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9-10-17 14:18:03
行业作风建设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的社会形象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紧紧围绕人总行提出的“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业作风建设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薄弱环节,影响其职能的发挥。为此,笔者结合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工作实际,就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存在的缺陷
(一)在一些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的工作中,存在实际内容少、虚假成份多。工作总结表功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少;制度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多,对违规处罚记在“账上”少的现象。表现出贪功务虚多、求实不足。
(二)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仿效过去操作办法多,打造创新自身特色少。按照上级行部署抓的多,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的少,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抓的少。行业作风建设虽然年年有部署、有安排,但在落实上显得虚浮,特色不足。
(三)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重新定位,一些职工在观念及知识更新上显得准备不足,对诸如反洗钱、征信体系建设、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等新知识、新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诸如新运行的会计、国库、发行等系统的服务职能从了解到操作都不够熟,客观上不能够处理好服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知识守旧多,更新不足。
(四)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从日常管理、评议到考核等各环节均由牵头的纪检监察部门单独完成,相关部门的整体联动不足,没有形成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延伸到每个工作岗位,渗透到每位员工的履职行为中,出现了单打独唱,联动不足现象。
二、当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主体明确,部署到位。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在上级行党委的领导下,注重党风、行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人总行、分行党委关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责任主体,并将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促进了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形式多样,措施到位。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在抓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过程中,能够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对内坚持民主管理,实行行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对外实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公开办事程序,限定服务时间,规范员工的从业行为,树立人民银行的良好形象。
三是注重效果,监督到位。坚持内外监督相结合,广开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监督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每年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举报箱,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对涉及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工作环境以及遵章守纪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采纳,限期整改;加强监督检查,不定期对员工服务态度、承诺事项、文明用语等情况开展检查,对违反行风建设规定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四是严格考核,落实到位。为促进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加大考核力度,通过明察暗访、开展行业作风建设情况问卷调查,以及和被服务单位进行座谈等形式,掌握服务窗口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对不满意或存在吃、拿、卡、要、报现象的职能服务部门建设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创新”是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业作风建设的关健
一是创新理念,把握好行风建设出发点。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要以提升人民银行基层支行依法行政、优质服务、高效履职和树立求真务实作风为出发点,以制定一套好制度、构建一个好机制、培养一支好队伍、营造一种好风气作为工作目标,把行业作风建设工作列入党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总体规划和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范围。要把“十字”行业作风建设贯穿于思想教育、内部管理和各项业务工作之中,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标准,逐步使行业作风建设系统化、具体化、标准化。
二是创新平台,把握好行风建设着力点。一要增强行风建设的针对性。要将“窗口”管理作为行业作风建设的重抓,防止道德风险,通过内控制度和各个业务部门工作规范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梳理分析各部门业务的风险点,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优化内控环境,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小事堵源头,防止干部职工特别是服务“窗口”的同志“触电”、“落水”。二要提高行风建设的实效性。加强行(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并抓好监督制度的贯彻落实,做到办事程序化、制度化。如职称聘用、先进评比、工资晋级、职务竞聘等职工所关心的问题,必须增强透明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杜绝暗箱操作。三要提高行风建设的权威性。上级行党委要把行风建设情况作为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百分考核内容,形成一个科学考评机制。基层支行要结合自身情况把行业作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层层分解到部门,到岗到人,构建以岗位标准化管理为主线、行为规范管理考核和外部监督制度化为保障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纪检组长和其他行领导分工负责,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上到支行行长、下到普通员工,人人参与行风建设的格局。
三是创新服务,把握好行风建设关健点。一要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内审检查,督促全行员工树立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形象的观念,推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和办事公开,树立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良好形象。二要根据新业务需要,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各项决策过程和各个业务环节都严格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强化制度约束,坚决纠正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行为,努力提高服务质效。三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党课教育、警示教育、新业务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促进内部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行业作风建设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是创新品牌,把握好行风建设结合点。一要做好行风建设与银企共赢、银政互信相结合。当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应把履行职能放在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开展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上,为地方经济发展“造血输氧”,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搞好“大合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拓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渠道,如举办金融产品展示会、银企对接恳谈会、引导客商看金融等活动,增进金融与企业、金融与政府的合作与交流。二要做好行风建设与提升区域金融服务水准相结合。人民银行的自身服务功能处于金融服务的中心地位,强化人民银行支行服务功能,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履行各项职能的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与服务之中,不仅要服务于金融机构,还要服务于地方政府,服务于企业单位及广大社会公众。三要做好行风建设与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相结合。人民银行县支行不但要强化服务功能,还应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可以通过开通“行风热线”,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等方式,主动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交流和沟通,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人行内蒙古包头市中心支行 李建军 白俊梅
第二篇:对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稳定工作的思考
对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稳定工作的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巩固和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大局,对于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必然会使我国受到冲击;同时由于中国金融正处于改革阶段,许多方面很不完善,因此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就显得特别重要。正确认识并认真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成为各级人民银行在经济金融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人民银行县支行的实际工作中,金融稳定工作如何开展,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定位模糊。到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实务界尚无严格的金融稳定的定义。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作为央行新的一项重要职能, 目前,总行这项工作尚在摸索阶段,虽然总行金融稳定局对分行及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作出了指导性规定,但具体到县支行并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对金融稳定工作的把握和理解各异,存在对金融稳定职责界定不清晰,工作随意性大的情况。
2、认识误区。限于对金融稳定的认识局限,在人民银行县支行-把支付风险作为金融不稳定的标志很普遍。然而就基层而言,农村信用社成立了省级联社,风险由省级联社承担;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是市财政,风险由市政府承担主要部分;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大多为分支机构,其支付风险有上级机构做后盾。这样一来,部分县支行认为金融稳定工作主要是上级央行的业务,县支行只要反映一些辖区经济金融情况。这些片面性的认识影响了人民银行县支行对金融稳定工作重视程度,县支行普遍没有设置贸易独立的专职金融稳定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
3、操作性差。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金融稳定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只有在健全的法律法规框架内才能更好地开展,而目前,总行对这项工作尚在摸索阶段,缺少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障,致使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也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为依据,金融稳定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而主要风险考核指标界定不清,外部监测信息采集困难,造成基层支行对金融稳定具体业务操作性较差。
4、监测难点。风险监测是金融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民银行县支行在金融稳定工作方面的重点具体工作。然而,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难点,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监管职能的分离增加了基层央行收集资料的难度。监管职能分离后,各金融机构除必要的统计数据资料外,很少向人行报送报表和资料,人行采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资料数据不全面,不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维护稳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人民银行县支行与地方有关部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具有广泛性,涉及经济金融的各个方面,然而中央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其与地方经济有关单位及企业部门联系少,加大了县支行获取信息的难度。三是县支行处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前沿,是辖区金融风险的直接监测者,但目前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稳定监测指标和分析体系,县支行只能凭借各自的理解对风险状况及程度粗略的进行判断、识别。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不能及时有效、科学准确的反馈风险信息,也不利于上级央行汇总分析,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形势的要求。
二、工作对策和建议
针对县域金融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不断提高金融稳定履职能力和水平。
一、明确定位。人民银行县支行要根据上级央行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稳定工作主要应定位在风险监测和分析反馈两个方面,其中风险监测应当重点放在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农村信用社法人风险以及当地支柱产业经营风险三个方面;在监测基础上的分析反馈应当以实证分析的方式突出苗头性、倾向性的风险分析。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在基层金融风险往往最容易从资金方面被突破,无论是内部、外部或是内外勾结,不法分子都企图利用金融机构在内控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非法谋取资金,因此,在县域金融机构中-风险往往集中体现为由于内部控制不力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既属于法人金融机构,又是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弱的金融机构,因此金融业风险防范的重点应是农村信用社;三是金融稳定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县域支柱产业的监测有利于准确评估辖区经济金融的发展态势。同时,基于县域经济的微观性,县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向上级央行反映与金融稳定有关的具体经济金融现象,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为上级央行作宏观分析和评估提供素材,起到见微知著、窥豹一斑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如果把全国经济金融体系比作人体的大动脉,省市级经济金融体系则是其分支,而县级经济金融体系则是处于最末端的毛细血管。虽然部分毛细血管的损伤不一定会导致主动脉出现问题,但却是机体发生问题的预兆,也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如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将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县级人民银行不应把把金融稳定工作局限在防范金融业支付风险上,而应站在央行履行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明确把握金融稳定的标准,准确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高度重视基层金融稳定工作的意义,增强金融稳定工作力量。
三、完善法规。由于金融稳定涉及经济的各个层面,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负责金融稳定的协调工作,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经济全局开展工作,这项工作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建议制订《金融稳定法》,把维护金融稳定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体公-民意志,同时国务院及其人民银行也应跟进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的建立,保证基层人民银行在宽松的法制环境下开展金融稳定工作。具体到人民银行县支行,应当在上级央行的指导下建立详细的金融稳定操作规程,形成较为规范化的工作程式。
四、强化监测。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要做好风险监测工作,一方面要注重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快速传递网络,成立以人民银行为主的横向金融稳定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包括人民银行、各金融监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内的金融稳定信息网络体系,同时,要加强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外汇管理、征信管理及货币信贷管理等职能为金融稳定信息的监测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要尽快制定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使金融稳定监测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篇:当前对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建设的思考
当前对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建设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认真履行上级行赋予的各项职责,在协调县域金融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县支行业务职能进行了多项调整,给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结合人民银行澜沧县支行现实需要,分析了人民银行县支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对加强县支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民银行 支行 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银行县支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发展巩固阶段、撤销阶段、恢复阶段以及目前尚需调整的阶段。
2003年银监分设之来,人民银行总行比较顺利、成功地实现了中央银行的转身。总行集中了技术优势,而且有良好的履职理念,上收了更多的宏观调控权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新职能和新任务。但8年来,分行、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及县支行职能的转变应该说还没有完成,一直到现在还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特别是县支行,这8年县支行传统的职能在不断调减,新增加的职能授权赋责不清,加上近十年县支行不进人的政策,使得基层人才缺乏,人力不足,增加了履职的困难,还有一些议论和传闻满天飞。出现了县支行发展方向不明、职能定位不清、履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2009年,总行虽然明确了县支行的发展方向,并对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履职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县支行来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澜沧县支行为例,具体分析了人民银行县支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人员结构,建立人才队伍
4444占地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人,是全国唯一的4444自治县,也是全国的贫困县之一。
截止2011年10月,人民银行4444支行共有在册职工20人,从职工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5%;31—40岁5人,占总人数的25%;41—50岁11人,占总人数的55%;51岁以上3人,占总人数的15%。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的5人(其中全日制的2人),占总人数的25%;大学专科的13人,占总人数的65%;中 专及以下2人,占总人数的10%。从职工职称情况看,中级职称4人,占总人数的20%;初级职称16人,占总人数的80%。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人民银行4444支行在人员方面上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人员不足且年龄结构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人民银444县支行自1997 年以来基本没有进人,目前职工年龄老化,40岁以上的职工占了职工总数的70%,青年职工短缺,人力资源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二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与业务发展的需要存在矛盾突出。4444支行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0%,绝大多数本科、专科学历是通过在职函授学习取得,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老化日趋加重,加之在职培训滞后,人员素质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提高。三是适应职能调整要求的专业人员不足。从4444支行现有干部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是初级职称,缺乏会管理善分析能协调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这使得县支行职工在开展工作中,只能进行基本操作,而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就显得力不从心,更难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四是危机感不强,缺乏应有的进取精神。近年来,随着县支行的不断改革,不同县支行的改革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机构上有撤销的和合并的,内设机构上的改变等。加之人员不足、用人机制的不确定、收入分配的既定、奖罚制度不力等问题以及部分职工对总行加强县支行的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因而对县支行的发展产生疑虑,对自己发展前途难以定位,思想有波动,引发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横向比较收入的差距和社会不公等现象也影响职工的心态平衡个别龄较大职工工作学习被动,所想的是早日退休,情绪波动较大,也影响到了多数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人员力量的补充加强,是加强县支行建设的迫切性问题。必须正视十年不进人所带来的人员老化、素质低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立足现实,加快老化队伍的退出;二是要着眼未来,新进人员必须要高起点;第三,在关键问题上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更要未雨绸缪,防止形成遗留问题。
单位员工要有进有出,才符合自然规律,县支行人员在年龄、性别结构极不平衡,趋于老龄化,伴随退休人员增加,将面临着“岗多人少、一人多岗、跨部门兼岗”的境况,严重危及支行的稳定和安全。为此,须尽快给支行输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在暂时无法改变现有人民银行人员录用体制的前提下,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新老置换的方式,对素质低、年龄大的人员加快退出。但要有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身份的渐进明确、合同制方式约束等等,以防止出现历史遗留问题。
上级行应进一步改进员工教育培训机制。近年来,从总行、分行到中支领导都重视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 组织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考试,开通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应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确定不同培训内容,实现不同培训目标,改变以往培训模式,培养专门的信息调研人才、业务操作人才和内部管理人才,以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履职能力。
以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完善正面激励机制。对达不到履职要求的员工,该清退的坚决清退,同时尽可能的体现多劳多得,特别是让庸者少得,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学习、工作、进取热情,保持县支行广大员工履职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内控管理
安全稳定是县支行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县支行安全稳定的关键。加强县支行建设,必须把县支行监督机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人民银行内部监督工作是保证人民银行正确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基础性工作,而基层人民银行目前却存在监督资源分散、监督手段不能有效配合、监督方式落后的现状。
针对这一现状,首先是整合现有监督资源,实现监督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变目前基层央行监督职能分散、制度建设不系统、人员结构不合理、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实行监督资源的整合。其次是统筹使用各种监督手段,提高内部监督整体合力 各类监督手段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各类监督手段的协调配合,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最后完善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果。一是改变目前以同级监督为主的方式,采取下查一级和异地交叉检查为主,从根源上解决监督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监督与被监督互信机制。三是多措并举,切实利用监督资源。四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自动对每项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预警。
完善县支行监督机制,既需要推动县支行内设机构改革,有效解决人员数量不足与岗位内控制度约束之间的矛盾,促使内控制度有效落实,夯实监督工作的基础;又需要整合行政监察、内部审计、事后监督等监督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三、找准支行定位,加强职能建设
随着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县支行业务职能逐渐萎缩,交通便利县支行还撤销了发行库。因此一些县支行就对自身的发展失去了方向,不知自身该怎么定位,定位不清的问题阻断了对县支行的发展思路,影响了县支行的发展。
2009年人民银行总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建设的意见》,这是人民银行党委正确判断当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职发展形势,实事求是,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总行党委关注基层、重视基层的具体表现。《意见》中明确指出县支行作为人民银行基层派出机构,应成为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落实者,是金融稳定的维护者,是金融服务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也就是中央银行的前沿阵地、神经末梢和政策传导窗口。
因此县支行应把积极推动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严格执行货币政策,切实维护好辖内的金融稳定,组织开展好各项金融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合理分配各股室的业务职能,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探索将县支行的宣传群工、人事劳资、监察审计、计算机维护管理以及法律事务等职责上收中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能。并坚持按照有库支行“一室三股”设立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专人专岗”,充分发挥个人的业务特长。各业务系统岗位设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与此同时,支行要注重内部挖潜,调整职能股室和岗位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履职能力,健全监管体制
征信信用、反洗钱以及金融稳定等新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在职人员仅适合于一些操作性业务,不适应探索性业务需要,不能胜任新的工作,新业务拓展效果不尽满意。同时,近年来县支行一些基本服务职能和金融监管手段均有所弱化,导致县支行在县域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减弱,感到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因此积极探索新业务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已成为县支行工作的一大重点。
县支行应认真组织、协调、指导好辖区金融业开展反洗钱工作,建立健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对本外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信息的报告分析、监测能力,严厉打击洗钱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制贩假币犯罪活动,努力维护好辖区经济金融秩序。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开展好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情况的综合评价,通过对货币信贷、金融稳定、金融统计、征信管理、外汇管理、货币金银、支付结算、支付清算、反洗钱、国库业务、金融科技、会计财务、综合事务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支农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金融服务示范窗口、综合执法等激励约束手段相结合。同时要努力探索监督管理新方式,把“两管理两综合”的监管模式推向前进。
第四篇:对加强基层人民银行案防监督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心得
——对加强基层人民银行案防监督工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中心支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张立红
监督工作对于案件防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基层人民银行贴近业务实际,针对业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涉及“权、钱、人”的重点岗位,关口前移,强化监督,有效防范了案件和风险的发生。但也还存在监督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量不够集中、监督工作开展不够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监督效能。针对目前案件防范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发挥监督对防范案件的作用。
一、抓责任,增强监督主体的自觉性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监督工作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业务操作部门自查监督。主要包括岗位之间互控检查、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履职监督检查等。二是业务主管部门(包括上级和同级)检查监督。三是再监督部门监督。主要包括事后监督的日常检查监督以及纪检、内审部门的专业性检查监督等。四是人事部门的考核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提高监督效率,必须要增强各监督主体的责任意识。
(一)明确监督职责,落实监督责任。要明晰各监督主体的工作职责,既避免重复交叉,又防止监督真空。纪检监察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参与党委决策和重要制度的制订,以实施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等为手段,防止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要强化执行控制,提升对资金风险防范的控制力。业务主管部门要强化对业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岗位制约,实行事前、事中自我审查、排查和突击检查,全面做好每季度、每半年全面自查排查工作。发现苗头和问题要狠抓整改,并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报告,跟踪检查落实整改。人事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要害岗位、全行员工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进行考核,了解思想动态。
(二)建立奖励机制,发挥激励作用。完善现行的业绩考核办法,将监督所获得的信息纳入各单位(部门)的业绩考核中,作为绩效挂钩的重要内容,履行职责好的监督部门可视情加分;对自我监督效果好的部门、发现和预防了重大风险的业务部门可实行专项奖励;对发现问题有功、防范风险有力的监督部门或个人给予重奖;对被监督部门发生的重要问题和监督部门履行职责差的单位要视情扣分。所有监督检查情况都应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惩处机制,严格责任追究。要制定监督责任追究办法,提高监督制度执行的威慑力。对监督管理措施不力,工作中不作为、作为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负责人以及责任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隐患大、性质严重、整改不力的行为,无论是否形成案件、是否造成资金损失,都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调离岗位、责令辞职等处罚。对被检查监督单位(部门)存在重大责任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实行“一票否决”;对再监督部门在再监督过程中监督不力,因同一问题被上级行或以后的检查发现,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的,也要实行“一票否决”,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二、抓重点,增强监督内容的针对性
(一)突出“两项监督”。
一是对以“八金”、“六岗”、“四权”为重点的人、权、事的监督。对资金监督重点主要是发行基金、结算资金、国库资金和内部资金,包括系统养老统筹和党团工会资金以及财务经费等。监督的重要岗位和环节主要是机要保密、财务会计出纳、联行资金清算核算、枪弹管理、重要业务系统管理和计算机安全管理及新业务等。权利监督主要是费用开支审批、人事管理、重要业务审批、监督和查处等。
二是对制度制定和落实情况的监督。制度监督是确保对实体监督的前提条件和主要手段。要从制度的设计、实施和内控等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金。制度的制定,要听取多方意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也要对其效能、约束力等进行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对岗位风险的定期排查和检查,对制度的及时清理和补充完善,发挥制度监督的前瞻性,真正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二)严控“四道防线”。一是业务操作部门自我监督防线。在业务操作高度电子化的今天,资金风险往往瞬间产生。因此,防范风险第一关就是业务部门的自我检查监督,这也是风险防范的重点。业务操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人员对业务办理流程、防范措施落实等进行检查监督,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业务主管部门监督防线。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管辖范围的人民银行业务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在做好本部门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辖内业务的检查监督工作,不断完善落实各项内控制度,认真研究制度设计和操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对风险岗位和环节加强日常检查和指导,督促重点岗位和环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制度;对本部门执行制度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岗位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是再监督防线。内审部门要加强对财务、资金、业务、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查错纠弊、防范风险、规范管理作用,同时要全面负责单位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和监督检查,对辖内内控管理、存在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和报告。事后监督中心是业务操作的延伸监督部门,它具有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的特征。因此,要按照事后监督中心“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事后监督”的职能定位,加强操作风险和外围风险的监督,规范监督程序,确保监督的时效性。纪检监察部门是专施监督和再监督的部门,对内审及其他监督部门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查处。四是对要害岗位人员的配备和考核监督。任何风险都是人的风险,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配备到要害岗位,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几率。人事部门要加强考核和监督,对发现苗头隐患的人员及时提醒、预警,对不适合的人员调换岗位。同时执行好轮岗制度,督促部门落实强制休假制度。
三、抓创新,增强监督方式的科学性
(一)创新科技防范机制,打造资金安全“墙”。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计算机作案会增加,资金风险系数也会加大。为加强人民银行资金安全,防范各类案件发生,科技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针对当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大额支付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国库资金清算系统的上线运行,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大对大额资金流动监测力度,密切关注资金流向,构筑人民银行资金安全的“防火墙”。
(二)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完善防范预警体系。各监督主体按职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监督检查和量化考核工作,充分利用动态、静态、现场、非现场等综合检查手段,采取“对口”检查和“交叉”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检查结果做到意见反馈到位,被查单位对问题认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检查效果落到实处。
(三)创新监测评价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可由纪检或内审部门牵头开发岗位风险管理监测评价系统。该系统以岗位风险防范为核心,包括“岗位风险防范指南”、“岗位风险修订”、“岗位风险监督与预警”、“风险问题库”、“规章制度库”等菜单。由各监督主体实时动态录入各个层次的管理、监督检查、整改信息,全面反映各重要部门、要害岗位和风险点的变化发展情况,综合分析、评价与预警各类风险,信息资源由纪检监察、内审以及事后监督中心等部门共享,推动“大监督”工作的不断强化。
四、抓联动,增强监督保障的有效性
(一)建立“大监督”组织体系。人民银行的监督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要求构建基层人民银行大监督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高效运转的监督组织系统,制定并实施“大监督”部门会办会议制度,并通过监督部门会办会议对单位监督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真正做到监督工作长抓不懈,风险防范警钟常鸣。
(二)建立“大监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部门在构建“大监督”机制中的作用,形成联动效应。业务管理部门、监督职能部门、大监督领导组织机构既要协同动作,又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各项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督促日常业务操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督职能部门负责检查业务操作中的违规行为,查找业务操作中的漏洞;大监督领导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各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分析风险隐患,组织突击性监督检查。把“各自为战”的分散监督,转变为“大兵团”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整体监督。
(三)建立“大监督”配套工作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实施监督项目报备制、监督情况通报制、监督要情报告制等制度,实行监督资源共享。一是实施监督项目报备制,对“大监督”工作进行整体策划。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根据上级行的安排或工作需要,将准备开展检查监督的项目,及时向“大监督”领导小组报备。领导小组通过监督部门会办会议,对所有项目适当整合,及时通报给行领导和相关部门,从而防止某些重复、交叉监督检查问题,并能节约监督资源和成本。二是实行监督情况通报制,有利于对内控运行状况的了解和整体分析。各监督部门在联席会议上将各自履行监督职责和检查情况进行报告,通报检查情况和监督信息,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充分发挥齐抓共管作用。三是实施监督要情报告制。对检查监督中发现的风险隐患、监督会办会议形成的重要决议、建议和措施,应及时、全面报告党委,为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整改内容、措施进行整体部署,组织督促相关部门落实。
第五篇: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思考
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定位清晰、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总体要求切实推进县支行的发展。此《意见》的出台为县支行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如何按照《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县支行建设,更好地履行央行基层行职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成为央行各级分支机构当前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行职责面临的挑战
目前,人民银行县支行普遍存在货币政策传导不够畅通、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履职重点不够突出、机构岗位设置不切合实际、队伍素质不适应履职需要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县支行职能的有效发挥。
履职定位不适应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与实施的要求
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机构贯彻执行信贷政策的手段普遍较为单一,督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和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主要是通过“窗口指导”,但“窗口指导”约束力较弱,导致信贷政策的传导作用弱化。同时,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上级行对县支行职能权限上收过多,新增加的职能授权不清,导致人民银行县支行对县域金融体系的主导功能弱化。尤其是地方政府成立金融协调部门参与金融管理,直接加大了人民银行县支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难度。县支行没有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自主权,不能根据当地经济金融运行实际,有针对性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难以激励约束辖区金融机构。另外,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和实施需要全面的经济金融监测信息体系作为支撑,目前信息反馈的指标体系没有建立,信息获取难度加大且时效性不高,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反馈机制。货币信贷政策执行还涉及与政府综合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甚至社会各界的协调配合,一些工作性质超出了人民银行传统职能范畴。
金融服务水平不适应县域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撤销发行库尽管整合优化了资源并降低了风险隐患,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撤销发行库部分割断了县支行与县域金融机构的主业联系,无法迅速准确地掌握县域货币流通的情况,对辖内存取款商业银行现金投放回笼起不到监控、调剂和指导作用;使县域和农村客户合理的大额现金支取很难得到及时的满足,流通中的残损人民币回收渠道不畅也使得小面额人民币的供应不足和市场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较差;商业银行异地交取款给押运工作增加了风险,并且直接增加了现金调运头寸,加大了商业银行管理成本;业务上收、人员转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反假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县支行的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服务对象不宽,对企业、社会群众个性化服务不足,金融服务职能作用仍有待深入。同时囿于机构和人员制约,县支行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与金融服务对象联系得不够紧密,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难以发现,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基层县支行职能定位不清、金融工作协调能力减弱,往往导致推进金融服务的创新事倍功半。
金融监测机制不适应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风险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央行基层行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监测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明确,对辖区金融运行的监测配套措施和政策措施不够完备有效。一是县支行日常风险监测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非现场报表,但由于缺少监管职能的有效配合,金融机构报表的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在县一级没有派出机构,人民银行对整个金融领域的统计难度很大,对一些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能及时做到分析预警。二是在征集社会信用和保证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安全的信贷征信系统管理中,金融机构存在不及时向人民银行数据库录入重要信息数据的问题,致使信息系统数据反应迟滞、功能弱化。三是基层县支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难以形成监管合力,无论是银监部门,还是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协调机构,行政运作习惯于上下条线管理,对于跨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缺乏主动性。四是基层县支行在建立维护金融稳定机制方面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其相关职能范围不十分明确,开展工作所需的工作制度、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等也不清晰。
组织架构、人员结构不适应高效履职和内控风险防范的要求
县支行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严重老化,干部队伍逐渐萎缩,人员调配使用方面往往捉襟见肘,导致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此外,各县域经济金融状况迥异,县支行并没有随着履职需要和业务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工作重点不突出。在调研中,一些支行反洗钱和征信管理只由一名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多岗兼职现象非常普遍,无法按照上级行的要求开展工作。另外,机构岗位设置与人员紧缺、知识年龄老化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控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的思路
县支行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从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职能定位应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相协调 县域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必须适应和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县域经济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由较低层次的存贷款、支付结算向更高层次的投资理财、票据融资、托管代理产品等方向发展,地方政府、社会各界、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的需求也从传统的监管、服务向政策引导、金融发展规划等方向转变。因此,县支行的职能必须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积极疏通辖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证货币政策在辖区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区域信贷总量、投向、结构的调研分析,及时向地方政府反映货币信贷政策执行、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努力解决县域资金投入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金融监管职能应与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要求相协调
修订后的《人民银行法》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赋予人民银行部分直接检查监督的权力。县级支行要正确理解金融服务的内涵和维护金融稳定在促进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并将金融服务与维护金融稳定有机结合,协调好提高服务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要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探索并逐步理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机制,协调有关各方,共同防范、化解、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营造稳定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金融服务创新应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相协调
金融服务工作是基层央行对外的“窗口”,直接关系到中央银行的形象。随着区县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转变,区域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信贷政策支持有了新的需求。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脉搏,发现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调控经济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县级人民银行应该拥有一定的金融管理权限和政策操作工具,及时合理配置区域金融资源,有效提高区域金融效率,解决区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歧视”问题,给广大农民、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以良好的金融服务的选择空间。
组织架构应与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要求相协调
近年来人民银行数据业务的集中,给业务风险防范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分散的监督内控体系,不利于内控效能的有效发挥。目前县级人民银行具有履行风险防范职能的部门有事后监督、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但相互独立导致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县支行内部组织架构的设计,必须注重工作效率和风险防范相协调,按照提高工作效能和防范业务风险的原则设置。
新形势下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的建议 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职能建设,要立足县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实际,明确其自身定位,抓住制约县支行履职能力的主要矛盾,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切实履行基层行的核心职能,在落实货币政策传导上有新成效
建议明确县支行职能定位于执行宏观信贷指导政策,并积极支持县域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种职能定位有履职基础、有履职需求、有履职途径,较为符合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客观履职实际,能够使县支行更好地把握中心任务,带动人民银行县支行其他职能的履行,促进县支行成为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金融宏观调控的落实者,金融秩序稳定的维护者和金融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加强和改进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建立货币政策执行情况通报制度,根据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信贷运行态势、信贷资产质量状况、执行货币政策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对严重违反货币政策导向的金融机构,建议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惩戒。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沟通和服务,传递央行调控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
适当增加政策工具在基层行的运用。建议推行履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责任制度,明确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任务、手段、责任。赋予分支机构更多的货币政策传导职能,将直接与地方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分层次、分阶段地向各级分支机构延伸,使基层央行有职、有责、有权。改革现行再贷款运作机制,恢复基层人民银行的再贷款运用权。恢复县支行的再贴现窗口,使再贴现成为基层县调控区域票据市场及传导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对货币信贷政策实施进行有效评估。按照货币信贷政策的导向和要求,对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使用、利率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逐步消除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为切实保障县域金融调控的有效发挥,必须从加强宏观调控的高度,赋予各级人民银行督查督导权力。
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在维护县域金融稳定上有新举措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和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协调机制,维护辖区金融安全;加强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定期召开辖区金融稳定协调会议,共同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搞好辖区经济金融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定期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进行调研、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制定辖区应对金融风险预案,不断提高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利用两大数据库(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加快县域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现有的经济金融数据资源,监测支农信贷资金投向,分析资金使用情况,主动开展风险提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拓展对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将国家职能部门采集到的企业及个人信用资料充实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征信支持。另外,加大对金融诚信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基层县支行在反洗钱和反假币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协调、指导好辖区金融业开展反洗钱工作,建立健全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对本外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信息的报告分析、监测能力,严厉打击洗钱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制贩假币犯罪活动,努力维护好辖区经济金融秩序。
认真履行金融服务职能,在建设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上有新进展
一是不断完善支付清算服务,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加速社会资金周转。通过组织实施人民币账户管理,推广运用各种支付清算系统和结算工具,保证资金汇划畅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高效的结算服务。二是认真履行货币发行职责,针对县域现金流通的需求和发行库布局,建议有条件、有选择地在个别偏远县域恢复发行库设置。同时可以考虑“一拖一”或“一拖二”发行业务跨区域覆盖模式,加强人民币发行和流通管理,改进现金调拨和供给,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现金的合理需要。三是认真经理国库,发挥好国库经理服务职能。准确、及时办理各种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报解和库款支拨工作,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为政府把好关、理好财。四是适当增加外汇管理职能。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当对涉外业务相对集中县域的县支行适当下放外汇管理权限,为促进地方对外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认真做好征信查询服务和贷款卡、开户证的发证审批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责和合理配备人员,在基层行建设上呈现新局面
在人员结构无法大幅变动的情况下,应先从职能调整着手来改善县支行的履职能力,建议上收部分业务至中心支行统一管理。如宣传群工、人事劳资、监察内审、反洗钱现场检查等可尝试上收到上级行对口部门统一管理,既可以减轻县支行工作量,又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允许县支行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人员,合理兼职兼岗,这样既有利于业务开展,又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拓展职工业务接触面,提升综合技能。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地区条件和履职的切实需要,合理确定县支行的人员规模。建立差别岗位制度,对县支行现有岗位的工作量、工作难易程度、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进行归类分析,调整现有的岗位系数,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收入分配,使岗位权、责、利相对等。创新用人机制,对县支行人员管理实行“一行两制”,即分“正式行员”和“合同制行员”,由上级行依据具体情况,酌情分配县支行“合同制行员”指标,并提供录聘、费用等配套保障,将操作性强、无风险或风险低的岗位交给合同制职工承担。建立职工培训长效机制,区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岗位,采取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注重培训质量。拓宽“退”的渠道,用好、用活、用足相关文件明确的提前退休政策,在导向上鼓励那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较弱、不适应履职要求的职工自愿退出,同时适当为县支行补充新行员。
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和风险防范,在县支行基础业务规范上有新标准
要彻底摆脱基层县支行国库拨付、支付结算、货币发行、安全保卫等基础业务的粗放式、经验化管理模式,就必须在过程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推进业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议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制定业务规范操作标准,由上级行内审部门、事后监督、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将下级行现有已制定的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进行收集、整理,科学划分各项基础业务质量管理责任、工作质量目标,并分解到具体项目,使质量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并能体现持续改进业务工作、满足金融服务的要求。结合各项操作性业务工作的特点,制定岗位业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使各环节、各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质量要求,使岗位人员明了自身职责、要求和纪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