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这些年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成了一句“引用率”非常高的话,成了流行语。尤其是在各种高大上的会议上,中外学者这样说、我们公司高层领导这样说、敬爱的***也这样说,三人成虎,我开始当真了,在某种条件下,这句话真的能实现的!
我认为简单地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在太过于诗情画意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废弃物实现资源化的全成本如果低于全成本,则还有可能是资源。废弃物资源化的实现,是必须附加一定条件的。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每天制造大量的垃圾和废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身边的垃圾也明显增多,比较明显的就有塑料瓶、塑料袋等。有资料显示6300个 500毫升的瓶子约可节省1立方米的废物堆填空间,从5个500毫升塑料瓶中可以提取足够制成一件大号T恤的纤维,30个一公升的瓶子可以做一件毛线衫,54个塑料瓶可以做出一平方米的地毯,不得不说只要我们用对“魔法咒语”,变废为宝也没有那么难。
其实工作、生活中我们也都是有“魔法”的,例如:生活中淘米水浇花、易拉罐工艺品、塑料袋卷门帘、茶叶施肥;工作中废纸背面的使用、用饮料瓶当取样杯、小块橡胶板自制垫圈、自制简易特殊工具、各种原辅料的回套使用、机修人员利用下脚料为岗位制作的“小发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也只是表露了冰山一角,不得不说本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有的可以回收利用, 有的可以循环使用,有的可以变废为宝,减少垃圾、节约资源,我们刻不容缓。通过资料看到企业排污费高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费用之高超出我的想象,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资源的节约利用,点滴回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只要有“魔法师”们的智慧附加,有多少“旧”就可产出多少“新”。需要大家合力用变废为宝的车轮,助力企业的和谐发展。
302车间 李国凤
第二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废玻璃的再生教学设计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废玻璃的再生》教学设计
二(3)
李小平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思考玻璃给文明带来了需到的温馨和便利,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一些常见的玻璃制品。
2、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玻璃是怎样再生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让学生了解玻璃的正确回收利用非常重要,启发学生思考正确对待玻璃制品。
4、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玻璃,启发学生思考玻璃新型玻璃,为人类造福。
5、让学生调查了解所居住的社区,人民是怎样处理废弃的玻璃瓶的,哪几类玻璃瓶可以直接被重复利用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良好意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玻璃瓶、玻璃杯、灯、漂亮的工艺品等有玻璃制成的物品、石蜡、铁盒、酒精灯、金属瓶、三角架、镊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文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玻璃给文明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谈论玻璃的重要性。
师:那玻璃使用完后又到哪里去了? 引起学生思考。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玻璃去哪了?(板书课题:玻璃瓶的新生)
二、新授
师播放课本提供的六幅流光溢彩的图片。
师: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温馨和便利。你能介绍一下玻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吗? 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玻璃可以当做镜子,可以制作玻璃器皿来盛放东西,来做玻璃,使我们的生活便利。但是用过的玻璃瓶通常被回收制作新的玻璃制品。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再生的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分组做实验,并交流、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石蜡(代表废弃的玻璃瓶),铁盒,酒精灯,金属瓶盖,三角架。实验步骤:
1、将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装有石蜡的铁盒放在三角架上;
2、点燃究竟到呢个,让铁盒内的石蜡完全变为液体;
3、熄灭酒精灯,让铁盒内的液体状的石蜡倒于金属瓶盖中,观察石蜡的变化,当石蜡完全冷却后,将瓶盖倒置,取出新的石蜡。师:通过咱们的实验,玻璃能不能再生?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玻璃还有那些新的用途?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调查的资料:玻璃可以做防弹玻璃、防盗玻璃、隔音玻璃、空调玻璃、生物玻璃、天线玻璃、自洁玻璃、污染变色玻璃等。教师尽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各种新型玻璃的用途。
师:如果你是工程师你打算发明什么样的玻璃? 学生畅谈自己想法,教师多加鼓励。
师: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地玻璃制品,这些物品使用后你打算怎么处理呢?结合我们学的知识你能不能题一些好的建议呢? 小组讨论,写可行性的方案。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篇:建筑垃圾资源化
建筑垃圾管理对策和管理体系建立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政策,提出总结了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建筑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分类运输管理对策,并从多方面设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对策;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目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最突出的是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费将进一步加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差距较大!建筑垃圾资源化程度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大量的建筑垃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年排放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排放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
1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对比 1.1美国
美国作为西方发达的工业大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起步较早,在政策法规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体系。1980年制定《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1965 年制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经过1976、1980、1984、1988、1996年5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 1.2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78年“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等.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4年制定了 《垃圾法》和 《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等。此外欧洲的一些有关废物循环利用的指令,也对德国产生直接约束力。1.3日本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以促进建筑垃圾的转化和利用,1970年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1977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1991年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1991年制定1997年修订了《再循环法),1994年制定了《推进废弃物对政策行动计划》,1998年制定了 《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和《推进建筑副产物正确处理纲要》,2000年制定了《建筑工程用资材再资源化》、《由国家来推进采购环保产品》和《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法等有关法律,2001年制定了 《推进形成循环型社基本法》、《改进废弃物处理法》、《促进废弃物处理指定设施配备》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2002年制定了《建筑再利用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1.4韩国
2003年颁布了《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2005年、2006年经历了两次修订,其4—7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政府、订购者、排放者及建筑垃圾处理商的义务;第21条规定了建设垃圾处理企业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资本及占地面积及规模等许可标准;第35条规定制定循环骨料的品质标准及设计施工指南;第36、37条规定了循环骨料的品质认证要求及取消规定;第38条规定了义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工程范围和使用量;第63—66条详细规定了违反该法不同事项下的罚则。2007年开始每5年建立再生计划,确定了提高再生骨料建设现场实际再生率、建设废弃物产生减量化、建设废弃物妥善处理三大推进政策,当年建筑垃圾再生率即达到90.7%。1.5我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21世纪议程,并将清洁生产作为21世纪议程优先发展的领域。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大会号召,于1992年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提出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1995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要求产生垃圾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但没有涉及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问题。1995年颁布并于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把建筑垃圾处理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原建设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发布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国家经贸委以国经贸资源[2001]624号颁布了《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鼓励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9月原建设部印发的《绿色施工导则》中提到,发展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大力发展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我国内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也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2基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建筑垃圾源头管理对策制定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减量第一要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第二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组织和监管,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第三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料尽可能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减少转移的建筑垃圾量;第四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扩大使用标准化的预制构配件、全面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最后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
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发达地区或国家采取的都是“建筑垃圾源头削减战略”。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不断改善施工工艺。要想从根本上堵住建筑垃圾的源头,建议有关部门首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产生的建筑垃圾作一次普查,以确定建筑垃圾的产出量,从而制定建筑垃圾产出标准。以此为基准,对超出此基准数量的企业,政府应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处罚,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有关部门应抓紧开展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立项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每万m2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订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通过经济性手段进行建筑垃圾源头管理。(1)深入开展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制度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建筑工程开工前向有关部门交纳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发放建筑工程许可证。工程结束后、合格证颁发之前,通过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理完结审核标准,决定最初交纳建筑垃圾处置保证金的返还问题,从而确保建筑垃圾生产者按规定进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这项制度在国外发达国家应用较多,(2)完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施行已有多年,虽在建筑垃圾处置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垃圾处理的取费标准问题。若建筑垃圾处理取费标准过低,建筑垃圾生产者就会倾向于将建筑垃圾外运处置而不利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目前多个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取费标准不一,有的是按照新建面积和拆除面积标准进行一次性取费,如襄樊市新建建筑收费标准为 5 元/m2,拆除建筑收费标准为 6 元/m2;有的是按照建筑垃圾重量取费,如:宁波市北仑区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标准为 5 元/t(不含运输费)。由于,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表现出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因此,需要具体分析收费依据,从而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所得基本上不能满足建筑垃圾回收、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生产的运行费用、建筑垃圾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设备费用等。另外,在建筑垃圾处理收费中也应适当考虑因建筑垃圾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失收费。因此,各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适时召开关于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研讨会,共同探讨本地区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取费流程、取费使用等问题。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中体现对建筑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鼓励,如:混合建筑垃圾的收集价格要远高于分类的建筑垃圾,从而刺激建筑垃圾源头分类收集。(3)通过税收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源头管理。不少发达国家己将征收垃圾税作为一种减少废物产生、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的经济激励手段之一。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收费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地考虑实行建筑垃圾填埋税及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税收减免或奖励。其中,建筑垃圾填埋税可有利于促进建筑垃圾从填埋场分流,例如:丹麦税法规定对焚烧或填埋的建筑垃圾实行逐年增税计划,迫使人们主动探索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1987–1993 年间,丹麦因征收建筑垃圾税使建筑垃圾产量减少64%。目前,丹麦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已提高到 90%左右!此外,可适当提高资源税率,促使建筑业生产偏向采用高强度、高性能的再生材料,从而降低对天然建材的需求量。对开展建筑垃圾再利用或采用再生建材施工的企业,可在税收上予以优惠或鼓励。例如:在2001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对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税。基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分类运输管理对策制定
推行源头分类收集和建筑垃圾集中处置制度源头分类就是要求产生建筑垃圾的施工单位在现场按垃圾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对能现场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就地消化,对不可利用的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从源头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对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建议对未分类的建筑垃圾的回收费用远高于已分类的建筑垃圾的回收费用,从而促使施工单位从源头就重视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
建筑垃圾是否被分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垃圾的利用价值和处理成本,建筑垃圾按源头分类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它的利用空间。拆除后可以分开堆放,施工过程中也可以在现场放置不同的垃圾桶以区分。渣土管理部门应该对混合排放建筑垃圾的企业采取高收费,对已分类处理的企业采取低收费,促使排放单位采取分类措施。
建立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建筑垃圾处置的源头管理是搞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所以应尽快建立一套严格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来落实“谁产生谁负责”原则。其方法是产生建筑垃圾责任方,首先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筑垃圾排放书面申请,经核准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证,然后凭此再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或拆迁许可证。没有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证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工程开工手续。同时,还应将《建筑垃圾密闭运输方案》提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备案,明确监管部门和责任,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外运处理的监控工作。对建设、拆迁工地实行 24 小时监控,凡发生私拉乱倒的,查找源头,重点处罚;对审核批准外运的建筑垃圾监管可以实行专业运输与审核管制,即:由专业的运输公司承运,管理部门对运输车辆统一车体,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收费。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持渣土管理部门核发的处置证向运输单位办理建筑垃圾托运手续,运输单位和个人(含自有车辆的单位)不得承运未经渣土管理部门核准处置的建筑垃圾。运输建筑垃圾时,运输车辆应当随车船携带处置证,接受渣土管理部门的检查。运输车辆的运输路线应当按渣土管理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运输。目前,南京市出台的《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管理规定》中就明确了建筑垃圾承运监管部门的职责,规定了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相应条件及流程,为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渣土管理部门应委托专门的垃圾清运公司运输建筑垃圾,以便统一管理,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不得私自安排车辆偷运偷倒,违者从重处罚。运输过程中应按规定线路和时间行驶,车辆采取覆盖措施,不得扬尘遗撒。我国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理费用偏低,很难起到抑制建筑垃圾的产生的作用,可提高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的费用,鼓励排放单位尽量现场回收利用或者是运往回收处理企业处理。
只有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收集、运输监管制度才能保证建筑垃圾能够进入到资源化回收利用系统中,进行有效处理和再生利用。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设计
把全过程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视为对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若干个主要阶段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中法制保障体系的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法制应当在建筑垃圾的产生、回收、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的各个生命周期环节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管理控制标准和要求。(2)受益者补偿原则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法制完善过程中,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行政强制干预力度,制订统一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规则和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法律制度的制定者要对建筑垃圾资源利用行为主体方面的“利益外溢”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否则,就会使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为主体失去继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3)利益平衡原则。预计在短期内,新建筑垃圾资源化法制的实施可能会增加建筑垃圾生产企业的经济负担,损害他们当前利益,但是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该重视长远利益,兼顾当前利益;重视公共利益,兼顾个体利益。
4.1建筑设计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
面向绿色建材的建筑材料选择设计。目前,我国建筑业生产大量采用混凝土、砖、瓦、砂浆等传统的、性能低下的建筑材料,其产生的建筑垃圾重量比高达 70%。与这些传统建材相比,使用绿色建材不仅可以节约其材料生产中所用的天然原料,减少建材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能耗,同时在工程使用中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建筑拆除时绿色建材也可以再循环、再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2发展建筑结构的装配设计
多年来,现浇式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类型一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占据较大比重并以此成为较为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从结构力学方面,建筑现浇式结构具有整体稳定性好、抗震性好等优点,但其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是相当可观的。
现场制备结构所需混凝土或砂浆混凝土、砂浆等建材资源浪费严重,建材在使用或存放中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增加建筑施工垃圾量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标准、通用的建筑构配件或预制组件,如预制板、梁、柱等节省建材资源,建材损耗小,消除建材现场二次切割产生的废料,减少建筑施工垃圾量现场浇筑混凝土构件的手工化、湿作业较多建筑施工现场比较零乱,不符合清洁施工的要求,建筑垃圾现场收集率不高施工设计中机械化作业、干作业较多 4.3考虑建筑未来拆除的设计
目前,各种建筑结构体系设计均偏重结构安全性方面考虑,极少考虑到建筑未来拆除状况,而当建筑面临拆除时,则多采用破坏性拆除,以致于形成大量难以现场再利用的旧建筑拆除垃圾。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引入利于建筑未来拆除的设计理念。设想一种像毛衣那样,当拔出一根线就一下子破坏了的整体结构,在有效使用期届满之后能够迅速解体,进行再生循环。因此,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盛行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延长混凝土构件寿命与建筑构件再生循环二者相互兼容的总体寿命设计及其相关技术。例如混合结构形式就可以较好的体现这一技术要求,该结构一般采用现场整体灌筑方式,工厂预制结构构件,如柱体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梁体是新型增强混凝土构件,现场构件配装的结合部在现场施工,如结合部由钢制接头做成,这样建筑拆除解体时就比较容易,利于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看到,提出建筑结构设计阶段考虑未来拆除状况,实际上是要促进建材的闭合环路循环,并在这个循环中减少建筑垃圾产量。
4.4建筑施工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
实际上,建筑施工垃圾的原始状态就是各种建筑材料,由于各类原因造成的建材浪费、损耗便形成大量的建筑施工垃圾,这些原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材的现场系列管理方法不当。建材采购、运储以及剩余建材的后期处理等系列管理不当,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建筑施工垃圾的产生,材料采购 订购错误(错订、多订等),发货、运货错误,材料运输与储存 运输损坏(工地内外),储存方法不当造成材料损坏建筑材料剩余,使用过程产生材料加工剩余物,由于要求不明确造成的材料过剩。另一方面是现场施工的协调与沟通不足,施工技术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现场施工管理比较粗放,责任边界不明,各专业承包商之间缺乏必要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频繁返工现象颇为多见。在此情况下,建材浪费、损耗现象在所难免。据资料显示,因此种原因产生的废砖石约占 80~85%,大块废木料约占 85~90%,废石膏灰胶纸夹板约占 90%。另外,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下、技能欠缺、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等低级的施工水平盛行,也会导致严重的建材浪费。例如:由于施工人员技术不高,现浇结构在粉刷之前常要对局部构件作凿除和修补处理,同时在人工粉刷过程中形成落地灰,也约占到混凝土和砂浆废料量的 60~70%。4.5建筑拆除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
在整个建筑业生产过程中,建筑拆除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建筑拆除意味着新建建筑经过一定使用寿命期限之后面临的一种处理方式,同时旧建筑的拆除也是未来新建建筑的开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要实现旧建筑拆除垃圾的减量化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尽量避免旧建筑拆除,积极进行旧建筑的“资源化”再利用;二是改进传统的建筑拆除技术,使原有的旧建筑拆除方式由“拆毁”向“解构”转变。4.6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体系的其他措施--适当提高建筑垃圾处置费用
建筑垃圾从产生源头到最终消纳场所,不但要缴纳一定的消纳费,还涉及到建筑垃圾运输费用的问题。由于消纳场所大多设在郊区,离市区较远,而目前运输费用不高导致很多从事垃圾运输的单位获利少,乱扔乱倒现象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另外消纳场收取的消纳费也远远不能满足其日常运行及维护的要求。5 结束语
但迄今为止,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由此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虽然从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些政策法规,但这些都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无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应尽快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资料:
[1]李颖.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1,249(10):131-133.[2] 吴胜利.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完善[J].建筑科学,2008,24(10):4-7.[3] 李小卉.城市建筑垃圾分类及治理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120-124.[4] 李南.发达国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及借鉴[J].环境卫生工程,2011,19(4):61-62.[5] 周文娟.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对策 [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6):41-44.[6] 冷发光.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建筑技术,2009,40(08):741-744.[7] 杜婷.国外建筑垃圾的处理对我国的借鉴 [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1):33-35.[8] 刘国才.论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J].中国城市经济,2010,(09):284-285.[9] 蒲云辉.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对我国的启示[J].施工技术,2012,41(376):43-45.
第四篇:建筑垃圾资源化
目录
建筑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2
1研究背景:..........................................................................................................2 2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的意义:................................................................................2 3中国建筑垃圾的利用状况....................................................................................3 4国外建筑资垃圾的利用状况................................................................................4
美国................................................................................................................4 日本................................................................................................................4 德国................................................................................................................5
建筑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
1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背景: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需求提升,房屋改进和建设活动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4 年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 124.98 亿m2,房屋竣工面积 42.34亿 m2。国家住建部张坦贤博士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对建筑施工材料耗损的粗略统计发现,在建成 1 万m2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砖块和水泥块等垃圾为 500-600t。
另外,有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 年中国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旧建筑拆除过程中建筑垃圾产出系数为 906.7-1335.5kg/ m2,保守取值 1.0t/ m2。因此,工程新建量、改建量、扩建量以及拆除量的不停增加,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1],i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2]ii。堆放、填埋及焚烧是主要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土地占用量大,污染大气、土壤、地下水等严重。同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资源浪费严重。有数据显示,城市垃圾约 1.5 亿 t/年,“可再生资源”代价高达 250 亿元。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的 47%,建筑垃圾占社会垃圾总量的 45%。建筑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污染性与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矛盾。寻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的研究是形势所需。
2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的意义:
我国建筑垃圾存量大,年产生量近20 亿 t,再生利用率不足 5%。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各大城市的建筑垃圾年产量基本在 1000 万t以上,中、小型城市的年产量也在 100 万
t 左右。建筑垃圾资源化模式研究是建设宜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筑垃圾产生量、资源环境影响分析,提高人们资源化处置意识,实现源头的减量化;通过构建湖北省建筑动态物质流模型,基于湖北省数据对不同的建筑垃圾循环模式比较,提出湖北省最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也为其它地区垃圾处置提供借鉴;通过建筑垃圾最大化循环利用,有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绿色发展。
3中国建筑垃圾的利用状况
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部分大城市进行废混凝土和废砖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的管理和研究开始较晚。近年来,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规模和建筑垃圾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减少呈正相关,促使地方政府、相关科学研究院、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内容与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1]。1992 年以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秦皇岛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同济大学等对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以及建筑垃圾再利用途径、技术进行研究。1997 年“建筑废渣综合利用”成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同时,国家出台了与建筑垃圾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技术规范,如 1996年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3 年的《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2006 年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8 年的《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近年来颁布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134-2009)、《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2010)、《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和《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等。
国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处理设备、产品质量、使用示范等环节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十五”时期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再生骨料的强化技术,提出了再生骨料颗粒整形强化技术。“十一五”时期研发了地震
灾区建筑垃圾的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和示范生产线,并建成一座节能抗震示范办公楼。其次,开展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建成了汇集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产业链生产工艺的 2 个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生产基地,制定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品质、配制混凝土标准以及应用技术指南。另外,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十二五”时期,开展研究固体废弃物本地化再生建材利用成套技术,研发了可将建筑垃圾完全分离的固定式建筑废弃物整体处理系统。
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主要处理和利用方式是生产环保型砖;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通过添加水泥、粉煤灰等辅料,生产多种建筑产品和道路建设产品;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等。
4国外建筑资垃圾的利用状况 美国
美国 1915 年率先开展废旧沥青再利用研究。同时规定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由生产企业负责(《超级基金法》),并创立了建筑垃圾运输准入制度、建筑垃圾处理行政许可制度等促进建筑垃圾充分资源化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5]。确iii定了综合利用、分级处理、法律规范以及“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高利用率。据有关资料,美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 3.25 亿 t/年,分拣、加工后再生利用的约占 70%,剩余 30%进行有效填埋,综合利用率达 100%。
日本
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日本的构造原料价格比欧洲都要高。因此日本人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比如港埠设施,以及其他改造工程的基础设施配件,都可以利用再循环的石料,代替相当数量的自然采石场砾石材料。
1977 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1991 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iv
德国
德国政府也制定了详细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与处理方面的法规、标准与规范。1998 年,提出《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骨料的应用指南》,使再生混凝土大量应用于公路路面工程,混凝土的再利用率达到 80%以上[6]v。政府的积极参与是德国建筑垃圾高处理率的重要原因,制定较高的建筑垃圾收费标准以及较低的再生建材价格,维护了垃圾处理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了再生建材的市场竞争力[7]。vi其次,大规模建筑垃圾综合加工厂遍及德国各地区。总之,德国主要是依靠其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实现较高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
5结论
我国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和规范不健全,缺少针对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的规范,缺少配套的建筑垃圾管理利用责任制度,关于建筑垃圾及其循环利用方面的规范较少。仍以建
筑垃圾对环境影响的评估、管理现状、利用状况、大城市建筑垃圾的产生特征、垃圾处理场选址和建筑垃圾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主;未能。。。
再生混凝土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废弃混凝土的出路问题,既能减轻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污染,又能节省天然骨料资源,缓解骨料供求矛盾,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发展绿色混凝土的主要途径之一。再生混凝土在我国推广应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也十分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再生混凝土结构进行更深入和更系统的研究。通过加强立法,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再生混凝土推广应用的强制性措施。国内外对再生混凝土材料性能和结构行为的研究成果已初步表明,合理设计的再生混凝土结构能够达到普通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要求,其应用于土木工程中是可行和安全的。
参考文献:
i张小娟.国内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ii黄万千.城市建筑弃土消纳场布局规划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大众科技,2011,07:103-105.iiiPollet V, Loutz S, Fontaine R.Blocsde Maconnerie a Base de Granulats Recycles [J].Braxelles, CSTC-magazine, 1997(2):12-19.iv蒲云辉,唐嘉陵.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对我国的启示[J].施工技术,2012,41(376):43-45.vGuntran Zanker.Recycled materials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fields of application,development tendencies and quality assurance[J].Betonwerk.Fertigteil Fechnik,1999,(4):50-55.vi隋玉武.德国建筑垃圾高回收率原因简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12):38-41.
第五篇:地方文化资源策划
白洋淀芦苇文化岛项目策划
一、项目简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东部,地处京津石腹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其中安新县境内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白洋淀由14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36个岛村组成。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于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田庄村位于白洋淀北部,是白洋淀的岛村之一,四面环水,周围芦苇密布,风景绝佳,气候宜人,村中居住约100户水乡人家,完好的保留了白洋淀水乡风俗习惯,水乡风情浓郁。村民大多以传统的男捕鱼、女编织为业,民风淳朴。
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淀中有12万亩苇田,年产芦苇7.5万吨,芦苇的花穗可做扫帚,花絮可填枕,苇叶可包粽子,芦根可熬糖、酿酒,老芦根可入药。白洋淀人民将芦苇自然资源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了具有淀区水乡特色的芦苇文化。
白洋淀芦苇文化岛范围包括:大田庄村及其周围的芦苇田,岛上建设芦苇文化博物馆、芦苇工艺展厅、芦苇工艺工作室、芦苇艺术创作体验馆、芦苇酒坊。旨在向游客展示淀区芦苇文化,体验芦苇工艺制作,弘扬淀区民间文化,与村庄农家乐结合,以芦苇文化为中心,积极开展观光旅游、服务、工艺制造、农家乐、地方文化演出以及写生基地等产业开发,以新的生态式淀区芦苇开发模式和创意性的芦苇文化展现方式,走出一条生态、经济、旅游效益三赢的旅游发展之路,推动安新县文化产业的探索性发展。
芦苇文化博物馆:通过芦苇化石、芦苇文化图片等展示芦苇文化及进程,介绍芦苇用途、生长等,陈列各时期芦苇工艺品代表作。
芦苇工艺展厅:展示各芦苇工艺大师的成果,代售芦苇工艺大师的作品,同时可承接芦苇文化会展业务。
芦苇工艺工作室:进行芦苇加工工艺品创作,可供游客参观,出售旅游纪念品,并经营芦苇工艺品贸易。
芦苇艺术创作体验馆: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芦苇工艺品制作过程。
芦苇酒坊:向游客展示芦苇酿酒工艺,并提供水乡风味饮食、酒水等餐饮业务。
二、芦苇文化岛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各地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定市长付志方就苇编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时强调,安新县要立足白洋淀12万亩苇田优势,加快苇编产品规模化、系统化、精细化发展。市政府确定将白洋淀苇编工艺画作为保定市第一旅游纪念产品,成立白洋淀苇编系列产品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白洋淀苇编系列产品研究发展中心,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共谋芦苇产业的发展。安新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重视白洋淀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二)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高涨,假日旅游成为时尚,有助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白洋淀地处京津石发达地区腹地,市场广阔,同时,随安新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三)地理位置
白洋淀地处京津石腹地,市场距离较短,且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大田庄村位于白洋淀北部,靠近白洋淀王牌景点—鸳鸯岛较近,有助于芦苇文化岛旅游线路 1的设计。
(四)自然资源
芦苇文化岛四周环水,芦苇密布,天然荷塘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秀丽,春季,芦苇吐芽,满淀碧翠;盛夏,苇绿荷红,淀水清澈;金秋,芦苇飞絮,碧空万里;冬季,坚冰如玉,坦荡无垠。白洋淀有芦苇12万亩,年产高达70多万吨,品种繁多。白洋淀芦苇皮薄、节长、韧性好,有古朴色彩,自然纹理秀美,是优良的工艺品制作材料,为白洋淀芦苇文化发展奠定资源优势基础。
(五)人力资源
村民多以捕鱼苇编为主,芦苇加工一直是淀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众多芦苇民间加工艺人为白洋淀的芦苇文化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村民捕鱼收入较低,文化岛的建设必将吸纳众多村民从事旅游业,为芦苇文化岛的经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白洋淀地区有丰富的从事芦苇工艺制作的专业人才,有助于芦苇文化深层次开发。白洋淀地区有坚实的导游人才基础,为文化岛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六)文化历史价值
白洋淀芦苇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就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芦苇文化包含芦苇编制、芦苇工艺加工、芦苇饮食、酿酒、入药等。白洋淀民间芦苇艺术源于淀区传统芦苇编织,白洋淀芦苇文化将自然在妓院与淀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将自然资源与传统艺术、现代设计艺术、及建筑装饰艺术有机结合,描绘白洋淀人民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展现其浓郁的水乡风情,大田庄村历史故事、传说众多,有利于文化岛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而且文化岛地处革命老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三、芦苇文化岛的文化定位、产业定位、市场定位
(一)文化定位
“芦苇之乡,甲于河北”,20世纪80年代赵北口出土芦苇化石,证明白洋淀芦苇文化历史悠久。芦苇文化岛以芦苇为基础,向游客展示芦苇编织制作工艺、芦苇饮食文化、芦苇酿酒文化等芦苇文化,结合水乡人土风情,是游客领略白洋淀水乡特色芦苇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产业定位
芦苇文化岛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兼营芦苇工艺品贸易及会展业务,并将树立芦苇文化品牌,延伸芦苇文化产业链。
(三)市场定位
芦苇文化岛以其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将水乡民俗风情融入其中,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形成休闲度假市场;文化岛从事芦苇工艺品贸易和芦苇工艺展览业务,目标市场也包括芦苇工艺品销售商(工艺品市场)和会展市场,同时芦苇文化岛加入国际时尚、高新技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四、白洋淀芦苇文化岛盈利模式
(一)售票盈利
游客进入景区和各分景区的门票收入
(二)工艺品贸易盈利
芦苇工艺工作室主要生产芦苇礼品、饰品、字画、工艺画、相框、画框、工艺门等芦苇工艺品并经营芦苇工艺品贸易。同时从事本景区旅游纪念品销售。
(三)会展盈利
为国内国际会议提供场所和策划盈利;芦苇工艺展厅为各芦苇工艺大师展览作品,并代售作品。
(四)餐饮盈利
芦苇酒坊为游客提供饮食,酒水盈利。
(五)废弃芦苇盈利
与造纸厂签订协议,出售芦苇废弃物。
五、芦苇文化岛项目必要
(一)经济效益
项目运营促进大田庄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拓宽村民收入来源渠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在文化岛盈利的同时,能提高芦苇的经济价值,改善苇席贬值以来芦苇制品市场低迷的现象,推动安新县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效益
芦苇文化岛的建设有助于白洋淀芦苇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国家传统文化的维护。利于水乡独特民风,社会生活的沿袭。推动芦苇自然资源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芦苇行业成为白洋淀地区生态开发的支柱产业。
(三)环境效益
芦苇文化岛对芦苇精心环保良性的开发,有利于水乡芦苇资源的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发挥芦苇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精华淀水的作用,保护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平衡。
六、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
(一)营销策略不当,使景区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小,对游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对策:拓宽营销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与导游人员,相关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大酒店、旅行社建立起长期稳定联系,保证客流量。
(二)专业芦苇工艺制作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当,工艺制品销售量低。
对策:聘请高级专业人才,并可与高校合作,提高苇编工艺品的艺术价值。积极维护苇编工艺品的产权保护,为生产者提供法律保障。
(三)白洋淀王牌景点多,芦苇文化岛竞争力弱。
对策:突出本景区特色,进行差异化竞争,注重创意的应用,与时俱进,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四)融资不当,资金缺乏
对策:
1、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
2、积极寻求信贷资金支持
3、通过股份融资,吸收大额投资的同时,引入当地村民的小额入股投资。
(五)文化岛建于经济落后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使游客逗留的时间短。
对策:与当地村民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利益关系,开展农家乐旅游形式,使游客体味水乡农家风情的同时,缓解岛上住宿餐饮压力。
(六)芦苇文化岛不能可持续发展,昙花一现
对策:努力树立旅游品牌,进而发展饮食、酒业等相关产业,拓展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业集约化发展,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