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据库建设的几点体会
浅谈数据库建设的几点体会
【摘要】通过论述在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中的几点体会,结合分析我国数据库建设现状,总结 介绍了数据库建设必需的技术要素并提出了在数据库建设中对图书馆 文献 资源利用新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数据库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
当今时代是飞速 发展 的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 计算 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大环境。计算机的最大好处在于利用它能够进行信息管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基于这一优势,电子 数据库的重要性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数据库的功能随着互联网技术推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引入文献工作之后,由于手段的先进和检索的便利,数据库的制作逐步繁荣起来,出现一些大型的数据库,例如美国的《CA》。网络 技术的出现,使人们感受到了使用数据库的便利。到现在,各种数据库层出不穷,在文献工作中,数据库的制作也成为了寻常的事情。
从2005年至今,笔者一直负责组织实施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网站的的数据库建设,其中包括了《数字期刊库》、《燕赵名人数据库》、《河北梆子原始资料库》、《燕赵十三梅数据库》几个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参与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河北红色 旅游 》两个专题
数据库的制作。其中《燕赵名人数据库》收录了燕赵古今名人信息,共计8646条,文字240万字。《燕赵十三梅数据库》完整的呈现了河北十三位荣获全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演员的生平、艺术 创作、生活趣事等,共计1220条,图片200幅,文字150万字。《河北梆子原始资料库》完成了包括《 中国 京剧音配像精粹》、《河北梆子经典》、《河北梆子名家名段》、《中国评剧大全》及《中国评剧荟萃》等共计662部VCD的数字化转换工作。《数字期刊库》更是以每年5000千篇期刊,150万字的,1000多幅图片的工作量提交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据库,至今以有五年时间。《红色旅游数据库》包括河北省著名红色旅游景点、英雄人物、历史 事件、红色视频等栏目,共计3000条,视频5部,图片100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数据库配合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的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亦已提交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据库。这几个数据库的建立是依托河北省图书馆现有资源,经过重新加工整合,以生动活泼的网络形式展现给读者。这些特色数据库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河北文化的独有魅力。
在工作中,本人对数据库、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制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写成本文,以供大家以后工作时借鉴。1.数据库制作的两大技术要素
在技术上,制作专题数据库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基本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文献资源处理技术。
1.1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1.1.1计算机技术为数据库制作提供了先进的、强大的技术手段。在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加工整理和检索三个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数据库的工作效率是手工工作所不能比拟的。
1.2.2网络技术为数据库制作提供了先进的工作组织和协作手段以及先进的传播手段。网络技术极大地扩展了数据库共享的空间和时间范围,这是文献工作者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
但是在网络上传播数据库要有一定的运行平台,这个平台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范围,或以地域为标准,或以行业为标准,或以行政上的统属关系为标准„„,例如ndcnc系统就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网站上各种数据库的运行平台,而我们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网站则采用了自建的dhbc系统。
在图书馆发展久远的历史中,图书馆学和情报 科学 的领域内,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文献检索理论和强大的检索技术体系和手段。数据库建设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方便读者通过便捷的检索方式查找到所需信息,能以更高的效率检索到前人和别人取得的经验和成果,那么数据库检索设定尤为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检索技术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功能和效率。
数据库是相关记录的集合,它以记录为基本单位。每条记录都有固定格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固定格式,数据库中的数据才得以有序的组织和
存储,高效率的检索才得以实现。
1.2信息资源技术。信息资源是数据库的灵魂。采用各种复杂的技术制作数据库,目的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存储、检索和传播。因此,处理各种信息资源的技术也是制作数据库必备的技术。数据库给资源提供了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资源可以任意使用和安排,资源经过整理、加工才可以合理使用。信息资源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信息资源的采集。首先确定所需资源主题,其次以主题为中心查找、征集相关资源,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应尽可能的广泛的搜集,在能力范围内征集。
1.2.2信息资源的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所有资源筛选归类,标准应由数据库的制作者按照已定主题,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仔细考虑,取其精华,在准确的前提下再进行加工整合。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其实要求较高,主要考验的是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1.2.3信息资源的转换。因为资源的载体不同,所以需要对资源的形式调整。例如书籍、报刊上的有用资源就需要经过加工,转换成数字化资源。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主要转换途径有以下两种方式:原始资源→扫描→转变为JPEG格式→加工软件识别→校对;原始资源→ 电子 照片→转变为JPEG格式→加工软件识别→校对;
1.2.4将数字化的资源进行加工。著录:字段设置应该尽量保持与CNMARC中著录项目要求的一致性,著录用文字应规范和统一,数据格式尽量标准化。标引:分类标引应该与《 中国 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或者是《资
料分类法》保持一致;主题标引(关键词标引)应该依据《汉语主题词词表》,在使用关键词标引时,应该逐步建立所用过的关键词词表,以保证今后使用关键词时的一致性。
目前有一个光盘版《分类主题词表》,可以进行分类和主题分类的对照查找,使用方便,是一个不错的标引工具。2.在数据库建设中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图书馆经过 历史 的 发展,积累了丰富的 文献 资源,正所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个文献体系具有组织的 科学 性、知识的系统性,并且知识门类齐全。这就为我们制作数据库提供了数据的可靠来源。但是,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整件文献,而不是知识单元。这样,我们就需要从检索到的整件文献中找出所需要的知识单元作为我们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甄别和选择。这是一项繁琐的、精细的工作。
图书馆文献中的信息一般都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使用它们时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图书馆强大的检索工具可以让我们能快、准、全地检索到我们所需要的文献。所以,把图书馆文献资源作为制作数据库时的数据可靠来源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同时,网络 信息资源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由于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很多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质量良莠不齐,其中参杂了不少的信息垃圾和信息泡沫,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所以,我们在使用网上信息时,更应该加强选择和鉴别。同时,网上信息也可以作为我 们查找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提示和索引。
数据库建设与图书馆资源的结合使这些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弥补。我在制作《燕赵名人数据库》、《燕赵十三梅数据库》及参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色 旅游 》专题数据库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依靠并利用了河北省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3.我国数据库建设中的不足
在文献工作采用 计算 机技术、尤其是网络出现后,世界范围内的数据库制作繁荣起来。目前,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大型数据库,例如:《ABI商业信息数据库》、《LWW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评论数据库》、《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 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 等等。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的数据库开发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 中国 学术期刊 电子 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支持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数据库,为我国数据库建设的 发展 提供了新的契机,将我国的 网络 文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上一页
第二篇:数据库VFP教学体会(推荐)
数据库VFP教学体会
数据库应用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绝大部分都要使用数据库来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因此,在其他课程中,(如VB等)也都要用到一些数据库的相关知识。
(2)数据库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数据库还分别有不同的版本。但无论哪一种数据库,他们的基本内容及应用原理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各有千秋。
通过以往计算机专业班的VFP教学,现对该课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一方面分析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一方面分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VFP作为数据库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更是一种用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常用工具,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VFP的特点与其它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特点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数据库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从第一节课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结束,都在讲解同一个问题——如何把各种日常管理信息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而这种形式的课程是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他们还是带着过去的学习方式来学习VFP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内容,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学完后能用它来做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散记忆,不能建立整体概念;每节课的内容学会并不难,但并不十分清楚那一节课的内容是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头脑中很难建立起“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了二点教学体会。
一、数据库的教学重点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依靠信息素养,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并进行终身的持续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在VFP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没有开始讲解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演示完整的、内容及应用领域不相同的管理系统实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等),通过演示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VFP的作用及应用领域,以及各管理系统的编程思维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各管理系统的功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VFP强大的实用功能。通过对实例的实际操作后,学生们会对使用“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对VFP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便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阐明VFP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所有不同,它是一门连惯性的课程,并且各部分相互都有联系,每一部分既是独立的又与其它部分相呼应,比如数据库中各数据表的建立及关键字段的设定与之后所建立的查询都是有关联的。需要从始至终来完成一个小型管理系统的制作。
其次,在VFP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既把实例中整个“XXX信息管理系统”的分解结果,应用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之。在讲解新课之前,首先给学生演示本节课将要制作的实例,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逻辑思维的建立,然后引入新课内容。
最后,所有的基本内容讲解之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由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系统开发的标准步骤开发其他管理系统,让学生清晰地学会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
二、数据库的教学应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在VFP的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位合作伙伴”。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自己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例如:在学习“定时器”控件时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内容幽默的动画作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让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在VB中是如何实现动画功能的?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
2、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的前提。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从中扩大眼界,促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表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游戏,然后将知识点转移到数据库设置当中。
3、在教学过程中应倾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任务式”升华为“自觉式”。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管理系统时,先让学生分组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写出系统开发计划书,最后小组合作完成整个系统的编制与调试。
4、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各组的管理系统开发完成后,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将成果展示给大家,以组为单位展示,小组成员是答辩者,其他学生是考核者。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构建知识架构的能力。
第三篇:数据库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529940
对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软件、实现技术的评价以及对于实验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做的总结:
本次实验我们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下完成的,应用了数据库建表,触发,删除插入。。;powerdesigner实现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的转化。。;java语言中的的GUI图形用户界面、与数据库连接(jdbc)等技术。较好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老师安排给我们的任务,实验过程中尽管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最后经过与同伴互相探讨,借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都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总的来说感觉数据库、powerdesigner、java语言面向对象等编程技术应用起来灵活,容易理解。短短的两周课程设计让我对java语言等编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学习的自信心。
对两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引导的对软件开发的分配时间的分析评价: 在第一阶段:2011.1.2--2011.1.6
我们做的题目是《小型餐饮管理系统》按照老师的安排,我们先进行系统需求和系统功能设计,在确定了我们要做的小型餐饮管理系统应具有哪些功能后利用powerdesigner汇出了数据库的物理模型(ER图),并且进一步利用powerdesigner的强大功能由ER图继而生成了物理模型图以及数据库,完成了数据库设计阶段。(包括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设计);
在剩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应用程序的调试及课程设计报告的书写上。
个人负责的工作部分:1.与组员一起探讨分析所做项目(小型餐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部分,共同完成需求部分的设计。2.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所需的资料。3.数据库部分的书写(包括数据库、表、触发器、索引、存储过程等的创建)以及完成ER图,物理模型图的设计转换部分。
经验与教训:
在实验验演示给老师看的时候,自我感觉做的挺好,能得到老师的好评和赞许,没想到的是老师看完我们的演示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一时目瞪口呆。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才发现我们做的系统根本就是个废品,没有任何一家厂商愿意用我们的东西,即使免费相赠。和现实中的《餐饮管理系统》相比,我们的系统最大的不足体现在安全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顾客点菜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库户绑定问题,及设置相关的口令,从而导致点菜时乱套,无章法的问题,不方便饭店管理,严重的会出现店家亏损问题。2.缺少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环节的设计。
通过这次教训,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实践当中,我一定会更加认真的对待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开始时的基础阶段。学习,成长的过程就像建造一栋高楼大厦一样,打好地基很重要,因为这关系整个楼层的稳固安全问题。我坚信在以后长远的学习的过程中我会更注重培养严谨的思维,重视细节,凡事努力打造个好的开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不骄不躁。
心得与体会:
第一次接触像这样比较大的项目,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深切的体会到合作与实践的重要性。
第一、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一边学习一边上机动手操作,才发现自己不懂的太多太多,以前的自己太渺小,我需要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自己需要在动手操作方面努力改进提高。
第二、记得老师和学长们总是教导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协作,告诉我们合作的能在走出社会以后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之前我还有点不以为然,过分的相信自己。通过本次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我对老师和学长的话坚信不移,这次实验如果没有同伴的帮助仅在两周内仅凭我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一起努力,互相督促,探讨。。最后较好的完成了任务,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笃信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与他人协作,互助。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探讨
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探讨
[摘要] 文章分析了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认为高校应主要负责这项建设工程,并就建设程序、建设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经典名著
全文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
经典名著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史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高等院校文献资源丰富、专家汇集,是普及经典名著的极好之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经典名著资源的数字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结合本校本馆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设体现自身特色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
1.现状分析 1.1 建设情况
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一些著名的数字化技术提供商都在建设包括经典名著在内的各种数字化图书的全文数据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数字图书馆。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系统有序的信息资源库,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检索和自由存取,经典名著资源就包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超星、方正APABI、方舟、书生之家等。
②高校图书馆建立的名著导读数据库。许多高校不仅规定了大学生必读书目,而且还以名著的目录或全文为主要内容建立了一些名著导读数据库,大致有三种形式:独立型、链接型和简单型。独立型是图书馆以自定的格式、分类和标准建立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大学文科信息中心建设的本校80种经典必读书目的导读数据库,就把名著分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四类,并提供名著简介和全文阅读;链接型是图书馆不单独建设自己的数据库,而是把经典名著书目进行分类排序,然后直接链接到超星、书生等数字图书馆实现全文阅读或下载;简单型数据库则仅列出经典名著目录和基本信息,而不提供全文阅读。③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许多商业性的电子图书网站和个人网站也提供经典名著的全文信息,读者可以付费阅读或下载名著,但是这些网站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缺字、少页、错别字的情况时有发生。④专题性名著数据库。这类数据库目前来说还比较少,内容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就目前来说,经典名著的分类往往比较简单,往往仅采取中国与国外、古典与现代的笼统分法,大致来讲还没有深入到按学科、按时代、按内容等较细致的分类。笔者在网上搜索时只能找到如四大名著、英文名著、古典名著、外国名著等专类数据库,而且这些数据库收集名著的种类和数量也很有限。
⑤名著光盘。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由数据加工商合成数字化、平面设计、多媒体等多项技术开发制作的经典名著光盘,影响比较大的有《中文经典数字图书馆》、《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古今中外名家名著配音配乐图书馆》、《中外经典名著1000部》、《英文名著3000》等等。这些光盘收集量大,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产品,而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原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所以有不少高校就直接购买这样的光盘在校园网范围内供读者使用。1.2 存在问题
应该说经典名著数据库的开发和宣传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读者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在网上找到经典名著的全文,但是笔者认为现有的经典名著信息库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①缺乏专门的经典名著数据库。现有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么是包含在比较大的数据库,如超星等数字图书馆之中;要么就是仅由少量作品简单组合而成,信息量不够,且不具备检索功能。如果要对经典名著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就必须单独建立经典名著数据库。②信息源的范围狭小。目前高校建立经典名著数据库一般仅限于本校的必读书目,学科范围也主要是文学领域。实际上每门学科都有一系列经典名著,建设经典名著数据库应该尽量把各门学科都包括进去,同时可以把经典名著的范围扩大到文献资源之外,一些其他形式的经典名作,如经典音乐、经典书画、经典影片等,都完全可以纳入其中。③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目前的经典名著数据库仅仅完成了经典名著从传统的文献形式向数字形式的转变,还基本上没有深入到对信息进行二次、三次加工、提取知识内容、提供知识服务的层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④缺乏统一格式。由于目前没有专门建设的经典名著数据库,各种数据库在数字化技术和浏览格式上自成体系,例如超星、书生、方正等多家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就各有各的格式,而且必须使用专门的浏览器阅读,相互之间难以兼容,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就比较困难。
2.建设原则
对于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一直缺乏人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建设和开发经典名著资源,提升高校学子的文化品味和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客观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信息集中、专业集中、专家集中的自身优势,也完全有能力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实现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明确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资源范围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继承价值的名作,它不仅包括文献形式的名著,还应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艺术作品;高校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还应该考虑特殊的高校读者群,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出发,规划整个数据库的建设风格。
2.2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不可能都去建设大而全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发某类经典名著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类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例如财经类院校就可以发挥经济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优势,建设财经类经典名著数据库;人文学科较强的院校可以建设文学文化类经典名著数据库;理工科院校可以建设科学类经典名著数据库;师范院校则可以集中建设教育类的经典名著数据库。
2.3 标准性原则。全文数据库不是数字化信息的简单结合,它必须能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功能,所以数字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描述、组织、存储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应该从长远考虑,要便于信息资源的开发。2.4 知识性原则。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不仅仅是文献著作的电子版本,还应该包含知识内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就伴随着信息的深加工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可以考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经典名著信息资源的开发,横向就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名著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纵向则是在立足某一学科挖掘其精华。
2.5 效益性原则。从经济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重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则应该能在资金调度、总体规划、协调分工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有尽可能完善的信息储备和信息结构,重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2.建设原则
对于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一直缺乏人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建设和开发经典名著资源,提升高校学子的文化品味和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客观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信息集中、专业集中、专家集中的自身优势,也完全有能力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实现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明确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资源范围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继承价值的名作,它不仅包括文献形式的名著,还应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艺术作品;高校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还应该考虑特殊的高校读者群,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出发,规划整个数据库的建设风格。
2.2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不可能都去建设大而全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发某类经典名著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类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例如财经类院校就可以发挥经济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优势,建设财经类经典名著数据库;人文学科较强的院校可以建设文学文化类经典名著数据库;理工科院校可以建设科学类经典名著数据库;师范院校则可以集中建设教育类的经典名著数据库。
2.3 标准性原则。全文数据库不是数字化信息的简单结合,它必须能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功能,所以数字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描述、组织、存储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应该从长远考虑,要便于信息资源的开发。
2.4 知识性原则。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不仅仅是文献著作的电子版本,还应该包含知识内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就伴随着信息的深加工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可以考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经典名著信息资源的开发,横向就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名著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纵向则是在立足某一学科挖掘其精华。
2.5 效益性原则。从经济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重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则应该能在资金调度、总体规划、协调分工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有尽可能完善的信息储备和信息结构,重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3.建设程序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设程序
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准备、数字化转换、数据整理加工和整体协调几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就是数据库的总体规划,包括数据库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内容设计一是要确定数据库应包含的经典名著的范围,并按统一的标准分类,二是要设计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如全文阅读、全文检索、名著导读、研究综述等等;形式设计则是要规划如何实现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包括数字化总体方案设计、数据库页面框架设计以及数据库后台设计等。数字化转换就是把经典名著从传统的文献形式转化成数字资源形式,可以采取人工录入、扫描、光学识别等方式来实现,如果能解决数据格式问题,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名著光盘或电子图书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数据整理加工就是要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类、描述、组织、存储实现数字资源的有序化。资源分类可以借鉴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同时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的分类标准;资源的描述和组织可以采用超文本这种非线形组织手段或者元数据方式来序化各种与经典名著相关的媒体信息。
整体协调阶段的工作包括数据库网页的整体设计和校园网内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最终要把所有的经典名著数据库资源统一规划到校园虚拟网的范围之内,让所有的校园网用户共享。3.2 应注意的问题 ① 著作权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经典名著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般不涉及到著作权问题,而且图书馆对经典名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仅仅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盈利之途,所以高校建立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没有侵权之嫌。②分工协作与总体协调问题。经典名著资源丰富,单所高校图书馆肯定不能承担全部建设工作,所以由各所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分工配合比较适当,既能发挥各高校图书馆所长,又能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同时,考虑到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统一性,为了避免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国家的总体协调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国家可就此建立专项资金,成立临时工作组,专门负责数据库建设的总体分工、资金调配和标准制定,保证建设过程的高质高效。
③内容建设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与简单的电子图书的集合应有所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前者还应该是一个知识库和思想库,除了实现所有经典名著数字化以外,还必须考虑如何深层次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来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建设:一是要确保经典名著数字化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数字化形式的转换过程中避免出现瑕疵;二是要研究开发经典名著的全文检索系统,构建对多部名著同时进行全文检索的检索平台;三是要从名著介绍、背景透视、历史价值、现时意义等多个方面来充分挖掘经典名著资源的内在价值。④形式建设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要重视内容的完整,也要注重形式的完美,要体现蕴藏在经典名著背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同时也不能忽视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历史文化氛围的烘托可以通过内容的深度和网页色彩的搭配来实现;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则可以通过数据库网页的动态设计来实现,突破纯文本阅读的模式,加入一些与经典名著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如取自名著题材的音乐、电影、绘画、雕塑等,一方面可以充实数据库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数据库的表现形式。⑤建设队伍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最终要靠人来完成,拥有什么样的建设队伍会最终决定数据库的建设质量。要建设好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图书馆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同时,在建设过程还必须非常重视专家的作用,让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在如何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提炼思想、观念和学术精华,如何实现经典名著与现代学术生活的融合方面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2.建设原则
对于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一直缺乏人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建设和开发经典名著资源,提升高校学子的文化品味和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客观而言,高校图书馆拥有信息集中、专业集中、专家集中的自身优势,也完全有能力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实现对经典名著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2.1 针对性原则。明确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资源范围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继承价值的名作,它不仅包括文献形式的名著,还应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等艺术作品;高校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还应该考虑特殊的高校读者群,要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出发,规划整个数据库的建设风格。
2.2 特色性原则。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不可能都去建设大而全的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发某类经典名著资源,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类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例如财经类院校就可以发挥经济类专家学者集中的优势,建设财经类经典名著数据库;人文学科较强的院校可以建设文学文化类经典名著数据库;理工科院校可以建设科学类经典名著数据库;师范院校则可以集中建设教育类的经典名著数据库。
2.3 标准性原则。全文数据库不是数字化信息的简单结合,它必须能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功能,所以数字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描述、组织、存储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而标准的选择则应该从长远考虑,要便于信息资源的开发。
2.4 知识性原则。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不仅仅是文献著作的电子版本,还应该包含知识内容,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过程就伴随着信息的深加工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可以考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强经典名著信息资源的开发,横向就是挖掘不同学科的名著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纵向则是在立足某一学科挖掘其精华。
2.5 效益性原则。从经济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重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另一方面,国家则应该能在资金调度、总体规划、协调分工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效益来讲,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要有尽可能完善的信息储备和信息结构,重视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3.建设程序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建设程序
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准备、数字化转换、数据整理加工和整体协调几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就是数据库的总体规划,包括数据库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内容设计一是要确定数据库应包含的经典名著的范围,并按统一的标准分类,二是要设计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如全文阅读、全文检索、名著导读、研究综述等等;形式设计则是要规划如何实现数据库的各项功能,包括数字化总体方案设计、数据库页面框架设计以及数据库后台设计等。数字化转换就是把经典名著从传统的文献形式转化成数字资源形式,可以采取人工录入、扫描、光学识别等方式来实现,如果能解决数据格式问题,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名著光盘或电子图书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数据整理加工就是要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类、描述、组织、存储实现数字资源的有序化。资源分类可以借鉴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同时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的分类标准;资源的描述和组织可以采用超文本这种非线形组织手段或者元数据方式来序化各种与经典名著相关的媒体信息。
整体协调阶段的工作包括数据库网页的整体设计和校园网内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最终要把所有的经典名著数据库资源统一规划到校园虚拟网的范围之内,让所有的校园网用户共享。3.2 应注意的问题
① 著作权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经典名著是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般不涉及到著作权问题,而且图书馆对经典名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仅仅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盈利之途,所以高校建立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基本上没有侵权之嫌。②分工协作与总体协调问题。经典名著资源丰富,单所高校图书馆肯定不能承担全部建设工作,所以由各所高校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分工配合比较适当,既能发挥各高校图书馆所长,又能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质量。同时,考虑到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统一性,为了避免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国家的总体协调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国家可就此建立专项资金,成立临时工作组,专门负责数据库建设的总体分工、资金调配和标准制定,保证建设过程的高质高效。③内容建设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建设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与简单的电子图书的集合应有所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前者还应该是一个知识库和思想库,除了实现所有经典名著数字化以外,还必须考虑如何深层次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来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建设:一是要确保经典名著数字化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数字化形式的转换过程中避免出现瑕疵;二是要研究开发经典名著的全文检索系统,构建对多部名著同时进行全文检索的检索平台;三是要从名著介绍、背景透视、历史价值、现时意义等多个方面来充分挖掘经典名著资源的内在价值。
④形式建设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要重视内容的完整,也要注重形式的完美,要体现蕴藏在经典名著背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同时也不能忽视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历史文化氛围的烘托可以通过内容的深度和网页色彩的搭配来实现;数据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则可以通过数据库网页的动态设计来实现,突破纯文本阅读的模式,加入一些与经典名著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如取自名著题材的音乐、电影、绘画、雕塑等,一方面可以充实数据库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数据库的表现形式。⑤建设队伍问题。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最终要靠人来完成,拥有什么样的建设队伍会最终决定数据库的建设质量。要建设好经典名著全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馆员除了图书馆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同时,在建设过程还必须非常重视专家的作用,让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在如何开发经典名著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提炼思想、观念和学术精华,如何实现经典名著与现代学术生活的融合方面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参考文献: 黄建年:导读书目、必读图书与全文数据库,河南图书馆学刊,1997.3 2 钟文一:我国国产全文数据库的检索阅读平台研究,情报检索,2003.10
第五篇: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方案
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建设方案
一、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是指结合政府各类决策支持系统、相关应用系统的接入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求,构建的共享数据库,它是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各类电子政务共享交换数据的有机管理,并为应用提供相应服务。
在经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上网、政务公开、网上行政等发展阶段之后,随着电子政务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单一的政府机构业务系统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积累的政务信息资源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各委办局之间互联互通不足,业务协同困难,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缺乏统一的政务信息管理和服务机制。这些问题的症结之一是缺乏统一规划、规范建设的政务信息共享库。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库,就是为统筹地方政务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交换和使用,建立有序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各个信息资源权威发布者提供规范、科学的共享发布手段,为各个资源使用对象提供资源的检索、定位与获取服务。通过与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的目录服务相结合,解决地方重要信息资源管理难的问题;与交换服务相结合,解决地方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难的问题。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库的建设,全面实现整个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次建设,长久复用”的建设目标。
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国家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为主要建设思路的导向正在逐渐形成。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库,不仅符合电子政务工程整体发展规律,抓住了当前政府最关键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为电子政务工程的深化与开展,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对推动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提升领导的科学决策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需求分析
随着电子政务各个业务系统的建立和使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不但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等公共信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而且各个业务部门对其他部门专题数据的需求也非常强烈。目前这些信息中部分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的一致性和鲜活性还不能很好的保证。因此,要满足各部门业务流程和信息共享的需要,不但要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下建立起信息资源基础库,而且要建立起对这个基础库的管理、维护、更新和使用的长效管理机制,使数据库能够不断的扩展、完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鲜活性和准确性,为整个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共享库基础功能需求
1)
对数据访问下载的支持
共享库系统要为政府用户及各级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访问和下载信息资源的支撑服务。政府终端用户和各级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目录系统授权验证,将数据查询条件及查询要求提交到共享库系统,共享库系统分析查询条件及查询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定位、获取、打包返回给服务调用方。
2)
数据检查比对
共享库系统要为政府用户及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检查比对支撑服务。政府用户及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身份认证和目录系统授权验证,将需要比对的数据提交到共享库系统,共享库系统将用户提交的数据和共享库中数据进行一致比对。
数据检查比对服务,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各级政府部门,该服务将来也可应用于银行、中介、企业等经营性机构的日常业务,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的便利服务,通过合理的数据使用授权,扩大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授权面,满足了用户对数据进行权威认证的需求,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走向社会公众,探索一条社会基础信息资源为政府、企业、公民全方位数据利用服务的资源应用模式新道路。
3)
数据同步
为保持共享库数据良好的鲜活性,需要建立委办局到共享库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同步更新机制。根据信息资源生产-消费模型,各个委办局既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为确保共享利用的信息资源准确有效,各委办局需要及时将更新的业务信息同步到共享库系统,同时共享库系统还要将得到更新的业务信息及时同步给其他委办局,从而实现数据双向同步互动。共享库系统通过建立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同步接口规范及同步策略规范,建立策略模式下的基于参数灵活配置的数据同步更新机制,提供数据双向同步服务,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及时同步更新。
4)
数据规则约束检查
共享库数据要满足一致性、完整性、正确性要求。共享库系统需要提供数据规则约束检查手段,对入库数据按照业务逻辑规则进行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的数据清洗整理,保证共享库数据干净、准确、可靠。
5)
目录服务需求
按照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框架结构,建立信息资源目录标准服务及元数据描述服务。
2、共享库安全需求
从三个方面提出共享库建设的安全需求:(1)
用户的安全性
系统提供和交换平台中用户认证层的接口连接,来保证用户的身份安全和访问安全。一是身份安全,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合法用户才能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访问,这通过用户认证层来保证;二是访问安全,经过了身份认证的合法用户只能读取被授权访问的信息资源,这通过信息资源目录系统来保证。
(2)
数据自身的安全性
数据对于共享库来说,是最基础的要素,它的安全性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要提供对数据库自身内容的安全备份和恢复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恢复性。
(3)
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用户认证系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对共享库系统的数据访问进行安全保护。用户认证系统保证用户身份合法,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保证用户信息授权访问合法,经过身份认证和授权验证,共享库数据可以通过服务形式返给应用程序。
3、共享库管理需求 1)
共享库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授权使用。共享库逻辑上集中建立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对共享库进行管理、维护。各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对共享库的使用通过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实现。同时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保证共享库的稳定运行和长效管理。
2)
数据的更新维护
结合共享数据的分布情况、应用需求及数据逻辑集中管理要求,本着“谁拥有数据谁更新”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数据更新维护方案。做到共享库数据的及时更新,保持数据良好的鲜活性。
3)
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包括数据内容的标准化、元数据的标准化等方面。数据内容的标准化:要结合共享库的内容标准,科学合理地划分数据结构,形成数据分类、分层的标准化组织结构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化:要结合共享库的元数据库标准,对数据内容进行精确描述,为数据目录服务和数据共享与交换提供基础。
4)
数据的扩展
要结合多层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对共享数据的扩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共享库扩展框架,既能满足对现有数据项的管理,又能够很好的满足未来对扩充数据项的增加需求。
5)
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必须加强数据资源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授权管理,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
6)
数据展现
通过应用开发,提供对数据内容和数据描述的浏览展现、查询、统计等功能。
三、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设计
1、政务信息共享方案的选择
通过对不同建设方案的分析比较、取长补短,“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兼有“集中建设”方案和“分散建设”方案的优点,又弥补了各自的缺点,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库的理想建设方案。
具体而言,各共建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本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形成共享数据库。根据具体情况,共享数据库一部分部署在各部门,自行维护;另一部分由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管理运行。共建部门将共享数据库存放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共用中心的网络资源、周边设备和专业化的运行维护人员及服务,可以充分保证共享数据库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进一步从广义上来讲,在信息资源组织建设中,“逻辑集中、适度分布”的建设原则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元数据库、专题应用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的基础;
二是构建星型结构的网络应用系统架构,实现共建部门通过访问中心就可透明访问共享信息资源的机制;
三是在共享数据库的建设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进行具体的分级部署和实施。
2、政务信息共享库设计
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中的数据库按所服务的业务功能,可以大致分为如下种类:
Ø
元数据库:存储元数据。
Ø
业务规则库:将业务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存在规则数据库中。Ø
业务信息库:将从前置节点获得的重要信息存储在业务信息库中。
Ø
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
Ø
交换信息库: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信息放在平台日志库中。Ø
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主体建立的、信息源唯
一、结构稳定的信息系统数据库。
Ø
决策支持库:使用者主要是机关单位、市委领导等决策相关人员,为其提供在业务信息、基础信息、主题信息基础上各种层次汇总的数据,辅助进行进行各种决策支持。Ø
其他数据库
包括资料和文档库、多媒体数据库、UDDI库等。分布在各委办局的数据包括两类: Ø
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数据来源于各委办局的内部应用系统,或来自于信息资源中心交换的数据,用于存储对外共享和交换的信息。
Ø
交换信息库
将与其他部门进行的数据交换信息记录到交换信息库,以便各委办局自行统计、分析数据的去向与用途。
四、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
东方通科技公司主持规划设计了北京市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库、石景山区电子政务试点“医疗行业监管专题数据库”等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关键要素如下:
1、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机制
政务信息采集过程涉及到多方协作,密切配合,并且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来约束、监督,才能保障政务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到有效数据。对政务信息采集的监控管理主要从管理手段上进行,规定有些资源必须共享,落实责任到领导人。同时对具备共享条件的系统,限定资源接入的时间,要求接入单位业务负责人和负责接入的技术人员协力配合,按时完成接入工作,并对接入情况汇报备案。政务信息资源更新也需要通过管理制度来确定更新流程,建立“零更新上报”制度,确定责任到人,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2、信息资源的采集技术机制
政务信息采集有多种方式,包括文件填报、邮件、数据交换、公文传输等。对于存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政务系统中主要采用两级数据库同步和文件传输的方式采集数据。主要步骤有:业务申请、审批、原系统调查、接口设计、资源定义、用户定义、服务配置、系统联调、试运行等步骤,对于每一个应用都要分别进行。
3、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管理机制
政务信息的合理存储是有效利用的前提。数据安全、备份与恢复机制、历史数据管理规则、失效数据清理机制、存储人员工作制度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存储管理机制。
4、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技术机制
信息资源对统一存储技术机制涉及到政务信息共享库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命名规则、接口设计等内容。
5、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管理机制
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的根本目的。合理的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管理机制能够保障信息资源安全、充分、有效利用。
6、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技术机制
信息资源的统一利用技术机制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展示、访问权限的控制、对外服务的提供方式等内容。
政务信息共享库建设,最终要形成信息资源的统一采集管理、统一存储管理、统一利用管理和基于共享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管理,形成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保障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