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6:3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历史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

2、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

3、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

1、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

2、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

3、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3、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

②“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难点:①孔子的政治思想;

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③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孔子拜师》、《孟母三迁》、《曾子杀猪》)【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然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教师提问:①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

②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

③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④根据你的理解,我们应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五、小结:

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作业

第二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历史公开课教案(2011-05-17 15:14:3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开城中心校历史 复习研讨课

2011历史热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时间:2011年5月17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904班 执教:钱

进 复习程序

一、整体概述 90年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2011)

二、知识梳理 开展课堂探究

建党(日出东方):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党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1)创立黄埔军校。1924年5月

广州

培养了大量优秀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3)蒋介石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力挽狂澜)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灯塔指引)。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60周年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良好探索)。(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以后)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直击中考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历史探究性小组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如下素材: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分析题见多媒体显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1)请结合所给材料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重大关头 重要历史事件 伟大历史作用 日出东方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星火燎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决定党合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2)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有哪些?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第三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13课 明朝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史实,了解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

②通过对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的分析及学生对这些措施产生的弊端的讨论,逐步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课文、观察插图、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理解加强皇权的弊端。②通过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明朝统治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基本原因。

③通过分析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④通过讨论,指导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明朝统治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朱元璋加强皇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学习八股取士的弊端,结合学生实际,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摒弃死读书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①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②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③他的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

请学生朗读P72文字,教师补充:朱元璋是继刘邦之后的又一位平民皇帝。④朱元璋真如《凤阳花鼓》所唱是一位昏君、暴君吗?(答案是否定的)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打击贪官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中央各部官员)开刀。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第六,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忧劳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历代评价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毛泽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秀英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露出马脚

传说元朝、明朝初期妇女均是小脚,女子大脚为当时一大忌讳。而 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却有未经缠裹的大脚。原因是马皇后在幼时深得养父母的宠爱,坚持不肯缠足,长了一双 天足,人称“马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马皇后深居皇宫,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有一次,马皇后乘轿到 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 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当前,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 露马脚”。

贴“福”的传说

有一年正月,朱元璋微服出访,在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足为美)。朱元璋看后,以为是百姓有意讥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因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吩咐军士们到镇上去调查:那幅画是何人手笔?哪些人去围观过?规定凡是没有围观和讥笑的人户,一律在其家门口贴上“福”字。好心的马皇后知道后,为消除这场灾祸,命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都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御林军据此前去抓人,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竟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人抓起来,准备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赶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了“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求纪念马皇后。

怀饼救夫

据《 明史·后妃列传》和《 明史演义》说:马氏的义父郭子兴有两个儿子,忌恨朱元璋,于是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图谋反叛。郭子兴把元璋关了禁闭,郭子兴的儿子想从此除了朱元璋,就告诉人不给朱元璋饭吃。马氏知道以后,在厨房偷了刚烙好的 烧饼放在怀中偷偷给丈夫送去。刚出厨房,恰巧与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撞个满怀,马氏害怕义母张氏瞧透机关,忙将烧饼放在自己怀中,一面向张氏请安。张氏看见马氏神情慌张,就故意与她说长论短,马氏勉强应答,言语支吾;后来疼的流泪说不出话来,张氏把马氏扶进屋里,叫奴婢都出去,仔细询问马氏。马氏才伏地大哭,说明苦衷。张氏赶忙叫马氏解开衣服拿出烧饼,那烧饼还热气腾腾,粘着乳头,好容易将烧饼除下,肉差点焦烂了。张氏也不禁泪下,一面命人给马氏敷药,一面叫入厨子,速送食物给朱元璋。当晚,张氏便进谏郭子兴,劝他不要听信儿子的话。郭子兴立即命令将朱元璋释放了。

勇救朱元璋 据《 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 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最后成功逃脱。

因病去世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在睡觉的时候得病。群臣请求祈祷祭祀,求取太医院的良医诊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病情加重时,朱元璋问她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求取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

马皇后在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丙戌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朱元璋非常伤心,于是从此不再立皇后。

总结: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3课 明朝的统治

(二)学习新课:

1、明朝的建立:

①背景:元朝末年,统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②明朝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③元朝灭亡:1368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朱元璋强化皇权: ①政治措施(强化行政权):在地方废除行省机构,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取消中书省,朝廷政务分交六部。②军事措施(强化兵权):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③特务机构(建立厂卫制度):设立锦衣卫,实行恐怖统治,开创了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以后统治者又设置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明朝科举:

①概况:明朝时,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论述内容必须遵循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

②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四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历史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做课人:王法连

做课时间:2017年4月12日

做课地点:九(5)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具体情况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我们知道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那么,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书上20页,讨论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后来运动中心在哪里?

2、后来义和团又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

1、义和团最早兴起在山东,斗争的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运动中心在天津和北京。

2、口号:“扶清灭洋”;斗争矛头:反清→反帝。说明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3、态度:剿灭→招抚;主要原因;义和团不断壮大,很难镇压下去,加上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加剧的侵略,也威胁到了清王朝的基本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在“剿抚两难”的形势下,为达到利用、控制、消灭义和团和利用这次事件限制和打击外国势力的目的,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总结):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师】:请同学在书上快速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1)时间:1900年6月

(2)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3)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率领人:西摩尔(英国人)【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4)义和团的斗争

A.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 B.英勇战士:张德成、聂士成

【师】: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忆,讨论】„„

【教师总结】这场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咸丰帝。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的内容。从中 2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5)八国联军洗劫北京

A.1900年8月北京陷落,侵略者暴行:屠杀、抢劫、防火等,(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

B.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1860年,咸丰帝出逃)

【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生】:略

【教师总结】:慈禧太后下令“痛剿”义和团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当然,导致失败的原因并非只有这一个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致。

(6)义和团运动失败

A.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B.意义:是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师】: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辛丑条约》一目的内容。看后,先把主要部分复述下来。(1)时间:1901年

(2)签约对象: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3)其主要内容是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 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在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师】:请同学们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2.《辛丑条约》的影响

(1)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补充: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当时规定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这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除此之外,对于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有“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的规定,这不仅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宰割欺凌,而且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 3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使得外国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的设立,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师】: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家要记清楚!

三、结束新课

【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巩固练习

1、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及原因

第五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①措施:设计表格;

★②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

3、情境体验(25分钟)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

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

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我们完整地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

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根据指示牌,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先参观展示最新成果的展馆。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②、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③、这种公司的实质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进入场馆,发现这里人头攒动。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世博会期间,每天来游览的参观者约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孙先生不禁感慨: “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情境(5): 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美国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

讨论,最后还是孙先生的随行人员给他们做了解答。

情境(6):游览结束了。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国的展品仍然是丝绸、旗袍、茶叶等,这些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我们还交流了各自的参观感受,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①: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共识②: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4、升华提升(5分钟)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

5、课堂小结(2分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

下载历史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公开课教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州历史(公开课教案)

    福州历史(公开课) 中楼中学 历史教师:张青静 【课题】福州历史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昙石山文化、福州船政与船政学堂、林则徐等名人的主要事迹、......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讨其变化 1本思 验历史,最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

    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2课)

    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12课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 主讲:杨爱香 一、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成吉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 刘渡中心学校 沙开华 课 题: 九年级上学期 第十二课 美国的独立战争 班 级: 九年级班 时间: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下午第二节 地 址:刘渡中......

    八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课题: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授课人:蒋兴彪 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教学目标: 1、讲述并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分析中国共产......

    历史公开课听后感

    历史公开课听后感 杜 军 作为一名教师,每一次的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上周四我聆听了黄有丹、乔继珍和胡红兰三位教师的课,让我感受颇多,先......

    历史公开课总结

    公开课总结 五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给高二·Xx班的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史中的“古代政治制度”。导学案的设计分为基础知识巩固+能力提升......