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xcel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知识点小结
一、启动与退出EXCEL
启动:双击桌面的快捷图标;“开始→运行”命令,输入excel 退出:ALT+F4
二、EXCEL窗口组成
1、工作簿:就是EXCEL文件,如建立一个文件就是建立一个工作簿;excel文件扩展名:xlsx
2、名称框:显示单元格名称(列号+行号)
3、FX:插入函数按钮,用于计算
4、编辑栏:用于编辑单元格内容
5、列标签:指A B C……,6、行标签:指1 2 3……,共有1048576行,16384列
7、全选按钮:选中所有单元格,行列标签交叉处空白按钮
8、填充柄:选中单元格右下角的黑色方块
9、工作表标签:指SHEET1 SHEET2……,共255张
三、单元格和数据操作
1、单元格选定:单击选择一个单元格,拖拉选中多个单元格;单击行标签选择一行,单击列标签选择一列。
2、输入数据:选中单元格,直接输入,输入完后按回车或单击FX按钮左侧的对号
3、特殊数据输入:如序号型数字001,0371,先输入英文单引号,再输入数字。身份证号码输入同此。意义是以文本方式存储数字
4、删除数据:选中数据,按del
5、修改数据:在单元格中双击或先选中单元格按F2或者是在编辑栏单击
6、行列插入:单击行列标签先选中行或列,后在所选区域上右击/插入。默认行在上方插入,列在左侧插入。选中的行列数与插入的行列数是一样的。
7、删除行列:方法同上。
8、移动复制单元格:先选中单元格,光标置于左上角移动标记处拖动,配合CTRL则是复制
9、合并单元格:先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开始选项卡“合并与居中”
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按CTRL+1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切换到对齐选项卡,设置水平与垂直对齐方式,后选中“合并单元格”
四、文件创建、保存、打开、关闭 同WORD Excel文件加密:同上。
五、工作表操作
1、工作表操作:
1)添加工作表:右击工作表标签→插入→工作表 2)删除工作表:右击标签→删除
3)重命名工作表:双击工作表标签;右击工作表标签/重命名
4)移动、复制工作表:按下工作表标签拖动可移动,配合CTRL可复制
5)设置工作表背景:格式/工作表/背景,不可打印 6)设置工作表标签底纹:右击工作表/工作表标签颜色 7)工作表的选取:
单个:单击标签
多个:Shift+单击标签
所有:右击标签→选定全部工作表
六、格式化单元格
方法、选中所需单元格,通过【开始】选项或快捷键【Ctrl+1】打开【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在【数字】选项卡下选中文本在【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数字选项卡下可设置单元格中内容的显示格式:
七、记录单
我们可以利用记录单来管理数据,如添加记录、删除记录、查询记录等。
1、数据记录单的添加:选择【文件】选项卡中的【选项】命令,在【Excel选项】对话框中选择【快速访问工具栏】,并在右侧的【从下列位置选择命令】中选择【不在功能区中的命令】,然后在下拉列表中选中【记录表】,单击【添加】按钮
八、冻结窗格
当记录过多时,拖动垂直滚动条后,前两行的标题和字段就看
不到了,这很不便于我们以后的输入和查阅,我们可以使用【冻结窗格】功能来实现该目的。
冻结窗格:被冻结部分不随页面滚动而改变,常用于冻结数据表的标题行列。
第二篇:三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
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
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7、(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② 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 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 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一个数×倍数= 结果 9的6倍是多少? 9×6=54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在身份证编码中,第十七位代码表示性别:单数男性,双数女性。
6、A项 B项 只会A C项 只会B 即会A又会B(1)求总人数: A + B-C(2)求会A或会B的一共有多少人:A + B – C – C 或(A – C)+(B – C)
第三篇: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2、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缠绕
3、曾不能以一瞬 痛“已”,停止
二、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旷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这里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美貌的女子。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 唱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向东进军、东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鱼砍柴
2、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
3、形容词作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发白
4、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起舞;使„„哭泣
正襟危坐 使„„端正
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以„„为友
四、重点实词
1、属:劝酒。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
2、横:笼罩。白露横江
3、纵:任。如:往。纵一苇之所如
4、凌:越过。凌万顷之茫然
5、倚:循,依。和:唱和。倚歌而和之
6、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苏子愀然
7、缪:缭,盘绕。山川相缪
8、方:当。方其破荆州
9、骤得:数得,屡次得到。知不可乎骤得
10、曾:竟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适:享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2、相与:互相。相与枕藉乎舟中
13、歌: 扣舷而歌之 唱
歌曰 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五、重点虚词
1、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托遗响于悲风 在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2、而:
而不知其所止/而今安在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虽一毫而莫取 表转折
羽化而登仙/而又何羡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表承接
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顺流而东也/抱明月而长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 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并列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表因果
3、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苟非吾之所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助词,的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 助词,凑音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倚歌而和之 代词,代歌者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代清风和明月
4、其:
而不知其所止 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 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 代词,指曲调
方其破荆州 代词,他,指曹孟德
5、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郁乎苍苍 助词,词尾,„„的样子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疑问语气,“吗”
而又何羡乎!助词,疑问兼感叹语气,“呢”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相当于“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2、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相与枕藉乎舟中
4、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5、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
6、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七、成语
1、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5、取之无禁(不尽),用之不竭:形容很丰富,用也用不忘。
6、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八、文化常识
1、农历初一叫朔,初三叫朏,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三十(最后一天)叫晦。
2、斗牛:二十八星宿之二。
九、重点语句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点评:纵,任凭,任由。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前“之”,助词,不译;后“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翻译:任由小船飘来荡去,越过茫茫万顷的水面。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点评:乎,词尾。冯,通“凭”,乘。御,驾。而,转折。所止,所字结构,停止的地方。翻译:浩浩荡荡地像是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点评:舞、泣,使动用法。之,的。
翻译:使深谷中的潜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点评:缪,通“缭”,盘绕。乎,词尾。郁乎,茂盛的样子。苍苍,深青色。之,取句独。于,表被动。
翻译:山盘水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点评: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点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哀叹我们生命短暂,羡慕长江长久无穷。
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点评:之,助词,不译。虽,即使。而,轻微转折。翻译: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点评:相与,互相。乎,相当于“于”,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白,形容词作动词,发白。
翻译:(大家)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不知道东方已经显出白色(天明)。
十、理解性默写
1、《赤壁赋》中赤壁的景象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赤壁赋》中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描写月出美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苏轼泛舟于湖上,看到万顷湖面平如镜,皎月银辉万里,水天一色,只有自己这一叶孤舟时,似乎超脱世外,如仙人一样立于虚空之中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描写客人箫声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赞美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8、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的情形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9、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0、用比喻手法慨叹自身渺小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曹操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3、文中表达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的语句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4、表达作者对待荣辱得失的豁达态度的句子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5、赤壁的清风明月,让作者找到了解脱“悲”的出路,作者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6、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第四篇: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2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3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4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 像距(v)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
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五篇: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通常定义为:将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互连接在一起,由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进行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的系统。
1、通信子网包括传输线路、网络设备和网络控制中心等硬软件设施
2、资源子网包括接入网络的用户主机,以及面向应用的外设(如终端)、软件和可共享的数据(如公共数据库)等
3、计算机网络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4、根据网络的传输技术分类: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5、根据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星型、环型、总线型、总线-星型、树型、网状型。
7、网络的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
8、数据通信是指在两点或多点之间以二进制形式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换的过程。
9、OSI(协议)参考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0、TCP/IP协议分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11、局域网的组成:
1、服务器
2、工作站
3、网络接口设备
12、局域网常用的拓扑结构有总线、环形、星形三种
13、LAN中使用的传输方式有基带和宽带两种。
14、虚拟局域网:VLNA,无线局域网:WLAN15、端口:
FTP:定义了文件传输协议,使用21端口
Telnet:它是一种用于远程登陆的端口
SMTP:定义了简单邮件传送协议,服务器开放的是25号端口
POP3:它是和SMTP对应,POP3用于接收邮件,所用的是110端口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80号端口
DNS:用于域名解析服务,53号端口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使用161号端口
16、网络协议的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17、数据处理: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总和。
18、数据管理: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19、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和用户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