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心得
金秋的9月,是我作为医务社工加入新安国际医院“天使社工室”工作的第九个月了。曾经特别害怕医院里那股消毒水味道的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早跟随着护士长以及管床医生去病房查房的工作;看着病房里的病人情况日益好转,让我觉得医务工作真的很是神圣,它不仅缓减了病人生理上的疼痛,更让病人的明天充满了希望。遇到有需要帮助的病患,我则会选择另外单独的时间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我们医务社工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作为一名医务社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2010年底,医务社工正式进驻新安国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作为嘉兴首个医务社会工作机构,我们在各级相关部门及上海督导老师的重视、关心、支持下,较好的起步,取得初步成效。从我自身出发,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分享将我的成长总结如下:
一、助人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务社会工作的深入,我开始高度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及其实践价值,急切渴望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帮助病人和家属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如发现服务对象有需求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自身感觉资源缺乏时也会出现无助感。
二、学会耐心的倾听 倾听是社工的第一个技巧,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能够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从服务对象的诉说中找到合适的介入点。在不断的学习、磨合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倾听的技巧,也与同伴分享了各自的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三、学会仔细入微的观察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各个器官功能的过程,不光用耳朵耐心倾听,同时还需要用敏锐双眼去发观察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各种状况和变化,特别是一些表露比较明显的非语言肢体动作。在学习、分享中我开始关注社工第一次向服务对象介绍自己时他们的表情反映,并由此判断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接纳程度如何。在访谈过程中也会用心观察服务对象表情的变化及其出现的肢体动作,判断这些肢体动作传达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聚焦他们的问题和需要。
四、肢体动作的恰当使用
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能够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拉近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从而使服务对象接纳自己。当我看到服务对象的手比较僵硬,需要有人按摩时,主动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服务对象按摩。这一个肢体动作的运用不仅能够让服务对象心里感到温暖,也使服务对象从心里慢慢开始接纳社工,真正敞开心扉把心里的想法跟社工倾诉。
五、逐步运用社工技巧 在督导老师的不断指点、教导下我开始关注很多社工技巧的运用,包括同理心、对问题的聚焦、适当时候的自我暴露、支持技巧等等。某次当我面对患骨结核的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病情灰心丧气时,我揉着患者的肩膀说“熬过去,你就成功了”。这就是从正面给服务对象回应,让她感受到有人和她一起面对目前的困境,能够增强她战胜困难得信心。还有一次我在第三次探访中通过观察后说道:“我看你不太舒服,对吧?”,这是对服务对象此时状况表达社工内心的感受,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关注,正是通过这些同理心的表达,服务对象开始逐渐接纳社工的服务。
六、在查房中不断发现需求
在查房过程中,我顺利的寻找到了一个需要提供出院计划服务的案主,在了解到她的需求之后,我同护士长一起为这个即将离开医院的病人提供了详细的出院宣教,并认真向其嘱咐了出院后对于疾病治疗和预防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工作或许琐碎,但是我相信,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病人感受到关爱。
另外,我还在查房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候会遇到初入医院的病患因为不熟悉医院的救治流程和住院环境而抱怨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作为医务社工以第三方的独立身份调节医患关系,并帮助病患了解医院的救治流程以及住院环境,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医护人员澄清病患对医院产生的误解,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作为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敏锐地察觉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并且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映给医护人员,同时,传达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希望和要求,做三方的桥梁和中介,这样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坚持医务社会工作的经历中,我不仅能够了解到病患在住院期间的需求,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这样的经历使我能够从医院和患者需要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工作,从而和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早日实现医院内的“全人治疗模式”,不仅仅是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病痛,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与病患积极的关注和关心。
第二篇:医务社会工作见习心得
医务社会工作见习心得
终于结束了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三周的医务社会工作见习,内心真是百感交集。记得当时听到老师说有几周的见习安排的时候,就有人问“老师,我们真的可以帮助到他们吗?”大家虽然都特别想去见习,可是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医务社会工作本身的操作性都持怀疑态度。医疗社工在中国内地还是一个很新的领域,甚至于我们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跨进医院大门之前,对医疗社工还只是一知半解。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如何疏导伤病员及其家属的情绪,以及如何进行危机干预„„一切都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第一次下病房时,大家更多的是胆怯——不敢与医护人员交流,不敢走进病房与患者打招呼,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些身体有伤痛的伤病员,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向大家解释医疗社工,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个案。每个人都想让组长“打头阵”,自己则往后退,组长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当我们面对病人以及家属甚至是医务人员对医务社工的质疑时,我们自己都是没有底气的,以至于让他们误解为“护工”。
记得有一次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去了病房之后,当听到老师向家属说的那些关于与医务社会工作有关的各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之后,才知道我们平时的学习有多么肤浅,以至于我们对专业的解释有多么苍白,这样得到别人的误解也真的是情理之中的了。作为患者与社会政策的桥梁,社工对于国家保障和福利政策更为了解,能为患者出谋划策,减轻病患家庭的压力。此外,社工更熟悉各类慈善基金会和社会媒体,一旦需要,连接到社会资源也更容易。不仅为患者减少后顾之忧,也让这些家庭在困难的时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家对课本上的这些理论只是也不是很熟悉。
社工本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这次见习,那么我们对于如何实现“助人自助”都只会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知到实践中有多么复杂;如果不身临其境,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了解案主的需求,也不能懂得他们的无助和焦虑更无处着手服务;不真正面对他人,用心聆听他们的倾诉,就发现不了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更不能做到去帮助他们了。所以社工不单只能具备理论知识,也要学会为人的基本准则。而每一件事情,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社工,抑或其他,都应该用“心”去做。然而,身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当我们面对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对我们的质疑和挑战时,大家只选择了逃避,何谈用“心”?
所有的这一切是我们读再多的书、听再多课也学不到的,所有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也将成为我一辈子的财富。在见习之后,我再回去阅读课本,我发现自己比以前还没见习时更能体会书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我想这就是见习最大的功用吧!让我们了解理论与实务的差别,也让我们从实务中学习如何去连接理论。
第三篇: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2
一、残疾人的特征:........................................................................2 1.残疾人的界定:.......................................................................2 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2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3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3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4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5 1.基本内容:..............................................................................5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5 医务社会工作.........................................................................................6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6 1.涵义:......................................................................................6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7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7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7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8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的特征: 1.残疾人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将残疾人界定为: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对残疾人类别也做出了划分:残疾人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多重和其他残疾的人。其中几种常见的残疾人类型及其特征表现如下:
(1)智力残疾:人的智力活动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智商在70及以下),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按智力商数和社会适应行为的不同状况,可以分为: 一级智力残疾者:终身生活需全部由他人照料
二级智力残疾者: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他人的照料 三级智力残疾者: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
四级智力残疾者:适应性虽低于一般人,但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劳动或工作,在一定指导下能适应社会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及信心,缺乏主动性,不能参加有规则的小组游戏,不能认真完成指派的较困难的工作,且注意力不能集中。(2)听力和语言残疾:由于听力和语言功能方面的障碍而导致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包括:
听力和语言功能完全丧失 听力丧失而能说话 单纯的语言障碍(失语、失音、严重口吃„„)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适应性较差,缺乏主动性;脾气倔强,猜疑心较强;情绪缺乏控制而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且易受到暗示;心态较为消极、孤独等。(3)肢体残疾: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而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按种类可以分为:上肢、躯干和下肢残疾。一般下肢残疾者居多。以功能障碍为主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为4级,其中一级最为严重。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经不起考验和打击,缺乏耐性;猜疑心重,消极自卑,过于敏感和好强;在性格和行为方面已出现偏差
(4)精神残疾: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划分为4级:
脑器质性、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中毒性精神障碍,包括药物和酒精依赖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偏执性、分裂情感性、周期性精神疾病等造成的残疾
(5)多重残疾(综合残疾):一个人在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和精神5类残疾中,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残疾。其等级按症状分别评定。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是把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残疾人工作中,通过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对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残疾人实施再教育和再塑造,协助残疾人康复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实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适应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残疾人及其群体自身的特殊性: 社会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其生活在困境中 自身缺陷和损伤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造成了双重的痛苦与不幸(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社工一般都是身心健全者,在对服务对象表达同理心及考虑服务需求适切性时,要对比其他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困难得多。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个人责任论:残疾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的,其责任应在其个人或家庭。
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的残疾,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
(2)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标签理论: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的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妄加标签,可能使得那些并不属于偏差的行为成为“偏差”行为,导致弱势群体偏差行为的后果。
正常化理论: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关的理论。
在社工领域认为,以往把残疾人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实际上有偏颇,问题则出现在社工的标定上(加标签)上;另一种对正常化的理解是关注为受助者提供与正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使他们回归正常社会。(3)关于残疾人工作方法的理论:
供养理论: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一般多限于经济或物质方面。
回归社会论: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及照顾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残疾人消极、冷漠的态度和严格管制,往往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应该帮助精神病患者置身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中,走出封闭,回归社会。
增能理论:许多关于残疾人的供养及照顾理论把服务对象看作是脆弱的群体,而忽视了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4)关于残疾人工作模式的理论:
个人模式:以个人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要承担治疗残疾中的痛苦(主用个案,有时也用小组) 社会模式:以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痛苦和损失应由社会补偿。社工要站在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与致残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3大内容:预防残疾、残疾人的康复及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
(1)康复: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社工需要:了解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同理心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理解其感受,并为之提供最适当的服务;帮残疾人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帮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等。
(2)教育:以保障其充分享受合法权益、挖掘其潜能,也是帮其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之关键所在。
(3)劳动和就业:是其得以自立并展示其价值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要帮其寻求适宜工作岗位。
(4)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咨询、介绍、指导和辅导可帮其更好地建立婚姻关系和调适家庭关系。
(5)社会倡导和社会预防: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努力来改善其生存的各种物质和社会环境,尽量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1)社会康复:社工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促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社会康复通过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条件来对其进行帮助,与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共同形成全面康复的基本内容。
机构内康复:在医院或康复机构中进行治疗康复,社工扮演协调者角色,与医务工作者相配合,为有效治疗康复做出贡献。
社区康复: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康复模式,是在一定地域内帮助残疾人全面康复的一种具体形式和途径,是相当于在机构内的康复工作而言的。(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简单易行)
社区康复主要内容:为残疾人普遍提供综合性康复服务;组织并帮其广泛开展康复训练
(2)职业康复:不仅需要社工的努力,还需政府的社会政策的支持
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不仅可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还可通过劳动使得原已失去的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还可增强其效能感和自信心,促使其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主要内容包括: 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
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心理训练、技能训练) 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涵义:
是配合医护人员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医疗康复机构中的辅助性、补偿性等特征 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性特征 要求熟悉基本的医学知识
要求熟悉社区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如危机调适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行为修正及生活适应模式理论等)生活适应模式理论:(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3个核心概念:
适应:指有机体能有效地与环境配合的行为或行为改变(持续性过程、开放性的系统)包括3方面:
个人积极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 环境方面的积极改变 迁移至新环境
压力:源于生活中的3个方面:生活的转换、环境的压力,适应不佳的人际关系
压力事件与家庭资源及家庭人员对压力的认知互为关联,三者的互动最终导致危机情境。
因应:面临压力或挑战的情况下个人或家庭努力调适的过程。策略:
工具性因应:即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他人帮助疏解压力
逃避性因应:即当个人无法或不愿解决问题时,就经常用遗忘、逃避等方法来减轻压力
情感性因应:即借情绪的抒发来减轻压力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一般性的综合医院或专门医院、公共医疗救助福利机构、公共卫生及医疗行政机构,精神病防治医疗机构和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等。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协助患者对医疗过程加以了解和适应 对于患者的出入院安置
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以及相关规定
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压力,并帮助其采用相应的因应方式,以及帮助改善患者家庭人员的关系 在经济方面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运用相应的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 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
此外,医务社工还要为社区中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那些出院后尚处于康复期的病人提供服务,以及在社区中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
(1)个案工作:(要旨、重点在于了解患者与家属和疾病相关之各种社会、经济、家庭、情绪等问题)
医务个案工作的基础:收集患者的社会、心理资料,这是对患者社会和心理诊断的依据
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
患者及其家庭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成因,该问题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以及患者及其家庭为解决该问题,曾经尝试使用的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 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结构、互动关系、经济和社会资源情况 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患者个人的成长史及其行为动力分析,包括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病患及诊病的经过
对患者接受帮助的意愿和使用帮助能力的预估等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事先阅读患者病历,并与医护人员商谈其病情,然后再收集有关患者的社会和心理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诊断及服务计划,提供社工服务。
(2)小组工作:(尝试让患者及家属出于适宜环境,通过成员小组互动,使其对疾病的反应、治疗有深入了解,以恢复其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类型:
按疾病类型可划分为: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和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等 按小组成员身份可分为:患者小组、家属小组,患者与家属小组 按对成员的控制程度分为:封闭式小组、开放式小组等
按小组的功能和目标可分为:教育性小组、治疗性小组、自助性小组和支持性小组等
(3)社区工作:(为了扩大对于病患者的服务,医疗机构也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方案,在社区卫生保健工作中推行卫生教育、咨询、志愿者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既为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机会。)
具体方法:加强公共关系,发动志愿者,利用大众传媒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患者及家属以及激发社区居民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等
有专家认为,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定要有专业训练的人才和领导力量 要有足够的人才和财力
社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识工作领域中的可使用资源,将患者的需求与机构的服务相联结,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功能。
第四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职责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职责:(八项)
——个案工作:医务社工以一对一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解疑释惑和信息提供等服务;
——小组工作:医务社工以小组(团体)形式为患者提供专业信息介绍和康复干预服务,并鼓励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经验分享等;
——社区工作:医务社工运用医疗机构和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义务咨询与诊疗、疾病预防信息供给和大型健康项目开展等服务;
——病房探访:医务社工定期前往病区,对住院患者进行探视,并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心理情绪反应、所遭遇困难和对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感受等;
——健康教育:医务社工定期对医疗机构患者进行有关健康与疾病预防的教育,并制作分发宣传品;
——专业评估:医务社工根据医疗机构要求,定期在特定区域或领域开展相关调查,以评估医疗机构服务状况、患者感受和服务改进目标等;
——转介服务:医务社工经联系后,将有需求的患者介绍至相关机构,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和残疾人照护机构等;
——公益慈善:联合院内外相关部门及机构、企事业单位为社会贫困患者群体提供资助,开展相关公益活动和慈善医疗项目。
志愿者服务形式:
志愿者来源,主要由各医疗机构面向社会,通过自主招募的办法,吸引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医疗机构组织的志愿者服务中。志愿者主要为病人提供就医帮助、心理抚慰、人文关怀、生活互助、文明倡导和服务社会等志愿服务。主要服务形式如下(七项):
——门诊导诊:志愿者为门诊患者提供医疗机构相关信息,合理有序引导门诊患者,陪同有需要的患者就诊等;
——病房探访:有一定经验的志愿者定期前往病区探望住院患者,并通过自身经验分享,对患者进行支持和鼓励;
——手术前陪护:志愿者对术前等待的患者进行陪护,通过自身经验分享和劝导等降低患者的术前焦虑和紧张情绪;
——患儿活动区协助管理:在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和设有患儿活动区域的医疗机构,志愿者协助医务社工进行活动区域的管理;
——候诊区协助管理:志愿者在具备一定经验的前提下,在门诊各候诊区域协助维持候诊秩序,合理引导患者就诊;
——病友小组:有相当经验的志愿者参与医务社工组织的病友小组活动,通过自身经验分享和互动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支持和鼓励。
——其他:根据患者及家属需要,配合社工开展工作。
第五篇: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生
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生、护士或心理咨询精神医生的区别
11级社会工作一班权慧敏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现代化医疗服务的标志,是优良健康照顾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病人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疾病及健康的预防与治疗,注重人文关怀,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提供超过医院的延伸性和连续性的健康照顾确保病人完全康复。
而医院医生主要从事生理疾病的治疗,关注的是人的生理健康。医务工作者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扮演的角色是检查者、咨询者、安慰者。社会护士的主要职责是病人的临床护理,目的是使病人尽快的康复。心理咨询精神医生主要关注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问题,对病人提供社会服务和经济援助较少。
因此,总的来说医务社会工作者侧重于医疗照顾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着重与病人及其家庭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