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教学之创新与实践(大全)
初中古文教学之创新与实践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真正承载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就是文言文,古人留下一名诗警句,好文华章,都能能陶治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维。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中考文言文占30℅左右,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名篇。”“什么是浅易文言文”?“一定量到底是多少”?由于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定得不够明确,不具体。广大教师只好凭着自己的理解去教学。在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些现象: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怕学文言文,在他们的意识中,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无非就是死记硬背,这样只会产生对文言文的厌恶之情;另外,教师讲授方法单一,逐字逐句地把原来的文言文用白话解说一遍,这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串讲法”,“串讲法”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懒动脑筋”。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在教师串讲的过程中置身事外,完全充耳不闻,结果是教师把有关的文言知识一再强调,而学生仍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不起眼的“观众”与“听众”。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弊病,老师讲得无味,学生听得乏味。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创新方法,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文言知识,更重要的还要重视教法、激发学生自己读的愿望,让学生能够读,喜欢读,并能体会其中的乐趣。下面是我的教学实践,效果不错。
一、我让学生当演员
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粉丝,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能当演员,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粉丝。初中学生年轻气盛,富有表演天赋。我在语文课堂引入表演艺术,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亲自演示,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既让学生圆了自己当演员的梦,又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黔之驴》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粗通文意;接着教师指出文中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意思、用法,尤其是描写驴和虎的动作的词,更要强调突出其意思,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试演,一个演驴,一个演虎;由学生做出评析后。教师再次挑选一些领悟能力强,语文功底深、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把角色分配到学生中去,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把握虎、驴两角色的言行举止、神情生动形象地再一次表演出来。表演时,教师创设好表演的场景,然后由教师或学生逐句朗读或背诵课文。表演后让学生评讲优劣,讲自己的看法。
这样通过课堂表演,再现文中情境,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方面受到刺激,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二、过一把当记者的瘾
初中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对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记忆犹新,易懂而难忘。文言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当记者,过一把当记者的瘾,通过采访和受访员面对面交谈,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我教《桃花源记》时,我把课室当做桃花源,选其中四位学生当记者,其他同学当村民,课前布置大家:
1、读熟课文,说说桃花源迷人的地方;
2、让记者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其他同学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随时回答记者的问题;
3、没受采访的同学做好采访笔记,注意一定要记准确,如果记者所采访的问题或是受访员所回答的问题不是很精彩、引人,其他同学们可以找适当的时机做补充。课堂上学生按分配好的角色积极参与,学习兴趣高,气氛浓厚。可以采用这一教法的还有《包拯》、《强项令》等课文。
三、把辩论引进课堂
辩论是演讲的常用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这么说,一切适合于学生自主发展,体现探究意识的活动形式都有可能在课堂出现。辩论赛出现在课堂上便是这个背景的产物。
课堂辩论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辩论活动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语言流利度以及学术性学习技巧的创造性教学方式。
我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辩论课题:《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然后将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观点找证据,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看谁厉害。辩论过程中双方都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推理的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从对方辩言中寻找论据,反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已掌握了辩论的一些基本方法。就辩论内容来说,学生涉猎到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还牵涉到课外知识。在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物内心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学生在辩论中,为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不断向对方质疑,在相互质疑中,学 生调动一切学习因素,启用自身的一些学习潜能,使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总体上说,课堂辩论,是教学相长的一个具体体现。对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当然,不是每节课都能使用辩论的,但一旦出现,教师便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并制造辩论的机会,发起辩论,那更为优秀。毕竟,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四、把学习当旅游。
有人说: 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把奉献当快乐,你就会慷慨助人。我再补充一句:把学习当旅游,你就会勤奋努力。旅游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幸福,看风景、品美食、住宾馆、赏民俗、听故事,哪一样不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旅行,他不理会繁杂的琐事,自由自在地,去体验一个城市,一段故事,留下一片欢笑。我想:若教学古文亦能如此,此不是解决传统古文教法的又一大突破吗?
游记写景类的古文,我就采用这一教法。“旅游”作为当社会的热名词,大多数学生都热衷并且想亲自尝试,我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我教《三峡》这一篇古文,1、简介三峡,三峡,她像一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当中。她以其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更是打动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他们挥毫泼墨,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为我们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散文《三峡》。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三峡,去欣赏三峡美景,去欣赏《三峡》美文。
2、布置思考问题:(1)、“假如你要到三峡去旅游,你会选择在哪个季节去,为什么?”(2)、在旅游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它的什么特点吸引了你。
3、要求:先找后思考,还可以和同学议论议论。学生为了找到最好的旅游季节,为了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非常积极认真地去读课文,并尽力弄懂文意,收效绝对比生硬的讲解字词和翻译句子好。能采用这一教法的还有《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当然我还让学生当过画家、导游、导演、专家评委等,用这些方法来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践证明:以上新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目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总之,只要我们勇于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就能让文言文的教学活起来,就能让学生在古老的文化中啜饮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河流才会不断地流淌下去。
第二篇: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推荐)
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之探究
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教授曾说过:“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思维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乐课中必须加强对思路和方法的创新,要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实践活动中寻求创新,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因此,要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必须在音乐课中去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又去实现新的创新。带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注重方法,改变思路的观念走进音乐课,我进行了如下一些创新的尝试。
一、创新教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的理念表明: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轻松,让学生学有所乐,更富有个性。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开学的第一堂课,我把备课时设计的自我介绍形式介绍给了学生,活动是这样开展的:主题----听着我的歌,让你了解我。示范----我用庞龙的《两只蝴蝶》的音乐旋律篡改歌词,加上相应的舞蹈动作,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爱好、以及对同学们的期望)。构思----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介绍方案。展现----按设计好的方案上台表演。教室里顿时沸腾了,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刚才失望的神情则变得神采飞扬。同学们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绍那样枯燥、机械了,而是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么歌曲来作旋律,时而动动笔把篡改的歌词记下来;几人1组的,几个脑袋凑在1起,眉飞色舞、群策群力,极力想设计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边歌边舞的则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展现自我了,同学们载歌载舞,踊跃的把自己推出介绍给大家。教室里欢声迭起,掌声如雷,同学们的节目是1个比1个精彩······ 通过这次有趣的自我介绍活动,我知道了学生的姓名,了解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掌握了哪些学生有圆润的歌喉,哪些学生有优美的舞姿------学生也从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欢愉,最重要的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
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学生自找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
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牧马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
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第三篇:创新思维与教学实践
创新思维与教学实践
曾德江(机械职业教育.ISSN1007-1776.2002(7))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及实施,实践表明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策略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造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的思想过程。这里的新可以是新观点、新证据、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应用方法、新的研究角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
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只有将创新思维时刻融入教学中,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已惯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强调 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讲得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较小,因而造成学生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不扎实,最终阻碍了他们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在讲授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之相关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启发式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有:问答法、思路法、分解法、对比法、讲练接合法、课堂讨论法,实践证明采用这些方法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无形中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起到推动作用,这一切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授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讲授完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经考评学生这部分内容掌握情况完全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一牵涉到要发挥他们创新能力的题目时,许多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有许多,但考虑到本门课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主要传授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
1. 脑力激荡法
利用集体思考的方式,使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创新思考的方法。
如: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允许自由想象,并注意暂缓评论,鼓励提出更多的意见,然后将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列出,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2. 逆向思维法
正常的思维方式是在已知条件下根据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推导和判断出未知的结果。而逆向思维则 与之相反,往往是根据结果反推实现结果的各种可能性。
如:在平面连杆机构概述中有这样一个课目,一台简易冲床由四个构件组成原动件个数为一,让学
生判断此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如无确定的相对运动应该怎样修改此机构?经公式计算机构的自由度为 零,即意味着机构无法运动。要使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则必须使机构原动件的个数与机构的自由度个数相等,此题目采用逆向思维法考虑,据所学知识反推即可知实现这一目的的思路有两种:方案一机构中增加一个活动构件,增加一个低副,机构即可实现预期的运动。方案二机构中活动构件个数不变,减少一个低副增加一个高副,机构即可实现预期的运动。按以上两种思路考虑,最后得出的设计方案竟有八、九种之多。
3. 系统搜寻法
针对设计要求,先系统地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评价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如:根据木锯锯木料的动作,设计一台金属棒料的锯床机构。采用系统搜寻法,很快便知满足这一设计要求的机构有双曲柄机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正弦机构、正切机构、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八、九种方案。
4. 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情况,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做适当的比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设计思路。
如:课程设计中减速器箱体的设计既可采用类比法进行,参考的资料可以是各种图册、设计手册等,通 过类比并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可设计出既满足设计要求又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作品。
5. 组合法
按照一定的功能需要选择若干成熟的技术加以组合。
如:要设计一台两轴中心距较大传动机械,其工作要求是传动比恒定并传动平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带 传动适应于具有较大中心距并传动平稳的场合,但在传动中会发生打滑而造成传动比不恒定,齿轮传动能满足传动比为恒定值,但其传动中心距较小。综合两种传动的优缺点知采用齿轮带传动即可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创新思维方法和策略的训练,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能提出一些 出人意料并颇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
三、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为创新意识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及教学手段的局限性,造成学生思考问题思路窄、层次低。为了 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到工矿企业、高新技术展览会参观、学习。也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现代设计方法如:摩擦设计、可维修设计、绿色设计等。只有不断地扩大信息存储量,才能开阔他们的思路和视野,才能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成提供充足的源泉。
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良好实践条件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纸上谈兵,很少有实践的机 会,为了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得以实现,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采取的措施有: 1.课外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实验。
2.教学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布置课题,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课题进行与本课程相关的制作。3.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台钻、砂轮机、车床、台钳等供学生使用,通过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以实现。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创新思维时刻融入教学中,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才可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篇:古文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十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都集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对于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教好文言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小学的文言文进行教学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这一要求,不能随意地拔高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要注意不讲语法知识。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熟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熟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先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再抽学生朗读,朗读完毕,请全班同学从字音、语气、停顿、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难读的句子教师要一遍又一遍地范读,全班学生再齐声朗读。最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把节奏划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划出朗读的节奏,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有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可以添加一些词句,让意思更连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矛与盾》一课中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等。在理解过程中,我还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己去感悟。这样的教学可以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告诉的寓意或道理后,我让学生熟读文言文,大声朗读,要求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适中,直到口熟而成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改写全文,知识延伸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可以训练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例如,教完十一册的两篇文言文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如《买珠还椟》、《掩耳盗铃》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在小学阶段也是个难点,它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地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此我想就小学文言文教学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好奇心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
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
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
3、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了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生字障碍,可以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教师此时可巡回指导。
二、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读的方法很多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思/援弓缴/而射之。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3、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4、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
三、放手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
在此环节中我采用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句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译理解课文。同时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老师也不能小看现在学生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学弈》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讲的是两个人一起跟老师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在想射下飞翔的天鹅。想天鹅的人没有专心的棋技高。并能很快知道课文所告诉的道理。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
四、及时总结学法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在教《两小儿辩日》、《郑人买履》时我就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有兴趣。我想只要方法得当,有一种功半事倍的效果。学生还对我说,他喜欢学古文。还有的看起了《古文观止》,都令我吃惊,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的目的了。
第五篇: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初中古文创新教学之我见
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张帮永
内容摘要:初中古文教学现状让人担忧。如何让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是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完成教师角色转换,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努力培养文言的语感;鼓励质疑,培养兴趣,启迪深思,组织争论,开展竞赛,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关键词:古文 创新 教学
古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为通常所说的文言。古文乘载着璀璨的华厦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的学生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古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新课程选用了占课文总量近20%的文质兼美的融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浅易古言文供中学生阅读,以培养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然而古文教学的现状的确又让人担忧:
1、轻视古文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人认为,古文是中国封建文化,许多作品宣扬了落后的思想,束缚了人的个性,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独立、与个性解放背道而弛,惟恐对学生发展不利;还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时空距离缩小,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古文,倒不如去多背几个外语单词。再加上古文的字词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古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
2、在当前的古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⑴“简单化”、“繁难化”并存
一些教师认为,古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译译”,没有什么难教难学的。致使有的学生也认为:学习古文只要背会课文,背会译文就行了,没什么学头。因此,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如此种种定会降低学习质量。一些古文学知识渊博的教师,在古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懂古文,于是大讲特讲语法修辞,旁征博引,俨然一副“老学究”模样,使古文教学变得繁难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因学不懂、学不会而放弃学习,这样也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⑵“一言堂”、“满堂灌”盛行
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大都能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在古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直被一些教师奉为准则。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的死输硬灌,于是一字字的讲,一句句的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的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失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可是为了应试,只好硬装。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
如何使古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一、建构宽松的心理环境,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为压力、束缚和顺从盛行的地方必然缺少自由的心理气氛,缺少获得表达感受、思维的自由。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才能使其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唤起内在的智力潜能,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增强创新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1、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不能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让学生“敬畏”。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哪还愿“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好的教师必须要注重个人修养,力争做到温文而雅。”[2]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灵,善学乐学。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学角色的转变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自由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所得,多商榷、少武断。其次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多一些期望,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爱,不要让人才在我们的手中泯灭。
二 重诵读更重理解,营造特殊的语言环境
学过几年英语的人,来到一个讲英语的国家,很快就会掌握这门语言,可见学习外语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去,天天听天天说,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虽然古文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后来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有人认为,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使用的是现代汉语,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去学习古代人使用的语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其实学习文言有助于现代汉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语文修养的提高。因为毕竟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今汉语之间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古文中某些有生命的词语常被现代汉语吸收。在现代优秀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某些用得极为确切的文言词语,要深刻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必须掌握这些词语,如“庞然大物”、“一鼓作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朱熹语)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对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的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
三、在古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古文的学习中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新的、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
(一)鼓励质疑
“疑”即怀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古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在教学《幼时记趣》一文第四段时,鞭打蛤蟆,教学参考书上认为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而课堂上学生则敢于质疑,认为鞭打蛤蟆的原因一是自己受到惊吓;二是破坏了自己的雅兴,从“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便可看出。我充分肯定了该同学思路正确,有独到见解。
有疑就要问。“质”正是问,即对所怀疑的内容、问题进行发问,通过提问,可以解决疑惑,探求真知,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增强“提问意识”。在古文教学中可提问范围很多,可就字词句意思提问,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就作者观点、思想认识、人物言行、做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的异同等诸方面提问。教师通过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当然让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带问,以问导问,由扶到放,学生“带着问号学习”就会由自发变为自觉,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需刻意强求。“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心灵中熊熊燃烧的创新之火。
(二)培养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宋定伯捉鬼》、《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选择一些适于表演的浅易古文,让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进行表演,如《郑人买履》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还可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课本选用的古文,好多被制成动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感受故事情节,这样教学效果也不错,如《狼》、《黔之驴》等。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迪深思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的学习越是善于思考就越是易于把自己的学习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提出一系列能启发学生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老愚公多大年纪了?怎么知道的?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篇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寓言中的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有无不同?文章中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都是谁?比较这两个人的话,看看他们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愚公究竟笨不笨?不笨,为什么又称他为愚公?智叟究竟聪明不聪明?为什么叫他智叟?„„这些问题紧扣原文,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词和课文内容。同时,通过不同的回答和讨论,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倍感轻松,教学目的很容易就达到了。
(四)组织争论
常规的教学往往重视求同思维,从众多的问题中确定一个正确答案,“万众一心”,长期训练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丧失。因此,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这样就可能使思维更加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可设计问题: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会出现好多答案。有的说,责任在其父,理由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有的说,责任在自己,理由是:他天资聪颖,父不使学,自己应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为什么不学;有的说,责任在邑人,理由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毁灭了一代天才;有的说,责任在社会,理由是:当时社会追求功名利禄之风盛行,腐化了方仲永的灵魂等等。通过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问题回答则更全面,理解问题则更深刻。虽然有些答案有悖于已成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索的思维对现有问题进行逆向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常规的思维顺序,敢于向问题反方向求索,从而创造出新颖独到的结论,如教学《卖油翁》,其寓意在于揭示“熟能生巧”这一道理,在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争论的话题,即做事是否一定要熟能生巧?正方认为正确,如打字、打球、织毛衣„„而反方认为不一定正确,“卖油翁”一“翁”字可见年长,一生之技艺仅在于“(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太无意义。完全可以开动脑筋想办法,如用漏斗,既省时又方便,折纸倒油也可以(给摩托车加油常用此法)。通过争论,各执一端,谁胜谁负无法也无须定论,反而这样却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再如《愚公移山》一文,“愚公愚不愚”?也可组织学生争辩。一方认为愚公不愚,理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人心齐,泰山移”;另一方则认为愚公就是愚,理由有:顽固不化,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省事方便,当时其他村民哪去了,大概搬走了;封建专制,自己搬山耗尽余力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子子孙孙搬山,做意义不大的事,影响后代的幸福;破坏生态,“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定有很多生物栖息生衍,山搬掉了,这些依山而居的动物可能灭绝;“投诸渤海之尾”会使渤海水域减少,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无疑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敢于否定旧知,寻找新知,使古代文化另含新意,重放光彩。
(五)开展竞赛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古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教师可将古诗文中的名句分类。如描写季节(春、夏、秋、冬)的;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日、月、风、花、雨、雪、草、树等)的;描写风土人情、离愁别绪(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的。这些可提前布置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准备空间,实际上也是给他们一个记忆的过程,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外阅读是古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课堂是古文创新教学的主阵地,它能较系统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具有封闭性,使得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作品被拒之堂外。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学生课外基本上没有看什么课外书,不是忙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把精力放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上去了。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也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或几本名著上,而忽视古文的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加强古文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古文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如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一些浅显的小说。教师可于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古文词语和句子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运用中巩固加深。
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只要把古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愿学、乐学,才真正掌握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也才能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妙红《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实践与研究》,2001年第7期28-30页
[2]董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管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1期18-19页
[3]金哲等《世界新学科总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