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聘管理》简答题总结
简答
第一章 招聘管理概述
1有效的招聘招聘管理对组织有什么作用? 2招聘的中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招聘管理的的原则是什么? 4组织招聘的流程是什么?
第二章 影响企业招聘的因素 1简述影响企业招聘的外部因素 2影响企业招聘的内部因素
3简述影响企业招聘的应聘者个人素质
第三章 招聘前的准备工作 1解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2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
3人力资源规划需要预测的方法有哪些? 4人力资源规划供给预存的方法有哪些? 5怎样理解岗位分析的概念? 6简述岗位分析的作用。
7试比较非结构化岗位分析方法的优点与缺点。8什么是胜任素质模型? 9简述胜任素质模型的作用。10如何构建胜任素质模型?
11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需要哪些条件?
12在人员招聘中使用胜任素质模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章 招聘规划
1简述招聘计划的主要内容。
2企业主要的招聘渠道主要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
3招聘计划表都包含哪些内容?能否结合具体案例编制一个招聘计划表? 4企业招聘人员条件有哪些?
5招聘团队的组建应遵循哪些原则?
6招聘团队成员应该具备哪几条基本素质? 7企业在确定招聘地点策略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8招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宣传策略?
第五章 人员招聘渠道
1人员招聘渠道有哪几种类型?
2企业在选择人才招聘渠道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3内部招聘渠道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优缺点是什么? 4外部招聘渠道有哪些方法? 5网络招聘的优缺点是什么?
6试述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利弊。
7企业选择招聘方式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
第六章 初步甄选
1申请表有什么特点?筛选申请表有哪些方法? 2筛选个人简历的要点有哪些?
3笔试的一般内容有哪些?适用于哪些范围? 4如何做好初步甄选?
第七章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1面试的含义与目标是什么 2情景内容模拟包括哪几种方法 3面试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类别
4面试主要评价要素分为那几类?其权重是如何确定的? 5面试基本程序有哪几步?
6面试问题可分为几种?面试问题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7面试中的提问技巧及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8面试官的基本素质要求有哪些?
第八章 评价中心
1评价中心技术的内涵是什么? 2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评价中心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其中最核心的特点又是什么? 4请简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正式测评流程。
5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试题有哪些类型?请分别举例说明。6公文筐测验中公文筐的设计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7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角色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怎样设置? 8管理游戏的概念是什么?管理游戏有哪些种类? 9案例分析中的案例具有什么的特点?
第九章 员工录用
1构成录用决策的要素有哪些 2简述背景调查的内容
3简述背景调查的适用范围
4在背景调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5试述如何时背景调查的结果更为有效 6试述录用面谈的技巧与误区
7如何对新员工入职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8试述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与方式。
第十章 招聘评估 1什么是招聘评估
2简述招聘评估的意义和功能
3什么是招聘成本?包括哪些部分? 4为什么要强调评估方法的信度与效度? 5简述招聘工作总结应遵循的原则 6试撰写一份招聘工作总结。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_简答题总结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活、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j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他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师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
(4)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3、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用软件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要负责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4、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其教育教学管理 的职责。(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 们当作朋友看待。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以中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5、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其具体要求是怎样的? 贯彻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该体现于一切教育活动中,其基本要求可概括为: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教师主导作用是指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教师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处处为学生着想,要通过学检验教,教不仅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为今后继续学习与提高打下基础。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发展。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观察、去研究、去思考、去体验,动手、动脑、动口,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得到发展。
6、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为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其次,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 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2)观察儿童能力与教研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育机智。
(三)职业道德素养(1)忠诚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
(3)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8、《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9、作为一名教师,你怎样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收受关系。
(1)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学习者,无论是在知识、智力上,还是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之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2)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3)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者的个体,应该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教育工作者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地影响。
10、当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11、我国独生子女具有什么特点?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特点:
(1)生理条件比较优越。(2)智力发展较早,知识面宽。
(3)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充满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4)由于是家中的“独苗”,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导致独生子女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措施:
(1)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扬长避短。
(2)重视家庭教育,避免“四二一综合症”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3)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12、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指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三)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3)自身道德修养。
13、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对当前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的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6)加强青少年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7)重视人生观教育。
14、如何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
教育机智: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作 4
出判断、果断处置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1)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要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3)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4)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控制课堂气氛。
(5)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15、如何让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6、联系当前实际,试述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1)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2)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3)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
(4)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17、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应如何进行指导?
(一)优等生: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二)中等生:分三类: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教育: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第二类学生,要要解决动力问题;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后进生;特点;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8、教师应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教师应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19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5)写出课时计划。
20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天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堂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评价教师授课质量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21、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班主任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
育。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要建立相互信任的班级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班级的发展目标,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5)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6)建立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2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教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这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地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在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主体性源泉出发去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因此,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23、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等。(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了解学生的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的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一个学生在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老师,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位教师通力协作教育的结果。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力量。(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要积极 7
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力量。
24、王老师今年新接了一个班,他应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请谈谈你的看法。
班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得力的班集体核心队伍,即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25、分析教师的成长阶段,说明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有一个过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第一,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第二,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第三,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个方面: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具体途径有: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专家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可以交给新教师的,新教师掌握这些知识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教学。
(4)反思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验的反思是狭隘的反思,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26、试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新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依赖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安排教学进度,有很打的灵活性。新教师的课时计划一般不随课堂情境做出修改;备课时,专家教师会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新教师更多地提到自己做什么,而不能预测计划执行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他当作必须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检查学生作业较为费时、效率不高。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
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更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更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第三篇:it项目管理简答题总结
1、it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意义: 运用项目管理可以带来的好处:
能更好地控制财务、人力和物力资源 改进与客户的关系 缩短开发时间
更高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更大的边际利润空间 提高生产率 完善内部协调 提高员工士气
2、项目经理的作用
1)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责任者,在项目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项目经理是项目有关各方协调配合的桥梁和纽带,处在上下各方的核心地位。3)项目经理是项目信息沟通的发源地和控制者,是项目中的各种重要指标、计划、方案、措施、制度的决策人和制定者。
3、项目与作业的区别 作业(Operations):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如车间加工产品的活动、财务人员的日常记账工作等。项目(Projects):临时性的、一次性的活动,如企业新产品开发、企业业务系统开发等。
4、九大领域五个过程
项目管理过程组:5个过程
1.启动过程:确认一个项目或定义一个项目应当开始并付诸行动。2.规划过程:为实现启动过程提出的项目目标而编制的计划。3.实施过程:调动资源,为计划的实施所需执行的各项工作。
4.监控过程:监控,测量项目进程,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
5.收尾过程:通过对项目或项目阶段成果的正式接收,以使从启动过程开始的项目有条不紊的结束。9大知识领域:
整体,范围,时间,成本,质量(四大核心),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
5、项目管理计划的作用
项目管理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执行和控制的可操作的文件。它直接关系到项目能不能按正确航线驶向成功的彼岸,没有好的计划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项目计划前的行动比项目计划后的行动更重要。
6、项目范围计划意义
提高费用、时间和资源估算的准确性。确定进度测量和控制的基准。有助于项目分工。
优秀的项目经理必须作到,在项目的定义、开发阶段准确地界定范围,在项目的实施与收尾阶段有效地控制范围。
7、描述你在大作业中的工作
第四篇:教师招聘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遵循阶段性,防止“一刀切”;(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扬长避短;(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案例分析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从此该生在课堂上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主动发表意见。
问题:请你结合课程与教学原理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 2.年轻的张老师是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现任教于一所中学。工作之初,他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由于他平时对学生不苟言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他敬而远之。渐渐的,张老师发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无形的屏障,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自己讲课越来越缺乏激情,班级管理越来越困难。
在老校长的启发帮助下,张老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探讨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学生有心事愿意向他倾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1)试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同时,该老师的行为也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而非利用教师“权威”压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做不但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更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打击学生自尊心、自心信,丧失学习兴趣。(2)上述材料启发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观;树立教师威信;善于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讲授法。通过体育教师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
第二种,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进一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第三种,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第四种,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18、美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首先必须树立与之相应的教学思想。《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了八方面的要求。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19、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20、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新课程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达,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有接受性教学模式、发现——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
2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审美性原则、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24、美术学科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7、《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提出了哪些要求? ⑴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⑵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⑶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⑷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⑸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⑹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⑺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⑻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18、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 ⑴目标设计在学生需求中生成 ⑵目标达成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⑶环节设计在文本的多元中解读生成。⑷思维激发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⑸教师银玲在适度拓展中生成。⑹情感态度在创造中生成。
19、案例区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⑴案例的来源是课堂教学实践。
⑵案例是教师当前教学中面临疑难的典型事件,有一定普遍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⑶案例必须描述真实的教学情境。
⑷案例必须完整叙述一件事例或一个片断,有起因、冲突、结果等。⑸案例叙述的流畅性。
20、案例在美术教学中的有什么作用? ⑴用于自省 ⑵用于教研 ⑶用于教学
21、新课程下的学生观有哪些变化? ⑴学生本位意识。⑵学生主体意识。⑶学生个体意识。
22、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由哪些变化? ⑴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⑵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⑴课程的建设者
23、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有哪些变化? ⑴学生解放了 ⑵教材开放了 ⑶“过程”开放了 ⑷“时空”开放了
24、你认为怎样的美术课是一堂好课? ⑴教学目标多元 ⑵教学内容丰厚 ⑶教材处理变式 ⑷教学问题优化 ⑸教学活动有效 ⑹教学流程清晰 ⑺教学姿态平等 ⑻教学评价恰当 ⑼教学方法多样 ⑽媒体运用恰当
25、案例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和特征? ⑴案例的来源 ⑵案例的典型性 ⑶案例的真实性 ⑷案例的完整性 ⑸案例的流畅性
26、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⑴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⑵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7、为什么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为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的。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与学生对话的具体情境,调整甚至改变课前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一个设计的活动,可称为“课间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新的经验与思路,可称之为“后设计”。
28、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目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29、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⑴教学目标多元 ⑵教学内容丰厚 ⑶教材处理变式 ⑷教学问题优化 ⑸教学活动有效 ⑹教学流程清晰 ⑺教学姿态平等 ⑻教学评价恰当 ⑼教学方法多样 ⑽媒体运用恰当
30、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
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
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31、一般来说,教学中的提问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⑴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问题的、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⑵课堂的提问,常用于提问与应答的教学之中。
32、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促使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帮助阅读案例的人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做到:
⑴、具有可读性。一个好案例是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是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围绕主题以一种引人入胜、迷人的方式来展开,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心理感受、体验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明晰、生动和活泼。
⑵、具有时代性。一个好案例必须要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能足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
⑶、富有个性化。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能从理论的高度去开掘并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们多方位的、多角度地思考,能触及人们的灵魂。
⑷、一般用过去式表达。
⑸、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范围内。
33、什么是课程实施?它与教学实施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实施要比教学的范围广阔得多。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等。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项内容,但却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基本的途径。
34、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始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大体来说具有指导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指引学生学习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也是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直接依据。另外,教学目标还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最后,目标本身还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35、教学模式构成有哪些要素?
理论依据、教学程序、实施原则、辅助条件、效果目标。
36、教学活动的要素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教学的主体性要素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的条件性要素是教学的时空环境,教学的过程性要素包括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7、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与学生对话的具体情境,调整甚至改变课前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一个设计活动,可称为“课间的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新的经验与思路,可称之为“后设计”。
38、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⑴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⑵依据学生的特征。⑶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⑷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条件。
39、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⑴教师提出问题。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⑶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40、提问时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提问有哪几个作用?
评价(“你明白了吗?”得到回答)、学生参与(提问,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加深理解。
三、辨别题:
1、美术是精神创造的产品,是体现人类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
要点:正确。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如毕家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星月夜》、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式廓的《血衣》等,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
2、绘画的种类很多,就中国画技法而言,就可分为: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要点:错误。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水墨画不属于。
6、你认为教师备课的预案设计是“宜粗”些好,还是“宜细”些好?为什么? 要点: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善教案的设计。
7、你认为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是以“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还是以“科学性评价为主”?为什么?
要点: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激励性和发展性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唤起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自豪感。但“一味的鼓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忽视了对学生作品问题的指出,这样久而久之只会使学生失去进步的方向,盲目地去学习。而“科学性为主”的评价观,即注重看到学生作品进步的一面,还要恰当地指出不足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8、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合作的方式解决特定问题中,需要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合作技能。他设计了以下五种评价方式,请你分析哪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为什么?
要点:表现性评价必须至少具备⑴评价标准多重性⑵评价标准预定性⑶评价的主观性这三个特征时,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第五种是与教学目标要求的行为表现最接近,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评价。
1、你是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参考:自主:即主动学习。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③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探究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2、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热闹了,是不是越活跃越好?
要点: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过程。而有的课堂活动学生忙这忙那的,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有活动却没有体验,这种为活动而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
3、常常在美术课堂上听到老师表扬:“画得真好!”,“你真能干!”,“你真棒!”„„新课程提倡多鼓励学生,那么教师的表扬是不是越多越好?(10分)
要点: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4、你认为“知识”与“能力”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你在美术教学中是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8分)
要点:知识与能力是有联系的,因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不存在着美术升学的压力,美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一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5、什么叫“建构主义”?
要点:建构主义认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6、你认为“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要点: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分析。比如学习任务的结果是什么,性质、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起点与重点分析等等。强调的教师的“教”,教师主导着教学的进程,控制着学生的学习。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焦点在于学习情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因此,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学”,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主导权在学生手中。
7、预定的教学目标未完成怎么办?有的美术课知识能力目标没有达成,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有所超越。怎样看待这节课?教学具有连续性,这节课未达成的目标,下节课能否完成?
要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常常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否落实教学重难点来衡量一堂课的成败。但我们所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有的美术课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从学生的突破常规的思维训练,能多角度地去解读画面,学会了创作能力的实际效果看,也有它成功的一面。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干扰”,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状况下,我们更要突出对于教学“不确定性”的认识。因为新课程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在本质上是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教师就不能仅仅注重自己教学的既定目标与过程,不注意学生的思维方法与疑惑。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不存在升学考的压力,这节课未达成的目标,可以安排在下节课完成。
8、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度地当场演示往往能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教师的演示过多,会束缚学生思维,有的学生会不动脑筋照着老师的范画依样画葫芦。你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对“度”的把握,应该如何进行?
要点: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象、课件的展示等。教师的演示要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选择重点、难点、关键处进行演示,没有必要作全过程的演示。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9、你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应该先于行动(教学过程),还是产生与行动(教学过程)之中?为什么?
要点:如果我们确认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就会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应完全预设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目的不是先于行动而是产生与行动之中。
10、现在主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那么是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了呢?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呢?
要点:不能这样认识问题。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人的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要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全部采用探究学习,即使是基础教育的学习也是不可能的,时间不够,效率低下;相反,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人类文明的结晶,效率高。但是这种效率,仅仅是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来说的。学习不但要达到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要在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探究学习在这方面就有着接受学习不可比拟的长处。
11、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了美术的文化学习,是不是就可以忽略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
要点:新课程我们强调了美术文化的学习,但不可以忽视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为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文化学习的一个部分,美术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基本的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欣赏、评述和美术文化的学习,才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12、新课程主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求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能均衡实现吗? 要点:不是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的。三维目标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三维目标只是它的体现。
13、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要点: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些教师没有意料到的问题,只要是学生思维中真实的问题,都应抓住不放。对学生提的问题首先要加以鼓励,对好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对有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可以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读课文或在课内和课外寻找资料和答案。
14、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要点:一个高效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新课标认为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此,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学生出现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如果这位学生的发言很有价值,就应该让他把话讲完,相反正在该学生讲的滔滔不绝时,教师双手一拍“停”!这种“精确控制”恰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这样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学生自己决定应该何时结束。教为了学,教要适应学,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5、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要点: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16、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①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何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③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案例分析:
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简单评析。《对印的花纹》
要点:这不仅仅是一堂极为常见的激发美术教学课,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竟会完全不同于以往。
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该教师告诉我们:“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总是显得十分拘谨,将一切交代得非常具体,惟恐学生犯错误,指望学生能够掌握技法,创作(或制作)出完整的作品。在教市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
通过对课改所提倡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主动地改变了自身的角色,同时相应地导致了学生角色的变化,简单地说,教师将自己放在了课堂“导演”的位置,而将学生当作“演员”了,让他们尽情地表演。在这一课中,老师改变了过去教师“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是将结论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动脑筋思维,主动地探索结论,由此在课堂中形成学生互相启发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该老师采用的正是第二种方法。原本他可以简单而省事地提供示范作品,并将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件作品,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他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让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在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以后,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象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能够让学生自己解答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当然,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对问题的适宜性和难易程度保持着敏感,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策略地帮助他们解决。
2、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谈谈你的感想。像《长江》
要点:教师对美术学习中的“弱势生”,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要落实实处。该教师对这位不喜欢上美术课的学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教师的真诚和爱心对学生多几分赞美,少一些批评、指责,为学生的进步、进取,多一分宽容之心,循循善诱地进行个别辅导。教师机智地抓住了这一契机,把个别学生的“美术与我无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体现在:⑴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作为教师,没有对出现的个别“异端”进行粗暴处理,而是及时为该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这样既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该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很好的体现。⑵该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根据该学生的特长,让他在想象成“长江”的蓝色卡纸上标上各省、市地方的位置,这既符合该学生喜欢地理的需求,又是美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该学生在绘图表现的过程中,在找到了学习自信的同时又进行了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⑶该学生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的教育。显然,这样的教育,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3、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知识进行美术创作,是教材中最常见的。请你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15分钟左右的教学过程设计。
要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培养等。
评分办法:(10分)
(8~10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5~7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完全新、教学效果尚好(2~4):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欠新、教学效果一般
4、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要点: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滞、习惯来回涂、喜欢用小笔描等。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解决的方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忌来回涂,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中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
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
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5、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10分)《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要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给你许多惊讶。一个在室外玩泥沙的游戏活动,却激发了孩子们无穷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老师将学生带出教室,将课堂摆放在沙坑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说明在校园这一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中,有着丰厚的教学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联系学生个人成长的环境来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是为学生营造艺术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艺术教师应该勤动脑筋、多想办法,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校园的一草一木变成生动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创造性地上好艺术课。
6、以下三个案例都是以《太阳》为课题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可操作性,但其把握的侧重点不同。请分析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
《太阳》
要点:上述三个目标设计是同一课程内容的设计,三位教师的目标设计都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每位设计者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以及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每个目标都有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方面,同时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例1目标设计侧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运用视觉语言,是他们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力所能及地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例2目标设计侧重点落在学生用想用的材料表现他们心目中与别人不同的太阳形象。因此,该目标的弹性就体现在第一条即“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来表现太阳”内容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例7侧重于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其弹性之处的设计是目标中的第2条“能够在圆形中,设计制作出不同个性的太阳面部形象”。
7、介绍画家莫奈的生平、艺术风格等,并举代表作品一幅作简单评述。要点:生平介绍:
克劳德·奥斯卡·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1840年出生于巴黎,他父亲在哈佛尔开杂货店,莫奈的童年便在哈佛尔度过,大自然陶冶了他自由自在的性格,那时他常在练习本封面上画装饰取乐,不知不觉从玩乐中积累了许多绘画技巧,十五岁时便以一个漫画家闻名于家乡。
1859年莫奈回到巴黎。1862年莫奈因病,父亲把他从阿尔及利亚服役军队中赎了出来。莫奈初从布丹学画,后进古典派画家格莱尔画室学习,并受库尔贝和柯罗的影响。在风景画的创作中,受马奈和透纳作品的启发,对光与色的变化进行长期的探索,运用色彩表现光线和空间的变幻。
1865年的沙龙上莫奈首次展出两幅描绘塞纳河口的风景画,给人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被誉为“一幅最有独创性的、有力的、和谐的海景作品”。
1874年3月25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以后被称为印象派的首届展览在巴黎开幕。莫奈举世闻名的《日出·印象》参加展出,“印象派”就是当时批评家嘲讽他的作品而由此而正式诞生。由于莫奈独创的艺术理论和坚持不渝的探求精神,对印象派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艺术风格:
莫奈用直接写生的方式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关注的重点在视觉感受上,致力于研究光色在瞬间变化的效果。
代表作品:
《日出·印象》是莫奈在阿尔港口所见日出的景象,一轮红日冲出薄雾,冉冉升起,莫奈用活泼、潇洒的笔触,鲜明和富有生气的色彩捕捉了日出一瞬间的印象。橙红色朝日映红了上半部天空,它映在海面上的倒影闪闪发光。红、橙、淡紫色在天空中互相交错和渗透着,形成了深远的天幕,水波将天空的反射分割成许多形状大小不同、千变万化的色块。两岸若隐若现的船桅和建筑物,缕缕青烟及由近至远飘浮在波浪上的小船更加增添了日出的生命力。莫奈创造了一种笔触灵活的技法,适合表现瞬间流逝的光和色,他采用明显的笔触着色,使轮廓含混并与周围环境互相交错衔接起来,充分表现或促成光的闪耀。
8、中国写意画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此技能的练习表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要点:浓破淡:先着淡墨,再用浓墨破。淡破浓:先着干浓墨,再用淡墨破。色破墨:先着墨后用色破。墨破色:先着色后用墨破。
作画时墨色浓淡要分清,水分干湿要适当。
9、“近大远小”透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请你针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15分钟教学过程的设计。
要点:利用简易取景框进行观察景物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变换观察角度、方位,认真观察物体所产生的不同透视现象,从中探索透视规律。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写生。选择典型、简单的场景,通过实地观察、描绘,让学生在画面上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如描绘一排电线杆、一条铁路轨道、一道围墙等。
可选择典型图例一幅,引导学生从画中找出地平线、消失点,再画出几条典型的透视线,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近详远略、近浓远淡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将物体的外廓简略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透视效果。
(10—12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好,表述准确。(7—9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尚可,表述准确。(4—6分)
教学理念欠新,教学方法一般,表述欠准确。
10、请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案例:《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要点: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种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训导者、尊贵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服务者,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学们一道寻找真理。
1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参考:课题:初二《服装的搭配》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并展示一些不同款式、色彩、质地的服装问:“这位同学马上要去参加另一个同学的生日会,你们能帮他选择、搭配一套既符合他的身份又得体的一套服装吗?”同学们纷纷参与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1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和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
要点:课程改革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课程。过去,我们理解的课程就是课程表上的科目,就是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是规定好了的内容。他和教师、学生没有任何关系,教学就是教教材,教师只有教的权利,不容许有任何的改动。学生只有学习和听从的权利,充斥在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早已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权利。新一论的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生成性,这是课程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发展,它把教学活动与课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课程已变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过程,文本课程被激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它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使课程内容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课程意义也被不断地提升。
吴老师上《我们身边的痕迹》时就经历了这样一次课程发展的过程。学生对硬币能被印出来,表示了三种意见,经过争论,前两种意见被否定了,第三种意见本来就是教师要讲的,由学生讲了出来,教师为此很高兴。课上到这里,应该说,大体上和教师备课时预料的情况差不多。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是属于对文本课程的解读。
但是,自从举起“一只倔强的小手”的那个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课程就向前发展了。他提出的“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印得出来?”这个问题,是教师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美术课的范围(教师怕上成科学课),但又和美术课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倡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结果,他们通过操作,总结出了印出来的原因。必须看到,这时的课程已经是体验的课程了,不再是文本的课程了,这都是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课程,文本中没有涉及的东西出现了。师生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就把课程向前大大地发展了一步,这也给她今后的备课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这节课上,吴老师没有刻板地按照自己的教案上课,而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疑惑、才智、创新精神才能被激发出来,课程才能不断地生成、发展。她说的“教学相长”,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课程在师生互动中向前发展。一个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之初,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属不易。
从吴老师的这节课后半段来看,她认识到学生的作业虽没有完成,单仍然是值得的,这种认识当然是对的。不过,我也在想,她在后面是不是应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前人,正是懂得了凹凸不平的东西可以印出好看的艺术品,所以,才巧妙地利用了凹凸不平造成的黑白效果,拓印出许多精美的拓片,让敦煌的飞天、古代书法家的作品能流传至今,走进千家万户,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平日生活中所蕴藏的美。这也是对课程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发展。
13、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会滚的玩具》 评析(参考):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这一节《会滚动的玩具》美术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这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滚“字来启发学生。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原理不了解。因此,老师通过用可乐瓶、纸杯、盘子当场滚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欲望。
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由于,学生的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而不是老师统一发给的材料,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拓宽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老师又要求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玩具的特点,并展示一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中那些有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给他们以成功的鼓励。因此,从整个班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互不相同,真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老师又拿出一个他自己做的玩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要求学生们留着课后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并通过美术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国家课改所提倡的。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1.简述赞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地教育内容
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15.试述现代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着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B.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7.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修订并颁布,第一次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8.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特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0.教师的职业素养 A.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B.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C.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D.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21.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23.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A.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B.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与反思、勇于实践。
24.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A.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B.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C.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25.简述我国新(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6.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8.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中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课程评价)
29.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30.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3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3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3.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4.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发展性原则)。
35.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6.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38.教师应如何备课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下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9.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1.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量适宜、难以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要具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3.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4.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45.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46.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7.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50.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综述;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心理学
1.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别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化思考法、检查单法。
2.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科学概念的掌握应注意的方面 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的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际中。
5.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6.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7.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9.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此施教;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0.根据气质类型怎么做好教学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11.简述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心理学
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计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4.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主要形式;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5.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程序教学的原则: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6.学生中心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7.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把人经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因素。能力是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程度是不稳定-内在-可控; 工作难度是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身心状况是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外界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8.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表达明确的期望;
提供准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有效地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受;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培养对学生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0.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1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点; 原有的认知结构;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 学习策略的水平; 智力与能力: 教师的指导;
13.简述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的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4.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明确记忆目的;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6.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18.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设有力的社会环境;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20.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采用“道德两难法”进行研究,最典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他将道德水平分为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到的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1.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
22.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2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2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5.课堂行为的矫正
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26.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2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28.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慎独”。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4.0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1.教育法规的功能
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2.教育法规的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3.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有损害事实;
损害行为必须违法; 行为人主观有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 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具体内容如下: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教师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表现特征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入学权;参加考试的权利;随意开除学生。
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肖像权、名誉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侵犯学生的著作权; 不作为违法侵权。
6.预防教师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7.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