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年轻的科学》读译后的感想
《最年轻的科学》读译后的感想
《最年轻的科学》读译后的感想
作者:周惠民
1980年代,国内翻译出版国外的书籍都不买版权。三联书店在1986出版了我们翻译的刘易斯·托马斯的【最年轻的科学】,印了几千册。在90年代,【最年轻的科学】早已经在市场上绝迹。青岛出版社有眼力的几位负责人,努力争取购买了这本书的中译版权,在1996年重新出版了它。重新出版之后,更多有识之士对这书有了更大的兴趣。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节目当即对该书做了介绍。最近,有人告诉我,医学捌号楼网站的阅览室里,贴上了这本书的主要部分。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看到这本精辟的著作。但是不知是什么缘故,网上没有贴上那本书后面的几个附录和最后的“读译后的感想”。
在80年代中期第一次三联出版它的时候,我就写了读译后的感想,但是有顾虑,没敢把它放在书里。在青岛出版社再次出版它的时候,已经到了90年代中期,我对它略作修订,鼓起了勇气,把它附在了书的后面。
虽然感想已经“成了铅字”,印在书里,但是由于医学捌号楼里没有把它附在上面我很愿意更多的读者分析(分享)我对该书和有关其他的一些想法。不知那些感想现今是否已经过于陈旧,毫无意义了。下面是1996年书中刊印出来的文字。周惠民 2007年3月
刘易斯·托马斯是我所敬佩的人。
他出生于1913年,1937年毕业于哈佛医学院,之后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医学院里,前后分别担当过内科、儿科、神经科以及病理科的主任(在美国,医院各科的主任都要诊治病人,带领查房会诊,都必须是该科业务的带头人)、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担当了世界癌症研究领域首位的斯隆凯特琳癌症纪念中心的主席,直至退休;并且是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和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病理学、免疫学研究上有许多建树,提出了免疫监护学说,那是说明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能避免发生癌症的理论。他还是设计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学位教育计划的一位创始人,而首次实施这个计划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项计划以及他的其他计划对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造就了一大批对医学有贡献的科学家和医生。有同样或更大贡献的是他在这本书之前写的两本书,《一个细胞的生活》和《水母和螺蛳》,这两本书对知识大众的影响十分巨大,使不少有为的青年人思想开阔,追求理想,关心人生,步入了科学的殿堂,同样对医学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两本书分别获得了美国的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这是对两书的内容、思想、影响和文采的评定。他于1993年去世,美国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报刊上,登载了消息和纪念文章,称他为一位医生、科学家、教育家、作家和诗人。这些称道对他都是恰如其分。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获得腊斯克公众服务奖,颁奖者称赞他所做的大量工作,使无数非科学界的人理解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意义,并且转而支持这种研究。他一生各方面的卓越经历和成就,都使人敬佩不已。
我们同班好友刘湘梅博士是病理学家,并曾在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做副院长。她送给了我们《一个细胞的生活》和《水母和螺蛳》的英文原著。这是我们随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分散地读过托马斯一些小品文之后,又集中读他的作品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启发自不待言。1983年,在医学杂志上见到托马斯又有一本《最年轻的科学》出版,当即给布朗的好友去信,她立即就寄来了书。记得我是通宵把它读完的。我对托马士的前两本书有极大的爱好,但是我对这本书有胜过前两本的偏爱。
我之所以更为偏爱这本书,那不仅是由于他以如此生动、含蓄、幽默的语调、文风,对我们轻声细语地讲述了古今各个时期医生为人治病的实情,让我们理解应如何看待、对待现在和过去医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也不仅是它的内容的确太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引人入胜;更有可能是由于我的父母和他的父母相同,都是医生,我从小也接触过他所经历过的30年代的一些医疗情景,触字有所生情;也还可能是由于我后来(比他晚10年多)也学了医学,在医学院里从事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凑巧还都在同一种学科(病理学)中工作过,听到他在本书中诉说了许多在我内心深处似乎存在,但又未能赋以形声的思想,激起了一些飘荡着的共鸣旋律。
我的父母都是在1910年代学医并从事医疗和教学的。托马斯所描述的在抗生素的时代之前,他父亲行医时的用药(草药、酒精、协定处方)、随请随到、天天出诊、半夜出诊、治好了根本治不好的病等等,也是我童年的记忆。在1940年的前前后后,我的父母也是上午门诊,下午出诊,各有自己的病家(有些是当时的名人,如齐白石、张君秋等;之所以记得,是因为他们都作画赠给我父母;可惜那些书画—包括徐悲鸿的—都在文革中被抄掉了)。那时,我父母他们几乎没有具体照顾自己孩子学业和成长的时间,整天整夜忙碌于照料病家、治疗疾病(当然也是为了生计),但那时的医疗到底是在做着些什么?那时的医学水平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还有,那么在此之前呢?譬如说上个世纪,或者再向上推几个或十几个世纪呢?
在这本书中,托马斯描述了医务界以外的许多人都不知晓的医疗的历史。由于在医学院校的课程中,单独开设医学史的不多,所以即使在医务界之内,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对医疗历史、医学发展也不甚了了。但读读医学的历史却是极其重要的。大家都还记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样的意味,最近见到一本英文骨科教科书里也写到:If we forget history, we are doomed to repeat it.(忘掉了历史,历史就注定要重演)。那么他所告诉我们的医学史是什么呢?
这位医学学者从他终生从事的医学的内部,叙述了自己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它进行了真实、坦诚的剖析。他的这种剖析,散在于全书之中。读过全书之后,大家都会有明确的理解和感受。在本书“水蛭、医生及其它”节内,作者有意味特别深沉的精辟论述。他的这些思想是近代医学科学共同的中心思想。他早在《水母和螺蛳》内“历史给医学的教训”一文中(2007年追注:80年代中期我将这篇译成中文,发表在青岛医药里。周),有更集中、更明确、更直截了当的叙述。在这里,节录一些段落,给这些剖析做个注脚,让我们有点清心明目的感受。
一般认为近代医学开始于1930年代中期,即磺胺药和青霉素进入药典的时期。一般都认为这些是推动医疗革命的力量。当时的情况似乎正是如此,医学的确是崛起革命了。过去的许多不治之症,这时有了治疗的措施,能够治愈了。我们觉得似乎有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医生真地可以治好疾病了;这可真让人惊奇;而最感惊奇的却是医生自己。
毫无疑问,那是医学上的一件大事,……可是现在看来,它也许算不上一次革命,因为使抗生素和其它现有的有效疗法登上舞台的那次医学上的真正革命,是在青霉素之前100年就已发生了的,它并不是以科学进入医学而开始的(那是多年以后的事)。……那次医学革命是以打破教条开始的。在19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当时的医学大部分都是无稽之谈。(下划线是我加的,周,下同)
……探讨医学的历史并不怎么让人愉快。……医学的起源……是和纯粹的猜测和最为粗陋的经验主义相依相傍的。在人类的活动中,真难料想还有比它更不科学的行当。实际上,凡是想得出可能用来治病的东西,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已经用过了;而且一经试用,便持续使用几十年、几百年才把它放弃。回顾起来,在人类的实验之中,它真是属于最为儿戏、最不负责的实验,完全依靠先试试然后看看错不错的办法,而结果常常是总是出错。放血,导泻,拔火罐,服用各种植物的浸剂、金属的溶液、想得出的各种膳食,包括完全禁食,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根据对病因的一些荒诞绝伦的想象,完全是空想虚构。这就是略多于一百年前医学的遗产。医学……能延续如此之长的时间,侥幸获取去如此之多,但却遭到如此之少的谴责,这真是不可思议。……蒙田……前几百年就严厉地论说了医生给人造成的疾病。可是大多数的人却坚信医药的神奇魔力,耐心地忍受着它。
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医学界有些先进人物认识到当时所有的那些治疗措施实际上大都没有效用;有少数勇敢的医生提出,几乎大多数的治疗措施实际上造成的伤害多于起到的好处。此时,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一些疾病会不治自愈,而且可以说有它自己的“自然过程”。今天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和它对医疗实践的影响。自古以来,医学就有根深的习惯概念,认为什么都需要用点什么处理一下;大家都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给予治疗,否则病人就会死亡。1876年哈佛的克拉克教授……论及他认为过去五十年来医学科学中重大的成就,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证明了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人可以不治自行痊愈,而且比用当时流行的一些罨剂、重金属或希奇古怪的草药去治疗还要好许多。…… 在此后的几十年内,逐渐放弃了那些仪式样的医药治疗,取而代之的所谓医道(“医疗技艺”)逐渐兴起。回顾起来,这个技艺就是医学科学的真正开端。它所根据的是对病人的细致入微、客观甚至冷酷的观察。在这样的观察之下,我们知道了疾病的自然规律,例如知道了伤寒和斑疹伤寒是不相关的两种疾病,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正确的诊断成了医学的中心目的,也成了它之所以可以存在的理由。由于诊断方法的改进,就能够提出正确的预后。因此,就可以不只告诉病人及其家属疾病的种类,而且还能比较可靠地让他们知道该病最可能怎样转变。在本世纪之初,一般都认为这些就是医生的主要职责。此外,这时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型但不那么雄心勃勃、光彩夺目的治疗办法,即所谓的“支持疗法”。它大部分是些普普通通的常识:仔细护理,适当的卧床休息,适当的饮食;而不使用时兴的灵丹秘方。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然力量到时侯会使情况有个使人满意的结局。医生这时变成了比较有用的和受人尊敬的职业。虽然他能力有限,对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无能为力,但是可以靠他来说明情况,解除疑虑,而且能够随请随到。在困难的时侯,包括临终之时,可以把医生作为顾问、向导来信赖。与此同时,从19世纪最后10年开始,对未来医学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科学开动了起来。发现了细菌和病毒在疾病中的作用,并开始认真探讨这些关系的细节。发现了像结核菌和梅毒螺旋体这些重要的致病微生物和它们的所作所为。在20世纪30年代末,这些研究已经有了成效,对白喉、破伤风、大叶肺炎和其它一些细菌感染有了一些主动和被动免疫的办法;传染病的分类已经成了有章可循的学问;磺胺药、青霉素和其它这类药品问世的时刻已经到来。但是必须强调指出,达到这样的水平,靠得是50年来对基础科学精心致力的研究。如果没有这些研究,我们就不能猜想到存在着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也就无从想到寻找抗生素。没有长期艰苦地研究结核菌,我们到现在还可能以为结核病是夜间寒气造成的,而且还会用晒太阳的办法去治疗它。
几乎长达一个世纪的那个时期,是对治疗有了怀疑、最后几乎成了治疗虚无主义的时期。突然,在一夜之间,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用一些抗生素立刻治好大叶肺炎、脑膜炎、伤寒、斑疹伤寒、结核病、各种败血病等这些人类最常见、最致命的一些疾病了。只有病毒疾病还没有办法。可是不久以后采用新技术制造了疫苗,有些病毒性疾病也得到了控制,例如婴儿瘫和麻疹。
这些事情在发生的时侯非常使人震动。磺胺药和青霉素问世时,我还是个医学生。我还记得当时对这些事情最初的反应就是:不相信。在一个世纪之前,我们已经放弃了治疗。除了用维生素B治疗糙皮病,用肝浸出液治疗恶性贫血,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等少数特殊情况之外,我们受的教育是要对疾病的治疗抱怀疑的态度。粟粒性结核和亚急性心内膜炎是注定必死的。我们也坚信这类严重疾病的过程再也不会改变,在我们这一代或以后任何时侯都不会改变。
一夜之间,我们变成了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人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只要对疾病的规律了解得足够了,我们就能治疗它,控制它;这只不过是40年前的事。
大多数人都忘记了那个时期,或者由于太年轻而没有赶上那个时期。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似乎是生来就知晓抗生素似的,或者以为是运气把这些药物摆到了他们的面前。今天,我们更应当想到,医药对付传染病的能力并不是撞上的巧遇,也不是岁月更迭的自然结果,而是多少年辛勤工作的直接成果,是由有想象力、灵巧的科学家完成的。在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曾经隐约地意识到在几十年之后的某个时刻,会出现青霉素和链霉素。那是些高深的基础科学,只是为了其自身而存储了大量使人感兴趣的知识,可以说是建造了一个知识的宝库,等待着聪明地使用它的时刻的到来。
譬如,化了很多时间,做了大量工作,才知道存在着一种溶血性链球菌,才知道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链球菌有40多个不同的血清学类型,并且知道了其中有些是风湿热和心瓣膜病的原因。在几十年内做了细菌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所做的工作才刚刚进展得足以使人理解到链球菌感染和风湿热的关系。
有了上面说的这种知识,才确实知道如果能设法防止链球菌感染,就能防止风湿热,也就能防止年轻人的大部分心脏病。同样,弄清肺炎球菌之对于大叶肺炎,布氏杆菌之对于波浪热,伤寒杆菌之对于伤寒病,脑膜炎球菌之对于流行性脑膜炎等等的作用,都需要对当时已有的大量资料做提炼和分析的工作。在本世纪最初的30 年,大多数传染病实验室都从事于这项工作。这些工作完成了,抗生素就要登台了。作者是在述说全世界的医学科学。他所描述的是否也合乎我们的国情?
窃以为医学是不分国界、不分时代的,正像力学、地质学、数学等科学之不分国界、不分时代一样。不论它源于何方,只要它合乎真理、合乎科学,那就要纳入或早已纳入了人类共享的医学;不合乎真理和科学的,那就不是医学:如果是不自觉的,那属于谬误,大家就应当致力于将它扶正或使其归正;如果已是自觉,那就是江湖术士,应该予以取缔。但问题是应当由什么来充当判断是科学还是谬误的裁判呢? 当然是靠实践的验证,靠科学的、有充分证明的事实来说明。在我国当代人自身经过的短短几十年中,我们的生物医学界,在50年代初,遵照指示,运动式地、全国性地学习、颂扬了李森科的遗传理论、列别辛斯卡娅的“活质”学说,批判、摒弃了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的正确学说,也进展到对微尔啸的细胞病理学的批判、否定。(李森科在他最后的后台赫鲁晓夫下台后也下了台。这时我们才知道他将苏联的农业拖后了30年。请参考《李森科沉浮录》一书。)还有,那时朝鲜出了一位名人金凤汉。他发表了他的发现:他发现了我国传统医学重要支柱之一经络系统的物质基础(因为我们都坚信物质是第一性的)。我国大为振奋(正像后来对耳朵看字、意识折枝、遥感千里之外一样地振奋)。他的文章刊载在我国第一大报的头版,好几版,尊他发现的结构为凤汉小体(记得他声称有人的卵细胞那么大,甚至用肉眼就该看见)、凤汉系统。凡此种种,我国是受到了愚弄,我们科学界的脊梁没能挺起来。连日日夜夜从事实践的科学家,也没有能面对那些自然科学中的假冒伪劣,把自己科学工作中的准则“用实践来检验真伪”,无畏地、大声地提将出来,并要求正确地去检验那些谬误。那是一次科学和上级指示的拔河,不能不说科学在局部暂时地败下阵来。1973、1974年,我国科学院的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阿西摩夫的《阿西摩夫的科学导言》一书。那是另一部启迪思维、提供科学思想历史的巨作。由于篇幅太大,中译本分为《宇宙、地球和大气》、《从元素到基本粒子》、《生命的起源》和《人体和思维》四个分册陆续出版。我们有幸也参加了其中第三分册的工作。后来,阅读原文的全文时,发现原书的第一章没有在第一分册内翻译刊出。那一章的标题是“什么是科学”,是这本科学导言的导言。一本讲“科学是什么”的书,却有意地回避了“什么是科学”。这不是怪而又怪的事吗?回过头来看,那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果不割舍掉那归纳全书的第一章,“什么是科学”,那书可能是无法出版的。请结合着那时的气候看一看那里面的一些内容吧!“即使亿万人的观察都认可了某个原理,但只要有一次观察和它相左或不符合,它就不得不被迫进行修订”;“原则之所以能站得住脚,那是因为它经受住了一次次新而更新的实验的检验,而且还要经受进一步归纳的不断检验”(顺便说说,有人已经将它译了出来,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刊出它的契机)。
只是在开放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明确了科学是生产力(似乎还没有见到科学是唯一的正确思想的提法)之后,科学的腰杆子才似乎有所恢复,但似乎尚未完全恢复。但无论如何,下面愿意简单谈谈什么是在医学科学实践中检验真伪的科学的实验方法。
巫婆的香灰或咒语为什么能够治病?因为很多(也许是大多数的)病是靠着病人机体内的自我抵抗能力、修复能力自己痊愈的。加不加上香灰和咒语并无太大关系。巫婆的表演有可能会增强病人抗病的信心。所以如果不由于只相信巫婆,而不首先寻找科学的帮助,耽误了及时、正确的治疗,那么加上点香灰和符咒是无关紧要的。如有损失,损失可能也只限于金钱和时间。所以我们将这种治疗的效果称为“安慰剂”(即不是有具体特殊的治疗方式,如“咒语”和“药物”,例如香灰)的疗效。一般人都会低估安慰剂的疗效。而真正的医药卫生工作者知道它的疗效是大于60%到70%的。巫婆和江湖术士也在冥冥中知道他们的灵丹和法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疗效的,否则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大胆,也就骗不了那么多人和钱。
怎么能区别安慰剂和真正有特殊疗效的药品?说来话长。但长话短说,就是要采用双盲方法,严格对照,精密统计,客观的实验,以鉴定所谓的特殊治疗的疗效是否大于安慰剂。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这些概念和做法是天经地义的,但一般的病人,要了解透彻并不十分太容易。所以科学医生和医生科学家应该认真诚实地进行实验,将那些貌似特殊治疗的安慰剂正名为安慰剂,并作为安慰剂来使用。选用价廉的安慰剂,不选冒各种风险才能得到的犀牛角、老虎骨。盼望管理部门和宣传媒体学习科学,尊重科学并传播科学,定出计划,在下个世纪里,把所有的安慰剂都弄个水落石出。其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一定极大,但更大的是把扭曲的思想扭曲过来。记得有次听到一位药学家的演讲,说我们要努力工作,为社会大厦添加一砖一瓦,为社会大道填平一坑一洼。听完,有人添加了一句:不要在大道上再挖出更多的坑坑洼洼。但从最近的情况看,医疗市场里明目张胆的假,并不是在削减。对这些假,还没有到人人喊打的地步,更不用说人人真打了。妖魔还在瓶子里的时候,一个瓶塞就使它失去了作为的能力。一旦将它放了出来,让它尝到了为所欲为的“自由”,没有点决心和机智,它是不会自行就范的。积重难返也是这个道理吧。但是目前还在瓶子里面的巫婆神汉,我们不能再把他们放了出来,尽管我绝对相信,如果把他们放了出来,他们的门庭的“市”会比一般医院的还要热闹,因为他们的措施的确会有疗效。
医学科学、医疗实践的问题,就让从事医学科学的人去思考、争论、试验、验证吧。今后不能忙于用行政的办法来推行解决的办法。我们不是没有出于好心做了事与愿违的蠢事的实例。但愿在过去交了大量学费的今天,我们会变得异常聪敏起来。
托马斯在这本书里,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医学科学趣闻,以及从巫医发展到科学医的过程,随时随地表达着对人类的愚昧、命运和希望的关心。在读了他意味深长的心声之后,不能不激起对他的崇敬之心,也不能不联想我们每个从事健康工作的人,应该在促进我们智人这个物种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渺小工作。
周惠民1996年5月
第二篇:最年轻的科学读后感
生命的礼赞
这是第一次读托马斯〃刘易斯的书。本书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记录也是对二十世纪医学发展的记录。感悟颇多。不仅仅是医学史或者说科学史上的启发,对于研究事物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也不自觉地有新的认识。不禁想到,中医其实和西医并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是开始假说,然后走经验的路子,都自成体系。只不过,西医用了近年来的工程技术得到了大发展,而这应该归功与医学工程学而不单纯是西医。本书中还提到了公共健康以及医学。
大叶肺炎的病程这段着实精彩,特摘录共享:有真正治疗方法的大病只有那么几种。一旦辨认出来,就成了病房里的紧急情况。
最常见的一种,要求实习医生最辛苦、最紧急地工作的疾病,是大叶肺炎。肺炎季节始于晚秋,持续到来年早春。为了保证没有一个病房、没有一个实习医生被这工作压垮,那时有一个制度叫做“肺炎计数制”。病号由急诊室轮流送往哈佛、塔夫特和波大附属各科。
这位医学学者从他终生从事的医学的内部,叙述了自己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它进行了真实、坦诚的剖析。他的这种剖析,散在于全书之中。读过全书之后,大家都会有明确的理解和感受。在本书“水蛭、医生及其它”节内,作者有意味特别深沉的精辟论述。他的这些思想是近代医学科学共同的中心思想。他在这里,节录一些段落,给这些剖析做个注脚,让我们有点清心明目的感受。
医学科学、医疗实践的问题,就让从事医学科学的我们去思考、争论、试验、验证吧。今后不能忙于用行政的办法来推行解决的办法。我们不是没有出于好心做了事与愿违的蠢事的实例。但愿在过去交了大量学费的今天,我们会变得异常聪敏起来。
第三篇:读《年轻》有感
读《年轻》有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年轻》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年轻》有感1《趁年轻,折腾吧》这本书是弟弟推荐给我看的。书写的很随意,也很直接,让我发现了一些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见识了看问题不同的视角。原来很多问题,在袁老师这个阅人无数和阅历无限的人眼里是这样的。
第一,人情世故真的重要,真的是用心钻营和维护的。对于这个道理,我现在到也比较认同,但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走入社会和时远比想象中的重要和必要。
第二,兴趣是尝试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直到现在,我还曾幻想不知哪天哪个人的或一本书能将我内心深处的兴趣点燃并让我看见。但是看过这本书,我真的意识到了,即使今天很成功的人士,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兴趣的,大部分都是干中学找到的,或是干了才知道自己的兴趣。
第三个是扩大自己的视野。创业里面有五件东西。第一件是领导力,第二件是组织力,第三件是寻找一个参照物,第四件是丰富的知识,第五件是沟通力。大家要成为相对出类拔萃的人,你的目标是一辈子读1000本书。
如果优秀的人会变成平庸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太多的压力,等到压力大的时候,他慢慢就会脱颖而出压力会让我们某一方面的能力突出的迸发出来。为什么我们会在感觉到某种东西的时候特别有感觉,而这个东西事先说不出来呢?就是因为过去我们只用意识。一个人的品德和威望,不完全是由你本质的人品决定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由你的先行投入决定的。
我们不要轻看了手头的活,其实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的,我们能够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读《年轻》有感2这本书的作者是“北大双胞胎”—宛子文。宛子豪。全书是有关于勇气、成长和爱的正能量的故事,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活得热烈而恣意,才算真的活过》。故事主人公琳在其他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上课带着耳机骂老师,后不仅不认错还与老师顶嘴,这些举动在作者这个三好学生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可他们却成了最好的朋友。
只因为很多人都见不得别人好,对芝麻大的小事都耿耿于怀,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但琳不一样,她从不会存心伤害任何人,被伤害后也总能一笑而过,遇见老实人受欺负一定会挺身而出,没有人爱小动物比她还多。在她的眼里,是非、好坏、曲直都很分明。她不会因为家里有钱而强迫别人和她做朋友,她从不势利,绝不阿谀,并且很独立。
其实人就像硬币的两面,有缺点,必然有优点,但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带着偏见,因为缺点而忽略了她闪光的一面。
就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暂且就叫她小Z。她的学习很差,每次都倒数。记得刚转来班上的时候,就和几个五大三粗的男生打架,也就由此变成了一个“差生”。以前大家都怕她,可偏偏她就听我的话,我也由此知道了她的“真面目”。她打架是源自于她的家庭原因,可她的性格却十分的豪爽。她会帮助同学,虽然方式是你所不能理解的。她会帮助老师搬重物,因为她的力气大。她会自己在暗地里拼命得学,只为了不拖班级的后腿。她其实在越变越好,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因为你一直只记得她打架,只记得她的缺点,却没有在她身上发现优点。加油,小Z,我相信你!
她和书中的琳一样,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做出解释和回应,在用自己的态度去证明真心只换真感情。虽然她们看起来像个坏孩子,可她们都有闪光的一面,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帮助她们证明自己也是很好的。
读《年轻》有感3最近我看了张万祥老师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在还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常常会问自己,会不会当班主任,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在看到其他老师在教育孩子和管理班级上得心应手,自己常常羡慕不已。初读这本书深感于其中的案例,继而才发现在班主任这条路上我还有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是张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带了很多帮助。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中分为了七个版块。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板块“与学生相处的艺术”从中我我学到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收买人心”,书中大致列出了六种“收买”学生的方法。我一一对应还看到了自己原先的错误之处。书中说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虽然我没少表扬学生们,但可是经常狠狠地批评他们。就拿前两天学生欠交作业说,我不由分说把没交作业的学生叫到讲台前,直接批评。当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伤到学生的面子。在我看,给了他们时间去做的作业,没有做完就是要严厉批评,不然不会记着。后我试着换一种方式,对一些欠交作业的学生不再是严厉批评,而是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上贴上奖励,每一张奖励可为小组加两分。陆陆续续欠交作业的人越越少了。这样一既鼓励他们积极完成作业,又可以增加他们的小组荣誉感,从而认真上。不管是谁,在做任何事情都会下意识偏袒自己的喜好,学生也一样,他们会因此喜欢一位老师的。那么可以用怀柔方法达到的目的,何必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呢。
第二个方法“忽悠”用这种方法到达到书中老师的境界对我说可能有点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稍稍掌握一下语言,应该就能达到效果。学校运动会前夕,我甚是担忧班级情况,可以预感当天会分身乏术,那么班上要是发生点什么可该怎么办,尤其是那些爱玩又坐不住的学生,一旦我离开教室,光靠班干部可“镇压”不住他们。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书中的方法。我先是在班会上强调了一下运动会纪律,然后表示对运动会期间班级管理存在担心。然后说要请几位特别有能力的小助手协助班长管理运动期间纪律。话音刚落一个个小手“唰”的举起了,还有一些同学甚至站起。这时候我接着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一定要特别负责人的人才能完成,我要仔细选一选。经过一番“挑选”,我选择了几位平时最好玩又坐不住的学生当小助手。选完之后,还特意很郑重的告诉他们,老师是经过选择之后,发现你们最有能力协助班长管好班级,老师相信你们。这个“忽悠”术还是很有效果的,运动会期间班级情况并不怎么需要我坐镇。
第三个方法“静而后发”这个方法是我从几个方法中总结出的。我觉得这个方法不仅适用广,而且有利于培养师生关系。我从“引而不发”和“冷静几分钟,再处理问题”这两个案例中体会到了一时的冲动往往会伤害学生,可能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说,可能转头就忘记了,但是长期积累下,总有一天学生会因此而害怕从而疏远。一个乖巧的孩子让人爱怜,然而一群吵闹的孩子圣人也会头疼。更何况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当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更需要的是静,而不是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稍稍让大家冷静一下,再处理就会更客观,也更容易引导学生。
当班主任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每一个资深班主任也是从第一年开始的。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学习和耐心能帮助我们走出困难。多向前辈学习,多读一些书,会让我的班主任之路走的稳当一点。
我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后我也会牢记另一句话: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读《年轻》有感4拜读胡昌华的《年轻时的韩印》颇有感触,韩印一生只为一瓶酒名不虚传,当代班儿班长时,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烟酒糖统购统销,我们的酒厂归烟酒公司统购统销,原料也统一,所以才有烧地瓜干儿酒的经历。韩印做什么都专研,由于韩印刻苦学习,地瓜干儿酒做的有声有色,最后小酒厂成了哈尔滨系统出酒率的模范单位,韩印在哈尔滨白酒行业出了名。烧酒环节多多,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秘密,韩印到四川学习,到哪里磕头作揖、拜师学徒,取到了真经,回哈尔滨时老师傅偷偷地给了他一包“老窖泥”,这把“老窖泥”成就了后来的松花江牌白酒。
昌华老弟说得好“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遇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烧酒车间那本名不见经传小册子,韩印爱不释手,读出来了真谛,最后创造出南北融合,国内首创的馥香型白酒,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一致好评,五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
韩印的大度、舍得,宽厚为人,也是几经磨练,从大型国企老总华丽转身经营个体,再从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哈尔滨耀眼的明星企业,韩印在世界观、方法论、为人处世上也得到了升华。大家还记得我们五十年庆典时韩印的付出,还有好多他付出了,但是一再告诉我们不要说出去,至今还是秘密。韩印给我讲了过许多企业家把股份让给工人的故事,韩印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昌华老弟的文章本来是“一生只为一瓶酒”的补充,涉及到题目时,我给了他三个选择,最后他选用了《年轻时的韩印》。昌华自从接手“四连知青网”编辑工作后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亲自动手写过好几篇有质量的文章,在此向昌华表示祝贺,昌华接手四连知青网的编辑工作减轻了我的负担,在此表示感谢,希望朋友们支持年轻有为、肯于付出的昌华工作,把四连知青网办好,办出光彩来。
读《年轻》有感5往日,我们若无其事地分享他,习以为常,直到他走了,才倏然一惊:他多么重要。一个以告别方式生活的人,一个倒着向前走的人,它的生命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与地坛》让我们与他邂逅,坐在轮椅上的青年以自己的生活、创作、姿态和岁月的神情,给时代绘制肖像,给人类精神增添着美、尊严和荣誉。
疾病,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害怕也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我们很多人至今仍不能接受生死。因为有父母在前面,帮我们挡住了这里的未知与迷茫。而史铁生,无论是在作品亦或是生活上都充满了他对死亡的淡然无惧,他寻求的是精神上、灵魂上的归宿。“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虽然双腿瘫痪了,但他依然行走在一个恬静热情的世界中,他的坚强、勇敢都在告诉我们:急躁、愤怒、焦虑、怨恨都是一种多么愚昧多么错误的情绪。在消极的世界中没有了欢笑,没有了善良,没有了童话世界中五彩的长河和漂亮的城堡是件多么可悲的事。
地坛中的史铁生先生可曾向双腿之束缚低头?
是的,生活于他之束缚是常人无可估量的。双腿限制了他的行动,限制了他行动的自由,但不能限制他精神的自由。残疾的枷锁将他限制在那片狭小的空间中,他却用自己强大而不屈的精神力量,开辟了地坛中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史铁生先生凭借他的精神,感受到春的第一缕春风,夏的第一声蝉鸣,秋的第一片落叶,冬的第一朵雪花。何以为外界束缚而不能冲破之?
回归当下,高考或许是我们目前阶段面临的最大的未知与迷茫,但是,这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用恒心照亮初心,才是不忘初心的最好办法啊!我懒得想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只在乎十年后的自己,怎么看现在的我。谁还不曾在光亮彷徨的年纪迷失在青春小巷,以为自己是身负悲壮梦想的勇士,不撞南墙誓不回头。蓦然回首时,发现距离梦想还远。没关系,撑下去;没关系,努力。一点点挫折有什么关系,逆光前进,要反地心引力。一点点吃亏有什么关系,留一点痛,才能活得更美丽。全身瘫痪的霍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活下来。在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他仍然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是学术界的一大奇迹,也是全世界的一大奇迹。所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花繁柳密处,拨的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淡然地面对死亡是精神的升华,他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死,不是突然,是准时,是如期。他,走了。他站起身带着微笑,如期变成了永恒。
塞内卡说:“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史铁生让他自己的生命美好过、值得过。
读《年轻》有感6班主任工作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是一首让你百品不厌百读不腻的诗。我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刚接一个班级经验太少,总是手忙脚乱的,刚刚能够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趁着空闲时间读了读这本《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这本书,感受很大,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记得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你们这些老师的头,而你们却是50多甚至是100多个孩子和家长的头,”其实这里的“头”并不是说明谁最大,而是说明一个中心,同时也说明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可是如果没有当过班主任,谁又能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呢,她不仅仅指一位老师,还能是一位母亲、一位医生、甚至法官。自从接到这个班级之后,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学着和各种人打交道,想尽各种办法教育那群又可爱又气人的孩子们。有时真的觉得很累,而且付出了好多之后还没有满意的结果。《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这本书里面有好多优秀的教师的亲身经验,读过之后再重新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觉得还差的远,人在思之后知不足。
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百年树人);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班主任几乎成了孩子们身边形影不离的人。一个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学生的“敌人”;一个班集体,要成为学生中的“乐园”,而不是学生心中的“地狱”。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个班主任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这个班集体是否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的确,在你刚接到这个班级时,你要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你,要给他们亲切感,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是其中的一员,与他们是平等的,那班主任首先应表明这一观点,告诉学生在这群体中,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者而已。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作决定,不可专制独裁。例如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严格执行。这样一来,谁也不愿去违反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让他们放心的将自己交给你,这样你以后的工作才能顺利的发展下去。
二、感化在无声中进行。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作为班主任理应言传身教,热爱这个家。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青少年,班主任就应该做好典范。比如班级大型活动,班主任热情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与同学们一道去共创佳绩。班级事务,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随手弯弯腰,动动手,擦一擦,拖一拖,学生会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不要乱批评乱指责,整天指手画脚。另外,班主任要爱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理解是一种更重要的爱,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学生尽可能多的心灵上的沟通,就会使他们有不愿同父母家人讲的话愿意同我讲,家庭遇有矛盾和分歧的事喜欢对我谈,想不通的问题愿意从我这儿找答案。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之态和每位学生坦诚相见、相处交流,真心实意的对他们的合理需要与正当要求给予关心和满足;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和支持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多一点对未来的期待;让自己保持一点儿童的气质,同时又不把自己和儿童等同起来。教师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学生们的爱。一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现在,我们班基本上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了班级团结、和谐的气氛。
用心和每一位学生交流,用自己的一颗真心换来学生的真情。最后用魏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感受“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读《年轻》有感7有幸读到这篇短文—《年轻》,要感谢我的好友于虹。她是作为新春礼物送给我的,并告诉我送你的礼物,在你的邮箱里,你一定要好好看,我可是给你送“年轻”了哦。当我打开邮箱,就看到了这篇短文《年轻》,我一连看了好几遍,真的是爱不释手,深深地被文中的哲理感动,这篇文章就好像是特意为我们这一代人写的。
这篇散文是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在70多年前写的,全文只有四百多字。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曾在广大的读者中引起轰动的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老年人把它当作后半生的精神支柱。据说麦克阿瑟将军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工作上始终摆着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
下面这段文字就是原文—《年轻》
“年轻,并非人生旅途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态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魄。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的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失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十六岁,每个人都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资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欢乐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90岁。”
人生就应该像塞缪尔·厄尔曼说的这样度过,如果把人生分成几段: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话,人的一生中年轻的时候真的很短暂,如果我们的心灵深处,有一个始终矗立着无线电台,捕捉着每个欢乐向上的电波,那我们的一生就会永远是年轻的、快乐的。
我的博友们,当你读过《年轻》这篇文章后,是否也有我这样的感受呢?
读《年轻》有感8《幸运的年轻人》是德国作家雅格布·格林所写的《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贫穷夫妻生下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那小男孩皮肤细腻、白嫩,有位占卜师说这个小男孩长大后将成为公主的夫君,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结果这话让国王知道了,国王非常生气,他不想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于是,国王想了好多阴谋诡计,想杀死这个小男孩。没想到,这个幸运的男孩,不但没有死,还得到许多人的帮助,长大成人后还真的娶到了美丽的公主。但是国王没有就此罢休,他还要年轻人从恶魔头上拔下三根金发来送给他。结果这位幸运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以及恶魔妈妈的帮助,顺利取到了三根金发,还带回来许多金子。而狡猾的国王,由于自己的贪婪,被永远困在了小河中。
那位幸运的年轻人是个非常纯朴、善良和勇敢的小伙子。他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娶到了漂亮的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那位凶狠险恶、贪财如命的国王也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故事很精彩,他告诉我们好人会有好报,恶人终有恶报,善良必将战胜邪恶。
读《年轻》有感9这是一篇悲剧,读完全文才发现张爱玲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
“潘汝良读书,有个坏脾气,手里握着铅笔,不肯闲着,老是在书头上画小人。从小画惯了,熟极而流,闭着眼睛能画,左手也能画,唯一的区别是,右手画得圆溜些,左手画得比较生涩,凹凸的角度较大,显得瘦,是同一个人生了场大病之后的侧影。”
后来的故事隐约可得预测,汝良果真遇见了笔下的美人,然后相知,也许也是相爱。然而,美人错嫁,大病,结局是,也只能是悲剧。
汝良生于民国,父亲是酱园的小老板,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他恨父亲的庸俗,母亲的庸俗,兄弟姐妹的庸俗,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不过是一种淡然的超脱,也是那个时代青年不切实际的追求。在他眼中,同样是醉酒,他父亲是猥琐,其它的那些“踉踉跄跄扶墙壁走进酒排间,爬上高凳子”的则是“高尚的下流”。
我喜欢张爱玲描述汝良冷漠的那段话,“他是一个孤零零的旁观者。他冷眼看着他们,过度的鄙夷与淡漠使他的眼睛变为淡蓝色的了,石子的青色,晨霜上的人影的青色。”绝妙的比喻,冷而寒,他与人世外独立,是自以为是的勇者和懦夫。因为从来没有谁因为他批评的态度感到不安,他不是什么要紧的人。
女主角破天荒地是一个外国女人,却更像一个中国女人。她俄国人的身份只是为故事铺上一层异样的色彩,初读并不习惯,久了,渐入佳境,才懂得,原来只要是女人,面对爱情、家人,都是一样。
他们的相遇是意外,造物主蓄谋已久的一场意外。他画了她十几年,遇到了她,他们同时认出来了那个侧影。沁西亚以为他爱她,故作出一副大方的姿态,所有人都愿意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交往,特别是女人。
汝良的自述是一种奇异的心理状态,他对于她无关爱恨,因为仿若这个人整个是他手里创造出来的。她是他的,是他的一部分。天做的意外,人就顺着走下去。
后来的起承转合,顺理成章,然而张爱玲的小说从不是只有爱情,年轻的时候,也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知识一开,初发现自由是可珍贵的,它仿佛烫手似的——自由的人到处磕头礼拜求人家收下他的自由。”
然而也许年轻的自由人也并不完全自由,沁西亚需要结婚,可潘汝良不会娶她。娶了她,他所追求的就破灭了,他高尚的追求将堕落到与家庭负担,养家糊口为伍。毕竟连他当医生的初衷也只不过为了银制的手术器具看上去干净整洁。
结局中,沁西亚结婚了,嫁个了一个俄国下层军官。特别糟糕的婚礼,没有人祝福的婚姻,连新郎都是喝的烂歪歪的样子。汝良去了,钦佩她,甚至因她钦佩一切女人。“整个结婚典礼中,只有她一个人是美的,她仿佛下定决心,要为自己制造一些美丽的回忆。”“虽然神甫无精打采,虽然香火出奇地肮脏,虽然新郎不耐烦,虽然她的礼服是租来的。”
最后她大病一场,瘦极。由右手画得娴熟图画,成了左手画得侧影。她,还是她。却不再是年轻的时候。
而汝良从此不在书头上画小人了。也许,他也害怕这种意外。
读《年轻》有感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孔夫子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一眨眼就匆匆过去,所以我爱看书,总觉得这样才不算虚度时光。这本《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是在上研究生时买的,当时看了一遍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特别喜欢其中的案例,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如今真的当了班主任,重温这本书,才发现自己要学的真是太多了。
我的读书感受,确切的说,是通过阅读找到了我所犯的几个错误,并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错误1:总是牵怒到整个班级
早上走进教室,看见班里很脏,地上有纸屑,垃圾桶没倒,黑板上还有昨天的笔记,于是大吼一声:“看看,都乱成这样也没人主动打扫卫生,你们班就这么懒,这样的学习环境你们喜欢吗?”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场景,当时的我意识不到这有什么错误,在我眼里,同学们就应该为班集体努力做贡献,比如保持好教室的卫生。但这样对全班同学发火,等于把个别问题全面化。对于真正犯错误的同学,因为批评面太广没有针对性而起不到效果,更可怕的是让全体同学受到了伤害。其实作为班主任的我,真的是无意伤害孩子们,但我不经意传递了这种消极信息,会影响全班的自我认识,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我们都不热爱集体,我们不团结。
好在我及时改正了错误,重新修订了卫生职务表,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头,专人专岗,这样一来,即使卫生出了问题,也能查出来是哪个环节出错,找到责任人。令我欣慰的事,学生们做卫生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了,甚至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这在以前都是很少发生的事情。
总结1: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必须有针对性,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从心底认为自己是好学生,自己的班集体最团结,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错误2:继续讲课的班会课
每周一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今年以来所有的升旗仪式都在室内进行,节省了过去上楼下楼整队的时间,往往一节课40分钟,10分钟就完成了升旗仪式,如果学校不占用,我们就继续学英语。我们班底子比较差,我心里总觉得一个英语老师当班主任的班级,如果英语还考不好多没面子,所以有空闲时间就抓学习,慢慢我发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习效率非常低。
周一是一周的开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许还没有调整到最好,我又何必苦苦的要求他们和我一样不放过一分一秒呢,索性随意点吧。有时是一次趣味闲聊,让我们彼此加深理解;有时是一次才艺展示,让孩子们展现出不一样的自己;有时是一次班级讨论,让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时是一次时事点评,孩子虽小,也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才好。
我突然觉得,周一的班会课,成了所有人的期待,上周我们开始了新的小组评比,于是本周一进行总结,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说着其他小组的好人好事,有我知道的也有我不知道的,仿佛我成了观众,只知道微笑点头,教室里处处都是愉悦的笑声。
总结2:周一的班会课是只属于班主任的时间,别让枯燥的练习占据了老师的阵地,更别让严肃的批评影响了孩子的.心情。就如同书里所说,“班会课,应该成为你和学生之间一条美丽的纽带,是你们同融共乐的园地,是沟通疏导、传达布置的小喇叭……”。
错误3:谁声音大,就该听谁的上课铃响过,教室里依旧人声鼎沸,刚开始接班的时候,我们班就是这个状况,我喊过,但我只有1个人,他们39个人,声音被淹没了不说,也没什么人听话,“悲哀啊”,我心里默默的想。
喊不过学生,那我就保持安静吧,于是有一天,我安静的走进教室,安静的打开练习册,安静的判作业,从头到尾都没抬眼睛,也没说一句话,纪律委员小续看出不对,喊了一句“安静!”过了几分钟还真的静了下来。于是我收起作业,微笑着说“你们说完啦,那咱开始上课”。40分钟的课堂任务,少了5分钟当然不够用,下课铃响了我也没下课,直到讲完。我对他们说“这是咱们全班一起浪费的5分钟,必须补上,你们的休息时间也就少了5分钟。”这是书里张老师的方法,果然吧,一次管够。以后的课上,只要我一开始看表,就没人敢说话了,毕竟他们更喜欢下课再自由自在的聊天。
听过这样一句话“生气,是证明现在的智慧无法解决你面临的问题”。面对混乱的纪律,我们年轻的班主任总是会忍不住喊,我自己也是,但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学生看出来你生气了,反而会跟你对着干,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不是谁能喊就听谁的。
总结3: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千万别在生气时处理问题,大喊大叫更无异于火上浇油,这只会让学生感到你无能。给自己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什么事情都会有妥善的处理方法。
当了班主任已经半年多了,如今和家人朋友提起来还是满怀骄傲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我心里默认这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于是更加要求自己进步。其实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学习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多读一些书,可以帮助我少走一些弯路。当然,这本《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困难。我希望自己能借助这些好的经验,早日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读《年轻》有感11这是一本袁岳老师写给大学生和年轻人的书,集结了袁岳老师在大学演讲的许多内容。袁岳老师是零点调查公司创办人,零点是一家调查公司,所以袁岳老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自身阅历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如何在大学中、实践和成长的诸多方法。内容涵盖面广,实用性强。袁岳老师以实在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是一本年轻人必看的好书。
几年前听过袁岳老师的一次演讲和一次主持,袁岳老师的演讲风格和渊博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理念深深的影响了我。他是一个实业家,很实干的人。而他所主张的江湖概念也是这样具有实效意义的理念。有一段时间他成为了我的偶像,可是慢慢的随着生活和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淡忘了他,也淡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激情和理想。直到前几天再次看到他的书,深处的那种激情再次被掀起。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当中都需要一个或一些导师,导师的作用就是在所走的路上前方或后方有一个知道这条路的人时刻能够给你引导。哪里有坎坷;哪里可以停歇;哪里可以找到资源;哪里该转弯。袁岳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事实上他已经帮助到了很多的年轻人,同时有很多的在迷茫中的年轻人因为他的许多理念走出了误区。
这本书虽然名字里有折腾的字眼,但我觉得这种折腾是一种务实的折腾。是一种挑战自我挑战未来的倡议。这本书共分成五大章节。很系统,分别从我们年轻人涉世之初的几个关键的层面系统的给出指导。涉世之初的人情世故、、、学习和如何做好自己五个方面。
初涉江湖,人要懂得江湖的规矩。江湖规矩与校园的规矩是两个概念,校园里面是一种单纯的、简朴的学习生活方式。是喂养的模式,同时所学习的大多是历史知识体系。而江湖规矩更多的是潜规则、竞争模式和面对未来的知识体系。所以袁岳老师提出要做一个具备“气、根、用、道”的这样的人。气就是年轻人要有活力要有生机,根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则性,用就是要到社会中去学习和运用,道就是规矩,要懂规矩讲规则。袁岳老师还提出了他的交往经验,与各种层面的人不同的人交往的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理念。
读《年轻》有感12今天,我读了《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这篇文章,我从中了解到小萝卜头??宋振中,他刚出生不足八个月就和妈妈一起被关进了牢房中。在他看来:监狱就是社会、国家,社会、国家说是监狱,牢房里是好人,牢房外的是坏人。
小萝卜头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没进过学校更没进过商店,朝朝暮暮陪伴他的只有脚镣敲打地面和铮铮声和看守的吆喝声,他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只见过铁丝网和被墙包围着四方方的天和地,甚至连哥哥、姐姐都没有看见过。
他在监狱里,穿的是犯人的囚衣,吃的是发霉的带臭的米饭,虽然他唯一的营养补品是几粒豆子,但他也不愿意叫女看守一声“阿姨”来换取一块他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尝过的糖,这是他憎恨敌人。
比比小萝卜头,我们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儿童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像小鸟一样自由地在蓝天下飞翔,我们的生活真是比蜂蜜还甜呢!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到用砖瓦盖的学校上学,教室也宽敞明亮。同学们用上了计算机,这是小萝卜头想都想象不到的,可在这样良好的条件下,我们有的同学却不努力学习,有时竟被一道数学题,一句英语对话给难住了。可小萝卜头他虽然没有良好的条件,但是他学习非常刻苦,在狱中读语文,做数学,学俄语……为狱中的难友们传递情况,和敌人周旋,没有笔和纸,就用石头在地上划,没有课本就请爸爸,叔叔为他编写……
看完了《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一文,小萝卜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要像小萝卜头一样好好学习,为祖国托起明天的红太阳。
读《年轻》有感13在闲暇之余,我读了一本对于我非常有用,也非常重要的书它就是《学会生存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处世哲学》(大全集版)。
俗话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我觉得做人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这本书中都有所展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向来就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很值得我们骄傲。最基本的就是要讲文明、讲礼貌、不骂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不可精明露骨、在处事时要学会大智若愚。还有,做人要敢于吃亏,不可以斤斤计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做人的准则,待人待己的精华所在。
学好做人这件事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人。只有掌握了为人处事的过硬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会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吃得开、行得通。同样,快乐积极健康的心态在生活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不免会有风风雨雨,只有以强者的心态去战胜它们,才会在风云突变之后开出成功之花,胜利的彩虹才会在晴朗的天空绽放。
当然,拥有这一切的必要基础当然是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千万不要为了工作和生活去硬拼,拥有一个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强硬的身体素质,你才可以在人生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祝大家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激烈竞争、高手云集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年轻》有感14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在基层已经工作2年多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让我对于做为一名机关工作的年轻同志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增强细节意识,力求严谨严格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目前我所接触的工作,无论是审计、办公室工作还是人事工作,都需要认真细致。一个错字都可能让文章离题千里,一个错词的陈述都可能让审计报告失真,一个小数点点错可能就把大家工资算错。因此,我也会努力做到,用心思考,精雕细琢,把每件事情做好、做实、做细。
(二)增强效率意识,力求勤政高效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到当天事情当天办、重大事情限时办、传阅的文件不积压、传递的信息不中断、交办的事情不耽搁,力求日常工作高效快捷,无盲区、无死角、无断档。
(三)增强实干意识,力求争先创优
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关键在于行动与实干。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一心一意办实事,要善于作为、敢于担当。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追求。
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加强学习,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眼要远看,脚要近迈,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自己的无悔青春。
读《年轻》有感15今天,我读了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又十分精湛的技艺,有十分智慧的头脑,却在一个哲学家的话里,理解错了其中的意思,最后,想去寻死了。我每天每日过着非常无忧无虑的日子,却遗忘了一个问题,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却都在为世界付出,默默地奉献;不过,也有人,还没来得及付出,便就此了断了一生:居里夫人,相信大家也都认识,她起先对生命的感悟是为世界做出奉献,而后来,她将世界的镜头,转向了女儿;相比之下,一座普通小学里的一位学生,因承受不住老师的责骂,家长的压力,而就此轻生了。可是,他有想过父母的想法吗?不,他没有。
我觉得,印度的泰戈尔说的对:“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没错,我们要为世界做出奉献,就算不能这么伟大,孝敬父母,爱惜自己,总该做到的。不能像轻易轻生的男孩一样,但像那些寻死的年轻人一样,感悟出来,也不晚。
要问我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四个字哦!一是无私,二是奉献!”
第四篇:最年轻县长分析
从闫宁的简历来看,这其中充满了很多非常规的仕途路径和人为运作的嫌疑。可以说,闫宁仕途历程的每一步,都有高人来谋划,来布局的嫌疑,从而成就了这一所谓史上最年轻的代县长。但这种急于求成,却有可能演变为闫宁仕途的滑铁卢。
中国官员和西方官员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官员讲年历,论资格,要求多岗位的一线磨炼,这种资历往往成为官员的权威来源和晋升基础,这是奥巴马式的官员很难在中国出现的原因。熟悉中国县乡政治的都知道,现在县乡官场,有两个现象非常明显,一是过度竞争,二是隐形台阶。过度竞争往往造成官员晋升时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也就是关键的机会就那么一两次,错过了,这辈子的仕途也就到顶了,这使得县乡官员往往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来谋取早日晋升。
但是,县乡官员的晋升空间实在太少,一个县,大约也就100多个正科级实职岗位,30多个副处级实职岗位,4个正处级实职岗位。僧多粥少的结果就是在每一个级别之间和内部都衍生出大量的隐形台阶,比如乡镇的副科级隐性台阶,根据职务所含权力和资源的大小,以及排名先后,从小到大依次为:综治办主任、工会主席、人大副主席、乡镇长助理、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副乡镇长、乡镇党委副书记等,这是8级隐性台阶,而这些职务都是副科级。县里副处级的隐形台阶则包括: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副县长、统战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
过度竞争和隐形台阶演化的结果,是不仅不同级别的上位是晋升,就是隐形台阶的前移也是晋升,这就使得大部分县乡干部的政治生涯都在隐形台阶上度过。
我的博士论文曾对中县(化名)1978年以来的县领导晋升平均时间间隔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是:他们从一般干部晋升到副科,需要8年;从副科晋升为正科,需要3年;从正科晋升到副处,需要7年;从副处晋升到正处,需要7年。这样,1名22岁毕业的大学生,30岁成为副科,33岁成为正科,40岁成为副处,47岁成为正处,然后在正处岗位上再干几年退休,只有极个别的可能成为副厅级干部,这就是大部分县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历程。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的县领导都是县乡干部晋升锦标赛中的优胜者,他们经历的隐性台阶相对少得多,否则他们是到不了县领导位置的。
依此为对照,我们来看闫宁的晋升时间间隔:从一般干部到副科,2年9个月;从副科到正科,3年6个月;从正科到副处,4年;从副处到正处,1年8个月。也就是他用12年走完了县乡党政干部大致需要25年才能走完的仕途历程。显然,这既不是循序渐进,也不是按部就班,而是急行军,是坐火箭。
闫宁初入官场是在临漳县而不是在其老家永年县,从偏远的乡镇包村干部做起,这是有深意的,因为乡镇一线是县乡干部的摇篮,而偏远的乡镇由于竞争小,更容易脱颖而出。从其简历来看,他显然没有经过乡镇中层干部的历练,而直接晋升为副乡长。这是他仕途中的关键一步,因为晋升为副科级,就成为乡镇领导层中的一员,并自动登记为公务员,从而奠定以后晋升的基础。
3年副乡长之后,疑似有高人指点,他进入了共青团系统。大家都知道在县乡,共青团是最便捷的晋升通道,原因就是年龄小,级别高,从而在以后的晋升竞争中具备天然优势,这使得共青团职位往往成为县乡政治家族的争夺地。此时,又疑似有高人谋划,他竟然在副
科级的共青团县委副书记位置上晋升为正科级,这是不常见的高明手法,因为这之后调任正科级岗位就是平级调动,比直接提拔到正科级岗位容易多了。
这之后,怪异之事又发生了,因为按照惯例,一般副处级及以上干部才交流,而他竟然正科级调动到老家永年县,这时的考虑,是老家更有利于发展?还是他的仕途庇护人调离了?而没有相当的人脉和家族背景,这一步是很难实现的。
这之后,平调人大主席就顺理成章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他从县城又杀回乡镇,原因仍然是,乡镇是干部晋升的摇篮,是干部历练的一线。这之后,关键的一步又来了,他晋升为乡长,时年仅仅25岁,而他只做了6个月的乡长就提拔为乡党委书记,这是其仕途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步,因为半年的时间,不仅毫无政绩可言,而且连乡里的实际情况都不一定掌握。显然,把几万人的发展托付给一个娃娃,当时的县委领导绝对是不负责任的。
两年多乡党委书记之后,提拔为副处级,这又是破格提拔。这之后,一般至少要经历副县长、县委常委等台阶,至少常务副县长这个台阶是绕不过去的,但闫宁偏不,他竟然直接提拔为县长。卫星上天,最年轻的代县长诞生了。
从闫宁的简历可以看出,这些晋升路径,很可能需要在县乡官场摸爬滚打很多年的高人才能规划得出,而且每一步都未必少得了关系运作。同时对于这些官场捷径,相信每一个县的组织部长和县委书记都心知肚明。
闫宁的仕途历程,不仅实质违规,就是一般的晋升路径和程序都有不可思议的地方,而这,绝对不是靠破格提拔年轻干部就能解释的,这大概也是现在人声鼎沸、民意汹涌的原因所在。
第五篇:读《年轻》有感
读《年轻》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年轻》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年轻》有感1今天,我读了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他又十分精湛的技艺,有十分智慧的头脑,却在一个哲学家的话里,理解错了其中的意思,最后,想去寻死了。我每天每日过着非常无忧无虑的日子,却遗忘了一个问题,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却都在为世界付出,默默地奉献;不过,也有人,还没来得及付出,便就此了断了一生:居里夫人,相信大家也都认识,她起先对生命的感悟是为世界做出奉献,而后来,她将世界的镜头,转向了女儿;相比之下,一座普通小学里的一位学生,因承受不住老师的责骂,家长的压力,而就此轻生了。可是,他有想过父母的想法吗?不,他没有。
我觉得,印度的泰戈尔说的对:“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没错,我们要为世界做出奉献,就算不能这么伟大,孝敬父母,爱惜自己,总该做到的。不能像轻易轻生的男孩一样,但像那些寻死的年轻人一样,感悟出来,也不晚。
要问我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四个字哦!一是无私,二是奉献!”
读《年轻》有感2在闲暇之余,我读了一本对于我非常有用,也非常重要的书它就是《学会生存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处世哲学》(大全集版)。
俗话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我觉得做人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这本书中都有所展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向来就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很值得我们骄傲。最基本的就是要讲文明、讲礼貌、不骂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不可精明露骨、在处事时要学会大智若愚。还有,做人要敢于吃亏,不可以斤斤计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做人的准则,待人待己的精华所在。
学好做人这件事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人。只有掌握了为人处事的过硬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会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吃得开、行得通。同样,快乐积极健康的心态在生活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不免会有风风雨雨,只有以强者的心态去战胜它们,才会在风云突变之后开出成功之花,胜利的彩虹才会在晴朗的天空绽放。
当然,拥有这一切的必要基础当然是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千万不要为了工作和生活去硬拼,拥有一个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强硬的身体素质,你才可以在人生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祝大家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激烈竞争、高手云集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年轻》有感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孔夫子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一眨眼就匆匆过去,所以我爱看书,总觉得这样才不算虚度时光。这本《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是在上研究生时买的,当时看了一遍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特别喜欢其中的案例,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如今真的当了班主任,重温这本书,才发现自己要学的真是太多了。
我的读书感受,确切的说,是通过阅读找到了我所犯的几个错误,并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错误1:总是牵怒到整个班级
早上走进教室,看见班里很脏,地上有纸屑,垃圾桶没倒,黑板上还有昨天的笔记,于是大吼一声:“看看,都乱成这样也没人主动打扫卫生,你们班就这么懒,这样的学习环境你们喜欢吗?”
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场景,当时的我意识不到这有什么错误,在我眼里,同学们就应该为班集体努力做贡献,比如保持好教室的卫生。但这样对全班同学发火,等于把个别问题全面化。对于真正犯错误的同学,因为批评面太广没有针对性而起不到效果,更可怕的是让全体同学受到了伤害。其实作为班主任的我,真的是无意伤害孩子们,但我不经意传递了这种消极信息,会影响全班的自我认识,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我们都不热爱集体,我们不团结。
好在我及时改正了错误,重新修订了卫生职务表,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头,专人专岗,这样一来,即使卫生出了问题,也能查出来是哪个环节出错,找到责任人。令我欣慰的事,学生们做卫生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了,甚至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这在以前都是很少发生的事情。
总结1: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必须有针对性,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从心底认为自己是好学生,自己的班集体最团结,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错误2:继续讲课的班会课
每周一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今年以来所有的升旗仪式都在室内进行,节省了过去上楼下楼整队的时间,往往一节课40分钟,10分钟就完成了升旗仪式,如果学校不占用,我们就继续学英语。我们班底子比较差,我心里总觉得一个英语老师当班主任的班级,如果英语还考不好多没面子,所以有空闲时间就抓学习,慢慢我发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习效率非常低。
周一是一周的开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许还没有调整到最好,我又何必苦苦的要求他们和我一样不放过一分一秒呢,索性随意点吧。有时是一次趣味闲聊,让我们彼此加深理解;有时是一次才艺展示,让孩子们展现出不一样的自己;有时是一次班级讨论,让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时是一次时事点评,孩子虽小,也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才好。
我突然觉得,周一的班会课,成了所有人的期待,上周我们开始了新的小组评比,于是本周一进行总结,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说着其他小组的好人好事,有我知道的也有我不知道的,仿佛我成了观众,只知道微笑点头,教室里处处都是愉悦的笑声。
总结2:周一的班会课是只属于班主任的时间,别让枯燥的练习占据了老师的阵地,更别让严肃的批评影响了孩子的心情。就如同书里所说,“班会课,应该成为你和学生之间一条美丽的纽带,是你们同融共乐的园地,是沟通疏导、传达布置的小喇叭……”。
错误3:谁声音大,就该听谁的上课铃响过,教室里依旧人声鼎沸,刚开始接班的时候,我们班就是这个状况,我喊过,但我只有1个人,他们39个人,声音被淹没了不说,也没什么人听话,“悲哀啊”,我心里默默的想。
喊不过学生,那我就保持安静吧,于是有一天,我安静的走进教室,安静的打开练习册,安静的判作业,从头到尾都没抬眼睛,也没说一句话,纪律委员小续看出不对,喊了一句“安静!”过了几分钟还真的静了下来。于是我收起作业,微笑着说“你们说完啦,那咱开始上课”。40分钟的课堂任务,少了5分钟当然不够用,下课铃响了我也没下课,直到讲完。我对他们说“这是咱们全班一起浪费的5分钟,必须补上,你们的休息时间也就少了5分钟。”这是书里张老师的方法,果然吧,一次管够。以后的课上,只要我一开始看表,就没人敢说话了,毕竟他们更喜欢下课再自由自在的聊天。
听过这样一句话“生气,是证明现在的智慧无法解决你面临的问题”。面对混乱的纪律,我们年轻的班主任总是会忍不住喊,我自己也是,但这样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学生看出来你生气了,反而会跟你对着干,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不是谁能喊就听谁的。
总结3: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千万别在生气时处理问题,大喊大叫更无异于火上浇油,这只会让学生感到你无能。给自己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什么事情都会有妥善的处理方法。
当了班主任已经半年多了,如今和家人朋友提起来还是满怀骄傲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我心里默认这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于是更加要求自己进步。其实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学习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多读一些书,可以帮助我少走一些弯路。当然,这本《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困难。我希望自己能借助这些好的经验,早日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读《年轻》有感4《趁年轻,折腾吧》这本书是弟弟推荐给我看的。书写的很随意,也很直接,让我发现了一些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见识了看问题不同的视角。原来很多问题,在袁老师这个阅人无数和阅历无限的人眼里是这样的。
第一,人情世故真的重要,真的是用心钻营和维护的。对于这个道理,我现在到也比较认同,但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走入社会和时远比想象中的重要和必要。
第二,兴趣是尝试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直到现在,我还曾幻想不知哪天哪个人的或一本书能将我内心深处的兴趣点燃并让我看见。但是看过这本书,我真的意识到了,即使今天很成功的人士,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兴趣的,大部分都是干中学找到的,或是干了才知道自己的兴趣。
第三个是扩大自己的视野。创业里面有五件东西。第一件是领导力,第二件是组织力,第三件是寻找一个参照物,第四件是丰富的知识,第五件是沟通力。大家要成为相对出类拔萃的人,你的目标是一辈子读1000本书。
如果优秀的人会变成平庸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太多的压力,等到压力大的时候,他慢慢就会脱颖而出压力会让我们某一方面的能力突出的迸发出来。为什么我们会在感觉到某种东西的时候特别有感觉,而这个东西事先说不出来呢?就是因为过去我们只用意识。一个人的品德和威望,不完全是由你本质的人品决定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由你的先行投入决定的。
我们不要轻看了手头的活,其实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做的,我们能够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读《年轻》有感5有幸读到这篇短文—《年轻》,要感谢我的好友于虹。她是作为新春礼物送给我的,并告诉我送你的礼物,在你的邮箱里,你一定要好好看,我可是给你送“年轻”了哦。当我打开邮箱,就看到了这篇短文《年轻》,我一连看了好几遍,真的是爱不释手,深深地被文中的哲理感动,这篇文章就好像是特意为我们这一代人写的。
这篇散文是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在70多年前写的,全文只有四百多字。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曾在广大的读者中引起轰动的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老年人把它当作后半生的精神支柱。据说麦克阿瑟将军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工作上始终摆着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
下面这段文字就是原文—《年轻》
“年轻,并非人生旅途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态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魄。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的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失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十六岁,每个人都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资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欢乐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90岁。”
人生就应该像塞缪尔·厄尔曼说的这样度过,如果把人生分成几段: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话,人的一生中年轻的时候真的很短暂,如果我们的心灵深处,有一个始终矗立着无线电台,捕捉着每个欢乐向上的电波,那我们的一生就会永远是年轻的、快乐的。
我的博友们,当你读过《年轻》这篇文章后,是否也有我这样的感受呢?
读《年轻》有感6最近我看了张万祥老师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在还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常常会问自己,会不会当班主任,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在看到其他老师在教育孩子和管理班级上得心应手,自己常常羡慕不已。初读这本书深感于其中的案例,继而才发现在班主任这条路上我还有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是张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带了很多帮助。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中分为了七个版块。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板块“与学生相处的艺术”从中我我学到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收买人心”,书中大致列出了六种“收买”学生的方法。我一一对应还看到了自己原先的错误之处。书中说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虽然我没少表扬学生们,但可是经常狠狠地批评他们。就拿前两天学生欠交作业说,我不由分说把没交作业的学生叫到讲台前,直接批评。当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伤到学生的面子。在我看,给了他们时间去做的作业,没有做完就是要严厉批评,不然不会记着。后我试着换一种方式,对一些欠交作业的学生不再是严厉批评,而是监督他们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上贴上奖励,每一张奖励可为小组加两分。陆陆续续欠交作业的人越越少了。这样一既鼓励他们积极完成作业,又可以增加他们的小组荣誉感,从而认真上。不管是谁,在做任何事情都会下意识偏袒自己的喜好,学生也一样,他们会因此喜欢一位老师的。那么可以用怀柔方法达到的目的,何必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呢。
第二个方法“忽悠”用这种方法到达到书中老师的境界对我说可能有点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稍稍掌握一下语言,应该就能达到效果。学校运动会前夕,我甚是担忧班级情况,可以预感当天会分身乏术,那么班上要是发生点什么可该怎么办,尤其是那些爱玩又坐不住的学生,一旦我离开教室,光靠班干部可“镇压”不住他们。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书中的方法。我先是在班会上强调了一下运动会纪律,然后表示对运动会期间班级管理存在担心。然后说要请几位特别有能力的小助手协助班长管理运动期间纪律。话音刚落一个个小手“唰”的举起了,还有一些同学甚至站起。这时候我接着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一定要特别负责人的人才能完成,我要仔细选一选。经过一番“挑选”,我选择了几位平时最好玩又坐不住的学生当小助手。选完之后,还特意很郑重的告诉他们,老师是经过选择之后,发现你们最有能力协助班长管好班级,老师相信你们。这个“忽悠”术还是很有效果的,运动会期间班级情况并不怎么需要我坐镇。
第三个方法“静而后发”这个方法是我从几个方法中总结出的。我觉得这个方法不仅适用广,而且有利于培养师生关系。我从“引而不发”和“冷静几分钟,再处理问题”这两个案例中体会到了一时的冲动往往会伤害学生,可能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说,可能转头就忘记了,但是长期积累下,总有一天学生会因此而害怕从而疏远。一个乖巧的孩子让人爱怜,然而一群吵闹的孩子圣人也会头疼。更何况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当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更需要的是静,而不是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稍稍让大家冷静一下,再处理就会更客观,也更容易引导学生。
当班主任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但每一个资深班主任也是从第一年开始的。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学习和耐心能帮助我们走出困难。多向前辈学习,多读一些书,会让我的班主任之路走的稳当一点。
我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后我也会牢记另一句话: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读《年轻》有感7今天,我读了《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这篇文章,我从中了解到小萝卜头??宋振中,他刚出生不足八个月就和妈妈一起被关进了牢房中。在他看来:监狱就是社会、国家,社会、国家说是监狱,牢房里是好人,牢房外的是坏人。
小萝卜头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没进过学校更没进过商店,朝朝暮暮陪伴他的只有脚镣敲打地面和铮铮声和看守的吆喝声,他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只见过铁丝网和被墙包围着四方方的天和地,甚至连哥哥、姐姐都没有看见过。
他在监狱里,穿的是犯人的囚衣,吃的是发霉的带臭的米饭,虽然他唯一的营养补品是几粒豆子,但他也不愿意叫女看守一声“阿姨”来换取一块他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尝过的糖,这是他憎恨敌人。
比比小萝卜头,我们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儿童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像小鸟一样自由地在蓝天下飞翔,我们的生活真是比蜂蜜还甜呢!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到用砖瓦盖的学校上学,教室也宽敞明亮。同学们用上了计算机,这是小萝卜头想都想象不到的,可在这样良好的条件下,我们有的同学却不努力学习,有时竟被一道数学题,一句英语对话给难住了。可小萝卜头他虽然没有良好的条件,但是他学习非常刻苦,在狱中读语文,做数学,学俄语……为狱中的难友们传递情况,和敌人周旋,没有笔和纸,就用石头在地上划,没有课本就请爸爸,叔叔为他编写……
看完了《共和国最年轻的烈士》一文,小萝卜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要像小萝卜头一样好好学习,为祖国托起明天的红太阳。
读《年轻》有感8班主任工作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是一首让你百品不厌百读不腻的诗。我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刚接一个班级经验太少,总是手忙脚乱的,刚刚能够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趁着空闲时间读了读这本《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这本书,感受很大,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记得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你们这些老师的头,而你们却是50多甚至是100多个孩子和家长的头,”其实这里的“头”并不是说明谁最大,而是说明一个中心,同时也说明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可是如果没有当过班主任,谁又能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呢,她不仅仅指一位老师,还能是一位母亲、一位医生、甚至法官。自从接到这个班级之后,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学着和各种人打交道,想尽各种办法教育那群又可爱又气人的孩子们。有时真的觉得很累,而且付出了好多之后还没有满意的结果。《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这本书里面有好多优秀的教师的亲身经验,读过之后再重新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觉得还差的远,人在思之后知不足。
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百年树人);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孩子们每天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班主任几乎成了孩子们身边形影不离的人。一个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学生的“敌人”;一个班集体,要成为学生中的“乐园”,而不是学生心中的“地狱”。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个班主任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这个班集体是否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的确,在你刚接到这个班级时,你要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你,要给他们亲切感,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是其中的一员,与他们是平等的,那班主任首先应表明这一观点,告诉学生在这群体中,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者而已。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作决定,不可专制独裁。例如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严格执行。这样一来,谁也不愿去违反自己作出的规定,即使犯了规也甘心受罚并力争少犯。慢慢地,同学们的自觉性、集体荣誉感会在无形中形成。让他们放心的将自己交给你,这样你以后的工作才能顺利的发展下去。
二、感化在无声中进行。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作为班主任理应言传身教,热爱这个家。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青少年,班主任就应该做好典范。比如班级大型活动,班主任热情投入其中,想方设法努力与同学们一道去共创佳绩。班级事务,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随手弯弯腰,动动手,擦一擦,拖一拖,学生会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不要乱批评乱指责,整天指手画脚。另外,班主任要爱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理解是一种更重要的爱,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学生尽可能多的心灵上的沟通,就会使他们有不愿同父母家人讲的话愿意同我讲,家庭遇有矛盾和分歧的事喜欢对我谈,想不通的问题愿意从我这儿找答案。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之态和每位学生坦诚相见、相处交流,真心实意的对他们的合理需要与正当要求给予关心和满足;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和支持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成长空间,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多一点对未来的期待;让自己保持一点儿童的气质,同时又不把自己和儿童等同起来。教师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学生们的爱。一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现在,我们班基本上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了班级团结、和谐的气氛。
用心和每一位学生交流,用自己的一颗真心换来学生的真情。最后用魏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感受“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读《年轻》有感9这是一篇悲剧,读完全文才发现张爱玲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
“潘汝良读书,有个坏脾气,手里握着铅笔,不肯闲着,老是在书头上画小人。从小画惯了,熟极而流,闭着眼睛能画,左手也能画,唯一的区别是,右手画得圆溜些,左手画得比较生涩,凹凸的角度较大,显得瘦,是同一个人生了场大病之后的侧影。”
后来的故事隐约可得预测,汝良果真遇见了笔下的美人,然后相知,也许也是相爱。然而,美人错嫁,大病,结局是,也只能是悲剧。
汝良生于民国,父亲是酱园的小老板,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他恨父亲的庸俗,母亲的庸俗,兄弟姐妹的庸俗,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不过是一种淡然的超脱,也是那个时代青年不切实际的追求。在他眼中,同样是醉酒,他父亲是猥琐,其它的那些“踉踉跄跄扶墙壁走进酒排间,爬上高凳子”的则是“高尚的下流”。
我喜欢张爱玲描述汝良冷漠的那段话,“他是一个孤零零的旁观者。他冷眼看着他们,过度的鄙夷与淡漠使他的眼睛变为淡蓝色的了,石子的青色,晨霜上的人影的青色。”绝妙的比喻,冷而寒,他与人世外独立,是自以为是的勇者和懦夫。因为从来没有谁因为他批评的态度感到不安,他不是什么要紧的人。
女主角破天荒地是一个外国女人,却更像一个中国女人。她俄国人的身份只是为故事铺上一层异样的色彩,初读并不习惯,久了,渐入佳境,才懂得,原来只要是女人,面对爱情、家人,都是一样。
他们的相遇是意外,造物主蓄谋已久的一场意外。他画了她十几年,遇到了她,他们同时认出来了那个侧影。沁西亚以为他爱她,故作出一副大方的姿态,所有人都愿意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交往,特别是女人。
汝良的自述是一种奇异的心理状态,他对于她无关爱恨,因为仿若这个人整个是他手里创造出来的。她是他的,是他的一部分。天做的意外,人就顺着走下去。
后来的起承转合,顺理成章,然而张爱玲的小说从不是只有爱情,年轻的时候,也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知识一开,初发现自由是可珍贵的,它仿佛烫手似的——自由的人到处磕头礼拜求人家收下他的自由。”
然而也许年轻的自由人也并不完全自由,沁西亚需要结婚,可潘汝良不会娶她。娶了她,他所追求的就破灭了,他高尚的追求将堕落到与家庭负担,养家糊口为伍。毕竟连他当医生的初衷也只不过为了银制的手术器具看上去干净整洁。
结局中,沁西亚结婚了,嫁个了一个俄国下层军官。特别糟糕的婚礼,没有人祝福的婚姻,连新郎都是喝的烂歪歪的样子。汝良去了,钦佩她,甚至因她钦佩一切女人。“整个结婚典礼中,只有她一个人是美的,她仿佛下定决心,要为自己制造一些美丽的回忆。”“虽然神甫无精打采,虽然香火出奇地肮脏,虽然新郎不耐烦,虽然她的礼服是租来的。”
最后她大病一场,瘦极。由右手画得娴熟图画,成了左手画得侧影。她,还是她。却不再是年轻的时候。
而汝良从此不在书头上画小人了。也许,他也害怕这种意外。
读《年轻》有感10拜读胡昌华的《年轻时的韩印》颇有感触,韩印一生只为一瓶酒名不虚传,当代班儿班长时,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烟酒糖统购统销,我们的酒厂归烟酒公司统购统销,原料也统一,所以才有烧地瓜干儿酒的经历。韩印做什么都专研,由于韩印刻苦学习,地瓜干儿酒做的有声有色,最后小酒厂成了哈尔滨系统出酒率的模范单位,韩印在哈尔滨白酒行业出了名。烧酒环节多多,每一个环节都有许多秘密,韩印到四川学习,到哪里磕头作揖、拜师学徒,取到了真经,回哈尔滨时老师傅偷偷地给了他一包“老窖泥”,这把“老窖泥”成就了后来的松花江牌白酒。
昌华老弟说得好“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遇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烧酒车间那本名不见经传小册子,韩印爱不释手,读出来了真谛,最后创造出南北融合,国内首创的馥香型白酒,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一致好评,五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
韩印的大度、舍得,宽厚为人,也是几经磨练,从大型国企老总华丽转身经营个体,再从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哈尔滨耀眼的明星企业,韩印在世界观、方法论、为人处世上也得到了升华。大家还记得我们五十年庆典时韩印的付出,还有好多他付出了,但是一再告诉我们不要说出去,至今还是秘密。韩印给我讲了过许多企业家把股份让给工人的故事,韩印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昌华老弟的文章本来是“一生只为一瓶酒”的补充,涉及到题目时,我给了他三个选择,最后他选用了《年轻时的韩印》。昌华自从接手“四连知青网”编辑工作后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亲自动手写过好几篇有质量的文章,在此向昌华表示祝贺,昌华接手四连知青网的编辑工作减轻了我的负担,在此表示感谢,希望朋友们支持年轻有为、肯于付出的昌华工作,把四连知青网办好,办出光彩来。
读《年轻》有感11塞缪尔的《年轻》和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虽不是第一次拜读这两篇文章,可内心依然感触颇多。
“两鬓微白之年再读《年轻》,心境已然和年少之时大相径庭。少时读此文,正是血气方刚、气贯如雷之势,那时的年轻,是皮相及身体,旺盛的精力伴随着梦想砥砺前行;此时读《年轻》,是鬓微霜、又何妨,聊发少年狂的开阔胸怀和胆略兴张。虽岁月沉淀,豪气沉于心底,梦想犹在追寻。工作近三十年,浮浮沉沉,执着奋斗的心气犹如火种一直在心底不曾熄灭。
马钢几十年的发展,积于跬步而又大步流星,我见证了马钢从平凡到辉煌的华丽变身,也见证了特钢从建设到投产到盈利的一次次努力攀登。而这一切,是我们每一位马钢人凭借自己执着向上的奋斗精神,燃烧青春、挥洒汗水,努力创造与实现的。从少年到白头,一路走来,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岁月不再让人任性,然昂扬进取的人生态度却依靠着岁月积淀的人生阅历与工作经验愈加鲜活与坚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我对“年轻”,最简单直白的理解。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扎根现场几十年,个人最反感的就是“差不多”这种态度。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对社会上的那些所谓“差不多就行”的冷嘲热讽,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纵观我们这些年的各种成绩和硕果,如果是仅仅靠着“差不多”这种工作态度与精神,是根本无法企及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个小小的“差不多”积累下来,就是巨大的“差很多”!这些年我们特钢,从生产建设到开拓市场,从效能()提升到产品创新,一份份傲人的成绩单正是靠着所有特钢人精益求精、严苛谨慎的工作态度铸就而成的。这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工匠精神,这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严谨态度,而不是粗放苟且的“差不多”心态。
一个品牌的打造,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靠责任,靠信心,靠勤奋所积累的全方面的铸就。特钢的发展,突出的重点在“新”、在“特”,我们只有上下一心,围绕特钢品牌的发展战略部署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特钢的品牌之路,任重道远而又前程似锦。
目前的马钢,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这种转型,是时代造就,也是市场发展的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根本,以高效为前提,马钢的发展之路,离不开我们每一颗“螺丝钉”在自己岗位上的无私奉献与自我成就。这既是马钢的自我创新,也是马钢人的自我提升。我们只有摒弃颓废消沉的“混日子”、“差不多”,真正以企业建设为己任,以“家园文化”为核心,才能和马钢一起,迈入新征程,翻开新篇章。
读《年轻》有感12这本书的作者是“北大双胞胎”—宛子文。宛子豪。全书是有关于勇气、成长和爱的正能量的故事,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活得热烈而恣意,才算真的活过》。故事主人公琳在其他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上课带着耳机骂老师,后不仅不认错还与老师顶嘴,这些举动在作者这个三好学生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可他们却成了最好的朋友。
只因为很多人都见不得别人好,对芝麻大的小事都耿耿于怀,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但琳不一样,她从不会存心伤害任何人,被伤害后也总能一笑而过,遇见老实人受欺负一定会挺身而出,没有人爱小动物比她还多。在她的眼里,是非、好坏、曲直都很分明。她不会因为家里有钱而强迫别人和她做朋友,她从不势利,绝不阿谀,并且很独立。
其实人就像硬币的`两面,有缺点,必然有优点,但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带着偏见,因为缺点而忽略了她闪光的一面。
就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暂且就叫她小Z。她的学习很差,每次都倒数。记得刚转来班上的时候,就和几个五大三粗的男生打架,也就由此变成了一个“差生”。以前大家都怕她,可偏偏她就听我的话,我也由此知道了她的“真面目”。她打架是源自于她的家庭原因,可她的性格却十分的豪爽。她会帮助同学,虽然方式是你所不能理解的。她会帮助老师搬重物,因为她的力气大。她会自己在暗地里拼命得学,只为了不拖班级的后腿。她其实在越变越好,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因为你一直只记得她打架,只记得她的缺点,却没有在她身上发现优点。加油,小Z,我相信你!
她和书中的琳一样,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做出解释和回应,在用自己的态度去证明真心只换真感情。虽然她们看起来像个坏孩子,可她们都有闪光的一面,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帮助她们证明自己也是很好的。
读《年轻》有感13这是一本袁岳老师写给大学生和年轻人的书,集结了袁岳老师在大学演讲的许多内容。袁岳老师是零点调查公司创办人,零点是一家调查公司,所以袁岳老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自身阅历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如何在大学中、实践和成长的诸多方法。内容涵盖面广,实用性强。袁岳老师以实在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是一本年轻人必看的好书。
几年前听过袁岳老师的一次演讲和一次主持,袁岳老师的演讲风格和渊博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理念深深的影响了我。他是一个实业家,很实干的人。而他所主张的江湖概念也是这样具有实效意义的理念。有一段时间他成为了我的偶像,可是慢慢的随着生活和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淡忘了他,也淡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激情和理想。直到前几天再次看到他的书,深处的那种激情再次被掀起。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当中都需要一个或一些导师,导师的作用就是在所走的路上前方或后方有一个知道这条路的人时刻能够给你引导。哪里有坎坷;哪里可以停歇;哪里可以找到资源;哪里该转弯。袁岳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事实上他已经帮助到了很多的年轻人,同时有很多的在迷茫中的年轻人因为他的许多理念走出了误区。
这本书虽然名字里有折腾的字眼,但我觉得这种折腾是一种务实的折腾。是一种挑战自我挑战未来的倡议。这本书共分成五大章节。很系统,分别从我们年轻人涉世之初的几个关键的层面系统的给出指导。涉世之初的人情世故、、、学习和如何做好自己五个方面。
初涉江湖,人要懂得江湖的规矩。江湖规矩与校园的规矩是两个概念,校园里面是一种单纯的、简朴的学习生活方式。是喂养的模式,同时所学习的大多是历史知识体系。而江湖规矩更多的是潜规则、竞争模式和面对未来的知识体系。所以袁岳老师提出要做一个具备“气、根、用、道”的这样的人。气就是年轻人要有活力要有生机,根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则性,用就是要到社会中去学习和运用,道就是规矩,要懂规矩讲规则。袁岳老师还提出了他的交往经验,与各种层面的人不同的人交往的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理念。
读《年轻》有感14《幸运的年轻人》是德国作家雅格布·格林所写的《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从前有一对贫穷夫妻生下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那小男孩皮肤细腻、白嫩,有位占卜师说这个小男孩长大后将成为公主的夫君,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结果这话让国王知道了,国王非常生气,他不想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于是,国王想了好多阴谋诡计,想杀死这个小男孩。没想到,这个幸运的男孩,不但没有死,还得到许多人的帮助,长大成人后还真的娶到了美丽的公主。但是国王没有就此罢休,他还要年轻人从恶魔头上拔下三根金发来送给他。结果这位幸运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以及恶魔妈妈的帮助,顺利取到了三根金发,还带回来许多金子。而狡猾的国王,由于自己的贪婪,被永远困在了小河中。
那位幸运的年轻人是个非常纯朴、善良和勇敢的小伙子。他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娶到了漂亮的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那位凶狠险恶、贪财如命的国王也得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故事很精彩,他告诉我们好人会有好报,恶人终有恶报,善良必将战胜邪恶。
读《年轻》有感15往日,我们若无其事地分享他,习以为常,直到他走了,才倏然一惊:他多么重要。一个以告别方式生活的人,一个倒着向前走的人,它的生命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与地坛》让我们与他邂逅,坐在轮椅上的青年以自己的生活、创作、姿态和岁月的神情,给时代绘制肖像,给人类精神增添着美、尊严和荣誉。
疾病,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害怕也是无法避免的东西,我们很多人至今仍不能接受生死。因为有父母在前面,帮我们挡住了这里的未知与迷茫。而史铁生,无论是在作品亦或是生活上都充满了他对死亡的淡然无惧,他寻求的是精神上、灵魂上的归宿。“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虽然双腿瘫痪了,但他依然行走在一个恬静热情的世界中,他的坚强、勇敢都在告诉我们:急躁、愤怒、焦虑、怨恨都是一种多么愚昧多么错误的情绪。在消极的世界中没有了欢笑,没有了善良,没有了童话世界中五彩的长河和漂亮的城堡是件多么可悲的事。
地坛中的史铁生先生可曾向双腿之束缚低头?
是的,生活于他之束缚是常人无可估量的。双腿限制了他的行动,限制了他行动的自由,但不能限制他精神的自由。残疾的枷锁将他限制在那片狭小的空间中,他却用自己强大而不屈的精神力量,开辟了地坛中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史铁生先生凭借他的精神,感受到春的第一缕春风,夏的第一声蝉鸣,秋的第一片落叶,冬的第一朵雪花。何以为外界束缚而不能冲破之?
回归当下,高考或许是我们目前阶段面临的最大的未知与迷茫,但是,这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用恒心照亮初心,才是不忘初心的最好办法啊!我懒得想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我只在乎十年后的自己,怎么看现在的我。谁还不曾在光亮彷徨的年纪迷失在青春小巷,以为自己是身负悲壮梦想的勇士,不撞南墙誓不回头。蓦然回首时,发现距离梦想还远。没关系,撑下去;没关系,努力。一点点挫折有什么关系,逆光前进,要反地心引力。一点点吃亏有什么关系,留一点痛,才能活得更美丽。全身瘫痪的霍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地活下来。在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他仍然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是学术界的一大奇迹,也是全世界的一大奇迹。所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花繁柳密处,拨的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淡然地面对死亡是精神的升华,他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死,不是突然,是准时,是如期。他,走了。他站起身带着微笑,如期变成了永恒。
塞内卡说:“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史铁生让他自己的生命美好过、值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