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中日幼儿体育交流研讨会有感
教师学习心得
参加中日幼儿体育交流研讨会有感
2015年12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在顺德德胜幼儿园举办的“中日幼儿体育交流研讨会”。本次活动是由华蒙星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特邀日本幼儿体育权威专家石桥满教授和中国留日幼儿体育专家陈洪淼博士来华进行的一次交流培训活动。机会难得,参加人员众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幼教同行和专业人士。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感受一:学习内容丰富
本次培训活动带来了日本专家和中国专家的五个精彩讲座,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上好一节体育课,如何科学安排幼儿体育课程、如何通过篮球教育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如何创设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等内容,为大家带来了对幼儿体育全新的理解和经验。
教学吸引着。在开幕式之后,德胜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还为大家展示了幼儿早操和阳光运动,大班的小兵主题操、中班的篮球宝贝操和小班的溜溜布操让大家大开眼界,原来幼儿早操可以如此动感而多彩!每周不同内容的阳光运动更让大家感慨原来幼儿体育可以如此多变而有趣,孩子的模仿能力可以如此强!
感受二:石桥满教授的人格魅力和正能量
石教授,Rapport 幼儿体育俱乐部社长,1976年3月毕业于日本中京大学,4月就职从事幼儿体育工作(一线工作),一直到现在。60岁的高龄了还在努力奉献,我非常钦佩他对工作的热情和热爱。与之相比,我很惭愧,记得在去年,有好友邀请我一起去参加普通话升级考试,我拒绝了,理由是:该有的职称我都有了,我就等退休了,所以懒得去折腾了。现在看来,我不应该这样,我应剔除这种消极的思想,打起精神,杨帆前进。
在本次活动中,石桥满教授、陈洪淼博士以及两位中国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几节精彩的活动课。日本的是《学习单杠》《学习跳箱》,中国的是《小兔子采蘑菇》《大鲨鱼来了》,但看课题,我们很清楚日本活动课的目标是什么,而中国的,很难猜。另外,通过看课,我们也不难发现,日本的活动课注重游戏和一物多玩,他们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是教师的创意游戏,教师的严谨示范,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尊重,孩子在活动中
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情绪。中国的体育课,注重花式,要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要丰富多彩的表扬语,要衔接自然的过渡语,这不仅让上课的老师很累,我们看课的老师也感觉很累。结果,日本60岁的石教授连续上两节活动课,轻轻松松,中国的两位老师上完活动课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本次活动为我们带来了新颖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一定会吸取精华,把好的理念和模式带入我园的体育教学中,让孩子学中玩,玩中乐,锻炼幼儿的体质。
2015年12月18日
第二篇:中日茶文化交流
中日茶文化交流概述
内容摘要:
茶,本只是一种植物,可在中日的共同努力下,它脱离了本来的仅为植物,化身成为一个受到历史积淀,文化洗礼的东方居士,在它这儿有着特殊的东方特质,它起源于先秦,第一次繁荣在唐中期,并且东传日本。第二次繁荣于两宋,且点茶法传入日本最终千利休含笑自杀之后形成了抹茶道,与煎茶道共同构成了日本茶道,明清沏茶泡茶盛行之后中日两国茶文化分道扬镳,中国将茶作为可口饮料,而在日本则成为了生活艺术。关键词:茶,交流,茶道,发展,艺术 正文:
说起茶文化首先应从茶来说,应当澄清,茶非茶文化。对于茶,它是一个具有局部特色的饮料,只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它才得以冲出局部走向全世界。
对于茶,一个从一开始就挂着东方名片的植物,对于它的应用从一开始就是东方的专利,应该注明的是,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对茶的认识,发展,以至于凝注成为茶文化都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而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传播、交流,同时又见证了两国历史的渊源,友好的往来。
首先,针对茶的起源来说,茶源自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运用。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虽说那是传说,不足为据,但是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说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春秋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由此可知,茶最晚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已经得到使用,春秋时期被当做粥来食用,实际上中国有相当长时间内都在把茶当做食物来食用,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地方仍然食用茶叶,例如佤族、基诺族等。而在同时期的日本却无这方面记载,最少以现在的历史研究来看中国出现茶要比日本早。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可以看出:茶在中国一开始并非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药材彰显于世。除了这个传说之外,有精确史文记载的有:东汉时期神医华佗《食论》中记录“苦荼久食,益意思”,以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录“茶治便脓血甚效”,陶弘景也曾记录“茶,好主眠”,在此可以看出茶作为药材在中国古代的广泛使用。此外,根据西汉《僮约》中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以及《汉书·王褒传》记载:西汉时期成都已经是茶叶的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成都人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饮茶还使用了专门的茶具。茶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被用作饮料,而四川成为了当时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心,茶被当做商品来买卖,就不单单供农家自饮自食了,而是为它赋予了商品的职责,也就扩大了茶的受众,更多的文人墨客就可以接触到茶,并且在饮茶过程中产生广泛的思想情感,为茶赋予更多的内涵,茶文化开始慢慢积蓄而成。
东汉末年,划分三国。人们长期处于战乱,社会不安定,人们渴望有一个精神寄托,进而佛教传播兴盛。佛教讲求念经打坐参悟佛法,但有困神一直是他们的困扰。前面我们也说到了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便深得佛教人士喜爱,特别是两晋南北朝佛教盛行时期,茶随着佛教的盛行而盛行开来。巴蜀文化中的茶文化在相互交流中逐渐传播到吴楚越几大文化系统中,但是国家不统一,南北方交流受到阻碍,南方茶文化已相当发达,但在北方却未获发展,直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南北方文化交流频繁,南方的茶文化开始传入北方,但是一直到初唐时期茶在北方虽说有发展,但也没有普及,直到中唐时期,情况才有所改观,北方开始普及茶。以至于在在德宗李适之后“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这正是茶对中国北方百姓的影响写照,也正是在这时,茶文化才真的普及南北方。
日本是没有自生茶的,在中国引来,那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茶是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呢?我们知道,徐福的传说,他在秦朝就带着3000童男童女,500技工,谷物种子,谷种各样的大陆文明来到了日本,由此也促进了日本文明的飞跃发展;史料也记载有5世纪自称秦始皇后裔的秦氏一族来到日本,六世纪朝鲜华裔王氏来到日本;南朝政权也曾派裁缝兄媛,弟媛到日本;专事佛教艺术的司马氏一族也来到日本,可是这些却没有给日本带来中国的茶文化,连一根茶叶也没有带去,甚至日本正仓院收集了九万多件文物,囊括武具,乐器,服装,佛像等很多类,可是唯一缺少的是茶,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反过头来看一下,中国茶直到中唐时期才在全国普及开来,而那徐福出海是在山东半岛,是中国北方与日本的交流,对南方的文化传播极少,正仓院在756年采集完成之时怕中国的茶还没有普及,在长安,江东地区很难采购到茶。一直到了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之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再度兴盛,禅宗盛行,因而带动着茶叶盛行,茶文化兴盛,茶在南北方都普及开来。还有一个原因,一个非常重大(至少是在茶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件事)不能被我们遗忘,那就是陆羽《茶经》的问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学专著,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它对中唐时期茶文化做出了很好地总结,也正是在茶经问世之后,茶成了全国普遍性的饮料。又伴随着这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在大唐带去了汉字书法艺术,服饰艺术,佛教禅宗,同这些紧密相连的就是茶文化,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时,同样被中国的茶文化深深吸引,由此日本从中国引进了茶。
唐朝时期,像白居易、刘禹锡、皮日休、杜牧、陆龟蒙等大文豪们都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的诗。这一时期,中日交流频繁,特别是日本留学僧人,例如圆载就与皮日休、陆龟蒙交往甚密,也正是由他们这些留学僧人将唐朝的茶文化带去日本,弘仁茶风也就在那些僧人、贵族之间掀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那三僧一天皇了吧,便是最澄和尚,空海和尚,永忠和尚,嵯峨天皇。正是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引领了那个时代的茶文化,同样也开辟了整个日本的茶道兴旺。
但是,好景不长,自公元607年小野妹子来隋之后287年的交流于公元894年截至。中日官方交流阻断了,同时中日官方茶文化交流也被阻断,但是却促起了中日民间交流。唐末时期,中国政局**,黄巢起义活跃,唐朝政治经济衰落,加之日本财政紧缩,无法支持遣唐学习,又考虑到民间商人可以为贵族带来奢侈品,因此就不再派遣唐使了,在此影响下,官方交流阻断,虽说仍有民间交流,但出于经济利益,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是极小的。
进入了五代,政局动荡,国家不统一,但是在沿海地区的后梁、吴越地区,出于具有优良的港口,它们与日本具有广泛的交流尤其是吴越,而且更有趣的是在这段时期内中日交往表现出吴越政权更加积极一些,而日本政府却表现出淡定的态势,与中国政权不冷不热,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日本不想被中国当时那混乱的政治所牵扯。而他们又想与中国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以为王公贵族们提供中国的商品。在这样一种不冷不热,仅限于商船往来的时代里,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文化的热衷程度冷淡,这就自然而然的使日本的茶文化发展缓慢,使中日茶文化的交流陷于窘迫。
在中国的宋代是一个茶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具体来说,宋代出现了龙凤团茶、散茶以及点茶法,同时茶会茶宴斗茶等十分兴盛,像欧阳修、梅尧臣等文人墨客对龙凤差图案散茶等也做出了描述,把他们记入诗词,蔡襄《茶录》中记载“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对点茶法做出了详尽的描述,这些都能充分说明宋代茶文化的高度发展。然而处于与北宋同时期的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至末期这段时间内,茶文化却是处于“停滞”,这又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茶文化高度发达而日本茶文化却处于“停滞”呢?
这时期,中国的北宋时代,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而文人又是茶的享用者,也是茶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加之北宋皇帝的极力推崇,就像宋徽宗曾描述过龙凤团茶的品饮法,为了与民间饮茶区别开来,就限制了龙凤团茶的生产,这充分证明徽宗对于茶的特殊钟爱,由于皇帝的推动而茶文化急速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至晚期是什么情况呢?最高统治者藤原氏对于茶的热情投入太少,中日文化交流冷淡,宋代产生的龙凤团茶并没有传入日本,没有像唐代那样直接影响日本茶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安晚期时代并没有像弘仁茶风那样有来华僧人将中国的种茶制茶饮茶方法带入日本。
但是,真的是停滞吗?虽然日本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相对与宋朝来说确实比较慢,但是呢,也并非是停滞,当时日本政权被外戚藤原氏控制,天皇家族逐渐成了傀儡,他们中的好多人成为可有可无的人,所以有些就去了寺院,由此日本茶文化的集中中心就从皇宫转移至寺院中,而在白河天皇将政权从藤原氏手中夺回之后,奉茶仪式等典仪茶在日本兴起,所以对那个时期并不能单纯的说是停滞。
南宋时期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日本这时平氏集团崛起,平氏集团很早就尝到中日交流的好处,所以在他执政起就迫不及待的将原来的私下贸易转为公开贸易,而南宋这时候正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所以中日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而促成他发展的就是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他来到中国学习禅宗,将南宋的禅和茶传入日本,成为了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日本的茶祖。而他的《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荣西的茶文化直接传承的就是天台山茶史,一个可追溯到东汉的茶种植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日政府以及荣西等僧人的推动下,中日茶文化交流频繁,促成两国茶文化繁荣,而日本则迎来了茶文化史第二次高潮。
可是,成吉思汗进入中原之后,元朝建立之后,中原原有的茶文化,煮茶,点差等很繁杂,中原文人们因家国丧灭,已经没有心情去细细品茶,进行繁杂的茶理了,所以原有那种繁杂的制茶术渐渐被抛弃,而转入较为简洁的沏茶,而这一阶段的饮茶就失去了前代那种欣赏世事的赏乐心情,而转为对家国破灭的悲伤情怀,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茶的主体开始转为散茶,但是同时像龙凤团茶这样的茶仍然存在,却是作为贡品存在着。这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是尴尬的,原因是中日官方没有交流,但日本在那时候是非常崇拜中国文化的,所以私下商品交流却是特别发达,这就使中国对茶文化的新发展可以通过私下商品交流传入日本。所以呢物品方面特别多,根据这个情况,又有些资料显示,日本在这个时期引进的中国的文化产品文物特别多,而茶文化本身却发展不太明显,不过,总体来说,从南宋到元末这个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文化发展迅速,日本茶文化迎来再次高潮。
在明朝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事情,那就是汉族人再次统治中国,然而那种繁琐复杂的唐宋茶理却没有的以恢复,更有甚者,连那作为贡品的龙凤团茶也给慢慢取消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追本溯源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农民出身,深知茶农采茶不易,便取消团茶,而是炒青绿茶,它呢成本低,因此也就使茶真正进入平常百姓家。然而,那是一个奇葩的时代,就注定日本也有了奇葩事情出现,那便是从中唐一直追随学习中国茶文化的日本,在中国那种沏茶为主的时代当中开始与中国茶文化分道扬镳,他们就一直沿用了荣西传入日本的蒸青绿茶点饮法,放弃学习明朝的炒青绿茶,直至千利休切腹之日起,日本茶道最终形成,在它出生之日起就为茶道赋予了一个神圣的内涵。也正是千利休开创那样一个茶道,后世就完全原封不动的保持400多年,保留的不仅是那种仪式,更是千利休那种精神。
在清代,算得上是一个茶道定格的时代,清朝时期,海禁闭关,日本幕府统治也是同样,所以中日之间官方交流极少,民间交流也不多,所以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极少的,但在康熙年间,开放了宁波、云台山、漳州、澳门等几个对外开放城市。也就是这样,福建的功夫茶得以传入日本,除此之外就是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本土的发展,清末时期中国境内由于茶的嫩度增加,以至于最后煎茶淡化,转为泡茶,这就是中国现代泡茶茶叶繁多,煎茶极少的原因,也正是泡茶多,但是制作工艺并不繁杂,由此,中国茶分散性极大,寻常百姓几乎家家必备茶。可日本在千利休切腹之后,一直受到千利休那种茶道的牵引,不肯放弃那种精神,所以那种复杂的茶道保留下来,同时,日本茶道形成了两种,一种是以两宋时期点茶为基准的抹茶道,另一种就形成了以煎茶为基点的煎茶道,参与者也非常广泛,所以就在茶道上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现在说到茶道也基本就是抹茶道了。
参考文献:
《食论》华佗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茶经》陆羽 《茶录》蔡襄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军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 《茶之书》冈仓天心
第三篇:中日交流体验
中日交流体验
昨天来自日本的老师为我们学生展示了日本的茶道以及乐器表演。首先是茶道的展示,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今天的展示是在学院大厅中进行。日本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作为客人,其他同学在旁边观看,待学生入座后,老师的助理先为学生献上精致的点心,老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我们的两位同学。学生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点茶、煮茶、冲茶、献茶,这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饮茶完毕,学生对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最后,学生向老师表达谢意。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道展示之后,接下来就是欣赏日本传统乐曲《北国之春》和《樱花》和非常好听的《茉莉花》。首先是一位老师用古筝演奏《北国之春》,接下来是另一位老师用笛子演奏了《樱花》,然后两位老师一起演奏了《茉莉花》,演奏完毕之后,老师们非常热心地教学生们如何弹奏乐器,学习氛围十分热烈。
传统乐器中最有名的是三味线、尺
八、太鼓、十三弦古筝;还有十七弦琴、萨摩琵琶等。三味线的祖先即是中国的三弦。三弦于1560年经冲绳传到了日本。通过日本艺人的改造,三弦变成了三味弦(线)。最后就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日本点心和抹茶,学生们15人一组,大概有六组,进行品尝,由老师亲自教授日本的餐桌礼仪,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日本的文化。品尝之后老师还为学生们介绍了一些日本文化和乐器。还进行了提问环节。最后应学生的邀请再次演奏。
整个活动进行地非常顺利,学生们十分积极地参与进去,和老师互动。最后还合影留念。
第四篇:参加县教学研讨会有感
参加县教学研讨会有感
筵宾中学
王彩虹
5月15日上午,由于六中音乐教师魏茂龙于近期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教研室特此组织了此次音乐教学研讨会在六中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音乐教育专家、山东省音乐教研员李东老师,市音乐教研员杨洁老师,由莒南县音乐教研员王增文老师主持。参加此次会议的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全体音乐教师,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全场座无缺席,每位老师热情高涨,同时每一位老师也期待本次的观摩课别出心裁,更期待听专家老师的精彩点评以及他们的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课;第二阶段专家点评及在场的老师们互动交流。我们首先听取了魏老师的一节音乐欣赏课《溜冰圆舞曲》,一节课下来大家都被魏老师的课深深吸引了,因为平时许多老师包括我都困惑欣赏课不知如何上好,真的很佩服魏老师这节别出心裁的欣赏课 让我们受益匪浅。特别在教材与内容的把握方面,体现出一种细腻与精致。细腻在于对教材挖掘得细、预设的细;而精致体现出了教学环节的层层递进,贯穿流畅,方法巧妙,语言精练,充分体现了教师备教材、备学生的全面性。最重要的是老师基本功全面、扎实,整堂课中,教师通过旋律线的画唱、丰富的肢体语言、音乐主题拟人化(跑道)、听辨等多种教学法,以音乐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体验、感悟并亲身实践了节奏、旋律、曲式等音乐要素,从不同角度和渠道引发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教师风趣幽默地引领,学生有滋有味地参与,音乐的魅力、教师的魅力、学生的投入打动了全场的老师。
课后紧接着李东老师让学生们留下来,检查演唱了两首学过的歌曲,并由魏老师谈了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之后便进入了精彩的第二阶段专家点评及在场的老师们互动交流这一环节,李老师亲自指挥大家演唱了歌曲《我和你》,就怎样唱好歌曲(声音、感情)等诸方面为大家讲解交流;还与老师们讨论了在平时的音乐课中应多关注学生及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评价角度(音准、节奏、情感)最重要;还应关注学生的换声区,不要让学生过度喊唱等;不管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教师不要过多的说音乐,重在让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应多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状态、节拍的准确、力度速度的对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还特别指出教师优美、流畅的伴奏及伴奏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初学歌曲时教师可以弹旋律伴奏,学会歌曲后应用织体伴奏,利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及判断音乐的习惯;针对三个学段的不同学情及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李老师都为我们耐心、细致的一一作了解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说过的: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不要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音乐。我们应该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学懂、愿意学最重要。我们对学生做的是音乐的普及教育,不是培养歌星和歌唱家。歌曲教学不要虎头蛇尾,要抓目标抓核心,不要只关注细节,把歌曲教学肢解了。老师们要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个年级的知识点,学会思考,及时反思,做个有心、用心的老师。
感触李老师为人的亲和、诚恳的语言、精彩的答复、知识的渊博。听李老师的培训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激励!
会后老师们一致感觉此次活动受益匪浅,只是一上午的时间太短暂,有些问题还没来得及问就到时间了。李东老师的讲座使大家的教学困惑茅塞顿开,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有新的提高和进步!
最后,由王老师进行总结,表示对本次活动的开展非常满意,并要求与会老师回去每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感谢李东老师!感谢杨洁、王增文、魏茂龙老师!给我们一线教师这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巧妙地教学方法。
学习让人进步,思索令人成长。我相信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才是真进步。只要自己真正用心,肯定会提升自己的教学,再次诚挚的感谢!
第五篇:中日人才交流研讨会请示[推荐]
吉外[2008]32号签发人:
关于举办“2008中日人才交流
研讨会”的请示
省政府:
近年来,我省与日本在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省与日本已建立了全方位、较为稳定的人才交 流渠道,技能交流、留学、就学、研修等多种形式为我省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一定数量的日本技术人员、教师以及留学生到我省工作和学习。为进一步促进我省与日本在人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使我省与日本的人才交流良性发展,我办拟以省对外友协的名义于“第四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1-
即9月4日在长举办“2008中日人才交流研讨会”。建议将研讨会列入第四届东博会正式活动之一。会议规模拟为300人(其中日方代表150人)。会议拟请省政府领导以及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作为来宾致辞。会议费用约需30万元,拟向省财政申请专项经费。
附件:“2008中日人才交流研讨会”方案
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联系人:
主题词:外事中日人才交流研讨会请示
吉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人秘处2008年3月31日印发
(共印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