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

时间:2019-05-12 14: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

第一篇: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

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

青田高湖镇中心小学 章春芬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小学古诗教学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通过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古诗的无穷魅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美、展示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1]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学习感受美

一、学习古诗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2]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与原因

(一)现状

审视如今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学校有老师在中、高段随机抽取了十名小学生,提问他们“是否喜欢古诗”时,只有一名小学生表示“因为古诗读起来很舒服”而比较喜欢,有三名小学生表示“没感觉,无所谓”,其余六名小学生则表示“不喜欢古诗”。当问到为什么不喜欢时,其中一名小学生说“不感兴趣,不觉得古代的东西有什么好的地方”,四名小学生说“不知道在说什么,没兴趣”,另外一名小学生则用方言说“古诗太‘背时’了,学了也没什么用,一点也不想学”。虽然调查的只是一部分小学生,但至少也说明了小学生中存在着对古诗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

为此,浙江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的题为《古诗词精选》序文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九次常委会议的几位文化界人士谢冰心、启功、张志公等向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认为“中国文化时至今日,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断我们而起的年青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诵读古诗文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

(二)原因

导致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归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条:

1、社会原因:

今天的小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所面对的是前人从未遭遇过的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缤纷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着喧嚣、浮华与诱惑,令人躁动不安的时代。网络文学、卡通漫画、影碟光盘(其信息良莠不齐)等通过发达的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纷至沓来,像打开了潘多拉音乐盒似的毫无遮拦地向人们涌来,迎合了追求轻松与时尚的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于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社会各个角落,不自觉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置身于这样的时代,一些少年儿童也跟着浮躁的社会风气走,争先扑向网络、卡通等新奇事物。课堂外捧起的是漫画等时尚读物,在家里拿起的是游戏开关,漫步于校园与家庭之内,我们寻常可见的是,许多同学对动画片、漫画书,以及各类电视剧,尤其是武打、枪战片的热衷,却鲜见有自发诵读古诗词的现象,巨大的外界诱惑和冲击,使得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姿态。

2、应试体制原因:

现在的应试体制使得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不得不过度注重分数,古诗词在语文卷中的权重也小的可怜。考试是“四量拨千斤”的玩艺儿,古诗词只占5%左右的比重,而且只要粗粗地浏览一下各地的语文试卷,对古诗词的命题几乎是千卷一律:一则默写,二则解释加点词、句,三则考查诗词的主题思想。且答案是《教参》上的“唯一”。能引起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吗?难怪众口一词的:“不读唐诗宋词一样考高分”,发到学生手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就当废书束之高阁了。他们认为,让学生读那么多的古诗文有何益处?试卷上就那么几分,读读课本上的也就足以应付了。何必还让学生浪费时间呢。老师和家长也跟着学生“同甘苦、共存亡”,疲于应付考试,无暇分出多余精力进行诵读古诗文。正像北京师范大学正泉根教授指出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太过功利和浮躁,在于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整个教育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当。” 呜呼!这位诗歌老人“杨白老”又是雪上加霜。

3、其他因素:

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没有意识到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古诗词课程设置,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散见于各册教材之中,学时分散,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迅速提高他们的古诗词修养。有的教师虽然已经明白古诗的重要性,但教师往往自身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文学修养不足,而且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内容的解析上,围绕着一首古诗词,往往要从诗人的简历到写作背景,乃至每一个字、词、句,一路解读分析下来,显得繁琐而又庞杂。而且,这样的教学显然超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少、差、慢、费”的过程,学生们经历得多了,自然会对古诗词产生敬而远之之感。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兴趣指向性强,要他们自觉静下心来背古诗文,确非易事,家长不了解诵读古诗文的意义和要求,从而也无法知道督促。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不能好好地诵读古诗文的重要原因。

三、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的策略(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4]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3]

古诗的教学,忌逐句串讲。关键在于朗读。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总是形式单一的朗读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在教学生朗读古诗时,我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首先会很有感情地范读一遍,再一句一句地领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有停顿,有节奏,读出感情。因为低年级学生最善于模仿。在巩固练习朗诵时,我除了让学生分组读、比赛读之外,还会让学生通过拍节奏的方式朗诵古诗,让学生边拍边读,也可一组拍节奏另一组按此节奏朗读,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节奏,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在学生比较熟悉古诗之后,则让学生表演背诵,学生通过表演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会通过一些动作或表情的辅助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则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比如,通过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读,读出古诗的古典韵味。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样子,摇头摆尾的吟诗,学生们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诗与画相提并论。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说得更形象:“你如果把绘画叫做‘哑巴诗’,画家也可以把诗人的艺术叫做‘瞎子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人在谈到诗与画的共同点时,常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依据。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家的渲染技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古诗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其四,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有的教师将绘画渗入古诗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先画出诗人李白望瀑布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让学生自己画出“香炉峰”、“生紫烟”和“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教后两句诗时,教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几笔,以突出瀑布的动态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这样,学生对诗中的画面美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三)批文入境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近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仅仅是描写景物吗?显然不是。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诗人孟浩然出身寒微,40岁到长安,求仕失望,其愁之深是可以想见的。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7]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曰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它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曰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三日悟境。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由于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6]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曰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二曰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三曰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叶圣陶指出: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情趣,扩展想像力。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努力优化古诗文教学,通过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古诗,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的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美,欣赏美。

参考文献:

[1] 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2]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 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5]参见刘梦溪.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61 [6]参见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07.p122 [7]参见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28-29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在古诗中感受爱情的美

在古诗中感受爱情的美

唐静

内容摘要: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无法回避“爱情”这个词语,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关键词:古诗 爱情 探讨 情感体验

近日,听了大众工业学校韦琴老师的一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探索课。韦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大胆挑战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通过让学生自由探讨有关的爱情诗歌,引导他们面对不同的感情和爱恋,如何去领悟真爱。这也是在学习古代诗词中关于爱情篇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是否也意味着对于语文二期课改,我们应投入不一样的元素呢?由此我从本篇《迢迢牵牛星》谈起。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读来令人感慨不已,虽然它是个神话故事,可是那何尝不是世间的百态人生呢?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唯一可做的只能用一年来守望一日的相聚。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牛郎与织女惟有把爱深埋在心底,用无尽的泪水诉说着天上的悲情。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在牛郎与织女的眼中,那浅浅的天河,却要用两人的一生去渡过了。世间还有这样的苍凉么?

我们一直感动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二人虽然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不离不弃,也正是这样的坚贞感动了王母,打破了神仙和凡人不能相爱的定论,争取到一年一次的相聚。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而双双殉情,他们的死是对世俗礼仪的抗争,更是对忠贞爱情的捍卫。爱情是生活的多层面反映,对一首诗歌的别样理解,也是让学生不拘泥于爱情本身,而是从中透视社会,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更深刻的理解爱情的价值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探讨。

翻开开启我国现实主义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汉乐府《上邪》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青年女子对爱情的誓言为天地所动容。唐时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青年恋人之间至上的爱情境界,不用言语却可以自由沟通。宋时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是表达了对爱情的相思之苦。

当然透过秦观的《鹊桥仙》,可以看出这位士大夫全新的爱情观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一反常人都渴求的耳鬓厮磨,长相厮守的心态。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有诠释不同的爱情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述了积极的人生追求。可见,诗人们用他们特殊的方式表达不同的爱情观和对 1 情感不同的理解。

爱情真是人间的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有的人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有的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的人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翻阅爱情经卷,品味爱情百味,就连以豪放坦荡著称的苏东坡居士也有首《江城子》,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次品读东坡追忆亡妻的这首词,总是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十年后的某夜忽然梦到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可是只能幽明相隔,“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后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她的许多诗词秀丽中而略带几分悲凉,泪水漫溢词头诗尾,《武陵春》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夜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诈艋舟,载不走许多愁。”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避乱江南而死,到如今,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可是亲人早已不在,忆往日夫妻恩爱,想日后孤单凄凉,欲哭无泪,欲语无言,如此心情,怎么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呢?尽管作者想寄情双溪春水,以解惆怅,但那满腹忧愁,区区一叶扁舟,怎么能装得下?李清照的伤心泪不同于多情女的相思泪,多情女泪洒为情人,待到相遇之日,还可化悲为喜,了却相思之苦。而李清照是为亡夫流泪,就是等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再见到丈夫,这番泪水,人世间的相思泪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中的爱情篇章,使学生徜徉在情感的历程中,留下一次难忘的爱情体验,并从中到一次人文主义的熏陶,也为解读更复杂的人生打下基础。

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离开了爱情,许多文学作品就会黯然失色。对爱情题材的诗歌注意引导学生品读,带领他们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所揭示的爱的真谛。因此,在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时,我们透过情感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教育,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去引导学生探讨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并使之最终发展健康个性,拥有健康心理,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篇:领略古诗中的美

领略古诗中的美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欣赏古诗,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例】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顺,感知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唐诗——(师板书课题:小儿垂钓)同学们请读题。

生(齐):小儿垂钓。

师:读了题目,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吗?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孩钓鱼的情景。

师:对,看来课前你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来读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流利。

生读诗。师巡查,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师指名朗读,指导学生将字音读准,再让学生将诗读顺。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大致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现在你们已将课文读准读顺了。那这首诗讲的又是什么的意思呢?不用着急,我们先来看看插图。看明白了插图,我们就能理解诗的意思了。

二、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

师: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男孩在钓鱼。

师:你们知道诗中哪个词是“小孩”的意思吗? 生:“稚子”。

师:对。“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那哪个词告诉我们他在钓鱼呢? 生:“垂纶”。

师:非常棒!“垂纶”的意思是钓鱼。“纶”就是我们钓鱼时用的钓鱼线。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钓鱼的小男孩什么样子的。生: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头发,什么样子的: 生:头发乱蓬蓬的。

师:对了。也就是我们诗中所说的——“蓬头”(生回答)

这个小男孩怎么不梳头啊?头发乱蓬蓬的多难看啊!生:他赶去钓鱼,没时间梳。

师:哦!看来他真的很喜欢钓鱼。但就是不知道他钓鱼的技术怎样。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钓鱼的。

生:钓得很专心。

师:你怎么知道他钓得很专心?

生:从他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鱼线看。师:你观察真仔细。

生:小男孩坐在草丛里钓鱼。

师:不错。你知道诗中哪个词是“草丛”的意思? 生:“莓苔”。

师:对!小男孩为什么要坐在草丛里钓鱼呢?我们生活在农村,我们知道,草丛里有很多小虫子,会咬人的。

生:小男孩是要用草来挡住自己的身体,不让鱼发现自己。

师:看来你也是个钓鱼高手,懂得怎样不让鱼发现自己!我们再来看看图,野草长得真茂盛,足够遮住小男孩的身体了。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男孩用草来挡住自己的身体?

生:“草映身”。

师:那“映”就是——“遮挡”的意思。(生答)

师;小男孩居然知道用草来遮挡自己的身体,不让鱼发现自己,可见小男孩和XX一样,也是个钓鱼的高手。你们还知道哪些不让鱼发现自己的好方法?

生1:站在大树下,用树挡住自己。生2:如果周围没有什么遮挡物,我们可以蹲下或坐下,减小暴露目标。师:看来,大家都是钓鱼高手啊!

师:小男孩是怎样坐在草丛里的?诗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小男孩坐的姿势,找到了吗?

生:“侧坐”。

师:对。“侧坐”就是——斜着身子坐着。(生回答)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侧着身子坐着的感觉。先请大家坐端正(等片刻);再请大家自由地侧着身子坐着(等片刻)。请大家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侧着身子坐着比端正地坐着舒服。

师:是的!侧着身子坐着比端正地坐着自由、轻松、愉快。通过这个“侧坐”你能体会这个小孩的心情吗?

生:小孩非常自由、轻松和愉快。

师:是呀!既然是在钓鱼,大家都知道,钓鱼需要耐心,需要花时间,那小男孩当然要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来坐喽!

生:小男孩侧着身子坐是为了尽量往草丛里去,好让草丛挡住自己的身体。师:你真聪明,和那个小男孩想到一块儿去了。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弄明白前两句诗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同桌练说,指名说)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体。

师: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生1:这是个快乐的小孩。他喜欢钓鱼。师:我们来读这两句,读出小孩的快乐。学生读。

生2: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

师: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学生用夸奖的语气读这两句。

生3:他还是个非常认真专注的小孩,钓鱼时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钓鱼线看。师:这次我们就读出小孩的认真专注。学生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描绘插图来理解诗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解后两句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插图,理解词意、句意的方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去理解后两句的意思。同学间可相互帮忙哟!生1: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摇手,叫他不要过来。生2:不对,不是“摇手”,是“招手”。生……:对,是“招手”。

师:“摇手”和“招手”有什么区别,他们分别可能表示什么意思?

生1:“摇手”可能是叫那个问路的不要过来,或者是告诉他不知道他问的那个地方在哪里。而“招手”的意思是你过来,我小声地告诉你。

生2:“摇手”可能是嫌那路人的声音太大了,为了不把鱼吓跑,即使知道也不想告诉他,显得很没有礼貌。

生3:“摇手”可能是说你讲话的声音太大了,我的鱼都被你吓跑了,你不要再大声讲话了。

师:你怎么知道那个路人讲话的声音很大?

生:因为诗中有个“遥”字,也就是很远的意思。路人和小孩离得那么远,声音小了不行。

师:你能学着路人的样子问一下路吗?

生(大声地):喂,小朋友,到XX-地方怎么走?

师:这样行了吗? 生:行了!

师:声音是行了,语气有问题。有人小声地嘀咕:好像不太礼貌。

师:我再提示一下:“借问”是个礼貌词。你再问一遍。生(大声地):请问小朋友,到XX怎么走呀?

师:这还差不多!路人这么礼貌地请小孩帮忙,小孩赶快告诉他呀!

生:不行!小孩如果告诉他,声音小了路人听不到,声音大了会吓跑鱼。师:所以小男孩就远远地向他招手,意思是——你过来,我小声地告诉你。(生答)

师:大家都做一做“遥招手”?。同学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招手。

师:下面请大家再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可以边说边做动作,注意把话说顺口。

生:一个过路人向小孩问路,小孩远远地向他招手,叫他走到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因为他怕把鱼惊跑了,所以没有直接回答。

师:从“遥招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 生1: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生2:这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孩。生3:这是个专注于钓鱼,但有很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

师: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我们现在就用夸奖的语气读后两句。学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摇手”和“招手”的区分感受小孩的聪明机智,学生也从中受到教育,要做一个懂礼貌、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3、整体理解,总结

师:请大家结合插图,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可同桌练说。学生说。

师:如果你就是诗中的那个孩子,你钓到了鱼,还帮助了人,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开心。

师:现在就请大家以诗中的那个孩子的身份读诗,读出你的开心来。

学生读。

师:如果你是诗中的那个路人,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喜欢这个孩子。

师:现在就请大家以路人的身份读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学生读。

师:今天,我们这么轻松就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课文中的配图可帮了我们大忙。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千万不要忽视了文中配图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师:配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还能帮助我们背诵。我们来试试边看配图边背诵。

学生读、背。【反思】

一、充分利用课文中精美的配图,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练,往往二、三十个字就能描绘出一个生动的故事,表达出作者真挚而又丰富的情感,但古诗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与今天所表达的意思不大一样,所以在理解上需要花一定的功夫。而小学生语言功底比较弱,很多东西都要靠工具书和老师讲解来理解。但往往以这些方式得来的知识学生并非能真正理解,只能是靠死机硬背。不理解的东西即使当时记住了,日后还是会忘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就得理解。而课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配图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学中,我从课文配图入手,让学生观察配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再根据图中所画内容找出诗中相对应的词句。如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时,我不忙着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先观察配图。

师:同学们,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男孩在钓鱼。

师:你们知道诗中哪个词是“小孩”的意思吗? 生:“稚子”。

师:对。“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那哪个词告诉我们他在钓鱼呢? 生:“垂纶”。

师:非常棒!“垂纶”的意思是钓鱼。“纶”就是我们钓鱼时用的钓鱼线。生:小男孩坐在草丛里钓鱼。

师:不错。你知道诗中哪个词是“草丛”的意思? 生:“莓苔”。

这种以观察代讲解的方式,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无需老师多讲,学生就能理解诗中重要词语的意思了。由于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因此学生就能真正长久掌握。

二、联系美好生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需要通过生活去理解。如《小儿垂钓》一诗中的“侧坐”,让学生现场侧坐和端坐,从而体会到侧着身子坐着比端正地坐着自由、轻松、愉快。再比如小男孩在 钓鱼时 “草映身”,为的是不让鱼儿发现自己,可见小男孩是个钓鱼的高手。接着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平时或大人们钓鱼时是怎么做的,如“生1:站在大树下,用树挡住自己。”“生2:如果周围没有什么遮挡物,我们可以蹲下或坐下,减小暴露目标。”从而理解了小男孩“侧坐莓苔草映身”的目的。鱼也是有灵性的动物,一旦有什么动静它们就不会上钩了。教学中通过联系种种生活实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细微之处渗透思想教育,感悟心灵美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如在讨论“摇手”、“招手”的区别时,让孩子体会到,虽只有一字只差,但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摇手”表示“不知道”或是“你会吓跑了我的鱼,你不要过来”,显得不热情,给人一种不礼貌的感觉。而“招手”是说“你过来,我小声地告诉你”,让人觉得这是个热情、助人为乐的小男孩,虽怕吓跑自己的鱼,但也会热情地帮助别人。接着抓住“借问”一词,让学生学着路人的样子问一下路。

生(大声地):喂,小朋友,到XX地方怎么走?

师:这样行了吗? 生:行了!

师:声音是行了,语气有问题。有人小声地嘀咕:好像不太礼貌。

师:我再提示一下:“借问”是个礼貌词。你再问一遍。生(大声地):请问小朋友,到XX怎么走呀?

师:这还差不多!路人这么礼貌地请小孩帮忙,小孩赶快告诉他呀!通过这个小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当你向别人请教时注意了礼貌,别人才会乐意帮助你。

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总结】

古诗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让古诗真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四篇: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真谛

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真谛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十一册安排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因为“美是诗的本质”,所以老师教学优秀的诗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语言美、意境美等,学生自然地感受诗歌美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开拓形象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画面审美教育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但许多诗词中的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并比较两首诗,不同季节的荷花,美的又是迥然不同,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总之在理 1

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感悟诗的和谐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意象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字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后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江雪》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添枝加叶,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把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我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前两句是画面的背景,是写”大”景和”虚”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极平常的用语措辞,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的,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中心。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

三、诗画对照,再现古诗意境美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登鹳雀楼》、《青松》、《静夜思》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四、斟词酌句,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

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五、通过绘画,体会古诗的色彩美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古典诗词的色彩美。教学杜甫《绝句》时,指导读诗歌后要求学生将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意境画出来,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渐渐领会到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绿、青、白四色鲜明而和谐,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通过画画,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从而感受了古诗的艺术形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中这千古名句,教学时学生很快就领悟到“火红”色与“蓝绿”色形成强烈对比,把春日的江南景色写得明艳迷人、生机勃勃。学生一下子就能用画把古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幅幅色彩斑斓、画面生动的画,令人回味,让人遐想。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还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诗中画”主要借助于色彩词汇的灵活运用和巧妙搭配„„

总之,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时,只有通过深层

次的不断挖掘,学生才能领略到作者构思写作之巧,平常词句中隐含的深意,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教育艺术在线,2008(11)。

【2】陆向前。美育在古诗教学中培养。考试周刊,2007(6)。

【3】李睛魁。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河南教育,2005(8)。

【4】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学习中享受美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学习中享受美

内容提要: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但前提是学生要有学习美术的兴趣,本文着重讲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关 键 词:美术 学习兴趣 欣赏 鉴赏能力

一.发现问题(发现某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尤其是对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陈旧模式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习与生活脱离,课堂活动方式缺乏等问题频频出现。以及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怎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专业水平进度缓慢,从而对美术失去兴趣。而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叫学生临摹,三年下来,学生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他们的脑海。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却一无所知,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如此下去,只会使他们变成墨守成规、一事无成的人,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确定问题(指出重点问题)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是以实践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那么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因此也就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所以,美术教学的模式也应顺应时代的变革,课堂教学应逐渐摒弃以往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探索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期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现在的美术专业教育只是注重实践操作的过程,而忽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即使传授了,但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对理论知识的继续再深入。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专业素质来看,专业水平好的学生在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时候就原地踏步、停止向前,而专业水平差的学生,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认识,实践操作始终跟不上好的学生,由此对学习美术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因此学习美术应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去学、去创作,教师不能用一种所谓的标准去教,而应在教学中勇于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心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以上种种的教学难题,我们必需深刻反思,认真仔细地去探索研究,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心态以及对美术的认知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寻找解决途径 从学生方面:

1、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了解名家名画,叙述艺术家们的光辉人生。用美的作品熏陶、感发学生,对学生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2、引导学生对范作进行鉴赏:可以赞赏,可以批评,可以临摹,更可以改头换面,或者“移花接木”,或者创造更新更美的形象来替换它、否定它。充分体现出让学生的心灵说话,让学生的作品说话的自主性、主体性。

3、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各班或各班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绘画比赛,举办绘画展览,摄影小组活动和展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作业互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他们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使学生在充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成功和欢愉。

6、充分发挥视觉艺术教育功能,着重培养并发展人的审美情感。发展学生对美的细致的、独特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教师方面:

1、到著名的美术高校去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请教名家,请名师来我校参观指导,开设相关的学术讲座进行学习和研究。

3、与其它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借鉴他们教学上的优点,改善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和自身专长扩充教材的感性资料。例如搜集速写、素描的图片、刊物、电子读物在某一学期里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感受造型的各种手法并通过临摹、改画添画、间接写生、直接写生等实践练习,体会结构的美感、明暗的美感。又如在某一学期里着重了解国画的相关知识,培养对民族艺术深厚的感情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体会水墨的特性。四.应用解决途径

1、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的教学程序

2、综合有关的音乐、文学作品、表演艺术、数理常识,进行感悟

3、调整学生学习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理论知识 五.分析结果,首先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大大改善,并且对美术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尽如此,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及其它各方面素养,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掌握了美术学习中所应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同学们也充分发挥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得到满足,艺术视野不断开阔,表现技能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灵活,具有独创性,对问题具有敏感性和提炼、重新组织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和改进。正由于此,学生的美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把以往的教学模式由感性模式升华为理性模式,大大改善了现阶段美术教育教学那种陈旧化的模式,并促进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方式的更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也整合了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审美意识、人文意识、技能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美的环境和形式,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他们的学习热情极大地鼓励了教师们更投入地进行实验研究。六.理论发展

1、从学生来看:在学习美术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在实际作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发现自己某方面的潜力,及时解决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从教师来看: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专业素质。

3、新问题的提出:如何把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如何合理地运用时间,解决课时的有限性和实际操作的耗时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目标上,教学由教师单一主导化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控化。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独创性,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学态度实现民主化,与学生成为没有代沟的朋友,情感交融,课上声情并茂,课下和蔼可亲,激发他们的情感效应。

教学内容讲究现实化,强调校外美术教学的特点,扩大知识面,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上课。总结:从工作实践出发,贯彻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逐渐摸索自己完整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支持来体现自己的特点,把特色教育纳入教科研轨道,做到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具体操作,以实践结果为基础进行理论飞跃,以新的理论为起点进行新的构建。

论文标题: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学习中享受美》

作者: 楼 尉 单位: 诸暨市浬浦中学

手机: ***

下载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中感受美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探索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探索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小数除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第八册数学P61-64页小数除法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结合具体......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快乐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课堂学习由原来的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以教......

    如何让小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快乐

    如何让小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愉快的事情印象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既然情绪对人的影响这样大,我们是否可以借......

    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分享,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班有一位活泼可爱,淘气又赖皮的小伙子。 他,有一个温馨的......

    让学生在英语中感受学习快乐(精选5篇)

    让学生在英语中感受学习快乐李珍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德育显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责任。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翅膀 毛嘴小学丁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英语 [摘 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开展有效的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重点就如何开展有效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探讨,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