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陶艺鉴赏与制陶课程总结_图文(精)
现代陶艺鉴赏与制陶课程总结 组别:2组 姓名: 学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作品名称:广口窄底陶罐 二作品主题思想及设计思路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过捏制成型后烧制而成的器具。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历史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良保留到了现在。它既有作为工艺品的收藏价值,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次课程作业我们选择制作的是一件广口大肚窄脚的陶罐。这种造型的陶罐容积大,造型较为美观,且制作过程应用到了拉胚法中大部分的技巧。它的主题是美观实用,经过后期烧制后可以用来做日常容器,可以盛放物体或是用作花盆,有着较强的实用性。
我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拉胚成型法做出陶罐的基本形状,突出我们预想中的口宽,肚大,底窄的模样,再对其稍做修补达到外观美观的效果。最后成型修补完成后即完成此次作品。我们希望通过完成这件作品来将课程上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制陶技巧应用到手上,虽然制作过程中我们技艺不成熟,费了很大力气,也做毁了多个胚形,但最
终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圆满完成了这件作品。这其中既有我们的努力,也离不开老师的关键性帮助。
三作品制作方法及步骤
我们制作本次作品采用的是拉胚制陶法。通过拉胚机的旋转将黏土做成对称的圆剖面形陶罐。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找到大小软硬度合适的黏土块,然后用手将黏土反复揉捏均匀,去除黏土里面的气泡,期间黏土硬度有些偏大,所以我们加了一
些水在黏土中,以使黏土的软硬度合适。如果在拉胚之前没有将黏土揉匀,将里面的气泡揉出来的话,就会在拉胚过程中破坏或是后续烧制阶段气泡受热空气膨胀而爆裂。而如果黏土的软硬度不合适的话,黏土过软拉胚时不易成型,容易塌掉;黏土过硬时不易拔高以及修改。所以黏土的软硬度是至关重要的。将黏土揉捏均匀以后,放置在拉胚机中心部位,双手按住黏土,开动拉胚机,两手挤压将黏土压成圆柱状,然后用一只手将圆柱中心往下按压,按出空洞,再通过拔高将黏土拉成圆筒状。在此期间手掌间要一直保持有水湿润的状态,以防手掌摩擦力过大将胚形毁坏。将黏土做成长圆桶状之后,通过向内用力以及手指捏住胚壁向上拔高,通过这种用力方式将胚壁变薄,变高。两手一起拔高的时候手的位置要在同一个方向,以防拔高过程中黏土受力不均匀变歪或是毁坏。在之前我们就是因为拔高过程中两手放在了胚体的两边用力而导致拉出来的陶器形状不规则,或是毁坏。后来经过老师的示范我们将其领会了。拉胚拔高做出圆桶状的胚体之后,两手合起在胚体中上和下面部分向内挤压,把胚体的中间挤出大的肚子形状。再将罐口部分向内收敛,做出罐子形状。用刻刀将在拉胚机上旋转着的陶罐口切平。罐体上用毛巾刮蹭出一层层的园纹。再将陶罐上一些缺陷处补平,刻纹。用刻刀将陶罐底部附近的黏土切除。用钢丝锯将其与拉胚机分离,完成作品。
四作品图片
第二篇:陶艺课程总结
陶艺教学总结
授课教师:KK
一、课程名称:陶艺
二、授课时间及班级:2014年下 20班
三、周课时:4节/周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陶艺的基本概念,熟悉陶艺名家作品,掌握陶艺基本技法,能独立设计创作简单陶艺作品并具备陶艺鉴赏初级水平,能从陶艺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陶瓷的魅力并获得快乐。
五、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结合实践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指导法
2、教学效果:
新生对陶艺充满好奇与激情,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师生合作默契,共同享受陶艺的艺术魅力。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问题:
(1)、一周两节课时时间太少,好不容易盼来陶艺课,但加工泥料,构思设计又花了点功夫,真正用于创作的时间就更加有限。好不容易在反复修改中找到感觉想要大施手脚,下课铃又响了。像样的陶艺作品需要充足的时间去修饰它,完善它,一周两节课的时间不够用,学生往往大呼不过瘾,令人遗憾。
(2)、陶艺室设施一般,只配有两个水龙头,缺少练泥机和专用小窑炉,所以学生做作品并不能尽兴,不能随做随烧,随做随用(泥)一定程度上有损创作积极性。
(3)陶艺室空间大,搞卫生麻烦,且粉尘多,影响创作。(4)没有合适教材,教师备课存在难度,不能系统化,标准化和秩序化。改进措施:
(1)开辟第二课堂或增加课时,确保学生无后顾之忧,拥有充足时间进行陶艺创作;
(2)在学校无增加预算购置新机的情况下,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烧窑衔接工作,确保学生作品能随做随烧,保证本周结束创作后三四天就能看到烧成效果,激发创作热情;
(3)做好学生心理建设工作,帮助学生意识到打扫陶艺室也是陶艺人自我修养的学习一部分,需要做好这门功课才能更好的做好陶。并且也会纳入平日成绩;
(4)积极收集平时上课素材,自编适合本部门学生的陶艺教材,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陶艺创作水平。
第三篇:《现代诗歌朗诵与鉴赏》
《现代诗歌朗诵与鉴赏》期中考查
1、(1)用“/”给下面的诗歌划分“音组”。(10分)
(2)在朗读时需要突出强调的字词下面加点,并说明理由。(30分)
(3)从意象、意境、意蕴三个层面给这几节诗歌写一段鉴赏文字。(50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写几句你最喜欢的现代诗歌(也可以自己创作)。(10分)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重读饱满,注意,诗歌里的意象基本都是重读饱满的处理方式)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欢快活泼的情状,“油油的”“在水底”虚化处理“招摇”落实)
在康河的/柔波里,(“康河”,“康”重且长,“河”轻且短,“柔波”“柔”重且长“波”轻且短)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依恋的情感,“甘心”重读,心字渐弱,为了引出“做”的重读,“水草”重读饱满拉长,迷醉,)
那/榆荫下的/一潭,(“那”短且轻,“一潭”着重拉长)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不是”重读,“清泉”着重,“是”着重略顿,“天上”略弱短促,“虹”字着重拉长上扬)
揉碎在/浮藻间,(“揉碎在”声音渐低,“浮藻间”语调轻语速慢)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沉淀着”声音音低语速缓,“彩虹似的”重音,“梦”轻而着重,延长)
寻梦?撑/一支/长篙,(“寻”字拉长,声音渐强转虚,“梦”字重音,着重后虚化,“撑”字呼气,声音虚出,“一支”轻音,“长篙”重音)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感情达到高潮,声音逐渐加强,一浪高过一浪的感觉,“漫溯”“慢”字重,“溯”字渐弱,表明深远。)
满载/一船星辉,(饱满的情绪,“满载”重音,“一船星辉”声音放低,为凸显下句的“放歌”蓄势)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星辉斑斓里”声音渐强,“放歌”达到顶峰)
但/我不能/放歌,(不舍但又坚定的情愫,“但”声音转低延长,“我不能”短促渐强,“放歌”音调缓而渐弱,)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轻音,音低虚化/“是”弱化带过,“别离”重音,“的”带过“笙箫”重音,渐弱)
夏虫/也为我/沉默,(“夏虫”重音在“夏”,“虫”字拉长虚化,“也为我”短促,沉默声音放低,“沉”字延长加重,“默”字虚化渐弱)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加重急促,是字弱化带过,今晚的加重,“康桥”声音放低语气加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
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深富意蕴又缥缈不定的诗歌意象美:《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代表诗作。诗人一生追求“爱、自由、美”,他的诗作无不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再别康桥》也不例外。这首诗除了遵循“三美”理论主张外,还体现出了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不管意象是客观物象还是主观情意,它都不是一般的物象,它渗透着诗人的情思,具有艺术生命。意象是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概念,在古代诗人就已经非常注意意象的创作、意境的营造了。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的《书愤》“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诗歌通过意象的叠加、跳跃、缀连,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精通古典诗文,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也深受传统诗学影响,注重意象美。《再别康桥》中的物象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思,创造出了更为优美新颖的意象。这些意象或柔美淡雅、深富意蕴或迷离闪烁、缥缈不定。
一、柔美淡雅、深富意蕴的意象《再别康桥》中出现了多个中国传统诗歌的原型意象,像云意象、柳意象、箫意象.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8年8月诗人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
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萧、桥;来、彩。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音律和谐; B、节奏舒缓、悦耳,音节和谐、优雅; C、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再别康桥》的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语言上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描绘出一幅幅清新、明丽的画面,创设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人们对诗歌的探讨向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诗歌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珍视和告别。剖析这些意象在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表达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爱。我觉得梦应该还是对自己回顾康桥时所选择的一种寄托.因为
有树阴的存在,使潭水上呈现了并不整齐的影子,所以说是破碎的.但,它虽然已经破碎,但更能让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到及至.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榆阴下的一潭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
云彩。云彩往往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它高蹈尘外,秀丽飘逸;它光辉圣洁,纤尘不染;它闲游天空,自由自在;它五彩斑斓,美丽迷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两次出现“西天的云彩”,诗人作别的不是母校康桥,而是“西天的云彩”。作别时的情态氛围是一反常态的“轻轻”、“悄悄”,这些描写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如情人般酣睡梦乡的母校;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位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的母校„„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意象是柔美秀丽的,“云彩”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圣洁、女性的典雅秀丽和心性的自由浪漫,读着如此诗情画意的句子,我们自然容易体会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爱、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
青荇:青荇的招摇并没让人觉得做作,而诗人也觉得它的招摇反而更让人爱怜,他甚至愿意做一条水草.榆阴下的一潭:被比做是天上的彩虹,并沉淀着彩虹一样的梦,可见它的美丽,而这种美丽也让作者留恋.(青荇)水草意象: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人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彩虹意象: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星辉意象:“一船星辉”犹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一样,是孤独、空虚、凄凉的符号化形式,是“寻梦”的悲凉、凄楚、空洞、无奈的情绪表达。
夏虫意象:夏虫的叫声是单调、孤独和寂寞的,连单调、孤独和寂寞的夏虫也沉默了;康桥曾经是特别热闹的,但今天的康桥一切都沉默了。沉默的康桥正是诗人“沉默”———苦涩、酸楚而又凝重心情的符号化表现。
云彩意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不只是诗人的外部行为,更是内心行为,悄悄是诗人内心情感沉郁的另一种符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表明诗人“寻梦”并未有任何结果,“走”即“别”时的惆怅、凄凉和愁绪正如“来”时一样。“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照应是的开头,回环往复。这挥一挥衣袖是寻梦而不得,对痴情、依恋和眷念的不能获得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补、无望、无助的思想情感的外部动作。“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带不走一片云彩的另一种写法。而“云彩”正如诗的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样,是诗人依恋、眷念、痴情的美、爱和理想的象征。“云彩”在整首诗中比其它如金柳、新娘、艳影、青荇等意象具有更大的象征性。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己,与它作心的交流,曾经它见证了“我”痴迷于康河的情景,如今,却远举飘飞,离“我”而去,再见了,我那美丽的康河!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
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第四篇:音乐鉴赏课程总结
音乐鉴赏《课程总结》
音乐是反应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大致结构主要分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第三部分是华语流行音乐,第四部分是欧美的音乐,第五部分是不同时期的音乐,第六部分是器乐作品。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旋律,又叫做曲调,音乐的首要元素。它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被称为“音乐的灵魂”。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旋律是由许多音乐基本要素,如调式、节奏、节拍、力度、音色表演方法方式等,有机地结合而成。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构成和弦的进行结构的功能体系。具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节拍常用4/4拍,强弱拍交替给人以听觉上非同一般的享受。节奏虽然打破了音乐的节拍,但并不会打乱节奏。我们也欣赏了《饮酒歌》等作品来感受音乐的节拍与节奏。最早开始产生的调式是La,在小调式中,以La为中心音。大调式中,以Do为中心音,我们的国歌就是一个典型的大调式。调性代表中心音的高低。不同的物体、材质、大小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的音色。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也应当仔细感受,而不能只是单纯的听,更要思考和感悟。
第二部分:中国古典民族音乐。民歌就是指人民的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即兴创编、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教育和传唱功用,人生礼仪功能,祭祀和驱邪作用。它带有强烈的地方热民族特色。汉族民歌又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例如湖北民歌《催咚催》,展现了欢快的劳动场面,同时也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小河淌水》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表现出少女的纯情与活力。少数民族的歌舞中,例如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据说其原曲是一首古老的酒歌,一般用于宗教的仪式;壮族的民歌非常发达,如《日落西山岗过岗》。就我个人理解,民歌不简单是歌谣,更是古人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传递,现在民歌在逐渐衰落的同学,也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将民歌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坚守在艺术的阵地,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我们的中国古典民族音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和”的精神中和、简约、适度;“虚”的境界有含蓄、空灵的美;“线”的形态从欧洲重立体感与独树一帜的中国“线”的艺术展开。我们的民族乐器主要有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这节课主要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欣赏。鉴赏了《楚商》、《紫竹调》、《小刀会序曲》等等。
再说到戏曲,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全国性的剧种有昆曲和京剧。
第三部分:华语流行音乐。华语流行音乐泛指华语歌曲、国语歌曲、普通话歌曲,是泛指用华语、国语、普通话或其他北方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它是中文流行音乐中商业性中文音乐类型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通用华语的社区,且在华人社区外如韩国、日本等地也有一定影响力。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流行音乐,1949年以后转到港台地区发展。1977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先声,港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内地,并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21世纪形成了港、台、东南亚和内地的华语流行音乐呈现一种融合、渗透、互相影响的状态。流行音乐是一种商业化的歌曲。它的历史沿革主要有三个阶段:港台东南亚的独立发展、中国大陆的重新发展、华语乐坛的全面融合。中国内地音乐代表人主要有李谷
一、毛阿敏、杨钰莹等等。香港乐坛有许冠杰(《浪子心声》)、罗文张国荣等。上世纪末期台湾音乐代表人物有邓丽君、罗大佑、齐豫,现代台湾音乐代表人有周杰伦,杨丞琳等。新马乐坛:林俊杰、孙燕姿、梁静茹、蔡健雅等人。
第四部分:欧美音乐。索尔音乐和说唱音乐。索尔音乐,为英文Soul的音译,又译“灵敢灵魂乐”。是一种自由的,讲究即兴的黑人流行音乐。1969年,“公告牌”用索尔”来代替原来对“节奏布鲁斯”的称呼。它是由布鲁斯、摇滚乐与黑人福音歌混合而成的一种黑人流行音乐,演唱时较少演奏乐器。说唱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黑人音乐根源中吟咏的段落中,到了70年代说唱乐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最主要的功劳要归根于当时流行的迪斯科舞厅中的DJ们,他们将黑人当时正在风行的FUNK节奏混入流行的迪斯科节奏中,并且在唱片机上反复重复同一张的唱片的内容,做自己的LOOPS,随着那些在现在广为人知和DJ们普遍应用的“打碟”法出现,说唱开始被街头黑人文化所流传,并且街生出相当丰富的分支。
第五部分:各个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600年-1750年)。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带动了艺术的发展。此时正是社会转型时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大协奏只存在于这个时期。此时音乐特点为:构思宏大、结构严谨,感情表现单一而强烈。旋律流畅、气息宽广、乐句长度不一,音量宏大,强弱及音乐对比鲜明,有许多装饰音和模进音型。此时的乐队人数按照从少到多排列依次为:双管制乐队;中型乐队(三管型乐队);四管制乐队(19C中后期——20C初出现的最大型的乐队)。这节课我们欣赏了《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等名作。古典主义时代(18C中叶的欧洲)。此时音乐的风格特点为:语言朴素、精炼、亲切,形式结构严明清晰、严谨、匀称,节奏、速度灵活多变,优美动人。我们听了海顿的《告别交响曲》,它讲述了一个和伯爵的爱情故事,还有《惊愕交响曲》,给人一种焦急不安的感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19C中期为全盛时期)。欣赏的时候要让自己的性格与音乐相融合,相互补,往相反的方向去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舒伯特的《小夜曲》、《军队进行曲》等,其抒情性较强。门德尔松17岁时创作的《婚礼进行曲》。舒曼的《梦幻曲》以及肖邦根据自己的情绪去演绎的《夜曲》。晚期(19C末)我们主要欣赏了一些作品: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个人的悲剧因素较多)、《第八交响曲》(较恢弘、博爱、欢乐和幸福);理查斯特劳斯的《堂吉诃德》等。
第六部分:器乐作品。器乐曲的体裁形式,分为舞曲、特殊乐曲、大型器乐曲及器乐套曲。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一开始就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舞曲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舞曲是乐曲体裁之一,是以舞蹈节奏为基础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舞曲皆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还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舞曲种类、形式多样,流行于欧洲16、17世纪,特色鲜明,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无论时代怎么变换,但艺术是永恒的,无论经过多少年的岁月沉淀,依旧熠熠生辉。大型器乐曲及器乐套曲包括交响诗、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多采用单乐章的曲式,结构较自由。音诗、音画、交响童话等,这些也是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交响诗的代表作品有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电影《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阿甘正传》中那些动人心弦的配乐都是有音乐家创作的交响乐,如同写一本书,富有情感与生命。
以上就是我通过学习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所获得的感悟。
第五篇:歌词鉴赏与协作课程学习总结
歌词鉴赏与协作课程学习总结
爱上一首歌,往往是因为爱上了它的歌词。尤其是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和许嵩的《半城烟沙》、《清明雨上》出来以后,确实是惊艳到我。所以,我特意选了歌词鉴赏与写作这门课,我想知道这些歌词是怎样写出来的,竟然如此地打动我的心。
听了课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歌词创作既要有文学诗性,还要讲求音乐韵律,还要能谱成曲,最后还要抒情写意诉衷肠。句式与段落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不仅仅只是文字的组成形式。所以我很佩服那些杰出的词作者,能在这些框框架架里写出这么好的歌词。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也很好,弥漫着文学与音乐的气息,常常让我沉浸于其中,觉得两节课的时间太短了,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老师总是很鼓励我们自己多创作,毕竟实践方能出真知嘛。
教材里也有很多知识让我们学习,它把歌词写作的条理都弄得很清晰,很多上课听不懂的看看教材就都明白了。而且它还附上了很多例子。每一个点都有合适的歌词相对应,让我一目了然。还有一些著名词作家的寄语以及代表作品,让我知道更多以前没听过的好歌。我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定要我们买这本书,果真是物有所值。我最喜欢的就是书中第七讲作词技巧之二——歌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论是写歌词还是写诗、写其他文学作品皆可以通用。不过它比较针对歌词,这让我学会了如何把歌词写得更美。
我也欣赏了同学们给我们分享的歌曲,很多是我没听过的,他们分享了以后,我就爱上了那些歌。因为他们讲得太好了,把歌曲意义等内容都详细地讲给我们听,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首歌的旋律都那么优美动人,让人一听就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还有
一、两首歌是我以前听过的,听完他们的分享后,我就更喜欢这些歌了。其实有很多歌都是非常好的,只是我听的时候没有仔细去欣赏它们的旋律、歌词以及感情。学了这门课以后,我逐渐学会了怎么去欣赏一首歌,也有了欲望去尝试自己写写歌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