比赛,一开始我并没有完全放在心上,觉得班级的孩子肯定得不到名次。所以,我自作主张将班级中个子高的、体型稍强壮些的学生定为参赛者,当我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报出来后。有学生提出:沈老师,我觉得某某同学不能参加这次的比赛,因为她很喜欢笑,一笑就没有力气了。还有学生又说:某某同学也不行,他扳手腕都扳不过我,力气肯定没有我大„„最后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下,确定了参加比赛的人选。那一刻,我看到了一群懂事、成熟的学生。
在竞选班干部时,一位得到非常多选票的学生说:我觉得我还是当学习委员,副班长还是让马驰成来当比较合适,因为他是男生,他是男生中成绩最好的,他在男生中很有威望,他当副班长可以带领男同学共同进步;当捣蛋鬼看到我在教室时那样卖力的做值日时;当我班成绩最差、每天都要留到五点才回家的同学,在离开教室前跟我说:“沈老师,再见。”当他成为今年开学报名唯一一个主动向我问好的同学时„„我心中不禁想:我班的孩子是有集体荣誉感的、有礼貌的。为什么我一定要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成绩优秀、认真听话呢。既然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那我何不放低标准,着眼于每一个孩子身上那一点的闪光处,那我的幸福指数是不是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