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护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护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护理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其次,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
所以我觉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一、以前当的一直是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而中国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那么多的知识,虽然考试考了那么多次,但现在我的知识在脑海中似乎没了踪迹,只好不断翻书。当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次次哑口无言时,才认识到自己记的粗浅,没有时间经过的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足迹,当时似乎深刻明显,却耐不住时光的清洗。
二、实习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虽然以前也曾见习过,但真正的要实际操作了,我仍觉得底气不足。我会不会弄错了,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干事情总是缩手缩脚,加上跟我一块实习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她们,事情似乎也轮不到我头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础护理,跟着操作。本想说“让我也试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觉得角色转化是个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一点。方法主要是靠主动吧,我发现,只要主动提问,主动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师都是很乐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等着老师要求干什么了。
三、面对病人,特别是外科的病人,见到血是经常的,看到病人痛苦地呻吟,特别在操作的时候,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因此而小心翼翼,束手束脚,反而会给
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胆魄得锻炼得大一点,再大一点。胆大心细是我追求的目标,只有准确迅速才能早点解决病人的痛苦。
四、在外科实习这段时间,护理工作心得体会,每个老师都强调无菌观念,因次,我深刻认识了无菌观念,操作中便不自觉地去遵守。而规范化操作也实在是个很保守和安全的做法!至于新办法,创新思维,那也得熟悉情况了再说吧。
五、在这里,我看到的是笑容可掬的脸孔,也都觉得特别地漂亮与可爱,让我有种感觉,如果我是一位病人,我会毫不犹豫选择住在这里。因此我也要求自己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每天保持阳光灿烂的笑容,让病人感到温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这就是我护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第二篇:护理心理学总结
护理心理学总结
2010级护本2班 张燕
1、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护理领域,研究病人及护士心理活动规律及特点,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型学科。
2、护理心理学研究任务:
(1)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特点
(2)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3)研究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4)研究心里护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5)研究和培养护士的心理素质
3、护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主观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临床观察法
(2)实验法:是经过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访谈或问卷等形式,系统地、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
4、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5、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2)情绪状态: A、心境(mood):是比较微弱又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平时讲的心情。
B、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绝望,极度悲愤和异常恐惧等。C、应激(stress)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慌乱之中;
一种是头脑清楚,急中生智、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对付应激状态是可以训练。
6、情绪和情感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7、意志(will):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意志的特征: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有自觉目的的运动
9、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0、人格结构:
(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2)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自我意识
11、人格的特点:独特性与共同性、稳定性与可变形、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整体性
12、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气质、智力、身高、体型(2)环境因素:
A、家庭(父母教养方式)
B、学校教育(学校氛围、教师态度等)C、社会文化(地域、民族、社会阶层)(3)实践活动:理想、职业、价值观(4)自我教育
13、气质:是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指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和稳定性、速度和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14、加拿大生理学家应激理论的创世者,“应激之父”塞里发现了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Adaptation Syndrome)
15、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肾上腺肥大、胸腺,淋巴节萎缩、胃溃疡
16、应激: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者适应不良。
17、应激源: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只要对机体构成威胁或个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都可成为应激源。
18、应激源分类:
(1)按事件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 A躯体性应激源 B心理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文化性应激源
(2)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A工作问题
B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 C人际关系问题 D经济问题 E个人健康问题
F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
(3)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
19、应激的中介因素:
(1)认知评价: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2)应对方式: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3)个性特征
(4)社会支持: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20、心理评估:是指应用多种方法(观察、访谈、心理学测验等)获得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21、心理测验:依靠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定量的客观的心理分析和描述的方法,是心理一种测量技术。
22、心理评估实施原则:动态实时原则、综合灵活原则
23、心理评估的方法:
(1)行为观察法:指在完全自然或接近自然的条件下,对个体可观察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注意事项:
A客观、完整和准确地观察其行为;
B注意被观察者的行为如何让被他人的语言、非语言因素以及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或改变;
C记录某一事件的发生及其全过程; D观察者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
E如果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年龄及时代背景相差悬殊,分析结果时尽可能从被观察者的角度理解其行为。
实用范围: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2)临床访谈法:访谈技术是护士与病人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会晤。访谈技术是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访谈者收集资料,诊断评估和治疗干预的基本沟通手段。(3)心理测验法:依靠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定量的客观的心理分析和描述的方法,是心理一种测量技术。
标准化的心理测验(standardized test)必须满足如下4个条件: A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数量,即比较标准,由有代表性的样本产生。常模的形式包括平均数、标准分和百分位数等。
B信度:反映测验稳定可信程度的指标。
C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测验是否测查到了所要测查的内容,多大程度上测到了所要测的内容。
D方法标准化:任何一种心理测验在施测时都要有统一的、标准的施测方法,即对任何被试实施测验、记分等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必须相同,不得例外,否则将影响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评定。
心理测验的实用原则: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24、常用的心理测验
(1)智力测验:韦氏智力量表Wechsler、比奈西蒙测验、瑞文渐进测验、儿童发展量表、适应行为量表(2)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艾森克教授编制而成,成人问卷适用16岁以上的成人,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儿童。EPQ由三个人格维度,一个效度量表组成: N(神经质维度),测量情绪稳定性。E(内-外向维度),测量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P(精神质维度),测量潜在神经质,与精神病发病有关。L(掩饰量表),测量朴实幼稚水平,遵守社会习俗及道德规范等特征。
25、以标准化程序来表达评定结果的叫评定量表
常用的评定量表有:
(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抑郁自评量表(SDS)
(3)焦虑自评量表(SAS)
(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5)生活事件量表(LES)
(6)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
(7)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
26、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由Honigteld G等于1965年编制。是护士用精神科量表中最普遍的一种。侧重于对病人行为障碍的纵向观察评定,可以弥补交谈的不足。
适应范围:用于住院的成年精神病人、特别是慢性的精神病人,包括老年性痴呆病人。
27、心理干预的定义(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运用心理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向预定目标变化的过程。
一级干预 针对普通人群 健康促进 二级干预 针对高危人群 预防干预 三级干预 针对问题和障碍 心理治疗(1)心理治疗的的性质:
A自主性(心理治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B学习性(通过帮助使病人改变以往错误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观念)C实效性(实事求是、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治疗要收到效果)(2)心理治疗的方法:
A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疗法:
a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zation)适应症:焦虑症、恐怖症
步骤:放松训练、等级结构(由弱到强10级)、脱敏治疗 b厌恶疗法:
用于:吸毒、某种性诱惑或暴力倾向
通过将具有诱惑性的刺激和令人不快的厌恶的刺激进行配对,使这些诱发越轨行为的刺激变得不那么吸引人。厌恶刺激:药物,电击等。条件反射。
戒烟: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吸烟或者过度吸烟。c满灌或冲击疗法: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和“快速脱敏疗法”面对引起焦虑的环境,“习能镇惊”是满灌疗法治疗的要决。疗程5次左右,每次1-2小时 d示范疗法: C认知疗法
28、心理护理: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或缓解病人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疾病转归和康复的方法和手段。
29、心理护理的原则:服务、平等、尊重、自我护理、保密 30、心理护理的目标:
(1)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2)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3)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4)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
31、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32、护士角色人格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role personality of nurse):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
33、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指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起决定作用、随时可能影响职业角色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34、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主要内容:
(1)忠于职守与爱心(2)高度责任心与同情心
(3)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4)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5)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6)较适应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35、护士个体人格和角色人格匹配模式
(1)重合匹配模式(2)基本匹配模式(3)少许匹配模式(4)完全不匹配模式
36、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1)以积极情感为核心的心理品质(2)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境界(3)适应护士角色的职业心理特质:
A智力方面: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准确的记忆力、独立思维的能力
B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C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
D道德方面:高度的责任心与爱心。E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
F人格特质方面:较适应的气质与性格类型(4)护士的人格类型与行为特点
37、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
(1)职业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A形成专业共识 B丰富教育形式 C注重3个结合 D共创良好氛围(2)角色人格要素特质的特色教育
遵循“补缺原则”:为角色人格要素特质存在明显缺陷者实施针对性职业培训。促使每个护士形成和稳固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3)培养目标的分层教育
A本科生-目标激励,专科生-正面教育 B重视客观分析,避免主观臆断。C注重因势利导,情调行之有效。(4)可操作性系统训练的模拟教育
A职业仪容强化训练 B言谈举止规范训练
C情绪调控的技巧训练 D模拟情景的适应性训练(5)现实形象与理想目标的符合教育
A理想目标教育和现实形象。B现实形象施教趋向现实目标。
38、心理健康:指知、情、意的内在关系协调,心里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个体与社会相适应并由此不断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
39、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指护士职业群体从事护理工作时的综合心理能力的表现及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心理基础。40、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是由工作或与工作有关因素所引起的紧张,即当工作要求超过了劳动者的应变能力时,个体特征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紧张。
41、职业倦怠/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 out syndrome BS):是一种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以极度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症。
42、护士常见的应激源:
(1)组织管理方面(2)人际关系方面
(3)工作不确定性和职责方面(4)工作环境方面(5)价值感方面(6)社会支持方面(7)个体因素
43、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措施:
(1)个人层面
A了解自身职业应激情况 B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C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组织层面
A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B明确护士工作责任,合理陪伴护理人力资源 C加强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全方位测评 D设置机构和场所对护士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篇:护理心理学年终总结
护理心理学年终总结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转眼间,2015年即将结束,在护理心理学组的教育下,我们产科认真执行本护理心理学组安排的工作计划,并且在各科同仁的协调下,全科人员的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护理心理学组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将2015年我科对护理心理学的了解总结如下:
一、护理心理学的概念
护理心理学是指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针对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过程。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
二、护理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急剧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护理工作已不能满足病人对于身心要求的护理需要,护理心理学便应运而生。现如今,护理心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科学。主要研究临床护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针对病人由疾病所致产生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运用支持疗法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疾病作斗争;针对病人的疾病和病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指导;以及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际关系等,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有效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等。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预防保健观念的转变,心理护理这一概念早就发生了广泛的迁移。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身体患有疾病的人,即使是正常个体,也可以时常运用到心理护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保持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三、护理心理学的关键
1.搞好护患关系 掌握人际吸引原则,注意个人端庄、诚恳、和善友好的仪表。经常与患者交流,求同存异发展友谊,多关心其病情,使其产生感恩报答之心。放下架子,尊重患者,平等相处,多方了解患者的需要、动机、个性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避难求易搞好关系。2.重视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 多用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解释病情,疏导其思想症结,积极暗示,安慰患者情绪。如告某相同患者刚刚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等,暗示其疾病可治愈,前景美好。要明确回答患者提出问题,果断表态,切勿使用消极暗示,犹豫和含糊其辞的语言,同时重视语调、表情、动作、态度相配合这一非语言交往技巧。
3.缓解患者心理应激,调整其积极情绪 把医院设备、医护技术及以往治疗同类疾病成功经验,向患者详细介绍。将重症和抢救患者与一般患者隔离。
4.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对患者进行个性测定,根据其个性结构和特征向其说明其个性的优、缺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促其逐步改变不良习惯和行为。
5.改善病房环境 尽量美化环境,布置好病房设施,保持清洁安静,调整病友间关系,促其友好交往,相互关照。
6.促进患者尽早适应患者角色,教会其放松方法 运用心理防护机制(潜意识中),使其保持精神活动的平衡和稳定。促进患者散步、疏泄、转移注意力及练气功、太极拳等放松方法。
四、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运用
1、重视心理护理的各个环节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病人入院后,护士应认真评估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语言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重要工具,态度和蔼真挚、语言亲切热情,避免使用带责怪、嘲笑、歧视的语气,使患者真正消除戒备心理,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主动关心,尊重病人,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用我们的言行感化他们,让他们在最佳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给予心理支持,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帮助病人适应陌生的住院环境,协助病人与病友之间的交流,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如:对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用委婉的语气深入浅出地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个人实践和主观能动性不同,故心理活动又千差万别。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在于掌握了一般心理活动之后,对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心理护理,主动热情地关心他们,耐心的倾听,正确的引导,告之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疾病的愈合会更快。
③重视病人家属和亲友对病人的心理作用
病人住院进入陌生的环境,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有面临死亡的威胁,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此时病人家属及亲友对病人的关心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护士应尽量安排其家属、亲友来院探视,并协助他们与家属亲友之间的沟通,消除他们之间的误会、隔核,使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实现心理护理目标
①满足病人的需要
人类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五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护理的基本任务在于察知患者与疾病有关的需求内容和程度,以及需求不满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协助病人获得这些需要或正确对待失望和困难。
②调整病人的社会角色
发病初期,促使患者适应病人角色,给予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防止角色行为异常的发生。如:绝望心理等,一旦发现,应运用心理护理加以干预,在疾病的恢复期,应帮助病人角色健康的转化,这时护士应明确告诉病人其已康复,鼓励其恢复日常活动。
③调节病人的情绪
发展积极情绪:通过听音乐,与挚友畅谈等发展积极的自我感觉,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乐观情绪。防止或应付消极情绪:学会面对危险情境,积极应对,合理解决,遇到无法应对的情境,应暂时撤离,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去应对,找合适的场地和替身充分发泄出不满情绪,疏泄和平定情绪。
④帮助病人增强适应应对能力
鼓励病人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缓解心理应激,通过心理干预帮助病人提高对有害健康因素的适应应对能力。
⑤处理病人的心身反应
疼病是病人最常见的心身反应。除了药物止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抚摸、交谈、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心理护理的目标在于协助病人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病人参与治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
从而得知:护理心理学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护士尤其我们产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还应有效地运用护理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以语言及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以提高心身疾病的治愈率。
占云娥
第四篇:护理心理学总结
护理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 论绪
护理心理学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护理研究对象护理对象和护理人员,其中护理对象包括病人、亚健康状态的人、健康人。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
2、研究各种疾病的病人心理行为变化
3、研究心理护理方法和技术
4、研究和应用心理评估理论和技术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1、强调心身统一,心理学融入护理实践
2、应用心理疗法开展临床心理护理
3、开展量性和质性研究
国内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学科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1995年: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1996年:教材《护理心理学》诞生
2、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3、临床常用心理评定量表的应用:心理评定量表成为护士的工具;用客观量化替代主观评价
4、临床心理护理突出个性心理特征:开展个案研究,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领域: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重要的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德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英国,铁钦纳);机能主义(美国,詹姆士);行为主义(美国,华生);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行为活动,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 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
(1)自然观察法(2)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
(1)访谈法(2)问卷法*指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现场或通过信函交由被试填写,然后回收 问卷,分门别类地分析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书面收集大范围人群的相关资料
3、测验法(心理测验):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
4、实验法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1、个案研究与抽样研究
2、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3、临床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采用观察、访谈、测评、实验等方法,以单一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式。
抽样研究:在科学抽样的基础上,采用观察、访谈、测评、实验等方法,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研究。纵向研究:指对同一批研究对象在一连续时段内作追踪研究。
前瞻性研究:以当前为起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未来的研究方式。
回顾性 研究:以当前为终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过去的研究方式。
横向研究:指相匹配的实验组、对照组的被试者选择同一时间内就相同变量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研究。临床实验研究:是现场研究的一种,较多采用观察、访谈、测量和实验等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知、情、意三个彼此联系的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P14
(一)心理观:
1、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科学心理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脑的进化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脑的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
(二)心理是脑的功能
1、大脑皮层的三级功能区:
一级功能区:负责特定感觉功能二级功能区:负责整体知觉和信息的记忆三级功能区:负责有目的的活动
2、脑的三个主要功能系统:维持觉醒水平;信息加工;意志行为控制
3、两个半球的功能不对称: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形象理解思维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3、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信息加工的过程;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认知是人的的最基本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
一.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又称为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A.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感觉的特征:(1)适应:感觉器官因受连续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视觉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补偿:某感觉系统的功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功能来弥补。
(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暖觉:红 橙 黄;冷觉:蓝 青 紫
B.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a.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与距离、空间定向)b.时间知觉(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c.运动知觉(动静、快慢)
知觉的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C.记忆是对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按照记忆时间可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3个基本过程):(1)识记: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阶段
分类: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将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储存和保持的阶段
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①该信息对个体的意义②是否反复应用
(3)再认与回忆:
遗忘及规律:包括: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最为人们所接受)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
(2):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恢复
(3):压抑说: 遗忘由于情绪和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若压抑解除,记忆恢复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为: 即在识记后的短时期内遗忘较快,而过了一段时间后(三天以上),遗忘速率减慢。先快后慢
D.思维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最重要的特征
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水平及其凭借的不同,可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集中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立性;灵活性。
创新思维的培养:1)突破定势2)培养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3)学会合作4)放松,形成良好的心态
E.想象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及幻想)
F.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二、情绪与情感过程
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组成部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动物和人类共有;与生理需要有关;产生较早(三个月乳儿);有明显外露、带有冲动性 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
情感:人类特有;与社会精神需要有关 产生较晚(社会交往产生);可不外露,少有冲动,主要为内心体验;带有持久性、稳定性、深刻性
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3种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去克服 困难,以实现预订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有自觉目的的行动
意志品质:1)自觉性--盲从和独断2)坚韧性--顽固和动摇3)果断性--优柔寡断和武断4)自制力--任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1)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2)理想与具体实际工作相结合3)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4)培养健全的体魄5)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结构:(1)人格的倾向性(2)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1)稳定性与可变性(2)独特性与共同性(3)人格的整体性(4)生物制约与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理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原因和动力。
动机的功能
1、始动的功能
2、维持调节功能
3、指向功能
动机的种类:1.生物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1)双趋冲突:指两个目标同时出现,并且对个体具有同样的吸引力,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个体无法同时实现两个愿望时,在心理上出现的难以取舍的斗争。(如:是否住院)
(2)双避冲突:同时出现两件可能危及到个体的事件,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该个体只能回避其中之一。(如:是否手术)
(3)趋避冲突: 对于同一事物既有亲近或实现它的愿望,又有避开或不让其发生的愿望。(如:美容手术)兴趣的品质:(1)兴趣的倾向性:对什么感兴趣(2)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范围(3)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稳定的程度(4)兴趣的效能: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
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在12岁以前智力呈直线发展(2)在20岁左右,智力发展达到顶峰。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1)发展水平的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结构的差异
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行为特征
气质的类型(选择题)
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沛,动作有力,性情急躁,情绪易爆发,体验强烈且外露,不易自制,易冲动
多血质活泼型活泼易感好动,敏捷而不持久,适应性强,注意易转移,兴奋易变换,情绪体验不深刻且外露
黏液质安静型安静沉着,注意稳定,善于忍耐,情绪反应慢且 持久而不外露,容易冷淡、颓废
抑郁质抑制型反应迟缓,敏感怯懦,情绪体验深刻、持久不易外露,动作缓慢,易伤感,孤僻,善观察小事细节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类型:(1)功能优势学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内外倾向学说:外向型和内向型(3)独立顺从学说: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四章健康、应激与心理社会因素
(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心理健康的标准*:l)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有健康的情绪特征:3)有健全的意志4)有完善的人格(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认知能力 ;情绪状态 ;人格特质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本身的动荡和变迁;
2、生活事件;
3、社会支持;
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社会的不同观念和价值观;
3、改变语言环境
4、异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
5、不同的宗教信仰
挫折:指在有目的的行动情景中,个体在趋向目标的过程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使行为进程受阻或被延搁而 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心理挫折的常见行为表现:1.攻击2.退行3.固着
4、冷漠
.防御机制:人们面对应激情境时,无意识所采取的手段。
防御机制的特征 :防御机制的作用在于减弱、回避或消除消极的情绪状态。
防御机制通常不是人们故意运用的,它们是无意识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
防御机制通过自我肯定支持自尊,保护并防护自己免于伤害。
防御机制可同时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自恋型:否认、曲解、外射 ;不成熟型:退行、幻想、内射等 ;神经症型:合理化、反向作用、转移、隔离、压抑、抵消、补偿等。;成熟型:幽默、升华、压抑。
主要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梦境、笔误、口误)2.否认(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3.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4.反向5.转移(转向 可替代的对象)6.抵消7.合理化(酸葡萄心理)8.升华9.倒退(放弃较成熟的策略而 使用幼稚的方式应付)10.幻想11.幽默12.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堤内损失堤外补”)
应激源的分类:生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双趋式”心理冲突 ;“双避式”心理冲突;“趋—避式”心理冲突);文化性应激源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应激心理反应分为3种:
1、认知反应
2、情绪反应
3、行为反应
应激的理论模式影响因素
(一)应激的生理模型:也称为: 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二)应激的心理模型: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与应激
社会支持:指个体可利用的具有减轻应激作用的外部资源。
第十章 心身疾病病人的护理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躯体上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的症状;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别:女性>男性;年龄:更年期>青年>老年;
职业:脑力>体力;地区:城市>农村
冠心病: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恐惧是冠心病病人最主要、最普遍的心理状态
支气管哮喘:人格特点:依赖、敏感心理特点:发作期时紧张、烦燥是最典型的心理问题
心理护理:发作期:陪伴、安慰、鼓励;缓解期:远离诱因
消化性溃疡:人格特点:进取、谨小慎微心理特点:担心
心理护理:合理认知:健康教育、解释;和谐的关系,鼓励宣泻;科学的生活方式
恶性肿瘤:人格特点:情绪压制心理特点:分三个阶段——发现期、确认期、治疗期 心理护理:慎重告之诊断;培养乐观情绪;积极心理暗示;强化社会支持;树立榜样示范
第五篇:《护理心理学》练习题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 年级: 熊益群 2015春
学
号: 学习中心:
7*** 慈溪学习中心
—————————————————————————————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护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护工作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医学界占有主导地位,医护活动中往往反映出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有人将此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在自然情景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作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解释某种行为变化的规律。4.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method):事先设计调查表或问卷,当面或通过邮寄供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收集问卷对其内容逐条进行分析研究。
5.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通常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6.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7.泛化(generalization):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8.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9.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10.知觉(perception): 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作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11.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12.定势(set): 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13.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 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14.意志(will):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5.个性(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6.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17.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8.生活事件(life events): 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19.认知评价(evaluation): 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20.应对(coping): 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21.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ed test): 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对个体实施的方法,具备主要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水平。
22.常模(norm): 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23.信度(reliability): 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24.效度(validity): 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么么会否测查到搜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25.标准情境(standard situation): 指从测验的实施条件到判断结果的整个过程均要统一,被试者处于最能反映所要测查心理活动的最佳时期。26.评定量表(rating scale): 对自己主观感受力和他人行为的客观观察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27.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个性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8.折衷心理治疗(eclectic psychotherapy): 又称方法任选,主张灵活地选择,综合应用对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9.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 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对行为问题的分析、检查,确定操作化目标和制定干预的措施,改善病人适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30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患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里或生理反应。
31.移情(transference): 病人情感的转移,将治疗者看成是过去与其心理冲突有关的某一人物,将自己对某人的体验、态度、幻想等有关的情感不自觉地转移到治疗者身上,从而有机会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包括正移情和负移情。
32.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 也称询者中心疗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于1940年代创立,主张通过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
33.心理护理: 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34.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采用广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医师资格考试中使用狭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35.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二、简答题
1. 简述护理心理学作为应用学科的意义
① 护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与技术,结合应用于医学的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以及其它医学工作领域。
② 护理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独立应用于社会人群,以帮助人们解决那些与健康有关的心理问题与痛苦。如在心理咨询门诊。
2.简述护理心理学研究特点(与其它成熟学科比较)
① 理论的多样性 ② 对象的抽象性 ③ 多学科方法的交叉性
3.简要回答狭义与广义行为概念的区别
① 狭义的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② 广义的行为,将“行为”理解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或研究。
4.简要回答示范作用的过程
①注意阶段:学习者反复观看某一榜样,接受其中的特征性信息,成为学习的依据。②保持阶段:观察对象的行为特征性被学习者有意无意记住,成为日后自己行为的模型。③行动阶段:学习者表现出观察对象的特征性行为。④强化阶段:增加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再发生次数。
5.简述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有四个: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6.简述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过程的认识
按信息论观点,记忆的形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三个阶段。一般认为,每一阶段都包括①编码;②贮存;③提取(检索)三个环节。
7.简述注意的种类及品质
注意可分为①无意注意;
②有意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①注意的广度;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转移。
8.简述意志的品质
①意志的自觉性; ②意志的果断性; ③意志的自制性; ④意志的坚韧性;
9.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5种基本需要: ①生理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虽然有层次高低之分,但它们是彼此关联的。每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随之产生;如果较低层次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满足的状态,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容易产生。马斯洛也看到了个人的生活环境对需要层次的。
10.举例说明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
11.简述心理评估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条件。
首先是要持严肃认真客观慎重的态度。其次保护被试者的利益,尊重其人格,保守秘密。第三,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不向无关人员泄露测验的内容。
12.如何选择一个良好的心理测验工具?
选择良好测验工具可根据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符合测验目的,每种测验都有其特定的测验目的。二是符合测验的适用范围。如韦氏智力量表有的适用于幼儿,有的适用于学龄儿童。三要选择标准化的测验。四是选择效度与信度高的测验,得出结果能真实反映被试者实际情况。五是选择鉴别力好的测验。
13.简述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
① 治疗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② 治疗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按程序进行。③ 治疗的对象是具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人。④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恢复。
14.简述心理治疗的原则
① 和谐的医患关系 ② 针对问题。③ 有计划的治疗。④ 综合性的手段。⑤ 严格的保密。⑥ 灵活的方法。⑦ 中立的立场。⑧ 适当回避亲友。
15.简述门诊病人较普遍的心理要求
①希望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护对待。②期盼明确的诊断及妥善治疗。
16.简述护患关系的特征
①以医疗活动为中心。②是一种帮助性的人际关系。③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际关系。17.心理护理的特点
满足精神需要、给予心理支持的特点关注心身相关性与心理能动性的特点具有复杂性与个性化的处置特点具有广泛性与社会性的工作特点。
18.心理护理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启迪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自我护理的原则
19.心理因素影响免疫系统的可能途径
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造成暂时性皮质醇水平升高,后者损伤细胞免疫作用,但持久应激与短期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效果不同,有时可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②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递质。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与淋巴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影响淋巴细胞功能。
③ 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有直接联系。免疫抑制可形成条件反射,改变免疫功能。在免疫后的大鼠下丘脑内侧核电活动增加,推测抗原刺激与下丘脑功能之间存在着传入联系,实验性破坏下丘脑可以阻止变态反应。
20.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① 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② 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③ 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① 交叉学科。护理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② 基础学科。护理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③ 应用学科。护理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护理实践,应用到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 试分析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 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 这些致死性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③ 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 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⑤ 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举例说明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① 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② 调查法。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③ 心理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
④ 实验法。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4.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或它我)、自我或超我三部分构成。
①本我: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遵循着所谓的“快乐原则”。
② 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无意识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是本我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得以实现承担者:同时它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要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遵循着“现实原则”。
③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超我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遵循“至善原则”。
5.顺利观察必须具备的条件,如何培养人的观察力
顺利观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②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③要有周密的计划;④要做好记录,巩固观察的结果。
培养人的观察力应该做到:①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和培养;②必须具有浓厚的兴趣;③必须要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④观察时应注意积极思维;⑤掌握相应的知识,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能,经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
6.改善记忆的方法有哪些
①集中注意,增强记忆1;②及时复习;③通过反馈了解记忆效果;④背诵;⑤过度学习;⑥记住要点;⑦分散记忆比集中记忆效果好;⑧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⑨不要把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⑩多样化的复习。
7.试述应对概念的多维性。
① 从应激过程来看,应对活动涉及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心身反应各个环节,从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应对研究曾称为过程研究。
② 从主体的活动角度看,应对活动涉及个体的心理、行为和躯体活动。③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
④ 从应对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来看,可能存在积极的应对和消极的应对。
⑤ 从应对策略与个性的关系来看,可能存在应对风格或特质应对。以特质应对的理念进行的应对研究曾称为特质研究。
⑥ 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还可以有相对“狭义”的应对研究,例如病人对于疾病的应对
8.试述心理应激的多因素交互作用。
① 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② 该定义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始终起关键性的作用。
③ 心理应激的多因素性。无论从诸如应激源、应激反应、应激过程的影响因素等任何一方面,作为一个多因素的集合概念,心理应激皆包括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反应及其他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④ 心理应激的多因素交互作用。应激所涉及的各种有关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关系。例如不同质的生活事件,人们会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不同的评价结果又趋向于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和反过来影响生活事件本身。
9.如何解释评定量表的结果 解释结果时,要结合被试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临床表现、行为观察等方面,避免只看测验分数,见物不见人的单方面判断和贴标签做法。
看结果时,不仅要看总分评定,还要分析各个因子分或子量表评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相关的关系,对提示问题根据个人表现做出正确判断。
10.如何与被咨询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双方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心理评估的基础,因此,首先对受试者在尊重,接受和通情的基础上,与其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第二,调动受试者接受心理评估的动机,了解评估的作用和意义。第三,帮助他们进入角色,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关系。
以下方面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适当的目光接触,缩短两人之间的人际距离,自然地交往姿势等非言语性交往方式,以及温和亲切语气,良好亲和力等言语交往方式,打消受试者的顾虑。
11.试述认知过程中常见认知歪曲形式:
①任意的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做出结论;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③过度引申,是指在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即从一个具体事件出发引申做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
④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做出歪曲的评价; ⑤“全或无”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12.比较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心身疾病发病的作用机制
①心理动力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如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发病要素是: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
②心理生理学观点解释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该理论研究进展很快,集中从心理神经、心理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等途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③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或受到强化、泛化作用而使这些反应固定下来,变成为症状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