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
由于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小学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方法。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一、对衔接教育的理解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环境:学校是新的、班级是新的、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学习方法是新的、学习形式也是新的,学生本身也想在这个崭新的环境中来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初一学生来讲,既忐忑不安,又充满希望。
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三年初中数学学习很重要。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学生来讲有莫大的鼓舞。尽早适应与小学数学教育在学习方法、学习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的初中数学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则是衔接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我认为要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有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1、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
2、注意学习方式的衔接。
3、注意学习方法的衔接。
4、注意学习内容的衔接。
5、注意学习思维的衔接。
6、注意学习情感的衔接.7、注意成长发展的衔接.作为小学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其成长发展中的变异和自身存在的差异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阻碍学生自身发展的多元要素。
二、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的问卷与分析
㈠调查背景回放
1、一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对妈妈说:“我就要成为初中生了。我真想早一点看到初中是什么样的?”
2、太原市某初中一年级的小华同学在游戏机室面对前来寻找的家长,用充满委屈的口吻说:“我不想长大。我不想毕业。我不想当初中生。我想念我的小学老师。”
3、一位家长无奈地说“我只有初中毕业,又过去这么多年了,以前学的那一点点东西也都忘光了。孩子问我什么,我基本上是无法回答。只能叫她去学校问老师。”。
4、在某些教师聚会、座谈的场合里,有时会听到一些初中教师在摇头、叹息:“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
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自从取消升学考试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变弱了,心算、口算能力以及准确率都比以前有升学考试时低;上课时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
5、小学教师不满了:“我们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辞辛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是有问必答,学生都认同我们是他们的知心人;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
回放这些学校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为的是引发我们去关注正处于小学和初中衔接点上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前不久,太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部分教师编制了关于“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问卷,到市区部分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960份,回收1804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804份,有效率达100%。
㈡问卷调查与分析
1、学生问卷方面
(1)关于对学习内容的预习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60%左右的学生能主动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30%左右的学生是教师布置才预习;只知道课题或一无所知的人数比例,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79%,初中一年级学生达15%。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预习对于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怎样做好预习工作,从分配的时间和预习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走过场之嫌,体现不出预习的真正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轻,预习的时间相对较充裕,教师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给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2)关于课堂上能否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课堂上能经常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比例为21%,初中一年级仅为44%;偶尔能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占69%,初中一年级占81%。这数据上的差别,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由年龄特征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使得初中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如小学生那么强。这可能跟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也有关系。小学课堂相对活跃,但是在热闹课堂的背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呢?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3)关于在学习上得到谁的帮助最大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得到老师的帮助最大,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占70%,初中一年级学生占57%。而得到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小学生更多依靠的是老师。初中学生间交往密度较大,意识更强,得到同学的帮助就比小学生多。综上因素,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方面应该更有优势。
(4)关于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获得支持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最迫切需要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获得支持,同时32%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需要提供学习资料,33%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需要宽松的学习环境。可见,小学生的依赖性还很强,而初中生虽然学习能力正逐渐提高,但因“应试”所致,心理压力也大,所以他们觉得获得宽松的环境比提供学习资料更重要。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适当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2、教师问卷方面
(1)关于对任教学科不同学段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从调查的结果看,83.4%的小学教师和85.8%的初中教师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不太了解,这个结果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关注的是自己任教学科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研时往往缺乏更多的思考。即使有,大多也是经验性的探究多于理论性的学习。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此必然会出现了小学和初中在教育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2)关于对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表明,51%的小学教师和55%的初中教师认为,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勤于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发言、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加以有效的指导。例如,课外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来学习等。另外,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小学和初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初中学科多,内容信息广、容量大,需要学生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工作。课堂上由于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习理解,不可能像小学那样知识点较少,可以手把手地一一讲解。因此,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对教学中最重视学生哪方面发展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小学教师比初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初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小学教师重视。这是因为小学是打基础的时期,必须重视其全面发
展。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到初中才逐步过渡到分学科课程。在实施新课程四年后,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先单纯的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全面的发展。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教师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这与学生年龄特征、当前的社会环境及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关。
(4)对中小学教师定期互动必要性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大多数教师反映现在中小学教师之间有必要加强互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中小学之间应多加强教学管理、教材教法、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协调与交流,实现教育教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发展,形成基础教育一体化格局。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初中是小学的延续。小学教师在衔接阶段的教学中应渗透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初中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初中教师也应了解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注意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有一个平缓的适应过程。
3、小学家长问卷方面
(1)关于孩子是否认真对待语数之外的学科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在问卷中,有39.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认真对待语数之外的学科,而认为“一般对待”的占到54.5%。大多数家长、学生,甚至是部分教师,还是认为语、数是主科,一定要学好,其他是次科,学不好没关系,而且不用正式考试,家长、教师不会责怪。这种区分主科与次科的学习态度将影响到学生进入初中后除语数以外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初中除语、数以外的很多学科,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它们的启蒙教育其实就是小学里的那些综合学科,如科学。这也给我们教师一个提醒:要重视小学综合学科的启蒙教育。
(2)对比较关注孩子哪一方面表现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75.6%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54.2%的家长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对孩子学习方法关注的仅占19.7%。在被调查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家长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0%,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3%。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上的理念较落后。家长关注孩子还是以成绩为主,对学习态度也挺重视的,但对孩子较缺乏学习方法的关注和指导,这是由于家长受文化程度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孩子的培养、教育更多要依赖于教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何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㈢、调查结论
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的衔接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
三、中小学如何衔接
㈠、现象问题
1、家长的疑惑
一些家长说孩子到中学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和小学时清一色的“优良”形成了明显反差,或怀疑孩子的潜力或怀疑初中的教学质量或怀疑小学教育有问题。
2、学校的意见
(1)初中对小学质量提出异议,怀疑小学成绩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小学毕业抽测成绩很好,而刚进入初中举行的摸底水平测试中,英语不及格的人数很多学校会超过30%甚至会达到50%,考试成绩也参差不齐从10多分的到90多分的都有,不敢相信小学的教学质量会是如此地经不起考验。
(2)小学认为教学改革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注重个性化发展,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研究分数问题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至于两极分化,学生的差异原本就存在。
3、综合思考
从全区来看,确有一些小学阶段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究竟是课改的理念和实践之间出现了偏差,还是小学取消了小升初后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使升学压力“转嫁”到了中学老师的身上?面对小学的“全体、全面、主动”发展和初中无法回避的中考选拔,其中的矛盾令家长困惑,令老师头痛,也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㈡、原因分析
1、教育工作侧重点的不衔接。由于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因此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初中校长和教师不得不把学习的结果放在首位,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抽测,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比较低,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的不一致。
2、中小学的相对独立不衔接。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闭门造车”情况普遍。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中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造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独立状态。试想一个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学得怎么样“衔接”又从何谈起?
3、特定的年龄阶段和新环境的要求不衔接。在心理学中,初中阶段(青春期)是人生 8 的岔路口,被称之为“难教养期”,或者“问题儿童期”,或者“青春断乳期和性格形成期”,和小学时的儿童期不同,因此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会发生很大的不同。小学教师多是哄着、牵着、循循善诱地耐心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怎么做。而到了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喜欢老师的唠叨,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你说往东我偏要往西。加之青春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环境上,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情绪上,表现为从性格活泼到突然沉默寡言。特别是在小学小集体里成绩越好的孩子进入中学相对庞大的集体中,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到成绩平平,优势的不明显,越容易产生失落感。习惯上,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不足,难以满足初中课程学习的需要,不少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4、课程内容的不衔接。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的内容缺乏独立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
5、假期管理的不衔接。六年级的暑假小学实际上已经放弃管www.xiexiebang.com理,而中学还没有接上头,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根本没有做好上中学的准备。
㈢、建议对策
1、在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的一、两个月内,要注重创设宽松的班级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一颗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将会更利于学生的持久发展。
2、初中小学要“走进对方”互相听课。中学教师“放下架子”,深入小学,多看看小学教师是如何做的,请他们谈谈心得体会,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以后的“衔接”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小学教师要多看看初中教师的课,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上下功夫,打好坚实的基础。中小学校之间应建立起协调、合作的伙伴关系,以“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加强交流与联系。让小学生甚至家长们走进中学,了解他们将要就读的学校的环境,听听初中老师上的课,让小学生与家长提前感受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有何不同,小学生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3、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平缓过渡。整个过渡阶段也应该是平缓、渐进式的发展,而不是突然性地拉高。重视起始年级的教学,夯实基础,要研究和解决使用同样的教材、同在一个年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问题,在一开始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数,降低难度,减少坡度,放慢进度,踏稳脚步 ”,严格控制非正常分化;在学生管理上,此时的
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完全撒手,培养学生独立性。
4、要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对待初一新生不妨先把他们看成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让教师的教学去适应初一新学生,而不是让初一新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学。小学教师要学习中学教师对内容把握的整体性,给学生以较多的思考余地,为“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老师要借鉴一些小学老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进其中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与要求,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5、在教学内容上以具体为主,抽象为辅。事实表明,学生进入初中后,独立性较强的孩子的适应会快一些,而依赖性强的孩子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这时候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决好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6、小升初的起始阶段父母要给孩子多些帮助。在这段时间内,父母要多些宽容和体谅,用耐心和鼓励筑起孩子信心的堡垒,成就孩子学习的动力。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优秀的品行、奋斗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一般都将在这一阶段内形成。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家长或老师的经常鼓励、及时的提醒和善意的批评,可以使孩子的缺点得到修正,长处得到发扬。
7、充分重视班主任工作,将衔接工作做在前头。作为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要在学生毕业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并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使他们懂得,自己成长了,将要成为中学生了,将认识更多的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眼界也将更开阔。同时在六年级,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已有经验,各科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尽量向初中的教学方式靠拢,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总之,为了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工作,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较大这一特点,注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低起点,缓坡度,小步子”和激励评价的方法,让大多数学生等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设计的课堂练习也要有几个梯度。还要加强课后的辅导。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习暂时落后学生的指导。为防止一部分学生掉队,对学习较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为他们查漏补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课堂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为突破口,努力做好学科教学衔接工作。
第二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感悟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感悟
柳州市十五中
韦 盛
两天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培训可以用“愉悦学习、决策支持、相互沟通”这12个字来表达。与会的老师都是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她们对教学实际情况是最有发言权也是最有感触的,下面我们分三部分谈谈这次培训的感悟。首先谈小学老师的感悟: 1.形成观念上的转变:
(1)重视家长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不断地灌输给家长和学生这样的理念:中学不会将英语重头再学,而是在小学英语的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系统学习。
(2)教师观念的转变:小学教师不能把教学任务全部重新推给初中教师,要有教学思想上的衔接。
2.教材的研究与整合,有意识地了解初中的教材内容;
3.小学课标中出现的单词要求做到:能朗读并且有记忆概念;四会单词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
4.注重培养学生书写的训练以及朗读、听读、和预习的习惯培养; 5.小学六年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训练; 6.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有音标教学的意识。
再谈中学教师的感悟:
1.也要形成观念上的转变:孩子没学好英语,不能只会抱怨小学老师没教好。初中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孩子交到我的手中,我们应该想办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推卸责任。2.初一新生入学前要进行学情调查和必要的铺垫工作:(1)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
(2)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学习愿望、学习的资源还有希望老师的授课方式等等;
(3)做好小学四会单词的复习和过关:小步子、连续性(每天坚持听写、默写)把小学四会单词再复习巩固一遍;
3.保持初一新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重视课堂的导入和教学手段的衔接:
小学的教学以听、说为主的活动教学,初中老师也应该通过有趣的多媒体教学、故事、竞赛等等多种活动的教学方式来保护新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课堂的教学与检测不要太难,打击学生,让初一新生在新的环境里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4.重视音标学习的持续性:不但要在初中系统地学习音标,而且要把音标学习的操练融会贯通整个初三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单词拼写这一大困难。
5.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复习等自我学习的能力,为高中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通过杨局和刘所的讲话,我们英语老师都很兴奋,也很激动,因为领导很重视基础教育,而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和困难,相信领导会理解我们并一一为我们解决。我们现在面临客观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小学对小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不重视;英语教师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和对英语教学工作的不热情:
课时少,尤其在乡镇地区,课程开设不正常,不重视英语学科,被当成副科来看待。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配备少,但是要兼顾的班级多,难以做到对教学的巩固和追踪,甚至在作业批改和教学质量抽检上都难以正常进行,更不用说高质高量。并且,在这种课时又少,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某些学校还经常抽调英语教师去支援其他学科,试问小学英语教学又怎么能正常开展工作?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英语课的地位在小学不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待遇不高,绩效没有;在一些评比过程中英语教师的地位也不如语文和数学教师,所以小学很多英语教师被抽调教语文和数学时,也很少愿意再回来教英语。
在这,恳请各位领导和小学的校长们一定要重视小学的英语教学,初中不但是主要科目,而且分数和语文、数学一样,都是120。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能增加师资力量,增加小学英语课时,因为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它必须有时间段的复显和回忆,小学课时每周至少要增加到三大两小的课时(三节正常的课时两节小课时)。没有课时的保证,教学的巩固,根本就无法学好英语。另外,英语的期末质量检测也应该和语文、数学一样,放在一起进行,保证英语教学的正常化。2.教材方面:
小学从现有的匹配和分配来看,教材偏难,尤其是从三、四年级过渡到五、六年级,难度突然增大,坡度的递增不明显。
而现在中学初一年级(2012级)采用的课本,以前在初二才出现的语法而现在在初一就出现了,也是出现了坡度突然增加,形成老师难教,以学生年龄的认知能力来看,偏难的情况。
3.期盼各城区、县区今后有更多类似的教学衔接培训:
以前是同阶段(小学对小学,初中对初中,高中对高中)的交流、同课异构较多,希望今后加强有关中小学衔接方面的培训工作,让中小学老师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中学入学模拟考出现的情况,初中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小学教师;小学教师在语音或语法教学“度”的拿捏与中学教师进行讨论等等。还可以进行中小学的同课异构,例如:中、小学都出现的现在进行时这个语法,让中小学老师各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再交流感受,这样的衔接会更直观更清晰。我们柳北区就做过这个工作:十五中和雅儒小学之间;十五中和柳高、三中老师之间,都进行过同课异构的讨论,效果挺明显。一线的教师们都希望以后还有更多这方面的讨论和交流。作为初中的一名英语教师,我想在这真诚地对小学老师说一声辛苦了,感谢你们在课时少,任务重,完成了课标的情况下还要和我们一起考虑中小学衔接的问题,谢谢大家!
我也想对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师也说一句: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也辛苦了,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小学衔接和初高中的衔接做好,为我们的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一点点的贡献吧!
第三篇: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黔江区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
向吉海
[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
联系电话:***
邮编:409002]
目前中小学数学学习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中小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处于一种学生个体的自然连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互异性,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不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而导致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脱节。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不少在小学阶段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而一些很有潜力的孩子在进入中学学习后也成为了泯灭于众人中的现代“仲永”。
虽然现在中小学在体制上进行了初步的衔接,但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觉得要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需要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努力,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也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
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架起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呢?我认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育观念的衔接。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力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因此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办学者较多考虑学习的结果,造成了教学观念的不一致。但不管怎样,我们始终要坚持: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不管是否考这些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要在此基础上谈算法。教学中紧紧依据教材,注意不要增加名词述语及提出不科学的提法。
二、教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 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再从概念教学看,小学对溉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仅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而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初一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又如对|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a-3|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到茫然。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学生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中小学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对教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三是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抢答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讲“浓度配比”时可用颜色不同的水稀释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等等,待学生 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三、学法的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是学生一生的事情,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会把这些习惯带到中学、高中以致大学中去。这些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当然,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成为羁绊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习惯的养成要从一年级开始,一直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靠老师和家长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切不可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语。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处理好预习与探究的关系。随着探究学习的提倡,在我们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希望学生预习的现象。老师们的疑虑是“学生先学了知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其实,这是对探究学习的错误认识。在进一步学习数学中,特别是对于中学的课堂教学,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非常重要。只要我们教师提高探究的起点,对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即促使探究的深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中学学习打好基础。同样,作为中学教师,在一堂课中也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自主探究,千万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接受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中小学教师都要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携手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一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课堂上教会学生记笔记,笔记包括三个方面:(1)记问题,(2)记疑点,(3)记思路和方法。课后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所学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老师经常埋怨说,小学老师怎么教的,连个简单的方程都不会解,这种抱怨是因为初中老师不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造成的,总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会。例如小学生解方程仍然是算术法,利用的是(被除数=除数×商,减数=被减数-差„),但这些正是初中数学解方程中移项等步骤的基础。初中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从小学生的原有思维方法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不要期望小学生一下就改变了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应进行知识与习惯的嫁接,这也正是新课标改革所倡导的。小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一下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与标准,为小学生升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不能各自为政,谁也不管谁,学生是否合格也不管。尤其是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应联手共同夯实好双基,教会孩子将来所需要的与有用的数学,共同做好中小学数学内容上的衔接与过渡。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 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
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多种类型的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不变,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4倍小3的数是13,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13+3)÷4;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设所求数为X,只要直译原题,即4X-3=13便可求解。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4.结论适当作一些论证。
小学数学教学只要求教师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就可以作出结论,至于结论成立与否并不作论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实验就是证明,这种观念对学习数学非常不利。教师可以在适宜的问题抓住时机作一些论证,使学生确信所得结论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数学的严密性。
5.适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有明确的认识,对学过的形体以及接触过的物体、场地、河山等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思考,并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6.教好简易方程和几何初步知识。
教好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不要人为拔高,不要引进中学的定理、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不急于计算结果,首先把各数的位置摆好,然后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用等式表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解方程求答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解答复杂疑难的问题,是中学的主要解题方法,小学应该认真做好孕伏。小学要教好几何初步知识,为中学作准备,教学中应认真进行操作性练习。
7.认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教材里隐含有函数、对应、集合等内容,教学时应挖掘出来进行渗透,但不给概念,不出名词。集合在数的整除里有过广泛的运用,有些思考题也应用集合来解答。现代数学思想融汇在教材之中,要注意挖掘,进行渗透,使学生及早接触并初步领略它。
五、教学语言上的衔接。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门很高的艺术。对于一个不变的知识点可利用不同的方法授导。语言是很重要的一环。要使学生听得懂、能理解,必须用他们的语言,讲的生动、具体。这就要我们常与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爱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授好每一节课。
总之,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多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向学生展示新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其探究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顺利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第四篇: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广州四中聚贤中学
数学科
林结英
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是使学生顺利从小学适应中学学习的关键。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很多知识都是为初中做铺垫;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和延伸,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到符号,从静态到动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数学教师应注重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变化,帮助学生做好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如何才能准确抓住其内在联系,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衔接呢? 下面就结合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不能衔接的原因
1、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也不愿意承担为学生初中学习做铺垫的教学任务 绝大多数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甚至也不去想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怎样为小学生进入中学学习做必要的铺垫,事实上课程标准六年级教材内容,明显就是完成小学向初中过度。例如,六年级“位置”一单元是为初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下册出现了“负数”为初一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做准备;特别是“解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题目列算术式比列方程简单,有些列方程比列算术式简单,更何况两者的解题思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因此,有些小学老师怕“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的方法越多越容易混淆,担心学生考不高分,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做重点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一下,却不知这正是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铺设的一步。2.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估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如上面所说,“负数”,“相反数”等一些概念,其实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初一的教师你们都知道吗?大多数教初一的老师都是从教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自身的角色还没及时转换过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了解不够,对初一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很多教师认为,初一的内容太过于简单,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学生,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教师不会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总觉得自己跟不上,差异就开始慢慢呈现。
3.学生不能适应学科增多,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时间延长的因素
刚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学生自己没能在心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中学教师也很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要意味着我们要调整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工作。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衔接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因,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都有义务为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承担起这个责任。下面就教学内容上提以下几点:
1、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
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就引入了负数,目的让学生对负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入中学后进一步学习负数搭建了一个斜坡,从而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领域,这就要求六年级的老师抓好这一过渡。如讲负数的概念时,先通过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负数的作用,如何利用负数来表示事物,然后再形象的去归纳负数的概念。
2、数到式的衔接
七年级数学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
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意义十分重大。其实,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有关字母表示数的问题,也是我们中考的重点,也是学生步入高中学习后的重点。
3、算术式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
小学六年级里解决问题已经引入列方程来解决,但多数老师和学生还是喜欢利用算术法。进入中学后,要求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此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此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几何上的衔接
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直观的学习,中学有三个方面跟小学是一致的,也是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中学就明确提出图形与坐标。另外中学跟小学相比有一个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图形与证明。小学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的计算,对于图形的性质就是基于直观的认识,而中学则要求推理证明,并且要求要有完整的格式。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图形学生在小学到接触过,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从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有兴趣也能接受新知识。
5、统计与概率上的衔接
统计与概率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小学教材到中学教材每一册
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小学从最简单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开始,目的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六年级已经会把收集到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如,条形、扇形、折线统计图,并从中读取有关的信息。但到初中明显对该部分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涉及到有概率,方差,中位数等。只有将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打造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从内容上关注如何衔接的问题,方法上也应该要多加留意。
1、小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巩固,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
赖性。在初中,教师教法发生了变化,此时必须做好教法和学法的衔接,既要耐心讲解引导,又要放手鼓励探究,真正做到了精讲多练,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2、初中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上进
愿望,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的过渡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说出依据,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能够接受,长期坚持潜移默化,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这些能力方面的渗透与训练,甚至比具体个别知识的渗透更为重要。
4、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
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强督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让他们去研讨;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
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改进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总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问题不能全部列举,真正能影响我们的只有中学与小学老师的意识,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得以重视,真正地做好沟通这一步,最后受益还是我们的学生。而我们初中的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做好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各方面的衔接工作,力求为学生高中的学习做铺垫,也算是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第五篇: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总结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活动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2014-9-12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举行中小学学段衔接教学活动,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衔接方面的原因。结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及教学体会,探究一下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措施.一、引言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上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为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作为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初中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统计初步、方程组、负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