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
对深化国企改革重要性认识和思路举措的思考
幸福服装厂
李树频
【摘要】:伴随经济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近30年的历程,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一些观念和体制惯性仍然束缚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亏损累计额大、资产负债比率高、企业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等等,大多数企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必须探索深化国企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改革的走向,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
重要性认识
思路和举措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成效
我国的国有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这2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探索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先后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然后推行经济责任制,还有像一些经济联合,把企业的拨款改成银行对企业贷款等。通过资产经营、租赁、股份制试点等这些改革措施去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员工投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真正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得到转变。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时期。就是从1993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事就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一个目标,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有企业还在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对公有制的含义全面认识,就是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整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并且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不足,整个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品质完善时期。从2003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接下来就是在政府机构中明确了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体制完善的时期。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改革,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承担了很多的社会成本,一个企业落户在一个地方,经过发展变成了一个城市,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巨大的贡献。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也不再是在所有领域都占有绝对控制地位,国有资本也不是在很多企业都是绝对控股的,整个的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反而通过这种有放大效应的改革,它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总量大幅增加,它的经济效益、质量和争能力在明显提高。三是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总体国际竞争力。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通过这么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有很多具有较强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四是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都在履行职能,从组织上实现了政府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分离,同时其他部委所属的一些国有企业也逐步与原来的部委脱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尤其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要实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需要一批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将主要从我国现有的大企业中产生,但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来看,与世界级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国际化程度偏低,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不强。中央企业虽然经营规模庞大甚至位居世界前列,但绝大部分经营业务集中在国内,这突出表现为中央企业的跨国化指数普遍较低。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国际标准化话语权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三是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低端,企业影响力和全球行业地位尚待提升。四是国际知名品牌严重缺乏。中央企业规模已经不小,但大品牌寥寥可数,真正的世界级品牌还没有,在国际知名品牌研究机构每年颁发的全球品牌100强的榜单中,至今没有1家来自中国的品牌。导致中央企业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中央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 2 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股份制改革相对滞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监管体制和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国务院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中央企业的监管正在复制原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企业的模式。目前的监管体制使中央企业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心,这必然导致中央企业不能很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包括60条,可以说,每一条都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其中,6个部分22条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国有企业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即《决定》将过去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现在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条要求国企改革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第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两个毫不动摇,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第二个毫不动摇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不能动摇。第三,《决定》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就是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实施分类改革监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国企改革的内容,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导思想、原则、重点、任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循序渐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党的十六 3 大确立了国家所有、分级代表,权利、义务与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系、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一大批国有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明显提升。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2003年至2012年,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42.38万亿元,年均增长16.6%。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一般加工行业逐步退出,电力、电信、邮政等垄断行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建立。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将朝向市场化、资本化、国际化前进。
第一,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价值创造效率。计划经济的核心机制则是行政指令。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的大格局下,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也将逐渐向市场机制过渡,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绩效水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鼓励企业在人才、业务、资产、资本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和增值管理工作中,体现更多的市场化原则,也将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打造价值链、延伸产业链。
第二,资本化。从经济学理论来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和金融资本相 4 结合。资本化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方式,能够为企业价值快速扩张乃至倍增提供有效帮助。通过重组、并购、融资、过桥、溢价等元素,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协同效应,从而形成溢出效应和扩张效应。从改革实践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多数国企都在业务维度增长乏力,资本运营则是破解发展困境的良好渠道,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突出主业”、“整体上市”的要求即是印证。尽管目前受政策法规、企业战略、产品市场需求、资本市场要求等多种条件的约束,国企大范围实施资本化比较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资本化将是趋势。
第三,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需要国有企业掌握控制权。对国企尤其大部分中央企业来说,加快“走出去”步伐、实施跨国经营,锻炼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已经是大势所趋。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批“中”字头企业纷纷出海,代表中国深层次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近期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创造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即是国有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案例。
四、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改革措施,从而把国企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和深度,就要从分析研究改革的动因入手,着力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内部推力和外部压力,妥善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
从外部来看,也就是从国际贸易这个角度来看,贸易壁垒在日渐增强,尤其是很多西方国家,它针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一些歧视性的条款。我国家在国际上的贸易也好,走出去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我国的某个石油公司收购优尼科的时候,人家就说你是国有企业,不卖给你。像我们的五矿要收购澳大利亚一个铝矿的时候,人家也说,你是政府企业,可能今后会在某些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甚至于我们平时有一些招投标的事,人家也会有一些政治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国有企业和政治划等号。所以说在这些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和一些风险方面的代价。
从内部的推力来看。就是要完善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一个必然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地提到,要使所有类型的企业在准入、融资、土地等这些方面要有均等的机会,民企、国企要有同样的国民待遇,5 要有没有歧视性的发展机会,要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改革的步伐。从再大一点层面来说,我们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我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本,不要再决定于那些传统的优势行业,现在已经不占优势地位的行业中,我们也可以考虑有一个退出的过程。通过混合所有制也好,通过一些股份转让的形式也好,实现一个有进有退的布局,真正把资本投到需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里去。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本身也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相关配套的一些改革推进还不太同步,包括我们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我们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像很多事业单位还没进去,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还比较重,像铁路、烟草,电信、邮政等,很多行业改革的任务还非常重,从企业内部来讲激励约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需要给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推进一个总体思路,关键一点还是要做到分类改革,竞争性和公益性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肯定是不一样的,垄断性的国有企业肯定要有一个攻艰克难的过程。整个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方向也应该进一步地明确。首先就是按照前面的分类,对于少数承担核心竞争的企业,应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应该去实现国有企业弥补市场的职能,然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垄断性行业,应该尽快地分拆它的垄断环节和竞争性的结果,或在一定的时期内,保留这个垄断性的环节,通过混合所有制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提升,实现它的功能的放大。那些经营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尽快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体现国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动态调整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同时要对国有企业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因为国有企业在我们国家,除了弥补市场以外,还对我们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对主导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像汶川地震的时候,捐赠东西也好,到现场救灾也好,国有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关键时候国有企业还是要靠得住、用得上。
分类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要根据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行业分布确定不同的企业形态。像那些核心的企业,重要的物资储备企业,就应该承担国家安全的控制调控功能,在这里面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具有公共性服务和盈利性双重职能的一些国有企业,像石油、风电等这些公共事业,现阶段暂时可以保持绝对 6 的控制力,然后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国有独资或者是绝对控股的公司,以控股为主,因为它还是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其他像一些非关键领域和非重要的行业,国有企业应该是一个逐步退出的过程,应该以市场规则来对它进行管理,通过完善法制,通过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要去对企业进行干预。这是一个整体布局的考虑,就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业,是国有资本绝对控制,自然垄断的保持相对的控制力,这些都是分类改革思路的延续。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行业,应该适当的收缩国企的战线。
还有一个方向就是要推进市场准入的公平化,市场准入方面要尽快地破除垄断的格局,要尽快清除显性或者隐性的市场壁垒,真正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垄断性的业务也应该尽快的有一个分类,自然垄断的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是不同的,竞争性的业务完全可以分开,真正具有这样特征的环节应该逐步引进民间资本加入。从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或者说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已有的这些成果,也该尽快用法律条文的形式给它明确下来,把那些做法写到法律条文里去,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改革是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到底由谁来推动,谁来主导,是国资委、发改委,还是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完全由国资委推动的话,可能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共同利益在里面,可能放不开手脚。发改委来推动这个事力度还是不够,因为我改革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的东西,国有企业改革其实好多东西都是跟我们国家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相关的,涉及到行政体制,涉及到财政体制,甚至涉及到我们的政治体制,一个部委来推进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最好的推进方式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它来推动这个事可能就更加合理、更加有力度。另外,改革要寻找合适时机,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兼具外部压力和内部冲动等条件时才会真正实施改革,企业效益发展较好的时候更适合组织改革。所以,不能通过行政方法强行实施,寄望毕其功于一役。为了改革的步子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可以形成一个时间表,引导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实施改革,国企历经长期发展,很多问题已沉积多年,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改革方案,所以不能寄望方案推出后立马有效。
参考文献:《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与经验》
刘泉红
《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考》
庞
玟
第二篇:对中国国企改革的思考 Leo
国企改革重心应当转变——对国企改革的思考
从国企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国企运动。国家要把国企从低效率高亏损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纵观整个改革过程,改革的主题无非是“搞活国企”。实而国家在这场改革中运用的手段,其实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四字。即让企业有机会享有部分利润,从而激励企业改善经营,提高业绩。国家放弃了对企业利润的独占,改为与企业共享利润。于此同时,国家对企业的控制全面从经营层面撤出,而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经营权。这样做的目的都在于以一种权利和利益的刺激、激励企业。我觉得这场改革带有一种“私有化”的色彩。这场改革令企业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经营活动,自己有权利享有自己的经营利润。这么一来,国企的经营模式就越来越和私营企业靠拢了。毋庸置疑,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现在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内仍然有诸多问题,我们还是不能否认国企改革的成绩,至少它真的把国企给救活了。
现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仍然激烈。每年的两会里,都少不了对国企改革的探讨。的却,30年来的国企改革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改革到了深水区,也遇到了不少阻力。然而纵观种种对改革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观点都聚焦在“如何进一步搞活国企”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固然重要,而且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我觉得,在现今的阶段,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国企改革的着眼点应该转变。我们除了关注怎么搞活国企之外,更应该回到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国有”——上来。这是关乎国企为何而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现行应该更加关注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关注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如何让全体国民共享。
如今,“搞活国企”已不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唯一焦点。现在的历史环境已经和30年前完全不同了。30年前,国企严重亏损,没有活力,处在了崩溃的边缘,这时倾尽全力拯救国企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完全正确。当时国企面临的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但是,30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改革,国企面临的形势大大改观。国企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实力也日益增强(至少一些大型垄断性国有企业是如此)。现在,生存问题已经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关注另一些更加现实更加深层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在社会共享的问题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生产资料的非私有。我们习惯性地去关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却很少去关注生产成果的分配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在工业领域的公有制经济,是通过铲除私有制的革命和改革活动建立起来的。然而,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犯了“为公有制而公有制”、“为国有而国有”的观念性错误。事实上,公有制和国有化本身不是目的,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公有或国有的最终目的在于消除剥削、消除不公平、全民自由发展。而公有制的最初出发点也就是要扭转发展资料、机遇和发展成果享有权被少数人独占的局面。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要体现在生产资料的全民共有,还要体现在共有资本的增值部分由全民共享。因为公有制指向的普遍公平和共同富裕。国有资本经营成果由全社会共享,这个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做这个,而且要比我们做得还要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因此,如果现在在国企改革的问题上还死死地盯着“搞好搞活”,就显得目光短浅了。
我觉得在国企经营成果共享这个方面,现在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国企的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公益性领域的垄断企业如何增进公众福祉的问题。
我认为,国企在把利润奉献给社会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在改革开放之前,国企的所有利润都上缴国家。因此,在当时不存在国企让不让利于社会的问题。但是自从国企改革开始之后,这个问题也就出现了。国家让利给国企,国企有了一部分可以自己支配的利润。这样做的初衷是激励企业,促进企业改善业绩。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值得提倡,同时成效也十分显著。但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企业的利润中,应该拿多少给国家,留多少给企业呢?在过去,我们只考虑了“给企业留多少利润可以最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国企为国家上缴多少利润可以使国企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许多国企,至少是垄断行业中的大型国企,越做越大,利润越来越丰厚,但是上缴财政的比例却很小。这就相当于占据了公有的资源资本和最关键的行业,赚到的钱却不拿出来分。根据2007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资源型国企上缴利润的10%,一般竞争性国企上缴5%。然而从数字上看,比起央企的巨额利润,这个比例未免太微不足道了。在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利润当中的1/3要上缴,在法国,利润上缴的比率更是达到了1/2。我认为,如果国民无法从国企的经营成果中分一杯羹,那么国企占据着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竞争地位,背后又有政权的支持,实际上就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没有什么区别了。
除了利润分配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垄断性国企在垄断经营的过程中,怎么增加公众福利,或者更基本地,如何使公众利益不受垄断势力的侵害。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解释“十二五”规划时提出,国企正在向两个方向集中,形成了两类国企,一类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的企业,另一类是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企业。他解释说,第一类企业是具有公益性的企业,例如石油石化、电力、通信、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领域的企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像电力、供水这些行业,有很大的正的外部性,竞争反而不利于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由少数甚至单一的厂家进入这些领域更加有效率。但是,经济学原理又告诉我们,在没有管束的条件下,垄断经营会导致更高的市场价格,更少的产量和社会福利的净流失。所以,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在这些保障性领域中,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管束,特别是价格管束。这种管束可以在不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的前提下,令价格降低到竞争市场的水平。但是在我国,这种管束并不十分有效。我觉得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缺乏一种“外部监督”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管体制都转不出“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相当于在球场上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国企的主要监督者是政府,而国企的直接所有人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又是政府。我们又怎么可以指望政府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自己切断自己的财路呢?这就注定了政府对垄断性行业的约束是有限的。最近,油价上涨的新闻又充斥着报刊、网站。前一段时间,广州自来水涨价问题引起了热议。但是,在公共性公益性产品的定价问题上,老百姓的发言权依然有限,普罗大众仍然躺在砧板上,任由垄断势力宰割。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对体制进行革新,在监督体系中建立独立于政府之外、贴近社会公众利益而又掌握实质性监督权的机构呢?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从体制入手,切实保障公民权益呢?这些都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深化对“严于律己”的认识
深化对“严以律己”的认识
严以律己,语出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总书记在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进行了凝练和提升,指出“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习总书记从敬、戒、慎、醒、守五个方面,为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确立了行为准则,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党性锻炼》学习,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对 “严于律己”的认识,更加体会到“严于律己”的重要性,思考了“严于律己”的践行方向。
一、勤奋学习,充分认识“严以律己”的重要性
(一)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元代张养浩指出:“自律不严,何以服众?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把自省自律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应当把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维护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觉抵制腐化堕落作为为官为政之道,这既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
(二)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成事之要。“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指一个人管不好自己,又怎能成就一番事业。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既赋予了好干部的时代内涵,又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奋斗标杆和努力方向。要想达到这些标准,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需要严以律己,不仅要触及思想和灵魂深处,更要在政治上和行动上体现,做到明辨是非、敢于担当,勇于亮剑。
(三)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德。“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总书记在县委书记研修班上讲到:“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棒杀都对着你去,你们往往会成为 ‘围猎’的对象”。一针见血的点明了一些干部滑入歧途的原因。“严以律己”是党员干部的为官之德,党员干部应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和 “拦河坝”,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权利,切实消除权利寻租、腐化变质的“空间”与“土壤”,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二、领会要义,准确把握“严以律己”的关键点
(一)严以律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会议上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和恪守的政治底线。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党性锻炼,提升遵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的意识,自觉维护团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二)严以律己,要始终心存敬畏,增强法纪观念和群众观念。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心有敬畏,才能行有所止。一畏党纪国法。“举头三尺有神明”,党纪国法就是党员干部的“神明”。“大老虎”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心中无党、目中无法,他们的落马则真切的告诫了每名党员领导干部:法治之下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也没有不受约束的党员。二畏人民群众。李瑞环同志说过,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懂得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最终取决于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对群众心存敬畏,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畏手中权利。权利是把双刃剑,它被品行端正的人掌握可以造福一方,被心术不正的人掌握则可以谋取私利。权利的本体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利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对权利心存敬畏,审慎用权。
(三)严以律己,要始终防微杜渐,做到慎独慎微和勤于自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自古以来,不乏因小失检的例子。一些贪腐官员滑落犯罪深渊,起初多是从“一顿饭、两瓶酒、几张卡”这些小节开始的。因此,党员干部在形形式式的考验面前,要做到谨小慎微,从自己做起、从细节改起、从点滴抓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稳得住心神、把得住操守、管得住小节。“吾日三省吾身”,党员领导干部要常常拿起规矩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拿起那些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照一照自己。拿起纪律的铁扫把扫一扫自己,坚守从政做人的政治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做到不沾不染、清正廉洁。笔者在监狱工作,押犯中有大量职务犯罪案例,本系统内也有“脱了警服换囚服”的血案教训,时时警示自己,从思想上、心灵上受到震撼和触动。
三、真行实干,明确个人践行“严以律己”的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党性锻炼,做到思想上“严以律己”。邓小平同志曾说,共产党员“一怕党,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这是所谓“怕”就是敬畏。如何做到敬畏党?首先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是突出责任担当,做到履职上“严以律己”。实践是检验党员干部的 “试金石”。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勤勉敬业,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善于应对复杂严峻局面,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做不敢作为的庸官、不愿作为的懒官和无所作为的昏官。在勤奋履职的同时,始终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善于在制度“笼子里”运行权利,习惯于在法律约束下作决策,做到有权不任性,有权不妄为。
三是强化廉洁自律,做到生活上“严以律己”。很多领导干部落马,首先被突破的多是生活小节。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慎独、慎微、慎始、慎情。坚持慎独,牢记“举头三尺有纲纪”,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坚持慎微,要切实管好每个小节,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坚持慎始,要坚持好原则,把好第一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要慎情,真确对待亲情,友情和同窗情,绝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影响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
作为一名监狱领导,笔者将加强学习,强化党性锻炼,严于律己,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不断创新,不辱使命,为建设现代监狱贡献力量,为党的事业增添光彩。
第四篇: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安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前提.没有人愿意在一个生命没有保障的环境里工作.对待陌生事物我们能认真对待,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往往对于身边的熟悉事物自认为很了解了,自己有了一套自己顺手快捷的操作方法,因为一次两次…没有出现问题,而更加的大意不管操作规程,使用说明的要求,盲目性的进行操作.刚进工厂时,对于一些安全的事故很大成分是人为的因素造成,我很不服气,为什么没有把设备自身的意外事故算进去,如今已经进入工厂两年了,自身真正的接触到设备了才明白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人需要从自身去找不足,才会成长,需要多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盲目性的自大,自认为自己怎样做的别人肯定也是这样做的,而没有过站在比自己优秀的人的角度上去思考该怎样做最好.我自身的班组内就有这一样的现象,进行过劝导,可是看不到吃亏、看不到教训,总是不听规劝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工作.听李总讲话时,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在监狱出来继续做空分的那个人物,他的举动在告诉大家一个血的教训,我很庆幸我现在工作的环境,各位领导对安全的重视.或许我真的成长了,对于那些以前认为无趣的安全会议,各种其他地方的安全事故,不在自认为与自己无关了,自己不再是个体.我的职责不仅关于我自己,更是对所有人生命的尊重.对于每次的事故都应认真的重新做安全隐患的排查.对于不按操作规范操作阀门设备的,进行严厉的警告和扣分,杜绝自己的一意孤行造成惨痛的悲剧.后悔,连这个机会都没有.部门三个月的安全整顿期后,仍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不懈怠,不放松。对自己,对大家的生命尊重!!
第五篇:对市场营销重要性的认识
对市场营销重要性的认识
财管(2)班201013005492陈雪
市场营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市场营销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是不能缺少的部分。市场营销作为一种计划及执行活动,其过程包括对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一种思想的开发制作、定价、促销和流通等活动,其目的是经由交换及交易的过程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的需求目标。
市场营销对社会发挥巨大作用。首先,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产品、价格、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的矛盾。市场营销的任务就是使生产和消费的不同的需要和欲望相适应,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其次,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增值。市场营销通过产品创新、分销、促销、定价、服务方便和加速相互满意的交换关系,使商品中的价值和附加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第三,避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浪费。市场营销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需求条件安排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无法销售的情况的出现,避免了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浪费。最后,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市场营销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最终提高社会总体生活水平和人民的生存质量。
另外市场营销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树立现代经营观念,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和满足社会需要。市场营销观念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按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这将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效率提高,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与潜在需要。第二,有利于解决产品市场实现问题。社会再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同意,直接生产过程的两端是交易,都离不开市场,都需要有效的营销活动,研究与应用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能加速产品由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由可能产品向现实产品转化,从而促进市场实现问题的解决。第三,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确立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运用营销原理和方法,正确分析市场环境,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了解消费需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运用各种战略,策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营销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增强应变与竞争能力。第四,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推进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国际市场情况复杂,需求多变,竞争激烈,只有研究市场营销学,掌握营销理论和技巧,认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才能制定相应的国际营销策略,更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学习市场营销学,使我认识到市场营销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好市场营销学,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适应环境变化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