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

时间:2019-05-12 12:5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

第一篇: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

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

第一章:民事能力的法律适用

一、自然人权利能力: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使用当事人属人法。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

1、《民法通则》第1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2、《民通意见》补充说明“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使用其定居国法律。”“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由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由民事行为能力。”“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使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使用其住所地法律。”

3、《票据法》第96条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律。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为无民事行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使用行为地法律。”

三、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民通意见》第184条规定:“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对外国法人的国籍确定采取注册登记主义。)

第二章:婚姻家庭的法律适用

一、结婚:

1、《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 外国人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登记结婚,重叠适用中国法和外国人本国法。中国公民和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外结婚,可以采取领事婚姻,也鼓励在当地按当地法律办理,同时不得违反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实质要件。短期在境外的(如旅游)结婚必须适用中国法。

二、离婚:

1、《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2、《民通意见》第188条规定:“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离婚案件,离婚以及因离婚引起的财产分割,适用我国法律。认定其婚姻是否有效,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涉外离婚及时当事人以协议方式离婚,法院也要依该协议做出判决,防止协议在外国不生效。

3、《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第6条指出:“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有关规定,向该管辖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4、《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6条规定:“协议离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使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没有共同国籍的,适用办理离婚手续机构所在地法律。”

三、夫妻关系:

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3条规定:“夫妻人身关系,使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4条规定:“夫妻财产关系,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国籍国法律或者主要财产所在地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使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

3、如当事人没有共同国籍,则采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条第二款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四、父母子女关系:

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5条规定:“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

五、收养:

1、《收养法》第21条规定:“外国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应当经其所在国主管机关依照该国法律审查同意。”“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的,应当符合收养法的规定,并不得违背收养人经常居住地的法律。”——即重叠使用我国法律和收养人经常居住地的法律。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8条规定:“收养的条件和手续,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收养的效力,适用收养时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收养关系的解除,适用收养时被收养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法院地法律。”

六、抚养:

1、《民法通则》第148条规定:“抚养适用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2、《民通意见》第189条指出:“父母子女相互之间的抚养、夫妻相互之间的抚养以及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人之间的抚养,应当适用与被抚养人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抚养人和被扶养人的国籍、住所以及供养被扶养人的财产所在地,均可视为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

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9条规定:“扶养,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国籍国法律或者主要财产所在地法律中有利于保护被扶养人权益的法律。”

七、监护:

1、《民通意见》第190条规定:“监护的设立、更和终止,使用被监护人的本国法。但是,被监护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的,适用我国法律。”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0条规定:“监护,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被监护人权益的法律。”——体现了保护弱者权益的原则。

第三章:继承的法律适用

一、法定继承:

1、《民法通则》第149条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二、遗嘱继承:

1、类推适用法定继承的规定。

三、无人继承的财产的归属问题:

1、《民通意见》第191条规定:“在我国境内死亡的外国人,遗留在我国境内的遗产如 果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依照我国法律处理,两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2、《继承法》第32条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5条规定:“无人继承遗产的归属,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遗产所在地法律。”

第四章:物权的法律适用

一、不动产物权:

1、《民法通则》第144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使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2、《民通意见》第186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等民事关系,均应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6条规定:“动产物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二、动产物权:

1、《海商法》第270条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使用船旗国法律。”

2、《海商法》第271条规定:“船舶抵押权使用船旗国法律。船舶在光船租赁以前或者期间,设立船舶抵押权的,使用原船舶登记地法律。”

3、《海商法》第272条规定:“船舶优先权,使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

4、《民用航空器法》第185条规定:“民用航空器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使用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国法律。”

5、《民用航空器法》第186条规定:“民用航空器抵押权使用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国法律。”

6、《民用航空器法》第187条规定:“民用航空器优先权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7、《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动产物权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法律事实发生时动产所在地法律。”

8、《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8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运输中动产物权发生变更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运输目的地法律。”

9、《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9条规定:“有价证券,适用有价证券权利实现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有价证券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10、《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0条规定:“权利质权,适用质权设立地法律。”

三、国有化问题:

1、我国对待外国资本的原则是不实习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实行国有外和征收的,也必须满足有关要求,例如公共利益、法律程序、相应补偿。

2、基本态度:我国不放弃对本国境内的外国资本实施国有化的权利;承认国有化的实施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如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定程序具备;在补偿原则上,不接受充分、有效、即时补偿的主张,而是适当或合理的补偿。

第五章: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

一、专利权

1、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按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根据中国专利法办理。外国人的一切专利事务应当委托中国国务院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向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有关申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我国法律审查批准和授予专利权。

2、外国申请人就同一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外国提出申请之日起12月内,或者就同一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又在中国提出申请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3、港澳地区的法人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时,应当委托国务院指定的或者授权中国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港澳地区居民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时,除可以委托上述专利代理机构外,还可以通过其在内地的亲友委托国内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4、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首先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并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委托国务院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5、《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8条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内容,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

6、《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本法对合同的有关规定。”

7、《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50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当事人也可以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协议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律。”

二、商标权

1、外国人或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的,应按其所属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办理或者按对等原则办理。在具体程序上,外国人在我国申请注册商标或办理其他商标事宜,应当委托国务院指定的机构进行代理,并应当使用中文,外文书件应附中文译文。提交的代理委托书应办理有关公证,认证手续。

2、外国人在我国注册商标所享受的优先权问题,根据我国参加的《巴黎公约》的原则,我国政府规定,凡是公约成员国国民,已向《巴黎公约》的任何一个成员国提出了商标注册申请之后,又在中国就同一商标在相同商品上提出注册申请的,可以从第一次申请后6个月内要求享受优先权。凡要求享受优先权的,应当提交书面声明以及在其他成员国第一次申请的副本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3、我国商品需在国外注册的,首先应在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然后按照我国参加的《巴黎公约》和《商标注册的马德里协定》或根据对等原则以及对方国家规定的无条件国民待遇原则,并委托国务院指定的机构代理在外国申请商标注册。到国外申请商标注册的,申请者应先到所在地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到国外申请商标,必须是申请者自己的商标。

4、《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8条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内容,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

5、《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本法对合同的有关规定。”

6、《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50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当事人也可以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协议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律。”

三、著作权:

1,对于涉外著作权的保护采取“双国籍国民待遇原则”,即我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无论其在境内或境外是否发表,均作为我国作品,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也视为我国作品,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如果外国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发表,30天内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也视为在中国境内首先发表,受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2,外国人已在我国境外发表的作品,应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受中国著作权法保护。

3,我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要想在外国受到法律保护,可根据我国已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规定,在公约某一成员国首次发表,在其他成员国也同时得到保护;或者首次在我国发表后30天内也在《伯尔尼公约》中的成员国发表,也被视为同时发表,受到所有成员国的法律保护。

4、《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8条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内容,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

5、《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本法对合同的有关规定。”

6、《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50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当事人也可以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协议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律。”

第六章: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意思自治原则(首要原则):

1、《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具体内容:必须采用明示的形式。默示无效。当事人可以从订立合同开始到法院开庭前随时通过协议选择。选择的法律是实体法,但并未要求必须选择与合同有实际联系的国家的法。法律强制规定的除外——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只适用中中国法律。使用外国法律不得违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补充原则):

1、当事人未作法律选择的,或选择无效的情况下,则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我国采用的是特征履行方法。17种涉外合同详细规定。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规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三、我国有关使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规定:

1、“国际条约优先原则”《民法通则》142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约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2、“国际惯例补缺原则”《民法通则》142条第三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使用国际惯例。”

第七章: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1、我国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80年公约》),但有两项保留声明。

二、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

1、《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我国均未加入,但实践中我国采用《海牙规则》的规定。

三、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1、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海商法》《合同法》有关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使用的法律;如没有选择,则适用与保险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四、国际代理的法律适用:

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6条规定:“代理适用代理行为地法律,但被代理人与代理人的民事关系,适用代理关系发生地法律。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委托代理适用的法律。”

五、国际信托的法律适用:

1、《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17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信托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信托财产所在地法律或者信托关系发生地法律。”

六、国际破产的法律适用:

1、《破产法》第3条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七、票据的法律适用:

1、《票据法》规定,票据当事人的能力适用本国法。票据行为使用行为地法。追索权行使期限依出票地法律。票据丢失的补救程序使用付款地法。票据的提示期限、拒绝证明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

第八章: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一般侵权行为:

1、《民法通则》第146条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使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 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在同一个国家,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或住所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

2、《民通意见》第187条规定:“侵权行为地的法律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如果两者不一致时,人民法院可以选择使用。”

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4条规定:“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但当事人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的,按照其协议。” 总结: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是基本原则。当事人共同属人法选择适用。采取双重可诉原则。

二、特殊侵权行为:

(一)海事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1、《海商法》第273条规定:“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使用侵权行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发生的碰撞的损害赔偿,使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国籍的船舶,不论碰撞发生于何地,碰撞船舶之间的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律。”

2、《海商法》第274条规定:“共同海损理算,使用理算地法律。”

3、《海商法》第275条规定:“海事赔偿责任限制,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二)空中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1、《民用航空法》第189条规定:“民用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使用侵权行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对水面损害赔偿,使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

(三)公路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

1、《合同法》第302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搭乘的无票旅客。”

(四)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1、我国目前尚未加入《海牙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主要根据《民法通则》第146条中关于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解决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问题。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5条规定:“产品责任,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权人选择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律、损害发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权人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律或者损害发生地法律。”

第九章: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

一、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1、《民法(草案)》第55条规定:“不当得利,使用不当得利发生地法。”

2、《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7条规定:“不当得利、无因管理,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发生地法律。”

3、但如果案件明显地与其指定的法律联系并不密切,而与另一项法律的联系明显地更为密切的,则适用该有更密切联系的法律。

4、如果利益发生地无法确定,则适用与不当得利之债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二、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

1、《民法(草案)》第56条规定:“无因管理,适用无因管理行为实施地法律。”

2、《国际私法示范法》第130条规定:“无因管理,适用无因管理行为实施地法。”

3、《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7条规定:“不当得利、无因管理,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发生地法律。”

4、但如果案件明显地与其指定的法律联系并不密切,而与另一项法律的联系明显地更为密切的,则适用该有更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二篇: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

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探讨

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征用农村土地拆迁等工作也越来越多,而一些村干部在开展各项公务活动中,利用职权弄虚作假、侵吞公共财产、挪用资金的情况也多了起来,涉农职务犯罪严重损害村民的利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群众深恶痛绝。

一、当前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l、犯罪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在我院查办的“涉农”系列职务案件中,犯罪人员多是农村“村官”或财务人员,犯罪性质多为贪污、受贿。这些犯罪人员利用手中权力非法侵吞、占有退耕还林等公款,进行权钱交易收受他人贿赂。

2、犯罪涉及领域多元化。与过去相比,近年来我院所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其中涉及救济补助款、退耕还林款等方面的案件居多。

3、窝案、串案、共同犯罪多,呈现出“合伙”犯罪倾向。过去“涉农”职务犯罪一般是单人作案,近年来团伙型犯罪凸显,并有上升趋势,通常是村书记、主任与财务人员合伙作案。

4、犯罪的手段多样化。其表现在用假发票充帐,虚报开支,重复列举开支等更加隐蔽和秘密的方法从中截留国家的财产;虚报惠农政策数目骗取国家的财产进行贪污、挪用、私分;基层干部滥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收受他人贿赂等,其中贪污占了很大的比例。

5、社会危害性大。“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最直接地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农”职务犯罪分子以权谋私,不仅侵害了一方百姓,而且败坏了党风党纪,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当前涉农惠农职务犯罪的成因

1、权力失控,监督不到位。从上述案例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情况来看,其共性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党内监督,有的长年不开民主生活会,有的述职述廉只是走过场;审计监督轻描淡写,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对某些苗头性问题没有及时治理。

2、管理有缺陷,改革不到位。近年来,我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很大,尤其是乡镇站所,或撤,或并,或解体,或改制,变革也凸显出一些地方思想观念不相适应、管理跟不上的问题。

3、群众不知情,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制度建设不到位。基层组织政务不公开、村务不公开、财务不公开的问题既普遍且严重,没有建立民主理财机制,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

4、少数干部法律意识差,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乡镇站所和机关部门涉农建设项目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因为农村工作的特殊性,人员分散、经费不足以及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不够重视等,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乡镇站所和机关部门涉农建设项目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能到位,以致其中有些人法律意识、廉政意识淡薄,经不住诱惑,守不住清贫。

三、“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

1、村党支部人员的认定问题。从农村基层组织的状况看,由于基层党务、公务、村务和经济事务等均由村支部、村委会等组织承担,有时任职可能交叉,甚至分工界限不明确,尤其是村党支部在村事务中不论党务、公务均起绝对领导作用,村书记才是村里的主要负责人,故适用刑法时必须结合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一并把握其刑事立法和立法解释的精神。本人认为,党支部人员属于立法解释规定中所指的基层组织人员。

2、村公务范围的认定问题。村公务有三种情况:依法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公务、村内自治事务与村级经营活动。依法协助公务,全国人大立法解释将其限制在七项范围之内。其实质是村基层组织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惟有在这七项事务中,才存在依法从事公务的可能,因而才可能成立贪污受贿犯罪。除了这七项,贪污受贿犯罪不能成立;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是指人大立法解释的七项事务之外的非经营性质的村内公益事业和公益服务等自治事项,既非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亦非企业经营性质的村自治事务建设和公益服务活动。在此种活动中,村基层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不能成立贪污受贿犯罪,但可以成立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进行经营活动,即村经济组织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行为。在此范围内利用职务进行犯罪,成立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受贿罪。

四、预防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国家不断有支农惠农政策出台,涉农领域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发挥好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落实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预防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必须加大宣传、管理和监督的力度。

1、加强政策法律宣传和案件查处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和借助各种媒体对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检察机关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等活动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和反腐败斗争的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和反腐意识,积极鼓励农村群众检举、揭发涉农职务犯罪,使之与检察机关查处打击涉农职务犯罪形成合力,加大遏制犯罪,震慑犯罪的力度。

2、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要想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好,加强干部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基层组织人员,必须组织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并充分认识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基层组织人员的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基层组织人员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觉防腐拒腐能力。

3、加强农村财务、政务和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村民理财小组财务审计制度。乡镇经管站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查,杜绝不合理、不正常开支,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防止贪污、挪用现象发生;要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制度,加强村干部之间的监督制约,对群众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征地补偿,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及村里重大事务及时公示,让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加强对干部的民主监督。

4、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在查办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职务犯罪中的作用。一是要深入农村、走进农户,加强政策宣传和举报宣传,与有关部门建立案件线索移送机制,拓宽案件来源渠道。二是要认真研究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的规律特点,加强侦查经验的总结交流,指导办案工作深入开展。三是要采用“挖窝查串、重点治理”的方法,深入查办重点领域窝案串案,扩大办案的规模效应,增强办案效果和震慑力。四是要强化办案责任制,加强对重点案件的督办。上级检察院要运用侦查一体化机制,整合办案力量和侦查资源,加强对办案工作的组织指挥,对有干扰阻力的案件,要采取指定异地管辖等方式,保证案件顺利查处。高检院和省级院要选择一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推动各地深入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五是要加强内部协作配合,形成办案合力。各地要抓紧立查一批、侦结一批、起诉一批、判决一批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彰显专项工作成效,以查办案件的实际成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连带责任及其法律适用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连带责任及其法律适用

王仲修 泰安市委党校 教授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连带责任指两个以上的债务人共负同一债务并对该债务负全部清偿责任的法律制度,它主要发生在代理、合同、保证、合伙、联营、婚姻、隶属、承包、雇佣和共同侵权等民事法律关系中。

[中心内容]

连带责任指两个以上的债务人共负同一债务并对该债务负全部清偿责任的法律制度。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债务人为两个以上;

2、各债务人共负同一债务;

3、各债务人对该债务均负全部清偿责任;

4、各债务人之间存在内部追偿关系。连带责任它主要发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根据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连带责任主要发生在五种法律关系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代理关系

2、保证关系

3、合同关系

[导语]

连带责任它主要发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根据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连带责任主要发生在五种法律关系中。

[正文]

一、代理关系

代理指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授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的起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行为。代理关系涉及三方当事

不能偿还出资人本金及利息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利息按人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至给付之日; 出资人将资金交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给出资人出具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出资人签订存款合同,出资人再指定金融机构将资金转给用资人的,首先由用资人返还出资人本金和利息,利息按人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至给付之日。金融机构因其帮助违法借贷的过错,应当对用资人不能偿还出资人本金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但不超过不能偿还本金部分的百分之四十;出资人未将资金交付给金融机构,而是自行将资金直接转给用资人,金融机构给出资人出具存单或进帐单、对帐单或与出资人签订存款合同的,首先由用资人返还出资人本金和利息。利息按人民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至给付之日。金融机构因其帮助违法借贷的过错,应当对用资人不能偿还出资人本金部分承担赔偿责任,但不超过不能偿还本金部分的百分之二十; 第8条规定:利用存单骗取或占用他人财产的存单持有人对侵犯他人财产权承担赔偿责任,开具存单的金融机构因其过错致他人财产权受损,对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三、保证关系

保证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关系中的连带责任:

1、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2、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题的解释》,雇佣关系中的几种连带责任有:

1、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或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 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雇员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3、帮工在从事帮工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或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在受益范围内予以补偿)。

八、隶属关系

隶属关系指当事人之间因经济管理关系而产生上下级关系。因隶属关系而产生连带责任的情形主要有:

1、企业法人对开办的企业注册资金不到位产生的连带责任;

2、企业法人开办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产生的连带责任;

3、企业法人开办的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被撤销或者歇业后后未经清算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九、承包关系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承包关系中的连带责任主要有下列几种:

1、199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0条:“在承包合同履行期间,承包方分户时,其家庭内部就承包经营的权利义务未能达成协议,或者虽有协议,但是以分户的方式逃避履行承包合同义务,损害发包方利益的,所分各户之间,应对承包合同所确定的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2、建设工程合同总承包人与分包人之间的连带责任1999年10月《合同法》第272条规定:分包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与总承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3、200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四篇:浅议《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的法律适用

大学普通毕业论文排版装订样式

大学

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浅议《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的法律适用

分部:

学习中心:

专业:法学

年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年 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以及出版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录

前言 5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背景及概述 5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背景 5

(二)“离婚冷静期”制度概述 6

二、我国设置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必然性 6

(一)“离婚冷静期”的制度搭建原因 6

(二)“离婚冷静期”设立目的价值所在 7

三、“离婚冷静期”在实际适用中的困境分析 7

(一)其间设置不合理 8

(二)指导原则不明确 9

(三)配套设施不完备 9

四、解决离婚冷静期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 9

(一)建立回访监督队伍 9

(二)根据婚姻关系成立长短区别设置冷静期 10

(三)明晰离婚冷静期制度的适用范围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摘 要

早在我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前,社会上已经出现对于离婚冷静期的诸多质疑,本文就《民法典》中关于我国离婚进入冷静期后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还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并解答这些问题。一些年轻人甚至认为这一婚姻制度建设会直接导致夫妻离婚难,还有一些年轻人甚至担忧如果离婚有效期限继续延长,会直接导致夫妻家暴、财产恶意非法转移等离婚行为频频发生,其实这些人的担忧根据不足。

关键词:《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现实操作、问题分析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婚处理程序的更加简单化,让很多新婚夫妻在一次吵架后迅速提出离婚,导致当前夫妻离婚率越来越高,其中冲动型离婚的比率也越来越高,“闪婚”、“闪离”现象更加普遍,为了有效解决遏制这种新类离婚案件现象的频繁出现,《民法典》增修条文草案中还规定增加了一种新类离婚案件冷静期制度,目的主要也就是为了有效防止这类离婚案件当事人轻率提出离婚、冲动提出离婚、以利于有效维护新的婚姻家庭稳定。当然此制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离婚冷静期设置的时间过短,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且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因此应当延长离婚冷静期,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设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背景及概述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背景

增设该法律规定的基本初衷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因素考虑,一是日益急剧增高的夫妻离婚败诉率,在一定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性,使我们国家原有的人口红利优势受到挑战。从2003年以来发展迅速到2018年,离婚婚姻登记办理率连续15年大幅上涨,2019年以来截至全已累计成功办理全国涉外个人结婚登记927.3万对,但办理离婚手续的470.1万对,这其中因轻率、义气、一时冲动而离婚的现象也明显增多。这么高的离婚率,对家庭的稳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老年人的赡养都提出严峻考验。另外一个是考虑我国离婚制度与国际社会接轨。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很少的国家有登记离婚的方式,大部分国家离婚都必须经过诉讼方式。另外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对登记离婚也有一定约束,比如为了保障未成年子女,设置到年龄才能离婚,或者规定结婚满几年才能离婚等等。这是因为登记离婚是非常能保障离婚自由,但也容易导致离婚的滥用。我们国家原来的登记离婚没有任何限制,早上去提交申请,还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拿到离婚证,这种零门卡的设置,导致离婚过于随便,滥用离婚权利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参考国际社会的做法,给登记离婚制度设置一个缓冲期。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通过各种立法立规手段,对处理离婚夫妻行为应当加以正确引导和合理规范,为其做离婚决定设置一个时间点和门槛,让离婚夫妻男女双方重新思考矛盾激化是否无法及时调和,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在想什么不想选择离婚,离婚是否是夫妻双方真实上的意思无法表达,有了这些问题思考之后再考虑做离婚决定,有利于保证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离婚冷静期”制度概述

离婚冷静期制度主要是指当事人双方要求登记离婚时,行政机关要求双方当事人冷静一段时间,双方当事人在这一段时间之内拥有反悔权,随时可以撤销离婚申请制度。《民法典(草案)》中提出了这一制度,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离婚冷静期”制度就具有了法律效力。离婚冷静期是指夫妻在离婚时,政府强制要求双方暂时分开考虑清楚后再行决定是否继续离婚。《民法典》中明确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遗失的可不提供,但需书面说明情况),向受理离婚登记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亲自填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经婚姻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发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确认单》,并将《离婚登记申请书》、《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与《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确认单(存根联)》一并存档。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之所以需要设置这一离婚制度,立法者在本意上就是为了能避免发生婚姻关系当事人轻率要求离婚、冲动要求离婚,以有效维护婚姻家庭稳定。

二、我国设置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必然性

(一)符合中华民族家和文化的理念

[ANNOTATION:

BY 程翔

ON 2021-11-17T11:24:00个人用户

NOTE: 这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一),有点重复]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思想文化,对于我国婚姻家庭理念的影响较为深远。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和”的思想,体现在婚姻家庭之中就是注重家庭的成员之间的融洽相处,以及极力追求婚姻关系的稳定。现行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便将这种“和”的思想吸收到法律规范之中,在情与法的平衡中寻找合理的方式来处理婚姻家庭纷争,以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

(二)“离婚冷静期”设立目的价值所在时代的更迭变化,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观念的日益更新,人们价值取向的日益复杂化,对我国现有的婚姻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由追求高速度的发展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也让我们有机会慢下脚步来反思现有婚姻制度中所出现的问题。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反观现实社会中,生活节奏的过快,连婚姻也进入了“快速”的时代,如何让婚姻节奏慢下来,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是当前完善婚姻制度所需要考虑的问题。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出现是适应社会进步的产物,是解决当下婚姻问题的一种路径选择。

离婚冷静期婚姻制度的出现也让很多夫妻男女双方在重新考虑是否离婚的关键时候,进一步重新思考两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关系,离婚之后涉及影响到的不是夫妻两个人,而是两个人的家庭,离婚不是过家家,可以随便随意改变自己的主观想法,不顾一切事态后续发展的不良后果。这样的不理智不成熟的家庭离婚处理行为不一定能够应该仅仅认为是一个真正完全合格的家庭离婚后未成年人家庭所能够做出的,因此对于家庭发生离婚冷静处置期限的处理制度建设应该能够给予家庭离婚后的当事人以及夫妻男女双方一个完全足够的冷静处理期限来让时间用来去彻底的以平复心情,看到一个家庭发生离婚背后很有可能就会涉及所需要看到的诸多家庭方方面面,[ANNOTATION:

BY 程翔

ON 2021-11-17T11:48:00个人用户

NOTE: 通顺吗?]

如果我们能设置一个制度可以大大降低离婚率,这样家庭内部矛盾化解关系也同样自然可以因此从而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三、“离婚冷静期”在实际适用中的困境分析

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起步晚、实施时间短,在地方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经验还不足。随着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的颁布,该法典第1077条作出了关于登记离婚冷静期的规定,离婚冷静期制度在我国终于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依据之前试点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比较国外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成熟做法,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关于离婚冷静期制度的法律供给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期间设置不合理

对于《民法典》第1077条明确的离婚冷静期期间一律设置为一个月的规定,本文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妥之处:一是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期间过短,恐不能充分发挥冷静期该有的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众所周知,广大中青年是当下离婚现象的主力群体,他们大多为其事业和生活奔波,很难有闲暇时光专心经营婚姻与家庭,尤其对于婚龄不长的青年人来说,婚姻经验不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沟通与磨合,故而更易发生意气用事或“头脑发热”式的离婚;其次,设置较长的离婚冷静期间,有利于婚姻当事人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对子女和财产问题作出妥善合理的安排,有利于进一步保障未成年子女等婚姻家庭弱势方的合法权益;最后,冷静期中婚姻家事咨询、心理疏导等配套措施的实行,也有赖于一段不宜过短的冷静期间才能支撑其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不少学者的观点是,一个月的冷静期还是太过仓促,不能保证当事人在此期间做出经过充分利弊权衡的最终抉择。二是“一刀切”式地规定一个月的期间缺乏合理性。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往往纷繁复杂,每个家庭、每对夫妻的情况也大相径庭,一律适用为期一个月的冷静期的做法并不可取。俗语有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婚姻也不例外。每对夫妻的婚姻状况都是特别的、具体的,每段濒临破裂的婚姻,其背后引发矛盾的症结也是不同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当事人的婚姻情感状况、婚姻存续时间长短、有无子女等情况设立时长不等的冷静期期间,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指导原则不明确

我国先后两部正式的婚姻法均明确了“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处理离婚问题的指导思想。①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在此基础上又做了相应补充和发展,增加了“强化离婚救济,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内容,这便更加突出显示婚姻法追求实质平等、社会正义的一面,就此我国具有普适性的离婚立法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并完善。但是,自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颁布至今,社会上轻率离婚、冲动离婚现象同我国持续增长的离婚率一样,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修正案所确立的离婚立法指导思想亦被现实证明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如果说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确立的离婚立法指导思想反映的是更为宏观的、整体的、基础的离婚法价值取向和立法精神,那么离婚冷静期作为离婚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或原则则更应该体现出针对性、精确性和实用性。然而,现阶段我国除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明文规定的四大原则和离婚立法指导思想外,并不存在针对离婚冷静期制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指导原则。如何在不与现有婚姻法原则反映的价值理念相冲突的前提下,确立离婚冷静期制度较为稳定、更为细化的指导性原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配套制度不完备

实践表明,离婚冷静期制度必须依靠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保障冷静期制度的正确适用,有效地减少盲目的、非理性状态下的离婚。据此,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辅以配套措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民法典》作出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之前,各地试点工作已然走在前面,为冷静期中配套措施的实行提供可行性依据。试点经验中不乏许多优秀的配套举措,而正是这些具有参考意义且已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配套措施,辅助当事人谨慎思考,挽救了不少在解体边缘徘徊的婚姻与家庭。例如,江苏省东海县民政局推行“离婚考卷”,采取类似离婚调查问卷的形式,使夫妻双方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及婚姻问题,避免因一时的情绪失控或日常琐碎小事而导致的离婚。①第二,离婚冷静期不是“冷冻期”。对婚姻当事人适用离婚冷静期,不是让当事人在此期间消极被动地等待冷静期的度过,而是要借助相应的力量激发当事人的理性思维,意识到自己婚姻矛盾的症结所在。实际上,很多当事人仅凭自身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更别说客观冷静地思索夫妻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致于无法在离婚冷静期内解决尚未导致感情破裂的矛盾。此时,夫妻双方便需要中立客观的第三方力量来协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修复彼此感情,化解双方矛盾,从而起到挽救危机婚姻、维护婚姻家庭稳定的作用。四、解决离婚冷静期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一)建立回访监督队伍

离婚冷静期结束后,并不一定意味着民政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工作真正地了结,还应当通过适时的跟踪回访,了解当事人的婚姻状况和生活状况,对之前的工作效果作出评估,进而为以后类似情况的处理提供经验指导。②与此同时,婚姻登记机关应当特别关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尤其需要进行回访,对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学业、性格、心理健康以及父母抚养义务履行等方面表示关切与问询。对于经过调解与咨询程序的夫妻,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协议,仍未形成妥善安排的一致意见的,民政部门可以不接受其离婚申请。另外,在保障离异家庭的父母方对未成年子女抚养义务的履行方面,韩国通过国家机构监督与救济的有力做法,可以说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对当事人履行支付抚养费义务进行监督,如果当事人确有难以支付或不足以支付的正当事由时,社会福利保障部门应当给予这些确实困难的子女以经济救济,保障未成年子女基本的物质需求。

(二)据婚姻关系成立时间长短区别设置冷静期

当下社会,“80后”“90后”已开始陆续步入婚姻殿堂。然而,作为生长在独生子女政策和过快城镇化背景下的一代,大部分年轻夫妇的小家庭多是“双独”的结合,往往个性强烈,遇事缺乏理解与包容,常因生活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加之婚龄不长,婚姻基础较弱,冲动型离婚多发,故更需要离婚冷静期的介入促使年轻夫妇有更多的时间相互磨合,重塑对婚姻的信心与尊重,建议设置较长的冷静期;而“60后”“70后”夫妇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其感情较之结婚时间相对短的夫妻更为深厚,故一旦决定离婚,往往是由于在经年累月的共同生活中积压的对婚姻生活质量的不满,并形成对婚姻存续否定性评价的共识,其作出的离婚决定通常并非意气用事或一时冲动。①因此,建议酌情设置一段时间适中的冷静期,如1到2个月,帮助双方化解婚姻矛盾,以增加婚姻存续的可能性。

(三)明晰离婚冷静期制度的适用范围

我国《民法典》只规定了单独的登记离婚冷静期。目前,对于离婚冷静期制度只适用于登记离婚的观点,国内大部分学者已经达成共识。笔者亦赞同此观点,主要理由为:第一,我国离婚纠纷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离婚案件一审不判离的惯例,而二次离婚诉讼的审判规则又包含了六个月的期间,经过较长的开庭审理时间和程序的阻隔,该规则与冷静期制度发挥的效果基本相当。①第二,假如诉讼离婚环节也设置冷静期,就会形成一个实体法行为要受诉讼法法律规范来约束的现象,一方面这种情况对当事人行使诉权造成不利,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损害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②第三,离婚冷静期的主要作用是让婚姻当事人理性确认离婚合意,以及帮助他们对财产和子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非强制当事人对所有问题都达成合意,倘若经过咨询、调解后仍然无法达成一致的,当事人依然可以选择诉诸法院来予以解决。③此外,还应该特别规定离婚冷静期制度的排除适用情形。在我国,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暴力现象仍然存在。根据最高院公布的司法大数据显示,夫妻向法院诉请离婚的原因中家庭暴力占到了14.86%。④当有家庭暴力的实际情形或严重威胁发生在夫妻之间或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时,应当免除适用离婚冷静期。此时,如果不加区别地一律适用离婚冷静期,不仅不会促成婚姻家庭的稳定和谐,反而会延长施暴方对受害方的暴力行为,恶化受害方的处境,甚至造成令人扼腕、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我国可以借鉴英韩两国这方面制度上的经验,对于存在家庭暴力的离婚登记情形,经过确认确为实情,则婚姻登记机关可立即同意并为当事人办理离婚手续,此情形不受冷静期的约束。结语

通过对《民法典》中关于离婚冷静期现实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离婚冷静期”设立弥补我国登记离婚制度的不足,降低我国的离婚率,增强民众对婚姻的信心,离婚冷静期为“幸福婚姻和谐社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ANNOTATION:

BY 程翔

ON 2021-11-17T14:56:00个人用户

NOTE: 前面要列几本书

NOTE: 民法类、婚姻法类的书]

[1]巫昌祯、夏吟兰.婚姻家庭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2]杨大文、龙翼飞.婚姻家庭法(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3] 王芬.离婚冷静期在诉讼离婚中的借鉴适用[J].法制与社会, 2020(33).[4] 郑静燕.浅析我国婚姻现状及其离婚冷静期的实践探索[J].法制与社会, 2020, 000(010):204-205.[5] 翁明杰.《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证成及完善[J].吕梁学院学报, 2020(5).[6] 杨嬿宁.民法典中关于离婚冷静期现实操作可能性制度搭建.[7] 申晨.《民法典》离婚登记冷静期的正当性分析[J].经贸法律评论(6):16.[8] 杨立新.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规定离婚冷静期的立法评估[J].河南社会科学,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评注”(18JJD820001).[9] 董玉娴.浅谈“离婚冷静期”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19, 000(005):39-40.[10] 相姝.构建我国离婚冷静期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9.[11] 吕侨.《民法典(草案)》视角下离婚冷静期制度探析[J].法制博览.[12] 吕远霞.《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制度的思考及完善[J].科教导刊:电子版(2):3.[13] 张冬莉.《民法典》离婚冷静期规则的立法评估[J].休闲(22):2.[14] 张雅萍.从离婚冷静期看《民法典》对婚姻家庭的人文关怀[J].法治论坛(4):10.[15]王庆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规范的层次性适用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5):12.

第五篇: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适用外国法律吗?.

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适用外国法律吗?

在民事合同中,当事人一般可以自行约定适用于该合同的法律,在国际商事合同中,即可以约定适用中国的法律,也可以约定适用外国的法律。那么和老外签劳动合同,能约定适用外国的法律吗?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企业类型很多,员工的类型也很多,难以一概而论,不过一个总的原则是,除外国企业与其自行雇佣的人员之间可以适用外国企业本国法以外,劳动合同中不能约定适用外国法律。

企业有中外之分,员工也有中外之分。如外国企业与其外国雇员完全是按照外国企业本国法建立劳动关系的,外国雇员在中国的工作也仅是其在外国企业受雇后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们之间的劳动关系仍然受外国企业本国法的管辖。

但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经营,总是需要雇佣中国员工的,外国企业与中国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就必然要适用中国的法律。同样,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在中国开办的子公司、以及外国公司与中国公司合资合作组建的公司)雇佣了外籍员工,他们之间的劳动关系也应适用中国的法律。

这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国家多是在三个层面上对劳动关系加以调整的,即劳动基准法、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或个别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劳动基准法,在我国指的是包括劳动法在内的各种劳动法律法规,是所有的劳动关系都必须遵守的基础性规范,是最低的劳动标准,不允许在个别劳动关系中加以改变或限制。各国的实践是只要劳动关系存在于某一国家内,该国的劳动基准法便直接适用于这一劳动关系,而不论建立这一劳动关系的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人单位声称它是按照某一外国的法律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的,这种说法也不成立。他们之间的劳动关系仍然要执行中国的法律。

下载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私法中各领域法律适用规则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刑事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

    一、审理好农村刑事案件的意义中国农业人口、面积一直居全国多数,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安定。多年来,农村刑事案件所占比重持续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村......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与经验

    吕来明作者简介: 吕来明,法学硕士,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工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法理论、票据法、公司法、物权法等。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过......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与经验演讲.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其大意是,某患者在医院死亡,其 尸体被人冒领送到殡仪馆火化,殡仪馆未检验申请人的有关证明,在收费后即将尸体火化, 骨灰也未......

    关于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修改,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

    关于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报告(模版)

    关于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修改,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

    扫黑除恶中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

    扫黑除恶中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当前,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黑恶势力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

    离婚损害赔偿中法律适用问题的探析

    离婚损害赔偿中法律适用问题的探析法学专业学生施茜指导老师罗良摘要:2001年4月28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 》)新增规定了离婚损害......

    2021年上半年各领域总结最新经典框架百套

    2021年上半年各领域总结最新经典框架百套(一)直言成效(单句型或者不加措施的复句)1.新闻报道突出“实”字。精神文明突出“新”字。舆论导向突出“广”字。理论研究突出“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