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时间:2019-05-12 16: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第一篇: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南宁十四中高中部

李 俊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并非是教会学生会解多少道习题,而是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有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应该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有效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日,笔者参加了南宁市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并在本次活动中执教《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正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现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做如下反思。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教学的基础环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感觉从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选择在简单测量工具条件下的测量问题出发,创设了如下情境: 如图,为了求得不可直接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手中的 工具只有皮尺、测角器,你如何求A、B之间的距离?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构造特殊三角形,在三角形内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想法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显示几种不同的构造特殊三角形的方法:

BA

(图1)(图2)(图3)经过学生的计算和整理,发现有如下特征:随着三角形的大小或形状发生改变时,它的边和角之间存在不变的关系,即asinAbc。通过边角关系可以求出A、B之间的距离。sinBsinC

二、“有效”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就必须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以问题为导向:“如果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无法构造特殊三角形的情况下,又该怎样解决问题?(如图4)”教师将问题过渡到非特殊三角形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再问: “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斜三角形中仍然成立吗?”、“你如何搭建桥梁将斜三角形的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把教材上形式化,逻辑化的知识化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发现正弦定理。

(图4)

三、学生合作探究的 “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学生从特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逐渐过渡到斜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大胆猜想斜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也满足如下关系式asinAbc。猜想必须要有相应的依据,这时学生拿

sinBsinCsinAsinBsinC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亲自动手进行测量、验证,发现三个比值a、b、c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确实相等。从而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在斜三角形中等式abc仍

sinBsinCsinA然成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与乐。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本课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获得了如下效果:(1)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将学生口头繁杂的描述和黑板上单调的板书很难体现出来的效果,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启迪思维,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为学生营造探索、研究的空间,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关规律和性质。(2)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难点是定理的证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超乎教师的想象。在探寻定理证明方法的过程中,经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①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②三角形的面积不变;③向量的投影相等④由三角形法则列出向量的加法式,再将向量式转化为数量关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常常闪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有效的教学活动得以持续(3)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学生测量并验证等式asinAbc是否成立时,许多学生花了较长时间,得到的sinBsinC结果偏差较大,这时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计算功能,向同学们演示当拖动三角形的某个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时,屏幕上的数据显示等式abc始终成立(如下图),这就

sinAsinBsinC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更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教学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从问题情境的创造到数学实验的操作,再到证明方法的发现,都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拓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然而这节课的结束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1)教师自制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它敬而远之。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制作的困难以及相关课件的匮乏,通常由学科老师编写稿本,由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制成课件;或是需要多名教师动用集体的力量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上课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学生的细致分析。如此的劳力劳心在平时教学中当然不得不敬而远之了。因此我和很多老师一样,更多的情况是在公开课或是观摩课上使用课件。(2)一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怎样才叫适度。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擦出火花,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交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受时间的限制,使得探究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发生冲突,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这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第二篇:谈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谈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

一、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这就要求导入必须具有启迪开导的作用,启迪开导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导入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导入,不但能起到启迪开导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打开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的闸门作用。

二、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

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更有对情境创设认识进入误区的现象发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绝大多数把情境创设的方法定位在了“童话情境”和“生活情境”上,狭隘的定义了情境的创设范围,从而失去了一些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那么在创设情境这个问题上,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面对这样的思考,我们说: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

题情境;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而对于情境创设的这些方法,要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泛泛使用。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

四、有效的问题设置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

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

2、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师上课,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每一句话都要力求字字珠玑,每一个问题都要力求富有启发,每一种设计都要力求精心巧妙,每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典型规范,每一步环节都要力求严谨相关,切忌漫不经心,切忌随心所欲。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我们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第三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学习才会有效。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学思想 用数学

一、引入:

细读《数学新课程标准》,里面提到:“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非常理解这句话。其实,“体验”解释为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但是这个“体验”却让不少的老师忽略了,他们认为只要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同样会做题,同样能考到不错的成绩等等。这算这样,不少的家长反映回来的情况是,孩子小学时段的成绩还算可以,但升到初中、高中时,成绩却骤然下降,怎么学都学不好,不能理解。

二、分析原因:

之前我也是不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经过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豁然开朗”:教师不是“传输机”,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少的老师还是沉浸于老一套的方法,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就认为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辨识新知识。我们要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分享几点做法。

基于这些因素,在我几年的摸索和探究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法跟大家分享: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荷兰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20.44÷3.8”竖式上商5.3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呢,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不急于去答案,而是在横式上写出20.44÷3.8=5.3„„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让独立思考后,果然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8×5.3+3≠20.44,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要一致。这时学生欢呼起来了,原来自己也可 以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问题了。

我们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经历,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其实“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在上课时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如果直接让学生做: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我就让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 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我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如果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17、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或者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2540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 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为了打破这种传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先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开始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我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 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我们现在口头上经常说要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但是怎样结合,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既要为学生创设条件,从他们的生 141513173437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又要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比如:二年级的知识,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6元零钱,买一件85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固定在100元加36元得多少呢?再减去85元最后会得多少呢?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不方便,所以我拿出1张100元和36元零钱给学生去现场体验一下,这时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14元,爸爸最后的钱是36+14=50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小结与建议。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作为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第四篇:也谈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也谈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研修心得

青原区城北学校肖朝亭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笔者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一生突然大声说:“有一只鸽子的信送不出去。”笔者微笑着询问是哪一只,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15-9。”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想当时笔者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

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正确处理问题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低效的、重复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现象还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地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成员中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广;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合作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这才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思维真活

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增添面对挫折、失败的勇气,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当然,偶尔的批评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应该的。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有效性。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把从书本上学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从而把数学学习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中。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时,应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教学。像教室中的课桌、粉笔盒等,联系身边的物体给学生讲课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去摆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黄全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 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 提供参与机会, 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这时就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苹果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回答

在数学课堂中,碰到学生有错的、有误的回答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老师不要马上更正或否定,而要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老师的教学机智,对症下药,灵活地处理,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进行,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可以说是不尽相同的,在这样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都是正常的。对此老师都不应该粗暴的否定或不加理睬,而要耐心地听学生讲讲他的想法,让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感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正。其实,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很多时候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其不意,是我们在备课时很难预料到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空间,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精彩一幕的“催化剂”,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千方百计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自己只做这个平台的一块砖、一片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要把更多的表演机会留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你是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

下载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刘清泸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实践,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五篇材料]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赵 鹏 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

    初中一年级数学课堂中有效

    初中一年级数学课堂中有效“追问”的研究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课堂教学中对......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类别:小学教学论文 科别:数学 题目: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作者姓名:谭凡星 联系电话:所在单位:阳东县雅韶镇溪平小学 ***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课堂......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